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主问题设计范文

2022-06-13

第一篇:课堂主问题设计范文

谈课堂教学主问题的设计——以《拿来主义》为例

作者/丁成华

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常有这样的现象:教师不停地提问,学生不停地回答;教师问得很兴奋,学生答得很热闹。表面上看,这样的语文课很生动,互动性强,学生参与度高。但是,如果我们把这类课的教学实录拿来仔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有许多问题值得推敲,并且浅层次的问题居多,重复性的问题居多,枝节性的问题居多。换句话说,表面的热闹背后是一种虚弱和浮躁,缺少一根能贯穿课堂教学的“绳子”。笔者以为,这是因为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缺乏主问题设计意识,习惯于就问题讲问题,而不是就课堂的“窍要”之处巧设主问题,以一带多,或纵深挖掘,或横向串联,自然就出现了没有目的、缺乏层次的问题式教学了。那么,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主问题呢?

一、着眼于文本主旨

以文本主旨作为课堂教学主问题才能紧扣文本教学的核心,赋予课堂教学活的灵魂。在主问题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文本探究的方式,多角度、多方位地挖掘文本主旨,将文本教学中涉及到的知识类问题、方法类问题、思想类问题作为其子问题进行设计,用主问题来带多个子问题,子问题的解决最终指向主问题,即文本主旨的探究,这样就使得课堂教学一线贯穿,紧凑、自然了。如以《拿来主义》一文的教学为例,在设计课堂教学主问题时,首先应想到这是一篇杂文,杂文的特点是“激浊扬清”,或赞扬,或批判,因此文本设计的主问题应是如下几个问题:作为一篇特定时代的杂文,请结合当时背景,分析作者批判了哪一类现象?批判了哪一些人?提出了什么主张?(教学论文 )围绕这个主问题,有目的性地设计子问题。请看部分教学片断:

师:本文是一篇杂文,那么有人知道杂文有什么特点呢?

生:短小精悍,针对性强!

师:不错,具体到鲁迅的杂文,又有什么特点呢?鲁迅先生自己似乎也曾经说过,你们知道吗?

生:知道,鲁迅曾经说过“杂文似投枪、似匕首”,说的是杂文的战斗性。

师:很好,战斗性,说明杂文的内容应该是具体的。你觉得本文的战斗性具体体现在什么方面呢?可以考虑结合时代背景来想一想。

生:我想可以结合课本注释和文章第一段的内容来看,应该是针对晚清以来的中国政府一系列媚外求荣的做法,就是“送去主义”。

可以看到,此教学片断中,教师的三个问题就是围绕主问题进行精心设计的,第

一、二两个问题是知识性问题,第三个问题则是方法类问题,这三个问题都是指向“文本主旨是什么”这个核心的,这就使得教与学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二、着眼于教学疑难

教学过程中的疑难往往是教学的最高价值所在,解决了教学中的疑难,也就实现了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学中的疑难点往往也是教学的重点,围绕教学疑难设计主问题,能够有效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与激发学习兴趣的统一,具有很强的现实教学价值。以《拿来主义》的教学为例,围绕这篇文章中的疑难——关于“大宅子”的理解——进行主问题设计,就可以直指“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遗产”这个文本核心。因为学生对于“大宅子”这一形象比喻并不能一目了然地看到本质,可以有目的地围绕主问题设计子问题进行引导分析。请看部分教学片断:

师:这个宅子有什么特点?能不能在文中找出一些词试着概括一下。

生:宅子很“大”,有很多房间。

生:里面东西很多,有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等,良莠不齐。

生:“祖上的阴功”说明有传统性,是遗传下来的。

师:总结得很好,也就是说,这“大宅子”是老祖宗遗留下来的,里面的东西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总之老祖宗的遗产很多,有好有坏,你们觉得应该如何对待呢?

生:批判继承,既勇于“拿来”继承吸收,也要注意批判舍弃。

师:很好,那么结合文章所举实例,如古董、古画、戏剧等,说说“大宅子”究竟应该是喻指什么呢?

生:我觉得应该是传统遗产。

生:文章结尾说“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所以准确说是文化遗产。

从以上教学片断可以看到,对于“大宅子”的象征意义,学生在理解上是有一定难度的,是不够直观的。但是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结合文本中的提示信息,引导学生自己筛选信息,解决疑难,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如第一个问题是从理解对象本身发问的,比较简单,通过筛选信息,把疑难问题具体化、特征化,引发学生注意力的聚焦。第

二、三两个问题,则促使学生进一步总结思考作者在文中所举例子的共同目的和指向,引发学生类比联想,从而得到正确解答。

三、着眼于精彩细节

教学中对于文本中精彩细节的挖掘往往能够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更加有“味道”。围绕文本中精彩细节内容设计主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从精彩细节中发掘出作者的匠心所在。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可以将精彩细节呈现出来,探讨其精彩之处,探寻作者的写作意图,解读其中的深层次内涵。如教学《拿来主义》一文,我们也可以围绕一些精彩细节的解读进行主问题设计:

师:“但我们的子孙还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庆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这一段描写非常精彩,谁能告诉我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生:是杂文中常见的“反语”,就是反话正说,往往起到讽刺作用的。

师:很好,那么,作者为何这样写呢?为何不直接说明呢?

生:反语一来非常幽默形象,二来嬉笑怒骂,十分痛快,三是更加具有讽刺感。

第二篇:主问题设计

一、“导学案”问题设计原则 1.针对性原则

(1)紧扣教学目标 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设计的问题也要对准中心点,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这样也就抓准了方向,教学的重点任务也基本落实了。抓重点难点,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比较干脆利落。而对于学生在自读自悟过程中动态生成的问题,要理性处理,优化,这些问题可能会挤占有限的对话时空,也可能产生冗余信息,干扰教学目标的达成,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调控,将其整合为围绕教学目标并能引发学生探究的“真问题”。

(2)贴近学生生活 教师设计的问题应适合学生年龄特点,根据其认知水平开发其“最近发展区”。问题设计倡导学生将自身的生命体验融入文本解读之中。要让学生与文本进行真实有效的对话,就要把“悬疑”的视角移到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这边,让设置的问题成为文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中介,即问题的切入点既与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对接,又属于其认知缺失或空白的区域,引导他们将前在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这就需要对问题结构进行改造,让学生在解读课文时更充分地融入自我,从而开启思路,将自身的感性积累作为教学资源,在整合、提炼文本信息的过程中自主建构意义。

2.层次性原则

问题设计要体现层次性,先易后难,注意梯度,要注意问题排列的逻辑联系。问题设计应先易后难,符合学生实际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想像能力。设计的问题,要由浅入深,由人物行为的刻画到人物内心,由景物、事件到情感、思想,由大概内容到具体细节,由文本内容等。根据文本内容,遵循阅读规律,逐层发问,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正如特级教师钱梦龙说:“先问一些比较易懂的问题,让学生尝到解决问题的乐趣,再逐步加大难度。这样,同学们就好似登山一样,过了一个高峰,又有另一个高峰在自己的面前了。于是他们登高的乐趣就越来越浓,课堂气氛就越来越活跃了。”设计的问题,应注意封闭和开放适度协调,思维聚合与思维发散相得益彰。在问题设置的先后顺序上,要注意问题间的逻辑顺序。

3.启发性原则

在教学活动中,与现实生活背景相关、结构不良的开放性问题,往往更能激起探究欲望和开启思路,这就需要创设开放的对话情境,在引导学生“怎么想”上让问题具有启发性。要针对每篇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使他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课堂中的问题设计,要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教师应善于从不同的角度设计问题,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型思维能力。教学中要善于把课本知识与课外有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

4.适量性原则

一篇课文设计多少问题,要根据课文难易因地制宜。应根据教学重点、难点精心设计问题,设置的问题数量要适量,要聚焦课程教学目标。问题设置过多,过

杂,学生抓不到要领,对知识点的掌握不深刻,课堂教学效率就不高。过少,学生思考力度不够,课程资源可能浪费。因此,教师在教学前应熟悉教材,理清思路,明确该提问的问题是什么,设置多少个问题,这样才能很好的驾驭课堂,增强教学效果。

5.创新性原则

古人云“学走于思,思起于疑”,创新源之“好奇”与“质疑”,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创意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千呼万唤始出来”的问题设置,能够使学生感觉到知识的“活水”源源不断。

二、“导学案”问题设计策略 1.推敲文本,设计问题

(1)深研教材设计问题

问题是课堂的生命,肤浅的问题是没有生命力的。只有当教师站在作者的立场上、站在读者的立场上、站在教师的立场上、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充分认识文本、解读文本,审视文本的精神内核,并以此作为阅读教学的基点,设计出符合文本精髓的问题展开教学,才能真正做到在课堂上尊重主体,引导体验,组织交流,促发提升,使课堂的教与学表现出生命的丰盈。离开了教师对教材的深入钻研,精心设问就成了无水之源,深研教材是精心设问的前提。

(2)多方整合设计问题

问题设计应该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三维目标要整合,课程资源要整合,比较文本要整合,教学方式要整合,应在整合中提高设计问题的水平,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善于比较设计问题

教师应建立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的坐标,根据同类题材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或从作品的字词、意境、气势、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积极进行问题的开发与设计。

(4)推敲细节设计问题

教学能否真正有实效,关键就在于对某些局部细节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在“求甚解”之处,细细推敲,寻找“精彩点”,设计好每一个问题。这样的细节可以是文章题目,可以是课文关键句,也可以是典型的行为和语言等。

2.立足学生,设计问题

(1)从“疑惑点”设问

“思维从对问题的惊讶开始。”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抓住学生最可能产生疑惑的“疑惑点”设问,也可在引导学生自己生疑发问的基础上,设计出一些能帮助学生拨开思维迷雾的问题。

(2)抓“兴奋点”设问

学生本身就是课程资源,而且是课程实施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重视学生的自我阅读,特别是珍视学生阅读时的“兴奋点”。从学生阅读的“兴奋点”设置问题,易使学生视老师为知音,极快地融入问题的思考之中,高效地解决问题。

(3)抓“关注点”设问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读水平的关系,他们对文本的关注点和成人不一样,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内心和理解去感悟文字,理解内容,捕捉收获,触摸情感,激活思维,从而有自己的独特体验和对文本独特的解读。教师要善于揣摩学生的心理特点,善于捕捉学生的“关注点”,围绕“关注点”的设问往往可以事半功倍。

主问题设计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根据教学推进步骤设计主问题

学生接触文本与文本对话的环节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整体到局部,由语言到手法的。对这些环节做一个梳理,拎出关键环节,大体有这样一个推进步骤:整体感知——局部品味——拓展延伸。我们可以据此设计主问题。

二、依据文体特征设计主问题

文体不同,教学的要求不同,教学的思路和方法也不同。主问题可以根据文体特点和教学重点设计,紧扣文体特征设计的主问题,容易抓住文体特征,容易让学生快速把握文体特征,形成解读这类问题的能力。

三、根据单元教学重点设计主问题

每个单元都设计有阅读训练要点,根据单元阅读训练要点设计主问题,能有效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使阅读训练走向高效。比如教学《安塞腰鼓》就可紧扣单元阅读训练要点设计有效达读阅读能力训练的主问题。

四、着重文本内容形式设计主问题 1.着重文本内容 问题设置紧扣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简洁醒目而传神,往往能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凡是体现思路,揭示重点,统率全文的题目一般都可作为设计主问题的突破口。

问题设置紧扣关键句:抓住在全文内容或结构上起重点作用的关键句来设计主问题,有利于学生提纲挈领,把握要点,探求作者布局谋篇的匠心和选材立意的技巧。

问题设置紧扣文章主旨:任何文章都有主旨,文章所选的材料都是为主旨服务的,作者所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展现材料,就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旨。在设计“主问题”时,我们也可以从文章主旨角度来设计。

问题设置紧扣人物形象:小说是要塑造人物形象的,抓住了人物形象,也就抓住了文章的脉搏,也就能带动学生对小说进行整体的把握与理解。

2.着重文本形式

问题设置紧扣结构脉络: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写作思路,并在文章的结构脉络中加以体现。从文章的结构脉络入手设计主问题,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能力。

问题设置紧扣语言特色:语言是文章的外壳,是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的表露。任何一篇文章的写作,郡体现了作者一定的语言风格,或生动形象,或清新自然,或通俗易懂,或含义深刻,或幽默风趣,或富于人生哲理,或引经据典,或化用名

诗名言等等,从而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

问题设置紧扣创新思维: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培养学生一般的思维分析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进行主问题设计的方法

(一)抓住文章的线索脉络设计主问题。

1、抓住文章的思想内涵之线索设计问题。

文章往往是作者思想的载体,或表现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或披露黑暗冷酷的社会现实;或倾吐百折不回的执着追求;或书写酸甜苦辣的人生滋味;或吟咏恬淡温馨的居家生活;或高歌患难见真情的美好人性;或悲叹变幻莫测的人生际遇;或描绘博大智慧的自然宇宙;或斥责愚昧短视的浅薄之辈。梳理文章感情脉络,可以把握全文内容。

(二)抓住文章的标题、文眼设计问题。 品味文章,就是“撮其精华,得其精骨。”即揭示文章本质,抓住“文眼”。所谓文眼,是揭示全篇题旨的文字,是映照全篇,把思想和艺术融成一体的凝光点,在构思中起到艺术聚焦的作用。品读文章,要抓关键发问。

(三)围绕文章的写作手法、语言特色设计问题。 “学以致用”。学习课文的写作手法,对学生学写作文很有帮助。

(四)从人文思想教育方面入手设计问题

语文阅读教学猪瘟体的设计还可以从人文思想教育方面入手设计,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思想,增强人文思想意识。

1、可以从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思路的角度设计主问题。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作者的一种写作思路,并在文章的结构脉络中得以体现。从文章的结构脉络入手设计主问题.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能力。

2、可以从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的角度设计主问题。

在戏剧或小说中人物性格特点的赏析是非常重要和的,直接涉及到对戏剧和小说的主题的把握。如果单单问学生某某人物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学生往往难以找到突破口一下子概括出来,要不就是满足于从阅读提示什么的找个现成的词语给人物贴上标签,在学生的头脑中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特点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

3、从对课文中重点句子的理解的角度设计主问题。

一般的文章中总有几句体现重点句子要去理解,从而或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揭示文章的主旨。对这样的句子的含义的理解直接关系到对整篇文章的解读。这些蕴含着文章深层含义的句子,有待于教师设计出各种阅读问题加以引导点拨,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以此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

4、从把握文章主旨的角度设计主问题。

5、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角度设计主问题。

1.要紧扣教学的重点设计主问题

教师在确定每一篇课文及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就要明确其中的教学重点,要把解决教学重点作为教学的主体任务。

从文章的主旨入手设计主问题是紧扣教学重点的捷径。

2.要为突破教学难点设计主问题

3.要依据学生的学情设计主问题

我们要换位思考,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把自己的阅读思路转化为学生的阅读过程,把自己的阅读感悟转化为学生的内化体会。因此教师必须将阅读策略转化为阅读教学策略,让学生“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朱熹语),感受言语生命的活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4.从课文的标题入手设计主问题

5.从关键词或关键句入手设计主问题

6.从事件的发展变化和人、事、理之间的关系入手设计主问题

这种设计适合于故事情节复杂曲折、人物众多、人物关系纷繁的叙事类作品。

总的来说,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就是用精、少、实、活的问题激活课堂,有效地简化教学头绪,使教学内容于单纯之中表现出丰富,于明析之中透露出细腻,这种高屋建瓴的设计风格直指教学目标,有利于达到高效目的。

4、如何进行“主问题”的设计

为了更好的进行“主问题”设计,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文章,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

第一:从题目角度,抓住文眼,设计主问题,感知全文

对于有的文章,它的题目对我们学习这篇文章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他是这篇文章的文眼,透过题目,你可发现文章的诸多内容与他有着很深的内在联系,所以此时,我们大可在题目上作文章,设计主问题,通过这一主问题的引入带动全文内容的。

第二:从结构角度,设计主问题,理清文章脉络

因为任何一篇文章,都有着作者的一种写作思路,并在文章的结构脉络中加以体现。在阅读教学主问题的设计过程中,如果从文章的结构角度设计主问题,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 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能力。

第三:从中心角度,设计主问题,摄取灵魂,突出主题;

一篇文章的写作,都蕴含着作者一定的写作意图:或抒发作者的爱国情怀,或高扬人性的美好品格,或表达作者对人生的感悟,或蕴含对世人的警示等等。这些蕴含在文章深层的主旨,教师就可以在这方面设计出阅读问题加以引导点拨,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以此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

第四:从语言角度,设计主问题,培养语感,体会文章语言风格。

语言是文章的外壳,是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的表露。任何一篇文章的写作,都体现了作者一定的语言风格。有的生动形象,有的清新自然,有的通俗易懂,有的含义深刻,从而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为此,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有关的问题设计,对学生加以引导,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风格,领悟生动的语感,品味、赏析、学习、借鉴语言特色,感悟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扣住教学的重、难点设计主问题 教师在确定每一篇课文及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就要明确其中的教学重点,要把解决教学重点作为教学的主体任务。紧扣教材重点施问,才能切中肯綮,把握教材要旨。如若巨细不捐,就会隔靴搔痒,抓不住要害而喧宾夺主。教师只有在上课时抓住重点来设问,才能减少设问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而从文章的主旨入手设计主问题却是紧扣教学重点的捷径。

二、抓住文章的“两眼”设计主问题

首先,以“题眼”来设计主问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甚至是文章灵魂的再现。一篇文章的标题往往体现了作者别具匠心的构思。抓住标题,尤其是标题中的关键词(题眼),常能得其要旨,理出主线,串起全文。

其次,以“文眼”来设计主问题。“文眼”是文章的“窗户”与灵魂,对于有“文眼”的文章,只要慧眼识“窗”,破“窗”而入,设计主问题找到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把握文章的关键处设计主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教师只要把握课文的某些关键处,诸如一个关键词,一个中心句,甚至是一处细节、某条线索,并围绕这些关键处去探究,对于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本,训练思维能力,掌握读书方法,都是大有裨益的。

四、依据学生的学情设计主问题

语文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告诉我们,要换位思考,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把自己的阅读思路转化为学生的阅读过程,把自己的阅读感悟转化为学生的内化体会。因此教师必须将阅读策略转化为阅读教学策略,让学生“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感受言语生命的活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五、巧借作家的“创作谈”和其他作家的评析设计主问题

作家的“创作谈”可以帮助我们原生态地了解作品;其他作家对作品的评析,往往结合丰富的生活经验,提出独特的见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第三篇:主问题设计研究述评

“主问题”教学研究述评

浙江松阳

宋木兰

【摘要】:

本文就“主问题”教学产生的背景、“主问题”及“主问题”教学的特点、“主问题”教学的意义、“主问题”的设计策略等四个方面对十余年来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有关“主问题”教学研究的成果进行了梳理,同时就研究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空白做了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

阅读教学 主问题 “主问题”教学

【正文】:

“主问题”这一概念,是湖北省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在1993年3月对徐振维老师《白毛女(选场)》教例评析中首次提出的。之后,余老师在《我对阅读教学”主问题”的研究与实践》一文中指出:“‘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能从课文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理解、品味、欣赏、探究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是能够让阅读研讨深深进入课文的教学问题。”“‘主问题’最大的教改意义就是能用精、少、活的提问激活课堂、创新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 “所以,对‘主问题’的研究实质上是对课堂教学最关键的技术问题的研究。” ⑴钱梦龙老师也曾说,在阅读教学中,要通过对课文的认真分析,找到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把讨论解决这个问题作为中心目标,使语言、篇章等方面的学习都成为达到中心目标的过程或手段”。

继余老师之后,全国不少语文教师对这个课题进行了广泛地研究,并且以论文的形式阐述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浙江方建辉在2007年6月的《校长阅刊》中发表了《语文阅读教学中”主问题”设计探微》,在“主问题”的内涵特点、“主问题”对于阅读教学的意义、设计“主问题”的切入点、“主问题”设计的注意点等四个方面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湖北省公安一中祝中清在 2007年9月《中学语文教学》中发表了《“主问题”设计研究的教改意义》,非常简明的阐述了“主问题”设计在实际教学中的积极意义:有利于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有利于单篇课文的整体阅读,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等。

一 、“主问题”教学产生的背景

在传统阅读教学中,字词的积累,标点、语法、修辞等的分析,文学以及文化常识的识记等等,烦琐、细碎、杂乱。有些课堂教学中教师就某个重要的语段就能列举几个或十几个问题,知识点“沙化”现象严重。由于这样的教学大多带有静止、孤立等弊端,其着眼点往往不能牵一‘练’而动全“篇”,缺少指向于渗透文章的“合力”。⑵

新课改以来,教师的问题意识得到了不断的强化,问题教学成了语文阅读课教学的一个主要手段。但是现实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往往随意、简单又零碎无序,导致学生的思维只能以线性的定向的方式运作,学生被教师零散的问题牵着鼻子走,师生教与学的目标均不明确,学生对文章的阅读犹如蜻蜒点水,浮于表面,很难深层次地领悟文章蕴含的美。当然,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就更难以形成了,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余映潮老师曾历数的传统教学的弊端:“‘步步为营’的一个个提问成为牵引着学生向教师的‘板书’设计靠近的阶梯”,“‘提问群’的接连出现成为帮助教师绵延自己滔滔讲析的桥梁,‘随口而至’的问与答没有丝毫的美感和激发力,成为桎梏学生创造思维的网络。”⑶

针对这些现象,余映潮老师提出:“我们应有强烈的改革提问设计的意识。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碎问碎答’的危害年深日久,几乎所有的阅读课堂教学充满‘问答’,甚至有些优秀的教学设计和教案实录,也显得提问过多,内容过浅。”⑷

笔者认为,正是在新课改精神的刺激下,阅读教学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时候,“主问题”开始被越来越多的语文老师所关注。广大语文教师积极探寻“主问题”教学的意义,希望改变当前课堂教学上“问题”泛滥的现状,通过设置尽可能少、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性问题,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更集中更深入的阅读思考和讨论探究,更严谨、更高效地把握课堂教学,更好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余老师的“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和强化自己把握教材的水平和课堂对话的能力作为努力的目标。

但是,在老师们的研究背景或教学现状的分析中,只是比较多的例举了当前阅读课堂存在的问题,对问题的成因却缺少必要的探究和归纳,这无疑影响了研究的深度。

二、“主问题”及“主问题”教学的特点

所谓“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上随意的连问、简单的追问和习惯性的碎问而

言的。它指的是课文研读教学中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主问题’教学则是指在阅读教学中,用尽可能少的关键性的提问或问题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更集中更深入的阅读思考和讨论探究。”⑸与平时我们所说的问题教学相比,具有自己的独特性。

1、江苏的方建辉老师认为“主问题”有几个较为明显的特点:

1)精练的概括性。“主问题”须是经过教师反复研读课文,针对文章重点内容高度提炼的结果,也是教师对课文个性化理解与反复思考的结晶。它对课文重点内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对学生理解课文起关键性作用。

2)可探究性。“主问题”对学生理解课文,以及课堂教学过程都要有内在的牵引力,并能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

3)内在的逻辑性。主问题”在教学中出现的顺序是经过教师精心构思与合理安排的。一节课中几个重要的“主问题”的出现,符合文章本身规律,也符合学生认知事物的规律,具有内在的逻辑性。⑹

2、邵军老师则认为综合性、情感性、开放性、最近性是“主问题”的主要特征: 1)综合性。“主问题”是根据教材的内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综合考虑而设置的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从而给学生搭建一个自主读书、自我领悟的平台。

2)情感性。“主问题”的设计,要求在提示中重视情感性,让学生愿意读书,愿意动脑,愿意表达。换言之,就是问题“能奋力搅动学生的思维”。

3)开放性。“主问题”设计的落脚点并不是在问题的答案上,而是通过“问题"的提出,指导学生积极地读书、思考、感悟、表达。所以“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开放的。

4)最近性。教师预设“主问题”时,应尽可能地了解学生对所学文本的经验、认知、需求等实际,努力使问题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⑺

3、我们浙江宁波东海实验中学王剑平老师通过大量的课堂实践,提出了: 1)“主问题”对课堂的活动和教学内容有较强的牵引力,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主问题是纲,是鱼网的总绳,一牵起它,网眼便都可以张开来了。

2)主问题往往贯穿课堂始终,不会像随意而发的问题那样转瞬即逝。主问题引 3

发的每一个子问题都能构成课堂上的一个教学活动板块。

3)主问题的设计可以节省一定的教学时间,让学生更充分地进行读、说、思等活动,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⑻

4、章林华老师认为以“主问题”引领为重要品读手段的阅读教学,具有如下特点:

.1)信息集约。“主问题”阅读教学一改传统语文教学字、词、句、篇面面俱到、枝蔓丛生的局面,根据教学的主干内容,显现一个或几个需要学习探究的“主问题”,让学生围绕“主问题”展开各种学习活动。它对于简化教学头绪、提高教学效率有重要作用。

2)高度整合。传统语文阅读教学,往往按知识点肢解课文,以求得“逐点落实”。而“主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有着内在的牵引力,是经过高度概括、提炼的,是一种能引动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

3)自由生成。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以居高临下的条分缕析的“讲深讲透”为己任,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而“主问题”教学体现了“尊重学生”创新的教学关系,学生享有充分的自由,能够充分体会到语文学习中的求知感、创造感、成功感。⑼

这些老师在进行“主问题”研究实践的过程中,从各自的角度对“主问题”及“主问题”教学的特征进行了归纳,简洁而明确。让我们能够从这些凝练而富有条理性的文字中,比较充分、全面地了解“主问题”教学的特点以及“主问题”有可能对于我们的课堂所发生的积极影响。确实,正是因为“主问题”具有概括性、可探究性、信息集约、自由生成等特点,才能有效矫正语文的阅读课堂,避免课堂支离破碎或流于形式;才能从整体上引发学生的思考,减少繁琐的无效或低效的教学环节,使课堂有舒展的空间,让学生能够充分地就语言文字进行听、说、读、思,而不是蜻蜓点水似的匆匆而过。这样的课堂才是轻松有效的。

三、“主问题”教学的意义

十余年的教学探索实践证明,“主问题”设计和以“主问题”为线索的阅读教学在教学改革过程展示了其独有的优势。

1、余映潮老师认为“主问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主问题”教学现象对教师把握教材的水平和课堂对话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主问题”的广泛运用将从

大面积上改变语文教师的课堂提问习惯。它具有如下作用:

1)“主问题”能从课文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理解、品味、欣赏、探究,是能够让阅读研讨深深进入课文的教学问题。

2)“主问题”有利于课堂上“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由几个“主问题”组织起来的课堂阅读活动呈“板块式”结构,每一个“主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都具有形成一个教学板块的支撑力,都具有让学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的凝聚力。

3)“主问题”最大的教改意义就是能用精、少、实、活的提问激活课堂、创新教学,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所以,对“主问题”的研究实质上是对课堂教学最关键的技术问题的研究。⑽

2、余映潮老师的学生,同样来自湖北的祝中清老师认为:

1)“主问题”有利于简化头绪、突出重点。“主问题”设计在“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方面具有独特的优越性。这是因为“主问题”设计是用少而精的关键问题组织阅读教学的,这样的课堂,教学目标简明,教学内容简洁,教学环节简单,能有效地保证教学的重点。

2)“主问题”有利于单篇课文的整体阅读。主问题的本质特点就是它是主要问题,是“牵一发而动全局”的关键问题,它强调的是对课文的整体牵引力;到位的问题总是能够轻便有力地牵动对全篇文章的整体感知、整体理解和整体赏析。

3)“主问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因为有些教师习惯于满堂讲,满堂问,满堂灌,学生为烦琐的分析所苦,为零碎的提问所累,为预设的板书所困,很少有时间进行充分的自主阅读。“主问题”相对于满堂讲、满堂问、满堂灌而言,优势在于能让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每一个“主问题”都能形成一次持续时间较长的、深层次的阅读活动。在用“主问题”设计的课堂中,教师由讲析为主改变为以艺术设计、艺术调控、艺术点拨为主,学生由被动接受为主改变为围绕几个“主问题”进行充分的阅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能够在听、说、读、写、思等大量的阅读实践活动中培养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⑾

此外,运用“主问题”教学不仅可以节约大量时间,更重要的是可让学生学会在整体阅读中养成快速切入抓住文章(材料)主旨的阅读习惯,逐渐形成快速阅读、快 5

速把握、快速写作的能力,走上“快读快写,读写双快”的道路。⑿

在以‘主问题’为线索的阅读教学中,由于一般性提问的‘量’的大大减少,课堂活动以学生的读、写、说、思为主要内容,课堂气氛因此而显得生动活泼。可以说,‘主问题’最大的教改意义就是能用精、少、实、活的提问或问题将学生深深地引进课文,激发学生研讨的热情,从而有效地开展课堂活动。”⒀

从上面的摘引中我们可以看出,继余映潮老师提出“主问题”这一概念之后,许多一线的语文老师,在将“主问题”引入自己的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就“主问题”对于学生的意义——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活跃学生的思维,对于理解教材的意义——便于对教材进行整体的把握,对于课堂教学的意义——使课堂目标明确、容量增大、结构严谨等方面都进行了较多的思考和尝试,并进行了比较精炼而详尽地归纳。当然,这些思考更多的是对于余映潮老师思考的一种解读,或者说是将余映潮老师所提出的一些观点具体化、操作化。

笔者认为,以“主问题”为中心线索贯穿语文的阅读教学课堂,环环相扣,有较强的思考价值,而且可以很好地避免了两种极端现象的出现:一是老师过多讲授,学生成为被动接收的容器;课堂只有教师的“预设”,没有学生灵动的“生成”或者有“生成”也只是流于问题的表面或流于形式,学生参与的激情没有得到有效激发,因此课堂上缺少个性化的体验。二是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引领下,语文课堂出现过度放开的现象。课堂上,老师一味地强调学生的自主,生动活泼有余却中心不明确,学生真正的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而通过“主问题”组织教学,语文课堂便实现了有的放矢,真正成了老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有机结合。“主问题”出现在课堂上,是教师在明确课堂教学目标、了解学生真实需求基础上的精心“预设”的结果;由“主问题”而引起的课堂活动,是学生灵动的“生成”。学生围绕“主问题”产生的生成,能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这样的课堂,不仅可以对带动整篇课文的阅读思考、品味,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且使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教学重点突出、课堂结构严谨、课堂密度增大,有助于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习惯,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在由“主问题”牵引的阅读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是高度精炼和有着充分预设的。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能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实际需求,细致深入的解读文本、把握文本的主旨,全面了解教材的板块与整体结构,这 6

样才能独立而又系统的围绕目标和学情设计出高价值的“主问题”,才能更好的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这个过程,能够成为教师自主学习、自我提升的过程,这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四、“主问题”的设计策略。

“主问题”是贯穿课文的线索,也是一堂课重点内容的集中体现。但是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习主体,对教材解读各有侧重;而不同的教材、不同的篇目对于学习的要求又各不相同。因此,每一个教师对于相同的文章、对于不同的文章,其设计“主问题”的切入点也各不相同。

1、从标题入手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甚至是文章灵魂的再现。一篇文章的标题往往体现了作者别具匠心的构思。例如在《智取生辰纲》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用“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通过阅读圈点文章,真正走进文本,把晁盖、吴用等智用天时、智用地利、智用矛盾、智用计谋等很好地探究出来了。这种提纲挈领的“主问题”设计,对提高教学效率显现了重要作用。⒁

2、从结构入手

理清文章的结构,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从而提高学生分析理解文章的能力。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本文作者描述了童年时期的两种不同生活,为什么先写“百草园”的生活,后写“三味书屋”的生活?这两种生活调换位置写可以吗?由此启发学生思考按照时空顺序结构文章的好处。这种居高临下鸟瞰式的“主问题”设计,可以使学生充分地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阅读能力。⒂

3、语言品析入手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主问题”的设计,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赏析、品味、领悟作品的语言特色,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风格、感悟作者丰富的思想,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孔乙己》教学过程中,根据小说末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提出“孔乙己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为什么?问题一出,学生们抓住“大约”和“的确”这一对看似矛盾的词语,兴趣盎然地边研读课文,边积极思考,判断真伪,寻找依据,深入分析外显语言中隐含的信息。⒃

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帮助学生掌握品析语言的方法,形成良好的语言风格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教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在引导学生品析语言时可以这样设计主问题:“诗圣杜甫曾说过:‘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是我国历代文人学子写诗时向往的一种境界。古人写诗尤其讲究锤炼字句,在关键处炼得好字,可使诗句含义丰富,韵味深长。下面我们也来感受一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出塞诗语言上的神韵。请找出你最喜欢的两句诗,看哪些字或词用得妙,用着重号标出并思考妙在哪里。⒄

4、从文章的某些连接点入手(比如一个词语、一句话,甚至一个过渡段,尤其是一些关键词或关键句,一般都能揭示课文的主旨);或者紧扣教学的重点设计主问题;或者为突破教学难点设计主问题;或者依据学生的学情设计主问题;或者从事件的发展变化和人、事、理之间的关系入手设计主问题。总的来说,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精、少、实、活的问题激活课堂,使教学内容于单纯之中表现出丰富透露出细腻,这种高屋建瓴的设计风格,有利于达到高效目的。⒅

从前面摘引的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对主问题设计策略进行研究的均为一线教师,他们以大量的课堂实例为依托,针对不同的文本,从不同的侧面进行了有效的切入,这对于单篇文章的理解和把握具有积极的作用,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可仿用。但是,以上“主问题”的设计策略仅仅针对某一片课文而言的,它所围绕的是单篇文章的重点,缺少了针对篇、单元、册,乃至整个初中阶段教学目标的系统思考、计划。

综上所述,“主问题”教学研究对于阅读课堂的教学改革,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研究成果,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推广价值。当然,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课题研究同样是一个漫长的、需要逐步完善的过程,“主问题”教学研究中的一些空白,比如“主问题”设计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以及两者之间如何适配、如何通过“主问题”的设计促进教师的自我提升和专业成长等方面还有一个很大的空间,需要我们慢慢地去填补。

笔者认为,课堂是一个多种因素集结的地方,更是各种学识、能力、智慧不断碰撞以产生新的知识、能力、智慧的场,因此,在进行“主问题”设计与教学研究 8

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要将文本教学目标的落实与“主问题”的设计有机结合起来。

首先,“主问题”的设计紧扣篇章的教学目标,以落实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要与篇章的教学目标适配。

其次,“主问题”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学习需求,充分考虑课堂的开放性,能有效容纳学生积极主动的课堂“生成”;以帮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体验、自主提升和自主发展为目标。

2、要认真处理好几个关系:

教师自身能力与“主问题”的设计之间的关系;简化教学步骤和强化主题之间的关系;达成文本教学目标的同时,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高;教师的“预设”与学生的“生成”之间的关系。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我们只有在充分考虑影响课堂教学的诸多因素的基础上,对“主问题”教学进行全面、广泛、深入地探究,才能更好地挖掘“主问题”设计的策略以及“主问题”教学对于阅读课堂、对于学生学习、对于教师自我提升的意义,让“主问题”真正成为落实新课标的一根有着支撑作用的拐杖,让我们的阅读教学真正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让我们阅读课堂不断展示出新的生机和独特的魅力。

【参考资料】:

余映潮.我对阅读教学”主问题”的研究与实践【J】.中学语文教学.2007(9):46 ⑵ 章林华.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和思考【J】.案例.2006(6):20-21 ⑶ 余映潮.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7—8)

⑷ 余映潮.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7—8) ⑸ 余映潮.我对阅读教学“主问题”的研究与实践【J】.中学语文教学2007(9):46

⑹ 方建辉.语文阅读教学中“主问题”设计探微【J】校长阅刊2007 (6):70-71 ⑺ 邵军.一瓶一钵足矣【J】.教育与教学研究 . 2009年23卷11期:117-118 ⑻ 王剑平.谈谈课堂教学中的主问题【J】.语文教学研究 2004(12):29-30 ⑼ 章林华.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和思考【J】.案例.2006(6):20 ⑽ 余映潮.我对阅读教学“主问题”的研究与实践【J】.中学语文教学2007(9):46 ⑾ 祝中清.“主问题”设计研究的教改意义【J】.中学语文教学2007(9):48 ⑿ 陈小东.课堂教学中的主问题设置【J】.课堂教学 2006(11) ⒀佚名.

.

DB/OL

http://news.sina.com.cn/c/2005-04-14/09075646270s.shtml 2005年04月14日09:07 2010年08月06日

⒁ 章林华.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和思考【J】.案例.2006(6):20

⒂ 章林华.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和思考【J】.案例.2006(6):20 ⒃ 章林华.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和思考【J】.案例.2006(6):20-21 ⒄ 梁飞燕.语文教学如何巧设“主问题”【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22卷第1期:152

⒅ 任明新.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2007(8):23-24

第四篇:《孔乙己》“主问题”教学设计

【设计缘由】:《孔乙己》作为鲁迅先生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历来以其构思剪裁精巧出众,意蕴丰厚耐人寻味而为广大学者所研究。1956年,《孔乙己》第一次被收录到中学语文教材中,至此以后,它就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编选的热门篇目。然而,看似这样一篇经典短篇小说,一线教师却普遍觉得“难教”,问题出在哪?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教师的提问,老师的提问没有发挥好启发、引导学生的作用,以至于造成学生理解问题的浅表化,使得教师的课堂成效大打折扣。1993年3月,余映潮老师在对上海市特级教师徐振维《<白毛女> 选场》作教例评析中首次提出“主问题”设计的概念。所谓“主问题”设计,即“‘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上随意的连问、简单的追问和习惯性的碎问而言的。它指的是课文研读教学中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1]这一概念的提出,无疑为广大一线教师在教学这篇小说时,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笔者拟从叙述视角出发,对《孔乙己》教学作出如下设计。

【设计展开】: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文的叙述视角

(二)认识孔乙己的艺术形象

二、教学重点

把握孔乙己的形象特征

三、教学难点

体会“我”对孔乙己态度的前后变化

四、学习方法

讨论法、谈话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忆曾经学过的鲁迅先生的文章,引入课题。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问题1:本文的叙述者是谁?从文中找出依据并用横线划出。

明确:二十年后的“我”。

1.追忆的标志性语言:“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所以至今还记得”,“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等等。

2.关于孔乙己动作、神态的假想:“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问题2:二十年后的“我”叙述了几件事情?找出所在段落并用一句话概括。

明确:(1)孔乙己对“窃”书还是“偷”书的争辩。(第四段)

(2)孔乙己教十二岁的“我”写字。(第七段)

(3)孔乙己给儿童发茴香豆。(第八段)

(4)孔乙己偷丁举人家书被打折腿。(第十段)

(5)孔乙己最后一次在酒店喝酒。(第十一段)

问题3:二十年后的“我”是怎样叙述这五件事?下面我们分别研究。

(1)定位第四段:叙述的第一件事情,细读并回答问题:

①酒客看到孔乙己的伤疤,说他是偷书造成的,此时,孔乙己的神态、语言,说明了孔乙己的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强调身份意识;迂腐、死要面子。

②孔乙己偷书的确是坏习惯,那在酒店中,孔乙己的品行在“我”眼里又如何?

明确:品行好,不欠钱。

(2)定位第七段:叙述的第二件事情,这里是“我”与孔乙己的第一次交锋。小组讨论,完成表格。

孔乙己的表现 十二岁的“我”的反应 性格分析

“你读过书么?” 略点头

孔乙己:对晚辈的关照、真诚、爱炫耀

十二岁的“我”:无知、势利

“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 心理: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

外显:回过脸,不理会。

等许久,恳切,“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 “谁要你教,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

极高兴,长指甲敲着柜台,“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 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

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写字,见我不热心,叹气,极惋惜。

(3)定位第八段:叙述的第三件事情,细读该段并回答问题。

①孔乙己用手“罩”茴香豆这一动作(老师模仿该动作,再做“捂”的动作),“罩”字能否换成“捂”,简要说明。

明确:不能,前者能看见豆,后者看不到,“罩”能表现孔乙己的童趣。

②孔乙己弯下腰和直起身说的话是两种表达形式,一种意思,从中可以看出什么?

明确:前者是普通人说的口语,后者是读书人说的书面语,反映科举对人毒害深。

(4)定位第十段:叙述的第四件事情,细读并回答问题。

①同为读书人,为什么丁举人可以打孔乙己?

明确:两种读书人地位悬殊,通过对比,反映了当时民国时期本该是法治社会,丁举人却目无法纪,用礼教代替法,讽刺了当时科举制度的黑暗。

②孔乙己的此次遭遇是通过酒客的口来说的,能否通过掌柜的口说?为什么?

明确:孔乙己的遭遇有偶然性,照应“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对其遭遇作了交代。

定位第十一段:叙述的第五件事情,这是“我”与孔乙己的第二次交锋,细读并回答问题。

①开头的环境描写起什么作用?

明确:秋天具有萧瑟、凋零的感觉,为孔乙己的悲剧创造氛围。

②在第一组对话中,“我”眼中孔乙己的形象发生变化没有?

明确:“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

③在第二组对话中,掌柜提到欠酒钱,此时孔乙己的回应是什么?提到偷东西呢?从中又能看出什么?

明确:承认欠钱,表现人品好的另一处;同时用行动争面子,极力维护人格尊严。“不十分分辩”“不要取笑”“低声说”„„看出孔乙己无力回应,并含有哀求意味。

④“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此时“我”的态度如何?

明确:同情。

问题4:二十年的“我”除了写与孔乙己相关的事,文中有整整一段不是写的他,而是“我”,哪一段?为什么?

明确:第二段。从中可以看出,小伙计地位低下,在与掌柜、酒客的关系上,与孔乙己的处境有些相似。所以,小伙计在生活和心境上的单调无聊,为下文更细致地观察孔乙己做了铺垫。虽然小伙计曾附和着笑,但与其他人有区别,他以一种带着某种孤独感和压抑感的人物角色出现在故事中。

问题5:二十年后的“我”这样叙述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二十年后的“我”既冷眼“看”了酒客、掌柜怎样“看”孔乙己,也冷眼“看”了小伙计怎样“看”掌柜、酒客与孔乙己,他站在更高的位置上俯瞰所有人,以批判的眼光重新审视“孔乙己的故事”和小伙计的“叙述”。他与他们是“看与被看”的关系,而且态度是双重否定和嘲讽。

问题6:经过上面的分析,你们有没有体会到二十年后的“我”前后态度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什么?简要说明。

明确:有,根据文本,他对孔乙己的态度由一个从旁观者的“客观与冷漠”到“附和着笑”参与故事,被同化再到“同情”,然后是“自省”的过程。成年“我”与故事本身存在着二十年的时间差距,这使反省成为一种可能。

问题7:学完整篇课文,你们觉得在“我”的眼中,孔乙己死了吗?结合课文说明理由。

明确:“我”认为已过去20年,孔乙己大约是死了,这是一种猜测,然而这种猜测又带有一定的必然性,就是孔乙己被打折腿的惨状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不可能让他活下去的,暗示小伙计复杂的情感。

六、板书设计

七、作业布置

(一)鲁迅的《祝福》与这篇文章的叙述相似但又不同,请大家试作比较。

(二)以“孔乙己的悲喜人生”为题,结合课文内容,写一则随笔。

【设计反思】:学习本篇小说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叙述笔法,设计中以7个问题为主导,每个问题下都暗含人物发生的事件、人物间的关系以及人物的性格特征,让学生逐层分析体会,在理清人物关系的同时,总结出孔乙己的形象特征、其他人物的特征和当时整个社会的特征。

注释:

[1]余映潮.对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的探索与实践[J] .河南教育,2008,(3).

(史卓霞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221116)

第五篇:语文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

一石激起千层浪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

摘要: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的,它是指对课文阅读教学过程能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

关键词:语文 阅读教学 主问题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关键,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个关键。它是集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积累运用、语言的表达、思维分析和创新思维、写作、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等教学指导于一体的重要教学过程。如何让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达到科学与艺术融合的高度,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基本特点呢?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双向乃至多向交流的过程。交流,自然离不开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而语文教学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问题法”,即设计一些阅读问题对学生进行阅读引导和启发,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步掌握语文阅读的方法,提高语文阅读的能力。我在教学实习期间教学《春》这篇课文的时候,延用传统的方法,按照课文顺序,一个小节一个小节地品析。这样,虽然 “美点”也品析出来了,但总觉得把春天整体的美“肢解”了,而且,用这样的方法来品析课文,就得依靠琐碎的“问”来推进学生活动,指导教师批评我是“满堂问”, 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大量的“问”。过多﹑过细﹑过浅﹑过滥的提问使教学过程平淡无味,一篇精美的课文,在课堂上﹑教学中被提问肢解着,提问与答问代替了美读﹑美听和美析。 所设计的一个个细碎的问题,看似启发,实则让学生穷于应付,不便于把握阅读要领,难以拥有自主的思维活动空间,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我国古代提倡“善问”与“善待问”,提问不在多而在精,既要有增智性又要有逻辑性。要先提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再紧扣这个“主问题”提几个相关的“子问题”,让这些问题形成一个“问题系列”,构成一定的逻辑关系,逐层深入地推进教学,完成教学任务。“主问题”最大的教改意义就是能用精、少、实、活的提问激活课堂,创新教学,能革除阅读教学中的多问杂答与碎问碎答,能精练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将谈话式、答问式的教学引向以学生课中活动为主的整体性阅读教学。

“主”据字典释义为“最重要的,最基本的”,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即为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动学生整体性阅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探究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提问或问题。在以“主问题”为线索的阅读教学中,由于一般性提问的“量”的大大减少,课堂学习活动以学生的读、写、说、思为主要成分构成,课堂气氛因此而显得生动活泼。因此,在阅读教学中用“主问题”来牵动对课文的整体阅读,用“主问题”来结构学生的课中活动,用“主问题”来制约课堂上无序的、零碎的、频繁的问答,能有效地克服语文阅读教学中肢解课文、一讲到底、零敲碎打等种种弊端,遏制教师的过多讲析,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

与课堂教学中一般的“碎问”相比,余映潮先生认为:“主问题”有着自己的鲜明的特点:

第一,“主问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是教师精细阅读课文与精心思考教学的思想结晶,是一种可以引动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课堂上常见的“是”或“不是”之类的简单回答在它面前无能为力。

第二,“主问题”在教学中出现的顺序是经过认真考虑的,一节课中的几个重要的“主问题”,其出现的先后是一种科学有序的安排,它们各自在教学的一定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不具有一般提问的随意性。

第三,“主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有着内在的牵引力,每一个问题都能结构起课堂上一个教学活动的“板块”,它不会在教学中像随口问答的问题那样转瞬即逝。

所以,“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粘和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具有“一问能抵许多问”的艺术效果。

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主问题的优化设计呢? “优化”是指教者将研究文本、研究学情中产生的诸多问题科学化、简单化,使它省时、高效,具有指向性、层次性、生发性。主问题的优化设计,其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遵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

一般来讲,“主问题”的设计与运用有如下方面的基本规律:

1.在阅读教学的初读阶段,用 “主问题”牵动对全篇课文的深刻理解,从而凝聚学生的阅读注意,注意力集中到对课文内容的感知上,力求形成总体印象,吸引学生参与,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

2.在阅读教学的进行阶段,用最为精粹的“主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一个教学板块的支撑,形成明晰的课堂教学思路,拉出课文教学的明晰线条。主干问题不仅是文本解读的重点,还是一堂课的脊柱,能使课堂核心部分充盈饱满。

3.在阅读教学的深化阶段,用 “主问题”激发思考,引发讨论,让学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酿造课堂教学的高潮。

如《心声》的提问设计:

1、课文初读阶段:要与课文有血肉的联系,能够牵一发而动课文全身。课文题目是《心声》那这“心声”事谁的心声,他有怎样的“心声”呢?从而使学生对课文有整体感知。这个问题将支撑整个教学板块,呈现出线索美。

2、在课文教学的进行阶段:通过阅读课文内容,说说李京京是个什么样的人,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李京京”与”老师”进行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理解。为理解课文内容,明确人物形象而进行圈点勾画、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智能活动,参加讨论、辨析、评说等课中表达活动,课堂上由于这一个问题而形成明显的长时间的学生活动的板块。

3、在课文教学的深化阶段:“心声”有几层含义?即文章的主旨。鼓励学生有不同看法,说出自己的“心声”,广泛交流。

再如《羚羊木雕》之“主问题”设计

1、课文初读阶段:导入——以生活中的小事件引发学生的争论导入新课,整体感知故事梗概。

2、在课文教学的进行阶段:浏览课文找出文章围绕羚羊木雕写了哪些内容?请概括出来。

父母逼“我”要回木雕——(插叙)送木雕——“我”要回木雕 这个问题既把握了文章内容,同时又体现出了文章的巧妙构思。

3、在课文教学的深化阶段:精读精彩片段, 批注人物性格。人物形象的再现是建立在事件的把握之上的,可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全方位看问题。

再如鲁迅《祝福》的教学案例,教师在教学中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请同学们研读课文,证明这种看法。

“祥林嫂—没有春天的女人”,这样一条阅读线索在教学中主导着、牵动着教学进程,让同学们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在这个主问题下,同学们迅速充分展开活动,探讨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品析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

1.丽春之日,丈夫夭折—她是春天没有丈夫的;

2.孟春之日,被迫再嫁—她是在新年才过时被婆婆抓走的; 3.暮春之日,痛失爱子—“春天快完了,村上倒反来了狼”; 4.迎春之日,一命归天—消逝在祝福的鞭炮声中。

同学们理解到,冷酷的社会没有给祥林嫂以温暖的春天;小说表现了祥林嫂生命中“没有春天”的悲剧,此中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于是,“没有春天的女人”这个“问题”,就串起了《祝福》的整个阅读品析过程,串起了对小说中人物、情节、结构、语言等内容的探究欣赏。

精妙的主问题,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既表现出教师对教材的有独到见解的研读与教学处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又避免将一篇篇精彩的文章活活肢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主问题还可从主题、意境、结构、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设计,因为一篇阅读都有其独有的特点。

一、文章的主题思想方面:

每一篇文章,都反映了作者一定的写作意图:或抒发爱国情怀,或表达对人情冷暖的关注,或表达作者对人生的感悟,或蕴含对世人的警示,或揭示某种社会现实,等等。这些蕴含在文章深层的主旨,可以帮助教师设计出各种阅读问题加以引导点拨,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以此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

如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故乡》提问设计:《故乡》重在写故乡人的变化,作者主要写了哪些人的变化?他们有怎样的变化?作者从中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态度? 《孔乙己》一文,作者主要是通过对孔乙己好喝懒做、迂腐可笑而又可怜可悲的人物形象的描写,揭示了封建教育制度的腐朽没落,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也揭露了当时国民麻木、迟钝、落后、愚昧的劣根性,表达了作者要唤醒和“改造国民精神”这样的一种写作目的。主题是极其深刻的,是发人深省的。所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设计这样一个主问题进行引导启发:在《孔乙己》这篇文章中,作者抓住“偷”、“酒”、“笑”、“打”这几个方面的内容来描写孔乙己的形象,展示孔乙己的性格特征,有什么深意?能否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谈一谈?通过这些问题正确地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把握文章主题的能力。

二、从文章的语言特色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方面入手设计。

语言是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的表露。一篇文章的写作,体现了作者一定的语言风格,或生动形象,或清新自然,或通俗易懂,或含义深刻,或幽默风趣,或富于人生哲理等等,从而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为此,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通过有关的问题设计,对学生加以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风格,领悟生动的语感,品味、赏析、学习、借鉴语言特色,感悟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 如在教学《孔乙己》中的提问设计:课文中多次写到旁人的说笑、哄笑,试找出来分析一下,作者用哄笑来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为什么那些人对一个不幸者没有同情,没有帮助,相反只知道哄笑取乐? 再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含义深刻,富于人生哲理。为此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请品味“爸爸的花儿落了”这句话,试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这句话有什么深意?由此引导学生领悟:文章通过描述爸爸种的夹竹桃凋谢了,同时也暗示爸爸的离世,英子在风里、在雨里、在爱的港湾里漂流,在一次次的磨练中也长大了,坚强了。语言含义极其深刻,富于人生哲理。

三、从文章结构脉络方面: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着作者的一种写作思路,并在文章的结构脉络中加以体现。

以此设计的问题,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能力。如《我的叔叔于勒》问题设计: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展开曲折的情节。试根据下面的提示,从多种角度梳理课文的情节结构。①原因→结果(逻辑层次);②期待→破灭(心理角度);③开端→发展→高潮(情节发展);④悬念→结局(技巧运用);⑤侧面→正面(手法变化)。由此启发学生思考本文结构的巧妙之处,提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阅读能力。

四、从人文思想教育方面:

如在教学《斑羚飞渡》一文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你读了《斑羚飞渡》一文后,对老斑羚为了挽救种群的不被灭绝,做出了牺牲一半挽救一半的抉择,对此你有何感受?同时,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应该怎样处理人与动物的和谐生存?请给狩猎队写一封信,谈谈你的看法。由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增强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人文意识。

总之,教无定法,《学记》说 :“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又说“叩之以小则小鸣,扣之以大则大鸣”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只要对主问题设计的方法恰当、巧妙,引导得法,就一定能在教学上发挥出高质量的引领,激发、牵动作用。

上一篇:快闪行动策划书范文下一篇:开学第一课心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