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是商业银行转型的必经之路

2022-09-12

1 引言

随着消费驱动型时代的到来, 公众的消费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电子支付手段的兴起和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 使得消费金融成为商业银行关注的焦点。因为消费升级、消费贷款的巨大市场空间, 使传统银行逐渐意识到, 消费金融是增加利润的重要工具。今年, 合肥科技农村商业银行陆续推出“房抵贷”“信心贷”等零售产品, 之前各银行推出的“校园贷”, 都在表明消费金融已成为商业银行转型的重要方向。

2 消费金融发展空间巨大

2.1 消费驱动型时代的到来

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公众消费观念的巨大转变, 使得传统消费金融已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 流程简便、零抵押、额度高、放款快已成为各商业银行宣传消费贷款的关键词。随着各大商业银行的战略转型, 消费金融逐渐释放出巨大的发展潜力。近几年来, 我国消费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 贡献度大幅提升, 消费驱动型时代已经到来。2016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3.23万亿元, 同比增长10.4%, 增速高于GDP的同年增速, 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71%, 同比增长13%。我国已经步入消费驱动型经济的时代, 消费对GDP的贡献显著, 但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80%左右的高水平, 我国的消费力仍有大幅提升空间, 与此同时, 消费金融的发展潜力巨大。

近年来, 我国消费信贷规模迅速攀升, 但占比较低。2016年末, 我国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106.6万亿元, 消费信贷余额25.06万亿元, 占比仅为23.5%, 远低于发达国家60%的占比情况。我国的消费信贷规模近几年虽然一直保持在20%左右的增速, 但是较低的比重明确展示出消费金融发展的空间巨大, 公众消费理念的不断转变与消费信贷产品不断地深入市场, 都能充分显示出消费金融的扩张潜力。消费金融在提高消费者生活水平、支持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这一金融服务方式目前在发达国家得到广泛使用, 主要面向有稳定收入的中低端个人客户。

2.2 互联网金融成为助力

国内知名的第三方数据咨询机构艾瑞发布的《2017消费金融洞察报告》显示, 2013~2016年, 互联网消费金融交易规模从60亿增长到了4367.1亿, 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了317.5%, 互联网消费金融爆发式增长的同时大大释放了消费者的消费能力。近年来, 银行推出的消费信贷产品大多与互联网金融有关。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等多家商业银行, 都推出了个人消费信贷的线上产品。电子支付手段的迅速发展, 使得支付宝也推出“蚂蚁借呗”这种线上个人贷款产品。简单来说, 就是客户可以通过手机银行、网银、微信、支付宝等网络渠道申请个人贷款, 线上申请、线上审批, 放款迅速, 使用方便。

现有的消费金融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互联网消费金融, 是基于电商主业衍生出金融服务, 目前从事消费金融业务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多起家于电商平台, 凭借自身消费场景、大数据优势向消费者提供分期购物、现金借贷服务等, 如蚂蚁借呗上线一年累计发放494亿元贷款、授信用户数超过3000万, 预计未来发展空间最为广阔。二是消费金融公司, 依托牌照, 深入经营。目前国内成立的消费金融公司, 在经营模式上既有类银行模式、亦有偏互联网模式, 但其最重要的价值在于牌照, 能够享受更多元的资金来源、更宽松的监管和更灵活的业务经营。三是商业银行, 传统信贷转型, 注重产品创新和场景延伸, 在传统信用卡、消费贷等产品基础上, 创新信贷产品、延伸消费场景、成立消费金融公司等。相较于传统银行, 消费金融在互联网金融中的运用更为普及, 模式也更为灵活, 互联网金融已成为消费金融发展的一大助力。

2.3 风险防控仍是重点

第一, 加强准入管理。相较于传统个人信贷产品, 消费信贷产品更偏向于信用贷款, 那么该类产品的风险就更高。不论是授信、用信或是审查环节, 都要求更加严格的风险管理。例如在授信环节, 要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综合考量授信额度, 不能仅凭高收入断定客户的还款能力强, 从而给客户大额授信;如果客户经常会出入一些赌博场所, 那么这笔授信很有可能会收不回来。又如, 在审查环节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审查制度, 最好有独立的监督机制, 避免一人审查的情况出现。因为消费信贷产品的另一特点是审批快、放款快, 如何在短时间内快速判断客户的实际情况进行授信, 这就对准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 加强预警监控。对于风险防控, 事前预警往往比事后防范更加主动和有效。行而有效的预警机制, 能够提高风险防控的时效性与准确性, 可以提前发现风险, 提前处置风险, 从而达到将损失最小化的目的。当然, 预警机制的构建应该是多角度、多方面、多元化的, 综合运用各类信息和渠道, 确保预警监控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第三, 加快信贷调整。市场环境瞬息万变, 不论是哪个行业或者哪个企业, 都不可能万年长青。对于已授信客户, 要及时关注他们的资产状况、收入水平、还款能力等一系列的变化, 时刻把控风险, 避免不良贷款的发生。例如, 如果客户所在的企业面临破产, 那么产生不良贷款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 此时应动态跟踪该笔贷款的变化趋势, 及时采取压缩、催收或者强制清收等措施, 将损失降到最低。

第四, 加强贷后管理。贷后管理就是对客户的实时信息进行收集, 不断地分析客户的实际情况, 及时跟踪和监测信贷风险。例如, 信贷客户有一个月逾期还款, 那么就要实时进行实时监控。如果客户出于工作繁忙忘了还款时间, 那么风险就在能控制的范围;如果客户不停购买彩票导致没有钱还款, 那么该笔贷款就很有可能成为不良, 商业银行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化解潜在风险。

第五, 培育合规文化。消费信贷产品重效率, 这就要求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谨守职业道德, 保持职业操守, 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与合规制度, 守住底线, 将操作风险降到最低。

3 传统银行在消费金融方面存在的问题

3.1 消费信贷门槛并不低

目前, 比较热门的消费贷都是纯信用贷款, 这就需要银行时刻注意把控风险。如建设银行的“快e贷”是基于企业主的金融资产及存量房贷信息发放。又如中国银行的“中银E贷”仅向特定客户邀约。再如工商银行的“融e借”, 采用白名单制授信;即只有符合条件的优质客户才能查询和申请个人信用贷款。对于很多银行的客户来说, 一定收到过自己曾办理过业务的银行的贷款邀约通知。这实际上是风控放在前端的体现, 银行已经掌握了与客户有关的数据, 因此只会针对信用良好、收入稳定的优质客户来进行邀约。例如, 有银行会重点考察公积金和收入状况, 有银行提出本地房产的要求, 有银行对工作单位提出限制, 即只有国有企事业单位、央企、上市公司、世界五百强企业等优质企业员工才能获得授信。因此, 这种消费信贷不过是把审批和风险管理前置, 其实质性的门槛并不低。一般来说, 银行主动邀约的客户, 贷款条件往往还是不错的, 但如果是普通客户主动申请, 那么纯信用的贷款额度基本少得可怜。

3.2 消费金融产品缺乏创新

从消费金融市场主体来看, 我国目前消费金融产品与服务的提供者主要包括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支付机构、以零售电商和互联网垂直行业为主的互联网公司等。其中, 商业银行是消费金融业务的最大供给主体, 占据主导地位, 拥有九成以上的消费金融市场份额。目前, 商业银行垄断着住房信贷市场, 其他消费金融业务局限在信用卡为载体的中高端客户透支业务, 很少涉及经典意义上的消费金融服务。而其他的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垂直行业电商公司虽然起步于经典意义的消费金融服务, 但经营模式、产品、客户定位等也开始出现银行化倾向, 从而加剧了市场供给主体的单一性, 产品存在严重同质化现象。同时, 我国目前的消费贷款以住房和汽车贷款、信用卡业务为主, 家电、数码等耐用消费品以及旅游、教育、医疗等服务领域的消费金融服务严重不足, 专业化程度也有待提高。

3.3 个人征信体系发展不健全

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起步较晚, 企业和个人对信用的意识还较为淡薄, 2013年3月15日《征信业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个人征信的建立必须要经过调查和评估两个阶段。个人信用调查是进行个人信用评估的前提, 是整个业务活动开展的基础。个人信用调查所涉及的材料主要包括借款人和专业评估机构提供的个人基本信息、信用卡透支状况、贷款状况、逾期未偿还债务状况等资料。个人信用的评估也都是基于这些涉及个人信用的材料来展开的, 所以个人信用报告时比较客观的。从公共监管的角度看, 个人征信其实可以反映借款人的诚信借贷状况, 如果一个人有较多逾期还款的不良记录, 或是利用信用卡套现, 那么在遇到类似的业务时, 这个人很有可能会再次做出类似的非法行为。所以, 个人征信体系的完整建立很有必要, 且该系统应该与监管机构的监测系统以及金融机构的业务系统、风险系统等有一定的衔接性, 有效抑制不良贷款的发生, 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银行的风控成本, 使资源配置更优化, 更有利于监管系统持续有效地运行下去。当然, 加强对个人征信信息的保密也是很有必要的。

4 消费金融在银行业的发展前景

4.1 消费场景金融服务是本质

消费金融虽然从总体上属于个人金融活动, 但又不是传统银行个人金融活动所能覆盖的, 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消费信贷, 其核心是消费场景金融服务, 既有“帮助提前消费”的消费信贷, 还包括在消费场景中“提供消费便利”的各种相关金融服务, 其参与主体涉及各类消费者、融资性金融中介、服务性金融中介以及商品与劳务供应商等。

消费信贷的主要需求者往往是中低收入人群, 短期、小额、分散、迫切是其最大特征。这一点与传统银行个人业务主体的高端化完全不同。同时, 消费金融不能仅仅看成是金融机构与消费者之间的事情, 消费金融与商业信用有很大的关联性。场景化金融是将金融机构的电子渠道与用户的使用场景结合, 往用户端延伸。比如支付与打车场景结合、保险与旅行场景结合等。消费金融机构通过供应商借助分期付款方式, 将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有机结合, 有效地促进了消费金融业务的发展。如西班牙的消费金融公司选择“漏斗式”营销模式开展消费贷款业务, 通过与遍布全国的汽车经销商和零售商密切合作, 直接在经销商和零售商的营业网点办理贷款, 借助商家积累的数据, 由其负责营销个人客户;消费金融公司则根据经销商提供的客户个人信息, 建立个人客户资料数据库, 基于一定条件筛选目标客户, 采取漏斗模式不断营销客户群。

4.2 场景、风控、客户体验是关键点

未来消费金融发展中有三个方向性要点应该把握好:场景、风控和客户体验。也就是说消费金融供应商要在快速切入传统金融机构难以覆盖的客群和场景、保持增速的同时, 打造更高的运营效率、更好的风控水平等综合优势。在场景方面, 消费金融最关键的就是场景生活化, 当购买行为与场景紧密结合时, 会快速形成消费闭环。目前, 各个垂直消费品类如数码、旅游、教育、家装、医疗等赛道还未饱和, 消费金融公司可通过与线下经销商、3C卖场合作, 为消费者提供分期贷款业务;在风控方面, 则应将风控贯穿到产品设计和运营流程的各环节, 在对接外部征信数据源的同时, 通过用户数据在平台的沉淀, 进一步提高对客群的风险把控能力, 实现精细化运营;在客户体验方面, 要深刻理解目标客群偏好, 设计满足用户不同场景需求的金融产品, 通过快速迭代不断提升产品体验, 从而增加用户的使用黏性, 打造服务品牌。

4.3 消费金融产品创新是重点

消费驱动型时代的到来, 催生了消费金融的快速发展。消费金融市场具有客户细分、场景细分等特点, 存在巨大的增量细分市场。电商巨头在互联网场景化金融方面试水较早, 而传统商业银行深耕信贷市场历史悠久, 具有强大的客户基础以及负债端优势。金融机构应根据自身特色, 研发更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 搭建消费金融产业链, 提高服务效率、提升服务质量, 以满足消费升级过程中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作为我国金融核心的银行业, 其消费金融的创新力度远不如现有的网络金融平台, 例如个人信用贷款往往会出现门槛高、审核难、额度低、放款慢等缺陷。这是因为传统的商业银行还是从以往消费信贷的角度出发, 没有真正了解和认知客户的消费理念和信贷需求, 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都缺乏创新。只有加快消费金融产品创新, 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维护好客户, 保护好市场份额, 改善收入结构, 提高盈利能力, 从而做到可持续发展。消费金融俨然成为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重要方向。

摘要:消费驱动型时代已经到来, 公众的消费意识与支付手段都发生了转变, 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也推动了消费金融在银行业的应用。目前, 传统银行在消费信贷门槛、消费金融产品创新、个人征信体系等方面还存在缺陷。但毫无疑问的是, 消费金融是银行业转型的必经之路。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在防范风险的同时, 把握消费金融服务这一本质, 以场景、风控、客户体验为关键点, 着眼、着力于消费金融产品创新。

关键词:消费金融,商业银行,转型

参考文献

[1] 张杰.我国消费金融发展展望与策略选择[J].经济纵横, 2015 (7) .

[2] 尹一军.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创新发展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6 (6) .

[3] 周昆平.商业银行供给侧改革刻不容缓[N].经济参考报, 2016-09-01.

[4] 周昆平.“十三五”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方向[N].金融时报, 2016-02-29.

上一篇:试论县市级医院的医疗质量控制下一篇: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模式对公司治理影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