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实录

2022-10-16

第一篇: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实录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实录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增强空间观念,发展空间想像能力。 教学难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面和棱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 包装盒上的数学,导入新课(5分钟)

1、师:同学们,先让我们走进生活,来感受一下生活中的数学。(课件播放)大家请看这是一个包装盒,这样的包装盒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常见。其实,在包装盒上就有数学知识,同学们想想看,这上面有哪些数学知识呢? 生:提出有关图形、面积等的问题。

2、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这些问题其实是本节课我们就要研究的主要内容,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还得从基本的“图形问题”开始研究! 大家请看,这几个包装盒是什么形状的呢?(出示课件) 生:长方体,正方体

师:现在我沿着这些物体的外沿给它“画个像”,然后把它藏起来,就得到了这样的一些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两种常见的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 (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3、师:要想研究立体图形,我们还得借助手中的实物来研究,请同学们拿起你手中的学具摸一摸,然后用手指沿外沿滑动“画个像”,闭上眼睛想一想,你能不能想象出这个立体图形的样子呢?(生活动)

4、师:好了同学们,谁来和我们分享一下,你刚才摸到了什么?

生:说一说,同时(课件展示:面、棱、顶点的形成过程)在数学上给出专门的名字并板书。(板书:面、棱、顶点)(简单介绍面、棱和顶点)

二、循序渐进,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自主观察,了解“面”、“棱”、“顶点”的数量。(2分钟)

- 1具的摆放位置,指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哪些棱的长度。 (3)展开想象,探究“面”的特征(6分钟)

师:根据长、宽、高的数据,你能想象出这个长方体的6个面吗?想想它的6个面应该是下列图中的几号图形呢?请大家利用手中的长方体边观察边思考,在小组内商量商量.

生:前面是④号.

师:你是怎么看出的?到前面来结合这幅图说说你的想法.

生:因为前面的长是9厘米,宽是4厘米,和④号图是一样的.

师:从棱联想到面,真会思考!你们还发现哪些面是几号?

(电脑随之验证学生所选择的面)

师:根据长、宽、高,我们找到了这个长方体的6个面.仔细观察这6个面,你又有什么发现呢?

生:相对的面是完全一样的.

③变化棱的长度,认识特殊的长方体。

课件动态演示长方体棱的变化过程。

观察发现:长方体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其余四个面完全相同。

寻找身边这样的特殊长方体。

三、自主探究,发现正方体的特征。(5分钟) 课件展示:(1)长方体变魔术,继续变化棱长,得到正方体。 (2)引导学生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自主探究正方体。 (3)讨论交流正方体的特征:

6个面,都是正方形,完全相同;12条棱,长度都相等;8个顶点。 相机揭示棱长的定义。

(4)比较发现: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并说一说理由。 相机出示集合图。

小结:通过前面的研究,我们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进一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

下面我们就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问题。

四、巩固练习,发展能力。(6分钟)

1、展开想象,正确选择。

根据所给数据选择对应物体。

(1)长、宽、高分别是60厘米、50厘米、160厘米 电冰箱、洗衣机、电视机 (2)长、宽、高分别是10米、2.5米、3米 ,

教室、公共汽车、家用冰箱 (3)长、宽、高分别是6厘米、6厘米、6厘米 , 魔方、粉笔盒、骰子

(4)长、宽、高分别是20厘米、15厘米、1厘米, 数学书、新华字典、文具盒 (5)当长、宽、高分别是20厘米、15厘米、0.1毫米,猜猜是什么物体? 师:真有想象力!课件出示:想象力是发明、发现及其他创造活动的源泉。

2、“破损的长方体”。

五、畅谈收获,总结课堂。(2分钟)

谈话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收获吗?现在,如果请你来介绍长方体和正方体,你有什么话想说呢?生:自主发言说一说。

小结:本节课同学们经过自主探索,在操作中探究了棱的特征,又由棱联想到面,进一步认识了长方体,并独立探究出正方体的特征。特别棒!

第二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青岛版五年级下册86—89页《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抽象归纳等方式,主动获得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2、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推理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灵活应用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4、通过小组合作,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教学难点:展开后每个面的长、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体和正方体学具、探究记录纸等。

教学过程:

一、故事情境,引入新课 师:请看大屏幕,这是谁呀? 生:喜羊羊。

师:知道吗,羊村又遇到新的麻烦了,我们快来看一看!(点击鼠标,播放视频) 生:(兴趣高涨)学生观看视频(羊村族长被灰太狼捉走了,灰太狼给羊村送来一封信,要求羊村用神奇宝盒来换取族长,但是宝盒被慢羊羊村长弄丢了)

师:羊村发生什么事情了? 生:族长被灰太狼捉走了。 师:是这样吗?那该怎么办呀?

师:如果要想救族长,我们必须要有一个宝盒,但是宝盒被村长丢了,我们想不想帮助喜羊羊一块儿做个宝盒呀!

【设计意图:以学生喜欢的动画片故事为主线引出学习的情境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探究新知打下基础。】

师:那宝盒是什么样的呢?咱们先来听听村长怎么说的?(出示课件,教师读:宝盒是用神奇木板做成的长方体)

生:(兴趣浓厚)倾听关于宝盒的介绍。

师:同学们,宝盒是什么形状的?宝盒很神奇,有时候它还会变呢!瞧,现在变成什么样了?

生:正方体。

师:这时候,喜羊羊有问题了(出示课件:要做成宝盒,至少需要多少木板呢?)

师: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先来了解一下盒子的组成。老师这里有两个模型,一个是长方体,一个是正方体,它们是和宝盒一模一样的。谁能借助模型给大家说说它们是怎样组成的? 生:上讲台指着模型说宝盒的组成。(教师将盒子展开后的展开图贴到黑板上)

师:这就是宝盒展开后的样子。我们要做成这个宝盒,要准备像这样的几块木板呢?

生:6块。

师:那我们要求需要多少木板,也就是求这样的6块木板的什么?

生:6块木板的总面积。(请一位同学再描述)

师:想不想知道数学家是怎么说的?(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贴到黑板上)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长方体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模型,引导学生在观察、想象、描述中建立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初步形成空间观念。】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一)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明确要求,合作探究

师:好,我们先来研究宝盒是长方体时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师:通过了解慢羊羊村长,我们知道长方体宝盒的长、宽、高分别是10厘米、3厘米和5厘米。(点击鼠标出示数据)

师:请同学们听清要求(点击鼠标出示文字要求),好,下面就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利用手中的长方体学具进行探究,开始吧!

生:小组合作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总结规律

师:好,同学们,我发现有很多小组已经完成了,用你们的坐姿来告诉老师吧!

师:非常好,咱们先来看看这个小组的探究情况。这是哪个小组的?请组长同学到前面来给大家说说。

生:汇报探究情况:怎么标面的,结合算式介绍计算方法。(学生质疑,生生互动)

师:先请你把算式记到黑板上吧! 生:把算式板书到黑板上。

师:同学们,这是这个小组的方法,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请组长同学起来给大家说说。

生:组长讲解算式的意义。(教师引导学生由算式归纳出计算方法,明确算式的意义。)

板书:10×5×2+5×3×2+10×3×2

长×高×2+高×宽×2+长×宽×2

师:咱们再来看看这个小组的方法,请这个组的组长同学到前面来说说吧!

生:组长汇报小组探究情况。把计算方法记到黑板上。 师:引导学生明确第二种方法的意义。 板书:(10×3+10×5+5×10)×2

(长×宽+长×高+高×宽)×2 师:同学们,往这看,这个组的方法是这样的,这个组的的方法是这样的,我们怎样来验证对不对呢?有什么方法吗?

生:可以把两个组的方法都算出来,看看两个组的结果是不是一样。

师:很好,咱们算一算。(学生口算,教师板书) 师:好,同学们,咱们看一下,两个结果怎么样呀? 生:结果一样。

师:从结果上,我们发现了什么?求长方体表面积的两种方法怎么样?

生:都是正确的。

师:只要我们在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时候6个面没有遗漏,这两种方法都是正确的。

【设计意图:学生小组合作,利用直观的长方体学具,通过摸一摸、拆一拆、组一组等方式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探究中形成空间观念,同时学生利用长方体的长、宽、高列出算式,将空间观念上升为数学符号。】

(二)探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咱们研究了宝盒是长方体的时候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宝盒有的时候还会变成什么体呀?

生:正方体

师:(点击鼠标,出示带数据的正方体),同学们看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呀? 师:请同学们借助正方体学具来研究一下吧! 生:自主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师:老师发现有些小组很快得出了方法,(拍手)请同学们停下来。哪个组的同学愿意给大家说说你们的想法?(请这个组的同学来说说)

生:汇报探究方法(很细致)

师:你们组的算式是什么?(板书:10×10×6)

师:10表示正方体的什么? 生:棱长

师:第二个10呢?

生:也是表示正方体的棱长 师:棱长乘棱长表示什么呢? 生:一个面的面积

师:再乘6就表示正方体的什么? 生:正方体的总面积。

师:对,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 板书:棱长×棱长×6

师:还有哪些小组是这种方法的?(表扬)

【设计意图:在明确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利用迁移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利用正方体学具探究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在和长方体表面积的探究方法对比中进一步强化空间观念。】

三、趣味闯关,学以致用 师:刚才同学们自己探究出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而且帮助喜羊羊顺利做成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宝盒!宝盒做成了,那我们下一步该干什么了?

生:营救族长

师:好,那我们就一起出发吧!

师:但是,灰太狼在狼堡设置了很多机关,想不想去闯关呀! 生:闯关练习

第一关:开启狼堡之门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各是多少?

第二关:勇闯泥潭

喜羊羊只有沿着能做成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路线走,才能安全通过! 第三关:解救族长

族长被关进一个正方体铁笼中,笼子周围被木板包围着(底面没有包),只有求出用了多少平方分米木板才能够成功解救族长!

师:引导学生在趣味闯关中应用数学知识,建立空间观念。 【设计意图:以勇闯狼堡的趣味闯关练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计算方法的认识,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

四、升华、放大数学文化

师:同学们,在我们共同努力下,我们战胜了灰太狼,顺利救出了族长,喜羊羊它们也欢欢喜喜地回到了羊村,它们把长方体和正方体应用到生活去了,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生:欣赏生活中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片 师:漂不漂亮? 生:漂亮! 师:同学们,只要我们带着数学的眼睛去留心生活,观察生活,我们会有更大的收获,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设计意图:生活的外延有多大,学生学习数学的空间就有多大。在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思想,升华、放大数学文化,为学生下一步学习数学奠定基础。】

第三篇:《长方体的认识》的教学反思(精选)

“长方体的认识”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长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长方体的特征。在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从墨水瓶盒、牙膏盒、皮球、六棱柱盒等物体中找出长方体,揭示长方体有其自身特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探究新知时,首先初步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三个要素;然后进行小组自主学习,总结出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最后再认识长、宽、高。整节课学生在看、摸、数、量的实际操作活动中探索,探究意识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发展。但在认识面、棱、顶点的特征之后,才又以一个环节教学长、宽、高,使教学过程有些重复,如将这一环节放在认识棱可以分成三组的特点之后,则可以过渡自然,可能效果更好。

在教学中,还有几位学生的质疑为课堂带来了活力,如在以一个顶点为例说明长、宽、高后,生1:那么上面那个顶点引出的三条棱怎么确定长、宽、高?生2:底面是正方形,怎么确定?于是,我让学生自己讨论,互动解决,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想,鼓励质疑是我今后教学中应当给予更加重视的。

第四篇: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认识这几种直观的图形吗?

课件出示:(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 生:分别说:“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 师:这些都是什么图形?

师:对,这些图形都是在同一个平面内由几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而成的,是平面图形。

课件出示:长方体 师:看这是什么图形?

师:对,它是长方体。(点击课件,出示“长方体”字样) 师:它叫什么图形?

师:对,长方体是立体图形,因为它占有一定的空间。而平面图形不占有空间。

师:我们还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 生:举例。

课件出示:(圆柱体、正方体、圆锥体) 师:这些都是立体图形。

师: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 师:生活中的长方体可真不少,随处可见,今天我们重点研究长方体,看它有什么特征。

板书:长方体

(二)新课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师:拿出你准备的长方体纸盒,和老师一齐看。

师:指着长方体的面问:“看,这个地方是长方体的„„” 生:面。 板书:面

师:请同学们用手摸摸,什么感觉?

师:指着长方体的棱问:“这个地方叫长方体的什么?” 板书:棱。

师:用手摸摸,什么感觉?生:ge手。 师:看一看,它是几个面的相交而成的?

师:指着长方体的顶点问:“这个地方叫长方体的什么?” 板书:顶点。

师:请摸一摸长方体的顶点有什么感觉? 师:再观察一下它是几条棱相交而成的?

师:学生边汇报教师边用手指出相交成顶点的三条棱。

2、认识长方体面的特征: (导语: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那么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呢?请同学们看着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学具,按老师的自学提示自己发现长方体的特征好不好?)

(1)课件出示: 自学提示1:

1、长方体共几个面?

2、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

3、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以上问题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注意自学要求:先独立观察思考上面的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后,再把你的观点说给同桌听。

生:自学

师:谁愿意把你的观察结果说给大家听? 的。

师:让学生到黑板前演示数面的过程。老师要提醒学生数的时候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去数。(师强调:数的方法多样化,但要注意按一定的顺序数)

课件演示: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3、认识长方体棱的特征。

课件出示2:

1、长方体有几条棱?

2、哪几条棱的长度相等?

3、关于长方体的棱你还有什么发现?”

师:自学要求:还是先独立观察思考上面的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后,再把你的观点说给同桌听。 生:自学。

师:谁愿意把你观察的结果说给大家听?

生汇报: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我还发现相对的棱不但相等还平行。

师:指名学生到黑板前拿着学具演示。

课件演示:长方体相对的棱相等且平行。

4、认识长方体的顶点的特征。

师:最后一起说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师:你们也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数出来的吗?

小结:长方体和特征我们研究完了,谁从面、棱、顶点这三方面总结一下长方体的特征?

5、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导语:长方体的特征你们都知道了,如果让你们做一个长方体框架,能完成吗?)

(1)师: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注意:在制作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师:拿出你准备的小棒和橡皮泥,现在开始。 生:制作。 师:巡视指导。

(2)生做完后展示交流。 汇报:发现了什么; (3)、形成新知

师:把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给它起个名字叫什么呢?

长 宽 高

生:长、宽、高。

师在板书“棱”的后面板书:

师:同学们数一下长方体的长有几条?宽有几条?高有几条? 板书:4条

师:拿着长方体框架讲:习惯上,长方体的位置固定以后,把底面中较长的棱叫做长,较短的叫宽,和底面垂直的这条棱叫高。

师:同个长方体放置的方法不同,长宽高也不一样。老师拿着长方体框架演示学生说出长宽高。

课件演示:长、宽、高。并让学生计算出课件中给出的数据的12条棱长的总和。

(三)、课中练习

1、判断 出示课件

2、计算 出示课件

3、计算出示课件

4、量出一块砖的长宽高。

(四)板书设计

长方体

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面:

棱:12条

顶点:8个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长 宽 高

分析:优点

1、利用课件形象直观。

2、结合实际有利于学生理解。

3、小组合作交流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不足

1、学生的计算准确率要加强。

2、动手合作时间有点短。

第五篇: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数学书第27—29页例

1、例2. 教学目标:

1、在观察和动手操作中,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在观察、操作、讨论的小组学习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主动探求知识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立体实物模型,长方体实物模型,长方体活动框架一个。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认识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并根据需要会简单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观察实物,建立表象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形状的物体。(课件展示物体) 师:这些物体都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回答后,课件闪现上述物体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轮廓。) 师:像。。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闪现上述实物的轮廓后,从冰箱实物中抽象出长方体的图形)想一想,生活中还有那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哪些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

学生举例。

师:这些物体的大小不同,样子也不完全一样,可它们都是长方体,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呢?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现实生活情境引入,通过对一些建筑物、生活用品的形状进行观察,抽象出长方体的图形,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很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学习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物体的形状。

二、组织活动,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活动一: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了解长方体的部分特征。

1、师:同学们,拿出你准备的长方体纸盒,看一看,摸一摸,它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么?

生:有平平的面,还有边、角。 师:(拿长方体模型,边摸边说明)长方体上这种平平的面我们把它叫做长方体的面。请大家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指长方体的棱)这个地方叫长方体的棱,观察一下,长方体的棱是几个面相交的地方?(生:两个面)(师边摸边说)两个面相交的地方叫做长方体的棱。(指长方体的顶点)这个地方叫长方体的顶点。请摸一摸长方体的顶点,观察一下,长方体的顶点是几条棱相交的地方?(生:3条棱)(师边摸边说)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

随着说明,像教材28页上面图一样在长方体图形上分别标上“面”“棱”“顶点”。

2、小组合作观察,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那么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呢?它和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有什么关系吗?请大家拿出长方体,小组合作,认真观察讨论,然后把你们组的发现填在发给你们的表格中,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观察得最有序,最科学。

学生观察,教师巡视,加入讨论。 (2)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建构新知。 师:我们先来认识面,你想给大家说什么?谁愿意把你们组观察得结果说给大家听?

随学生的回答教师概况板书:

面:6个,相对面完全相同,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时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3)师:请同学们摸一摸长方体中棱的长度,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概况板书。

棱:12条,相对棱的长度相等。

(4)师:请同学们再拿出长方体实物,摸一摸三条棱相交的地方,你有什么感觉?你能知道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概况板书:

顶点:8个(教师引导有序地数) (5)总结特征

师: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也可能其中两个对面是正方形,它有12条棱,8个顶点,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大屏幕验证,课件演示) 小组讨论,填写表格。(长方体特征表)

活动二:做一做,想一想、量一量,了解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师:同学们,小组同学共同合作,做一个长方体的框架。你们准备怎么做? 教师出示思考题:

(1)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怎样分组?分成几组? (2)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抽学生回答,教师概括板书或抽学生板书。 相交于同一顶点的棱的长度不相等。

2.请同学们测出手中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 小组合作测量。

师:长方体的长、宽、高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般情况下把底面中较长的一条棱叫做长,较短的一条棱叫做宽,垂直于底面的棱叫做高。

板书: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师:请同学们指出手中长方体的长、宽、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两次活动,通过学生动手测量长方体棱的长度,发现相对棱长度相等,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不等,为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作好铺垫,找到知识的生长点。操作时,出示思考题便于学生操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更好地得出长方体的长、宽、高。

三、巩固练习,内化新知,应用提高

1、完成课本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五第1题。

3、想象

4、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然后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

四、反思总结。

本节课你是怎么学习的?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面:6个,相对面完全相同,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时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棱:12条,相对棱的长度相等。

顶点:8个

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反思:

长方体的认识是在学生对平面图形已有认识,对立体图形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本课是学生比较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端,是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同时长方体特征的认识又是学生后续学习有关长方体知识非常重要的基础。教材突出了从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直观地、直接地给出了长方体面、棱、顶点的概念。更加突出了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针对教材及学情,根据新课标理念,我对本课确立的基础性教学目标是:①通过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②让学生经历探究长方体特证的全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我确立的发展性教学目标是: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关键是恰当使用教具、学具、课件直观演示和加强学生动手操作。所以本节课我将学生的观察与操作贯穿始终,让他们在观察与操作中去感悟,去发现,去体验,去认识。整个教学过程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认识长方体是一种立体图形,并通过观察从长方体实物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深刻体会长方体是一种立体图形,同时也体会到了我们周围有许多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对面棱顶点三部分名称的认识,采取直接教授的方法。第二阶段让学生在小组合作、观察操作中自主探究长方体的特征。学生在自主探究特征时,我注意了探究方法的点拨,就是采用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议一议的方式,这样学生就不会下手茫然。学生在汇报时,我一直让学生唱主角说长方体的特征,有8个顶点,6个面,12条棱。而我只是在一旁问一问,你是怎样数的,怎样数得更清楚,12条棱可以怎样分组,你是怎样观察得到的。学生对长方体特征有了相对全面和清晰的认识后,再通过完成表格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第三阶段认识长宽高,会算棱长和。第四阶段让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也让学生体会到长方体各个面的长和宽与长宽高之间的关系,为后续学习表面积计算奠定基础。

教后感觉教师太过依赖课件的演示,没有让学生亲身的去体验和探究,课前可以先让学生利用学具自己做一个长方体框架,使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有个初步的体验,没有充分利用好身边的教具和学具,教师的提问过于单调,学生不太会区分面和体,对12条棱的分组还处在茫然阶段,长、宽、高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刻。

上一篇:厨房设备基本配置常识下一篇:初二下学期的学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