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收节支工作实施办法

2023-05-23

第一篇:增收节支工作实施办法

国家直属事业单位增收节支管理暂行办法

(1994年1月3日 国家发布)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和体育体制改革,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加强财务管理,充分调动单位和职工增收节支的积极性,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根据财政部(92)财文字第458号《关于加强事业单位收入财务管理的规定》,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国家体委各直属事业单位。

第二章 预算管理

第三条 事业单位预算是国家预算的组成部分,预算资金的来源由国家预算拨款和单位自身组织的各项收入两部分组成。单位的预算管理形式实行全额预算管理、差额预算管理和自收自支管理。单位实行何种管理形式,根据《国家体委直属事业单位“预算包干”管理办法》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条 编制预算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根据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按照上级下达的事业计划、任务,本着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预算。

(二)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既要根据本单位的需要,又要考虑国家财力的可能,正确处理好需要与可能的关系。区别轻重缓急,合理安排使用资金。

(三)坚持勤俭办事的原则。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挖掘内部的潜力增收节支,精打细算,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坚持分清经费渠道的原则。划清事业经费与基本建设投资、专项经费之间的界线,根据不同渠道经费分别管理的要求,分别编制预算。

第五条 各事业单位的正常经费实行预算包干的办法,年终预算包干结余留归单位结转下年继续使用,可以按规定提取事业发展基金、集体福利基金和职工奖励基金。预算包干结余的管理使用,按有关规定执行,不得用于违反财经纪律财务制度的开支。预算包干管理按《国家体委直属事业单位预算包干管理办法》执行。

第六条 单位编报的经费预算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即成为预算拨款和预算执行的依据,一般不得变动。如遇到特殊情况需要变动时,应提出调整预算的报告,经批准后方可执行。专项经费必须专款专用。

第三章 收入管理

第七条 收入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体育事业单位必须努力完成国家和上级规定的各项任务,认真做好体育训练、竞

赛、教学、科研等工作,同时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充分利用本身的优势,积极开展面向社会的有偿服务和经营活动增加收入;开拓财源,努力挖掘潜力,改善物质条件,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

(二)组织收入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政策及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收费标准和收费项目范围。

第八条 单位取得的各项收入;不论实行何种预算管理形式,全部纳入单位预算统一管理,并向上级财政部门报送财务收支计划和决算报表。

附设独立核算的经营部门按规定比例上交的净收入、联营项目的分成收入、同样应纳人预算管理。

第九条 单位组织收人,应实行独立核算,按扣除成本(费用)后的纯收入计算。 第十条 收入的成本(费用)核算应符合以下要求:

(一)成本(费用)的范围,包括劳务、材料、设备、仪器耗损等费,用。成本(费用)要严格按实际发生数计算。全额预算管理单位,难以计算事业收入实际成本的,可按收入的一定比例计算,具体比例根据单位的情况另核定。

(二)全额预算管理单位组织收入所耗费用,已在经费中开支的,按计算出的成本(费用)数,冲减事业经费的相应支出。

第十一条 建立专用基金应符合以下要求:

(一)全额预算管理单位开展经营和服务所得的纯收入作为“抵支收入”与单位预算包干经费统一使用,年终结余建立事业发展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和职工奖励基金。

(二)差额预算管理单位和自收自支管理单位建立下列基金:医疗基金、修购(折旧)基金、周转(流动)基金、事业发展基金、职工福利基金、职工奖励基金和后备基金、具体办法按《国家体委直属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办法》执行。

凡是按国家有关规定,从收入中直接提取了职工福利基金和职。奖励基金的,不得再从年终经费包干结余或收支结余中提取职工福利基金和职工奖励基金。

第十二条 经我委核定纳入单位预算管理,用于抵补事业支出的收入,免征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和预算调节基金(以下简称“两金”)。

全额预算管理单位的年终预算包干结余,免征“两金”。

差额预算管理单位和自收自支管理单位提取的医疗基金、修购(折旧)基金,从年终收支结余提取的事业发展基金、后备基金和补充的周转(流动)基金,以及上交主管部门用于抵补事业费的收入,作为抵顶预算拨款,免征“两金”,提取的职工福利基金和职工奖励基金照常交纳“两金”。

第十三条 单位对按税法规定减免的税款,要单独计算,全部用于抵补事业支出,不得用于职工福利和职工奖励。

第十四条 单位用收入安排自筹基本建设支出,必须经国家体委审查资金来源后,按规定程序报批立项。

第四章 支出管理

第十五条 事业单位的经费支出,是事业单位为完成国家下达的事业计划进行工作和开展业务活动,保证体育事业发展必须的资金条件。

第十六条 支出的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严格执行国家的财政、财务制度和开支范围。建立健全必要的支出管理制度和手续,按照批准的预算和经费支出范围办理,严格审批手续,不得以领代报、以拨列支。无明文规定的开支项目,要报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后执行。

(二)坚持统筹兼顾,量力而行,分清轻重缓急,保证重点,集中财力办事业,努力减少消耗性开支,控制消费资金的增长。

(三)坚持勤俭节约,讲求经费使用效益。既要保证业务工作的需要,也要精打细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杜绝铺张浪费。

(四)分清经费渠道,按规定的用途使用,不得相互挤占。

第十七条 支出管理应符合以下具体要求:

(一)各单位的经费支出,要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必须加强对财务工作的统一领导,集中财权,坚持“一支笔”审批制度。要加强财务部门对单位财务工作的领导和监督作用,不得在财务部门外设同级预算外财务机构,已经设立的要立即撤销。

(二)各项支出要在单位领导的统一领导下,由财务部门统一安排掌握使用。根据批准的预算,分级归口有关业务部门负责,实行指标控制。各业务部门的开支,要事先提出使用计划交财务部门审核后执行。开支计划的调整,在预算范围内由财务部门审批,超计划和计划外支出,应由有关业务部门提出书面报告。交财务部门审核后报单位领导批准执行。各项支出要有凭证,并按经费使用的管理权限报有关领导批准后,由财会部门报销。具体规定如下:

1、人员经费应严格按照国家批准的编制和规定的定额标准以及批准的劳动工资计划执行。

2、公务费应严格按照核定的预算,采用定额管理办法控制支出,按实际发生数列支。

3、业务费应严格按照核定的事业计划和预算,在保证业务需要的基础上,采用确定消耗定额的办法进行管理,按实际发生数列支。

4、修缮费、设备购置费按实际发生数列支。差额预算管理和自收自支单位当年修缮费、设备购置费发生较少的,可按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一定的数额列支,转入修购基金,在以后使用。为调动职工增收节支的积极性,单位内部能自行解决的维修等项目。可参照市场同类项目的价格尽量由单位内部安排解决,节支部分,根据实际情况可给有关部门提取适当的提成比例。

5、购建的固定资产和购入的低值易耗品,经物资管理部门验收后列支。

6、其他各项费用,均应以实际报销金额列支。

第十八条 专项经费要严格按照批准的用途专款专用,单独立项核算。

专用基金支出实行计划管理,坚持先提后用,量入为出,专款专用的原则,按照规定的用途和使用范围办理支出。各项基金未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不得挪做它用。年终结余可结转下年继续使用。

第十九条 各单位应严格执行国家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的有关规定,购买专项控制商品,要按规定报批后购置。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条 本办法由国家体委负责解释。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关于切实转变农民增收方式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

为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启动六大行动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启动六大行动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方案》、县委《关于切实转变农民增收方式的决定》精神,加速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破解农民增收难题,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

康快速发展,特制定全县今后5年(2008—2012)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

一、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思路和总体目标

今后5年,全县上下要坚持“一片一业”的思路,大力发展“三品两化农业”(三品:改良品种、提升品质、创优品牌,两化:产业化、高效化),西片重点发展棉花、蜜瓜、葡萄、设施蔬菜产业,积极发展林果业、牛羊育肥和第三产业为主的城郊特色经济;东片重点发展蜜瓜、番茄、酒花、甘草等特色产业,农牧结合、以草定畜,加快发展高效农业和牛羊产业;南片以畜牧业为主,加快养殖方式转型,重点发展肉牛产业;移民片区以优先做大劳务产业为主,一次性导入新兴产业。使全县农业形成“高技术、高品质、高效益、外向型”的现代化生产经营格局,加速农民增收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外延型向内涵型、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增收目标是,在2007年的基础上,全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年均增幅达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每年调整发展“双千元田”和“五千元田”5万亩,扶持推广“万元田”1万亩。畜牧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0%以上,劳务收入年均递增20%以上。经过五年的努力,各大片区形成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新培育实力雄厚、带动力强的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新增就业岗位1500个以上,新建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2-3家,全县农产品加工率达到80%以上,外销率达到90%以上,培育农业优质品牌5个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8%以上。力争到2012年底,全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5.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70元以上(不含新建移民乡),新建移民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00元以上。

二、促进农民增收的10项重点任务

1、加快调整种植业结构。在坚持抓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引进示范推广的基础上,以做大规模、做强产业、万亩连片为调整方向,大力实施“251”种植增收计划,调整退出亩收入千元以下的低效田,大力发展“双千元田”和“五千元田”,扶持推广“万元田”,力争户均发展1亩“万元田”。要采取高产栽培、立体种植、品种改良和间作套种等措施,把蜜瓜、甘草、番茄、酒花、葡萄、枸杞培育成新兴主导产业。棉花产业要以主攻单产、改良品种、提高品质为重点,采取膜下滴灌等节水措施,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经济效益,种植面积控制在18万亩以内,亩产皮棉每年新增5公斤以上;蜜瓜产业要以扩大面积、优化品质、打造品牌为重点,尽快实现种植面积突破3万亩、亩均效益突破3000元的“双三”目标;葡萄产业以酿酒为重点,建立试验基地和示范园区,引导扩大种植规模;番茄、酒花、甘草产业要以建龙头、抓订单、增效益为重点,加速扩张产业规模,尽快形成区域化种植的大格局。

2、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牢牢把握全县畜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农业作为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以推动养殖方式转型为重要途径,按照“小群体汇集大规模”的发展思路,认真实施“农牧互补”战略,走好“以草定畜、草畜平衡、龙头带动、整体推进”的健康型畜牧业发展道路。在巩固“1881”成果的基础上,适应现阶段畜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大力推广“1245”新型牛羊养殖模式(1户饲养20只基础母羊或4头基础母牛,一年实现纯收入5000元以上),特别是南片乡镇要积极争取草畜产业扶持项目,建好养殖小区,加快品种改良步伐,在肉牛产业发展上取得新突破,力争户均推广一个“1245”新型牛羊养殖模式。进一步增强产业优势,提升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要结合退牧还草工程,大力普及暖棚舍饲精养、快速育肥、秸秆青贮氨化、微贮脱毒等技术,加快畜牧业特色化、标准化和高效化步伐。要积极引导畜牧加工企业与农户签订购销合同,结成利益共同体,促使企业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推动全县养殖业向“一村一品”发展。要认真贯彻落实《动物防疫法》,健全重大动物疫情监测网络和应急处置机制,设立畜牧防疫专项资金,加强以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市场检疫为主的畜产品生产经营检疫监督工作,提高防疫效果。力争到2012年,全县新建标准化设施养殖小区50个,牛羊饲养量分别达到4万头和55万只以上,实现畜牧业产值1.4亿元以上。

3、加快发展农村劳务经济。继续把劳务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最直接、最有效、最现实的途径,以“创特色、亮品牌、增效益”为目标,按照“抓劳务就是抓项目、抓经济、抓民生”的发展思路,创建劳务基地、创新输转模式、打造劳务品牌,促使全县劳务经济向

第三篇:实施培训工程促进农民增收

彭宏任洁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内容提要:农民增收缓慢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是科技文化素质低,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不能尽快地转化为生产力。农业职业技术院校要建立和完善农民培训体系,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加快农村科技进步,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农民素质培训增收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文化教育水平较低且分布不均衡的欠发达国家,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是农村,如何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已成为关键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意见》中指出:“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这是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增强我国产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作为一件大事抓紧抓好。要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实行定向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农业职业院校要充分认识农业技术培训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义不容辞地要承担起农民培训的任务,为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做出贡献。

1.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意见》中明确指出:“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多年增长缓慢,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许多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不断扩大。”农村农民的收入差距的绝对数更是惊人。据统计,到2002年底,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是农民的3.11倍。根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的调查数据,2001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仅为2366元,而同期上海、北京等大城市人均年工资已超过1万元。在这些数字的背后,农业成为效益低下的脆弱产业,农村成为贫困的代名词,农民成为最大的弱势群体,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根据农村和农业生产的现状及农民生活的实际情况,归纳起来,近年来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有:

1.1 是农业和农村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现实反映,也是城乡二元结构长期积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目前城乡差别、工农业剪刀差仍然存在,特别是信息产业的发展,加大了工农业的差距,城乡差别也在加大,行政事业单位屡屡加薪,高薪外企的不断进入,带动了国内企业薪金的提高,城镇居民收入不断提高;而农产品价格却一直处于低弥状态,农村居民比较收益明显下降,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1.2 受地域等条件的限制,农民增收渠道不多。由于广大农村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信息不畅,虽然包

- 1 -

产到户后,增强了农民的自主性,但由于农民文化素质低、信息不灵,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农民不知道种什么,怎么种,种出来的产品也不知道怎么卖。

1.3 我国农业劳动力从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按受不同教育程度的1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计算,在农村劳动力流动人口中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占52.2%,其次是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4.2%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占13.3%,不识字的占10.3%,我国受过职业技术培训的农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15%左右,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

1.4 农业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贡献率比较低。据统计,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只有39%,每年6000多项能应用的科技成果推广不到1/3。由于劳动力素质低,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差,先进的科学技术得不到充分应用,大部分劳动力不能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仍然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方法从事农业生产。造成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农村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农产品产量低、品质差,市场竞争力不强,直接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

1.5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不足,我国建国以来培养的100多万农业科技人才,目前只有50万左右尚留在农业战线,平均每万农业人口中科技人员仅6.6人。致使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方法难以推广。

1.6 由于农村收入低,造成了恶性循环,一方面,文化素质稍高的农民纷纷外出打工,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农村教育水平偏低,农民子女考上大学等继续学习的机会少,有的考上了,但由于经济问题而无法就读,即使上了大学,毕业后也是千方百计跳出“农”门,造成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文化素质日益降低,

2. 新形势对农民培训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要求。目前,我国农村有1.5亿富余劳动力,每年还要新增600万农村劳动力。据统计,2002年全国共转移农村劳动力2385万人,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有12.5%。根据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目标,每年需要转移1000多万农村人口;同时,每年没有升入高一级学校的约600万初高中毕业生迫切需要通过教育培训实现转移。去年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每年要超过1亿人次,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每年要超过2000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对农业职业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农业高职院校要积极参与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作出贡献。

2.2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农民增收问题的重点和难点是生活在农村、从事农业的那部分农民的收入增长问题。全国平均纯农户仍占农户总数的62%。受农产品价格低迷和农业结构调整影响最大的是这类纯农户。农业职业教育要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社会转型服务,要为效益农业、发展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和社区文化建设服务;为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农村居民的全面发展服务。加强与发展规模、效益、特色、生态、有机农业相适应的农业培训将是新时期农业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

2.3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队伍为前提,因为

任何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手段必须由直接参与的人去实现,没有一批高素质的,并掌握了先进的文化科技知识的农业从业人员,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得到推广。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亟待提高;应充分重视培养青年后继农民、培植一定规模的专业农户和先导农户,为农村和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2.4 农村社区的社会化终身教育的要求。农村社区的社会化终身教育随农村城市化进程日趋活跃。在农村社会转型的动态发展中,农村职业教育也要与时俱进、动态变化,与基础教育相结合,与继续教育相结合,实现农村社会化终身教育。

3.农业职业院校在农民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3.1 认识不足。一是农业职业院校本身对农民培训作认识不足,存在只抓学历教育,忽视培训工作的现象。认为农民培训收费低经济效益不高,组织困难,效果不显著。二是各级领导认识不足,在只注重政绩的风气影响下。对农民培训工作重视不够,宁可投入几百万甚至几千万建设可供上级检查验收的示范园区,对几万元的农民培训费用却没人愿意承担。

3.2 经费不足。由于农业高职院校属于新兴的农业教育事业,国家对农业高职教育没有投入和资金支持也没有特殊的保护政策。农业职业院校没有专门的培训经费,培训费收高了农民又负担不起。

3.3 师资不足。一是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目前,农业高职院校师生比偏低,教资严重不足,多数教师超负荷工作,有的教师每个学期都上新课,已无法应付全日制的正常教学,所以培训工作也就无暇頋及。二是多数农业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亟缺。无法承担农民培训实用技术课程的教学,开班授课也只是纸上谈兵。

4. 搞好农村培训,促进农民增收

4.1 积极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农业高职院校要主动与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强联系,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有关政策和要求,沟通信息,争取培训任务。同时,要逐步建立农民工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就业中介、跟踪服务四位一体、全程全方位服务的组织形式,密切学校与劳务市场、用工单位的联系,密切培训与就业的联系,加强服务,以培训促转移,以转移促培训。农业部、财政部等六部委组织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已开始实施,该工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为目标,保证受训农民转移就业。“阳光工程”将分三个阶段实施。2004-2005年,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劳动力主要输出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开展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500万人,年培训250万人;2006-2010年,在全国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制,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3000万人;2010年以后,按照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层次,使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总体上与我国现代化发展水平相适应。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开辟了新时期、新阶段农业职业教育为解决“三农”问题做出贡献的光明之路。充分发挥农业职业技术院校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

训中的主力军作用,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操作规程要求,安排培训内容,设臵培训课程,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

4.2 搞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我国目前农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还较低、文化水平和接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农业生产中科技含量低,与现代农业相配套的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市场信息闭塞,农业生产管理落后,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广大农民,普遍缺乏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大量的科技成果得不到推广应用,有限的资源不能有效利用,严重阻碍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要明确“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成为一代新型农民;具备一定的产业开发能力,成为农业产业经营业主;具备一定的组织形式,成为专业协会的骨干会员;具备较强的技术辐射作用,成为中坚农户和“科技示范户”的培训目标定位,积极参与以“青年农民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和“绿色证书工程”为主导的农民职业技术培训。要充分利用农业职业院校现有的教育资源努力为农村培养一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在发展农村多种经营和涉农

二、三产业中懂经营、会管理、能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人。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民技术骨干队伍及发展乡镇企业所需要的管理人员、营销人员和熟练技术工人,努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这类培训以短期、单项的技术培训为主,可以到学校来学习培训,学校应常年办班,农民随到随学,学完回去后就可以用。也可以派老师到基层办班,以县或乡为单位组织办班。活学活用,学以致用,为推广农业高新技术,提高农民素质做出应有的贡献。

4.3 搞好农村干部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培养大批能领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能力带领广大农民致富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这一点以往“农干班”形式可以参照,通过行政的手段,与组织、人事部门配合,要求分管农业的乡镇领导干部、村主干,定期到农业院校参加培训。培养一支有理想、有能力、掌握高新农业技术的,能带领广大农民致富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

4.4 适应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要,致力于力推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党的十六大明确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列为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并强调要“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也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农业职业院校要积极实行更加开放、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继续推进学历教育与培训结合,全日制与部分时间制结合,推动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城市的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

参考资料

[1]李春红,高职教育如何适应WTO 《教育与职业》2000.5

[2]《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3]刘桂林《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4]《黄炎培教育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年

[5]娄玉琴:《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职业技术教育》1998年第1期

[6]田建荣:《关于高等教育学术性、职业性问题的思考》,《厦门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7]路明著,《农业教育50年的回顾与展望》,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4

附:

作者简介:彭 宏,1959年4月出生,1982年7月毕业于福建农学院农学专业,现任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生物技术系教师,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联系电话:手机:13960903933办公室:0591-5322528宅:0591-3114067

第四篇:实施多村联建拓宽增收渠道

——回山镇切实推进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

回山镇地处新昌县西南,距县城47公里,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镇,全镇有有26个行政村,农业人口2.3万人,耕地1.3万亩,水田1.1万亩,山林3.9万亩。近年来,回山镇党委政府立足本地优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形成了以茶叶、茭白两大支柱产业为龙头,白术、西瓜、高山蔬菜等传统产业和贡菊、蓝莓等新兴产业为两翼的农业发展格局,有力的带动一大批农民脱贫致富,09年回山镇农民人均收入达到7623元,农民人均纯农业收入位居全县第一。但是,由于回山区位劣势和产业基础薄弱等原因,农民增收渠道,致富手段不多,到目前为止,全镇4000元以下的低收入农户有2149户,3万元以下的经济薄弱村13个。如何使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如何使低收入农户和经济薄弱村早日脱贫致富,始终是回山镇党委政府要认真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2010年,回山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经过多方调研,拓宽发展思路,做好山上文章,实施多村联建扶贫项目,扎实推进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目前已初见成效。

一、发挥区域优势,着眼增效增收,在拓展产业上做文章。 回山镇拥有独特的地理、气候、人文资源,在寻找致富手段和项目上,回山镇做好了项目与自然和人力资源两个“对接”。1

1、依托地理优势,做好项目与自然资源的对接。回山镇人多地少,土地利用率高,地上茶叶、田中茭白几乎占据了所有可耕作资源,新的项目只能向山上发展。回山镇林地资源丰富,现有镇、村集体山林3.9万余亩,植被良好,土壤肥沃,而且平均海拔415米,水、气、土等自然条件十分适宜杨桐种植。大规模林间套种杨桐,发展杨桐产业为主的扶贫开发项目,进入了回山镇党委政府视野。

2、依托产业优势,做好项目与人力资源的对接。杨桐市场需求量大且稳定,年需求量约1亿束,丰岛集团是我县一家以杨桐生产、外贸为主的农业龙头企业,五年内计划发展杨桐基地

2.8万亩(现有1万亩),丰岛集团提供技术扶持和保护性收购,使杨桐成为低风险致富新产业。而且,回山农业人口众多,能为产业发展提供大规模具有娴熟耕作技能的人力资源。另外,杨桐种植采摘时间与茶叶、茭白采摘旺季不相冲突,弥补了茶叶、茭白采收的空闲时段,保证回山农民四季受益。

二、创新发展模式,着眼多村联建,在抱团发展上做文章。 寻准项目后,如何把项目与扶贫有机结合,产生效应,回山镇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

1、组建新农村建设公司,实施多村抱团发展。扶贫项目的实施既要政府引导,又要发挥低收入农户和经济薄弱村的主观能动性。回山镇首先在年初组建了一家新农村建设有限公司,以回山镇综合服务公司为主体,吸纳了26个行政村参与。其中回山

镇综合服务公司投入150万元(以1800亩镇属山林折价入股),占总股份53%,26个行政村筹资入股70万元。初步建立了政府为主、多村联建,抱团发展的合作模式。

2、牵手农业龙头企业,打造回山杨桐基地。回山镇抓住丰岛公司拓展种植基地,稳定原料供应的契机,在5月份与丰岛公司签订了合作意向书,由丰岛公司提供林间套种、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帮扶,先期发展苗圃基地。目前已投入20多万元,在植林村建立了6亩杨桐苗圃。根据计划,回山镇杨桐种植基地预计总投资600万元,用5年时间分三期种植杨桐1.5万亩,建立苗圃基地25亩,逐步向全镇推广种植。

3、建立资金筹措机制,缓解资金投入不足。政府资金只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扶贫项目的资金来源不仅要靠政府扶持,还要多方筹措。回山镇通过县里的新农村担保公司融资、各村入股等方式解决了前期资金资金450余万元,后期资金来源要按照“向上争取点、自己筹措点、积累投入点”的思路,建立商业性、政策性相结合的多元化的新农村资金筹措机制,有效缓解杨桐基地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

三、强化政府引导,着眼持续发展,在机制保障上做文章。 在某种意义上,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要使多村联建扶贫项目顺利推进,持续发展,需要政府强化引导,抓好四个机制保障。

1、建立统筹分利机制。因为杨桐种植前三年无收益,扶贫

工作又不能等待,为激发低收入农户和经济薄弱村参与项目的积极性,农户在新昌县小康新农村建设公司的担保下,我镇将在种植杨桐的前三年为各村提供资金保障,并在各村杨桐种植基地后几年的收益中扣除,此举使政府、各村及低收入农户形成发展杨桐产业的合力,促进扶贫工作的开展。在三年产生效益后,按照“先满足持续发展再投入,后分红利”的原则,根据股份比例统筹分利。

2、建立用工优先机制。该扶贫项目目的就是消除低收入农户和经济薄弱村。所以,在用工上优先安排低收入户进入基地工作,并根据低收入农户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技能,建立劳动力资源库,及时发布用工信息,科学制定用工酬劳,吸引更多低收入农户参与到扶贫项目中来。

3、建立技能培训机制。依托丰岛公司技术扶持,建立并实施以扦插栽培、林间套种、病虫害防治、管理加工等内容为一体的免费的培训机制,帮助低收入农户掌握杨桐种植1-2种技能,为他们实现进基地就业扫除障碍。

4、建立创业激励机制。低收入户奔小康不能单纯靠“输血”,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造血功能。除了优先安排低收入户进基地就业外,今后还是要通过为他们提供土地租金优惠、提供小额资金担保、提供贴息贷款扶持和提供基础设施建设帮扶等方式来激励各农户自主创业。

回山镇多村联建扶贫项目通过政府引导,抱团发展,最终目

标是要实现个人脱贫、集体富裕和产业优化。

一、示范带动,引导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

通过依托杨桐基地,吸纳低收入农户进行施肥等管理工作,是低收入户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按照1800亩杨桐基地每年需要管理成本120万元来计算,可以每年为600位低收入农民增加 2000元的额外收入。同时,三年后每年直接经济效益通过“奔小康工程专项基金用于扶持低收入农户和经济薄弱村,直接对困难农户特别是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户进行资金补贴。

二、抱团发展,带动经济薄弱村壮大集体经济。

由于行政村入股扶贫项目,经济薄弱村壮大集体经济的问题也迎刃而解。根据测算:1800亩杨桐基地和苗圃从第四年开始,每年可创利142万元,按照入股比例,26个行政村收益95万元,每年每村直接经济收益为2-5万元,再加上奔小康工程专项基金的扶持,从第四年开始,13个3万元以下的经济薄弱村有望摘掉“空壳村”的帽子。

三、纵深推进,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现在,杨桐已经是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加以培育,回山镇依托丰富的山林资源,推进杨桐产业的持续滚动发展,在若干年后必将成为继茶叶、茭白之后又一大农业支柱产业。同时,通过杨桐产业的做大做强,逐步延伸产业链,吸引建立包装、货运等企业,实现“产”、“工”、“销”一条龙和回山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第五篇:挖潜增效、节支降耗、创新创效实施项目

(一)

单 位:综一队 负责人: 日 期:2015年

一、计划指标目标、实施项目及负责人

1、实施项目:ZDY-250S煤矿用液压钻机。

2、计划指标目标:每爆破孔节省6分钟

3、负责人:祝远祥

二、采取的具体措施

1、在采煤过程中遇岩石构造采用液压钻机对岩体施工爆破眼。

2、用铁板通过螺栓对接在转载机机尾槽帮上进行挡护。

3、本项目的实际操作:

(1)采面出现岩石构造需打眼放炮时由生产班班队长将生产实际情况上报队领导,根据生产要求确定安装液压钻机。 (2)现场将液压钻底座卡在电缆槽上,使用螺栓将其紧固。 (3)采用两根10号液管连接至支架片阀。 (4)过构造期间施工爆破眼。

三、预计产生的效益

1、经济效益:

本项目可有效提高打眼速度。采面过构造期间采用传统的凿岩机进行作业,施工1.2m深爆破孔需费时13分钟左右。使用液压钻可将时间缩短至7分钟,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

2、安全效益

相较于凿岩机采用人工降尘,液压钻机自带洒水降尘装置,且喷雾雾化效果好、断面大,能有效的从源头降尘。采面扬尘少,降低作业人员职业病危害。

四、本项目管理办法

1、液压钻机,钻杆及其附属设备现场交接班。

2、加强液压钻机的设备检修维护。

3、采面过构造期间及时防护好设备,防止炮崩。

上一篇:自然流产疼痛感是几级下一篇:中山舰博物馆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