大学与城市的共同成长——设计者视角题记山西大学城

2022-09-10

从广州大学城到上海松江大学城, 从南京仙林大学城到山西大学城, 我们很多时候会因为设计了众多的大学校园而感到无比骄傲。过去这十多年的高密度大学校园设计工作, 那一个又一个的大学新校区已然拔地而起, 激动之余总觉思考不足, 在一个又一个的遗憾中无法停下“大跃进”式的步伐。

但时代发展的车轮滚滚, 以“太原理工大学与山西医科大学”为代表的山西大学城从一开始的荒芜转变成代表“太榆同城化”的核心动力源。是的, 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 造就了大学与城市的“共同成长”。

1. 多元融合

在规划之初, 我们将大学城的建设当做一个系统工程来看待, 抛开了简单的建设思维, 关注山西全省的教育事业规划, 关注信息化时代的教育革命, 关注创新性的社会价值取向, 提出了“多元融合”的宏观企划, 为完成一个血肉饱满的大学新城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先决条件。

山西大学城的规划, 以“蔡庄水库泄洪渠”形成的天然河谷为线索, 环绕布置了太原理工大学、太原师范学院、山西医科大学、山西中医学院、晋中学院、山西传媒艺术学院、山西煤炭学院 (现山西能源学院) 、山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山西职工医学院十所各具学科特色的大学园区, 自然的构成了园区内各高校的多元合成, 融合发展的物理环境。

在各学校的设计中, 大学和城市交互发展, 营造多元化、开放式的交流场所, 促进各校的单一校园功能向城市复合空间的转变, 由原来内向的, 封闭的, 游离于城市之外的隐士型学院, 转变成为了具有城市属性的, 功能复合、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综合体。

而大学城周边配套的教师生活社区、医科类院校的附属医院、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产学研孵化区的规划、生活服务设施的规划等等, 更是为山西大学城的发展注入了城市的活力, 这时候的大学城不再是简单的大学新城, 更是引领“太榆同城化”的人居新城、文化新城、科技新城, 正真实现了大学与城市的多元融合。

2. 各美其美

整个山西高校新城的十所学校的风貌, 我们总结为“各美其美”。

太原理工大学新校区的设计采用简练质朴、细腻平顺的建筑语言, 色彩以红黄两色作为设计基调, 体现含蓄内敛、古朴典雅的山西大院气质。

黑河从山西中医学院校区东侧转向西南, 我们可见一番“虎踞龙潭花园书院”的中式大院建筑景象, 通过建筑与景观围合的花园书院式空间模式, 成就一个新时代背景下的“北方书院”。

山西医科大学, 他有别与太原理工大学的雄浑大气, 不同于山西中医学院的本土化, 设计思路中采用了旧曲新唱的巧妙构思, 把优雅与理性并重的古典情节和潇洒, 精致、大胆的现代手法融为一体。山医校园以暖黄色和深红色为主调, 尤其是园区内独树一帜的“深红色”面砖, 我们称之为“山医红”, 其标识作用如同“哈佛红”一样成为学校精神象征之一。

十所学校, 有十种美, 蕴含着复杂多样的意义, 传播着各自丰富的历史内涵。

3. 心存敬畏

园区内最具代表性的太原理工大学新校区以后历史主义之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并以校内遗存的“明嚮”门楼为引, 定名为“明嚮”校区, 成就了山西大学城一个最响亮的名片。

太原理工大学“明嚮”校区这一代表性的风格取向, 在业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也不乏批评之声。总有人会很关切这其中的因果?

这里我们不得不用“心存敬畏”来表述其中缘由, 我们对三晋文化、园区地脉、大学荣光心存敬畏, 并用“后历史主义”这样一种特定的建筑语言, 表现山西人对源远流长的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想往、表达工大人对“西学专斋”百年荣光的再现、表张设计师对大学校园设计人文关怀。

是的, 几乎所有的建筑师从大学时代开始, 都被早早的扣上了“现代主义”的帽子, 其中很多人都在实践领域取得一些成功, 但更多的人都在这个实践的大潮中消磨了设计的思考。我们实践在“大学校园设计”这个特定领域, 在研究这些动即有百年历史的大学, 不仅需要有现代性的思考, 更需要做一些“逆向”思考。面对未来我们需要多做现代性的探索, 面对历史文化我们不能冷漠消极, 而是采用了用一种“敬畏”的心态来积极审视, 不论是太原理工大学的百年传承, 还是山西医科大学的历史呼应, 无不表达了这样一种“敬畏心理”。

当然, “心存敬畏”不是简单的“COPY”, 而是用建筑师的视角, 关注大学校园的历史演变;关注大学校园的人文线索;关注大学校园的风貌传承;关注大学校园的精神世界的场景空间意境......我们常把这种视角归类为“历史情节”, 只有我们将自身看做是这些大学的学子, 用体验和回报式的心态来表达设计理想, 我们才能真正走进这些“百年名校”, 并从中演绎出鲜活的精神整体。

4. 再谈英雄主义

“心存敬畏”多是建筑风貌层面的关注, 我们不能把这种敬畏在设计中无形放大, 走向英雄主义的极端。

当然, 中国的大学在校生迅速增加, 很多城市型大学没有办法在城市中就地发展, 于是向外快速扩张, 在城市边缘地带重新聚集, 短短几年, 就拔地而起一座座万人大学的新校区。学校间平行发展建设, 难免就会有图大求全的比较心态, 不论规模大小, 规划模式多为中轴对称式, 政治气息浓重, 往往都是一条几百米的宽大轴线, 轴线末端不是图书馆就是行政大楼, 不免染上浓重的英雄主义色彩。

我们作为大学校园规划建筑设计的参与者, 有时候也不得不向这种英雄主义低头, 不免矛盾重重。如今, 由“一颗大树”开始的自由生长式的设计模式并不被校长们所接受。我把这种“英雄主义”的大学校园理解为跨越式发展带来的必然政治结果, 也特别期望通过时间的推移, 能够有越来越多的人去设计和发现大学校园中除去“英雄主义”后的人本的一面。

在山西大学城的设计过程中, 我们在“英雄主义”的折衷设计的过程中, 逐步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园区规划初期提出的曲河连园的环境规划观念, 表现出了自然主义的理想;太原理工大学校前区虚实结合的校园主轴规划系统, 关注实轴的步行功能和虚轴的形象功能的结合;而理工大的各个全功能学科组团的街景化校园思路, 探索在新建大学园区, 实现街区化城市设计理念;山西医科大学新校区, 我们采用纯粹公园化设计思路和城市化校园道路系统的组合方式, 即表现出对山医百年历史的尊重, 有无形中强调了大学的城市化功能......这些有益的尝试, 引导我们在“英雄主义”之外, 在大学校园内引入更多的城市人本化设计思想, 恢复大学崇尚交流互动的空间本质。

5. 大学既城市

大学的“英雄主义”特征, 是基于一个封闭式校园空间的直接产物, 因为从传统意义上理解的大学, 是指拥有自己的基地, 以围合及对外封闭为特征的学校类型。我们只有清晰的意识到大学校园从传统的封闭模式转向开放的城市化模式的趋势, 才能真正走出“英雄主义”的困境。

人们太久地把高校的选址问题作为一般工程问题来看待, 直到近30年人们才发现, 高等院校对其所在的城市及周围地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高校能激发文化和教育, 吸引在某些行业极为缺乏的优秀人才并需要大量的物资与服务, 所以她在整个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扮演了“领头羊”的角色。今天的山西大学城正由原来内向的, 封闭的, 游离于城市之外的隐士型学院, 转变为功能复杂、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综合体, 转变为一个小城市或城市片段。

在不久的将来, 我们设计的山西大学城, 将以园区河道景观为纽带, 一所所别具一格的大学校园, 大大小小的体育馆, 各类专业性展览馆, 等等, 成就山西人文新走廊。

我们努力引导我们的大学或大学城, 利用其特定的地理位置与建设条件, 在传统功能分区基础上, 引入城市设计的手法, 提倡公众参与, 建立一套可以不断完善的机制。利用其差异化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城市产业资源, 注重校园空间与城市空间的互动关系, 无论是功能还是空间结构都应成为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并且对于社会应有充分的开放度。一个大学校就是一个小城市。

6. 结语

我们在营造像太原理工大学明嚮校区这样的校园的过程中, 不仅仅只在设计上达成一个美丽的大学校园, 更是思考与探讨新时代大学实质的过程。

我们期望通过带有批判性的设计研究过程, 激发大学这块广袤的思想沃土, 正视我们的缺憾, 用前瞻性的眼观, 用历史性的思辨, 用人本化的精神, 用产业化的手段, 用专业化的途径, 为山西的大学建设和发展, 提供一个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来呼唤大学理想精神的回归。

摘要:本文以全国各地兴起的“大学城”为切入点, 以“太原理工大学与山西医科大学”为代表的山西大学城为代表案例, 从大学融合发展的视角;从大学和地脉文脉的角度;从大学的英雄主义反思;从大学和城市的互动关系等方面, 提出大学与城市“共同成长”的造园新观点。

关键词:共同成长,多元融合,心存敬畏,英雄主义,大学,城市。

参考文献

[1] 本文以2011年《太原理工大学新校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为参考资料进行完善编辑;

[2] 窦建奇.大学校园的聚落模式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 2007;

[3] 卢倚天, 基于规划文件分析的当代美国大学校园动态更新规划设计方法初探华[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 2016;

[4] 涂慧君, 大学校园整体设计——规划.景观.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73;

[5] 李河.美国大学校园规划演变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 2004。

上一篇:经济新常态下农商行发展普惠金融的相关思考下一篇:气象公共服务体系与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