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讲解选修课程中的人物传记——以《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教学课堂为例

2022-09-10

“新闻与传记”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所规定的选修课程里的五个系列之一。新课标对传记是这样要求的:“阅读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回忆录等作品, 能把握基本事实, 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 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认识传记作品的基本特性, 尝试人物传记的写作。”要做到能“把握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情节, 理解作者对传主及有关事实所作的评价, 并形成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据此编写的“传记”部分的教材虽版本不同但均以古今中外的经典传记作品构成。

为落实教材的传记功能, 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全面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本文从实际的教学经验出发, 以自己讲授的《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为例, 浅谈一下对人物传记课堂教学的心得。我确定教《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总框架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 用三学时分两步走完成。第一学时:反复诵读.疏通文意, 落实文言知识。第二、三学时:深入探究, 把握传主。

1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初步感知传主形象的基础上, 让学生大胆质疑, 于是, 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 主要有: (1) 文章第一段似乎与下文没有什么联系, 可否删去? (2) 信陵君窃符救赵是为了向平原君证实自己的“高义”、“能急人之困”, 还是出于对国家利益的考虑? (3) 侯赢为什么自刭? (4) 侯赢要自刭, 信陵君为什么没有反应? (5) 当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 与赵俱死”, “行过夷门”时, 侯赢“曾无一言半词”给公子, 他为什么不直接把计策告诉公子, 而要让公子“心不快?‘复引车还”? (6) 如果魏国的援兵被秦国打败, 那么魏国就面临着被秦军进攻的危险, 信陵君难道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吗? (7) 信陵君如果没有受到平原君的责备, 还会救赵吗? (8) 文章很大一部分写侯赢, 是否有些喧宾夺主? (9) 如姬作为魏王最为宠幸的人, 却盗兵符, 这是“义”还是“不义”?等等。

2在相互探讨中学习

从学生提出的众多问题中, 我们归纳出以下两个核心问题,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

从“与魏王博”、迎侯赢、窃符救赵等情节中可以看出信陵君是怎样一个人?

通过探究, 学生提出了如下见解: (1) 信陵君有德无才。他能够礼贤下士, 但在危急关头缺乏智慧, “欲以客往赴秦军, 与赵俱死”。 (2) 信陵君好功爱名。赵王田猎时他不仔细考虑就向魏王表现出自己的“贤能”;他经不起平原君的激将, 为维护自己所谓的“高义”之名而救赵。 (3) 信陵君自私。为了亲情, 竟置国家利益于不顾, 取小义弃大义, 上演了一幕触怒秦国的惊险剧?应该说, 学生的质疑与见解是可贵的, 但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解读时切忌断章取义。于是, 我提示学生, 要有语境意识, 要注意文本前后的关联, 要善于整合信息。通过一番阅读探究, 学生们又读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如: (1) 信陵君是集侠肝义胆与柔情仁善于一身的男子汉。主要表现为:在无力救赵的危急时刻, 他维护正义, 冒死前往解救, 这正是一种侠义的表现;当预料到晋鄙必死时, 他竟哭泣起来:在最需要人力的时候, 他下达了裁军令。这都源于他的柔情仁善之心。 (信陵君以国家利益为重。文章第一段已经交代了当时的政治形势, 秦围对魏国已经构成了严重威胁。为此, “魏王及公子患之”。因此, 援助赵国不仅仅出于亲情, 实际上也是为了维护魏国的利益。信陵君十分清楚赵国与魏国这种唇亡齿寒的关系。 (2) 信陵君为了国家广招贤才, 通过迎侯生一事可以看出他求贤若渴, 等等。学生对信陵君的认识可谓见仁见智。在尊重他们意见的前提下, 我又做了如下归纳、补充:信陵君礼贤下士, 招致有才干的门客三千, 这本身就体现了魏国的国力, 显示了魏国的国威。他追求“高义”, 心系魏国安危, 是特别受人崇敬的人。明代茅坤说:“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 故本传亦太史公得意文。”传记文学中传主身上往往寄托着作者的情感。司马迁多么想遇到像信陵君这样能礼贤下士、重视人才并且从谏如流的人啊!

从策划到实施窃符救赵的过程中可以看出侯赢是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对信陵君有了充分认识后, 又转人对文本中另一重要人物——侯赢的探究, 他们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再读文本, 谈了一些认识。

(1) 如何认识侯赢的忠与义?

(1) 侯赢策划窃符救赵这一行动, 对信陵君讲的是“义”, 而对魏王来说是不“忠”。他接受了公子诚心诚意的邀请, 把公子视为“知己”, 于是, 在公子欲救赵而无措, 处在艰难困境时, 他要报答公子的知遇之恩, 提出了窃符救赵的计策。这充分体现了他的“义”。但是, 在计策的实施中, 要盗虎符杀晋鄙这样的大将, 并且得罪秦国可能要遭受秦国的进攻, 这些都是违背魏王的意愿有损魏国利益的, 这对魏王来说是不忠。

(2) 侯赢策划窃符救赵这一行动, 是忠义双全的。窃符救赵表面上看是欺君害国, 事实上从长远来看, 是有利于魏国的。这从“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 矫杀晋鄙”又转为“魏亦复以信陵奉公子”来看, 魏王认可了信陵君的做法, 说明侯赢这一计策是有利于魏国的。因而侯赢的窃符救赵之计。不单单是对公子的“义”, 同时也是对魏围的忠。

(2) 为什么侯赢一开始不直接把计策告诉公子?

(1) 侯赢故弄玄虚, 显示自己的高深。 (2) 这是献计的必要准备。如果将计策直接告诉公子, 他未必采纳, 因为侯赢是非常了解公子的, 他知道公子“仁厚爱人”, 这在后来公子为晋鄙而“泣”中可以得到证实, 所以侯赢故意“无一言半词”送公子, 让公子怀着深深的遗憾“复引车还”。为什么侯赢会“固知公子之还”呢?这也源于他对公子的深刻了解。公子礼贤下士, 对门客“谦而礼交之”, 临别时侯赢的表现定会引发公子的反思, 公子最怕的就是对门客失礼或照顾不周, 即“有所失”, 所以他肯定会回来的。 (3) 侯赢为什么要“北乡自刭”?学生的意见主要有:为了报公子的知遇之恩;做了对国家和国君不忠的事:窃符矫夺兵权, 事关国家安危, 自己难逃罪责, 难免一死, 况且牵连面广责任大, `早晚也得死;自己出的窃符计策是高风险的, 为保密起见;怕连累公子, 为替公子担罪;事发后怕受刑侮辱自己的名声。上述说法有的能在文中找到依据;有的是学生们进行逻辑推理的产物;而也有一些完全是凭空“想”出来的, 远离文本。于是, 我要求学生紧扣文本, 从相关词句中挖掘隐含信息, 这样, 学生又“读”出了一些见解。为体现司马迁的历史观, 我做了如下补充:如果说, 信陵君在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幕“窃符救赵”的壮举而为人们所称颂的话, 那么, 侯赢则是这幕壮举的总导演, 他更令人敬佩、景仰。这反映了司马迁重视人民群众力量的进步历史观。

教学《信陵君窃符救赵》, 我感到有两种现象要注意纠正:这篇文本故事性强, 学生有较为浓郁的阅读兴趣。因此容易偏重于了解情节, 而忽视对传主的心灵世界的探视和挖掘:教师往往过于关注学生的发散思维, 而忽略了在探究中引导学生涵泳文本的字词、细节, 以体悟作者构思的匠心所在。实际上, 经典作品的经典性也许就在于文本本身所呈现的许多意义空白, 这就使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成为可能。而在学习过程中, 只有紧扣文本, 品味语言, 才能够挖掘出文本的深层内涵、丰富文本意义, 进而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把握传主形象, 获得人生启迪。

摘要:为落实教材的传记功能, 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全面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本文从实际的教学经验出发, 以自己讲授的《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为例, 浅谈一下对人物传记课堂教学的心得。

关键词:人物传记,教学课堂

上一篇:国有企业审计整改存在的主要问题、成因及对策下一篇:96例重症脑出血患者的康复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