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失地农民社区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2-11-16

社区是社会学的一个通用范畴, 它是自19世纪末期以来中国与西方各国之间通过文化交流而形成的产物。2000年11月, 我国民政部门出台了《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义》, 其中指出:社区是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1]。也可以说, 凡与居民的切身利益有关的, 凡是围绕社区开展的工作, 凡能引起居民有认同和归属感的内容都包括在内[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大量的农村土地被征用, 世代生活在这些土地的人们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后, 成为一群不同于传统农民, 又不同于城市居民的边缘群体, 他们被称为失地农民, 这一数量庞大的群体被强大的社会机制从传统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中、从原来的社会网络中剥离出来, 来到相对陌生的城市, 面临着从农村与城市、从农民到市民的矛盾冲突, 经历着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阵痛。在政府主导下, 失去土地的农民被集中安置在新建社区中, 户籍和身份也随之发生改变, 成为城市居民, 他们集中居住的社区被称为失地农民社区, 促进失地农民社区的建设与发展, 努力改善失地农民社区居住环境, 完善其服务功能, 积极培养失地农民素质, 切实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和社会意识。因此, 失地农民社区建设的好坏对失地农民的再社会化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是加强和创新失地农民与城市融合的重要途径, 对失地农民社区治理的好坏, 关系着失地农民能否有效融入城市。因此, 如何为失地农民创造好安心舒适的生活环境, 为他们提供体贴周到的服务项目, 如何提高他们对社区生活的满意度, 就成为渭南市进一步发展社区建设与管理的重要任务[3]。

1 渭南市失地农民社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失地农民社区建设的支撑体系薄弱

一是社区公共基础设施落后。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是为了提高居民公共服务的基础设施, 其中包括道路交通、住宅建筑、医疗设施和商业网点, 还有社区内的体育文化设施等硬件设施[4]。目前, 在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下, 渭南市的公共基础设施比以前有所完善, 但与城市发展速度、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普遍问题在于社区的活动场所比较分散、面积较小且设施简陋, 很难满足居民的服务需求, 使社区公共基础设施形成了一种附近效应, 不能有效服务于全体居民。

二是社区建设的经费保障缺乏。首先, 社区的办公经费和活动经费的分配比例和划分标准不够明确, 导致经费难以满足社区工作及活动的正常运转。其次, 社区建设经费使用的相关制度尚不完善, 在社区建设中无法实现“费随事转”, 资金的及时性以及使用数量无法有效保障。

三是社区工作者整体素质不高。社区工作者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社区为居民服务的质量和社区建设的水平。目前社区工作人员多是由政府部门变相委派的, 社区工作者受过专业工作训练的很少, 很多人并不熟悉社区工作的内容及流程, 或者在上一位工作者的带领下, 沿用之前的工作思路和方式进行工作。另外, 社区工作者的待遇偏低, 不利于调动社区工作者的积极性, 难以吸引人才。

1.2 西安市社区建设管理体制不健全

社区管理体制是社区管理机构为了实现既定的社区发展目标和社区工作规划而实施的一种组织体系及运转模式。社区管理体制在社区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比如社区居委会行政色彩较浓、社区工作形式化严重。居委会几近成为了行政部门的下设机构, 在为了落实相关部门和街道办下达的任务时, 不惜花费大部分时间, 而自身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却没有得到有效落实。社区管理主体的单一和法制的不健全也直接影响着社区建设的管理体制, 管理主体的单一让社区管理工作出现一定的片面性, 不能全方位的制定管理策略;社区监督体制的主体和客体颠倒, 居民本作为监督的主体来监督社区的管理与服务工作, 但他们往往成为被监督者, 监督法规的不健全影响了社区建设的发展。

1.3 社区居民参与共建意识不强

社区参与是推动政府民主管理和社区自主管理的重要途径, 也是社区建设的主要动力。社区参与是社区的居民群众自觉自愿地参与社区内的各种事务和活动的行为。它能激发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 促进城市文明社区的创建[5]。而现如今, 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 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 因此很多居民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为了生存和发展的事业中去。有关渭南市社区的调查报告显示, 超过百分之六十的居民认为社区只是居住地方和偶尔盖章办事的处所, 他们对社区并没有太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所以他们的参与意识比较低。其次, 社会参与的范围和实际领域有限。从目前渭南市失地农民社区参与的实际情况来看, 居民很少涉及社区事务的决策与管理, 多数人只参与简单的社区工作与一些文化娱乐性的社区活动。实际中居民会议发挥的作用并不理想, 大多数居民都是通过居委会动员和劝说的形式才参与进来的, 很少主动参与。另外, 居民参与的条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居民与居委会的沟通不畅, 获取信息和提出意见的渠道较少, 也都让居民对社区参与失去信心和积极性。

2 提升渭南市失地农民社区管理水平措施

2.1 加强渭南市失地农民社区建设的支撑体系

一是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社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社区建设中必要的物质基础, 也是居民社区生活的载体。政府部门应积极与失地农民社区建设其他相关部门进行协商, 建立统一规划、有序管理的社区建设机制;提高社区基础设施的使用度, 合理划分活动场所区域, 惠及全体社区居民, 使基础设施切实发挥好社区服务的作用。二是增大社区经费, 提升社区建设的基本条件。因此, 应当拓宽失地农民社区建设资金来源渠道, 建立以政府主导、企业与个人投资的资金筹措模式, 政府积极承担起社区建设、服务以及治理所需的经费并列入财政预算中, 还应根据需要灵活增减, 保证资金的及时性, 不被相关部门扣留而能直接落实到社区, 与社区共同努力来缓解资金短缺的现象。另外, 拓宽社区建设资金的来源渠道也可以帮助解决经费问题。如与一些具有实力的单位和部门共同开发, 互惠互利;创造条件、吸引外资等。三是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 社区工作者队伍既是社区工作的组织者、策划者和协调者, 又是政府部门和社区居民之间沟通的纽带和桥梁, 他们既要向下级传达命令, 又要向上提出建议, 所以这就要求社区工作者必须有思想、有文化。首先应该实现社区管理工作职业化, 保障其工作的能力和质量;提高社区工作者的薪资待遇, 让从事社区基层管理的工作者有满意的收入, 从物质上给予保障, 从而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除此之外还应引入市场人才竞争机制, 选拔出一批在专业技能和知识结构方面适合社区工作的管理者队伍。最后还要加强对社区工作人员的定期培训和不定期考核, 或者组织社区工作人员进行经验交流, 相互借鉴, 相互进步, 共同促进社区工作的发展。

2.2 健全渭南市失地农民社区建设管理体制

社区建设是社区管理的一部分, 要搞好社区建设就要充分实现“社会管理社区化, 社区管理社会化”。针对渭南市社区建设现状, 从保障管理主体多元化开始, 如社区党组织、政府基层组织、社区自治组织、社会中介组织以及社区居民等都应主动担任起管理主体的角色, 只有这样才可以实现社区管理与治理过程中的不同主体“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合理分工、协作治理”。其次, 不仅如此, 还应坚持权责明确、使各个主体之间不能相互替代, 并且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有助于相互弥补不足之处, 促进社区建设快速发展。最后, 坚持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 避免各自为政, 健全社区管理法规, 使居民站在主体的地位上监督社区工作的管理, 避免形式化工作的出现, 使社区的服务功能落到实处。

2.3 增强失地农民社区居民参与和共建意识, 提高社区参与

社区意识是居民心理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如何提高社区参与度, 增强居民的共建意识是我国社区建设共同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因此, 首先应加强对社区建设工作的社会意义、目标和任务的宣传, 使社区居民群众对社区建设工作有正确的了解和认识。其次社区应积极搞好社区经济、文化、服务、环境和治安等的建设, 使社区建设与整个西安市的经济发展状况相匹配, 增强居民心理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从而增强人们的社区意识, 提高社区参与度。具体措施是经常举办一些文化娱乐性活动来调动社区参与, 制定合理的社区活动计划;不断拓展居民社区参与的渠道, 为社区参与创造良好的条件。比如可以通过各种志愿服务机构和组织团体参与到社区中来, 也可以建立起社区参与的信息交流平台, 带动更多的年轻居民参与社区工作与活动。

渭南市失地农民社区建设的发展, 对渭南市社会与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经济改革和体制转换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相关问题的解决, 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社区建设又是一个庞大而且有难度的系统工程, 要想让渭南市的失地农民社区建设不断发展和完善, 就应该加强社区建设支撑体系, 完善社区管理体制, 健全社区服务功能, 提高失地农民参与意识等措施予以有效的实施, 打破行政化和形式化, 切实提高失地农民对社区建设的满意度, 从而有效完成其身份转化, 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出现了一大批失地农民群体, 其所组成的社区被称为失地农民社区, 失地农民社区建设的好坏, 影响着失地农民心理上对城市生活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关系着失地农民能否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 也关系着和谐社会的建立。文章从渭南市失地农民社区建设的现状入手, 分析了失地农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并从加强支撑体系、健全管理体制、提高社区参与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失地农民社区,社区管理,社区建设,社区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雄.西安市社区管理现状探究[D].西北大学, 2012, 6-9.

[2] 隗合莲.加强社区建设促进社会和谐[J].中国校外教育, 2012:32-33.

[3] 朱秀杰.人口老龄化与宜居社区建设研究[J].社会工作, 2012, (1) :32.

[4] 张惠丽.城市社区建设研究[D].郑州大学, 2004:29-32.

[5] 张璐.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1) :66-68.

上一篇:88例肛瘘、肛周脓肿合并糖尿病的治疗分析下一篇:暖通空调的多联机空调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