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哈德·里希特语言与观念

2023-02-20

一、画家的生平简介

里希特1932年出生于德累斯顿, 经历战争之后的消极转变, 更助长了里希特对于意识形态的反叛性, 也养成他消极的另一面。里希特的母亲是钢琴家, 他也是他进入艺术领域的推动者。二十岁时, 里希特在德累斯顿当地的艺术学院学习, 并开始研究壁画技巧。但他对此并不满意。抽象绘画对他在德累斯顿所学习的壁画装饰技法产生冲击, 促使他于1961年转往西德发展。里希特申请进入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 对兴起的波普艺术和开放的创意氛围感到兴奋。重新使用、拆解、重组绘画元素, 选用题材渐趋多元。里希特收集剪报等现成影像, 与当时的波普艺术家, 擅用媒体传播之下的信息有相同之处, 与波尔克等人一起, 他也成为德国波普艺术的代表。

二、艺术道路的发展

里希特是一位多产艺术家, 在他的笔记中提到:“令我感兴趣的就属那些灰色地带, 也就是那推移的过程和色调的组合, 以及那具有绘画性的空间, 画面上重叠和连接的部分。”当观看成为考察的思考过程, 层叠的画面, 反倒因应绘画过程而提供更多元的解读方式。能够引起相对立的两者, 在重叠暧昧之处的意义探讨。

1968年, 里希特阐述了他抽象绘画的原因:“有一天我不再满意将照片画出来。我开始使用摄影的功能, 如准确性, 不清晰度和幻想, 来创建门户, 帘幕和通道。”在材料, 绘画风格等方面有新的尝试。除了抽象绘画中颜料的材质, 质地, 颜色和结构之外, 还有一些具体的因素。观众总能在他的抽象绘画作品中找到与他自己的经验对应的现实对象, 并获得具体的视觉体验。在绘画中保留精确性, 不清晰和幻想是里克特的抽象绘画策略。使用非表现力和机械笔, 滚筒或自制刮刀将油漆涂抹在画布上。摄取现实世界最重要的特性。抽象聚焦和蜡烛可以用作证据。这种带有冒险的精神在他的作品中以一种清晰的方式呈现给观众。从“M1Cityscape”开始, 具有更多特色和自由扩展。浓厚的黑色, 白色和灰色涂料的使用保持了遥远城市的可区分性和工作的不间断结构之间的平衡。这种不间断的结构得益于非形式绘画中及其协调的彩色。

里希特的大部分抽象绘画都受到在现实世界中所经历的各种场景的启发, 提取来自真实世界的元素并在画布上创建图像。将对大自然的理解转化为圆点, 扭曲和表现线, 冷静的面孔, 丰富的色彩和纹理效果或模拟某些自然特征。里希特在1977年至1987年的十年间, 把大部分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了研究抽象绘画中。与他早期的写实绘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他最初的抽象绘画是将微缩草图放大到大画布上。在画布表面使用木板, 然后用不同尺寸的铲子拖动油漆, 然后反复涂漆并重叠涂料。产生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色彩对比度很高。对于里希特来说, 艺术发展是当代的;不管是绘画或摄影, 也应该在所属的当下产生功用。他对绘画的本质样貌产生兴趣, 并积极、认真地以绘画来发挥最大的功用。在他看来, 艺术要能脱离所有的意识型态, 要跳脱现有的创作法则自足发展, 不必因为服膺于社会体制之下而成为揭露阴谋的工具。不论是观者或是艺术家, 都要了解各个“媒介”的表现“特质”, 并突破现有的特征。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 随着时间的推移, 里希特的照片材料内容逐渐由原来的公共和社会主题转向家庭生活。图片的颜色很少在深色调中使用。作为一幅男性的艺术家, 里希特很难理解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他自己是这种恩惠的受益者, 而不是送礼者。在与朋友的对话中, 他解释了这些作品的创作动机:“我现在已经足够老了, 可以表现我的爱了……我认为我保持了一张没有表情的脸, 但这是我却从来没有做到的事情, 这令人非常尴尬。”无论风格和主题如何, 都限制了艺术作品摆脱德国绘画艺术的抽象艺术羁绊, 重新强调强调人性发展的德国绘画。为20世纪80年代初德国联邦绘画的新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艺术语言的探索

里希特有被死亡的和一些严酷的观念所困惑的童年, 这可能是他为什么痛恨任何既定观念的原因。里希特是一位风格多变的艺术家。他近乎严苛控制自己, 拒绝照搬别人的拿来主义, 精心挑选内容的每个主题。里希特的口头禅是:“我无知, 我无能, 我一无所有。“事实上, 情况正好相反, 它通常被称为“变色蜥蜴”, 因为他总是远离任何类型而拒绝被俘。他在科隆别墅区有着一座竟没有一扇窗户大房子, 这座房子也被邻里戏称为堡垒, 这正是他的性格使然。他拒绝完美的理想、真正的主观性、以及色彩关系的构建任何总结了他的表达模式的定义。

在过去的40年中, 里希特一直在不断变化绘画风格和主题。当抽象绘画, 写真作品, 极简主义绘画和雕塑风格等等, 格哈德继续进行各种尝试。他无疑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 一位源源不断为这个丰富而单调的艺术世界带来惊喜的艺术家。与美国艺术家有差异的是, 理想主义在他的早期阶段是幻灭的。相反, 他的画作并不夸张。他一直回避赋予他的作品以心灵上的关照。他自己的看法是:他的形式来源于周围的结构和观念性的东西并没有更深层次的东西。

在20世纪60年代的科隆和杜塞尔多夫, 恰逢欧洲和美国潮流艺术的涌入以及艺术潮的汹涌澎湃。当时, 西德正处于一片强烈反对架上绘画的声音当中。就在那时, 美国流行艺术和照片写实艺术就那样自然出现在里希特的视野之内。里希特面对如此众多的艺术潮流, 却只是选择了一种独特的创作方式, 即照片画。

里希特模糊了画面形象, 通过技术使传统艺术带有现代化元素, 并将照片作为他绘画材料的来源。这些使用照片的模糊绘画接近着真实, 同时又保持着距离, 因为观众不可能精确地抓住影像, 这相当于回忆一个存在脑海中的人物特征。只有轮廓能够被回忆起来, 其他内容则被模糊了。通过这些照片绘画, 里希特缩短了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距离。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摆脱其他艺术家的刻板印象。

四、结论

如果你想明确地定位里希特的艺术风格, 那显然是在自找没趣。风格多变近乎于毕加索, 冷漠和机智与玛格丽特相差无几, 优雅古典手法让我们联想到安格尔, 聪明地使用摄影照片会让我们感受到安迪沃霍尔的前卫以及他的抽象作品, 还有他的抽象画我仿佛看到波洛克在游泳, 德库宁在挥洒油彩。我们也可以从他身上认识到杜尚和约翰凯奇的禅意。总之, 以我的观点看来, 作为一名当代杰出艺术家, 里希特本人就如同是一个矛盾复合体。当批评家喊到“架上的死亡”和“艺术史的终结”之时, 他努力选着让自己绘画做到去风格化并能坚守住了自己的艺术追求。

当时间跨入到二十一世纪, 有人用“读图”来刻画这个时代的特征。照片和图像的大规模泛滥已经超过了过去的任何时代, 而传统绘画作为视觉艺术所面临的挑战日益增加。艺术概念的不断更迭使我们眼花缭乱, 多数失去绘画热情的人走向了其他行业, 而里希特认为架上绘画的价值是不能被取代的, 他的行为无疑是最好的证明。

摘要:在研究德国著名当代艺术家格哈德里希特的艺术语言和概念的过程中, 通过对不同时期艺术风格的梳理, 详细分析了里希特艺术语言形成的主客观原因。包括他的时代特征, 家庭背景和学院教育对他的影响。里希特解释了包括对主题选择中的历史事件和作品的社会影响。接着对他的绘画风格与波普艺术以及与美国抽象表现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分析。中肯评估里希特的绘画艺术对德国当代艺术及其全球影响力的重要贡献, 目的是探索新媒体技术中画架绘画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方向, 以及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里希特,多变的风格,架上,观念与语言

参考文献

[1] 朱其.形象的模糊-里希特艺术笔记和访谈[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7.84-96.

[2] 李文辉.摄影对现代绘画的影响和作用[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04) :52.

[3] 杨思杰.论格哈德里希特的艺术创作[J].宿州学院学报, 2005 (06) :159.

[4] 何雨声.当绘画遭遇摄影[J].皖西学院学报, 2005 (03) :15-16.

[5] 被挪移的照片——格哈德里希特谈摄影[J].艺术世界, 2002, (11) :70.

[6] 齐太平.摄影对现代绘画的影响和作用[J].池州师专学报, 2002 (03) :52.

[7] 尹小斌.格哈德里希特与中国当代影像绘画[J].美术界, 2007 (01) :35.

[8] 傅泓.里希特绘画的对象[J].装饰, 2004, (04) :83.

[9] 德国最伟大的当代艺术家—格哈德里希特[J].现代艺术, 2002 (3) :4.

[10] 王志亮.格哈德里希特给我们带来了什么.http://arts.tom.com专稿.

上一篇:浅析高校学分制下教学管理的利与弊下一篇:我国快速消费品物流市场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