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红色文化增强新时代爱国主义吸引力和凝聚力研究

2022-12-14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 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基本源泉,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精神动力。正因为如此, 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认为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需要这种能鼓舞人心、奋发向上的精神, 这种精神能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当前我国爱国主义教育采取阶梯式体系建设, 广大青年积累了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 但是在实践中更多的是仪式性爱国, 缺乏有效性, 需要创新策略引导国民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推动全民爱国主义行为意识的构建。

一、生活世界复杂性对爱国主义思想践行带来挑战

马克思主义认为,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日常生活作为一种基础性的生存领域和生活领域, 是人类精神情感和意义价值的发源地, 也是爱国主义精神践行的基本场域。人们只有通过日常生活世界才能实现爱国主义精神由理论层面向大众自觉意识和行为实践的转化。“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 必须融入社会生活, 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1]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爱国主义践行是涉及到知、情、意、行的统一过程, 往往和生活世界的特性存在着偏差, 遇到融合问题。

(一) 认同难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 要得到人们的认同, 成为人们无可怀疑的信念, 需提升到理性认识, 才能形成相对稳定的行为, 产生有价值的实践。爱国主义思想虽然根植于日常生活, 但作为一种抽象、凝练的非日常生活的产物, 又是高于日常生活的, 其话语体系和言说方式与日常生活人们的认知模式和思维模式存在着一些偏差, 仅有知识系统、价值系统的理论论证和占领宣传阵地是远远不够的, 特别是在认知主体觉醒下, 个人经历和体验又无法得到满足情况下, 如果缺乏“接地气”的形象阐释, 无法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 就容易变成抽象的理论教条, 影响人们信息接收和理解, 得不到信服, 理性认识就无从谈起。

(二) 亲近难

在日常生活视域中, 一种价值体系能否赢得社会普遍认同, 关键看其是否符合人的内在需求, 能否及时有效的兑现对大众的价值期许和利益许诺。爱国主义认同同样如此。按照马斯洛的人类需求理论, 爱国主义认同是人类对他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国家的爱, 是属于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在更高层次上的综合反映, 它与人们的基本需求距离较远, 还不是人们最关心、最迫切、最直接的内在需求, 特别是我国目前阶段, 民生需求集中在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诸多领域里, 人们对社会分配相对不公、贫富差距、党内权力腐败等问题的关注。如果不能创设一定条件拉进以建立在满足日常生活人的内在需求为价值支撑的爱国主义精神, 将会影响人们对爱国主义精神的认同。

(三) 实践难

日常生活世界是以传统、习惯、常识、经验等为基本要素的经验主义活动图式, 这与爱国主义精神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存在着矛盾。目前, 爱国主义精神和行为建构存在着过于模式化和镜像化, 缺乏与社会沟通连接, 与日常生活脱节, 不能适应时代发展, 经常出现爱国主义行为“时机化”、“大事化”和“镜像化”。大家虽然积累了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 但在实践不能有效指导, 时常感到迷茫, 很多人认为在和平年代爱国主义和我们距离很远, 爱国只是精英的事情, 我们只能“大事爱国”, 导致现实生活中经常对一些诋毁爱国人士和行为无动于衷, 或是抱着过于宽容的态度, 纵容损害爱国主义的言论和行为。

二、红色文化资源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功能定位

红色文化是是一种精神性资源, 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开展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中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瑰宝, 它清晰展示了近代以来我国爱国主义精神内涵的发展脉络, 能够让人们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角度生动具体的感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真实性、质朴性, 已经成为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源头和母体, 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

(一) 优化理性认知

红色文化展示了无数共产党员和中华儿女在面对着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道路上把国家和民族利益摆在第一位, 誓死不做亡国奴的英勇事迹, 它的核心和灵魂是一种的爱国主义精神。国家主席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指出:“伟大长征精神, 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 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 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红色文化把爱国主义用革命人物、革命事件、纪念馆等形式融入到日常生活体系中, 其形象生动、可理解、可信赖的语言, 不仅让普通民众都能听懂、了解, 更在价值认知和历史实践的表述中让大家信服和把握, 起到引导和优化理性认知的功能。

(二) 强化情感认同

爱国主义一种精神性需求, 其抽象性和概况性与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特点之间存在着距离, 很难呼应人们的价值期许和利益许诺。红色文化则用接地气的形象阐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在不同阶段如何回应人们政治夙愿和价值追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带领人民追求国家自强独立、人民解放追求自由,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努力建设新中国, 共同追求幸福的目标。这种从人民群众的利益需要出发, 为人民群众利益付出一切的行为和精神提升了个人与群体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认识, 把爱国行为和扎根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相联系、相统一, 强化了人民的情感认同。

(三) 活化行为实践

经验、常识和可模仿性是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的关键环节。时机化和大事化的认识误区, 经常出现爱国主义价值立场、价值规范贯彻无法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并转化为日常生活的现实。实际上爱国主义精神内涵应该是很丰富, 多样化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如在革命战争年代, 前线参军打击敌人, 消灭敌人是爱国行为, 后方发展生产, 物质支援也是爱国行为, 在国家建设时期, 团结协作的红旗渠精神, 大庆精神、北大荒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等等也是爱国主义实践的精神体现。这种把爱国主义和具体生活事件结合起来的红色文化增强话语内容和生活语境的内在契合性, 提升了认知向行为的转化力, 创造了行为活动效力。

三、以红色文化传承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可行路径

红色文化内容丰富, 材料形式多样, 作为一种鲜活的正能量, 只要我们灵活运用、转化创新, 就能让人耳目一新。充分释放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 不仅可以让爱国主义精神贴近历史、贴近实际、贴近群众, 而且能够增强爱国主义精神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 使爱国主义行为更具拓展力和感染力。

(一) 深挖红色文化价值, 充实爱国主义的精神内核

爱国主义内涵十分丰富,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要真懂、真信、真用爱国主义, 必须根据时代的发展需要, 深挖红色文化的价值不断的充实爱国主义的精神内核。首先, 爱国主义要以日常生活为现实根基, 它才是真实和鲜活的, 这个现实就是红色文化展示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真理。我们只有把爱国主义和爱中国共产党、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和道路结合起来, 爱国主义才能在日常生活世界中找到立足点, 在世界中站稳脚跟。其次, 必须把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依靠人民群众结合起来, 只有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作为目标, 我们才不会迷失方向, 而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则是爱国主义得到孕育并不断成长的力量源泉。再次, 坚持革命主义和乐观主义的精神品质。在过去的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取得胜利的法宝是这两种精神, 现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过程中, 世界并不太平, 还存在“颜色革命”和“没有硝烟的战争”, 对否定中国历史, 诋毁爱国英雄等行为要态度分明, 采取革命主义精神, 坚决斗争。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的困难要有团结一致, 不惧艰难和勇于担当的乐观主义精神面貌。

(二) 整合红色文化功能, 增强爱国主义认同的力量源头

爱国主义认同是知情意行统一的过程, 它需要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情感认同、行为实践的递进发展, 缺少任何其中一个环节, 都有可能影响效果。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性资源, 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载体, 它从物质形态和精神表现方面展示了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发展脉络, 对增强爱国主义认同力量发挥作用。首先, 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在对思想引领、价值凝聚和精神激励的示范作用。作为一种理论和思想, 爱国主义不是撇开现实的精神力量, 它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其科学性来源对现实反映的客观、准确和全面, 既要能总结过去, 又能把握好当下, 同时预测未来, 这些力量可以从红色文化资源中得到汲取。红色文化既还原了近代爱国主义发展的历史, 又印证了爱国主义精神内涵的科学性, 同时还昭示了发展爱国主义精神内涵的方向。

其次, 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在价值需求和情感支持对行为实践的作用。爱国主义要得到人们的认同, 需要实现生活化, 表达对现实世界的真实关切, 能解决生活世界中的问题, 才能缩短与民众的距离。这些都是爱国主义思想和理论的难点。而红色文化以具体、形象、真实、质朴的方式阐述了践行爱国主义与人们的利益相关, 能够满足人们的价值期许和利益许诺, 使话语内容走进民众内心世界, 实现话语内容与日常生活有效融合。再次, 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在提升审美情趣、道德修养、心理素质等素养方面的培养。理性的爱国主义者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人, 各方面都能自由全面发展, 具有良好感知能力、欣赏水准、评价能力和创造能力, 做到以真善美聚力, 追求内在美的心灵和符合美的规律的自觉律已行为。

(三) 激发红色文化活力, 扩展爱国主义的传播场域

红色文化宣传一直都是我们强化爱国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阵地, 要增强爱国主义精神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爱国主义就必须融入时代元素, 吸收时代特色, 要善于运用一些新的方式方法, 摈弃以往的思维定势, 创新教育方式, 利用好新传播载体, 拓展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场域和空间。首先, 在红色文化宣传过程中, 要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 重视典型人物的形象塑造, 引导不同行业学习先进事迹与评选模范典型, 使爱国主义精神理论生动具体, 沿着大众化发展。红色文化的生动性和真实性, 可以通过举办红色精神作品展览、红色故事讲解等活动, 还有通过影视作品来吸引人民群众的参与。其次, 区分教育对象和教育方法, 强化教育系统性, 提升铸魂育人效用。针对文化知识水平比较高知识分子的和领导干部可以组织实地考察, 开设经验交流与宣传学习专栏, 理论研讨, 人物对话等使大家深刻铭记宝贵的红色精神财富, 保持亮丽的精神面貌, 来坚定信念和追求。对于普通民众应将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中, 如在红色节假日邀请文化部门表演宣传红色精神的的节目, 为民众解读党的政策和执政理念。再次, 创新传播载体, 利用新媒体渠道开设“时政解读”、“励志格言”、及“历史上的今天”等栏目, 向广大民众传输红色信息, 创意式增添互动模式。引导民众自由表达观点,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有效传播红色文化, 还可以把握民众思想动态, 从而借助适宜方式使得其成为主流。

摘要:红色文化是一种精神性资源, 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开展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中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瑰宝, 它清晰展示了近代以来我国爱国主义精神内涵的发展脉络, 能够让人们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角度生动具体的感受到爱国主义的真实性、质朴性, 已经成为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源头和母体, 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红色文化,爱国主义,生活世界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 2014-2-26.

[2] 2015年12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5-12-30.

[3] 衣玉梅.红色文化视角下大学生文化自信路径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8 (8) :119—121.

[4] 赵燕徐.如何理性弘扬爱国主义精神[J].人民论坛, 2018 (5) :110—111.

上一篇:遗传算法在面试问题方面的应用下一篇:矿压监测技术在极近距离煤层小煤柱巷道的应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