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2024-04-09

有效课堂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精选6篇)

篇1:有效课堂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品德课堂有效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

专题简介:

该研修专题主要是为小学品德教师提供一些新的教学理念、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研究方式和教学资源等指导和服务,以解决在品德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操作问题。根据品德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品德课堂教学活动的方式是多样的,如:阅读、讨论、辩论、参观、调查、访问、游戏、角色扮演、模拟活动、两难问题辩析等,每一种活动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价值。为此,作为任教品德课的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加以选择,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一种教学活动的效用,更好地提升和培养学生的公民道德素养。

子专题一:品德课堂中体验式学习.该研修专题是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学生通过身体的各种感官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体验学习的种类多种多样,大体可以分为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通过体验学习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真实感受和内心体验,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为此,我们开设此专题是想通过研修,让教师更好地把握该课程的教学思想,掌握品德课堂的有效教学方法。

体验式教学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应用

1、创设情境,引发体验。儿童发展心理学认为,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它渗透在人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之中,而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情境教学,只有精心创设情境,才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接受道德形象的熏陶和感染。在体验式教学中,我尝试借助动手操作、实物演示、录音录像、现身说法、故事诗歌小品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创设情境。借助这些情境的直观性、形象性,对学生的感官产生强烈的刺激,使之进入所创设的情境氛围中,激起相应的直觉情感,并能够从情境当中找出情境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来,发现情境中存在的问题,对情境提出看法谈出自己的感觉。这时候,教师应变为平等的参与者和协作者,但教师的主导地位没有消失,应该引导学生感受情境,从情境中发现问题。

在学习《我们的科学小组》一课前,我让同学们和自己的父母亲去大型商场超市看科技商品,如数码产品,电脑产品等,听销售人员的介绍后,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技术的神奇力量。然后让学生自己试着充当解说员,向同学们介绍一些自己了解的高科技产品的用处。在教学中,我先让同学们观看科教片,再和大家一起讨论科技给我们的衣食住行和学习文化知识带来了哪些好处。有了前面的铺垫,大家情绪高涨,你一言,我一语地畅谈起来“有了数码相机,我家印照片不再去冲印店了,”“我能在网上了解、游览风景名胜,”„„我也投入其间,谈了自己的看法,在热烈的讨论中,大家真切地感受到科学技术为人类创造了美好的新生活,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爱科学、敢创造”的情感意识,让我们的科学小组更有活力。因此,我认为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上,恰到好处地创设各种情境,让师生在不同的情境中体验,互相影响、互相交流、深化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积累,情感经验,展开丰富的想象、去感受、体验、亲历,进而表达和形成积极受教育的态度,提升道德情感。

2、融入情境,体验感悟。著名心理学家柯伯尔认为:“儿童道德发展是从理智发展经角色承担发展再向道德能力发展的。”这说明角色承担发展既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制约其道德发展的条件之一。角色承担,就是让学生对未来所承担的角色的提前预演或对他人角色的尝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融入到所创设的情境当中,让他们的情感在情境中得到体验,能给学生带来丰富的知识体验,从而深刻地掌握知识。当学生唤起学习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后,我通过各种教育形式,把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一些社会角色引进校园,让学生在不同角色承担中体验、鉴别和评议各种社会角色的善恶美丑。让学生在情感中通过想象来体察形象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把教材中的知识点和脑海中已有的品德表象联系起来,把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在扮演的角色身上做想象性投射,通过想象感受自己生活在某种氛围中,设身处地设想自己成为体验的对象,产生与体验对象相一致的移情体验,并从中领悟和把握知识,感悟其中的道理,使“理”通过“情”进入学生的心灵。

例如,在学习《帮助残疾人》这篇课文时,我们知道这篇课文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关心、尊重、帮助残疾人,可作为一个健康人是很难体会到残疾人的心情的。于是我就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蒙上眼睛,在教室里试着走一走。开始,还行,后来就磕磕碰碰,无法行走了。其余同学,刚开始感到很好玩,可等到自己也这样尝试,这样体验以后,就再也乐不起来了。他们初步体验到了残疾人的困难。在让他们谈感受时,有的说,盲人走路,真的很不方便,如果是过拥挤的马路就更困难了;有的说,我就这样试了一下,就已经感到困难了,何况他们是每时每刻都是这样呢;还有的说,盲人的生活真是寸步难行啊!这时,我再趁热打铁进行行为指导。学生听了,纷纷表述自己的决心:如果我碰上残疾人,也一定会伸出援助之手的。这样的教学效果正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所期望的。让学生在模拟角色实践中,在对方心理位置上去认识思考道德问题,意识和体会到这些角色和实践活动的要求,意识和体会到社会对这些角色和实践活动的要求与道德约束。了解了社会上各行各业人的劳动特点,思想情感和工作热情,培养自己宽容理让、相互理解和情感融洽的心理品质。

3、超越情境,获取创造性情感体验。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又因为思品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当学生在情境中能够把自己的情与景结合,能够融入情境中学到教材的知识点后,还要能够将自己在情境之中体验到的情感、学习到知识点应用于现实生活。更因为我们的受教育者是活生生的人,都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所以,在教学中我注意把课堂知识教学与学生课外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一定的生活实践,亲自体验、感受、思考,将课文中的道德观念在现时生活中展开并不断充盈,完满学生现时生活,使他们生活得更有意义。如《我们手拉手》一课教学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课后实践题,针对一些不活泼,不愿意和其他同学交往的小学生,或者对其他小同学不友爱的小学生提出一些要求,让每个学生找自己和其他同学手拉手的事情和活动,要求每天都要找,并做好记录,有帮助同学,友爱同学的事或活动,就打“星”,要坚持一周,一周后再反馈、交流。在一周的学习生活中,我观察到学生按照我的要求积极体验、实践,有的同学不但自己改变了不活泼,不愿意和别人交往的习惯,还帮着其他同学分析原因,主动和其他同学互帮互助,手拉手。一周后的信息反馈使我欣慰:学生们不但参与,还非常投入,于是在表扬的同时,我还鼓励他们下周继续努力,特别是对那些以前不怎么参与手拉手活动的同学,要特别的表扬,以达到他们的内心的自我满足感,从而激发他们更积极地友爱同学,互帮互助。这样,学生们又兴趣盎然地投入到下周的实践中去。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有目的地进行了使自己在互帮互助中得到生活体验,在体验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能及时纠正自己的行为,有效达到课堂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子专题二:品德课程“同课异构”的预设.该专题的研修是品德课程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和校本教研的主要研讨方式。“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通过该专题的研修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迥异风格的教学设计优质资源,并希望在与广大教师一起学习、交流和不同的教学智慧碰撞、升华中,整体提升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

同课异构教学——学习心得体会

同课异构”即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已有的教学经验、学生状况、教学风格及教学技能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上出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使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施方面做到“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这就形成了同一内容不同结构的课。“同课异构”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教学个性,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真“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教学效果。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经过教师一轮“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我认为建立在备课基础上的“同课异构”则是在集中大家智慧的基础上,形成大体的框架和思路,已经是集体智慧作为铺垫,这种“异构”体现的是教师的个人风格、个人高超教学技能、个人的教学风采。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教学过程,这种“异构”必然会张扬教师的个性特长,让课堂更精彩,让教师在“异构”中感悟自我,让教师在“异构”中学习他人的长处,找

己的差

。在听课期间,我不仅能认真去听、去想、去感悟,还能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置身于课堂中,倾听着老师们一堂堂精心准备的课,在这里,我亲身领略着他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感受着他们对课堂的准确把握,体会着他们对学生的密切关注。他们在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同时,也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引发了我对课堂最优化的思考。通过听课我受益匪浅,让我近距离的领略到每位教师的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虽然这四节课的教学风格各异,但每一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课堂上老师们都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合本班学生的特点,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交流培养学生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能力!

新课改新理念, 同课异构教学,各校之间的交流让每位老师都受益,同时也能传递新的教学理念.总之每位老师各具特色,但又互相包容.。作为教师不仅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还要在这“好”字上下功夫,怎样才能上好课,上出让学生喜欢的课?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多琢磨,多学习,要走出自我。

子专题三:预设目标与活动的生成性相结合.课前教学预设是教师进行品德课堂教学所必需的,但教学预设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应根据课堂上的生成性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把预设与生成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每个学生的品德发展和生活能力的提升。为此,我们开设了此专题研修,以教育叙事、教学反思的方式为教师提供研讨的信息和资源,同时也希望广大教师通过研修提供更多更好的课堂上稍逊即逝的、闪光的教学点滴和优质资源。

目标与活动相结合

预设”是指一项活动开始之前的预想、预算、规划和安排。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师课前所做的思想、材料、形式和方法上的准备,都是教学预设活动。通常,对预设的态度有两种,即固化预设和弹性预设。一种态度认为,预设是最佳的、唯一的、确定的和刚性的计划和安排。认为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学中教师期待学生按照教案的设想回答,若不,仍努力引导,直到达到预定答案为止。另一种态度则认为,预设是多元的、开放的、情景的和动态的规划和设计。认为预设只是假设,教学假设的目的性和计划性要服从教学实践的过程性和变化性。显然,课前预设需要弹性预设。那么,应该如何进行弹性预设呢? 1.灵活处理教材

首先,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教材的处理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进行重组和整合,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其次,还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活用教材,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抓住学习的出发点和兴趣点。

2.有效进行预设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但在品德领域中,不同的学生会获得不同的发展。因此在预设目标时,除共同性目标外,还要考虑因人而异和层次不同的目标。另外,教学内容的设计也要有弹性,教材只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内容,而学生的学习范围是广泛的,故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从学生的实际发出,例如,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环境、品德与生活、人与自然等都可作为教学的内容。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可事先设计一些预备内容,根据课堂的发展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教学。另外,对课堂时间的安排要有弹性,要根据学生的表现随时调控。

子专题四:生活化的活动式教学.品德课程的性质具有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和开放性。为使教师更好地把握该课程的性质,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开设了此专题的研修。要通过此专题的研修,使教师在该课程教学中能从有效活动这一主要教学形式入手,去研究活动的组织、开展模式及设计原则,并围绕“生活”二字做文章,研究探索课堂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关系以及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这两方面的问题。

在资源中得到利用,在生活中得到实践

生活处处是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于任何一条规定,应当让学生看不出是对他们的禁止,而应当让学生理解为行动的号召,是在鼓励和帮助他们在善良的土地上站稳脚跟。”这就是《品德与生活》课程最需要的教育智慧。《品德与生活》课程源于生活、体现生活,又高于生活,是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从儿童的现实生活中找到课程的生长点的。它原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系列,后来分出来,成为单独一门新课程,这是没有的先例。在体会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性质、课程目标等问题的同时重点思考如何不断研究和创新教学方法,努力贴近儿童生活,做到品德教育活动有针对性、生动性、实效性。所以我们尝试做到:

一、提升“以学定教”活动的内功

品德行为在生活的细微处,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不难发现。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大自然,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活动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心中落根。如何实现教育资源的发掘和利用的效益最大化?这就要求我们从“以教定学”的观念中转变为“以学定教”。大自然是最令儿童向往的地方,是发展孩子观察力、想象力与创新思维的大课堂。我们充分利用一切有利的条件,创设一个丰富多彩、富有启发性、具有开放性的教学环境,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观察各种事物与现象,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探索大自然奥秘。品德与生活教材上的所呈现的内容,是不是都要安排在课堂上进行?如果不是,哪些需要在课堂上做?哪些需要跟家长沟通,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哪些可以在校外去做?

二、跳出常规 追求活动的根本

所谓针对性,就是要了解学生的情况,在我们上每一堂课时,选择活动形式时,事先总要充分考虑选题的依据,凭什么做这个活动?凭什么认为选择这个题目是合适的?有时不是以教师的想法为出发点,也不是全以教材上的东西为依据,而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如果不了解儿童实际的看法和想法,仅仅按教案上课,是难以实现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的。《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具体目标有四个方面,即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这些目标怎样才能实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由于旧的学生观、发展观、知识观和课程观的束缚,使老师们面对这门新课程时感到有一定困难。但是品德行为时时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蕴涵在我们的生活细节里。这就让我们寻找到了一条打通师生心灵的隧道,热爱生活,留心生活,关注儿童的生活,就一定能获得教育的锲机与资源,关键是我们如何充分利用锲机和挖掘资源呢?如何实施与操作呢?笔者认为:抓住课程观念的根本目标,通过体验性学习,培养儿童的信念情感,真正帮助儿童养成良好习惯,而不只是关注儿童的认知及课堂行为。因此课程教学必须跳出习惯的教学思维,打破课堂教学常规,追求品德教育的实质和根本。教材上呈现的内容都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有的需要通过养成性学习,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有的需要操练性训练,激发儿童探索的热情,积累探索的经验,获得探索的方法。所以教学点有时可在教室,有时可在室外,有时可在学校,有时也可在校外。学校准许老师根据教学需要自主选择,并提供必要的教学服务帮助。不同的性质需要不同的学习方法,只有转变课程观念和教学方式,跳出传统课程观念的习惯,打破以往通过语言来组织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追求真正的活动型课堂,才能实现《品德与生活》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例如《品德与生活》第一册“做有礼貌的人”。礼貌教育可谓是人生的第一课,不是一节课就可以做到的教育,它表现在生活的各个层面,不同的细节里,是伴随人一生的日常行为。对于一二年级的小朋友,说教是没有什么效果的,我们结合学校的值日工作,每天上学放学时,我们会有两位以上的老师在校门口值日,在早迎晚送每个学生时候。老师们言传身教传递给学生的第一信息是——做一个有礼貌的现代人。同学们每天走进校门时,就会先听到老师亲切的问好:“小朋友,早上好!”不管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学生,老师都会微笑地问候学生。中午,下午放学时,老师会主动招呼学生说“小朋友,再见,路上注意安全。”我们老师坚持用这种良好的礼貌习惯默默影响孩子们。没有过分的强调,几个星期后,一年级的新生就变得主动向老师问好,家长也深受感染与影响。我们就是借助于学生的生活体验为依托,用教师言传身教感染学生与接送的家长,取得的效果非常好。这种无声胜有声的行为教育让学生接受轻松,模仿容易,没有多少说教的痕迹,达到了最佳的润物细无声品德教育。

在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把教学活动化、活动生活化,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探索中求知和发展个性。

子专题五:品德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开展此专题的研修主要目的:一是为教师提供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及本工作室成员多年来积累的优秀教学课件、优质教学资源信息与广大教师分享;二是希望通过与广大教师一起来整合和开发课程资源,丰富品德课程内容,达到该课程资源利用的最优化,以更好地为品德课程教学服务,不断增强教学的活力和教学实效。

小学品德课程资源整合有效性研究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其中,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都是本课程的重要资源。目前,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有许多研究与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镇江市解放路小学就进行了《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的研究》,他们的研究内容主要是:通过针对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进行个案研究,努力探索开发、运用德育课程资源的基本策略,探讨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方法及策略。再如镇江市江滨小学的颜滢老师曾在2003年进行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研究》,她的研究内容主要是:品德课程资源的普查、开发、建设与整合。在“整合”部分主要研究了课程内容与课程资源的整合、教学方式与课程资源的整合、学习环境与课程资源的整合。这在新课程实施初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但从具体研究情况来看,这两个课题主要立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即使是整合,更多意义上是立足大德育思想将教学方式、教育环境等外在的教育措施与课程资源的整合。而小学品德课程本身的资源整合的内容、途径、方法及有效性的研究还不够,留有一定的空间,也对研究和完善小学品德课程建设有很大的帮助。

品德与课程的总目标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因此,开展品德课程资源整合有效性研究具有现实意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最终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因此,如何让课程资源在整合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教学行为、课堂的教学设计等方面体现有效性,发挥其最大效益是一个关键。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既可以丰富目前课程的资源内容,又可以培养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同时,课程资源的整合应该做到为教学服务,不求花样繁多,但求切合实际。因此,我们将着力研究品德课程资源整合的有效性问题,引导教师关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学实效性服务,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2.内容: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包括视角、方法、途径、目的),重要观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

视角:从对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资源的分类、整合内容、整合策略、整合有效性评价的案例研究入手,进行单元式研究。重点是课程资源的整合及有效性评价研究。课程资源整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研究教材的空白点、寻找课程的生长点、发现时代的适切点、抓住儿童的关注点。同时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论证课程资源整合的有效性。

方法:1.运用文献法收集相关资料,对本课题国内外的研究情况做出分析,对本课题的研究概念、内容、方法等做出清晰和科学的界定。2.运用调查问卷、访谈等方法了解学生及其家庭情况,为学生及家庭课程资源的整合奠定基础。3.运用行动研究法在实验过程中开发相关课程资源,探索课程资源整合的方法、途径。

途径:小学一至六年级的品德课程教学。每一学期以某一单元为主要研究途径。

目的:在课程资源整合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善于合作、乐于探究、乐观自信的人格品质;丰富课程内涵,使课程更好地为学生发展服务;推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改革,形成品德课程资源整合的丰富经验;形成相应的课程资源包;培养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

重要观点:

(1)要想推动学生的发展,靠传统的资源观(教材、课桌、黑板)是不行的。儿童必须在更加丰富的课程资源的引领下走进课程,走向生活。(2)教师在积极整合课程资源的过程中,要树立起鲜明的课程意识、资源意识,将自己的生活经验、教学经验、情感世界和人生智慧都充分地融入到课程中去,使课程走进自己的生命历程,将教学与自身主动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学校的教育实践中,在学生的成长中不断学习,不断获得专业的发展。

3.价值:本课题创新程序,理论意义,应用价值。

本课题创新程序:由各年级的品德课程资源整合案例研究入手,以单元研究为主,突出课程资源整合内容、策略及有效性的研究,继而对教学设计、教学行为的有效性进行研究。

理论意义:品德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我们在组织教育活动的整个过程都要考虑到孩子。关注孩子,以更好地进行资源整合;发展孩子,让孩子在更丰富的资源中走近生活。我们应该因地制宜、因陋就简,接近儿童的实际生活。为此,本课题研究旨在认真实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践行“有效教育理论”和“教育最优化理论”,努力建构品德课程资源整合有效性理论。

应用价值:本课题研究将积累大量课程资源整合的案例,编辑大量有效的教学设计,为品德课程建设与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实践成果。

篇2:有效课堂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心得体会]

说起幼儿园的教学设计,其实就是我们幼儿教师经常涉及到的教案。一听说要写教案,脑袋就大,因为身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都知道,我们每周都要写周计划,写教案。我对于教案就是头脑一片空白,一说到写教案,我就词穷,根本就觉得没什么可写的,可听了这回的讲座,心里就有一些的内容了。可以说是学有所获,学有所得!讲了大概有四大部分:

一、教育活动的理论基础

二、幼儿园的课程和课程模式

三、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评价

四、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中常见的问题。

除了讲了这四大部分,最后我们还观看了两位优秀教师的示范课,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只是如下:

1.在活动中,分有主体与主导;语言的亲和力,而我学到的则是幼儿心智的成长全掌握与教师的教育,这就是主导的地位。幼儿是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则是活动的主导。因为幼儿的行为受自己意识的影响,所以幼儿是自己的活动主体。而教师的主导体现在能够充分发展还自己的主体作用!

2.在基础理论中,共同的作用是成熟、经验、社会、互动、平衡作用。可我比较看好的是:福禄贝尔的理论,让幼儿在自由自主的活动中发展,教师的教育是促进幼儿内心潜能的发展,不违背幼儿自然发展的规律;让幼儿在游戏中发展,因为游戏是儿童主要的发展形势;让儿童在操作中获得发展,使幼儿获得感官上面,设计方面的能力!3.还有就是我们国家不管是什么教育,都太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太注重智力方面上的教育。把上课当做唯一的教育方法,从而忽视了游戏的教育。

4.而在活动设计上,了解到:首先要确定班级、了解幼儿发展的情况,考虑幼儿年龄特点及具体发展。其次,要确定教育活动目标并进行分析;然后,选择教育活动内容及其组合;选择教育活动形式和活动方法,最后,写出教学活动设计。

5.幼儿园活动设计需要注意常见的问题:教育活动目标表达的方法; 有活动无目标,有目标无活动;情境设计有头无尾(设计引出环节,引入环节);活动环节处于同一水平;教学活动设计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感受;教师语言提示(示范)的顺序;教具的制作和摆放问题;幼儿座位摆放;教学中的语言和技能问题;教学内容的科学性问题(不迷信与教材);教师在结束部分总结中的问题。

篇3:有效课堂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一、开展小学英语有效课堂活动的意义

1.有利于小学英语课堂效率的提高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 心理还没有达到一定程度的成熟, 想要在课堂讲授中让学生的注意力长时间集中是非常困难的。那么开展有效的课堂活动, 能够对课堂教学的气氛进行把控, 在教学节奏上即时调整, 务必能够吸引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2.调动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枯燥无味, 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求知性的课堂活动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描述一些具体的特征来让学生猜, 猜测的过程能够调动学生的好奇心, 引导学生在巩固之前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

3.加强学生语言知识的记忆

人的大脑有左半脑和右半脑, 两个半脑之间各有分工, 语言活动的逻辑是由左半脑控制的, 形象思维是右半脑控制的。设计与组织有效课堂活动可以全面挖掘学生左右半脑的潜能, 促进大脑潜能的整体均衡发展, 有助于学生语言记忆力的提升, 全面发挥学生的潜能。

二、组织开展小学英语有效课堂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 要以学生为主体, 课堂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要有创造性,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寓教于乐,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体验学习英语的快乐之处。

1.多听多唱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使用英文歌曲能够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在上课之前放一首英文歌曲可以有助于学生放松心情;在上课之中适时地放一首英文歌曲可以调节课堂的气氛;在下课之后放一首英文歌曲可以巩固学生已经学习到的英语知识。比如, 在教授“身体部位”这一类的单词时, 可以教学生唱“Head, Shoulders, Kneeand Toes”, 让学生在跟唱的过程中指出身体对应的部位, 一方面为枯燥的课堂增添色彩, 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习英语更有兴趣。

2.多动多画

在学习中, 学生的参与程度越高, 其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更透彻、更深刻。比如, 在学习英语中的run, jump, walk, look, stand, sit等动词时, 可以先用汉语解释这些词语的意思, 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这些词的意义演示相应的动作, 从而简化动词的教学, 便于学生的记忆。在拓展思维的时候, 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 画出自己最喜欢的作品, 并用学到的英语知识进行解释, 如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对他的作品做出了这样的解释:“Look at ice cream. It has two big black eyes. It has a small mouth. It is red. It is so funny! ”“Look at my new desk. It has four legs. They are short. It has two eyes. They are small. It has a big red mouth. It is so cool! ”学生在发挥想象的时候能够加深英语的学习。

3.多演多玩

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在生活中得以运用。在课堂活动中, 可以组织学生演英语小片段、英语小故事等。让学生大胆地说英语, 在表演之中学习语言, 在课本之外学习语言, 使英语的学习更为贴近生活, 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掌握。

小学生对于游戏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 可以让学生们自己制作一套完整的字母卡片, 然后同桌之间随机打乱卡片的顺序, 两个人同时拿出一张卡片并且正确读出卡片上的字母, 谁的卡片大 (依照A最小, Z最大的原则) 就能赢得对方的卡片。还可以设置诸如此类的游戏让学生快乐地玩, 高兴地学。

丰富小学英语课堂活动, 设计与组织不同的课堂内容能够让传统机械的教学变得更为有趣、形象, 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师也能在教学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倪丹英.小学英语有效课堂活动的设计与组织[J].上海教育科研, 2009.

篇4:有效课堂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一、有效教学的具体设计

有效教学具体的设计工作需要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课堂上利用各种教学活动完成系统的设计与规划,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完成教学具体的任务。在教学设计中,需要将学生与教师建立一定的连接。首先,结合科学合理的教学理论,注重对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这也是有效课堂活动的重要教育灵魂,建立完整的活动计划。只有通过详细的教学设计才能更高效地完成教学计划。其次,灵活调整教学设计,结合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做到随机应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教学设计的真正作用,提升英语教学的最终效果。

二、有效课堂具体的活动设计

有效课堂具体的活动就是教学内容组成的传递系统中通过教师向学生传授主要的教学内容,学生接受组织的教学活动。其中有效活动课堂具体的设计需要遵循教学的互动性以及优化教学程序的基本原则,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有效课堂活动具体的设计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空间,并结合教学空间构建具体的活动设计。教学活动的设计离不开教师以及学生的积极参与,师生之间需要建立有效地互动,这也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顺利地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教师需要充分地考虑到学生具体的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主要的课堂活动,将整个教学课堂变成师生之间重要交流沟通的渠道,并通过合理的教学程序有效地保证课堂活动的顺利进行。有效课堂具体的活动设计需要遵循科学合理的程序,其中主要分为教学进程、具体步骤、相关内容以及时间和方法。设计的所有活动都要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在学习任务的设计上需要按照循序渐进逐渐增加难度的基本原则,所有活动的任务都要安排适度。同时,小学英语具体教学活动存在多样性的基本特点,这就使得每一步的教学活动都需要相互独立,共同构建英语教学的有效课堂。

三、创设情境完成教学设计

结合小学生自身拥有的性格特点,小学英语具体教学活动的设计需要拥有一定的乐趣,并保证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完成具体的教学活动。英语属于一门比较枯燥的语言学科,如果能够将语言的教学与艺术相互融合,利用简单的英语歌曲帮助学生完成英语知识的学习,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最终的学习效率。同时,利用多媒体设备帮助学生通过英语具体的原声动画了解英语的词汇以及语法等,通过创设英语具体的情境,促进学生学习热情。小学生对于动画都比较喜爱并且非常好奇,将英语的动画融入小学英语的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融入英语的学习中,并由教师细心地讲解英语的基础知识,研究动画中的具体台词内容。例如,在"Shop-ping"的具体教学中,在教学课堂上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模拟的“Fruit shop”或者是参加“clothingshop”,在每一个模拟的商店中都可以安排两名学生扮演商店中的“Salesclerks”,剩下的学生都参与的“Shopping”的活动中。通过情境的创设,充分调动所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利用各种生活环境进行教学设计

每一位学生都拥有不同的生活环境,因此,不能利用非常单一的标准衡量每一位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可以设计各种生活情境,从而有效地丰富学生接触的生活环境,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并提升学生自身的英语水平。例如,当遇到“Would you like a cup 0f coffee?”,这种情形如果发生在西方的国家,即使西方人并不想要,也不会直接拒绝,而是会说:“Yes,I'd like to,but now.”,通过这样的回答委婉的拒绝。在英语的教学中,除了要教会学生基本的英语知识,同时还应该教会学生西方的文化和习惯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真实的英语情境,通过各种对话,充分了解西方人拥有的传统文化,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西方的文化充满了好奇心,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有效地提升学生英语的交际能力。

结束语:

篇5:有效课堂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普宁市梅峰中学 黄晓丽

【摘要】

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是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课堂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主要途径,而课堂教学又是在教学活动中得以体现。怎样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是每一位老师都值得思考的问题。在新课程背景下,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课堂教学活动成为英语教学的追求。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结合农村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本文试图从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和课堂教学活动实施的有效性两方面探讨了如何提高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课堂教学活动实施 有效性

一、问题的提出

课堂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主要途径,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主要靠课堂教学来实现,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实行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激发及培养学生英语的兴趣,改进教学方法,改进课堂组织模式,这是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然而在当前的高中英语教学实践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高耗低效的现象。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The same teacher , the same class and the same students’ books , but the different effects on students.要提高教学质量,作为老师,我们就得反思我们自己,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反思我们的学生,究其成因,本人认为突出表现为以下问题:①教师过分注重对语言知识的系统讲解,过分强调记忆的功能和机械的训练,缺乏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情感需求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关注不够。②教学中忽视对学生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忽视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单一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和被动的学习方式难以使学生形成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难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有效教学是解决当前我国中学英语教学

高耗低效现状的迫切要求。

本文试图从课堂教学的两个重要方面即课堂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并结合课例,探讨如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有效性

课堂活动设计的有效性是课堂活动有效性的基础和起点,要想提高课堂活动的质量,首先要靠教师精心设计课堂的活动内容。

(一)设计活动应有明确的语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开展至关重要。教学目标的设定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并具有多元性与可操作性。因而教师在备课时要准确地把握教材,要准确和明确地设计有效的教学目标,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找出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英语知识水平和能力的状况,并据此确定有效的教学方法。

如:人教版Book2 Unit4 How Daisy learned to help wildlife是一篇阅读文章。本人在处理完课文之后进行了总结,并据此设计了Role-play的活动:Suppose you were one of the animals, what would you say to human beings? 在布臵小组活动任务时,强调学生必须运用本课的重点词汇和句型(幻灯片上展示),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运用到本课的目标语言,从而实现情感目标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living in harmony with the wildlife and learn to protect the wildlife。这个活动的设计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语言支持,因而,学生均能运用所学的语言流畅地表达,讨论活动开展地有声有色,收到良好的教学效益。

(二)活动的设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教与学这对矛盾的主体,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不仅需要课堂组织者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采取积极有效的策略,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效率才能大幅度提高。1.运用有效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学习以及英语文化有了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在设计活动时,教师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因此,巧妙设计导入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方法。

有效的导入方法能够在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他们求知的兴趣与欲望,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与探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应选用合适的导入方式,这样就能极大地提高和加快教学任务的渗透,使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更为有效。新知的引入要体现自发和自然,即新知由疑引入,让学生在探索中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呈现的过程则要自然,要同实际的课堂教学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不是由教师把课堂上要研究的问题直接呈现给学生。在新课导入的方法中,常用的方法主要有直观导入法、话题导入法、复习导入法、游戏导入法、歌曲导入法、情景导入法、故事情节导入法和悬念导入法等。

例如在人教版Book4 Unit2 Working the land(Using language)这一节课,本人设计了网络微博很流行的说法进行导入:

Present a popular saying and let them think why such thing happens.“吃动物怕激素;吃植物怕毒素;喝饮料怕色素;能吃什么,心里没数。” ―――人大代表金志国带到两会上的顺口溜。Why did he say so? Can you give some examples to show what foods are harmful to our health? How can we solve the problem? 这一话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触动学生的心灵,引发了他们激烈的讨论。

于是自然进入主题:What we need is natural food-----green food.Do you know how green food is produced? 2.创设情境,丰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多样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有关问题,或者对新知进行巧妙的铺垫并适时加以引申,从而让学生发现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再进而研究这些问题,并通过探究、分析、讨论、操作等一系列活动,解决这些问题。

因而,丰富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一方面,既要有如individual work, 又要有pair work, group work, class work, chain drills等,而非只停留在老师问,学生答的层面。另一方面,在活动的形式上,我们也可以使用Ranking, Guessing, Role Play, Interview等problem-solving的形式来展开活动。

(三)活动的设计要改进课堂结构,优化教学方法

1.改进课堂结构,尽力提高课堂效率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教学分成几个固定的教学环节: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课——巩固小结——布臵作业。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应该合理设计课堂结构,改变教学模式,更有效地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灵活地安排课堂教学的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再是简单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的作用就是要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并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在师生的合作研究中使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教师需要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加以引导,起到为学生“导航”的作用。

2.优化教学方法,注重教学的实效性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是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关键。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同时优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教学活动的设计应符合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征

高中阶段的学生随着实践范围的扩大,知识的增加,他们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加,自我意识强了,不满足现成的答案,已表现出独立思维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活动时要有一定的思维价值,以引发学生积极探究,表达观点,发表见解。例如在人教版Book4 Unit2 Working the land这一课的最后,本人设计了一个Challenging work:If you had the chance to do one thing to help end hunger in the world, what would you do? 这个话题活动旨在激活学生的思维,触动学生的心灵。First,I present some statistics to show the severe problem of hunger human beings are facing nowadays.Then ask them to work in teams and hold a forum to discuss the topic.All the team members discuss with each other and think of as many ways as possible for their own team.Finally,each team

recommends a spokesman or spokeswoman whose job is to collect all the suggestions made by the team members to give a report.一方面,这个讨论活动引发了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收到了很不错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2)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循序渐进,分层教学

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应依据学生的英语水平,确定相应的活动难度和要求。因此,教学活动的设计要注意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具有层次性。

在英语教学中,多种原因致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参差不齐。尤其是农村学校学生,大部分英语素质偏低,英语学习基础弱,学习习惯差,因而两极分化甚为严重。鉴于此,我在本校的英语教学中进行了分层教学法的探索,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和学习能力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即A(优秀生),约占全班人数的25%,B(中等生)约占全班人数的50%,C(基础生)约占全班人数的25%。这种层次划分是呈动态变化的,每学期或每半学期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变动层次组。结合我的教学实际,分层教学可以这样做:

1、课前预习的分层。在学生预习时,这样要求:C层学生能利用熟读单词,理解课文大意,找出重点短语句子;B层学生在C层的基础上完成课后简单的练习;A层学生在BC层的基础上,能形成自己的见解,发散思维,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在人教版Book3 Unit1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这一单元,我要求基础生在课前找出并熟读课文中的新单词,能把握课文有大意,要求中等生除识记单词以外,还要求能基本回答课后问题,对优秀生则要求能够思考更多的问题,如Compare the festivals of the dead in Mexico, Japan and China.What things are similar? What things are different?等等。

2、特殊学生的分层(优秀生和基础生)。发挥优秀生的特长,指导学生互相学习,辅导基础生读单词和句子,帮助学生解决预习中的难题。这样采取“好帮差,中追好”的“一帮一”方式,做到人与人之间互帮,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其“主人翁”精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实现共同提高。

3、练习要分层。练习的设计要有针对性,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水平进行设计练习题。为C 层次的学生设计一些最基本的练习题、为B层次的学生设计一些稍

难的题(涉及到以前的知识)、为A层次的学生设计一些在B层次的基础上一些发散的练习题,如:Summarize the passage in about 30 words, and then give your opinion on what we students can do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这样的设计结合单元的话题的写作任务,既训练学生规范答题又提供机会让学生复习本单元所学的词汇,句型等语言要点,降低学生对写作任务的恐惧感,起到巩固知识提高学生运用能力的作用。

4、课后作业要分层。我们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布臵难度不一的作业,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如让基础生抄写背诵重点短语句型,让中等生用学过的句型词汇练习造句,让优秀生做难度较大的作业,如:让学生复述课文的内容,并将复述的内容写成短文。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我深有体会:分层教学法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分层教学,因人施教不仅能提高英语成绩,更能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了其学习英语的信心。

三、课堂活动实施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检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标准,只有遵循教学规律,全面实施教学原则,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保证。因此,本人认为,在实施课堂教学活动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明确教学目的

目的明确要让教师和学生心里都清楚并为之开展教学活动,教学活动能否达到教学目的是我们衡量一节课好坏的重要标准。首先,教师可在课堂上先提示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对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教学活动要有明确地指令。在每个教学活动之前,教师要用清晰的指令向学生交待清楚活动的目的和要求,减少可能出现的延缓教学进程的因素,从而有效指导学生探索问题,提高课堂效率。

(二)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而合作学习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加大学生语言实践量,提高学生运用

语言的能力,促进互相帮助、培养团队意识。

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总不放心学生的合作学习,担心学生讲不清楚,耽误了教学时间,从而干扰性地介入,或打断学生思路,或左右学生思维,这就大大降低了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因此,为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教师首先应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其次,小组活动任务的设计要明确,小组活动中各成员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才会保证小组学习的效率。再者,小组评价要落到实处。教师要善于利用有效的评价方法,捕捉学生学习的闪光点,及时检测学习状况。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三)把握教学节奏

把握好教学节奏,处理好量、质、度三者的关系。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内容必须有一定的广度、深度和密度,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好节奏。慢条斯理的讲解不可取,但节奏过快也不行,那种连珠炮式的讲解,使学生无暇思考,也来不及消化。因此,确定教学密度应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前提。鉴于英语课的特点,我们在精讲必要的语言知识后,应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所花时间应不少于三分之二课时,参加练习的学生最好达到100%,最少不得低于80%。这种面广、量大、质高的练习无疑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营造紧张的课堂学习气氛

学生紧张的学习是高效的课堂教学的标志。学生是否紧张决定教学质量的高低。紧张不是精神上的紧张而是思维上的紧张。是思维的高度集中,是要静下心来,以饱满的热情解决问题。课上让每一位学生能够全身心地主动投入到学习当中,在教师的引领下不断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习质量,这就必须给学生一个“紧张”学习的氛围,从而形成一个“紧张”的课堂。只有全过程让学生紧张学习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

为了使学生积极紧张地参与到学习中,教师必须始终保持高度的激情,全身心地投入,紧张的参与,以自己良好的精神状态感染学生。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这是教育的追求。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办法让学生紧张起来,这样学生不仅关注到自己学习的成果,还主动自觉地

关注小组学习成果,不仅发现自己的问题,还不断地发现他人的问题,从而积极地解决自己与他人的问题,不断提高自己与他人的能力。

(五)有效使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多媒体技术用于语言教学能够集视、听、说活动于一体,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学提供了形象的表达工具,恰当、合理地使用多媒体对于调动学生学习情绪,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理解、记忆效果等方面有极好的辅助作用。

但是我们不能过于依赖多媒体课件,而忽略了对教材的研究、教学的设计和反思。只注重趣味性而忽略了科学性,只注重教学情景的创设而忽略了时间和实效。

(六)优化课堂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本质上讲就是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课堂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独立自主地感知材料,获取信息,掌握技能的能力。

这样的学习环境,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着“学”来教,把课堂变成“学”堂。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提高长久有效地教学效率。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上,闻明教育界的洋思中学就是我们学习的模范。洋思中学在教学中成功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以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

四、结束语

有效的课堂活动有利于学生获得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和提高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并激发情感,促进学生的发展。总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一个教师永恒的追求。运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课堂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从而实现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 [2]中国学术期刊网 《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径》

[3]杨良雄,黄远振.《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研究》《中小学外语教学》2007.1 [4]黄远振:《情感的内涵及其与英语课程的关系》,《中小学外语教学》2003.10 [5]石海山,文石山.《重视初中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坛》,2003.10.[6]《中小学外语教学》2006-2007 [7]刘金玉《紧张——高效课堂的标志》

篇6:有效课堂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李颖

(浙江省萧山中学)

摘 要:针对英语阅读课堂活动设计中出现的问题,从“教学目标的预设,教学方式的运用和教学材料的解读”三方面分析了问题的成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措施,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有效的课堂阅读活动设计的实践与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阅读课;活动设计;有效性

一、问题的提出

在英语课堂阅读中,往往设置读前活动、读中活动与读后活动,尤其是后两项活动的设计是否合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阅读效果。程瑜老师曾指出:“阅读过程是重要的输入环节,而阅读后的输出活动则是检查阅读理解程度,培养思维能力,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及主动建构知识的重要阶段。”这里程教师所指的“阅读过程”即阅读的读中活动,而读后的输出活动,也就是阅读课堂的读后活动,可见这两个活动环节设计是否合理有效的确至关重要。但在实际的英语阅读课堂活动设计中常会出现指令不明、调节失控、节奏松散的问题。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势必导致课堂无序,效率低下,学生对阅读课堂失去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严重影响教育质量。因此提高英语课堂阅读活动设计的有效性,是摆在我们每个英语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问题成因及应对策略

造成英语课堂阅读活动低效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在一定程度说是教师的阅读活动设计出了问题,尤其是在教学目标的预设,教学方式的运用和教学材料的解读方面出现了偏差。

1.教学目标粗而不精,贪大求全

在一些阅读示范课上,施教者为了追求课堂的完整性,教学目标涵盖语言、认知和情感,面面俱到。一堂课一般都采用“五步教学法”,引题的读前活动,速读与找读,精读,读后活动和拓展阅读,活动设计环环相扣,容量大。但为了实现完整的五大步骤接近十个目标,只能对每个步骤蜻蜓点水,无法深化,而接下来的输出活动对语言和信息的理解要求较高,学生的反应达不到预期效果。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在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时,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不同的内容应采用不同的课型,也就应该设置不同的`阶段教学目标,而教师在课堂中也应有清晰的目的意识。

首先,根据教学内容,确定“精”“准”的课时目标。要针对学情设计具有操作价值的英语阅读活动,要对每一个课堂活动目的明确化、具体化。

其次,根据课时目标,运用适当的训练方法。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层次性的问题反复提问;通过汉译英、英译汉等方式来达到学生对词汇和语句的输入;或让学生复述课文等训练来达到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

第三,根据课时目标,把握好合理的训练进程。课堂活动需要大局的宏观调控,根据训练内容的难易度和学生掌握的熟练程度,合理分配训练时间,掌握好训练的“火候”。

2.教学方式华而不实,流于形式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在阅读活动设计时一味地追求课堂气氛,形式花俏,收效甚微。有的用华丽的课件充塞课堂,看起来师生都处于紧张忙碌中,但学生根本没有足够的思考与表达的空间。

教师只让学生初读文章,就组织如讨论辩论,甚至是表演,学生常常不得要领。

阅读首先应让学生与文本有足够的对话与交流,在学生对文本语句有了准确理解,对文章内容有了整体感知,对文的寓意有了自己的感悟之后,再组织输出活动。因此,阅读活动的设计应以文本为基础,活动应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服务。

首先,精心预设课堂活动。课堂活动一定要精心预设,力求有效生成。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

其次,明确教师“领”“导”角色。教师是一个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支持者,不可完全依赖多媒体,要更多地考虑学生活动形式的目的、效果,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设计活动的时候必须选择简明扼要的指令,让学生能够立刻明白自己需要做什么。

3.材料解读淡而无味,忽视加工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效率,对不同类型的教材往往套用单一的讲解方式,缺少对材料特点的解读和阅读策略的点拨。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Explanation-Example-Practice的三段式教学常常是围绕孤立的语言点或是语法来展开活动的,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当作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长期沿用Bottom-up的理解方式,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还会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倡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加工与取舍,以突出重点,从而使教学目标更加清晰,活动环节更加有效,学生阅读更有兴趣;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笔者认为,阅读课堂活动设计具体可采用三步走策略。

第一步,挖掘材料特点,明确阅读目标。在设计读中环节时,更多地关注材料中的词汇、语块和句子,在这个阶段,可以设计一些翻译句子或写解说词的活动来进行训练。

第二步,提炼阅读主题,设计过渡环节。在学生对词汇、语块和句型有了初步的了解后,为学生创设学生熟悉的情景,促使学生主动运用通过阅读获得的知识,可以选择设置类似复述文章内容的活动来帮助学生建立更宏观的阅读视角。

第三步,创设有效情境,设计读后活动。在这个阶段,教学的目标到了比较高的层次,需要关注材料所表达的情感和价值观,可以采取提建议或是模仿表演的方式;同时还要关注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可以给予学生自主出题的互动机会。

三、阅读活动设计案例

以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中的常见的五种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为例,贯彻教学目标精准化,教学方式多样化和教学活动实效化的思想,通过阅读课堂活动设计三步走策略,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与读中读后活动,来达到提高阅读活动有效性的目的。

1.描述性阅读材料

以人教版高中英语(2010版)必修3 Unit 5的阅读课A Tripon The True North为例,笔者的教学设计如下:

(1)挖掘材料特点,明确阅读目标。该篇材料围绕Canada出现了很多描述性的词块,掌握与积累此类词汇有助于提高学生描述事物的能力,故笔者设计以训练描述性词汇为目的的读中活动。如:

People say it is Canada’s most beautiful city,mountains and the Pacific Ocean.(参考答案:surroundedby)

(2)提炼阅读主题,设计过渡环节。笔者创设了学生熟悉的情景,促使学生主动运用通过阅读获得的知识。笔者设计了讨论与图片欣赏的环节,让学生讲述熟悉的中国城市,如杭州。

(3)创设有效情境,设计读后活动。活动要培养学生处理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并能够使用英语解决问题,故笔者进一步创设语言应用场景。

假如你是西湖博览会的小导游,你会如何向外国友人介绍杭州的特色呢?

这座城市是着名的旅游城市,有诸多旅游名胜,尤以西湖最为闻名……

2.记叙性阅读材料

以人教版高中英语(2011版)必修2 Unit 4的阅读材料How Life Began On The Earth为例,笔者的教学设计如下:

(1)挖掘材料特点,明确阅读目标。笔者重点设计了一个根据时间线索填空的活动,让学生能够通过简单的填空理清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和基本特征。如:

(2)提炼阅读主题,设计过渡环节。读中活动将段落内容变繁为简,有助于学生掌握根据时间线索理解事件发展的阅读能力。笔者设计了一个Memory Challenge的比赛环节。

(3)创设有效情境,设计读后活动。为了锻炼学生归纳大意的能力,笔者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在不看课本的条件下根据时间提示来归纳大意的读后活动。

3.议论性阅读材料

以人教版高中英语(2010版)选修6 Unit 3的阅读课Advice from Grandad为例,笔者的教学设计如下:

(1)挖掘材料特点,明确阅读目标。本材料以书信的形式介绍了吸烟的危害,并给出戒烟的建议。教师设计阅读活动的目的侧重帮助学生理解有关吸烟的危害和掌握如何戒烟的信息。

Harmful effects of smoking

(2)提炼阅读主题,设计过渡环节。学生此时已经了解了吸烟的危害和如何戒烟的信息,此时学生可能的问题是如何组织内容和语言。因此笔者设计了词汇延伸与替换活动来扩展学生的词汇储备。

(3)创设有效情境,设计读后活动。小组讨论的活动形式能尽可能多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因此在设计读后活动的时候,经常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来促进课堂交流。教师给出了两个相关的场景,假设学生需要劝说自己的老师或者父亲戒烟,让学生小组讨论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给出建议。

4.戏剧与小说阅读材料

以人教版高中英语(2010版)必修3 Unit 3的阅读课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为例,笔者的教学设计如下:

(1)挖掘材料特点,明确阅读目标。材料的显着特点就是故事性强,且人物情感色彩鲜明,所以阅读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捕捉文章中的各种信息,并透过这些信息来分析人物情感变化,

从而更深入地研究戏剧语言,理解剧本内涵。

T:Try to find the information about how Henry’s feelings change during the talk.

本环节要求学生小组按人物分工、讨论,并将体现人物情感变化的句子画出来并归纳,如:HenryAdams:proud,honest,careless…

(2)提炼阅读主题,设计过渡环节。学生对戏剧表演的知识了解较少,因此在如何应用读中活动所获得的情感变化信息方面需要老师帮助。此时教师可用录像资料来感染学生,并提醒学生着重观察和记录人物的情感变化,并将接下来学生要表演的对白呈现在幻灯片上,着重凸显体现人物情感变化的部分。

(3)创设有效情境,设计读后活动。笔者设计了模仿表演的读后活动,将学生分成4个表演小组,让各小组对部分场景进行模仿表演,其他小组进行打分评价。

5.说明性阅读材料

以人教版高中英语(2011版)必修2 Unit 3的阅读课Who Am I为例,笔者的教学设计如下:

(1)挖掘材料特点,明确阅读目标。文章当中有很多有关计算机发展的细节材料,可以让学生尝试对材料进行正误判断题设计,从而揣摩作者的写作用意,更好地理解阅读理解题的命题思路(马艳辉、马玉杰,2003)。因此读中活动可设计为判断文章细节的正误。

(2)提炼阅读主题,设计过渡环节。学生对正误判断题的类型和测试目的认识不清晰。因此,笔者需要在过渡环节帮助学生对做过的正误题进行归类。如:

①As time went by,I was made even bigger.

(改正:bigger改成smaller;类型1:意义上的正反。)

②Overtime,I have been change dslightly.

(改正:slightly改为quitealot;类型2:程度上的差异。)

③I have been used in offices and homes since the 1970s.(正确)

(3)创设有效情境,设计读后活动。在读后活动阶段,笔者特意设计让学生自己出题,培训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根据文章内容选择一种设题类型,模仿设计至少一道正误题来测试你的同学。

四、效果与反思

经过一个学期的课堂实践,初步取得了以下效果:

明确了活动目的,学生在阅读中更有方向性和针对性。掌握了阅读方法,学生的阅读习惯得到了改善,促进了有效互动,提高了教师对课堂节奏的调控力,提升了学科质量,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进步。通过有效阅读活动设计的研究与实践,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增加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科教学质量有了质的变化。

阅读活动目标的有效达成不仅取决于教师对活动的设计,更取决于学生所具备的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学生的阅读习惯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等多种不确定因素。教师在落实活动细节时,应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多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学习兴趣等个性化因素。针对材料特征,不同的教师可以发挥自己的教学特长,从更多角度充分挖掘材料,设计更适合自己学生的活动。

参考文献:

[1]程瑜。初中英语阅读语言输出活动有效性探究[J]。英语教师,2008(09):8-11.

[2]凌应强。关注语言输出的微观结构[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1(08):31-34.

[3]马艳辉,马玉杰。逆向思维:运用写作思路阅读英语文章[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3(08):49-50.

上一篇:需求分析模板下一篇:铁建设电[2011]183号-铁路建设工程施工企业信用评价暂行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