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知识创新联盟

2022-07-21

第一篇:校企知识创新联盟

校校、校企联盟工程

发挥我校夜大特色专业的优势(航空、轨道、模具),深入学校、企业中

校校联盟——与中专、中职类学校以及部分高中挂钩,宣传我校的办学特色、专业特点,吸引学生就读。

中等职业教育就是为国家建设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教育,但不是“终结性教育”,其目的在于为学生就业做准备、为社会新增生产力做准备。培养的毕业生一部分直接就业,另一部分还要继续深造后就业,成人高等教育也是中职学生继续就读的一条路。 闽台合作创新办学模式

泉州对外经贸学校是一所以培养外向型中级技术人才为主的全日制、市级重点中专学校,学校树立“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和“重人崇德,广识强能”的办学理念,在加强教育教学管理,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注重为学生搭建飞翔舞台。为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学校实行立体办学模式,与高校对接联合办学,为学生开辟上大学继续深造的绿色通道。学校先后同北京计划干部管理学院、集美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已向这些名校输送了数百名成绩优秀的毕业生。2007年起,与福建闽江学院合作办学,在本校开设“双文凭”大专班,学生在学习中专课程的同时,可利用晚自习、周末等时间学习大专课程,毕业时可同时获得中专、大专双文凭,让学生既拥有一技之长,又圆了大学梦。

高校合作办学的形式

各合作高校之间可以全方位合作也可以就某

一、某些项目合作。就局部来说,可以就某门学科、某个研究项目进行合作;也可以是教师之间的流动,学校之间互聘教师;学生可以在多个学校之间选课,互相承认学分等。就如联合课程模式,这种就是指两个或更多的高等教育机构建立正式的联系或联络机制,以此共同合作开发课程。学生同时在两个机构中学习,接触多种教育风格,并在离家较近的学校中获得学分。新西兰教育学学士学位课程和教育学大专课程之间的合作就是这种就课程开发方面的合作。

⑶按照合作对象多少,分为联盟模式和个别合作模式

由于校际合作允许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高校之间进行联合,合作学校多了以后就发展为一种联邦式的联盟形式。两个学校之间的合作在这里称为个别合作模式。如在欧美高等教育中存在着一种非常独特的办学模式,这种模式是类似于一种“联邦式”的独立联合体。在这样的联合体中,每个学校是独立的,有自己的教职员、学生、目标和特定的教学领域,提供小型学校可以实现的有特色的课程和教学模式;但是学校之间又有跨校的协调机构,是学校之间保持密切的联系,实现师资、课程、设施、支持服务方面的资源共享。如美国的“克莱蒙特大学联盟”和“常青藤盟校”。

高校之间的合作并不是单一的一种类型,是多种维度的融合,既可能是在内容上全面的合作,也可能同时是多个学校的联邦式合作。以何种形式合作,取决于合作学校之间的需要。就我国现在高校校际合作来说,随着教育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大学已经迈出国门和世界上著名的大学进行合作,这是校际合作已经发展逐渐成熟的一方面。本文要介绍我国缺少的联邦模式和个别合作模式并进行个案的分析,与我国当前大学合作的现状进行比较,从而找出我国的高校进行校际合作可以借鉴的经验。

合作办学的意义

高校校际合作不仅是各种学校将拥有的优势结合起来,改变过去相互脱离、分散的局面,而且加大了系统之间的渗透性,避免了重复浪费,为高等教育“少花钱、多办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对学生而言,他们能够接触更为宽泛的学科,获得更多学位和更好质量教育的机会。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学生增多,学习需要也越来越多,高等教育必然要多样化发展。但是传统的大学与非大学教育机构的割裂,学术导向与职业导向之间的分裂格局,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因此,拆除围墙、相互沟通、将各自的优势集中起来,有利于满足学生的需求。

二、对学校而言,它可以合理利用资源从而提高效益和强化高校自主意识。例如,通过学分互认、相互选课、教师互聘和开设共同课程等,可以合并或削减部分课程与教学安排,减少因重复或低效而造成的各校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的支出,降低成本;通过图书资料和设施等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可在一定程度上使资源增殖,提高利用率和使用水平。这种高校战略联盟和合作的模式是基于合作院校自身的需要和条件的,是“以校为本的”。院校在这种合作中具有较大自主性,受外部控制或外部制约较小。这对高校自主意识与自主能力有一定强化作用。

三、对高等教育系统来说,它促使高校关注相互之间的关系,为相互间的利益而互动和协调,有助于提高高校群落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可以形成某种聚合效应,为合作院校的发展提供机会。校际交流合作,不仅有助于课程与教学等常规性功能活动变得丰富多样,活跃和密切相互关系,更重要的是,它能为一些拓展性项目提供较充足的资源或创造较好的条件。高校间的合作不是资源的简单相加,而可能创造一种开放和相互激励的氛围,形成某种凝聚力或整体力量,产生某种聚合效应,使合作院校在某些方面形成优势或系统,从而能够开展一些各自力量难以实施的项目。

四、这种合作形式可以在多个高校、多个方向或层面上持续地进行。校际合作办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具有多向性和持续性。院校合并办学不能在一定时间里一而再地重复进行。而校际合作办学则不同,由于院校在合作中具有较强自主性,始终保持独立的身份和地位,因此,一所院校可以不断地与有关的院校在多方面进行灵活多样的合作。

高校之间建立联盟与合作,在一些欧美国家有迅速发展的态势。当一定的高校缺乏足够的资源和条件去独力开展相关的功能活动或采取拓展行动时,在不影响各自独立自主地位的前提下,通过与其他高校的交往,通过共同投入、共同享有和共同拓展,使相互之间都得到所需要的资源,在办学上得到一定的保障或提高„„我国从1992年开始在合并为主的院校发展模式下完成了新一轮的结构调整。许多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需求下,如何扩大教育规模以满足大众化发展的需要,有什么更有效的途径?除了院校合并以外还有别的模式吗?本文在介绍国外高校合作情况,希望能对我国的教育改革实践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探寻我国院校发展的一种有效模式。

第二篇:校企合作发展联盟章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本联盟的名称:

校企合作发展联盟

第二条、本联盟介绍

“校企合作发展联盟”为企事业单位、高职院校自愿组建的开放式合作平台,旨在为联盟成员提供信息沟通、业务合作、资源共享、课题研究、双证教学、政策咨询等服务等资源共享活动。相关单位不论隶属关系、所有制性质,均可自愿加入,是公益性和开放式非官方、非法人的合作组织。

联盟执行局为合作执行机构,负责计划制定、项目实施、活动组织、资金筹集以及对外联络工作;执行局下设联络处,承担日常活动与工作任务。

第三条、本联盟宗旨

发挥联盟与各企业、院校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为企业和院校的服务能力,根据2011—2020年中国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要求,落实教育部提出职业教育实施教产合作、校企一体的发展思路,加速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本着“合作、融入、共赢”的原则,将汇聚社会各方力量,搭建教育与产业合作平台,实施资源共享,实现共同发展,合力推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形成高技能人才培养与输送的有效衔接,真正的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顺利开展做出贡献。

第二章、服务内容

第四条、本联盟主要服务内容

(一)通过联盟网站、论坛会议等方式实现共同发展与资源共享的信息经验交流;为联盟成员单位提供人力资源服务,校企合作项目信息,认真执行国家相关政策和制度,通过资源整合互通有无,共同促进校企合作促进发展联盟的健康发展;

(二)反映成员单位的要求和意愿,维护成员单位的利益;入盟成员单位通过互相开放教育培训、生产研发、设备设施、人力资源、就业(创业)岗位、社会市场等综合资源,并以优惠条件实现对方资源的共享;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对接、订单式人才培养、技能大赛等方式,积极推动院校和企业的人才培养及更大领域的业务合作;

(三)入盟成员单位有权优先参加联盟组织的国家级职教课题研究,提升科研教学实力,共享研究成果;

(四)入盟院校可以通过联盟获得更多更优惠的行业培训认证资源,以更好的促进双证教学的开展;

(五)共同打造合作品牌,通过联盟平台,集聚教育与产业合作的综合优势,打造教产合作、校企一体的品牌项目,宣传典型案例;

(六)“百家校企合作发展联盟”每年召开一次全体例会。由联盟执行局依据各成员单位提出的议题,组织其他成员单位积极参与并通过联盟进行适时统一协调处置。此外,根据入盟成员的提议,对大家共同关心的重大议题,可组织不定期的专项交流研讨活动;

(七)针对联盟个体单位,根据实际需求推出具体个性化服务。如:订单培养、代理招聘、顶岗实习、师资互换、人才交流等。

第三章、联盟组织机构

第五条、本联盟组织架构

(一)联盟组织整体架构: 联盟实行理事会制度,理事由参与单位推选担任,并由推选单位决定任免;通过每年年会选举产生理事长。

通过“邀请”组织若干行业和社会知名认识担任“顾问委员会成员”。

(二)首届执行局负责人由发起人共同推荐产生。后期为理事长提名,当期参与选举的理事单位80%赞成票通过或当选,顾问委员享有同等投票权。

第六条、本联盟常设服务机构

常设机构为“执行局”下设若干联络处,以承担日常活动与工作任务。各联络处在执行局领导下参与各项工作,为联盟常设分支机构设立,设秘书长一名,成员若干负责日常事务。

联盟执行局及联络处职责:

1、拟定联盟章程、组织实施联盟工作计划,并负责联盟的宣传;

2、负责联盟会员间的联络工作,处理联盟的日常事务;

3、审核和接纳新会员,受理会员退出联盟的申请;

4、向联盟会员通报项目信息;

5、负责组织安排联盟会员的联谊活动;

6、处理其他日常事务。

第四章、本联盟会员管理

第七条 加入联盟的机构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承认本联盟章程,有加入本联盟的意愿;

(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注册的企业、事业单位;

(三)有意向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的各类职业院校。

第八条 加入联盟的程序:

(一)提交入会申请书;

(二)经执行局审议通过;

(三)本联盟发给会员证书及牌匾。

第九条 会员享有下列权利:

(一)参加联盟组织的各类活动;

(二)享有联盟服务的优先权;

(三)具有对联盟工作的批评、建议权与监督权;

(四)退会自由。

第十条 会员应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联盟章程,维护联盟的合法权益,积极参加联盟组织的各项活动;

(二)有与同业交流知识、经验并共享资源的义务;

(三)按照联盟要求向联盟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资料、数据;

(四)从联盟获得的资讯情报有保密的义务。

第十一条 联盟成员享有权益

(一)免费或优先优惠获取联盟提供的人力资源信息服务和代理招聘服务;

(二)可以免费参与各项联盟组织的各项公益活动;

(三)为联盟成员单位设计制作展示主页,在联盟专业频道长年保留。平台为联盟成员单位设计制作单位宣传专栏主页,全年免费使用成员单位信息库、行业人才招聘培训库、分类信息库、企业动态库等,同时链接成员单位网站;

(四)免费或优先优惠参加联盟参与主办、协办的其它业界大型活动。

第五章、加入本联盟事宜

第十二条 收费标准

(一)普通会员免费

(二)VIP会员每年交纳费用 元

第十三条 加入成员单位的程序

第一步:填写《联盟会员单位登记表》

《会员单位登记表》可以到联盟官网下载或索取。 第二步:审批程序与时间

联盟执行局收到登记表和相关有效证明材料后,由秘书处根据会员资格、条件进行审核,自收到登记表和全部有效证明资料之日起,10工作日内作出审批结果。

第三步:颁发证书

被批准为加入联盟单位,颁发《联盟会员单位证书》或《联盟VIP会员单位证书》以及特制牌匾。

第六章 附 则

第十四条 本章程经 年 月 日发起人会议表决通过生效。

第十五条 本章程的解释权属本联盟的执行局。

第三篇:中国物联网校企联盟简介

中国物联网校企联盟(前身为中国物联网高校联盟)是中国物联网等高新科技行业中新兴的、最具广泛影响力的权威性组织之一。是一个依托高校社会资源并且和企业有着良好关系的平台。其提出并推崇全民科技、物联化等概念理念,通过互联网资源整合利用普及物联网技术及其利用的同时,拥有丰富的线上下活动、新鲜创意的发觉和指导、并努力帮助成员完善自己的创意设计。据统计目前有多家企业进行合作,50多所国家

211、985工程大学相关专业在校生以及教授的加入。

2012年2月,在发起人经过考虑后,决定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组织,交流研究,以此促进中国的物联网技术学习与发展。成立中国物联网技术高校联盟,申请了QQ群,开始广招人才。面向全国物联网专业以及相关专业(自动化、计算机科学、网络工程、通讯工程、电子等等)的学生。信息交流平台由人人网扩散至QQ。

2012年3月,人人网“飘逸全球物联”公共主页因频繁发广告被关闭。纠纷持续近一个月,后公共主页被恢复,并改名为“物联网技术交流”。

2012年7月,在大家的帮助下搭建了联盟的论坛。

2012年9月,联盟加快实体化建设,成立了主席团、办公室、技术部、外联部、宣传部、创业部等六个部门。

2012年10月,在部门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联盟修整了门户网站,并开展一系列活动。截止到2012年10月2日,中国物联网技术高校联盟已拥有来自中国200多所高校的学生。2013年1月,联盟已拥有超过300所高校和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企业,随着线上活动和线下活动的不断开展,联盟影响力不断扩大,并在1月20日正式更名为“中国物联网校企联盟”

目前全国已有500多所高校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在中国物联网校企联盟中都可以找到它们。

第四篇:全国地方高校卓越工程教育校企联盟倡议书

尊敬的各位领导、联盟成员代表:

在教育部高教司的支持与指导下,由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燕山大学、沈阳化工大学、北京建筑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吉林化工学院、合肥学院、上海电机学院、陕西理工大学9所单位发起,全国100余所地方高校共同响应的“全国地方高校卓越工程教育校企联盟”在上海成立。联盟的成立符合“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对急需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顺应教育部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发展的新要求,契合地方高校协同发展的新选择。联盟将按照“开放联合、优势互补、协同育人、合作共赢”的原则,致力于地方高校卓越工程教育的深入发展,在此,首届理事会倡议如下:

一、创建校企合作教育交互平台,深入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联盟成员单位要积极争取社会资源的广泛支持,进一步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探索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全流程协同育人机制。创建校企合作教育交互平台,基于“互联网+”背景,实现高校与企业的资源互通、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全面对接,构建成员单位间的实践教学资源、实训实习基地共享平台,形成长效的跟踪反馈机制,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新机制。

二、加强成员单位间交流与共享,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通过成员单位间的互通交流,加深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加强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和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以及学生创业

1 指导服务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共同分享成员单位间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

三、开展成员单位间共同研究,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顺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新形势,联盟将着力推进成员单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地方高校主动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着力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建设、教学课程体系建设,以及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形成一系列可推广的制度成果。

四、加快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步伐

地方高校在我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践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联盟旨在联合地方高校深入推进卓越工程教育的发展,加快地方高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步伐,有效地促进地方高校按国际先进理念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促进高校与国际接轨的步伐。联盟旨在为地方高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供交流与互动的平台,共享成员单位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方面的成功经验,推动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

联盟是开放的,是互尊互信的,是合作共赢的。我们坚信,全国地方高校卓越工程教育校企联盟,将集地方高校之优势与合力,进一步提升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满足国家急需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只要我们和衷共济,携手同行,就一定能够谱写地方高校卓越工程教育发展的新篇章,为加快建设高等工程教育强国做出新贡献!

“全国地方高校卓越工程教育校企联盟”首届理事会

2016年7月26日

2

第五篇: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和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陈祥明 院长

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近几年,不少高职院校在产学研结合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在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为高职人才培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多数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还处于起步阶段,校企合作尚未建立起有效机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与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专业设置“同质化”。各个不同的高职院校所设置的专业大同小异,缺乏各自特色,社会需求已近饱和的专业如计算机、财经、管理、外语类等办的很多、招生规模也大,而企业所急需的工科类、技术应用类专业办的却较少、招生规模也小。这种专业设置就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毕业生就业也存在很大难度。二是人才培养方案“雷同化”。不同高职院校同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也都差异甚微,缺乏特色。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也就很难适应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企业、不同用人单位的多元需求。三是教育质量评价“内部化”。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对学生职业素质、能力的评价,主要是学校自己或学校聘请的专家学者。这种评价标准、方法、结果很难为社会、企业、用人单位所认同。四是教学内容陈旧化。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等不能及时纳入教学,这既反映了教学理念、教学能力的差距,也反映了教学手段、教学设施的落后。五是办学模式形式化。“以就业为导向” 已成为高职学院的共识,不少院校都进行了“订单教育”、“ 2+1 ”模式、“双证毕业”(毕业证、技能证)或多证毕业(毕业证、技能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外语等级证、驾驶证)等改革,但是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没有明显改观。总之,在人才培养方面“趋同化”现象比较严重,而个性化特色与创新不够明显。

要解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所存在的这些具有共性的问题,加强校企合作是一个重要途径。然而,校企合作本身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首先,对校企合作存在认识误区。就高职院校层面而言,不少院校把校企合作视作权宜之计,简单地把所合作的企业作为自己的暂时补充,偶尔聘请企业人员上上课,或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他们并没有把校企合作看成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就企业层面而言,大多数企业把高职院校视作人才制造工厂和人才招聘场所,偶尔来校开个人才招聘会或选聘几名员工。他们甚至认为校企合作是额外负担。就政府层面而言,他们认为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自己的事情,不便多管,不愿多管,没必要也不能进行调控。因此只是在舆论上予以肯定支持,没有在政策上予以强有力支持。

其次,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障碍。由于学校与企业的性质类别不同,资产隶属不同,管理方式不同,追求目标不同,因此他们对校企合作的认知不同、态度不同、运作方式不同。这集中表现为体制机制障碍。一是人事管理制度方面的障碍。由于事业单位与企业的人事管理体制不同,企业人才与院校人才不能双向流动,院校想从企业引进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非常困难,按现行事业单位管理规定,不能解决从企业引进人才的编制、职称、待遇等问题。二是资产管理制度方面的障碍。由于事业单位与企业的资产管理体制不同,院校与企业资源共享就非常困难,共建教学、培训、实训、研发基地也受到极大制约。即便国有企业支持公办院校也受到政策限制。三是投资体制方面的障碍。因为国家资产管理与投资管理制度的限制,大中型国有企业和其他企业没有积极性,不愿意投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四是企业重组、院校重组造成的影响。近几年,企业改制与重组力度很大,这对行业企业所举办的高职院校影响很大;院校改制与重组力度也大,这对高职院校的办学格局影响也大,旧的办学壁垒被打破,新的办学藩篱因运而生。如国有企业所投入的办学资源尤其土地、房产等,在改制重组过程中往往移作它用。

就总体而言,多数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起步比较晚,层次比较低,形式比较单一,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产学研结合为支撑的新的办学机制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尚未真正形成。其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究其主要原因,就宏观层面看,保障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促进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的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建立;就微观层面看,多数高职院校并未形成学校制度,把校企合作作为办学基础与前提,将产学研结合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

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办好高职学院,必须着力解决人才培养与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明确政府、企业、院校各自的社会责任。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大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政府、企业、院校各自都负有重要的社会责任。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走“政府主导型”路子,政府要依法领导、指导、协调、服务,要为高等职业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从而形成“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的环境氛围。而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中坚力量,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企业一方面可使自身获得技术进步与更好效益,另一方面又有效支持了高职院校,提供了实习、实训场所和试岗、就业机会等。高职院校要自觉主动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企业技术进步、提高效益、持续发展服务,以服务求得政府、企业的大力支持,以服务求得自身的不断发展。

其次,要进行制度创新,消除校企合作的体制性制度性障碍。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已经多元化,有的高职院校是地方政府举办,有的是行业举办,有的是国有企业举办,有的是民营企业举办,还有的是不同所有制单位联合举办。所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是校企合作的体制性制度性障碍:事业单位与企业人事管理体制不同,彼此人才资源共享、人才流动非常困难;事业单位与企业资产管理体制不同,彼此资产、设施共享互用非常困难;事业单位与企业经济—技术管理方式也不同,产学研结合所产生的技术成果、经济效益等要彼此共享也比较困难。因此,必须进行制度创新,消除校企合作的体制性制度性障碍。这种制度创新,在宏观层面需要政府主导和协调,在微观层面需要企业、院校的积极参与配合。

第三,要继续解放思想,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多种实现形式。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的形式单

一、层次较低,不能适应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校企合作应该是多形式、多层次,比如建立与企业互惠互利的培训基地,建立与企业共管共用的实训基地,建立与企业共享互动的技术队伍、师资队伍,建立技术—经济成果与企业共享的研发基地,以及建立为企业生产、经营、技术推广、产品销售服务的工厂或公司等。高职院校进行校企合作的宗旨是培养高质量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与企业的追求目标是经济效益和利润最大化有很大差异,如何做到共建共赢,各得其所,是需要深入探索的问题。

第四,围绕“三个符合度”,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要紧紧围绕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提出的“三个符合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优化专业培养方案,重组课程体系。高职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要真正体现重视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的培养,要充分听取和吸收企业专家意见,在对职业岗位(群)进行深入的职业分析基础上,确定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职业主要素质、职业核心能力,从而确定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技能实训课程,以及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方法、手段等。要以职业分析为基础,围绕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的培养,优化专业培养方案,重组课程体系。要按职业的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创新整合,形成核心能力模块、通用能力模块、拓展能力模块,保证学生学会必备的基本技能并具备进一步发展的潜能;还要适应企业技术进步的要求,开发新课程或拓新老课程,努力将职业所需要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等纳入教学过程,保证专业课程具有鲜明的技术特征和较高的技术含量。

二是重新构建质量标准,创新考核评价方法。根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最新提出的分层化的国家职业标准体系,以及各个行业(如电力、冶金、煤炭、交通、电信行业等)颁布的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鉴定标准,构建新的质量标准体系。参照常州大学城高职院校共同的成功的经验,这种新的质量标准体系,由职业特定技能标准、核心技能标准、行业通用技能标准、跨行业职业技能标准四个模块构成。这是以适应社会需求与学生个体需求、以培养专业技术能力为主线的质量标准体系。与此相适应,要创新考核评价方法,要改变单纯以理论考试测定学习成绩、评价学生水平的做法。新的考核评价方法以考查学生能力与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因此,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再单凭一纸试卷来评定,而是以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和工作实践能力来评定。要让企业的专家、工程师、技师等现场人员参与对学生的考核评定工作,以保证考核评定的权威性。 三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不少高职院校都开展了“订单式”教育、“ 2+1 模式”教育、学分制、工读结合等改革试点。但这些只是形式,关键是教学本身的改革。要贯彻“产学结合”思想,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行业和企业技能标准引入高职课程,这就要求改革我们原有的所习惯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那种知识讲授加上实验验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两张皮”,实训与生产现场实际严重脱节,实习往往形式化甚至走过场的做法必须彻底改变。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

一、教学手段落后的局面必须彻底改变。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学生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的培养,而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更新都要服从于服务于这一目的。我们当然要十分重视学生的技能训练,但这还不够,还要把对学生的职业训导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勇于创新的职业精神。

上一篇:小区物业管理服务下一篇:学术报告学期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