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的认识说课

2022-06-24

第一篇:长方体的认识说课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说课材料

一、 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第一课时。这一课时是学生系统认识立体图形特征的开始。从认识平面图形扩展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通过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有关立体图形方面的最基础的知识,而且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观念,为进一步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 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 通过观察和比较,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3.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联系和抽象概括以及动手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1.单的实际问题。

2. 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及时地进行比较与联想,使学生对有关的概念有清晰的认识,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新课教学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教学长方体的特征。共分三个层次进行: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利用教具学具和讨论提纲,帮助学生自己去认识并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通过动画图像和练习,学生会看平面上的立体图,掌握长、宽、高。

第二部分教学正方体的特征。共分两个层次进行:利用长方体长、宽、高的变化来认识正方体的特征,会看立体图;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设计

(一)操作感悟

1、出示实物:粉笔盒、药品盒、墨水盒等,请学生选择喜欢的物体,说说是什么形状的?

2、揭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联系生活实际,支持学生根据自己的“数学和生活经验”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同时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选择喜欢的物体说说形状。

(二)自主探究

1、认识长方体特征

(1)初步感知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实物,认识长方体的面、顶点、棱。

(2)演示动画图像,让学生再次观察实物。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概括长方体特征。 (3)指导识图

认识不同方位,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包括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和学生一起探讨看不见的棱和面的表示方法,理解立体直观图的形状特点,完善对长方体的整体认识。 (4)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揭示它们的意义及其相对性。

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动手操作实践,使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揭示规律,建立概念。 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一起探究,逐步获得新知,学生在探索新知的同时,也逐步掌握了探索的方法。促进了学生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的发展。运用多媒体教学,加强学生的直观感知,提高教学效率。

2、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小组合作探究正方体的特征,诱发比较、迁移类推。

3、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

(1)多媒体课件演示,比较分析。揭示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内在联系,得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 开放学习的方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发展尝试总结,验证,实现知识的“再创造”。

五、说教法和学法

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已经能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它们的特征。立体图形的具体研究,学生是第一次,所以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感受、观察、比较,认识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二者的关系。平面图上的立体图形,学生接受比较困难。在教案设计中,安排实物观察、动画图像的生动演示及学生动手操作,来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理解,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初步形 成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看立体图的能力,培养应用意识。

六、说教学效果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课堂四十分钟,重视对新知识的铺垫和自然导入,通过多种方式的呈现,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学习新知识,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利用多媒体动画图像演示、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让学生饶有兴趣地认识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巩固知识,运用知识,体验成功的喜悦,培育积极的学习情感,形成良好的学习策略。同时,联系生活,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二篇:小学数学说课稿: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范文

一、教学内容分析:《长方体的认识》是五年级下册第28—29页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面图形以及时对长方体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即将学习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基础,又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开始,对今后进一步学习立体图形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学生现状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但他们的空间想象还不够丰富,本节课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学会运用教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

三、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演示等,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教具进行直观性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难点: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五、教具准备:长方体实物、长方体框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由平面图形扩展到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发展的一次飞跃。因此,在引入之前,首先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然后出示几个长方体、正方体实物巧妙的引出立体图形的概念,揭示课题。(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设计意图:这样可使学生的认识由平面过渡到立体。)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整体观察,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长方体,让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有什么发现?平平的。(板书:面)

(2)让学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感觉?感觉很直,是一条线段。

师指出:我们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板书:棱)

(3)再让学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感觉?感到它很尖,很扎手。

师指出: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板书:顶点)

(4)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正方体,指出正方体的面、棱、顶点。

2、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的具体特征。[page]

这一部分以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通过操作,运用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等形式出现,然后交流汇报,逐步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设计意图: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动手中发现,在讨论中明理,在合作中体验成功。)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出示一个长方体框架,先放手让学生自学,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汇报。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学,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

4、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立体图

先让学生把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放在桌上不动,变换着角度去观察,最多能看到几个面?然后动手画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立体图,同时指出,看不到的部分要画成虚线。

(设计意图:从直观形象入手,强化感知过程,清晰学生的表象,有效地建立空间观念,发展想象力,突破难点。)

(三)拓展应用,实践创新:

1、基本练习:

①几有几个面,8个顶点,12条棱的立体图形都是长方体。( )

②长方体的6个面一定都是长方形。( )

③相交于三个项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宽、高。( )

2、看图想象。

先给出长方体的一组长、宽、高,根据要求想象。

3、挑战尝试。你能切一刀,把一个六面体变成长方体吗?(设计意图:这个练习题的设计,既练习了重点、难点之处,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总结评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

[附板书]

长方体的认识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第三篇:说课《认识长方形》

各位老师们好,今天我为大家带来的说课内容是中班数学活动《认识长方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大家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认识长方形是中班的教学内容。在幼儿认识平面图形的过程中,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幼儿已经认识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在此基础上来认识长方形,对幼儿来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的过程。《指南》中强调,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不应为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所以我设计此活动,让幼儿能大胆地参与活动,积极地投入实践中去。

二、说目标及重难点。

结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我把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了解长方形的基本特征,正确说出长方形的名称。这也是本节活动的重点。

2.能力目标:能不受大小、颜色、摆放位置的干扰正确辨认长方形。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3.情感目标:幼儿通过操作感受数学的乐趣,并养成生活中善于观察的习惯。

三、说准备。

为了更好的完成目标,我进行了如下准备: 首先是物质准备:

1.认识长方形的PPT课件

2.长方形卡片和正方形卡片各一张 3.闯关游戏幼儿操作卡片人手一份

4.印有一个长方形的幼儿操作卡人手一份 5.水彩笔幼儿人手一只。

其次是幼儿的知识经验准备:

1.幼儿已经认识常见的图形如圆形,三角形,正方形。

四、说教、学法。

本节课我主要运用以下教法。

1.情境法:本节活动我采用了情境导入,创设了带领幼儿参观图形王国的情景,引发幼儿的兴趣,从而进入活动。

2.演示法:在活动中我出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卡片,通过两卡片的比较,引导幼儿观察两种图形的不同,从而发现长方形的特征。

3.游戏法 :在活动中我设计了一个“寻找长方形”的游戏,让幼儿在众多图形中寻找出所有的长方形,幼儿在感受游戏带来的快乐的同时,又巩固了对长方形的认识。

在本节活动中我还运用了以下学法帮助幼儿学习。

1.观察法:当老师出示图片时,幼儿通过观察发现,两种图形的不同,从而总结出长方形的特征。

2.操作法:在本节活动中我为幼儿设计了两张操作卡片,让幼儿在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习、掌握和巩固了对长方形的认识。

3.交流法:在教师提问的过程中,幼儿相互讨论交流,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发现,从而更深刻的掌握对长方形的认知。

五、说活动过程。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巩固幼儿对正方形的认识并引出长方形。

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收到了图形王国的国王的邀请,要带你们去他的图形王国参观,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图形王国里有这么多好看的图形,我们来看看都有谁。(幼儿根据图片进行回答)

3.今天这里来了一个新朋友,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嘛?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它吧。

二、出示长方形,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长方形的主要特征。

1.出示长方形宝宝,提问:这个图形有几条边?几个角?跟什么图形像呢? 小结:有四条边,四个角,跟正方形很像 2.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比较他们的异同点。

观察发现,相同点:它们都有四条边,四个角,四个角都是一样大的。

异同点:正方形,四条边都是一样长的;长方形,有两条面对面的边是一样长的,另外两条边是一样长的。相邻两条边是不一样长的。

小结:有着四条边,四个角,四个角一样大,面对面的边一样长,相邻的两条边不一样长的图形叫做长方形。

三、闯关游戏“寻找长方形”,幼儿巩固加深对长方形的认识。 图形王国的图形宝宝非常喜欢我们小朋友,邀请我们一起进行闯关游戏,看看我们的小朋友能不能闯过所有的关卡。

第一关:首先出示颜色相同、摆放整齐,但是大小不同的各种图形的操作卡,让幼儿从中寻找出所有的长方形并用笔将长方形圈出。

第二关:摆放整齐,但是大小、颜色都不相同的各种图形的操作卡,让幼儿从中寻找出所有的长方形并用笔将长方形圈出。

第三关:出示更多各种各样的图形宝宝,它们的大小、颜色、摆放位置都不相同,并且在大屏上上同步显示。幼儿在操作卡上完成以后,老师和小朋友在大屏幕上共同验证答案。

四、引导幼儿寻找生活中与其形似的物品及建筑。

长方形宝宝可调皮了,他来到了我们的生活当中,变成了许许多多的东西,比如在我们的教室里,长方形宝宝变成了房门、印象、电脑等等,那你们还能想到在我们生活中哪些物品或建筑是长方形宝宝变的呢?(幼儿共同交流)

小结: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建筑或者物品都是长方形的或者是由长方形构成的,小朋友们可以比比看,看谁发现的长方形宝宝最多,是最善于观察的孩子。

整节活动的设计遵循了概念教学的规律,,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指导幼儿观察、游戏、操作,获取新知,同时注重培养幼儿的思维等各项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让幼儿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为主的学习方法,使幼儿学有兴趣、学有所获。

第四篇:长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柳泉中心小学,我说课的内容是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长方体的认识》。下面我分六部分谈谈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

《长方体的认识》这一课,它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它们的特征,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长方体正主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容积等知识打下基础。

几何知识具有很高的抽象性,而这节课又是学生初次较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因此,根据本节课的地位和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通过观察、分类、操作、讨论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名称。

2、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特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发展空间观念,在合作中培养协作的精神,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数学交流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和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是发现、理解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二、学情分析

我很重视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经过五年的训练,我班小组内早已分工明确,共同学习,共同探究的习惯已经基本养成。

三、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所以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以及班内学生自主学习性强的情况下,我决定在教学中采取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通过观察、操作、讨论、归纳等方法主动获取知识。

四、说教具、学具准备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学生的再创造。为此,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茶叶盒、化装品盒、牙膏盒、墨水瓶盒等长方体纸盒作学具,教师准备长方体模型(含有特殊长方体),长方体铁丝框架作教具,并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辅助教学。采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并用,学具操作为主,教具演示为辅来进行教学。力求使教具学具能起到课始用来激趣,课中用来明理,课后用来验标的作用。

五、说教学流程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分为四个环节逐步展开:

我的教学环节具体阐述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在第一环节我这样设计:

首先我用课件演示三张情境图并且让学生在图中说出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然后我会让学生说出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接下来我会根据学生的回答,很自然地导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这一环节主要借助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辨认长方体、正方体,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数学课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初步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

首先我会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与此同时我在黑板上展示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立体图形),让学生摸一摸它们的表面,和同桌互相说一说有什么发现?学生初步感知后汇报长方体具有平平的面(板书:面),直直的棱(板书:棱)尖尖的顶点(板书:顶点)。这样通过学生用眼观察、用手触摸,使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有一个初步的感知。

接下来为了让学生加深对长方体各部分名称的认识,我用课件来演示。(解说:长方体表面平平的部分叫它的面,2个面相交的边叫棱,3条棱相交的点叫顶点。)

第二步: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的具体特征。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操作,运用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等形式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逐步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然后进行小组汇报,并把汇报结果填写在书上的表格中。从而使学生明确了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板书:6个 12条 8个)

这样给学生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动手中发现,在合作中探究,在讨论中明理,切身体验成功的快乐。

第三步、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由实物到几何图形,是认识的又一次飞跃,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主要凭借,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首先我出示课件,使学生明确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找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并汇报。这时我适时明确:习惯上把水平的棱叫做长,前后纵方向的棱叫做宽,竖着方向的棱的长叫做高。 这时在学生头脑中共同构建出了由实物、特征、图形,形成的长方体的概念。

接下来在认识长方体图形的基础上,我把长方体教具模型拿在手里,不断变换放置方式,并让学生指出它的长宽高,突出强调由于长方体放置的方式不同,其长、宽、高也随之变化。

最后我在教学长方体与正方体联系时,出示课件,当长方体的长、宽、高三者都相等时,也就形成了正方体。由于正方体符合长方体的所有特征,所以我们说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这样做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联系,也加深了学生的认识,解决了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难点。

(三)实践应用,发展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要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必要手段。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出示课件)

智力闯关第一题:填空

(1)长方体有( )个面,都是( )形,也可能有2个相对的面是( )。相对的面的面积( )。 (2)长方体有( )个顶点,有( )条棱,相对的棱的长度( )。

(3)长方体的12条棱中,有( )条是长、有( )条是宽、有( )条是高。 (4)正方体有( )个面,每个面都是( )形,每个面的面积( )。 (5)正方体有( )条棱,所有棱的长度都( )。

通过这组习题,加强了基础知识的练习,加深了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智力闯关第二题:说出下列图形的长、宽、高。(单位:厘米)

通过本主题的练习,学生能更准确地找出长宽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智力闯关第三题:请你在身边找一找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并指出它们的长、宽、高

智力闯关第四题: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量一量,它的长是( ),宽是( ),高是 ( );再测量一个正方体的实物,它的棱长是( )。

通过本组习题,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反思提高

本节课我主要是采用提问方式进行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还有那些遗憾?

通过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学生可以把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再整理,使学到的知识更牢固。

六、说板书

长方体的认识

面 棱 顶点

6个 12条 8个

这个板书是随教学过程的展开逐步完成的,直观形象一目了然,而且体现了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建构。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我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力求让每位学生都得以发展。因此在我的课堂中更多的采用了合作学习,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很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说课的过程中一定存在着一定的疏漏,还请领导、同行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五篇:《长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认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 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

2、知道长方体面、棱、顶点及长宽高的含义,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3、掌握求长方体总棱长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感知长方体的形体特征。

2、让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

3、体现“从生活抽象出图形并应用于生活”的教学理念,指导启发学生运用观察、测量等方法,探究长方体的有关特征,开发学生智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2、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活动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初步感知,形成长方体的概念。) 【教具手段】

多媒体教学设施及相关课件,长方体实物模型两个(其中一个两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长方体的框架一个。 【学具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长方体形状的纸盒和一把尺子。 【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活动1

一、引入新课

今天王老师来听课,请同学们鼓掌表示欢迎,从而引出需要两手“相对”运动,手心碰撞时,才会发出响声。

【通过鼓掌这一日常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好,同学们认识它们吗?(出示课件)让我们一起喊出它的名字,其实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平面图形,它们都是由什么围成的?(线段)那讲桌上的这些物体还是平面图形吗?对,这些物体都是占有一定的空间称立体图形。 【同时喊,使数学枯燥无味的课题更有趣】

用一双数学的眼睛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长方体。 【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使数学课堂更现实有意义】 教学活动2

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拿出自己带来的长方体,摸一摸,什么感觉?(平平的,滑滑的)我们把它叫做长方体的面,面与面相交处呢?我们把面与面相交的线叫做长方体的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呢?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长方体的顶点。(课件演示) 【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1、引问:长方体的面、棱、顶点还有哪些特点呢?请同学们小组之间互相讨论并完成28页表格。提示:可以通过看一看,数一数,量一量,想一想的方法探讨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看一看,数一数,量一量,想一想的方法探讨长方体的特征。 注意:要求说出数的方法。提醒:学生按住长方体不动,按照一定的顺序数,避免重复和遗漏。培养:学生有序地观察。

【让学生主动参与新知的构建过程采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操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

3、概括长方体的特征

通过讨论可以知道: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体(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体)围成的立体图形,在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有12条棱,8个顶点。【并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新知】

4、(课件演示)观察长方体的特征,并指导学生画长方体。【练一练,画一画,认识更深刻】 教学活动3

三、认识长、宽、高

学生动手制作、自主合作探究教学例2,同时带着两个问题:(1)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2)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大胆放手让学生动手实践并在小组内交流,合作从而认识长方体,并在交流中资源共享,扬长避短】

汇报: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作长方体的长、宽、高,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三组,四条长,四条宽,四条高。习惯上长方体的位置固定后,把左右方向的棱叫做长,前后方向的棱叫宽,与底面垂直的棱叫高。 教学活动4

四、巩固练习:完成课本31页练习五的第1题。

五、总结反思,发展能力:你能用“我学会了······”来描述今天学到的知识吗?【用“我学会了······”来描述学到的知识,一方面培养学生经常总结自己学习的习惯;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六、回归生活,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在家里找一个自己喜欢的长方体玩具或物体,仔细观察一下它的面、棱、顶点。

七、用数学创造生活:(出示课件)欣赏水立方、我国著名的建筑物、美丽的长方体盒子等等。

【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同时感受数学和生活紧密相连,体会数学的重要作用】

八、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面: 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 12条,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顶点:8个

【反思与评价】

优点:本节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设计上我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采用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整体效果挺不错,从开始的鼓掌引出本课关键词“相对”,从“喊”使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更生动有趣,再用一双数学的眼睛去观察生活,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中间环节让同学们看一看,数一数,量一量,想一想的方法,让有困难的学生在相互讨论从中学到新知,然后用数学语言表达、总结新知,使新知更系统化。

缺点:同学们动手操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一环节处理不太好,引导力度不够,练习题的处理加大了这节容量。

处理方法:对于同学们意见不统

一、出错较多的,不要怕麻烦。应在课堂上更详细认真地一一解决。对于练习题,应在练习课上解决,不然,量太大了,课下仍然需向有经验的教师多请教、多学习、多总结。

上一篇:村官工作心得体会下一篇:村党建促脱贫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