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组织行为学论文

2022-05-13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教育组织行为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高校教育管理干部是高校工作的中坚力量,是决定高校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的关键因素。通过宏观和全局的组织行为学的思想能有效地阐明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现实意义,指出其客观存在的问题,着重从组织行为理论提出了实现高校管理干部队伍高效发展的主要途径和方法,进一步推进高校教育管理目标的实现。

第一篇:教育组织行为学论文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实践

摘要:提高教学质量是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和现实要求,本文以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组织行为学课程为例,从分析课程特点、加强课程内容建设、开展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入手,对如何提高本科教学质量进行了探索研究。

关键词:组织行为学;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学质量

管理学科是一种应用性很强、实践要求高的学科。在大学的校园里培养出符合市场要求的高素质管理人才,这就要求大学管理学科教育更多地把掌握系统理论知识、训练操作技能、提升实践能力作为教学根本目标。以学科专业基础课——组织行为学为例,我们积极进行了管理类课程的改革与实践,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课程内容的建设,努力提高管理类本科生的教学质量。

一、分析课程特点、明确教学定位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首要工作

搞好课程质量工程建设,首先就要分析管理类课程的基本特点,明确教学的目标和定位。作为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从而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具体来说,这门课程有以下特性:

第一个特性是综合性。以其内在构成来看,跨越了多个学科,它融合了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从研究对象看,包括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及组织结构设计、组织变革、组织文化对于组织的影响等几个方面的知识。系统地整合这些知识是教师搞好课程质量建设的首要环节。

第二个特性是权变性。由于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人与人、人与组织,而关于人的学问往往比较复杂,有很多不确定性。这和技术性学科通过公式、定理、程序解决结构性问题有很大不同,同样的管理行为,可能产生不同的管理结果;同样的结果,可能由不同的管理行为造成,所以,组织行为学主张,根据不同情境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环节中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通过更多的实践教学内容,树立学生权变思维。

第三个特性是互动性。企业管理的过程实际是一个人际互动的过程,在人际互动中,管理者对员工的预测、引导和激励都依赖于组织行为学的科学内容。要想取得良好的授课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掌握并实践这种互动性。作为授课教师,必须学会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寓教于乐,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二、加强教学内容建设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石

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有助于建设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实用课程,有利于培养社会所需的专业性人才,是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有鉴于此,我们认为应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大力搞好教材内容的遴选工作

目前,国内各高校工商管理学院使用的管理类教材大多是翻译版本,尽管国外的科学研究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并拥有较为完备的内容,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很多依托国外情境获得的研究结论在中国的实践当中有一定的局限性。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把握整体理论体系、接触理论前沿,又能结合中国实际,让所学知识落地生根,搞好教材内容的遴选十分重要。我们认为教学的内容构建在国外研究的成功体系之上,系统介绍国外相关研究结论;同时还要大力开发转化可体现国情、反映最新实践成果的本土化研究项目.以实现国际前沿理论的“软着陆”,使内容更加适用于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因此,组织行为学课程一方面选用了国际公认、被众多国际知名商学院采用、由美国教授加里·德斯勒编写的《组织行为学》第9版作为教材,同时又选取由中国人民大学李剑峰编著的《组织行为管理》作为参考教材。

2.切实做好双语教学的课程建设工作

鼓励双语教学是教育部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明确要求,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加深的背景下,我们始终认为具有良好的专业英文水平是学生真正成为一个能与国际管理接轨、成为一流人才的关键,采用双语教学正是一举多得的好办法,既能让学生学习了专业知识,又能促进专业英文表达能力。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坚持以两种语言来组织课程体系,一为展现原版教材的原汁原味,二为开拓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培养专业化技能。除了选定了英文教材之外,我们还给学生准备了大量的诸如Disneyland(美国迪斯尼乐园)文化分析等丰富生动的英文教学案例,帮助学生全面提高专业知识和英文水平。

3.扎实做好特色教学案例的编写工作

注重与行业的联系,加强专门人才的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现实要求。怎样培养出符合相关行业需求的人才,开展特色鲜明的本科教育至关重要。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唯一一所以电力为特色的“211工程”大学,我校以服务电力工业为目标,培养电力企业管理人才为己任。因此,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出发点,我们在教学内容的建设中,大力进行了特色案例组织编写工作。在教学内容建设过程当中,我们选择了许多具有电力特色的案例,诸如国外著名的跨国公司、电力行业的巨头ABB公司的战略设计案例等,并结合教师自身参与过的企业科研项目,创意编写了中国电力企业的相关案例,力求培养与行业密切相关的管理人才,使我们的学生成为未来电力行业的合格的管理者。

三、改进教学方法、强化课堂实践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

为了切实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大胆探索、勇于实践,通过采取经典案例学习、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拟、现场测试等多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会学生建立分析组织的思维框架,让学生认识自己和认识他人,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促进他们内在素质的提高和实战技能的增强。

1.创造主动学习的课堂环境

管理类课程的学习首先就应该把灌输式教育方式转变为启发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课堂实践。因此,在开课之初,教师就和学生约法三章:取得好成绩要靠自己的课下自学和课堂互动。教师充分相信每位学生,走进课堂的学生就意味着已经阅读了教材、辅导材料和案例,没有认真准备的教师将扣除学生平时成绩的得分。这种方式保证了每个学生都是带着问题、带着思考来听课并主动参与课堂讨论,课堂效果非常好。

2.鼓励团队学习,以团队表现作为评分依据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仅有精神激励是不够的,把学生的表现和学习成绩挂钩能够规范他们学习的行为。我们采用了团队学习的方式,以学习小组的表现作为评价每个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分基础。对于大部分已经是独生子女的这一代大学生,这种方式可以很好地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增强每位学生的使命感和荣誉感。具体来说,是把学生分成若干个相对等额的案例讨论小组,每次作业都要求他们以小组的形式完成案例的分析工作。课堂上,每个小组推选出来的代表进行案例陈述,案例的分析与陈述者的水平直接关系到所在小组的成绩,只有小

组的团队成绩高,每个成员的分数才能高。

日常的案例分析是考察学生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统一制定了案例分析的评分标准,让学生对案例汇报的评价有客观依据并明确团队努力的方向。

该评分标准目的在于打造学生成为学术基础扎实、有创新意识、职业化素质的管理人才。

案例汇报的评分主体也进行了变革,评分依据一个是来自于教师对学生的评判,另一个是没做案例汇报的其他几个小组对汇报小组的评分,然后进行加权平均。学生之间相互测评,十分认真,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达到了相互促进、相互学习的目的。

3.开展性格测试引发学生自我思考

开展性格测试等与课程紧密相关的课堂实践环节,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启发他们自我反思。组织行为学作为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可以帮助管理者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人格特点、兴趣、能力、价值观、成就取向,进而增强管理者对于他人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提高管理技能。因此,在课堂实践中,我们开展了大小近10次教学测试,包括:图片投射测试、选择性知觉测试、价值观测试、MBTI的人格测试、冒险性测试、权力与影响策略测试、决策风格、领导风格测试、国际文化智商测试等。通过自我测试和教师讲解,每个学生明晰了自己的个性特点,掌握了不同类型员工的行为特征,从而为他们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和就业方向,并为成为未来的优秀管理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4.进行角色扮演等管理游戏,寓教于乐

角色扮演是管理类课程课堂教学中非常吸引学生的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让角色扮演者参与其中,体验真实场景,提高管理技巧与能力。在讲授到组织行为学文化差异这一部分时,我们采用了跨文化管理的经典角色扮演练习,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充分地体会文化差异的实际效用和跨文化管理的艺术性,学生们的参与热情都非常高;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还采用了情境模拟的教学方法,通过模拟真实场景,观察不同人对同一情境的不同反映,引导学生思考权变要素在管理中的运用。我们在课上共采用了两次情境模拟:一个是决策练习;一个是传销情境模拟。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掌握了理论,学会了方法,学习效果十分显著。

5.大力开展案例教学,激发学生创新激情

案例教学不仅是国际上公认且通常采用的管理学科教学方式,同时也是教育部对管理类教育明确规定的必选要求,采用案例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运用理论框架提高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帮助学生搭建组织行为学宏观层次的理论和分析框架,我们分别从组织战略、组织政治、组织文化、组织变革几方面结合经典案例进行讲授,所选择的案例坚持了以下原则:启迪智慧,契合实际,电力特色。这种教学方法很有启发性,学生参与积极,见解各异,思想碰撞之时有很多好想法、新思路都迸发出来。在每次学生做完案例报告之后,教师会进一步对案例做出详细的分析和讲解,给出学生一个导引,一种点拨。

6.建立多媒体教学的职业化标准

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授课是我校对教改课程的重要要求,培养学生的专业表述方式和职业化素养也是我们的教育目标。我们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力求为学生树立职业化的标准。教学内容要求简明扼要、职业特点鲜明、制作精美、图文并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讲授方式力求灵活多样,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努力做到每一次课都能给学生视觉上、听觉上和知识上的营养大餐。

作者:刘力纬 赵洱岽

第二篇:从组织行为学的视野看高校教育管理干部队伍建设

摘要 高校教育管理干部是高校工作的中坚力量,是决定高校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的关键因素。通过宏观和全局的组织行为学的思想能有效地阐明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现实意义,指出其客观存在的问题,着重从组织行为理论提出了实现高校管理干部队伍高效发展的主要途径和方法,进一步推进高校教育管理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组织行为学 高校管理干部 团队建设

1 高校教育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发展的内涵与意义

1.1 高校教育管理干部队伍发展的内涵

组织行为学的理论认为,任何一个社会组织的正常运行都离不开各职能机构有效发挥各自的职能。①高等学校是由各级教师和管理干部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培养目标设置的专门教育组织,高校教育管理干部是担负一定的教育管理任务、行使一定服务职能的高校干部,高校教育管理干部队伍则是干部管理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它是高校领导团队发展的带头者,他们以高校的群体价值观、凝聚力、责任感为趋向,在学校的各项教育管理活动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产生着特殊的影响。

1.2 高校教育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发展的意义

第一,积极促进高校教育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质量和培养目标的需要。高等教育作为科学技术的摇篮能否取得迅猛突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管理者的教学素养和管理水平的高低,教育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教育管理水平的优劣,教育管理水平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素质的竞争。高校教育管理干部作为高校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中坚力量,提高教育管理队伍的全面发展素质是高校发展的现实需要。

第二,积极促进高校教育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改革是一场深刻而艰巨的教育思想革命,是教育体制、教育制度的创新过程。而高校教育管理干部是推动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高校教育管理干部直接处在学校教育管理的第一线,是学校各项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和监督者,又是上级领导的参谋和助手,是学校制定各项政策的直接参与者。可见加强高校教育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高校管理干部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将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效。

2 高校教育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所存在的问题

由于社会经济体制改革、新科技的发展所带来的深刻的社会变革,高校教育管理干部的价值观念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而其思维方式、管理模式以及其个人知识和能力的局限造成了高校教育管理干部发展相对滞后。

第一,高校教育管理干部队伍缺乏扎实的政治理论修养,思维方式过于陈旧。部分高校教育管理干部对马列主义理论素养有所欠缺,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科学体系、立场、观点和方法掌握不全面,理解不透彻;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有关原理模糊不清,造成其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不深入,把握不住精神实质,政治敏感性不高、政治鉴别力不强。同时由于当今处于信息时代的大潮之下,有些高校教育管理干部缺乏与时俱进的思想,思想保守陈旧,缺乏应有的时效观念、全局观念、竞争观念等现代化思想观念,对于当今国内外时事政治的实质与本质把握不到位,这就会造成其在教学和管理岗位中思维局限,不能开拓创新。②

第二,高校教育管理干部队伍缺乏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管理、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不足。高校教育管理干部对应必备的如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知识、英语语言能力、法律知识、教育科学知识等,掌握不全面,同时对于现今社会关注的一些热门话题与理论都并不了解,这也就造成了其固化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与当今的高校教学管理方式格格不入,这不仅造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障碍,也会使得管理者的管理协调能力欠缺,工作疲于应付,缺乏计划性,与其他教育及管理部门的协作能力差。

第三,高校教育管理干部队伍组织凝聚力不足,缺乏人文管理的情怀。学校组织的凝聚力,就是指学(下转第204页)(上接第192页)校成员被学校组织这一组织机构的社会地位、声誉、福利、友好人际关系等所吸引并愿意留在学校组织内的程度。③但是高等院校的高校教育管理干部队伍在工作的过程中的向心力、动力、满意度都不是很高昂,情绪也不是很积极饱满,组织领导干部队伍中缺乏一定的人文管理情怀,仅仅是利用权威和官威来领导和管理下属,没有从人的本性出发,运用沟通和激励技巧来开展以人为本的管理,这也就不能有效地调动成员为组织目标办事,造成组织团队的凝聚力下降,组织的办事效率也随之降低。

3 高校教育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发展的组织行为学策略

第一,高校教育管理干部队伍发展要重视自身的理论修养和知识更新,实行组织绩效考核机制。首先要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的提升,坚持选准、用好干部,讲政治,重品行,干部队伍要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素质和理论水平,并且具有良好的作风,其组织内部各成员凝聚党心、鼓舞人心、推动其工作有效开展;其次要重视自身知识的更新,多多学习和钻研自身专业的知识,开拓眼界,博览群书,参加多元化的培训,特别是加强干部业务技能培训,提升其知识和管理境界;再次要根据组织内部情况改善改进高校干部管理,提高其综合素质,这就需要运行组织的绩效考核机制,切实根据量化的考核指标、岗位性质、干部反馈结果来搞好高校教育管理干部绩效评估,把绩效评价与干部奖惩有机结合,使组织的绩效管理实现其公平性、竞争性、实效性的目的。④

第二,高校教育管理干部队伍的发展需建立激励机制,强化责任意识。组织行为学的激励理论中提出“要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对人员进行心理愿景和成就需要的激励强化,开展以物质、精神激励并重的奖励措施,切实激发成员的工作热情”,⑤高校教育管理干部队伍必须充分地加强自身的团队凝聚力的建设,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同时高度重视培养高校教育管理干部的光荣感、成就感,使之自觉地投身工作之中,细化责任,落实到人,使每一位高校教育管理者恪尽职守,按质按量地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

第三,高校教育管理干部队伍的发展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组织文化氛围。大学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校内良好风气的形成,特别是有助于学校组织内部文化的弘扬。校园组织的文化建设可以切实抓住学校的办学特色,抓住学校的品牌,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概括出自己的校训、校风、校歌,使之成为激励师生的强大动力;同时高校可以根据本校专业设置,学科特色凝炼出自身的办学方向,发展目标,来推动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与进步。

第四,高校教育管理干部队伍的发展要坚持完善组织体系,不断改革创新。首先不要过分地强调高校干部的级别、等次,要更多地强调教学、科研、管理水平;其次根据专业设置科学地设置党群机构、行政机构、教学科研机构、教辅机构,形成其独立的组织运行机制;再次是鼓励支持高校教育管理干部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给院、系更多的自主权,使广大干部有权有责,提高其向心力、凝聚力,使其更好地推动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黄琪 王家慧

第三篇:《公共组织行为学》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 传统教学往往采用“满堂灌”的方式,教学效果差。本课题组在“公共组织行为学”课程中提出了基于TPDR模式的教学改革思路。其核心是通过团队合作学习(T)、參与式学习(P)、讨论式学习(D)和探究式学习(R)等方式,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经过三年实践,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稳定的教学方案,并通过实验班和对照班比较分析,取得了积极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TPDR模式;公共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

“公共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交叉学科,以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文化学等为基础,构建了一套较成熟的概念和理论体系。研究范围涉及公务员个体、群体和组织三个层面的民众心理和行为规律。研究既有微观的个体层面,又有中观的群体层面和宏观的组织及其内外环境层面,通过逐层铺开、层层递进,纳入的研究变量逐渐增多,越来越复杂和立体。很多学生由于缺乏相关的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以及分析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不足,学习“公共组织行为学”时常常感觉吃力。一些学生学完之后,往往只是记住了一些零碎的知识点,对课程整体理解并不十分明确。针对以上问题,“公共组织行为学”教学模式需要革新。核心是在讲授相关理论知识时,创造机会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加深对相关概念和理论的理解。

一、“公共组织行为学”的教学培养目标

“公共组织行为学”的教学培养目标可以从培养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认知培养目标

“公共组织行为学”起源于1927年的梅奥实验,强调在管理中对员工社会性需求的满足,如满足员工的社交和尊重需要等。因此,在管理教育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特征和个性特点,正确认识群体和组织心理等。

(二)情感目标

除了经济激励等物质因素,梅奥在霍桑实验中发现了影响工人生产效率的情感因素。在实验中,如能给予工人更多关注、尊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工人的士气和效率就会更高。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识情绪、情感等非理性因素对人具体行为的影响,学会尊重和认可被管理者,学会观察、理解和引导他人的情感,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培养其积极健康的情绪、情感等。

(三)行为目标

“公共组织行为学”还包括教导学生一些管理技能,如人才测评技能、大数据处理技能、绩效考核技能、团队决策技能、沟通技能、态度说服技能、冲突处理技能、目标管理技能、组织设计技能等。

以上这些教学目标实践性很强,必须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做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才能实现。在教学中要构建最贴近管理实际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沉浸其中来获取各种经验和体验。

二、实现“公共组织行为学”教学目标的路径:TPDR教学模式

(一)TPDR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组织管理情境具有建构性、互动性、开放性和创新性。因此,组织行为学需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进行教学。建构主义强调,不同的人由于原有经验不同,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理解。强调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每个人自身经验的重要作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是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出发,生长(建构)起新的经验。

1.个体建构主义。个体建构主义与认知学习理论有很紧密的连续性,认为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形成、丰富和调整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学习是一个双向过程,一方面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获得了新的意义;另一方面,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的纳入,而得到了一定的完善。

2.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文化参与的过程,学习者是通过参与到某个共同体的实践活动中,来建构有关知识。学习不仅是个体对学习内容的主动加工,而且需要学习者进行合作互助。社会建构主义更关注学习和知识建构背后的社会文化机制。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三方面,发展出很多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

(二)TPDR教学模式在“公共组织行为学”中的运用

根据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由于知识的动态性、相对性和学习的建构过程,“公共组织行为学”的教学不再是传递客观而确定的现有知识,而是激活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公共组织行为学知识和经验的“生长”,促进学生公共组织行为学知识的建构活动,以实现公共组织行为学知识和经验的重组、改造和转换。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原理及公共组织行为学知识和教学特点,本课题组决定采用TPDR教学模式。其中,T指团队合作学习(Team),P指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ion),D指讨论式学习(Discussion),R指探究式学习(Research)。具体阐述如下:

1.团队合作学习(Team)。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没有唯一的标准。学习者可以通过合作而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建构主义指导下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小组学习、协作学习等,主要在集中教室开展,提倡在教室中创建“学习社区”。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形式。在案例分析、问卷调查设计、管理实验设计等内容的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到团队合作的力量,体验到学习活动中社交需要的满足感,并相互交流学习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会加深对自己心理和行为特征的认识。

2.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ion)。它指的是在课程教学中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教师通过组织、设计“活动”的形式,全面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这是为了克服目前大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现象。参与式学习可以让所有学生都有参与和发展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不会置身于学习活动之外,都会感受到自身的学习主体地位,体会到被尊重感。

3.讨论式学习(Discussion)。它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启发学生就特定问题发表自己的見解。讨论式学习的环节大致包括提供资料、设计问题、启发思路、得出结论等。讨论式学习促进了师生、生生之间的脑力激荡,产生了一些创新性观点,提高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及口头沟通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学生在听取别人发言的过程中学会了尊重和倾听,在知识结构方面取长补短,有利于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4.探究式学习(Research)。这种学习方法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类似于科学研究方法。教师在“公共组织行为学”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如何研究管理过程中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观察及实验方法等。为了帮助学生掌握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在讲解态度内容时,教师可结合研究课题,专门给学生布置关于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态度与工作效率等项目,作为课程作业进行探索研究。通过这些科研项目,学生可体验到科研的乐趣,懂得研究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思路、流程及论文的基本撰写规范。

三、TPDR教学模式在“公共组织行为学”中的实践效果

(一)实践应用效果调查分析

本课题组在2017~2019级行政管理专业开展TPDR教学模式改革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实验采取实验班和对照班做比较的形式。两个班学生随机抽样组成,样本情况基本相似。实验班采用TPDR教学模式。实验时,严格控制了其他无关变量,并获取了两个班的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和教学满意度四个方面的指标。平时成绩由出勤情况、课堂互动、章节测验成绩、章节学习次数和参与问题讨论次数五个方面组成。教学满意度问卷采用自编李克特五分量表。然后对两个班成绩和满意度调查用统计软件SPSS22.0版本进行分析,得出各变量的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如下:

从表2可以看出,两个班的各项变量统计指标差异显著。结合表1和表3的中位数(50分位数)可以看出,实验班各项成绩和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班,说明TPDR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案体系

经过2017~2019年三年的教学实验,我们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稳定的基于TPDR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案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教学效果。这套教学方案体系包括教学内容、课时分布、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等内容。具体内容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TPDR学时为16课时,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比例适当。其主要目的是通过以课堂讲授为主,团队合作学习、参与式学习、讨论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等方式为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TPDR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并不局限于某一种固定、单一的教学方法,而是多元化的,如课堂讲授、分组讨论、案例分析、主题辩论、实践训练、实验游戏、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结合。同时,课题组也建立了相应的案例库、网络教学平台、资料库等教学资源予以支持。

参考文献

[1]李方.教育知识与能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张焕庭.教育辞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

[3]王艳梅,丁爱贤,郭婷.基于95后本科生需求的《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改革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18(37):84-85.

[4]杨文彬.论问题导向教学在公共管理类专业《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7(32):176-177.

[5]苗珊珊.高校公共管理专业《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5(22):256.

[6]郭颖梅.基于STPR模式的组织行为学教学改革[J].管理观察,2009(16):131-132.

[基金项目] 2014年度江西省高校教改课题“基于TPDR模式的《公共组织行为学》教学改革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XJG-14-1-20)。

[作者简介] 曾南权(1969— ),男,江西玉山人,江西省党风廉政建设研究中心研究员,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党风廉政建设与公共组织行为。

作者:曾南权

上一篇:环境心理学课程论文下一篇:电气自动化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