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段二线式人才培养模式解析

2022-09-11

一、模式建构的依据

(一) 陶行知、黄炎培职业教育理论

陶行知强调:生活即教育、社会即课堂, 他认为职业教育方法论就是“教学做合一”。“要想教得好, 学得好, 就须做得好”;“要在做上教, 做上学”。陶行知甚至把是否重视“做”作为衡量教育是否真实的标准。他指出:“先生拿做来教, 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 乃是实学”, 强调“知行合一”。

黄炎培提出了职业教育的目的为:“一是谋个性之发展, 二是个人谋生之准备, 三是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 四是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而其最终目标是“使无业者有业, 有业者乐业”。他强调职业教育的本质具有“职业性、社会性”。主张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社会化、平民化、科学化。指出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为“手脑并用, 做学合一, 理论与实际并行, 知识和技能并重”。职业教育的课程必须满足科学性和适应性, 必须培养学生“敬业乐群, 劳工神圣, 利居众后、责在人先, 理必求真、真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的职业道德。

(二) 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的。他认为, 我们的智力是多元的, 人除了言语/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智力两种基本智力以外, 还有其他7种智力, 它们是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和存在智力。加德纳承认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拥有不同的9种多元智力, 这9种智力代表了每个人不同的潜能, 这些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充分发挥出来。身体——运动智力:指的是人的身体的协调、平衡能力和运动的力量、速度、灵活性等, 表现为用身体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和动手的能力, 他们可以从事与操作动手有关的职业。当前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的学生主要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工人, 他们主要需要的是操作技能, 就业中还主要使用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等。

(三) “四大支柱”学习理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就形成了《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1996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学习——财富蕴藏其中》, 强调了终身学习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进而提出未来的教育要围绕学习的“四大支柱”进行重新设计和规划, 这四个支柱是: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处、学会生存, 是二十一世纪教育规划和人才培养的一个全球性发展的战略目标。学会做事的能力, 也就是要学会在一定环境中工作的能力, 善于应付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特别强调了从技能到能力的转变, 也就是说, 学会做事的能力, 不仅要学会实际动手操作的技能, 更重要的是要具备一种综合而成的能力, 它包括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社会行为、集体合作的态度, 主观能动性, 管理能力和解决矛盾的能力, 以及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职业能力的要求就是学会做事的能力的具体表现。

(四) 国家相关的政策要求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重点, 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办学。要坚持以人为本, 关注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 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道德, 必要的文化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要注重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突出诚信、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教育。

鲁昕副部长在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上指出, 要高质量地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着力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承担民族文化和民间工艺的传承使命, 建设职业教育特色学校和特色专业。培养职业道德合格、职业技能达标、具备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中职学生。

二、“四段二线”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学校+行业+企业”三位一体, 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聘请企业专家顾问全程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 构建“四段二线”人才培养模式。以校企合作为途径, 实施人才培养;以工学结合为手段, 培养职业能力。

(一) 培养模式总体框架图

(二) 内涵

培养目标是:文明规范+敬业忠诚+团结协作+一技之长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培养的目标, 较完善地阐述了对学生人才观和质量观的要求, 但由于它是一种宏观目标, 职业学校还应有易于达成且符合学生实际、适应用工企业需要的具体化的培养目标。“文明规范+敬业忠诚+团结协作+一技之长”的培养目标注重学生文明习惯养成, 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 突出专业技能培养。目标中的文明规范、敬业诚信突出了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重点, 突出了用人单位对于现代职业人的首要需求, 团结协作体现了现实生活中与人相处、沟通协调能力是作为社会人、职业人的立身之本, 是必备的基础职业能力。这里的“一技之长”对应的是, 既要对某个职业岗位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 也需要适应与专业相关职业岗位群工作的能力。因此, 这个目标将职业教育的理论与企业用工的实际及学生的实际相结合, 将宏观的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化, 易于职业学校在短短的两年学生在校期内用有效的载体实施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是一个易于达成的培养目标。

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基础能力培养阶段。该培养阶段, 学生除学习必修的文化课和专业基础理论课外, 注重学生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意识的养成, 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重点利用校内实验室、实训基地进行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主要培养学生文化基础、身心素养、职业素养三方面的能力。

第二阶段——职业认知体验阶段。该阶段分期分批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合作企业进行2至3个月循环轮岗见习、实习, 边学习、边生产、边提高。并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认知、体验相关专业知识和职业规范, 形成对职业岗位的基本认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遵规守纪、团结协作能力。

第三阶段——职业能力培养阶段。学生见习期满后返回校内学习, 根据专业及岗位要求、行业标准选择教学内容, 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 突出“做中学、做中教”使专项技能培训落到实处, 强化职业定向技能与综合技能实训, 强化职业资格证、技能等级证考核训练, 奠定学生未来职业生涯中的发展基础。

第四阶段——职业能力提升阶段。该阶段由教师带队, 学生以准员工身份到企业顶岗实训.并与企业 (公司) 签订生产合同, 掌握预就业岗位综合技能, 实现与就业岗位职业技能对接, 培养学生把质量、安全知识应用于实际岗位的能力及择业能力。

二条主线:1.以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为主线。强调对学生文化基础、身心素养、社会道德等方面的能力。具体就是对学生身心素质、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工作能力、生活适应应对面试能力、维权能力、职业设计、承受挫折、创业思想能力等的培养, 将其培养目标具体化为“文明规范+团结协作+敬业诚信”。并通过实施封闭式、军事化、人性化的“一式两化”和学生在校既是学生又是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学生管理模式达成培养目标。2.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为主线。主要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态度方面的能力培养。强调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态度的应用性和针对性及将环保、质量、安全等知识运用于实际岗位的能力的培养, 以“基本技能实训+专项技能实训+职业定向技能与综合技能实训”三大实训模块强化技能训练, 使学生求得“一技之长”的同时获得适应职业岗位变化的能力。

三、课程体系框架

对行业岗位群职业能力进行分析, 根据职业岗位工作过程, 按照由“工作过程→提炼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一体化课程”的步骤, 与行业专家合作, 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 以职业能力为目标, 确定课程内容;以职业活动为导向, 构建课程体系。

1.主题教育活动, 将职业道德意识、社会能力、择业能力等职业人必备的共同性能力的培养归结为职业素质教育“六大主题”即:文明、规范、团结、协作、敬业、忠诚。

“文明”教育活动:重仪表、讲卫生、懂礼节、尊师长、爱公物、护环境、图感恩、尽孝道、倡勤俭。

“规范”教育活动:遵校规、守校纪、恪守社会公德、恪守国家法纪、遵守企业规章制度。

“团结”教育活动:与人为善、加强沟通、人际和谐、班级和谐、校园和谐。

“协作”教育活动:团队意识、集体主义精神、协调合作。

“敬业”教育活动: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全身心投入工作 (学习) 、耐劳苦、质量意识、信守承诺。

“忠诚”教育活动:爱国、爱家、爱学校 (企业) 、爱自己, 对国家忠诚、对事业忠诚、对企业忠诚。

将六大职业素质教育主题以课外活动、主题班会、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 将各项活动具体落实到每一周, 使课外活动、主题班会具有引领学生职业素质形成的课程性状、机制与能力。各班级、各社团可根据设计活动内容自由确定活动载体, 形成《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化活动方案》。一年级主要围绕文明礼仪、行为规范、自律、社会公德、团结协作等设计主题班会和课外活动。第二学年主要围绕敬业履职、择业、维权等能力等设计社会实践活动。

2.公共基础课设置。公共基础课依据教育部现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 (教职成[2008]6号) 和《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等七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教职成[2009]3号) , 根据本专业实际, 注重培养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应用能力。

3.专业课程设置

按如下流程进行课程开发

以市场人才需求调研为逻辑起点, 以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为依据, 以校企专家合作开发为关键, 实现课程体系建设与课程的开发。

专业核心课程与专业方向课程的确定

专业技能课采用专业核心课加专业 (技能) 方向课的课程结构。专业核心课针对职业岗位 (群) 共同具有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 是不同专业 (技能) 方向必备的共同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各专业 (技能) 方向课的学时数应大体相当, 教学中学生至少要选择一个专业 (技能) 方向的课程学习。如本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针对性较强, 无专业 (技能) 方向, 则可直接列出专业技能课, 不再区分专业核心课和专业 (技能) 方向课。

四、教学模式改革要求

创新教学环境与教学方式, 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 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案教学、场景教学、仿真教学, 实施行动导向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使教学过程在职业行动及多样性的思维操作中完成。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多次完成自主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估的完整工作过程;使学生获得在未来的职业活动中, 针对工作任务进行独立地计划、实施和评价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改革要求

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分职业基础能力培养、职业认知体验、职业能力培养、职业能力提升四个阶段, 以基础能力与专业能力为评价主线, 由教师、学生、企业多元主体评价的评价模式, 开发课程评价手册。综合考虑国家职业标准、企业岗位胜任力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等因数, 将教学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和基于企业工作任务的真实性评价相结合, 实行“教师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动、过程与结果评价相结合、课内与课外评价相结合、知识与能力评价相结合”的动态考评机制。综合评定教学效果和质量, 突出职业效度。

六、教学资源建设与配置要求

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具体完成职业信息库、专业教学文件库、文本库、课件库、教案库、试题习题库、案例库、视频音频库, 开发任务引领型教材、实训手册。

七、实践教学条件配置要求

校内实训基地将按“生产车间”模式进行建设, 校内实训实习基地必须每门课程都有实训室, 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应包括:信息检索区、工具材料区、教学讨论区、学业成果展示区、实操训练区等。

校外实训基地主要依托相关企业为基础, 建成的校外实训基地能够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 使学生进行企业化的专业综合技能学习型实践与生产型实习 (或顶岗) 满足学生真实企业岗位技能培训的要求。

八、师资队伍配置要求

专业核心课程的任课教师应为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 并具有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证书、专业资格证书及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所要求的业务能力;具备“双师”素质及良好的师德;具有工作实践经验, 熟悉企业工作流程;对专业课程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具备行动导向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师资队伍规模适当、结构合理, 适当外聘企业在职人员担任专业实践课程。

一体化课程任课教师应熟练掌握企业生产 (服务) 技术, 具有先进的企业教育理念, 能按照一体化课程方案要求进行一体化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实施和一体化教学场地设备管理, 具有相关专业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九、运行与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 实施“双重身份”学生管理

模拟企业管理架构、企业管理规章制度、企业工资考核制度, 引入企业文化等, 把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实践活动与企业岗位工作、生活相关联, ;把学生的操行、学业成绩评定分数与虚拟的企业工资相联系;按照企业对员工的行为习惯的要求, 组织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引导;按照企业的管理制度组织对学生的管理 (封闭式+军事化+人性化的管理方式) 。让学生提前体会在企业就职的感觉, 提前熟悉企业严格的管理常规, 提前知道企业对员工责任的基本要求, 提前体会工作的辛劳, 提前调整就业期望值、提前知道企业对员工的知识和技能要求、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

(二) 制度建设

专业在建设过程中, 根据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新需要, 形成并制定一系列专业或学校层面的管理制度, 为改革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主要包括:专业建设类制度、理论教学类管理制度、实践教学类管理制度。

(三)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长效运行机制

为保证校合作、工学结合的开展, 依托行业优势, 按照“人才共用、场所共建、设备共享、利益共赢”的合作原则, 丰富校企合作形式, 强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长效运行机制建设。

1.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管理机制。

结合专业特点, 成立由职业教育专家、企业行业专家组成的校企合作管理小组与专业指导委员会, 制定委员会章程、职责范围、工作制度、保障制度和运行模式, 签订合作协议等校企共同规划并评审专业建设方案, 定期召开咨询会议, 开展校企合作工作, 形成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准确把握行业最新的发展信息, 以决定专业课程的合理设置及教学内容的改变等。

2.“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制度建设。

完善和落实《校企合作联络员制度》、《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管理制度》、《校企合作工作管理手册》、《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专业顶岗实习安全管理规定》、《顶岗实习巡查管理规定》、《学生顶岗实习工作手册》。

聘请企业的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对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指导与企业共同制定学生顶岗实习评价标准, 确保学生顶岗实习质量。

3.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运行方式。

校内生产实训基地建设。制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规划, 邀请企业专家共同研究建设。

与企业合作, 开展校内生产性实训。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顶岗实习基地建设。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保证半年以上顶岗实习学生数达到100%, 生产性实训达到实践教学总量的30%。

“订单”合作模式。与“顶岗实习基地”企业签订协议, 从第三学期开始组建订单班。企业和学校共同商定工学交替期间与顶岗实习期间的生产性实训项目, 并共同制定学生在此期间的管理以及考核与评价办法。

(四) 完善学校内部管理机制

专业执行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规定, 执行校部二级教学管理, 在学校教务处、教学督导办公室的统一领导和监督下开展教学工作, 以保障教学质量。

上一篇:以世界主义文论话语探究异域中国文论西化的途径下一篇:妇科恶性肿瘤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