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与流行病学学科建设的共同促进

2022-09-25

天津医科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具有良好发展基础和优良教育传统的高等医学院校, 以学校为依托流行病学在学科发展上始终瞄准国内外一流水平, 借鉴国内外高校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 探索出一条既符合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和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 又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道路。探索研究生教育与流行病学学科建设之间的互动关系与促进作用, 对于搞好研究生教育与学科建设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生教育是知识、智慧、人格高度统一的高级专门人才教育。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是当今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和共同特征。这些大学无论其学校性质, 历史长短, 无一不是以研究生教育为主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大学, 呈现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特征。不立足于研究生教育的大学, 就不可能成为现代世界一流大学[1]。

学科建设就是指围绕提高学科水平所做的一系列基础性工作, 既包括学术队伍、教学和科研设备、资金投入、后勤保障设施等硬件, 也包括学科发展方向、组织管理体制、激励机制、运行环境等软件, 高水平的学科建设就是这两个基本方面的完美结合[2]。

在高校学科建设中, 学科环境的好坏不仅决定了该学科的发展水平, 而且还较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学科所能承载的教育层次和水平。因此, 一个学科要想提高教育层次和水平, 成为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 满足培养研究生的需要, 就必须着力提高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优化学科建设的软件环境和改善实验设备、网络资源等人才培养的硬件环境。同时, 开展研究生教育对学科建设发展的促进作用, 不仅表现在研究生学位授权点的争取上, 而且更主要的是表现在研究生教育质量水平的提高上。研究生群体是学科建设和科技工作中的一支主力军, 是各种学术活动和学术交流的积极参与者。由于学制的限制和学位答辩成果数量和质量的要求, 他们必须更快地出高水平的成果, 从而加快了整个学科科研项目的进程, 保证了科研工作持续稳定地发展。我校流行病学学科一直以前沿创新性、学术权威性和建设适应性为自身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始终注重并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不断优化和创造学科建设的软硬件环境, 实现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的共同促进。

1研究生教育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天津医科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由著名的流行病学专家耿贯一教授带领始建于1 9 5 7年, 是我国最早建立的该学科点之一。鉴于本学科在国内同行中的领先地位, 1975年开始卫生部委托我教研室举办“全国流行病学师资进修班”、“全国流行病学高级师资班”、“全国流行病学助教班”共18期, 为全国50所医学院校、43所卫生防疫机构和科研院所培养了大量的流行病学专业人才和教师, 被卫生部确定为“全国流行病学高级进修基地”。这些工作为今后开展研究生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改革开放以后, 为促进学科建设并与世界流行病学前沿接轨, 我们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研究方向的基础上, 进一步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加快了学科建设的脚步。

流行病学学科建设的历史积淀, 使其在国家恢复研究生学位制度后, 于1984年1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 开始招收研究生。目前已毕业硕士研究生近7 0名, 博士研究生6名, 他们出色地工作在国内外公共卫生的各各相关领域中, 并始终与本教研室保持联系, 在教学和科研方面进行交流与合作, 为本学科的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2共同促进的特色与格局

第一, 开展研究生教育工作可以促进现有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和学术水平。

由于研究生教育是一种高层次和高水平的专业教育, 它对导师水平有较高的要求, 因此能够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 是对该教师学术水平的肯定, 从而成为许多教师的一种学术追求, 这必将促进教师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流行病学教研室现有主讲教师13名, 其中高级职称9名, 均具有硕士生导师资格。45岁以下的中青年硕导三名, 均具有流行病学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现场实践技能, 是学科建设的继承梯队;其中两名具有博士学位, 一名为微生物学博士, 一名为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博士, 是本学科为适应流行病学在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研究发展需要的新形势下培养的骨干教师。具有流行病学和交叉学科知识体系, 有较强科研能力和创造力的研究生导师队伍不仅在学科建设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且为研究生教育打下了良好基础。

第二, 适应研究生教育的需要带动学科结构的改革, 反之又为培养创新型研究生提供发展平台。

流行病学学科结构改革是顺应学科发展和建设的规律, 淡化目前以二级学科为培养人才和发展科技的观念, 构建以解决社会公共卫生发展的重大问题为出发点, 主动建立与流行病学关联学科的协同、交叉和融合, 为今后进一步形成优势更加突出、特色更加鲜明的“学科群”打下良好基础[3]。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良好环境中, 导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 接触学科前沿发展动态, 不断完善以流行病学为主的预防医学“学科群”的建设。为培养创新型研究生, 导师与研究生共同进行课题研究方向的选择设计, 激发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 同时为研究生提供高水平的开放实验室, 使学生在形成流行病学思维方式的同时, 进一步向分子水平的纵深发展。学科组织结构的改革带动了研究生培养制度的创新、管理结构的创新、选修课程的更新等一系列深层次的变革。

第三, 切实提高对研究生教育的整体认识, 提升人才培养的规格与层次。

天津医科大学以“211工程”建设为契机, 以重点学科和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为依托, 为建设成教学研究型国内一流医科大学而不断努力。多年来, 学校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 始终以“规范管理, 提高质量”作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总体方针, 适应研究生大幅扩招的新形势, 千方百计采取有利措施, 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公共卫生学院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 一直重视研究生教育在学院建设和学科建设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鼓励学院内多个学科整合优势、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自流行病学成为硕士授权点后, 2005年又成功获得了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的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由于提高了整体认识, 加上学科建设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 本科教学质量不断上升。本科生的素质影响着整个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我学科始终强调本科教学的主体和基础地位, 保证优质的教学水平, 先后获得校级、市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称号, 为输送高素质的研究生打好本科基础, 使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衔接更加紧密。近几年, 我学院本科生首选的毕业方向发生明显转变, 报考研究生的比例逐年大幅上升, 从1994年的不足10%上升至今年的45%。2002级预防专业本科生共98名, 43名学生参加了200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其中9人报考本学院流行病学专业。我教研室教师全部具有硕士学位, 其中五人为我教研室自己培养, 在教育理念上容易形成一个统一的学术思想和知识体系, 能够使本梯队的研究具有自己的特点, 这在学科建设中也是必要的。

第四, 学术权威性的高水平流行病学学科建设带动研究生教育, 逐渐形成流行病学的科研优势和特色。

由于不断推进研究生教育和科研水平持续提高, 我教研室近年获得国家和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等一批高水平的研究课题10余项, 参加交叉学科的课题项目更多, 参加立项人数比例为100%。高水平课题的获得不仅提高导师自身的科研水平, 进而能够以充足的研究经费促进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我教研室还获得天津市教委和医大教改课题3项, 无不是围绕学科建设和教学方法开展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与改革。我教研室逐步形成并确立了本学科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特别是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流行病学研究方面的科研优势, 处于国内的领先地位, 获得了许多有价值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 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00余篇。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和人才脱颖而出, 都是研究生和他们的导师共同努力的结果。

第五, 深化研究生教育培养制度的改革, 建立学科建设的一系列共同行为规范。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结构中的最高层次教育, 我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始终全面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精神, 遵照国家改革与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基本方针, 即:立足国内、适度发展、优化结构、相对集中、推进改革、提高质量的原则。按照《天津医科大学导师遴选章程》、《天津医科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分制实行方案》等有关管理文件, 学院大力扶持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开展, 建立并认真实施青年教师培养规划, 积极将年富力强满足条件的教师推向研究生教学第一线。

流行病学教研室随着对人才培养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适时调整研究生课程教学和培养方法, 优化知识结构, 制定个人培养方案;多方面培养研究生的综合能力, 让研究生上讲台, 参加本科教学, 既考察和强化研究生的理论功底, 又发挥其对本科生的榜样示范作用, 鼓励研究生参加规划教材和其它参考书籍的编写整理工作, 提高科研论文的攥写水平;解决好一般教育和个性教育的关系, 充分调动研究生创新的积极性和科研的主动性;不断完善质量评估机制, 从专业知识、专业外语、论文等多方面多阶段考核研究生的整体素质;注重研究生的品德教育, 流行病学学科建设中始终强调导师和研究生必须树立诚信的学术态度和严谨的治学作风, 杜绝出现“急功近利的浮躁、粗制滥造的平庸、弄虚作假的伪劣、权钱交易的腐败”等现象。通过共同行为规范的建立, 导师和研究生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培养真正的德业双修、学行并重、勇于创新的流行病学人才, 确保了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学科建设是一项具体的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 研究生教育在学科建设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 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 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适合我国新的公共卫生形势下的流行病学人才, 同时以研究生教育营造更有利于教师成长的文化和学术氛围, 促进流行病学学科的长远发展, 是我们在研究生教育和学科建设中一直努力追求的前进目标。

摘要:总结天津医科大学流行病学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结合学科建设实践, 探讨研究生教育在促进师资建设、学科改革、提升人才培养的整体规格与层次、形成流行病学的科研优势和特色以及建立学科建设的共同行为规范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以推动流行病学学科建设有计划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学科建设,流行病学

参考文献

[1] 赵玮.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浅析[J].当代教育论坛, 2005, 3:77-78.

[2] 吴慰慈.加强学科建设促进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河南图书馆学刊, 2004, 24 (2) :4-7.

[3] 徐建军.学科群建设与实践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1997, 4:3-5.

上一篇:建筑工程质量控制及事故处理程序下一篇:民办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