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2022-09-11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 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 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 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资源, 不仅是中华民族珍贵文化宝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是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辛、奋发图强、追求真理的精神写照。

一、红色文化与文化自信的关系

作为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博大精深的文化就是我们的瑰宝和骄傲。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这里的所说到的革命文化指的就是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概念的内核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过程中凝聚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红色遗存和红色精神;就其概念外延而言, 是近代中国开关以来历代仁人志士自强不息、救国拯民、反对内外强权压迫过程中形成的革命解放基因和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精神”[2]。因此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积极的先进文化, 从抽象上来说饱含着革命先辈们不屈的奋斗精神、坚定的民族信仰、舍生取义的爱国情怀;从具体上来讲则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物质形式, 比如革命旧址、革命遗物;二是制度形式, 一般是指各个历史时期有关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三是精神形式, 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并灵活地运用于中国实际国情, 形成具有中国气节、中国风骨的包括井冈山精神、沂蒙精神、延安精神等在内的一系列精神谱系。

我们常说的自信, 其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的一种肯定, 是指发自内心的自我认同。“当自信的对象指向文化, 即构成了文化自信。但文化自信并不是文化与自信的简单相加, 而是在把握文化发展历史、熟知文化基本内容、明确文化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对自身文化价值做出的肯定性认识。”[3]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力量和前途的坚信不移, 是在文化层面对本民族自我发展理念、道路、前景的自觉坚守。这种自信不是夜郎自大式的盲目骄傲与自负, 中国的文化自信是自强、自尊, 是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红色文化作为我们的一种精神脊梁, 与文化自信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第一, 对红色文化的传承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必然需求。红色文化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历史产物,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红色文化的形成过程。红色文化是吸收外来文化之精华, 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 其创建过程本身就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毛泽东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 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4]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 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进行了不屈的斗争。伟大的斗争孕育出伟大的文化, 伟大的文化凝练出伟大的精神。在人民战争中创造和发展出来的红色文化, 体现着中华民族最深厚的价值情感, 代表着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气质, 积淀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底蕴。传承红色文化是增强民族自信心的重要源泉, 是我们文化自信的立足基石, 更是补钙壮骨、提气强神的一剂良药。第二, 强烈的文化自信心意味着对红色文化的高度认可与肯定。有了马克思主义这一先进、科学的理论指导, 中国的革命以及在革命中孕育出的红色文化也具有了先进性、科学性。以至于我们今天仍有资格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样具有虔诚责任感、厚重历史感的词汇作为民族继续前进的旗帜, 奋斗的号角。

二、传承红色文化对增强文化自信的意义

“代表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先进文化通常情况下会孕育文化主题高度而坚定的文化自信。”[5]红色文化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先进文化, 传承红色文化对于培育和增强文化文化自信的意义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首先, 有利于夯实文化自信的根基。“木无根则槁, 灯无膏则灭, 鱼无水则死”,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源泉, 是一个国家繁荣发展的根与基。红色文化作为培育文化自信的沃土, 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磅礴伟力, 提供了坚强的精神支柱、牢固的思想基石、丰富的道德滋养。“本根不摇, 则枝叶茂荣”。红色文化饱含勇克艰难、奋发向上的精神基因, 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积极进取的动力, 为实现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强提供必要保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 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 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2015年11月3日习近平在第二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期间会见外方代表时讲道。顺应时代浪潮, 救国拯民的红色文化是我们在复杂多样的文化激流中挺拔屹立、站稳脚跟的根基, 是树立文化自信的丰腴土壤。中华民族能延续千年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靠的就是中华文化独特的感染力、号召力。这充分说明了我们文化的优越性, 根基的扎实性, 同时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必然性。

(一) 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中, 中华民族创造了璀璨的东方文明, 因而封建统治阶级才会有“天朝上国”的自信。但1840年鸦片战争后, 西方列强的入侵打破了这种传统认知, 部分先进知识分子不愿固步自封, 疾呼要“开眼看世界”。面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文化观念的冲击, 地主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主张“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民族资产阶级保皇派提出变法, 实现君主立宪。革命派要求推翻帝制,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激进知识分子则高呼“打倒孔家店”, 把西方的“民主、科学”当作一根救命稻草, 中国的传统文化遭遇到了“西化”的危机。“风云际会之下, 马克思主义东来, 随之中国共产党成立, 并以中国的实际和实践, 将之中国化, 激起了时代的新文化、救国拯民的新文化、同西方价值抗衡的新文化——红色文化”[2]“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 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4]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心在经历了固守、逐渐丧失再到重拾的过程后, 终于同中国人民一样重新自信地站起来了。

(二) 有利于充分发挥文化自信的价值

文化自信关乎着一个政党、国家、民族的前途, 关乎着道路、命运、梦想的实现。文化自信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 给政治经济一定的影响。我们发扬红色文化中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拼搏精神, 在政治上, 党和政府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加快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 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 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经济上保持中高速, 发展效益和质量不断提升, 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 对世界经济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文化自信实质上也是民族自信。中华民族的自信心, 与当下的辉煌成绩相连, 也与过去的文化沉淀有关。英勇奋斗、自强不息的红色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激发中华儿女拥有更大的干劲去取得更新的胜利。

摘要: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 带领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来的重要文化成果。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必然需求, 同时强烈的文化自信心也意味着对红色文化的高度认可与肯定。传承红色文化对增强文化自信的意义不仅体现在夯实文化自信的根基, 增强文化自信的底气, 还有利于充分发挥文化自信的价值。

关键词:红色文化,文化自信,关系,意义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 2017-10-28.

[2] 沈成飞, 连文妹.论红色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教学与研究, 2018 (1) :97-104.

[3] 石文卓.文化自信:基本内涵、依据来源与提升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 2017 (5) :43-47.

[4] 毛泽东.选集 (第四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5] 周宿峰.红色文化基本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 2014.

上一篇:突出语文教学特色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下一篇:试论化工安全生产与管理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