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先秦时期“心平德和”的音乐思想

2022-09-10

一、“心平德和”思想的提出

1)“心平德和”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年》所记晏婴与齐景公的谈话,原是就“和”“同”之辨展开的问答。其中谈到:“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在晏婴的表述中谈到,先王要求五味调匀、五声谐和,是为了使自己内心平静,从而完成政事的。“心平德和”这一思想,不但强调了音乐形式的和谐,而且强调了音乐情感的平和。它对于人具有教化作用,对政治具有稳定作用。

2)秦医和为晋平公治病时所述说的言论也可以用“心平德和”来概括,而且带有浓厚的乐教色彩。历史上晋平公“近女室”、“疾如蛊”、沉溺于声色娱乐而使心智惑乱,针对他这种行为医和提出:“先王之乐所以节百事也,故有五节,迟速、本末以及、中声以降,五降之后,不容弹矣。于是有繁乎淫声,慆堙心耳,乃忘平和,君子弗听也。”意思就是,所有事情都要把握适度原则。君子接近女色,不能被女色迷惑不谙政事,而是应该用礼仪规则来节制自己。而对音乐来说,即凡是五音之外的音,都是不可以弹奏的,因为这些五音之外的手法过度繁杂,会使心神动荡,失去内心的平静和谐。

二、“心平德和”思想的特点

1、和而不同

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都有着丰富的“和”的思想。西周末年至春秋初期,就开始了“和与同”的辨论。晏婴云:“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一专,谁能听之?”从晏婴与齐景公的对话中就可以看出“和”与“同”的区别,晏婴说,如果只是单一的事物,没有人会喜欢。他认为音乐的道理如同做羹汤一样,要注重各方面的相互配合和调节。这一思想,一方面强调了音乐的各要素和谐才能产生妙音,一方面也肯定了音乐具有教育作用。和谐的音乐能调整人的心性,影响人的德行。

孔子曾经提出“和而不同”的观点。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就是,君子能善于接受他人的有益思想,纠正其错误思想,坚持自己的思想,不盲目,这叫“和而不同”;而小人只会随大流附和,却不会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这叫“同而不和”。而舜帝也曾提出“八音克谐,无相夺伦”,强调五声八音之间只有相互调和才能感天动地。古代各家以“和”作为音乐审美的核心,提出了音乐是具有艺术性和思想性的。

2、声和—心和—人和—政和的思维模式

“声和—心和—人和—政和”这样的思维模式,在西周史伯的思想中已存在。据《国语·郑语》的记载,史伯回答郑恒公“周其弊乎”的提问时,首先批评周幽王“去和而取同”的做法,进而从“和五味以调口”、“和六律以聪耳”谈到如何“役心”、“成人”、“立纯德”等。它在感性的与心理的、心理的与政治的事物之间建立起一种联系。季扎也曾强调“乐在政通”,说明音乐影响国家的政治生活,认为只有音乐的谐和才能平和人心,从而达到“政通”的目的。

三、从“心平德和”思想得到的几点启示

1、以提升审美能力与道德修养作为教育目标

不管是专业音乐教育还是普通音乐教育,都不能只单纯地强调掌握音乐技能,而应在音乐的实践中,提高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达到提升审美和道德水平的境界。《列子·汤问》所记载的,师文关于弹琴的一段话:文所存者不在弦,所志者不在声;内不得于心,外不应于器,故不敢发手而动弦。因此,在演奏或演唱音乐作品之后,音乐教育者应注重作关于音乐内涵的诠释,而不只是谈论音乐的形式问题。音乐实践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在传授技艺,掌握技艺,追求技艺的基础上,注重表达该作品的精神内涵,使受教育者提升审美感受力。这样不仅能推动实现教育目标,而且能提高音乐教育质量。

2、用矛盾的辩证法对待“和”,以求事物新的发展

“和”与“同”是有区别的,“和”讲究的是在矛盾和斗争中达到和谐。宋代张载在《正蒙·太和篇》中讲: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意思是说只要有一种事物、一种现象,就必然会有与之相对的另一种事物和现象,两者相对,就肯定会有矛盾,而要想解决矛盾,方法就是求“和”。在矛盾面前,要用矛盾辩证法来对待,以和谐的方法来消除和解决矛盾,使相对的事物相辅相成,协调配合,这样才能使事物向一个更新的方面来发展,这样才有生机和活力。

3、主张多样性,提倡厚德载物,构建和谐社会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它的基本特质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人的和睦相处,人与自我的和谐统一。《论语》中,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主张借礼的作用来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孟子也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表达了对人与人和谐关系的追求。在主张多样性的同时也要主张平衡,对不同的意见,不同的事物,持以宽容的态度,发扬包容万物、兼收并蓄、厚德载物的博大精神,构建和谐社会。

摘要:春秋时期,关于音乐教育的思想大都是以治国为邦为出发点来进行理论阐述的,并把音乐与政治作为共生问题来对待,因此就有了“心平德和”的乐教思想。这一思想是将音乐欣赏与治国之道联系起来,强调了音乐的和谐对道德形成的促进作用以及人心稳定的教化作用。

关键词:心平德和,和而不同,和谐

参考文献

[1] 《国语·郑语》[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2] 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3] 赵惠生.《浅论先秦古乐之“和”》[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2.4

[4] 袁家浚.中国音乐通史上[M].贵州民族出版社.2009

上一篇:机械采油工艺技术分析与应用下一篇:逃税的危害和反逃税策略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