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课堂组织范文

2022-06-19

第一篇:小学生课堂组织范文

如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组讨论

如何按新课程的要求,组织好课堂小组讨论?

近几年,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这些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得到广大老师的认同。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成了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最多的一种学习方式,小组讨论逐渐成为了老师们教学中最基本、最有效的形式。

小组讨论给学生创设了人人平等参与的机会,变教师被动教为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学等。因此,如果在教学中恰当地进行小组讨论,它能给学生合作的机会,培养学生团队精神,能够促进每一个学生在认知、情感和技能等方面的充分发展,能够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它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个老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

老师们在教学中都很愿意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但我们也看到,有的时候由于有些教师还不太清楚怎样运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在小组讨论时缺乏正确的引导,小组讨论的效率并不是很高。

我们看到主要存在这样几种现象:

一、讨论的问题不恰当

二、讨论的时机不合适

三、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四、讨论中缺少合作意识

五、教师的定位不准确

其实,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是由于教师对于小组讨论的认识问题。教师没有明确小组讨论的作用是什么,也不明确自己在小组讨论中的责任,也就没有真正地交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因此学生不明白到底应该怎样正确地参与小组讨论。教师对小组讨论的认识不到位,就不可能使小组讨论有预期的效果。其实要使小组讨论正常开展,还要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一服从”关系逐渐变成“指导一参与”的关系。在小组讨论中,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旨在促进讨论的开展,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们看看一些做到比较好的老师的好经验,好做法。

一、要设计合适的问题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内容,设计难易程度适合讨论的问题,

1 以保证讨论时,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最大效用。

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学生独立学习或者教师进行全班教学就可以解决,不需要进行小组讨论。而一些较复杂、综合的内容,比如在新知探求过程中,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学生学习的疑难处,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探究性、发散性问题,启发学生的探究精神,进行小组讨论。

要注意的一种倾向,就是为了讨论而讨论,也就是说不应该为了迎合时尚、追求形式去组织讨论,每一次的讨论都应该是有必要的才进行。一节课中小组讨论次数不宜太多,以免随意性与形式化。

二、要选择恰当的时机

实际教学活动中,可以从以下四方面进行把握: 1. 在学生有疑问的时候

在学生有疑问的地方,意见不统一的地方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的思维。

教师把有争论价值的问题适时下放到小组,让小组讨论、争辩,在交流中明晰正误,最后通过自己探究,获得正确的答案。这样的讨论,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的同时,还进行了思维的训练,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在答案多元的时候

教学中,有很多问题是开放性的。“开放性”的问题其解题策略不唯一,答案不唯一,而学生由于年龄等方面的原因,思维能力毕竟有限,很难多角度的去思考,通过小组讨论,能够相互启发,交流,才能展示各种思考与结论。

3.在教学重难点的时候

在教学中,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组织小组讨论,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能力。当学生自己探索无法完成时,就必然寻求同伴的帮助,此时的合作最有效。

4.在独立思考后的时候

小组讨论是建立在个体需求的基础上的,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小组讨论才能有坚实的基础,这样的合作学习才会有成效。否则,在学生对问题还没有形成独立见解之前就急于讨论,由于学生的思维没有完全打开,就容易被别人的观点同化,造成人云亦云现象。所以,在合作学习前,特别重要的是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以便独立思考。

三、要合理构建讨论小组

2 (1)合理安排

要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功能,分好小组是前提。合理的构建讨论小组,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基础和前提。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智力状况、性别、心理素质、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然后进行分组。

科学合理地分组,可以使小组成员之间产生积极的相互促进作用。合作小组的组建,既需要考虑组内学生的兴趣、爱好、习惯等方面的情况;也要考虑学生个性差异,让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小组合作的成员在一段时间内相对稳定,有利于学生间的互相了解、优势互补。但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一段时间后,各小组的发展会很不平衡,甚至会有很大差异。教师应把学生的个别差异看成一种积极的教育资源,实施动态分组教学。针对各小组的合作状况,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定期进行人员调整,以保证小组间学生竞争的活力,增强小组内学生合作的凝聚力。

(2)明确分工

建立了合作学习小组后,要明确小组中每一个成员的责任,要突出每个个体的作用,使每一个人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明确每个人都有帮助他人进步的义务,而且要为所在小组中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一般有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等。

成员职责的分工不是固定的,更不是一成不变的,否则小组间就不存在合作的可能了。而由于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这种角色分工不是长期固定的,组内成员要轮流担任,实现小组角色的互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四、要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1)提出要求

在开始小组讨论的初期,要提出要求:一能把自己思考后的想法清楚、明白的用语言表达出来;二是要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三是能听出与别人发言的意思,学会质疑;四是学会更正、补充,能在别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五是学会求同存异,以开放的心态进行学习。要求是促进学生学会讨论。

(2)鼓励合作

在开展讨论学习初期,有的小组可能缺乏默契,小组成员之间不能相互配合,出现冷场的局面。有时也可能会出现谁也说服不了谁的局面。教师应当分析具体原因,或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或指导合作技巧,鼓励学生学会合作。

3 (3)学会倾听

首先,全部都在小组讨论时,提醒学生要小声说话,一个组只能有一个人发言,组与组之间不要相互影响。有些实验表明,课堂中最好的状态是教师难以从各组的讨论中听出某个人的声音。

其次,培养学生善于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在交流时,每个人都要认真听别人的发言。让学生逐步明确认真听取别人意见,既是对别人的尊重,又能从别人的意见中受到启发、提高认识。

五、要做好教师角色定位

如果教师在备课中安排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就一定要先想清楚自己的设计意图以及需要达到的目的,以便更好地有效地组织学习、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当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时候,教师不能等待,不能观望,更不能去干其他事情,而应是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进程、认知的问题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

(1) 重视培养

学生的合作学习需要教师的培养。要实现高质量的小组讨论,还需要老师长期的训练,老师不但要提供学习讨论的空间,更要教给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合作。提出讨论的要求后,还要重视培养的过程,进行必要的训练,以便形成能力。

(2)恰当指导

教师应该让学生有序地进行讨论,防止小组讨论走过场。要指导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讨论中巧妙点拨会让引发学生探讨的兴趣,从而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之中。要指导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倾听。要指导学生如何回报讨论结果,并学会对其他组的汇报成果给予尊重和肯定。大家互相借鉴,互相启迪,达到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的目标。

(3)随时调控

在开展小组讨论时,教师切不可认为没有自己的事而袖手旁观,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不同小组的讨论中去,除了指导学生怎样进行讨论,还要监控学生的讨论是否是有效的。

小组在开展讨论时,当学生思维的闸门打开后,有时可能会偏离讨论的主题。教师应注意观察,进行引导,把学生的讨论引到讨论的主题上来。及时纠正偏颇。在学生遇到学习障碍时,教师要适当点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各种方式使学习能进一步的深入。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在学生小组合作时,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就应积极参与到小组的学习中去。教师既要做一名学习成员和学生共同探讨、交

4 流,也要做一名引导者适时点拨、引导,了解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为进一步开展全班交流做好准备。

六、要实现多元化的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可以自评、互评、小组评、全班评,加上教师评。尽量使评价更客观、准确、全面,让每个学生都看到自己的长处,同学的优点,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还要坚持只有小组团体成功,才能代表小组成员的个人成功的原则。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转向鼓励小组合作,使学生把个人的成功融入到团体的竞争中去,从而更加激发学生讨论的热情,达到共同提高的效果。

课堂中实施小组讨论,让学生亲自参与自主探索,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从而激励学生真正投入到对知识的追求和探索中去,使课堂教学展现出新的生命力。小组讨论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因此,不是所有的教学任务都得通过小组讨论才能完成,在教学中,个人学习、教师引领仍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与作用。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第二篇: 小学英语课堂组织方法之探究

摘要

随着新课标的深入推进,加强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的研究,是当今教育改革的重点。笔者认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组织与调控是非常必要的,并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组织与调控提出些许思考和建议。通过此课题的研究,能够将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实践相结合,解决新课程英语课堂中出现的问题,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组织与调控

引言

世界的日益开放,社会的迅速发展和经济活动的日益全球化,使得外语素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正确地使用语言,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新课程背景下的英语课堂教学,如何才叫“有效”,历来是见仁见智。常言道“教无定法”,但我认为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键是如何调控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要把握这一技巧,教师必须掌握好以下几个方面1:

一、精心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满足小学生的求知心理

(一)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

教育家罗杰斯指出:“教师的态度可以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可见,要激发学生的主体功能,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宽松、安全、愉悦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以友爱、平等、快乐、成功的享受,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在一个群体中存在的价值,然后在此基础上有效引入新课。如在教动物单词时,先和学生说说他们熟悉的动物园和喜欢的动物,并通过图片或简笔画等把他们说到的动物呈现在黑板上,然后用简笔画勾划出一个新的模拟动物园,为创设一个快乐的“Let’s go to the zoo ”的教学情境做准备。

(二)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在英语教学中要想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还得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尤其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来模拟生活情景,通过录相、动画等方式,从视觉听觉上刺激学生学习语言、了解语言和活用语言,取得很好的效果。例如教授关于房间名称的单词bedroom、dining-room、bathroom、sitting-room等以及句型“Where’s„?”时,我设计的课件以带领同学们参观Tom的家为主线,将收集的各个房间图片显示出来,在介绍并学习相关单词时,利用对话穿插句型教学“Where’s the TV, Tom?”课件中Tom 答“Oh, it’s in the dining room”。同学们仿佛真的置身于Tom的家中,各个房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了他们对单词的印象2。

(三)合理整合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要尽量贴近小学生生活实际与小学生的思维规律,在不超越学生某个思维发展阶段又不低于现有最低水平的情况下,教学内容要考虑 12 孙亚玲.课程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14-16. 陈心五.小学学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78-79. 教学的广度、深度和进度的弹性,整合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真正成为一条螺旋上升的知识链。让学生每天都有新的收获、新的感受、新的发展。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挑选出难的、重要的或学生不易掌握的内容进行讲授。凡是学生自己能学的内容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自己去探究,这样可以化繁为简,将宝贵的时间多用在突破重点难点上,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新的英语课程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坚持以活动促发展,坚持以活动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与运用英语的能力。为贯彻这一理念,我在教学中尝试了下列一些方法:

(一)运用好体态语

如在教授文具类单词后,我编的儿歌是:小儿郎,上学堂,book bag 肩上扛;书儿book要带上,尺子ruler不能忘;pencil case 文具多,pen pencil写字忙。孩子们一边念一边配上相应的动作,让体态语言为这些静态的单词增添一丝亮色和活力3。学完单词后,老师做出动作,学生就会说出这个单词。这说明参与学习的感官越多,学生学习效果越好,符合小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体验中加深对所学语言的认识,增强语言的运用能力。

(二)竞赛教学法

在教学中,我经常会运用竞赛的方式巩固新知,如男女生之间的比赛、小组对抗赛、个人夺标赛、单词接龙等,无论哪种形式什么内容学生都乐于参与,课堂气氛空前活跃。通过竞赛,对新知识进行了巩固与强化,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培养了竞争意识,参与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三)游戏教学法

游戏是保持学生兴趣的另一大法宝。如在对重点句型What’s he/she like?进行巩固时,我运用了猜朋友“Who is my friend?”的游戏,让学生用英语说出自己朋友的特征,下边的同学根据他提供的信息来猜出他的朋友4。这样既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了操练,同时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的热情,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不拘预设,为生成导航

34 盛群力.学与教的新方式[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145-146 于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28-30.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身体、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英语教学的特点,把握英语课中必须实现生成的过程,做到优化预设,收获生成。

(一)体验式学习的过程

英语学习中每一项知识、技能的掌握都离不开个人的本体感觉,这种本体感觉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性。通过教师的示范讲解,学生依靠在多次反复练习中、在自主感受中生成,在体验中不断积累,在教师、同学不断评价中使知识、技能成形。比如,学生学习、读英语单词的正音技巧,是通过听、对比、纠正练习等,在实践中找到自身口腔感观协调配合后生成的,不是靠教师一厢情愿期待和设计的结果。

(二)发现式过程

学生们在小组竞赛过程中,通过研究、探讨发现了失败的症结所在,又通过优化组合,找到了取胜的技巧,也是生成的过程。如在英语课外活动前,我将班上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编英语手抄报,设立版面创意奖、优秀内容奖等。几次活动下来,学生由开始的无序应付,变成了有团队意识的合作,他们分工明确,美术好的画插图,电脑玩的好的找资料,字写得好的抄写内容„„一年后,学生的进步非常明显,很多小组之间的水平到了伯仲难分的程度。

(三)偶发式的过程

英语课上出现的偶发事件较之其他学科要多很多。教师要善于抓住“生成价值”的问题、回答及情境等,即时对课中生成的新信息进行加工组成,并适时加以补充、引导、使这些信息能形成新的、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让教学充满灵动和活力5。记得我有一次在教关于Hobbies的内容时 ,我问“Do you want to know my hobby?”原本以为学生会对我的爱好非常感兴趣,结果却有学生回答:“No, I don’t.” 这完全与我预先的设计相反,为了不出现冷场,我马上说“Never mind, I’ll tell you my hobby,maybe you’ll be interested in it” ,还故意做出很神秘的样子,让学生马上产生了兴趣!由于及时、积极、有效的应对,全班同学的情绪立刻被调动起来,整堂课学生不仅热情高,而且学习效果也很明显,因充分的预设而使生成更精彩。

四、结合当地学校现状实施“研学后教”

5 姚利民.有效教学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4月.47-50.

(一) “研学后教”的意义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小学英语教育已受到普遍关注和莺视。英语课常教学正稳步进行改革。课堂是师生共同体验生命历程的场所,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和学牛都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英语现已成为重中之重的学科了,只有充分利用和开发多种媒体,才能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也才能创设生动而真实的语言环境。也才能为今后学好英语打好铺垫。那么怎样在现有的条件下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呢?我认为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优化课堂教学。因此,本文对小学英语课堂运用“研学后教”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很有必要。

(二)“研学”的类型

研学的类型,可以从以下的不同角度来进行分类:关系、时间、任务、内容等。在“研学”关系的分类中,我们可以从教学元素来进行研究。第

一、教师与教材内容;第

二、学生与教材内容;第

三、教师与学生。在“研学”时间的分类中,我们可以从课堂中的先学与课外先学来进行研究。第

一、课堂外的“研学”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在”研学文本”指导下自主阅读学习,独立思考,解决相关的问题。第

二、课堂中的“研学”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小组讨论交流,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

在“研学”任务的分类中,把从不含作业的“研学”和含作业的“研学”来进行研究。第

一、不含作业的“研学”,从小组内部分工说起,合作学习小组通常由6名学生组成,在构成上要求小组成员的性别、学业成绩、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家庭背景等方面有着合理的差异,使每个小组成为全班的缩影或截面,这样构建的合作学习小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第

二、含作业的“研学”主要处理好教师所出的“研学文本”的科学性以及学生完成的程度,和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素质。

(三)“后教”的类型

1.自己教(自我教育)与现代教育理念的自主、探究学习一致。

2.同伴教(互助教育)与现代教育理念的合作、探究学习一致。学生教学生,小老师制,学生之间充分互动,责任和成绩共享;知识在交流互动中清晰、增值、内化和升华,坚持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精神。采取各种形式,鼓励和要求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相互帮助、相互沟通、相互质疑中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3.老师教(教师教育)坚持“三讲”与“三不讲”原则。“三讲”即:讲学生提出的问题,讲学生不理解的,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知识;“三不讲”即:学生不预习之前不讲,没问题不讲,有问题学生不讲之前不讲。

(四)“研学后教”特点 1.“研学”的特点

(1)超前性:就时间而言,学先于教,课内研学或课外研学。

(2)独立性:就性质而言,“教学”等于“学”+“教”,相对独立性(独立的任务),区别于传统预习(附属性);“后教”为研学服务(“后教”服从并服务“研学”);区别于传统预习(从属性)教为本学为本。

(3)异步性: 就结果而言,时间安排、进度掌控、深度把握都将因人而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共同进步与个性发展的完美结合。 2.“后教”的特点

(1)针对性,在这里的理解是:教师必须在研究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以及教材,并且对学生的情况完全了解的基础上才能编写出“研学文本”,所以“研学文本”是一份符合本校学情的学习文件之一,这是针对性之一;学生在研究与学习教材内容后,根据老师所给的“研学文本”,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有目的地完成“研学文本”。

(2)参与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课堂要做到:全员、全程、全心。传统教育教学,是老师准备的提前,学生只是在课堂上才知道本节上课的内容。“研学后教”的教学理念课堂的三维元素要全部协调。

(3) 发展性,“后教”就是让学生这个主体在“研学”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提升和收获;在交流的过程当中获取不同的思维、方法与角度;在展示过程中获取自信;在评价的过程中获得发展。

五、营造一种平等、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

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课堂里“领导者”、“权威者”的思想,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教师应该平等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同他们建立一种民主的、友好的师生关系。并且,教师也应该改变陈旧的英语教育观念,不再认为自己是“语言讲解者”、“语言示范者”和“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指导学生学习外语的指导者和培养学生学习外语能力的培养者。课堂上,教师要不断地提醒学生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体和中心,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并且尊重每一个学生以及他们的想法6。另外,要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甚至允许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产生质疑。只有在平等、轻松、愉悦的英语教学课堂里,学生容易消除紧张情绪和心理障碍,才能够真正的融入课堂。学生不会再觉得紧张和沉闷,都会积极地回答问题,参与课堂讨论,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总结

总之,有效,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是一种理想的境界,也是英语教师永远的使命。它的实现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实践、在成败中思辨、在理论上提升,最终使它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6 李立明.国外有效教学研究述评[J].现代中学教育.2010年12月.214-26. [1]孙亚玲.课程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2]陈心五.小学学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3]盛群力.学与教的新方式[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于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姚利民.有效教学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4月 [6]李立明.国外有效教学研究述评[J].现代中学教育.2010年12月

注释 [1]孙亚玲.课程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14-16. [2]陈心五.小学学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78-79. [3]盛群力.学与教的新方式[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145-146 [4]于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28-30. [5]姚利民.有效教学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4月.47-50. [6]李立明.国外有效教学研究述评[J].现代中学教育.2010年12月.214-26.

第三篇:小学生课堂注意的组织和维持的方法()转

注意是一种常见的重要的心理现象。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主要作用,情绪易兴奋,注意力不稳定。在教学中如何组织学生的注意呢?

1.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组织教学。

教师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保持学生的无意注意:

(1)设疑。小学生好奇心强,在教学中只要教师精心设疑,注意揭示矛盾,引导学生深思,就能使学生在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同时又能保持注意力的集中。

(2)引趣。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兴致勃勃地,全神贯注地探讨数学知识。兴趣越浓,注意力越集中、越稳定。

(3)直观。直观形象的东西最容易引起小学生的无意注意,这是由小学生年龄小、理解力差、有意注意不能持久、好动、易分心等特点所决定的。在数学教学中,应尽量采用具体形象的幻灯演示、图示、实物等教具,吸引学生的注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2.积极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

上课单靠无意注意是不够的。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用一定意志努力去注意,这种注意叫做有意注意。

(1)明确目的,突出重点。教师在教学的始终都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学生对学习目的愈明确,就愈能以有意注意来对待所学的内容,从而增强学习的责任心,提高学习兴趣。学生由于明确学习重点,因而把注意力集中在思考问题方面,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且培养了有意注意。

(2)严格要求,培养习惯。教师的严格要求,对培养小学生的有意注意起重要作用。严格要求才能最大限度地组织学生的有意注意。要注意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动脑筋想问题的习惯、审题习惯、组织语言的习惯和自觉检查的习惯。

3.善于引导学生两种注意的交替。

在教学中,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交替。

(1)合理地组织教学。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正处在发展阶段,持续时间较短,教师必须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合理地组织教学,让学生始终精力充沛地、活泼愉快地学习。

(2)正确地处理分析因素。教师可以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为教学服务,但在组织教学时,要注意防止、纠正、排除分散学生注意的因素此外,还可运用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来维持课堂注意:

(1)把握最佳时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最佳时间在上课后五分钟到二十分钟。上课的前五分钟学生的注意力还停留在课下的事情上,而铃响后五分钟到二十分钟是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最佳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学生的思维最活跃,理解知识最快,掌握知识最准。为此,在这段时间里应抓紧讲授新知,突出重点、难点,启发提问。

(2)搞好形象直观的演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形象直观的事物更容易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身边现有的教具,如彩色挂图、投影仪、磁力黑板、微机等。在讲授教材时,尽可能地使用书上提到的实物,如红五星、大苹果、黄鸭梨、各色牙刷以及自己剪的小燕子、小白兔等学生喜欢的小动物,这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知识的理解格外深刻。

(3)进行多种形式的练习,稳定学生的注意力

练习的内容须结合学生实际,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由浅入深,由简到繁,逐步提高练习的要求,使练习不仅有密度而且还有梯度,更有多种多样的形式。

(4)巧用课间律动,避免学生注意力分散

注意的集中和分散都是相互交替的。为了避免学生注意力的分散,在每节新授后我都安排了易于为学生接受的律动。如唱表情歌及欢快的儿童歌曲,跳节奏明快的儿童舞蹈等。有时还针对所学的内容进行课间律动。如学习数的组成和分解时,我就教给学生数的组成拍手歌。这样,使学生边拍手边欢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既解除了学习新知识的疲劳,又对数的组成加了籽印象。

(5)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诱发了主体的内部动机,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需要,他们才能以最佳的状态去完成学习任务,取得良好的效果。因而在课堂上,我尽可能地让学生多动手摆一摆、画一画、量一量,亲自去操作,使其在形象直观中发现规律,找出共性和个性。这样就化难为易,既减轻了教师教的负担,也减轻了学生学的负担。

第四篇: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组织方法研究

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美术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广大美术教师积极投身于美术新课改中,使美术课改呈现出乐观的前景。作为工作在一线的小学美术教师的我,在投身新课改的实践中,感受最深的是通过新课改,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灵活了,个性更加突出了,敢于表现自己了,随之而来的是课堂纪律组织越来越困难了。教师该如何驾驭课堂教学这一教学主阵地,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课题。尤其是做为当前小学教学中的所谓小学科教师,这个问题更为突出。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我也积极的进行了一些探索和研究,下面就我的一些感受和经验做以下阐述:

一、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所处的时代背景。

处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时期的小学美术教育,其重视程度虽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观,但我们也不能不承认其在学校教学管理的地位仍然是小学科,无论是在教师配备还是在教学管理上,都不是教育教学的重点。纠其原因也不能简单的说是学校的不重视,毕竟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理论上,无论是学校、社会还是家庭都清楚美术教育的重要性,但在面对现实中的升学就业问题时,又都无一例外的选择了应试教育。但因为有国家的课程设置所限制,造成了当前的学校美术教育几乎成了不得不开设的课程,事实上在很多学校美术教育成了形式上的虚设,严重的会出现有课程表上的美术没有实际的美术课堂。即便是在国家新课程改革实施多年的今天,这种现象也不是个例。有些学校即使上上几节美术课,也是有其他教师代着上,以作为调节学生紧张的学习压力上的放松课,其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组织中出现的问题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教学实践中经常出现这样一些问题:首先,是教师自身的问题。小学美术教师往往是学校教师中人数较少的群体,在学校教学中大多是被弱视的,所担当的课堂节数较语数教师多,加上课堂教学评价不好操作等原因,美术教师容易出现这样一些问题。

1、没有优越感;由于传统的对小学科的认识偏见,美术教师的工作效果得不到正确的评价,在教师群体中总有矮他人的感受,极大的降低了教学中课堂组织的积极性。

2、疲劳感;作为小学美术教师,每周的课节大多有18节以上,加上每天的课外辅导和学校的其他事物,每天工作下来都有一种较强的疲惫感,而且,天天如此教师难免会产生厌倦和应付工作的情绪。

3、教育教研活动压力;学校美术教学在当前这种以学习成绩为目的的现实中,做为不得不开设的小科目,往往是由于迫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各种检查和活动而开设。这样就不难看出美术教学中,教师的工作重点应该是应对好上级的的各种美术教学检查和各种活动。这也必然使教师会放松课堂教学中的组织工作,加强对上级教育教研活动的参与。只有活动搞上去了,美术教师才有工作成绩了。因此,美术课堂教学成了教师工作中的次要地位,而重点是做好参与各种活动上,忽略了课堂管理。

4、美术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处理的方法能力水平较低。在现实教学实践中,美术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每天的上午十点以后到下午学生离校,在一节四十分钟的有效时间内,要进行课堂教学和作业练习的辅导又要处理学生的纪律问题,在时间上不好安排。而下节课又要到另外一个班去上课。学生时间久了,也认识到了美术老师的课堂上,对于自己的违犯纪律不会怎样,即便是会交给班主任,也不会有太大多的批评,

其次,是学生的原因;

1、美术课堂教学的内容是面多而广,每一期都有新课程要求的四个领域的教学内容,面向的是广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由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差异致使学生有的课程喜欢上,有的课程不喜欢上。导致课堂纪律总是有一些学生好有一些学生坏,教师不好维持。其表现为对有兴趣的课程积极性高,上课注意力集中。对没兴趣的课程积极不高,上课纪律涣散,影响他人。

2、学生的惰性原因。美术课不比语数课,上课所带的学习工具材料繁而多。例如,上国画课,学生要准备毛笔、宣纸、墨、颜料、画毡还有调色盘等。学生本来书包就大,再加上这些,稍微有惰性或对这种课型没兴趣的学生就会不带学习工具和材料,使课堂教学时,教师无法组织这部分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其表现为课堂练习时,相互的借学习用品,造成相互说话,走动影响他人作业。或者是无所事事。

3、学生的学习美术的观念落后。社会、家庭和学校是必然联系的整体,不得不承认他们的观念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观念。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教育中的学龄越低兴趣越广泛,学龄越大兴趣越狭隘的现象看出来。学生认为只要把语数学好就行了,其他课程马马乎乎就行。由于这种学习观念的存在,也影响着学生美术课堂的学习纪律好坏。其表现为经常作业不做或不交,即便是做了也是马马乎乎应付了事;上课不认真听讲注意力不集中。

4、学生语数课业负担过重。学生在观念上形成了语数的主课观念,使得美术这样的付课显得不重要了。在美术课堂上做其他作业的现象时有发生,或者是美术练习快速的应付完,然后马上去做语数这样的主课作业。时间久了,学生慢慢的都朝这个方向靠拢来了,单靠美术教师一人节节课的激发兴趣,引导学习就显得苍白了。

三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组织的对策

在当前国家强力推行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要从根本上转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组织现状,根据我多年的小学美术教学实践,我认为必须做好这样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美术教师要在思想观念上进一步提高。

首先,必须认真学习领会课改和新课标的精神,理解美术教学新理念。充分认识到新课程是强调改革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交流合作能力,体现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只有观念上改变了,才能从主观上解决课堂教学所出现的组织的问题。

其次,要认识到课堂教学组织的重要性。它是良好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没有好的课堂组织纪律,就不会有良好的教学效果。要想有良好的教学组织,就必须每一位教师的积极主动实施组织才会实现。同时也是体现教师自身素质的有效手段和标准。

(二)、美术教师要在课堂教学方法上狠下功夫

首先,作为美术教师要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的发展。美术教师认识这一点对于上好美术课至关重要,只要对每个学生学习美术有了信心,才会从教师主观上产生搞好课堂教学的动力,才会积极的探究美术课的组织,力争让每个学生的美术素质都有不同的发展。

其次,作为美术教师十分清楚自己美术课堂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明白当前美术课程改革的任务和方向。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的人格形成,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美术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技能,利用合理的教学过程和方法逐步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美术学习中体会到快乐,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这就要求美术教师不断的学习和提高自己的美术教育观念和教学手段,一切本着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学习发展为重点搞好自己的课堂教学,避免把美术课单纯的上成为美术专业课,或者是上成放松课。当然,把握这难度比较大,需要美术教师不断的学习提高。

三、作为美术教师应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课堂教学组织的重要性。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教师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教师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在课堂教学中,经常的设计一些与学生身边生活有关的问题和操作作业,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美化身边生活的情趣,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终身兴趣。另外,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作品展览或评价,以及进行有关美与丑的讨论或辩论等手段来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四、作为美术教师要认识到自身魅力的展现对提高课堂组织的重要性。“信其道,必要信其人”,要想让学生听你的讲解,首先要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好感和信任。美术教师更生如此,做为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总是一本书,一张嘴的讲和让学生练习。要不时的拿出些令学生信服的美术作品来或实际的美术专业操作来,只有让学生亲眼看到了教师的真本事,学生才会热心的听教师的话。简单的说,美术教师要坚持经常的进行直观教学。另外,教学方法也要不断的创新,才能不断的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审美法则中变化与统一的意义。教师可以不断的以各种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象、范画、参观、访问、旅游、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进行教学。让自己的课堂永远是学生的期待和渴望,这样自己的课堂就不用再考虑组织难的问题了。

五、作为美术教师要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评价。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中,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评价的标准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为此,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不同的引导和教育,布置不同的作业和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对学习特殊的学生要用特殊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特殊的教育,力争使每个同学都有进步。

六、作为美术教师要有整体的课堂组织观念。即美术教师要把课堂教学的组织做为学校的一个整体工作来看,不要单纯的理解为是某个教师的事,自己只是教好自己的一节美术课就可以了。课堂教学组织应是所有教师的共同责任,只有共同努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美术教师在做好自己的课堂教学组织的同时,也要加强和其他任课教师的交流和合作,尤其是和班主任老师的合作,对发现的学生问题要有始有终的解决好教育好,才能从根本上搞好课堂教学的组织工作。

总之,美术课堂教学组织难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只有敢于面对困难和问题,勇于探索和解决问题,才有可能使美术课堂教学组织难的问题得到解决。这需要美术教师主观上和其他客观原因的共同努力,才能最终实现。

第五篇:如何有效组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理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通俗地说,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的认识上,从不懂到懂、从不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佳的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人们探索某种活动的心里倾向,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力,所以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境”实质上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儿童能主动地活动于其中的环境。低年级学生好奇心特强,容易受外界条件的刺激而激动、兴奋。因此,合理传设学习环境,可以引起儿童对学习的兴趣。

1、 故事导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成功地导课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进入渴望学习的训练状态,为整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学习课堂兴趣,关键是教师课要上得“有趣”,因此我们要把愉快的有效的东西跟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因为好奇,才有探索,也才有创造,根据教材的内容,教师可设计引入一些于内容密切相关故事,笑话等等导入新课。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认识分数(分一分)时,我是这样导课的:师:“今天我们班可真热闹!你们看,老师还把谁带来了”。课件出示蓝猫。蓝猫:“嗨!大家好,我是你们的朋友蓝猫,今天我想带你们一起去冒险岛寻宝,想去吗?”一看到熟悉的蓝猫要带自己去寻宝,学生的兴趣马上就被激发起来了。接着我又安排他们在与蓝猫出发的路上,碰到了啄木鸟大哥分饼引起大家的不满的情节,创设了这一问题:要怎么分才能两人一样多,才公平。你有什么办法?有学生回答:平均分,一人一半。师: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一半吗?学生被问住的同时,他的学习兴趣也因此被激发了,求知欲望也增强了。

2、 创设操作性情节,调动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 我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认识分数(分一分)时,我安排了两个的操作情境。一是涂出教具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树叶、衣服、六边形纸片的二分之一。二是用圆、长方形、正方形纸片,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创造出其他的分数来。

儿童往往是在操作中进行思考的,学生提高操作亲身经历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认识和掌握了探索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尽情展现自己的才能,增强实践探究的欲望,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变“学会”为“会学”。

3、 营造“竞争”情境,激趣乐学。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以及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我经常在课堂中创设一个竞争的情境,引入竞争机制,面向大多数学生,恰当地开展一些游戏竞赛的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竞争和成功的机会。把新知识寓于游戏竞赛活动中,通过游戏竞赛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教学中做到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用竞争来消除课堂中常有的枯燥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了北师大版第四册的混合运算后,我安排了这样的游戏环节:四人一组,每人出一张扑克牌,看谁先凑出24,谁算出来牌就归谁,最后谁的牌最多谁就获胜。这不仅让学生复习了表内乘除法和运算顺序,而且极大满足了学生的好胜心,让他们领略了成功的喜悦,更加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数学除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的特点以外,还有应用广泛的特点,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以往我们的数学教学忽略了这一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尽量使问题更实际,更贴近生活,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找出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让数学在孩子的眼里,变成看得到、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从而使学生从枯燥的公式中,从抽象的符号中解脱出来。

例如在教学《时、分、秒》这一课时,学校忽然停电了,闹铃不响了,大家不知道下课了没有,于是我就说道:我们使9时25分上课的,一节课40分,现在使10时7分,你们算算看下课了没有?不仅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而且又在应用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取得了相得益彰的效果。

三、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这一方法。 例如在教学《旅游中的数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开展活动,学生马上进行了合理的分工,有的学生当导游,告诉大家离目的地还要多长时间,有的学生负责租房子,有的学生负责景点的门票,有的学生负责中午的午餐搭配。

采用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时优生的才能得到了发挥,中等生得到了锻炼,学困生得到了帮助的提高,学生不仅学到了新知识,而且口头表达能力、自学、思维、合作能力都有提高。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互相交流、公平竞争,促进了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的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

四、师生关系融洽,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主要靠语言,教师语言情感的流露,对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影响特别大,学生们会随着你富有激情的语言进入到兴趣中去,随着你鼓励的语言投入到认知中去,随着你赞扬的语言沉浸到成功之中去,在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除了要准确、清晰、精炼,更重要的是要亲切自然,富有童趣,富有情感,具有激励性。低年级学生心灵比较脆弱,教师过多地指责和过高的要求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心,降低其自信心,削弱他们的创造兴趣。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个学生。在学生有错时,不过分批评指责而是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好机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所以我在教学中尽量采用“你真棒!”“再想想”“谁有更好的办法?”“你能当一名合格的邮递员吗?”等等富有激情的语言。

上一篇:小学生作文春游范文下一篇:学习霞客精神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