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希特勒自传有感

2024-04-22

读希特勒自传有感(精选10篇)

篇1:读希特勒自传有感

教师教育学院心理系 0902 林文华 《希特勒》读后感

《希特勒》读后感

阿道夫·希特勒,奥地利裔德国政治人物,1921年成为纳粹党党魁,1933年被任命为德国总理;1934年成为德国元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兼任德国武装力量最高统帅。他被公认为是二战的主要发动者,希特勒本身就是德国民族复仇意志和民众意愿的代表,在战争失败后,把希特勒形容为一个魔鬼小丑仿佛更能使每个人的心灵感到轻松,可那是虚伪的自我欺骗,若没有千千万万的民众军队知识分子的衷心拥护,希特勒和纳粹能够顺利上台,并把一场空前浩劫的战争打到民族毁灭的边缘吗?

希特勒到底是不是一个成功者?我觉得不是,至少在三十岁以前他不是。甚至在二战的后期我觉得他也不是。

他出生在一个奥地利的家庭,父亲去世后他的生活不是很富裕,先学了钢琴,不过他的这种热情在几个月内中止了。后来学了画画,不过他的画不入流,传统的老师认识他不适宜绘画,或者他的能力最多表现在建筑方面。这个结果对他打击很大,一连几周都把自己关在房间了,说明希特勒对绘画却有爱好,认识这是他要走的路了,对于这一点,我觉得他表现的很消沉了,如果是我,我最多消沉两天。不过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他是个很执着的人,值得一提的是,他再次决定报名,不过他连参加考试的资格都没有,当他是21岁的时候他第三次申请了艺术学院,学院的教授认为他的画从建筑学上将,画的很精确,仅此而已,希特勒不是艺术家,更像个技师;不是画家,更像个建筑师。

他母亲死后他变成为了流浪汉,在贫民收容所度日,靠卖画为生。这段日子里,他经常往写作室跑,去参加各式各样的辩论,他显示出来的政治兴趣让人吃惊,在争论中经常控制不住自己,双手不停挥动,会旁若无人地大声谴责社会民主党人的丑恶行径,也会狂热地赞美反犹太组织的领导人。从这里表现出来的跟他在学校出来的性格类似:好斗,人性,傲慢而易怒。其实他的性格在他的整个生涯中都没有改变。

1914年6月28日,奥地利皇位继承人弗朗兹·斐迪南大公被塞尔维亚人暗杀了,7月28日奥地利向塞尔维亚宣战,俄国,德国相继参战,25岁的希特勒申请加入德国军队。在战争中表现英勇,但仍是个下士,原因是缺乏领导才干,不拘小节,行为草率。

1919年6月28日德国政府在凡尔赛条约上签字。凡尔赛条约给德国压上了苦不堪言的沉重负担。此时30岁的希特勒在这年的秋天加入了德国工人党,他干练的口才和激烈的言辞受到了注意。

希特勒加入政党后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要把这个辩论性质的社团变成一个政治机构,这是真正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在一个77人的会议中,希特勒原定只讲20分钟,可一讲就是半个小时,他大动感情,越说越激动,几乎失去控制,当他在热烈的掌声中就座时,已 是满脸汗水,筋疲力尽,但他却获得了信心:“我能演说!”

到1921年夏天,希特勒在党内实力已达顶峰时期,他知道,夺权机会到了。7月11日,他宣布退党,他的理由是,如果没有铁一般坚强的领导,党便会在短期内失去其原来的性质。他限期党的委员会在18天内作出决定,除非让他担任党的主席并拥有独裁权,否则他将不再返回党内。他的偏执让他获得了党内的绝对独裁权!那年他33岁,也就是他加入政党的第二年,权利来得如此之快!所以一个男人在30岁之前要默默积攒自己的力量,当机会来临的时候你才能抓的住!有些技能的训练并非一朝一夕,不要因为暂时看不到自己的成就就放弃努力!

1923年也就是希特勒34岁的时候,发生了著名的啤酒馆事件,希特勒认为要解决德国的问题,必须推翻柏林政府,为了迫使巴伐利亚三巨头一起起义,包围了三巨头在开会的贝格勃劳酒馆,不过由于起义经验的不足,导致失败,希特勒也关进了监狱。在狱中冷静反省了

自己的过去,并且读了自己能够读到的一些书,尼采的,张伯伦的,甚至马克思的,狱中他的生活很有规律,餐毕后就回房看书写日记,这对他今后帮助很大。

在1934年8月19日希特勒登上了德国总统的宝座,成为了真正的大独裁者,那年他45岁。正如他以前做的一样,他的第一个行动是将国防部部长和三军 总司令召到自己的书房,让这四人向他宣读一份无条件服从希特勒的誓词。

1935年希特勒开始慢慢试探性的行动,逐渐将德国陆军军队扩充到30万,将各国记者请到宣传部,将扩军至30万的消息发布出去。法国大使提出了抗议,希特勒则反驳说,他的意图纯粹是自卫性的,法国大可不必大惊小怪,德国只决心毁灭苏维埃政权,无意发动对英国或法国的战争。英国向德国表明,英国并不反对德国,但强烈反对任何有可能危及和平的事情。到了这个时候希特勒的政治手腕越来越老练,即会打着正义的幌子为未来的战争作准备即出师有名,他这样的两面手法也二战的前期不断的在体现,只可惜到了后期就变成了只进不退,也就注定了他发动战争的必然失败。

1937年他提出了他的生存空间理论,认为德国的前途全在于她能否取得足够的生存空间,而这样的生存空间只能在欧洲。进攻者必然要与生存空间占有者展开争夺。生存空间问题只能用武力解决,而六年内德军将达鼎盛期,其后就会被其他国家赶上,因此,最迟应于1943年至1945年采取进攻,解决这一生存空间问题。

1938年3月12号希特勒占领了奥地利,并未受到任何的军事阻挡,次日奥地利正式成为纳粹德国的一个省,国家总理随即变成了省的总督。奥地利军队被吸收为德国陆军。值得一提的是3月10日,希特勒意识到必须采用更强硬的手段压服奥地利。他发布命令,要求军方在48小时内作好战役部署,3月12日越过国界作战。这一指令说明,希特勒担当最高军事指挥官只具有业余水平。任何一个职业军人都明白,如此短的时间内发动一场战役是多么令人难以想象。在战争中希特勒的鲁莽的军事指令给德军带来了好运,将闪电战发挥到极致,同时这样的运气与战术有效性并没有持续下去,在战争后期一人的军事裁决也将德国战局推入了绝地,有进有退是为道!不过做到这点太难了,更何况是希特勒这样一个狂热的赌徒,就在希特勒象一头狼,在吞下一头羔羊后,嘴角的血还没舔干,又将凶光盯住了下一个猎物:捷克斯洛伐克。做任何事都要有个由头,希特勒要想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由头便是:捷克境内的苏台德地区居住的350万日耳曼人正在遭受严重迫害。1939年3月迫于德国的军事压力,捷克总统颤抖着签下在德国人拟定的条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公报称,捷克斯洛伐克总统满怀信心地把捷克的国家和人民的命运交给日耳曼帝国元首。

希特勒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又虎视耽耽盯上了波兰。德苏终于在8月20日,23日先后签订了签订了经济协议与政治协议。协议规定,在十年内,德苏双方不采取针对对方的侵略 行动,同时也不支持进攻条约一方的任何国家。有了德苏互不侵犯条约的保证,希特勒可以放手 对付波兰人。再也不用担心侵略波兰时,强大的苏联红军会对波兰助以援手而妨碍德国。1939年9月1号,德国发动对波兰的闪电战,9月26号波兰宣布投降。9月底,希特勒召集海陆空三军将领,宣布他的新的征服计划:11月份与西方开战。由于天气影响和希特勒遭到刺杀,希特勒推迟了他的计划,1940年4月7日,德军同时对挪威和丹麦发动进攻,丹麦当天便宣布投降;挪威的抵抗十分顽强,英军和挪威军队在纳尔维克组织起顽强的防线,德军 一时无法在此突破,直到4月28日,英军才被迫撤退,挪威国王乘英舰逃离欧洲大陆,到北极圈内临时建都。1940年5月10日,希特勒来到他的新指挥部“岩巢”。与此同时,在漫长的战线上,德军同时对比利时、卢森堡和荷兰三个国家发动进攻。5月14日,德机向荷兰鹿特丹投下成吨成吨的高效炸弹,企图摧毁荷兰的抵抗,这次轰炸却将无数平民炸死。这一轰炸一方面在民主国家引起群情激奋,另一方面促成了荷兰总司令被迫下令全军将士放下武器、举手投降。至5月19日,德军装甲师已开到距英吉利海峡60英里的地方,全部英国远征军和比利时军队,以及法国的3个军被德军彻底包围,被围部队连退路都没有,背后是波涛汹涌的英吉利海峡。就在德军坦克部队准备全面开进,要将被围部队歼灭时,总指挥部发来命令,下令后撤!。戈林一口承诺:被围部队的事交给空军处理吧!希特勒批准了这项意

见,有意 不让陆军把功劳全部抢走,但元首和戈林都忽略了一点:飞机上扔下的炸弹会深深陷入沙滩,爆炸后杀伤力微乎其微。就在空军行动前的间隙,英国人的900艘大大小小的船只纷纷顶着巨浪,渡过海峡,接送被围士兵。这些船中有战舰,更多的是帆船及荷兰小船,几乎能漂的东西都被派上用场。这次大撤退便是历史上有名的“敦克尔克大撤退”。这次撤退的成功为英法等国保留下了宝贵的战斗部队,也为希特勒最终失败埋下了种子。6月21日,希特勒选择凯撒大帝投降的地方作为法国与纳粹德国签订停战协议的地方,法国战败!

1940年7月29日,希特勒突然将几位重要将领召集到车站餐车上,将门窗关严后,突然宣布:1941年5月发动向苏联的全面进攻。战争的胜利冲昏了希特勒的头脑,他认为只要将苏联拿下,英国自然会投降。问题是一旦开战德军将两面受敌,他正以一个偏执狂的方式执行着自己的意志。

1941年6月22日凌晨3时半,巴巴罗沙战役打响,因为南斯拉夫战役耽误了时间,巴巴罗沙推迟了一个多月,希特勒作了个比较,在这同一块土地上遭败的拿破仓,在129年前(1862年)的这天都已经跨过涅曼河了。10月6日,德机械化师部队攻克布良斯克,完成了对苏联三个军的包围,至此,希特勒相信,莫斯科将很快被攻克。在苏军积极防守下,德军攻到莫斯科城外40英里处被阻,连绵的阴雨天气的到来帮了苏军大忙,德军重型坦克陷入泥泞,无法行动,而性能稍胜一筹的苏联坦克则行动自如;由于能见度低,德空军的优势一下子消失。地面和空中优势一丢,希特勒的法宝——闪电战便丧失了威力.11月底,在日军指挥官山本五十六的一手策划下,日军组织了一支庞大的偷袭机群,远程航行后向停泊在珍珠港内的美国海军发动突然袭击,珍珠港事 件爆发。只此一击,日本便将美国海上力量重创,美军舰或被击沉,或被严重炸伤,日本一下子确立了太平洋上的海上霸主地位。

12月11日,德国正式向美国宣战,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参战国都正式卷入战争。12月19日,希特勒宣布,他将亲自指挥德国的陆军。从幕后指挥到幕前指挥,希特勒决定全盘负责。从此,他对陆军将领们的信任也注定要一天天地失去。正所谓将在外军命有所不受,是因为前线的将军比运筹帷幄的元首更加了解军事状况,让一个不懂军事的人指挥陆军,这场战争到此也就必输无疑!同时也可以猜测希特勒对这场战争很心急拿下,又知道按照平常的逻辑又很难拿下!因此,要认清自己,不要然自己做自己擅长的事,同时也要知道单凭狂热的意志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要耐心的等待!11月19日,苏军40个师猛攻罗马尼亚军团并很快占了上风。德集团军司令保罗斯见到大势已去,便请求元首同意进攻斯大林格勒的部队后撤。元首六神无主,但他仍要求守住,不能后撤。到11月22日,20万德军最精锐的部队,连同100辆坦克,1800门大炮和1万多辆各种车辆,统统被苏军合围在一个盆地里。这支围攻斯大林格勒的德军本不会遭合围的,如果他们早一天撤退,就不会遭到这样的厄运。

1943年1月31日保罗斯眼见士兵已无心再战,只好向苏军投降。德军共有9万人被俘。斯大林格勒战役是德苏战争的转折点,自此役胜利后,苏军开始大规模转入反攻,1944年的10月,希特勒秘密制订了最后一次大反攻计划。他的赌徒性格决定了他必然会这么做。这次,他把所有的赌注都押在了战场上:集中3个军的兵力,外加12个机械化师和18个步兵师,选择不利于盟军飞机作战的恶劣天气发动攻势,在广阔的西线上强行突破。此次战争取名‘秋雾‘。如能成功,便能吃掉英美联军的30个师,更重要的是,此役能在英美两军间打下一个楔子。21日,天气突然好转,被困美军拼死抵抗,盟军总部派出的大批飞机的及时空投使美军士气大振。26日德军和盟军的数千辆坦克分成无数小战场,混战在一起,盟军坦克很快占了上风,德军坦克面临灾难。

1945年4月20日,盟军出动上千架飞机轰炸柏林,作为对希特勒生日送上的一份“厚礼”。4月21日,希特勒地堡已处在苏军炮火射程以内,要想逃跑已无可能。4月28日,宣布完爱娃成为他的正式妻子后,希特勒交代后事,他和妻子决定自杀,死后将由活着的人将他们焚烧。在与爱娃同居多年中,他一直拒绝结婚,理由是他无法承担婚姻的责任,而现

在结婚,他也同样无法承担责任,时间也不允许他去承担责任。现在结婚,可能是出于一种感激,一来爱娃和他生活了这么多年,二来爱娃决定和他一起自杀,这给了希特勒很大安慰。元首总算在死前把情妇变成了正式的妻子。

4月30日午饭后,希特勒和爱娃回到卧室,爱娃首先服毒自杀,希特勒随后举枪自杀。

对于希特勒的生平来说,他是一个魔鬼,一个嗜血狂,对统治者,历史人物真实的舆论评价有褒有贬是正常现象,全部的赞美和无边的诋毁都必然是不客观和偏执的政治宣传品,在这种情况下诱导许多人无法进行客观理性的思考的,得出结论恐怕也是绝对不会正确的。

现在否定纳粹德国的一切,反对的理由就是因为希特勒进行了侵略战争而且战争失败了,因此他的所有的具有社会福利思想的国家改革就仅仅被认为一种欺骗伪装,当人物已经成为历史,以研究的客观心态去对待历史现象和本质是必要的。纳粹主义和历史上所有的社会主义运动,都是人类对自身命运和未来发展的探索和尝试,尽管在世界付出空前惨痛的代价后被否定了。但是希特勒不仅是被无限权力所腐蚀毁灭的独裁者,还必将作为一个失败的理想主义者得到重新审视。希望我们仇恨的是罪,而不是人。

篇2:读希特勒自传有感

对于希特勒这个名字,我是从历史课上学习二战知识时才知道的。对他的印象也只是停留在德国元首抑或是纳粹又或是二战的主要发动者,只是大多数人都认为的战争狂人而已,也从来没有想要去探究他的欲望。偶然的一个机会,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篇有关他的文章,我很惊讶地发现他居然是一个优秀的也可以说是一个无以伦比的演说家。他的演说才能没有人可以否认,你可以说他是演说的天才,当年全德国人民都为他而疯狂,燃起了狂热的爱国热情。有人说希特勒蛊惑或欺骗了所有人,我以为是他的强烈的爱国情怀感染了大家,看过他的演讲稿或演说视频的人都可以轻易地看出他字里行间蕴含的情真意切和对德国现状的忧虑以及想要带领德国人走向强大的迫切希望。

他的演说才能征服了我,让我对他产生了无限憧憬,想要深入地了解他,但不记得是由于何种原因,我对他的了解依然还是很浅薄,并没有像当初所想的那样去特意了解。当老师列出那些书单的时候,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希特勒》,这算是弥补了我一直以来的遗憾吧。

他在百度百科名片上的解释是:阿道夫·希特勒,奥地利裔德国政治人物,1921年成为纳粹党党魁,1933年被任命为德国总理,1934年成为德国元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兼任德国武装力量最高统帅。他被公认为是二战的主要发动者。在二战前期,德国及其他轴心国占领了大部份的欧洲、北非、东亚及太平洋诸岛屿。然而1942年之后,盟军开始反攻,德军渐居劣势。1945年德国战败,他的下落成为历史之谜。不仅如此,希特勒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未解之谜的人物,一个非德国本土出生的人,既没有政治经验,也没有资金和政治背景,居然成为了德国元首,并发动了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二战。这是我在读《希特勒》之前上网查找的,看来他在某些方面还是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如以非德国本土出身的平民却获得过一个名族几乎所有人的顶礼膜拜,并通过人民自愿的原则选举登上了独裁者的地位,带领日耳曼名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但也是公认的二战的主要发动者,自二战结束以来,很多人对他痛恨至极,因为他的战争夺走了很多人的生命,还有那些惨死在纳粹手中的犹太人,同时,人们对他的评价也多用“疯子”“战争狂”“恶魔”等字眼。然而人都有两面性的,人们对他的评价也不尽客观。

此书以大量真实档案,书信等为依托,客观全面地记叙了希特勒的个人生活和独特身世以及他的军政生涯。读过此书后,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希特勒。阿道夫的父亲阿洛伊斯是布劳瑙边境小镇的海关官员,是一个42岁的农妇和流浪磨工的私生子。阿道夫的母亲是阿道夫父亲的侄女。阿洛伊斯结婚时,已经48岁,新娘刚25岁,这是阿洛伊斯第三次结婚。此前他有过两次不幸的婚姻。阿道夫是他此次婚姻的第四个孩子。也可能是这种在世人看来极为奇特的身世来历和血缘关系,造就了希特勒的与众不同的气质和性格。他的母亲克拉拉前面生的三个孩子都早早夭折了,所以她对这个儿子就特别疼爱。他们母子的感情非常好,他母亲生病去世的那天,希特勒坐在旁边 为她画了一张画像,在场的很多医生回忆起来都说“我从未见过有谁像阿道夫·希特勒那样悲痛的。”

小时候的希特勒是个好孩子。他学习很好,经常拿到最高学分;嗓子也很好,有时候利用下午时间去修道院学习唱歌。在孩童时,他的愿望是当一名牧师,常借女佣的围裙来作神衣,久久而热心地给她们讲道。他在学校是个孩子王,骄傲自负而有有叛逆精神,他的顽皮也给家里惹了不少麻烦。接着,布尔战争使他深深地接受了日耳曼主义,也为他日后的信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上了技工学校后,由于环境的改变他又变得安静而狂热。不久,他的父亲去世后,14岁的他成了家庭的主宰,他变得彬彬有礼,常常在夜晚研究地图,他的梦想也改变了很多,他想要成为一名画家。

少年希特勒是个追梦少年。从小希特勒就在绘画方面显现了他的潜力,他会利用上课时间偷偷作画。后来由于身体不好,他辍学了,与一位热爱音乐库比席克成为了好朋友,经常谈论各自的梦想。希特勒对建筑的设计也表现了他不可抗拒的创作欲和明确的条理性。有一段时间他的生活几乎与众隔离晚上睡得很晚,白天全天呆在屋子里,不是画画就是搞设计。他终于说服母亲,带着梦来到了维也纳,但却在入学考试中失利了,随后因为母亲的病不得不回来。他全心全意的照顾母亲,可见是个孝子,母亲的去世对他是个沉重的打击,他们的感情是那样地深厚。他母亲生病去世的那天,希特勒坐在旁边 为她画了一张画像,在场的布洛克医生(一位犹太人,希特勒为感恩后来很照顾他)回忆起来都说“我从未见过有谁像阿道夫·希特勒那样悲痛的。”处理了家中事宜后,18岁的他再次来到了维也纳追寻梦想,由于贫困,他常挨着饿继续画画,也喜欢去剧院看歌剧,谈房东的钢琴。他曾设计过各种住宅,还尝试写过话剧和音乐剧。后来,在与一位朋友合作卖画挣了一些钱后,他开始对政治感兴趣,常把写作室变成争论或演讲的场所。

希特勒是个狂热的演说奇才。还有很多能体现他性格特点和才华的事情就不一一列举了,但他的演说才华和奇特的个人魅力就必须要提。单凭着两点,他使一个只有六个人的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党逐步发展壮大直至国家唯一合法的党派即纳粹党,并实现***。书中有很多篇幅用来描写他的演讲,其演讲适用于各个阶层,各个领域的人。他利用手势,坚定的目光和咆哮征服了很多人。他的演讲时和演讲稿一点不差的,在演讲前他一定会去调查听众的种类,以便做出足以吸引人的演讲。他的演说才能为他赢得了无数的拥护者,为他从士兵到国家元首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投身于政治的希特勒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当希特勒走向德意志帝国最高执政的舞台时,就注定了他将是一个绝无仅有的领导者,坚定、智算、果断和敏锐,恶魔化身的他完美综合了这些品质。他用他的手腕凶狠有力的排除了党内反对者,彻底推行了一套改革方案,最重要的他的改革几乎没有触犯德国任何阶层的利益(除了犹太人),而几乎所有人因他受益,改革中所透露出政治智慧仿佛恶魔的眼光,如此贴切如此到位,而如果不是实施者是一个恶魔的话,那么这次改革则绝对堪称历史上最出色的改革。当时衰败的德国在希特勒的领导下,焕发了它应有的活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综合国力强大到可以发动二战,给世界带来了灾难。

可是大多数人都只是看到了希特勒主导了二战,屠杀了犹太人,甚至是德国人自己也把希特勒当作是德国的耻辱,不能理解他当初的所作所为。我只想说,固然全世界的人都谴责他,德国人都不应该把他引以为耻,就算他对不起所有人,也没有对不起任何德国人,他拯救了当时的德国,让德国又成为了世界大国之一,而没有衰弱下去。其实希特勒所做的事有些名人也做过了,甚至有过则无不及,不同的是他们获得了成功,所有他们受到了赞誉,甚至连曾经做过的也成了成功的必要手段,希特勒却受到了普遍的谴责及憎恨,甚至是他为之奋斗一生并奉献一切德国。

篇3:读希特勒自传有感

作为公认的女性主义开拓性著作《第二性》一直塑造着人们对性别的思考。如:梯德·尤苏拉所言, 现代许多重要的女性主义者承认受到波伏娃的影响, 朱迪斯·巴特勒就是其中之一。巴特勒认为性别并不是稳定、不变的, 而是具有“表演性”的。她强调:“没有已经存在的身份可以用来衡量人们的行为或属性, 性别行为没有正确与错误、真实或扭曲, 因此, 它只是一种没有预先存在主体的行为, 它的主体是一个表演性的建构, 是通过反复重复的表演行为建构起来的“过程中的主体”。对巴特勒而言, 在性别建构过程中行为和动作至关重要, 他们构成了一个人特定的性别身份。

对此, 莎拉·萨利赫的解释更便于理解, 她在性别的构建和服装的选择之间做了一个类比:如同人们仅能在有限的服装中做出选择, 人们也只能在自己所在的社会、经济背景的限定下选择自己的性别身份。关于性别, 社会一直不断地对人们进行说教, 告诉他们男性应具有阳刚之气;女性应具有阴柔之美。未能正确地按照其要求表现自己性别身份的人就会受到惩罚。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按照他们所被期望的那样表现, 以免受惩罚。正是这样所谓的女性气质和男性气质逐渐形成。巴特勒的理论解构了性别的稳定性, 同时也丰富了性别结构。因为, 一旦性别身份是一种基于一系列重复且仪式化行为的表演, 每一种性别身份可以具有不同的表演, 这样也就不存在规范化的女性气质和男性气质。朱迪斯·巴特勒的理论从某种程度上也阐释了《第五个孩子》中女主人公的性别的建构与解构。

小说开篇呈现的海蕊是一个传统、古典、腼腆的形象。她一直坚持自己对维多利亚时期价值观的信仰。维多利亚时期, 社会意识形态提倡的理想女性形象是纯洁善良、能够悉心照顾家庭的形象;她们无私地为家庭服务。而在作者开篇对海蕊的描述中我们很轻易就能发现这些品质。首先, 海蕊生活的时代已开始性解放, 但她仍旧非常看重女性贞洁, 在她看来女性贞洁如同“用美丽包装纸层层包裹, 等待慎重送给正确对象的礼物。”女权主义者认为, 在男权社会中女性都沦为了商品。从小她们就被灌输各种女性的美德以使她们成为“一件件具有吸引力的商品”, 等待着她们下一任物主。文中海蕊使用“礼物”和“送给”来描述自己的贞洁, 这一点有力证明了父权制社会下女性的物化。

同时, 自孩提时代女孩们接触到的思想观念就是:婚姻是她们的终极追求, 也是她们最伟大的追求;她们应在男权社会赋予她们的妻子、母亲的角色中发现自己的价值。海蕊也不例外。她对传统、保守观念的坚持很大程度源于她父母的影响, 尤其是她的母亲。

妮娜·阿罗拉曾将莱辛笔下的女性角色分为两类:一类是独立自主的女性, 她们努力寻求自我的认同。另一类是老一代女性, 她们被刻画成传统价值观的捍卫者, 用莱辛自己的话说她们就是“噩梦的重复”。德沃夏克指出, 这里莱辛“噩梦的重复”是指父权制社会一代一代灌输下去的观念和行为准则。《第五个孩子》中海蕊的母亲朵拉丝就属于第二类, 她作为父权制社会的代言人在海蕊婚前的生活中具有绝对权威。海蕊清晰地记得母亲的“‘这样不对’曾经如何规范她的童年。”她的这种权威甚至延伸到海蕊的婚后生活。从海蕊和大卫新婚到班的出生, 我们常可听到朵拉丝指指点点的声音。当大卫继父的表亲爱丽丝来家中帮忙时, 朵拉丝甚至因这个女人会分享自己的权力而很排斥她的到来。

海蕊生长在一个幸福、完整的家庭。她的父母一直认为:“快乐的生活奠基于快乐的家庭”。海蕊在这种观念的耳濡目染下, 婚前一直对婚姻家庭有很高的期待。然而, 事实证明这一切不过是一个美丽的童话, 尤其是在他们第五个孩子即将到来之时。

在海蕊的第四个孩子出生不久后, 她竟然再次怀孕。婚后六年四个孩子的降生已经让海蕊筋疲力尽, 这一次地经历却更为痛苦。此次怀孕从一开始就与以往不同。即使在怀孕早期, 胎儿在其腹中的活动就已非常活跃, 仿佛要撕裂她的肚皮。而她的丈夫大卫、医生布莱特都注意到了, 但没有一个人承认。大卫埋怨海蕊的坏脾气;她的焦躁不安;她因痛苦而流泪。医生也责怪她自己不小心再次怀孕。当他感受到海蕊腹中强烈的胎动时, 只是若无其事地说:“没什么大毛病, 是吧?”。但是他的表情却出卖了他。海蕊从他躲闪的眼神中看到了谎言。

海蕊第五次痛苦的妊娠经历以及他人的冷漠印证了露丝·罗宾有关母性的讨论。罗宾总结茱莉亚·克里斯蒂娃的相关理论认为在克里斯蒂娃看来意识形态与经验之间必然存在着矛盾冲突。同时, 她进一步指出父权制意识形态为了让女性怀孕生产, 它避免提及生产过程的血腥与恐怖, 取而代之则是将其美化, 赋之于荣耀与光环。这种美化必然误导女性对怀孕生产有很高的期待, 然而一旦她们亲身经历后, 现实体验便会瓦解她们所有的期待。

正如文中所描述的, 前四次的妊娠反应每次都让海蕊感到不适, 但至少那种不适可以忍受, 然而, 第五次日渐强烈的妊娠反应让她烦躁不安, 无法忍受。她亟待和家人倾诉自己的不安并寻求安慰与理解, 可是, 每每这时她所得到的只是责备。因为, 在他人眼中是海蕊自身而非胎儿有问题, 是她自己大惊小怪。于是, 随着痛苦的日渐加剧, 海蕊与其丈夫、孩子、母亲之间也逐渐产生距离。他们开始孤立她甚至将其妖魔化:在海蕊第五次怀孕期间的一个晚上, 大卫给三个孩子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儿和小女孩儿在森林中的探险故事。故事中小女孩儿迷路后, 途经一个池塘, 池塘中她看见了自己的倒影露出“邪恶的笑”。海蕊可以感受到丈夫故事中所塑造的小女孩的倒影从某种程度上反应了他对自己的真实感受。在大卫看来, 海蕊违背了他们之间幸福的约定, 换言之, 她违背了大卫所代表的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要求:女人应该温顺、应该无私地, 如天使般地给丈夫带去安慰。一旦她们没有按要求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就会受到惩罚。即使这样, 海蕊一直坚持着与身体、心灵上的痛苦抗争, 她期待着这个“小怪物”的出生可以结束一切, 可是事与愿违。

与在母亲腹中一样, 出生后的班的攻击性及其异常的行为更是加剧了海蕊与其家庭关系的恶化。海蕊也并不将班看作自己一个正常的孩子, 在她眼里班不过是一个“怪物”、一个“异类”、一个“妖怪”, 但绝不是她的孩子。“一个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这在父权制规则中是不可思议、令人震惊的。父权制声称母性是每个女人的天性;母亲有义务去爱自己的孩子。因此在父权制的道德规范下, 海蕊不敢公开承认自己对班的排斥。当布莱特医师颇有讽刺意味地问她是否想用药控制班时, 她并没有说出自己的真是想法, 而是予以否定。这里, 海蕊如同演员一样隐藏了自己的真实情感, 只是按照父权制规范的要求扮演一个母亲的角色。这里朱迪斯·巴特勒提出的观点再次得到证实, 即:性别不是固定不变的。所谓的固定不变的性别是虚假的。巴特勒认为性别固定不变不过是通过一系列重复的行为构建而成, 这些行为能够让主体更符合其所属的理想身份的要求。

综上所述, 母性并非女性的天性, 也并不存在由生理差异决定的男女二元对立;性别是一种社会、文化建构的产物。小说《第五个孩子》中女主人公海蕊在婚前、婚后、孕期以及产后所经历的各种心理变化揭示了父权制社会这种意识形态所存在的缺陷的认识。

摘要:多丽丝·莱辛的《第五个孩子》自问世以来, 不论在形式还是主题方面都引起了读者强烈反响。其适中的篇幅让人无从对其体裁进行定位, 多种主题的交织也使人们能够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解读。女性主义解读便是其中之一。本文主要借助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理论了论证性别构建、性别表演在小说中的体现。

关键词:《第五个孩子》,性别表演,性别构建

参考文献

[1]Rowe, Margaret Moan.“Re-entry:The Diaries of Jane Somers, The Good Terrorist, and The Fifth Child."Women Writers:Doris Lessing.London:Macmillan, 1994

[2]Ursula, Tidd.Routledge Critical Thinkers:Simone de Beauvoir.London:Routledge, 2004.

[3]Butler, Judith P.Gender Trouble: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London:Routlege, 1990.

[4]Damrosch, David, ed.The Longman Anthology:British Literature Vol.II.New York:An Imprint Addison Wesley Longman, Inc.1999.

篇4:希特勒自传在德国再版

这本被称为“世界上最危险的书”自1945年后在德国被禁止再版。二战后,同盟国将希特勒文稿的所有权转交给了巴伐利亚州政府,因为希特勒死前的登记住址一直在该州首府慕尼黑。巴伐利亚州继承《我的奋斗》版权后,一直致力于阻止该书再版。然而,根据相关法规,在作者去世70年后,版权就会自然失效。也就是说,在2015年12月31日之后,巴伐利亚州不再拥有《我的奋斗》的版权。面对这一局面,德国政府提前谋划,一是认定在德国出版《我的奋斗》原版违法,触犯了有关禁止煽动民众的法律条款;二是慕尼黑当代史研究所早早开始了准备,在版权失效时推出一套科学批判版的《我的奋斗》,以避免版权滥用以及过度商业化。

《我的奋斗》以希特勒个人传记为主要线索,讲述了希特勒的生活经历及世界观,最核心的思想为宣扬德国与奥地利合并以及反犹太主义。在纳粹德国战败后,此书因宣扬纳粹主义思想,在不少国家的出版发行都受到法律制约。

篇5:读希特勒自传有感

上学期,我们学了雨果的一封著名的信,是在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前写的,读了这封信,我感触颇深,也对雨果、对战争、对文化的保存有了更深的认知。

雨果是法国著名作家,他的文章大多具有讽刺意味,而在这封信中,他更是巧妙的运用了反语,讽刺与反对意味十足,令我十分佩服他。

雨果在信中对圆明园大加赞美,说它是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可就是这样一座“世界博物馆”,竟被英法联军一把火就烧完了,只留下残垣断壁,那么多的奇珍异宝,那么多富丽堂皇的建筑,几代帝王的心血,在那一把大火中付诸东流,无影无踪。

圆明园是中国的,可它更是世界的,可是战争,无休止的战争,不仅占领了我们的土地,还将我们的文明与心血也毁掉!现在想想,都觉得寒心,觉得悲愤。

雨果在信中还提到了巴特农神庙,那是希腊文明的象征,可是也被战争摧毁。中国和希腊都是文明古国,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是对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的,可是下场却是被其他民族摧毁掉自家艺术的象征,还被无情的掠夺,而摧毁着和掠夺者还振振有词,光明正大,真是可笑!

中国经历了近百年战争,早已流离失所,家破人亡,难道连

我们的精神寄托都不放过吗?每次想到这里,我就愤恨当时的侵略者,也埋怨当时我国的统治者——为什么不能坚强点,保存下我们的精神寄托?

历史总是不堪回首的,但却不能忘记;侵略者是残暴的,但却不能惧怕;有些事情也许是改变不了的,但是也要勇于说出自己的意见,做最后的尝试。雨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一位勇者,他能挺身而出,为我国的圆明园说几句话,还狠狠的讽刺了这场荒唐的远征,真是令我佩服。

当然,现在是二十一世纪,全世界提倡和平,不记仇,很对,但是也绝不能忘记我们民族、我们的文明所受到的伤害,我们应该把这种耻辱当作动力,努力去学习,那样才能使我们的祖国强大起来;祖国强大了,才能不受欺负,才能让其他国家敬重,不轻易挑起战争。

这就是我读《就英法联军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后的感想,也许我们现在所做的微不足道,但是众志成城,如果我们每个青少年都能明白这个道理,这个理想指日可待,到那时候,圆明园的文明灵魂也可以安然了。

篇6:读海伦凯勒自传有感

——读海伦.凯勒自传《我的生活》《走出黑暗》有感

我的身体虽然不自由,但我的心是自由的。——海伦.凯勒

夏日炎炎,酷暑难耐。窗棂下,檀木桌边,品香茗一杯,阅好书一本。小扇轻摇,字里行间透着淡淡的墨香,清风偷阅着手中的书册,为这个夏日送来一缕少有的凉爽。

又一次捧起了《我的生活》与《走出黑暗》,再一次进入了这段不凡的人生:海伦.凯勒,美国残疾女作家,一位生活在黑暗中却给人类带来了光明的女性。她2岁时因病失去了听力与视力,面对充满了磨难的坎坷命运,她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毅力与顽强,在老师莎莉文及亲友们的鼓励与帮助下,她学会了盲文阅读,坚持学习,最终考入哈佛大学德克利夫学院,并完成了数部自己的文学作品,甚至在不断地摸索与学习中,她学会了说话,进而能上台演讲,并为慈善事业而四处奔走、奉献终生,造福广大残疾人士。她,是人类永远的骄傲。

合上书页,看着桌边那一本本早已积灰的中考复习资料,再看看桌上一本又一本的高中作业,心里不知为何浮起了一丝惆怅。

离开曾经的母校已经一月有余,闲适的暑假也已过了大半。再过不久,我就要迈入高中的大门了,很快就要面对全新的环境与挑战了,现在的这份自由突然变得那样的可贵,想想自己将再次被书山题海锁住身形,心里难免会有一点小小的失落。

面对应试的局,我们无力拒绝,唯有尽力去下完这残局。

突然想起海伦.凯勒,想起那个被禁锢在无声黑暗中的生命,同样面对无力拒绝的命运,她没有就此沉寂,而是尽力去适应这坎坷的命运,并且用自己的坚强与刻苦,扼住了命运的咽喉,奏出了生命的最强音!

命运禁锢了她的身体,但是她却用一颗自由的心,走出了一段不凡的人生。

反观自己,同为女子,海伦在面对失明失聪的命运时,坚毅而又决绝;而我,曾经梦想着能在希望的云巅高歌我的旋律,现在只不过是面对着应试的书山题海,便踌躇着,失落着,与海伦相比,真的有点可笑。

倚在阳光下,静静地,我若有所悟:同样的,书山题海能禁锢住我的身形,却无法禁锢我自由的心灵。

而,接下来的三年,不会是命运的再次安排,而是我为梦想的助跑。

“我的身体虽然不自由,但我的心是自由的。”耳边的低语,清晰、有力。

心向自由,心向梦想。

翻开作业本,我再次提笔,笔下勾画了了的,不再是被编写的命运,而是梦想,我的梦想。

篇7:读《富兰克林自传》有感

我来自陕北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正值大二的我既有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也有对未来的迷茫恐惧,对于来自平凡家庭的我更知道生活的艰辛与不易。经常一个人躺在床上静静地想,我的未来在哪里,又将如何„„

在和学长聊天时,我对他说了我对未来的迷茫,他给我推荐了这本《富兰克林自传》,读过后让我知道可以出生平凡,但我们不能平庸,只要努力地去追求,成功离我们不是遥不可及。

书中富兰克林的成就让我震惊,我很难想象一个只读过两年小学的人,却在后来的生活中创造了那么多的不可思议。他是美国的开国之父之

一、科学家、发明家、社会活动家、外交家,甚至是散文家!他是不折不扣的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少有的通才。在自然科学方面,他发现了电,发明了避雷针、双焦距眼镜、节能型的炉子,并在气象、地质、声学及海洋航行等方面都有深入研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在政治和社会活动方面,他参加了第二届大陆会议,参与起草了《独立宣言》,出使法国缔结法美同盟,参与制定了美国宪法。成名之后的他还在北美殖民地的文化传播和社会福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先后组织建立了“共读社”“美洲哲学学会”“北美科学促进会”﹑印刷厂,报社,图书馆,书店,医院,大学,城市卫生工作队,消防队,治安部队和地方民兵组织登学术,文化,医疗,卫生,消防,治安组织和机构。他发明了避雷针,对高架取书器,印刷术,自动烤肉机,三轮钟,双焦距

眼镜,玻璃乐器的改进都有研究,他还研究过物理学,数学,光学,植物学,海洋学和北极光。这一长串的的成就名单读起来都让人应接不暇。他的成功得益于他的做人法则,得益于他健康而又有活力的生存方式。富兰克林的十三项美德修养标准让我铭记:、节制。食不过饱,饮酒不醉。

2、沉默。说话必须对别人或你自己有益;要避免无益的聊天。、生活秩序。将每一样东西放在它们应该放的地方;每件日常事务应当有一定的时间。

4、决心。做应该做的事情;决心要做的事应坚持不懈。

5、俭朴。花钱必须于人于己有益;换言之,切忌浪费。6、勤勉。不浪费时间,只做那些有用的事情,戒掉一切不必要的行动。、诚恳。不欺骗人;思想纯洁公正;说话也要如此。8、公正。不做害人的事情,不要忘记履行对人有益而且又是你应尽的义务。

9、中庸适度。避免极端;要容忍别人对你应得的处罚。

10、清洁。身体、衣服和住所力求清洁。、镇静。不要因为小事或普通的、不可避免的事故而惊慌失措。、贞节。除非为了健康或生育后代,不常进行房事,永远不要房事过度、伤害身体或损害你自己或他人的安宁或名誉。

13、谦虚。仿效耶稣和苏格拉底。

他一直在尽力地做到这些,尽管他也很难完全满足要求,但他还是坚持不懈。我想能够做到那十三条的人们,已经都能称之为“圣人”了,事实上这样完美的人确实少见,但是能追求这样的完美的人也能在美德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就。我的目标是在自己身上培养这些美德,所以我认为最好不要一下子全都尝试,我觉得这是很难办到的,还是在一个时期内注意力集中在其中一点上为好。我将这样的美德培养成习惯,然后接着在培养另一项。于是我安排节制为美德培养的第一位,因为它需要头脑冷静,思维清晰。这种冷静的头脑和清晰的思维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经常保持警惕,抵抗旧习惯的惰性并遏制永无穷尽的诱惑。在获得了这个美德后在培养美德就容易多了。

读完了整本书,我想:我们不一定都能成为富兰克林那样的伟大人物,但我们可以通过我们的坚持,我们的不懈努力,使平凡的我们不知平庸,让我们自己在前进的道路上走的更远。

篇8:读诺贝尔自传和遗嘱有感

诺贝尔1833年10月31日出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1892年12月10日逝世。诺贝尔的自传很短,只有6句话,加上标点共108个字。6句话概括为6点:出生、优点、缺点、愿望、罪过、事迹。诺贝尔说他“一生重要事迹:无。”他是个发明家,发明了雷管、发明了达纳炸药和无烟炸药。他的研究广泛,涉及化学、生物学、纤维学、医学、生理学等各个领域,仅发明专利就达350多项。他还是个文学巨匠,写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小说,临终前还创作了戏剧。他也是石油业的大实业家,拥有巨额资产。这不是重要事迹吗?

诺贝尔的遗嘱就一件事:要求遗嘱执行人将他可以兑换的剩余财产进行安全可靠的投资,以这份资金成立一个基金会,将基金会所产生的利息,每年奖给前一年中为人类作出贡献的人。这就是诺贝尔奖的来源。诺贝尔奖按遗嘱颁发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对促进全人类文化、科学发展,对全人类的文明进步,对维护世界和平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这是诺贝尔对人类又一重大贡献。一位英国作家说:“真正伟大的人从不认为自己是伟大”,这话是针对诺贝尔说的,也符合许多“真正伟大人物”的实际情况。诺贝尔把自己的重要事迹说“无”,伟大就伟大在不炫耀,不张扬。

莫言是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他在获奖前后接受采访时,一直低调回应。莫言说:“心里是高兴的,但很快就会过去,自己不当作怎么了不起的大事情。”莫言知道,“得奖后会有各种好评和赞誉,容易头脑发昏,容易犯错误,所以就想快点忘记这件事,让自己轻装上阵。”莫言同样谦虚谨慎低调做人。

现实中,有些人热衷炫耀自己有成就、有贡献,而许多真正有成就的人却不会去张扬。这就是自我修养、做人境界高低的差别。没有修养要低调做人很难。故作姿态则更易弄巧成拙。有道德修养的人自然而然选择诺贝尔式的低调做人,他们也因此获得更多人的尊敬。

篇9:读《富兰克林自传》有感

他的《自传》并不是写他自己多么非凡的成就,而是包含了他的人生奋斗与成功感悟,以及对善与美的褒扬,看过后,留给我最深印象的就是他对生活的态度以及他的一些良好的习惯。

有句名言说得好:“顺境中的美德是自制,逆境中的美德是不屈不挠。”富兰克林不仅做到了不屈不挠,还为自己制定了13条美德:节制、缄默、秩序、决心、节俭、勤奋、诚信、正义、中庸、清洁、平静、贞洁以及谦卑。他意图把这些美德养成习惯,所以他一次专注于一项,这样循序渐进,直至把十三项统统做到。富兰克林给自己订了个小本子,每天进行自查,看看自己一天中究竟哪些地方做错了。看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了我们中国的一句古话:吾日三省吾身。

原来,好的习惯不论古今中外,都是相通的。可是,要坚持做到这点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以前,爸爸也总让我在每天睡觉前,好好想一想自己在今天一天中究竟取得了哪些进步,哪些地方又退步或做错了,每日反省,直到养成习惯。可我总是敷衍了事,反正也没人管到我脑子在不在想。而每次测试结束,老师也会让我们进行反思,分析自己做错题的原因,好让自己下次不在出错。而我也总是反思说看错或是粗心之类的,但是仍然提不起重视,导致的结果便是,下次考试的话,我仍然有可能在同样的问题上摔跟头。

而富兰克林的自查却不是敷衍了事,他每天都会在自己的小本子上记录,出错的地方就画个小黑点记录一下,因为他能从自己本子上的黑点上连续清除看到自己在美德修养上取得的进步,从而使之感到欢欣鼓舞。最后,经过十二个礼拜的天天查,他看到的是一本干干净净没有黑点的本子。他最终把这些美德养成了习惯。看到这里,我感到很惭愧。

如果能像富兰克林一样,把美德当成习惯,把反省当作生活中的一部分,那即使我们将来做不到象他一样伟大的人物,但也肯定也能够成就一番自己的事业,创出我们的一片天地。如果我们能够坚持做到“吾日三省吾身”,那还有什么困难我们克服不了,还有什么事做不到呢?

篇10:读《富兰克林自传》有感

这本书讲述了他的传奇一生。他出生于一个皂烛制造家庭,曾上过两年小学,但是由于家庭人多,所以被迫辍学,跟着父亲做剪烛芯、灌烛模、看店铺、跑腿等事情,但是他不喜欢干这一行。富兰克林小时候生活艰难,连学都上不起。

12岁时,他当上了哥哥印刷厂的一名学徒,学到了一手出色的印刷技术,而且还利用空闲时间刻苦学习和读书。如果换作我,是很难做到的。非常令人敬佩的是,他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是我学习的楷模。

17岁的富兰克林因不满哥哥的虐待来到费城,获得州长的赏识,劝他独立开业,于是他开了一家印刷厂,并且第二年成为《宾夕法尼亚公报》的主办者。1736年,富兰克林被选为宾州州议会秘书,对于一个普通公民来说,真不容易。而富兰克林却做到了,因为他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富兰克林还对美国民众做了巨大贡献,比如总结了13项美德,影响了几代人,如:1、节制,食不过饱,饮酒不醉;2、沉默,说话必须对别人或自己有益,避免不必要的聊天。3、生活秩序,将每一样东西放在它们应该在的地方,每件日常事务应当有一定的时间……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做人的准则,使人受益匪浅,最后他成为家喻户晓的伟大人物。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读希特勒自传有感】相关文章:

读希特勒有感范文05-25

希特勒范文05-15

希特勒真范文05-17

解读希特勒范文05-20

希特勒格言范文05-22

希特勒评价范文05-22

希特勒二战范文05-22

希特勒英文介绍04-20

希特勒名言德语范文06-18

希特勒英文介绍范文06-19

上一篇:韦博演讲稿下一篇:盥洗礼仪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