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

2022-10-12

《语文课程标准 》要求 “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问题”自然成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核心要素;随之,教师的“提问”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和重要,它是激发学生思维的驱动力,是最近发展区的桥梁。 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语文课堂提问既有形式,又有实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提问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设计问题过于零碎、肤浅、没有层次性、无指向性、学生活动时间短暂;一个个提问牵引着学生靠向教师设计的“板书”和教案;成为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桥梁;问与答没有技术含量和激发力,反而成为禁锢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网。

2当前语文教学现状的原因分析

2.1 教师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缺乏基本的把握

教师对于教学三维目标中的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没有做出有效的处理,忽略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基本特点,或是一味强调基础知识技能,或是一味注重人文精神培养,而对文本的解读、语言的品味、写法的探究只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以致于教师问题的设计片面化,过于浅显。

2.2 教师自身文本解读能力有限

由于一些教师对文本的钻研深度不够,难以拓展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空间,使得问题设置或只重视整体感知,架空分析;或固守教师用书,缺乏个性化的理解,问题过于零碎、肤浅、没有层次性和指向性;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

2.3 教师自身思想行动上的 “不作为”

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虽然有着一定的教学经验,然而在面对课改、不同学生、不同教材时,为完成教学任务却是思想行动上“不作为”,墨守成规,不肯转变观念或积极实践。 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能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等,因此,教师不仅要在观念上积极响应,还要努力学习掌握扎实的学科知识、熟练的学科技能,将新的理念、好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有机地融入语文教学中。

3语文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策略

与传统课堂相比,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能在课堂上引导出可供学生深入研读探究的一两个能够穿透全文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即“主问题”,它是经过教师反复研读教材、挖掘文本、思考概括提炼、有创新性的问题,能优化课堂教学,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有着内在的牵引力,有助于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主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重点主要在课堂教学四环节 “交流感知——研读共品——拓展延伸——总结提升”中的“研读共品”环节进行。 主问题的设计应当符合以下几点要求。

3.1 提纲挈领,纲举目张

教师在设计主问题时要着眼于能够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探究,每一个问题的设置都应该是课堂上一个教学的“板块”,能使学生的思维在一定的时间内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一篇结构严谨、选材典型、内容简约、人物刻画鲜明的文章。 在反复研读文本过程中,笔者发现“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一句是全文的文眼,不仅涵盖了文章主要内容,而且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因此笔者考虑到文章的词语积累,结合文眼和题目设计了主问题——“哪一个词或句子让你对闻一多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什么样的印象? ”显而易见,主问题的设计提纲挈领,需要学生读懂文本、读透文本才能完成,课堂上的“碎问碎答”没有了,学生静心阅读思考从而形成个性体验的时间就得到了保证,也符合本单元“理清作者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这一单元要求。

3.2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人教版教材的每个单元都有相对集中的单元学习目标,每单元的每篇课文学习目标各有侧重;因此,在教学时应有单元意识,不必面面俱到,应注重一课一得。 而对于教学目标相对集中,学生达成比较困难的单元, 则需要设置一些连续性的有层次的问题来反复训练,有助于学生形成相关问题的学习能力。 如在教授《看云识天气》一文时,可以这样设计主问题:(1)本文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着怎样的天气情况?试着设计一种表格进行比较。(2)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作者大量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试从课文中找出几处并加以体会。 这两个问题不仅兼顾到文章的内容还涵盖了写法这一角度,可以说既解决了文章的教学重点,又突破了该文的教学难点,形成相关学习能力。 再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是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 那么教师在教授《春》时,主问题可以设置为,“分享文中你喜欢的写景语句,并说明理由。 ”《济南的冬天》的主问题可以设置为,“作者写济南冬天的美景,揉进了自己怎样的情感,你在哪里感受到的? ”这样设置的理由是:两篇课文同属一个单元,前一个主问题的设置以分析写景技巧为主,后一个主问题以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思想情感为主;前后既有关联又有所侧重,内容相对集中,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3.3 启发思考,开放思维

主问题设计的出发点是使读者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出文本,读出自我,然而每个人身处的环境、经历、价值观等方面都是不同的,所以,教师对于一些文本在设计主问题时要考虑其是否具有开放性,是否具有多维性,以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

以作家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为例,教师在研究文本时会发现课文“研讨与练习”与该单元的单元要求“反复朗读,在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深入体会作者所传达的微妙情感,揣摩品味富有特色的语言”一致。 因此,教师不妨把主问题设置为,“温情的济南的冬天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请结合具体语句从关键词或修辞的角度说一说。 ”这一基于文本的开放性问题,可以让学生的心敞开贴向文本,让学生有话可说。 再比如,教师可以利用话题的争议性,抓住文本的最后一句话“这到底该怪谁呢”,把《羚羊木雕 》这篇课文的主问题设置为,“‘这到底该怪谁呢? ’说出你的观点。 ”这样巧妙利用文本,针对分歧点的设计不仅大大加深了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还可以在课堂上形成人人参与、思维火花交流碰撞的良好氛围。

3.4 贴近生活,注重人文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 教师在设计主问题时应多关注社会和生活,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情操,进而带给学生思想和行为上的有益影响。 如《散步》一文讲述的是全家人一起散步这件小事,但透过事件的“小”,教师不妨思考一下“小”中是否有“大”呢?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在感知内容后提出主问题,启发学生思考“(1)一家人散步会起争执,最终是怎么解决的? (2)如果你们一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想看戏曲,爸爸想看足球,妈妈想看电视剧,你想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手中,你平时怎么办,学了本文后你会怎么办?”在教学中,前一个问题我们很容易想到,学生也基本可以答出,后一个问题往往被忽略,而设置的目的就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反思自己, 从而意识到“尊老”“爱幼”都可贵,但也不要忘记培根的话 “‘尊老 ’更可贵”,并把“善事父母”这一美德传承发扬下去。

3.5 内容创新,形式多样

对于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板块, 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课堂真正还给他们,教师在提供平台的同时还应该用内容创新、形式多样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是演讲、情景剧、导游词等。如在教授《我的母亲》一文时,教师可以运用读写结合的方式设置主问题: 胡适对自己的母亲充满了感激、 敬仰之情, 那么你们对胡适的母亲又有怎样的评价呢? 请大家为胡适的母亲写一段墓志铭, 可以用老师提供的句式,也可以自由发挥,“这个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学生要想完成写的训练就必须认真读课文, 了解胡适眼中的母亲是怎样的,做了哪些事等,当然教师也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拓展思维,形成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去完成任务。 另,教师还可以借鉴余映潮老师的创意设计,将主问题设计为证明题,将语文课堂带向生动多样的境界。如《中国石拱桥》的主问题是,“如何证明《中国石拱桥》中有四种不同的段落结构形式? ”

总之,主问题的设计要求教师提升自身专业素养,认真钻研教材,研读文本,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用精、少、深、活的问题妙设引玉之砖,巧投激浪之石,让学生在不断的尝试、思考、体验中掌握语文学习的能力,享受语文学习的喜悦,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摘要:著名教育家S·L鲁宾斯坦指出:“对于形成任何一种重要能力,都必须首先引起对某种类型活动的十分强烈的需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教”与“学”双向乃至多向交流的过程,要想引起学生这种“十分强烈”的需要,最有效的办法是巧妙设计问题。然而当前中学语文课堂问题过于零碎、肤浅、没有层次性、无指向性、学生活动时间短暂且表面热闹,不仅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笔者从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启发思考,开放思维;贴近生活,注重人文;内容创新,形式多样五个方面谈一谈语文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从而实现优化课堂教学,从本质上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主问题设计,策略

上一篇:钻井新技术的发展下一篇:井下仪器高温电路设计方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