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办学理念

2024-04-19

生命教育办学理念(精选8篇)

篇1:生命教育办学理念

办学新理念:学校发展的生命力

正确的教育思想和先进的办学理念对校外是一面旗帜,对校内是一个纲领;对历史是一个总结,对未来是一个目标。

应彻底打破传统教育的封闭办学思想和办学模式,让学校教育走向社会,让社会教育走进学校

当今学校教育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逼迫学校教育的观念及功能发生转变,也为学校教育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契机。

社会正处在一个转型期,我国教育也经历着深刻的变革。面对新的形势,中小学校长应从新的视角研究学校教育,促进管理的优化和创新,尤其是要与时俱进,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并把它转化为办学治校的教育行为,转化为广大师生的自觉行动。正确的教育思想和先进的办学理念对校外是一面旗帜,对校内是一个纲领;对历史是一个总结,对未来是一个目标。纵观教育的发展史和我们面临的挑战,我认为,中小学校长可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去思考和树立新的办学理念,来引领学校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开拓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第一是依法治校的法制理念。

依法治校是新世纪学校管理的必然选择,可以在以下目标和重点工作上着力:在规范、优化中小学内部管理上着力,进一步强化目标管理,克服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减少失误,避免违法行为的发生。很多名校的.办学实践昭示,科学而严格的规章制度铸就了学校的文化特质,保证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要在建立学校、政府、社区、家庭之间的互动机制上着力,包括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关系调整,教育主体的回归,依法利用校外教育资源,扩大家长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等。在依法按学校章程自主办学,自觉维护学校集体和个人的合法权益上着力。目前不少学校未按《教育法》制定本校章程,没有将学校发展目标、重大决策通过章程明确和稳定下来。这不利于学校自主办学和自我发展。

第二是海纳百川的开放理念。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思想,这是富有远见卓识的“大教育”的崇高理想。现代学校教育是一个复杂开放的复合系统,无时不在与校外进行着信息与能量的交流,从根本上说,生活世界是教育魅力产生的源头。学生每天都处在校外大众传媒带来的信息包围之中,并接受它的巨大影响。应彻底打破传统教育的封闭办学思想和办学模式,坚持大教育、终身教育等先进理念,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积极营建学习型学校、学习型社区,让学校教育走向社会,让社会教育走进学校。眼界要更宽一些,理想更高远一些,办学更大气一些,加大教育开放力度,参与国际交流,敢于问鼎国际一流学校。

第三是可持续发展的人本理念。

管理科学告诉我们,人始终是管理的中心。从本质上说,学校管理就是人的管理。促进人的成长、关注人的发展是教育目的,也是学校管理的终极目的。现代学校管理就是要尊重、关心校内每个人的发展和需要。校长必须牢固树立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教师的发展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前提,没有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教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实质上就是实现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是民主合作的管理理念。

我们可分三个层面倡导并饯行民主合作的管理理念:一是就教育行政部门来说,要促进区域内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简政放权,依法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二是就学校管理者来说,要分工协作,不搞内耗,依靠教师办学,强化校内外民主监督、制约机制,如实行校务公开,竞聘上岗等;三是就师生关系来说,要依照新课程理念,建立民主合作型师生关系,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加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在坚持入学机会均等的前提下,尽可能促成每个学生成功、成才机会的均等。

第五是科研兴校的发展理念。

科研兴校要求校长增强教育预见性,这就必须加强学习,更新知识,提高自身整体素质。一要学习教育经济学,将需求预测、成本效益、人力资源、经营策略等经济学的有关概念整合到学校管理“神经”之中枢,准确了解今天教育所面临的新形势、新变化、新环境、新要求,通过教育科研,合理解决现实中的诸多难题和矛盾。二要迅速在教育科研理论与方法上“充电”,增强领导学校教育科研的能力。三要带头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重视教师教育信息化。

第六是构建“教育超市”的服务理念。

当今学校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义务教育普及后的大众教育,对选拔性的淘汰式的精英教育模式提出了诸多质疑;社会多元化、价值多元化、智能多元化、需求多元化,对封闭的教育观念和学校生存方式、教学方式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开放的、廉价的、快捷的信息和其他无限丰富的社会资源,同有限的学校教育资源和昂贵的教育成本形成强烈反差和鲜明对比。凡此种种挑战,逼迫学校教育的观念及功能发生转变,也为学校教育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契机。现代学校教育必须是一种大众教育,一种开放教育,必须面向一切学生,面向学生的一切,必须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学生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必须彻底贯彻教育方针中“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是我们倡行的构建“教育超市”这一服务理念的逻辑起点。

篇2:生命教育办学理念

学校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提高教师素质,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基于上述认识,在实际工作中,我不断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理念,即以人为本,促进教师主动发展。

一、着力提升校长的品位

校长是学校的表率,他的品质、才华、作风、境界对教师的影响是巨大的,会潜移默化促进教师不断更新发展自己。有道是:“其身正,不令其行,”校长的一举一动都对教师起着示范性作用。

校长要提升自身的素质,首先应坚持勤奋学习,并做到“高瞻远瞩”。只有不断学习,吸收国内外先进的、超前的教育教学经验,才能提高理论水平。只有高瞻远瞩,才能够明确目标,奋勇前行。勇于探索、敢于实践、敢于创新是作为校长应具备的基本素能;身先士卒、敢为人先、廉洁奉公是校长应遵循的准则;深入教学第一线了解教情、学情、不摆架子、与人平等相处是校长治校的基本境界。

二、工作坚持人性化管理

以人为本就是要从人的本位出发。我注重人的本位作用,在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性化管理,与教师、职工、学生保持密切沟通,并乐意全身心地服务于学校发展,服务于教师,服务于学生,使全校上下步调一致,使教师自觉认识到,发展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既是每位教师工作的权利,也是每位教师应尽的义务。

心平气和,处处起到带头作用,我们就能受到教师们的尊敬、爱戴,能直接引发教师自觉主动学习、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三、创造教师进取的氛围

1、注重师德培养,强化思想氛围

“教之道,德为先”。要建设一支强大的教师队伍,首先要培养教师的德行。以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师德学习,形成高涨的思想氛围,使教师自觉树立热爱教育,全心全意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远大理想。我们通过知识讲座、学习先进、写心得体会、学习新型的教育理论等方式,激发教师们的斗志,自觉形成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的情感,使他们主动地把握、设计自己的人生。

2、突出用心交流,创设民主氛围

“人心顺,心气高”。高度树立民主意识,为教师创设民主氛围,为教师的主动发展开设一个学习的大课堂。定期举行教师生活会、经验交流会、校长和教师谈心等活动,成为教师沟通思想、发表见解、交流经验、探讨业务问题的场所、使教师敢说话,敢建议,说话和建议有作用,为此、很多教师能主动在平时向我提出学校发展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甚至能大胆指出我在工作中的不足。

3、观念引领行动,营造创新氛围

没有不变的教育,恪守经验就意味着落后。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调整为师心态、转变为师观念、提高为师水平、规范为师行为,增强事业心、责任感和团结协作精神,敢于超越。同时大力宣传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推动课堂观察教学研究深入发展,创设敢为人先、积极进取的课程改革的良好氛围。

4、网络强化师资,构建合作氛围

网络拥有巨大的资源、方便快捷的使用方式和良好的交互性能,在网上进行的跨时空、跨地域的,实时或非实时的交互式教学形式 因此,我们借助网络的优势,搭建教师队伍建设的平台,形成新的交流共享环境:我们提倡教师将教案、课件、教学反思等业务资料建立在学校班班通上,把个人的业务活动与成长经历展现出来,大家可以毫无障碍地互相交流,彼此发现他人的长处,为自己学习借鉴;教师全员参与了全国新课程远程教育培训,通过网络实现了开放式的教师培训,从而形成群体发展的态势。我们注重建立一支具有一定教育教学水平,能熟练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并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骨干教师队伍,并注意发挥骨干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帮教和辐射作用,抓重点带全面,推动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的发展

5、科研提升质量,营造研究氛围

教育科研是推动教学质量提高的动力。要使这教师队伍尽快地磨合成一支富有特色,素质较高,能适应新课程教学的队伍,走科研兴校之路成为必然选择。校长带头学理论,作讲座,写读书笔记、大力营造科研氛围。为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钻研教育理论并用于实践,学校开展了教师读写活动,要求教师每年读1-3本教育专著,写5000字的读书笔记,将自己的点滴感悟、教后反思,收集整理,形成观点,每月写一篇教育随笔。一批骨干教师脱颖而出,教育科研成果喜人。为创设教研氛围,我们还开展了“五个一”活动(即一节研讨课,一份教学设计,一份试卷分析,一份教学经验总结或班主任工作总结,一篇教研论文)。通过集体备课,主讲教师上课,集中评课等环节,使教师所上的每一节研讨课都有预期的收获。良好浓厚的教研氛围,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主动地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同时,每年举行一次:“校级、乡级和县级教师”评选活动,引进竞争机制,促进了教师教研活动的开展。

6、抓好教学常规,质量塑造形象

教学常规是促进教学稳步开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我校着重抓教学常规的管理、组织、检查来提高教学质量。①管理重在“实”。学校领导组成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坚持听随堂课,定期进行知识质量抽查,了解各年级各班科教育教学情况,并要求领导人员采取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分析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做到有问题及时解决,以实现各班、科教学质量的均衡发展。②组织重在“细”。严格开足、开齐各门科目,严抓了综合学科的教学组织,端正了教师教学思想,消除“主副科”之分的错误观念,严禁随意调课、改课、增减课时。要求每个教师抓好教学的各环节。③检查重在“严”。坚持常规月查制。开学初查计划,每月底查教学实施情况,期中抓整改,期末抓总结。每期末都要针对一期来的常规教学开展情况,展开讨论,提出问题,找出差距,总结经验,进一步明确下学期常规教学管理的努力方向。

7、注重环境建设,陶冶道德情操

校园环境是学校特色和精神的体现,是学校文化内涵的长期积淀。我们注重育人环境建设,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品位,同时、我们还注意创设人文氛围,团结协作氛围等。从学校的布局,教室办公室的装修,标语名人诗词名画的装贴等方面,体现人性化特点,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会说话,为教师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

人心齐,泰山移。我注重了不同渠道地为教师创设主动发展的氛围,教师们能自觉地在这个良好氛围中得到锻炼,一股良好的教学风气业已形成,促进了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四、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

我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师评价和管理制度,同时,学校还建立了各类奖励制度。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脱离了物质谈精神显然是不够实际的。以人为本就是要从人的本位出发,人要事业、工作,也要生活。各种奖励制度的设置,就是以人为本的现实体现。对于各类优秀、先进、奖励、。科学的激励机制,为教师日常行为明确了方向,促进了教师不断向新的级别迈进。

同时,校长要激励教师做事业型教师,让教师把教育当作事业追求,让教师为了展示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工作,而不是迫于情势为谋生需要才工作。教师只有喜欢教育工作,才会热爱工作,热爱学生,才会投入自己的智慧和精力,积极性才会稳定持久,才能挖掘出自身的潜在内能

篇3:生命教育办学理念

一、构建“扬长教育”办学体系,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建校以来, 学校领导班子遵循基础教育发展规律,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广泛征求师生、家长、社区及专家意见的基础上, 学校构建了“扬长教育”办学体系, 以全面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使学校教育回归教育的本真, 为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 “扬长教育”办学体系的整体框架

“扬长教育”办学体系的框架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核心价值观:找长、扬长、成才。

2. 校训:做最好的自己。

3. 校风:活泼、纯朴、阳光、向上。

4. 教风:协作、进取、平等、尊重。

5. 学风:勤读、善思、好问、乐学。

6. 学校办学目标:扬师生之长, 争创市级一流学校。

7. 教师教学目标:张扬师生优势特长, 面向全体学生, 挖掘潜能, 培育个性, 发展特长, 激励创新。

8. 学生培养目标:

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扎实的基础、突出的特长, 使每个学生在扬长中走向成功。

“扬长教育”办学体系在实施过程中, 以“充分展示自我, 师生共享成长”办学理念为统领, 秉持“做最好的自己”的校训, 潜心营造“活泼、纯朴、阳光、向上”的校风、“协作、进取、平等、尊重”的教风、“勤读、善思、好问、乐学”的学风。“扬长教育”旨在通过张扬师生优势特长, 面向全体学生挖掘潜能、培育个性、发展特长、激励创新等手段, 使师生在教育过程中得以共同成长, 从而实现“扬师生之长, 争创市级一流学校”的办学目标, 实现“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扎实的基础、突出的特长, 使每个学生在扬长中走向成功”的学生培养目标。

(二) “扬长教育”办学体系的内涵解读

1.“扬长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扬长教育是以“注重个性差异, 开发学生潜能, 培养学生特长”为特征的教育, 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为重点, 以面向全体学生, 挖掘潜能, 培育个性, 发展特长, 激励创新”为目标的教育。

2.“扬长教育”是为培养成功人才打基础的教育。

扬长教育的本质是个性化教育, 它突出体现了张扬个性在“人才培养”和“将来事业成功”方面的重要性。可以说, 扬长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整齐划一培养模式的一种挑战, 它打破了传统的高度标准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更加注重需求导向的个性化和多样化。

3.“扬长教育”是“以长促长, 以长促全”的教育。

扬长教育以个体的长处为核心, 培养其在某一方面的突出优势, 它是一种体现人文关怀, 关照人格健全的教育模式。扬长教育承认每个学生都存在自己的长处, 这些长处往往就是学生个性的体现, 也是他们将来成才成功的优势和竞争力所在。学校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善于发现和发展学生自身的长处, 乐于从多角度来观察、接纳、赏识学生, 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开发并发展学生的潜能。

4.“扬长教育”的内涵在我校的新拓展。

培植学生的兴趣点, 扬学生之长;赏识教师的闪光点, 扬教师之长;打造学校的特色点, 扬学校之长;引导家长的关注点, 扬家长之长;利用资源的融合点, 扬社区之长。

(三) 构建“扬长教育”办学体系的背景思考

1. 尊重教育的规律, 回归教育的本真。

扬长教育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古代教育家孔子说: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教育的本真是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 尊重每个孩子的差异, 促进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成长, 而不是用统一的标准一概而论。

2. 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在市场经济时代, 扬长教育符合高度分工合作的现代社会的内在要求, 符合人才成长的内在规律, 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全面和谐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时代, 需要多方面的创新人才, 因此学校教育要顺应人才发展的需求, 要以个性和谐发展和思想自由发展为前提, 转变以往的补短教育方式, 代之以扬长教育, 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特长发展和创新发展, 满足社会发展、教育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要。

3. 顺应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满足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扬长教育强调“发展个性, 开发潜能”, 不仅顺应了课改的要求, 也满足了学生素质教育自主发展、个性发展的客观要求。

4. 立足我校校情、学情, 促进学校整体变革的需要。

我校是一所新建的一般小学, 地处城郊, 学生大多来自商户家庭和打工人员家庭, 相当一部分家长由于忙于生计而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 导致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学习动机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 学习效果不理想, 学业滞后, 从而出现厌学、畏学情绪;部分教师墨守成规, 不能做到因材施教, 学生无法得到充分的发展。而扬长教育能有效解决师生的这些问题, 通过“扬长”增强师生的信心, 提振学生学习的决心, 实现“做最好的自己”的办学目标。

二、践行“扬长教育”办学思想, 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扬长教育的整体构架明确后, 全校师生便在扬长教育办学思想的指导下践行每日的教育教学活动。学校以课堂教学和德育工作为切入点, 构建了扬长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 (以下简称“扬长教学”模式) 和德育工作模式 (以下简称“扬长德育”模式) , 探寻了学校实施扬长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 “扬长教学”模式

学校以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 构建了“扬长教学”模式。“扬长教学”模式以“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为宗旨, 通过“创境激情、导入新课;自学测评、发现特长;合作探究, 展示特长;课外拓展, 以长促长”的课堂教学基本程序, 让学生直接参与、亲身体验和感悟知识形成的过程, 从而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形成结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是“授人以鱼”, 而是“授人以渔”;不是奉送真理, 而是教学生发现真理。

1. 实施策略。

“扬长教学”模式的主要实施策略有“六少六多”, 即:创设平等氛围———少一些约束, 多一些自由;注重个性差异———少一些局限, 多一些空间;突破模式, 更新教法———少一些迷信, 多一些创新;少一些否定, 多一些鼓励;对待学生因人而异———少一些锦上添花, 多一些雪中送炭;创新作业内容与形式———少一些机械枯燥, 多一些自助特长;提供展示特长的舞台———少一些沉闷苦学, 多一些阳光活动。

2. 核心目标。

“扬长教学”模式的核心目标是:让学生在交往合作、共同学习中相互激励, 形成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心, 让师生智慧通过教学互动而生成。

3. 实施要领。

“扬长教学”模式的实施要领是:根据学生特征和学科特点, 设计体现参与性、自主性、独特性、发展性的教学活动。

(二) “扬长德育”模式

学校从师表引德、生活育德、文化润德、实践培德等方面探索“扬长德育”工作模式, 从而达到让学生在扬长补短中求真知、在扬长避短中做善人、在扬善救失中得美名的目的。

1. 工作模式。

“扬长德育”的工作模式是:分析智能结构——发现特长;改进教育方法———培养特长;提供平台———展示特长。

2. 核心目标。“扬长德育”的核心目标是:培育学生乐于发现自己的特长, 善于展现自己的特长。

3. 实施策略。

“扬长德育”模式的主要实施策略从三个层面展开:学校层面上, 以丰富多彩的“十二月节”活动为载体, 以课堂为主阵地, 实施“扬长德育”学校教育策略;家庭层面上, 通过“教师进家庭、家长进校园”系列活动, 实施“扬长德育”家庭教育策略;社会层面上, 通过与社区居委会、嘉禾园小区物业公司、社区活动中心等社区机构的密切配合, 开展学生进社区活动,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社区服务和管理当中, 在社区活动中通过“扬长”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培育“扬长教育”学校文化, 争创市级一流特色学校

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 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学校文化对全校师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它能给予师生情感的精神食粮, 使师生做到道德提升、人格发展、快乐生活、有个人价值感和自尊心。

正因为充分认识到了培育学校文化的重要性, 学校办学八年以来一直没有停止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探索和思考。目前, 学校正精心设计和打造更符合学校自身特点、更富有精神感召力的“扬长教育”学校文化。学校希望通过凸显“扬长教育”的办学特色, 争取形成鲜明、丰厚、翔实的办学成果, 力争使学校文化在区域内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并具有一定的引领示范作用。为此, 学校在以下四个方面做了扎实细致的工作。

(一) 让外显的物质文化彰显“扬长教育”的气息, 做到特色鲜明, 环境育人

学校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着手精心设计, 打造师生喜爱的具有成长气息、人文价值的学习场所和生活空间, 打造“扬长的校园文化”。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学校不仅重视校园的绿化、净化和美化, 还充分运用集体的智慧, 群策群力, 坚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出发, 积极利用学校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进行扬长文化氛围的打造, 以较好地体现了校园文化显性与隐性的育人功能, 使整个校园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扬长”气息。

(二) 让内隐的精神文化蕴含“扬长教育”的精髓, 做到人人扬长, 事事扬长

“十三五”期间, 学校在原有“扬长教学”模式的基础上, 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求老师们按照“四有” (有课题、有学习、有研究、有实效) 、“三会” (会上课、会辅导、会反思) 、“三过硬” (师德过硬、教学常规过硬、质量过硬) 的要求, 开展“扬长教育课堂教育模式研究”, 并提出分段要求:低段要求“先教后学, 以导为主”;中段要求“边教边学, 导学结合”;高段要求“先学后教, 鼓励创新”, 强调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每堂课上有自己的发展与提高。

(三) 让鲜活的活动文化绽放“扬长教育”的活力, 做到个性鲜明, 各展所长

学校坚持科研兴校, 不断深化课改, 有计划地开发和建设校本课程, 努力形成特点鲜明的优势课程项目, 打造体现学校整体风貌、特色的教育品牌, 做到在活动项目中扬长、在专题活动中扬长、三位一体教育助扬长。

(四) 让固化的制度文化引领“扬长教育”的方向, 做到处处扬长, 持续扬长

学校通过编制发展规划、建立学校章程、制定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等活动促进全校教师对“扬长教育”学校文化的认同。在制定发展规划时, 学校重视其过程价值, 充分发动和组织全校教职工制订2016-2020年学校发展规划, 使规划确立的目标清晰, 发展定位准确。科学勾勒出的“十三五”期间学校发展的轨迹和走向, 很快得到全体干部教师的认同, 成为大家的共同愿景。学校章程的制定, 也逐步完善并规范了学校管理制度。同时, 学校各部门也都在学校发展规划和章程的引领下制定了配套的工作计划或实施方案, 各部门的方案思路清晰, 措施具体, 目标高远, 具有很强的实操性。相应地, 教师个人也制定了充分体现个人发展目标和特长的专业发展规划。

篇4:生命教育办学理念

2012年8月,我调入西夏墅中心小学工作。西夏墅中心小学是一所有着80多年办学历史的农村学校,学校有教学班34个,学生1581名,在册专任教师76人,其中江苏省特级教师2人,市、区级以上骨干老师29人,占38%;中学高级教师24人,硕士研究生2人,大学本科学历53人。进入这所学校,我在脑海里一直思考:为什么这样一所偏远的、简朴的农村小学,会培育出2位特级教师,培养了这么多的五级梯队的名师,学校为什么会取得这么丰硕的成果?但与学校教师交流,教师普遍自我感觉并不优秀,感觉学校特色不明显。那么,这种自我评价不高、优越感不强的原因在什么地方呢?我们研究认为,归根结底在于管理者对学校特色的认识不清晰,提炼不准确,以致概念不清,目标模糊,造成诸多误解。如果在新一轮学校发展中,这些问题理不清,突不出,那么学校就不会再有质的飞跃,更大的发展。学校经过认真思考分析,确立了“弘自立自强精神,育自主自觉生命”的办学理念,形成全体师生的核心价值观,从而来形成“自强”文化,推动学校发展。

一、办学理念的确立基于学校的历史传统

纵观学校发展的历史,学校在建校过程中,全校师生发扬艰苦创业的作风,坚持自立自强的精神,完成学校硬件建设,建成美丽校园,并获得了江苏省模范小学(连续三届)、江苏省实验小学、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等荣誉。教师队伍建设中提升学历教育,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获得相应的专业称号,培育了2位特级教师,学校在同行中被戏称为培育教师的“黄埔军校”。学校的校树———“青藤树”,就是西小人的象征。每一位教师都说,常青藤能在艰苦的环境下,不畏惧,不娇贵,不柔弱,生机勃勃,茁壮成长。传统的核心———“自立自强”,就是学校长期积淀的学校精神。正是这“自立自强”精神,引领一代又一代西小人奋进和拼搏,西小人在“自立自强”精神的浸润下,健康成长,稳步前进。“自立自强”成为学校的“魂”。

二、办学理念的确立基于面向未来

面对新的时代,学校在“自立自强”精神的引领下,我们全体师生将以何种生命状态呈现,表现出更有时代精神的目标追求呢?

我们一直在不断地探索,从关注师生个体的成长到关注师生群体的发展,从关注师生个体成功到关注师生群体生命的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去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因此,我们认识到,在“自立自强”的基础上必须培育出“自主自觉”的生命,这才是一种积极的生命状态,也是一种有意义的生命状态,更是一种人生要努力追求的生命状态。尤其是我们加入了“新基础教育”研究,生命、实践是“新基础教育”的核心价值理念,人只有拥有生命的自觉,才会成为主动发展的新人,教育的内涵就是“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转型既要秉承“自立自强”的传统精神,又要在“新基础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强调人的“主体”意识与“自觉”状态,关怀生命,让生命焕发活力,让全体师生有积极的人生状态和充满自信的生命态度,奋力进取的生命过程,在进取中实现人生的价值,享受职业的幸福。这是深入到内心的状态,更是高层次的引领。

三、办学理念的确立立足于现在

现在西小师生在传统“自立自强”精神的引领下,不断进取,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首先,培育了西小老师特有的潜质,如,责任意识、自主意识、勤俭和朴实意识。其次,学校在发展特色项目上也取得显著成绩,确立的“一动一静”两个特色项目,成绩斐然。“一动”是乒乓,目前是市特色学校,学校在普及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代表区参加市比赛,也能获得较好的名次。“一静”是书香校园的建设,学校成为全国书香校园基地。最后,培育着西小学生特有的品质,行为规范,举止文雅,富有个性,毕业的学生得到高一级学校的一致好评。这些为学校的进一步腾飞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今后,学校在“弘自立自强精神,育自主自觉生命”的文化引领下,发展的目标会更清晰,更有针对性,培育西小师生的特质,具体表现为:学生———规范、文雅、个性;教师———责任、儒雅、主动;管理人员———服务、协作、自主,特质的培育能在课程中体现,尤其能在校本课程中深入,让这种文化对全校师生发挥更大的引领作用,在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样,在“自强”文化的引领下,学生自主自觉发展的根本就是自主阅读,扩大书香校园的成果,开设校本课程(如晨诵读本),与学校的语文阅读相结合,进行研究,使书香校园更有特色,成为学校的亮点和品牌;在乒乓特色项目中,更要发扬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自加压力,自我奋进,刻苦训练,取得更为辉煌的成绩。

篇5:罗甸县特殊教育学校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奉献爱心,教书育人 办学思想:一人为本,和谐发展

办学宗旨:补偿缺陷,掌握技能,学会生活,适应社会 培养目标:会学习,会生活,会合作,会生存

校训:1.珍爱生命,学会生存2.仁爱,勤勉,责任,善思 校风:精心呵护,精心浇灌,精心培育

篇6:生命教育办学理念

王苹 孙金梅

(云南师范大学 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研究院 云南 昆明 650092)

[摘要]在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基础上,移植于美国的通识教育理论,形成一种以人格培养为中心,融汇中西,文理渗透的通才教育模式,最好的例子莫过于成立于烽火硝烟中的国立西南联大。本文主要通过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教学制度和教师通才四个方面来展现西南联大的通才教育办学理念,并加以总结,最后提出自己对于现今大学教育相关问题的看法与思考。[关键字]西南联大;通才教育;办学理念

西南联大从1938年在昆明建校算起,共办学8年,在这8年的时间里,西南联大以她独特的办学思想和方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杰出人才,这些人才里不乏有知名中外的学者,有对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院士,更有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虽然其成立的时间不长,但西南联大这支奇葩却在中国教育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纵观看来,西南联大成功的因素固然很多,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通才教育理念的深入实践和运用。

一、通才教育相关概念

1、通才

所谓通才,通常指学识广博、具有多种才能之人,从人才学、教育学的角度则称横向型人才。

2、通才教育

通才教育(General Education)又称“普通教育”、“一般教育”和“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同义,最早是对基础教育的概括性称谓,如今是面向所有大学生的一种非专业性教育。该教育模式注重人才多方面素质的培养,除了具有专业特长外,还要培养人的社会能力、创新能力、人格魅力的一种综合能力。

3、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

这两种教育是相对来说的,不能只说一方好,一方不好,二者有其各自的优势和特点。专才教育是为培养胜人一筹的某一特殊技而进行的个性化教育培训,作者简介:王苹,云南师范大学 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研究院 云南 昆明 650092 作者简介:孙金梅,云南师范大学 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研究院 云南 昆明 650092

而通才教育是培养既有深厚的基础知识,又有实际操作能力和领导能力的人才。其实,通而不专和专而不通都不行,只有把二者可以相互整合起来,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通才教育”理念在西南联大的具体体现

1、人才培养

西南联大成立后,对于当时国民政府颁布《抗战建国纲领》中主张的“通专才”并重(实际是主张专才教育),受到三大校长及学生们的抵制与批判。蒋梦麟认为教育之目标除学习知识外,更应注重养成健全的人格,独立不移的精神,精确明晰的思考力。他极推崇个性教育,“新教育之效力,即在尊重个人价值”。认为只有发展个性才能养成健全的人格。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强调指出:“中国将来之希望,纯在人才之多寡,而本校办理之初衷,即以造就人才为目的。”他所指的人才,就是通才。在这方面,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大学一解》中的观点更为明确。他以“通识为本,专识为末,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才次之”为指导,指出中国近代大学的通病是“通识之授受不足”。他认为“窃以为在大学期内,通专虽应兼顾,而重心所寄,应在通而不在专。”所以说,西南联大在人才培养方面一直秉承造就通才的培养目标。

2、课程设置

学校实行以学年制为基础的必修课制和选修课制。全校性的共同必修课主要集中在一年级,一般包括:国文、英文、三民主义、伦理学、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一门社会科学基础课目和一门自然科学基础课目。原则上共同必修课是所有学生必修的,不过各院又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而且全部必修课程都让教学经验丰富,知名教授担任,这样做为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二年级开始,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地选修课程,不受本专业的限制。从三年级起,学生除了按规定范围必修本院系几门主要专业课外,其余全是选修课。联大八年里,开设了大量的选修课,每年的课程都在300门以上。课程不仅多,新颖,而且多是新老教师辛勤钻研的最新成果。一些教授也都自觉地贯彻通才教育的方针,任劳任怨地搞好教学。

“通识为本,兼识为末”要求学生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都应具有广博的知识,无论文科还是理科,都强调以基础知识扎实作为开设课程的 2

前提,因为基础知识必须广博,所学专科的知识才会扎实。由于西南联大的选课制度重视文理科知识间的相互渗透,同时注重“知类通达”的训练,为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所以培养出大批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善于独立思考的一流人才就不足为奇了。

3、教学制度

西南联大极力主张“通才教育”与“自由教育”的教育思想,学分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通才教育”思想,也可以说是“通才教育”的产物。联大实行的教学制度是学年制和学分制相结合的制度,西南联大规定,每个学生须取得132学分才能有毕业资格,而且至少在校修业满4年才能毕业,如果在4年内不能修满学分,可延期毕业。

在1992年颁布的《大学规程》中,提到,新生入学后,进入到院系之后,如果发现该专业自己兴趣不浓,不喜欢之时,欲转入他系者,可以提出申请,经过转入系主任及教务长核准后,方可转系。一年级基本上是共同必修课,按规定不可以转系或换专业,二年级开始就可以给以自由,这也正体现着为学生成为通才着想。

4、教师通才

作为培养学生的主体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通才”,其教师本身就须努力成为“通才”,也就说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创新的能力。当时的西南联大荟萃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的济济人才,许多教授本身就是文理兼修、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通才大师。如众所周知的闻一多教授,不仅精通诗经、楚辞,还会表演话剧和刻字绘画。西南联大师范学院院长黄钰生教授,不仅把师范学院管理的井井有条,对于中小学教育也很在行,还填写了师范学院歌的歌词,可谓多才多艺。像校长梅贻琦、社会学系主任潘光旦都是学界的“通人”。在西南联大,像这样博学多才的教授还可以列出一份长长的名单,就连聘请的外籍教师也不例外。这些教授在教学方面,不仅严格要求学生,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还鼓励学生超越自己,不要总满足于老师传授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老师治学的方法。不仅如此,教授们还主张下一代应该超过这一代,否则社会就不会进步。因为在他们看来,没有独立的思考,仅掌握书本的知识,满足于教授的讲课,是成就不了通才的。

三、总结与思考

西南联大在抗战时期创造教育奇迹的原因之一,可以说就是“通才教育”办学理念的成功实践和运用。在“通才教育”办学理念的指导下,西南联大先后培养了8000多名学生,这些学生中可谓人才济济,如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李政道和杨振宁;中国“两弹一星”的科学家邓稼先、朱光亚;创立了航空发动机的三元流动理论(国际学术界称为“吴氏理论”)的吴仲华;还有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黄昆、刘东生、叶笃正院士等。秉承着“精神独立、学术自由、以人为本、兼容并包”的大学精神的西南联大,不仅丰富了我国的高等教育形态,也极大提升了中国大学的学术底蕴和文化内涵。西南联大创造了历史上一次又一次的辉煌,谱写了一个又一个的凯歌。

如今,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在通才和专才上的培养问题一直存有争议,究竟大学是该以培养通才为目的,还是以培养专才为目的,对于这一问题众说纷纭。有些人认为,进入大学学习就是为了谋求职业,必须要掌握一门技术或专业,况且学习这门知识会花掉很多时间,也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别的知识和学科,至于人的全面发展就没必要了。其实,殊不知,在专才教育的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在自己的领域中发挥作用,一旦脱离这个领域就什么都不是,什么都不会,培养人才与需求人才的差距会越来越大。面对现在的就业形势,专才已不再适合这个社会,而需求更多的却是通才。现实的例子就是现在大学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并非是自己大学所学的本专业,而以后的发展趋势也会越来越明显。所以,加强通才教育不仅是在弥补专才教育的不足,也是为了满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终极目标的需要。

西南联大的通才教育是以学生为出发点,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因为只有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与社会结合,参与社会,提升自己的修养,才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这也是西南联大能培养出众多符合社会所需的优秀人才的重要原因之一。梅贻琦教授在《大学一解》中所言:“而教育之最大目的,要不外使群中之己与众已所构成之群各得其安所遂生之道,且进以相位相育,相方相苞;则此地无中外,时无古今,无往而不可通者也。”通识教育重在综合素质的培养,大学的教育重在通识教育的实施,唯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人才。从这个角度思考,也就能够体会到西南联大的通才教育理念在今天 4

所具有的历史价值和借鉴意义了。

参考文献

[1]杨立德.西南联大的斯芬克司之谜[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5 [2]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一][Z].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 [3]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 [4]张伯苓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154 [5]梅贻琦教育思想研究[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161 [6]黄欣.西南联大课程设置的特点及启示[J].江苏高教,2003(2):78—80 [7]江渝.“通才教育”:西南联大成功经验探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8 [8]江渝.西南联大:特定历史时期的大学文化[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9 [9]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一][Z].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

作者:王苹

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篇7:生命教育办学理念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谢毅斌 李福德

【摘 要】不同的办学理念决定着不同的办学定位,不同的办学理念和定位又会形成不同的办学模式和办学特色。我校作为去年新加盟的21家试点高校之一,按照教育部“积极发展,规范管理,不断创新”的总要求,在汲取兄弟院校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本着稳步、健康、规范、负责的原则,采取了诸多措施,取得了一定成绩,形成了一些尚不成熟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和教学模式。【关键词】远程教育 理念 定位 实践 思考

从1999年起到现在,我国高校远程教育的试点工作经历了四个不平凡的春秋,为带动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大众化和终身化,建立学习型社会,实现我国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等诸多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校作为2002年加盟的21家试点高校之一,按照教育部“积极发展,规范管理,不断创新”的总要求,在汲取兄弟院校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本着稳步、健康、规范、负责的原则,正式启动了我校远程教育的试点工作。现就我校一年来的远程教育工作进行总结和思考,与大家共勉。

一、办学理念

1.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中国国情,整合全校优秀资源,以质量为前提,以服务为基础,以育人为核心,满足真知需求而不附会风雅,立足长远发展而不图慕一时“繁荣”。

2.发展、规范、创新三位一体,互为依存,不可偏废。自主办学而不随意办学,用足政策而不滥施权力,遵纪守法而不循规蹈矩,从善如流而不亦步亦趋,跨越发展而不超越阶段。

3.市场属于大家,品牌属于自己;拓展市场须先把握市场,树立品牌须先珍惜品牌。

4.规模与质量相结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市场规律与教育规律相结合,办学权利与办学责任相结合。要做到四结合就须坚持质量优于规模,社会效益优于经济效益,教育规律优于市场规律,办学责任优于办学权利。

5.欲入境先问禁、欲游戏先规则、欲快步先稳步、欲创新先规范、欲收获先播种。

6.服务决定高低,中心决定成败,市场决定兴衰。7.学校是旗帜,中心是旗手,行业是纵队。8.明确定位,注重品位,找准价位。

9.注重链条管理,从源头抓起,从苗上扶正,从口上把关,抓好两头,顾好中间。

10.没有办学规模上的大胜小,只有办学质量上的优胜劣;没有办学时间上的先胜后,只有教育生命上的长胜短。坚持稳中求高,主动而不盲动、前进而不冒进。

二、办学定位

按照上述办学理念,我校远程教育的办学定位是:

1.在教育服务对象上:面向广大在职人员,开展以成人继续教育为主的学历、非学历教育。

2.在教育服务类型上:从开办远程教育之日起,坚持业余教学,不以任何理由或借口直接或变相招收一名高中起点的全日制学员。

3.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按照社会主义“四有”人才的要求,培养网络时代的现代人、学习型社会的求知人、自主学习中的主动人和经贸领域的国际人。

4.在人才培养规格上:从生源入口、教学实施、学员出口等方面,采取了普教、成教二者居中的原则,即略高于成人、略低于普教。例如:高于当年成考最低录取线10分以上、低于当年高考最低录取线10分以内者,可以提出免试入学申请;英语课程的词汇量设计介乎普教标准和成人标准之间;学位申请时要求必修课成绩70分以上、核心课成绩平均75分以上,英语达到国家要求的大学英语四级或成人三级以上等等。

5.在内部管理系统上:学校成立远程教育指导委员会,就远程教育的重大举措进行决策;设立直属的远程教育学院,归口管理全校的远程教育日常工作;远程教学纳入学校教学任务的一级管理;对校外中心实行协议合作、点对点垂直领导;公司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支撑。

6.在区域服务政策上:坚持发展东部、兼顾中部、倾斜西部,根据校外中心所处省份不同的经济状况、网络环境和服务需求,统一设定不同的收费标准和教学模式。针对西部时坚持只收成本价甚至低于成本价等。

7.在规模发展设计上:根据我校目前及今后的教育承载量,以渐进方式稳步提升规模,第一年即启动规模1-3千人,第二年累计规模6千-1万人,三到五年内常量规模1-3万人。

8.在校内综合定位上:我校远程教育被定格为虚拟空间的对外经贸大学,发展远程的同时带动科研、拉动普教、辐射函授,充分发挥整合全校优秀教育资源、各种教育手段交叉互补、各项工作相互促进的作用。

三、教学模式

结合大学学问本就高深的特点,为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让更多具有FAQ(Fair Average Quality)资质的人踮起脚跟也能够得着“葡萄”,我们的学习模式是:网络课堂+网上答疑+课程光盘+教材或导学材料+适量面授+集中考试,弹性学制。最突出的特点是跨越时空限制,个性化地自主学习,最大限度地体会学习的乐趣。具体地讲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网络课堂。是远程学习最主要的途径。学生可以在网上自主选课、上课、作业、预约考试,进行同学交流、师生交流。同时,远程教育采用弹性学制加学分制的模式,这更加大了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只要在规定的弹性学制内修满所需要的学分就可以毕业了。

第二,网上答疑。包括两种:一是平时答疑。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每门课的教师信箱和课程BBS系统随时向老师提交问题,老师在72小时以内给予答复。二是定时答疑。每门课的教师在指定的时间段进行网上答疑,实现从图片到声音到文字的交互。

第三,课程光盘。考虑到我国目前的网络环境(尤其是考虑西部地区),同时考虑节省学生的上网费用,每门课在制作网上课件的同时,给每位同学所选的每门课程提供光盘。网络课堂尤其是网络课件(或课程光盘)是考试内容的主要载体。

第四,教材或导学资料。考虑到纸介教材的传统定力,结合课程的必要性,还配备了相应的教材或导学资料。主要用作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起一定的参考作用。

第五,适量面授辅导。主要包括技术导学、方法导学、知识导学。选择远程的学员并非都是计算机高手,网络技术的指导与培训必不可少;与人鱼不若与人渔,远程教育学习方法与技巧的引导至关重要;针对一些公认较难或某些特殊的课程如英语听力等,适量的面授可以弥补网络自身的不足。

第六,网上串讲。期末考试前,每门课程都有老师进行串讲,便于学生更系统地掌握每门课的知识点。串讲内容同时提供下载。

第七,检测与考试。每门课每个章节的后面都有平时练习或作业,用于学生平时自学自测;期中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平时学习的自觉性,占总成绩的20—30%;期末考试集中进行,占70—80%,主要检测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和真正水平。

另外,第二课堂活动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孕育学校文化的沃土。我院将以“跨越时空,体验真实”为主题,对虚拟校园进行大幅度调整,通过远程英语角、认识贸大系列活动的开展,大力营造富有euibe特色的远程教育的第二课堂活动氛围。

四、措施保障

1.学校领导高度重视

建院之初,学校召开党委会,学校行政一把手陈准民校长亲任我校远程教育学院院长,亲自主持远程工作会议,亲自进行全校动员。在我校召开的远程工作年会上,校党委书记许其立和主管领导刘亚副校长亲自出席。为确保我校远程教育工作的正常启动和顺利推进,陈准民校长及其他校领导以远程教育发动、远程教育运作机制、教学任务下达、远程教育创新为主题,先后四次召开学校行政办公会议。

与此同时,学校领导班子亲自点将,成立了由各院系行政一把手组成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远程教育指导委员会,明确了各院系分管远程教学工作的副院长及教学秘书。

书记、校长和主管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使我校的远程教育工作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一把手工程”。

2.严格规范远程办学

(1)启动之初,我校采取了极其慎重的办学态度,确定了“先游戏后规则”的办学思路,制定了一整套相对完整制度保证体系, 起草、修改和制定各类规章制度60多项,整理各类文字资料达200余万字,有效保证了教学、管理秩序的正常进行,避免了违规办学现象的发生。

(2)认真学习教育部的有关政策,严格按照教育部的指示,瞄准高端,立足在职(或业余),决不招收一名全日制远程学员。

(3)牢牢控制招生自主权、管理自主权和教学自主权,决不滥招生、滥宣传。

(4)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请示汇报,确保在办学模式上决不越雷池半步;

(5)当教育部办学政策发生调整时,及时组织包括各地远程教育中心在内的全体人员进行及时学习、培训和全过程的检查和监督。

3.从源头抓起,从苗上扶正

(1)在专业设置上,我们坚持立足经贸大学优势专业,从优势专业入手,推出自己的拳头产品,开设了国际贸易、金融学、法学、商务英语、会计学五个专业,均是国家级的重点学科或全国行业系统内居于明显优势或特点的专业。

(2)在远程教学上,我们把远程教学纳入学校一级管理系列,把我校远程教育教学工作放在与校内普通本科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列入学校科研计划和教学计划中一并实施。

(3)在远程课堂上,我们以远程课件质量为核心,瞄准校内名师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力争名师课件,采取了“市场机制运作与行政命令相结合”的方法,成立了课件制作评审组,确保课件保质保量完成。决不允许一门劣质课件登入远程课堂。

(4)在教学交互式服务上,以网上平时答疑和定时答疑为重点,公布服务承诺,确保网上每门课程的平时答疑在72小时内回复,定时答疑即时回复,同时根据课程的特点和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适量面授辅导。

(5)在建立校外远程教育中心过程中,本着办好远程教育的共同目的,与相关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密切合作,确立了严格的硬件标准和软件标准,确立了“边建站边撤站”的原则,对达不到要求的中心坚决砍掉。

五、可喜变化

1.初步形成了一支现代教育先行者的教师队伍。现代远程教育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形式,带来的是一场教育的革命。一年来,我校的远程教育在课件制作、网络答疑方面走过了一条艰难、困惑但最终却是可喜的道路,远程教师经过辛勤的努力和探索,从不习惯到习惯到喜欢,从无处下手到得心应手到爱不释手,从抵触到理解到支持,他们正在迅速成长为对外经贸大学现代教育手段的先行者,他们以高度负责的职业精神、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令人叫绝的智慧,在虚拟空间塑造着学校的新形象,也铺垫着成就名师的未来,在远程教育领域(甚至包括非典期间的普教空中课堂),他们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师”,已经开始赢得广大同学的普遍尊重。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支现代教育先行者队伍,同样将会在本科评估这一中心任务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促进我校教师队伍现代素质和技能的整体提升。

2.远程课件的制作任务开始步入最后攻坚阶段。目前,制作的远程课件已达70门,通过教学模式的有效调整,已基本满足了三个学期的教学需要,课件制作从整体上开始步入最后的攻坚阶段,远程制作任务开始由被动转向主动,一个“要我做到我要做”的局面将指日可待,更加优良的远程课堂质量将会在供求的变化中得到常规保障,行政命令将会光荣地过渡到市场竞标。

3.一批精品课件的雏形开始出现。在目前已投入使用的70门课件中,一批课件(如英语系列课件)开始得到广大同学及教育同行的广泛认同和高度评价。比如英语教学课件,我们就是从50名外教中选出2名来作示范朗读,这就满足了层次比较高的学生的要求;同时针对普通学生尤其是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可能听外教发音会比较困难,我们就请了2名具有资深国际教育背景的中国教师,按照中国学生能够接受的速度和学习习惯进行双语讲解示范。这样一来,同一门课件的同一个章节,既有原汁原味的外教朗读,又有中国资深教师的双语讲解,还有会发音的词汇表、语音,再有语法、练习和作业,另有答疑信箱和定时答疑系统、期末串讲等等,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要。

4.学生学习的适应性逐步增强。远程教育自主选课、弹性学制、电子课件、网络交互、预约考试等新型学习模式,带给了学生前所未有的学习自主权。对于一向习惯于机械学习、被动上课的学员来说,扩大了的学习自主权短时间内又会带来叶公好龙式的惶恐。随着学习技巧培训、答疑辅导、技术答疑的逐步推进,学生已逐渐适应,提问题的积极性和问题质量开始提升,网络课堂的平均点击量开始加大,呈现良好的平稳势头。

篇8:生命教育办学理念

校长是一种职务, 一种岗位, 是中性的;教育家是一种素质, 一种称号, 一种人格的境界, 是褒义的。办学的是校长, 教育家办学, 把二者统整在一起。能够当上校长的人很多, 但校长中能达到教育家境界的却很有限。之所以将“校长与教育家”联系在一起, 正是要表明一种价值上的取向与追求:校长应该努力使自己首先成为一个教育家, 而不是一种职务。换言之, 校长应努力使自己具备教育家的素质, 达到教育家的人格境界。只有具备了这样一种素质, 达到了这样一种境界, 他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好校长, 一个在办学事业上获得真正成功的名校长。

教育家办学, 必要的乌托邦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教育:必要的乌托邦”这一命题。我想说的是———“教育家办学, 必要的乌托邦”。“必要的乌托邦”意味着教育必须具有一种着眼于未来的精神。

“必要的乌托邦”还意味着, 在人们越来越受现实功利羁绊, 越来越被实利主义限制了生命意义的拓展之时, 由于教育体现着对人类生活最高境界的诉求, 保留了对于超越实利的、非功利的价值追求, 至少还可以寄希望于教育去使人对人在现实中的病态和畸型保持警觉, 对人的纯功利冲动起到平衡和矫正作用。教育家办学作为一种“必要的乌托邦”, 对于中国尤其必要。

1.还教育以独立的品格

排斥教育的价值, 必定属于纯功利性的。那么又该怎样选择教育价值呢?我的观点是, 应该探寻一种兼容国家、个人和人类整体的目标, 并超越功利性与非功利性之对立, 能把二者统合于一体的教育价值理念。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倡导的“人的发展”正是这样一个有远见、有极大包容性的教育理念。

教育, 是一味追求与现实相适应呢?还是既立足于现实, 又把理想目标纳入自身。如果教育不带有超越现实的目标, 不具有对现实的批判性, 而是纯粹地训练人们顺应和接纳现实, 那么教育便完全丧失了其拓展人的眼界、培养有反思能力的人、批判性地发展知识并引导人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功能。

有人指出, “我们的学校教育训练了一大批没有节操的顺民。”可以说, 这正是教育因缺乏独立性而沦为反教育的一大恶果。教育使命的独立性要有制度来保证。首先是必须使一切政治意识形态的干预从学校中退出, 让教育回到原点, 从而使之开发人性和潜力, 激发人的天赋, 挖掘人的生命内涵。教育还必须成为公平发展的动力, 将“让每个儿童享有更美好的未来”作为自己最崇高的使命, 以高质量的全纳教育, 尽早为每个人提供“生活通行证”。

2.造就教育家成长的土壤

为教育家办学创造条件, 首先要造就一个宽容的社会氛围。任何高屋建瓴的宏观决策, 都不能取代第一线的实践, 应该给教育者提供实验的条件, 容许教育者有尝试自己教育思想的机会。没有伊弗东学院, 就没有裴斯泰洛齐;没有芝加哥实验学校, 就没有杜威;没有帕甫雷什中学, 就没有苏霍姆林斯基;没有晓庄师范, 就没有陶行知……完全可以这样说, 几乎所有教育家的名字都是与一所著名学校连在一起的。

所以, 造就教育家成长的土壤, 就应该给教育者以实验的机会与办学的条件;允许实验者有自己的办学思想;允许实验者用自己的教材;允许实验者自己设置课程;允许实验者在办学模式、办学机制上有自己的特色;允许实验者有自己的教育评价体系和方式等等。

3.赋学校以充足的引力

管理学上有个说法, 叫“失重思维”, 说的是地球上的植物生长条件有阳光、雨露、空气等。但事实上, 其前提却是地球引力。因为植物发芽必须先向下长出根, 然后再向上长出茎。失去地球引力, 植物就不能生长, 而为“失重”。这一思维提醒我们教育长官们考虑问题, 处理学校事情, 首先要考虑大前提。大前提错了, 其他还能对吗?

学校教育一旦“官僚化”, 学校必然成为行政系统的附属组织, “官本位”的文化和意识会严重阻碍教育家的出现。要想真正让教育家放手去办学, 就要进行各项配套改革, 建立好的体制;就要解放思想, 树立突破常规的开拓精神, 具备真正进行教育体制改革的勇气和智慧;就要能够为学校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就要能够给予充分的人事权, 使校长能够打破常规、突破学历和职称的束缚引进优秀教师, 以集结一支富于理想主义情怀和脚踏实地、献身教育的教师队伍。在全社会形成一种风气, 鼓励办学者敢于打破行政、社会各种束缚, 不唯上, 不唯钱, 不唯分, 按照教育规律去办学, 让教育回归教育本质!

校长应有的教育情怀, 现实的理想国

一位校长要想成为教育家式的“校长人”, 他必定具有多种“魅力”:既有“仰之弥高, 师之弥虔”的道德魅力, 又有多才多艺、学识渊博的才华魅力;既有思想活跃、睿智深邃的思想魅力, 又有“言语妙于天下”的语言魅力;还有“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情感魅力……这辈子也许大多数人没有成为教育家的可能。但我想作为这样历史背景下的校长, 应该具有一种教育家的情怀。

陶行知曾说过,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校长是教育思想之“魂”, 办学思想之“魂”, 教育集体之“魂”, 学校文化之“魂”。这个“魂”, 便是思想。一所学校可以没有高楼大厦, 可以没有先进的设备设施, 但是不可以没有思想。

在追求理想教育的道路上, 真正的教育家, 留给人们的是思想, 更是人格。没有“捧着一颗心去, 不带半根草回”的大爱, 没有“我不入地狱, 谁入地狱”的大义, 没有“敢为人先, 争创一流”的大志, 就不能成为大教育家。苏格拉底、裴斯泰洛齐、孔子、陶行知……当我们提到这些名字的时候, 联想到的往往是他们视学校如家庭, 视教育如生命的形象。

学校是思想创生的地方, 而校长则是这一创生的引导力量。他是独立的精神主体, 他的价值在于创造。因而, 作为教育家的校长应该具有奔放的豪情、深邃的目光、坦荡的胸襟、恢宏的气度和过人的睿智, 进而折射出他独特的教育情怀。

1.学者的情怀

中国的学者情怀, 是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夸父追日般的勇气和步伐, 创造出一个个令世界为之瞩目的伟绩, 给国人以极大的鼓舞。学者的脚踏实地、甘于寂寞、富于创造性的劳动, 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他们的魅力就在于对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学习与提升, 而校长就需要这样的学者情怀。作为全校最高管理者、决策者, 睿智形象的树立, 棋高一招的决策, 得益于渊博的知识储备和对教学、管理业务的精通。独特的眼光, 开阔的视野, 永恒的理想, 永远的激情, 都会对教育实践产生直接的影响。

一位真正的教育家, 同时应该是一棵“文化的参天大树”。可以说, 所有大教育家无一不是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巨人。校长的思想源自理论学习和借鉴。学习是思想的源泉, 校长要勤于学习, 乐于借鉴, 让理论在学习中提高, 灵感在借鉴中闪现, 思想在实践中碰撞, 情谊在管理中升华。今天, 校长们并不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 而是缺乏结合学校实际的“本土化教育思想”。校长要在纷纭复杂的信息流面前, 捕捉并生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校长必须要在学习中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问题的能力, 这样才能凡事站得高, 看得远, 想得深, 抓得准。

2.人文的情怀

校长高尚的情操, 丰厚的文化底蕴, 执著的工作态度, 科学的管理手段, 无不影响着学校的发展。校长对教育的情感, 对教育全身心的投入;校长对教育敏锐的洞悉和准确的把握;校长对教育的活力、恒心, 对教育的追求和探索;校长对教育的创新, 对教育求变的思维和不变的热情无不影响着师生。

人文情怀, 讲得很多, 但是在校园里真正落实的很少。首先, 大家对人文这个概念就不是很清楚。根据我的理解, 其实也很简单。人文, 拆开来看, 一个是人, 一个是文:第一是关心人, 关心人类的命运, 第二是关心文化, 关心人类的文化, 关心民族的文化, 关心文明的发展。

有人说, 大学有两大, 一为大树, 二为大师。中小学校园亦应如此。这二者最终目的在于聚集一个校园的精神气象。任何校长, 你任期再长, 干得再好, 也只是学校发展中的“一个片断”。怎样在学校发展历程中留下你的思想痕迹、物质痕迹, 这就要求校长应该视学校发展为生命, 视人的发展为根本, 这就是人文精神。校长处理事情可以借鉴书法规则, 书法叫满而不塞, 疏而不漏, 浓淡相宜, 干湿得法, 深浅有度, 刚柔并济。书法如此, 做人何不如此。管理是否也如此?

3.改革的情怀

教育家是改革的实践家、创新的引领者, 他们能够与时俱进, 使自己的教育思想在改革实践中不断创新。他们善于发现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 善于捕捉新机遇, 采取新措施, 建立新机制。他们应当能够把握时代脉搏, 顺应时代潮流, 并且敢于领时代之先, 在教育过程中体现和代表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他们应当敢于超越自己, 不断更新思想观念, 不断确立个人和学校发展的新目标。

发展才是硬道理。一个人, 不进则退;一所学校, 不发展则落后。在一所学校的历史中, 判断一个校长是不是好校长, 标尺有两个:一是看其任期内学校的事业是否比前一任校长更上一层楼;二是看其任期内学校的事业是不是给后任校长留下了可持续发展的好基础。而这两个标尺, 都是“发展”的标尺。

学校改革, 不是就事论事, 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不是修补改良, 而是从根本上解决基础教育的功能问题。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特色, 既不是单纯的升学应试, 也不是西方的“自由发展”, 而是扎扎实实地为学生的一生发展打好坚实基础,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基础教育。

4.原创的情怀

一位好校长, 必须是一个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校长。如果校长本人都没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话, 又怎么可能带出一支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呢?

学校教育理念、教育模式, 不是从书本上抄来的, 也不是从其他学校“移花接木”得来的, 而是学校团队根据本身的深切体会, 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 从教改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无论是课时制改革的方案, 还是教师成长体制, 或是课程的整体设置的几大系统, 都是团队匠心独运的心血结晶。

建校之初, 我校就开始重构基础教育的改革实验, 属于深度创新。经过10年的磨砺, 我们进一步丰富、完善了教育思想体系, 即:“优质教育平民化”的教育理想, “培养优秀的地球村村民”的教育理念, “超市学校”的教育理论。我们从事教育改革实验的根本出发点, 是学生的健康成长, 是教育的长远发展, 是民族的兴盛富强, 而没有其他任何功利目的。

5.贴近地面的情怀

陶行知告诫校长们切不可做“思想的巨人, 行动的矮子”, “你能行动, 行动才生困难, 想法解决了困难, 才是真知识的获得……行动是老子, 思想是儿子, 创造是孙子。”

校长的思想源自对事业的执著:“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 行动产生理论, 理论指导实践。校长, 是责任与使命承担者, 是事业追求者。校长的思想是在对事业的执著追求中产生的, 是对教育工作不断的思索、实践、升华, 再思索、再实践、再升华。校长只有在事业的发展中保持先进的、独特的教育思想, 才能引领团队攀登高峰。只有让自己的教育思想融入教育管理, 才能促进教师去体验教育教学的无穷乐趣。只有让教师在教育思想的引领下, 品尝到教书育人的幸福与乐趣, 才能与人分享独具的情趣。

欲担当教育家之大任, 须是笃实。搞建设, 谋发展, 必须有实事求是之心, 无哗众取宠之意, 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力戒形式主义之弊。校长, 作风要务实, 工作要扎实, 要有实心, 明实理, 讲实话, 办实事, 求实效, 立实功。

古往今来, 真正的教育家无不是在办学实践中成长的, 从而将教育提升为艺术。而且, 他们不是普通的行动者, 他们为改变现状而努力, 他们有思想和理想的引领, 关注弱势群体, 促进教育公平, 推行生活教育和平民教育。他们一直在执著追求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 从而使他们的探索具有超于现实的精神价值。

6.超越的情怀

创业难守业更难。一所学校, 一旦达到某种目标以后, 学校从上到下就很容易产生自满心理和行为。这时校长首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提高忧患意识。

为了适应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我们学校全面进行了两项管理的改革。一是部门机构改革。学校撤消原教导处、教科室、总务处、行政办公室, 根据专业特点重新定位职能, 设立课程中心、发展中心、学生中心、服务中心。二是级部改革。撤消原横向的六个级部, 设立了纵向切块的四个学部, 学部的设立打破了学科年级的壁垒, 有利于培养教师的团队精神。

上一篇:营山县悦中小学第五周国旗下的讲话下一篇:梁丰高级中学德育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