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主问题阅读“五步”教学法

2024-05-05

初中语文主问题阅读“五步”教学法(共8篇)

篇1:初中语文主问题阅读“五步”教学法

初中语文主问题阅读“五步”教学法

[初中语文主问题阅读教学模式]是以主问题为主线,通过提问、讨论,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构建的同时,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真正的主人。

主问题阅读教学是在主问题的引领下让学生科学有序的去寻找距离目标最近的路,从而得到答案,这个过程中学生如同海绵能主动吸收水分一样掌握知识。

主问题阅读教学流程包括以下六个步骤:学生自读,找出疑问;教师筛选,归纳分类;确定“地位”,设计程序;课堂调控,调节进程;检测反馈,巩固求知。

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一)、学生自读,找出疑问

老师组织学生自读课文,给予学生恰当的读法指导或阅读提示。这一环节采用个人看书,这就要求学生读书时要做到三到,眼到、口到、心到,不能走马观花。同时让学生每人上交若干问题。这样就逼着学生认真读课文,而不是草草了事地读书,通过抓住课文或段落的中心句,关键词等理解课文,提出自己的疑问,找出自己的收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用批注符号圈、点、勾、划,通过批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最后学生用纸条写出初读课文的疑惑。

例如在教《我的叔叔于勒》这篇时,学生们提出了“写于勒的经济境况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评价,在这几个阶段有什么不同?典型的语言有哪些?表现了他们怎样的思想性格?揭示了于勒与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船长向菲利普介绍完于勒境况后,作者是如何描写菲利普神情和心理的?”“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小说情节曲折,构思巧妙体现在哪里?”等等。

(此环节大约用时5分钟。)

(二)、教师筛选,归纳分类

既然学生对课文的总体内容有了大致上的把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不明白的问题进行罗列。很显然,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因为认知层次的不同和理解角度的不同会提出好多问题,可能一些问题会离教学目标相去甚远甚至风马牛不相及。这时候,教师应及时发挥其作为学习引导者的作用,帮助学生筛选出问题。教师选出对于文本解读有关键意义的问题,并且根据文本内容先后或层次深浅确定课堂呈现问题的顺序。思考解决问题最恰当的途径方法以及详略。

例如在教《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时,我按“理解通过语言、行动、神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体会巧妙的构思,把握曲折的情节”“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这三个目标,确定了这样一个主问题:请同学们假设这样一个情节,当成了大老板或大富翁的于勒出现在菲利普夫妇的面前时,菲利普夫妇将会有怎样的表现?请从他们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力面进行想象描述。

(此环节大约用时5分钟。)

(三)、确定“地位”,设计程序

确定问题的“地位”,并制定相应的教学预测,设计教学程序,补充相应材料作好教学准备。

让学生自己或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内容:

1、认识生字新词,利用工具书了解并掌握生字的读音、字义,新词词义,并能联系上下文揣摩词在文中的含义,个别词语能够仿写句子。这个阶段可把学生分类,用“一拖二” “一对一”两种形式来完成。所谓的“一拖二”是:“一”即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包括学习成绩、学习自觉性、主动参与意识)。“二”即所谓的待优生。“一”在学习中起表率作用,拖着两个待优生,督促他们主动学习,掌握基础知识,并渐渐让他们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所谓的“一对一”中的“一”即中等学生,他们两个互相监督,互相帮助,互相进步,互相比赛。这一阶段采用这种形式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起到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的作用,不让每一个学生输在基础知识上。

2、带着疑问,带着收获,分小组交流收获,共同提高。同时发挥小组同学的智慧,解决疑问,完善答案,整合出小组内最有价值的问题。

这一环节目的是通过学生精读课文,共同理解课文内容,提出疑问,发挥小组成员的智慧,互相补充,深入剖析文章,力争让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都有展示的机会,从多角度多侧面理解文章。可以从赏析一处美妙的遣词造句,一节优美的景物描写,一段精辟的议论,逐渐过渡到赏析整篇文章,体会作者的情感,让学生畅谈自己的体会,轻松自由的表达读书感悟,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融入到同学们中间去,进行简要的、激励性的点评,使学生在交流活动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启迪思维,获取审美愉悦。

这一环节中,划分小组应注意,学习好、中、差的学生结合,爱动的不爱动的学生搭配。由组员推荐或竞争出一名学习优秀,认真负责的学生做小组长,负责协调工作,其他组员分别担负记录员,汇报员等工作,这样分配是为了保证在合作交流学习时,不让一个组员游离于小组活动之外。每个成员都能在合作学习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3、带着问题再读书,再思考。小组内同学集思广义,共同解决,小组内成员达成共识,然后班内交流。在交流的同时,其他的小组可以对其答案进行补充,这一环节主要是实现智慧共享,针对听到的答案进行补充再质疑,教师在小组交流时,要及时抓住有价值的问题进行点拨和引申,小组之间互相取长补短。通过对重点问题的探讨,深入挖掘文章。当其中一个小组的成员说明其问题及收获时,他必须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而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而其他同学必须认真听才能补充完善答案,也就锻炼了他们认真倾听的习惯,并且提高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这一环节中学生潜心读书是基础,组织好学生充分交流是关键,而教师针对学生的交流,适时、适度地引导是提高读书感悟,自主探究的重要条件。

4、以学生确定的最有价值的问题为突破口,让学生再次浏览课文,引导学生重点阅读某句子,某段落,进而对某一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讨论,把握文章的重点,突破难点。

再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主要教学程序如下:

⑴通读课文,解读“变”

[情景] 读过课文的同学,总有一个感觉,那就是菲利普夫妇真会变呀,那么,他们是怎样变的,“变”与“不变”的根本是什么呢?阅读全文后填写下面空格:身世变化:

不变的本质:

态度变化:

[活动]

1、阅读、思考;

2、小组交流、修改,推选代表准备班级讨论;

3、实物投影,全班交流、修改。

[引导] 菲利普夫妇态度的变化,正是他们内心变化的反映,而内心反映正是围绕于勒经济变化展开的,其中不变的是金钱。那么,菲利普夫妇内心的变化,我们怎么看出来的呢?

⑵研读重点,剖析“心”

[情景] 语言、动作、神态往往是人物内心的外在表现,透过语言、动作和神态我们往往能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内心想法。你能找出文章高潮部分描写菲利普夫妇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词句,并分析人物的性格吗?

[活动]

1、学生仔细读课文相关语段,并做圈点勾画。

2、班级交流,师生互相评点。

[引导] 莫泊桑写人物,不在外貌的描绘上下功夫,而是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这内心世界的揭发,又绝不靠作者的申说,而是用人物的言语、动作、神情等,让他们自己去自然地表露。

⑶再造想像,学会“写”

[情景] 发挥想像,运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等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任选其一。

A、当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了于勒后,他们就一直在防止女婿起疑心,假如女婿知道了这一事实,会发生怎样的情况呢?

B、假如在船上菲利普夫妇发现了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呢?

[活动]

1、学生想像、写作;

2、小组互评、修改、推荐;

3、全班交流、共同评价。

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文章的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此环节大约用时25分钟。)

(四)、课堂调控

调节进程

课堂调控,依据教学中的新问题,随时调节教学行为。

(此环节穿插教学过程中。)

(五)、检测反馈

巩固求知

例如在教《我的叔叔于勒》时,我出了这样两个题目,来考查学生。

1、回味课堂,选择“练”

A)亚历山大大帝有一次大送礼物,表示他的慷慨。他给了甲一大笔钱,给了乙一个省份,给了丙一个高官,他的朋友听到这件事后,对他说:“你要是一直这样做下去,你自己会一贫如洗。”亚历山大________________。(发挥想像,运用语言、神情、动作等细节描写写一段话,把横线上填完整。)

B)张伟生病了,病得很重。粗鲁直率的叔叔,慈爱的奶奶和正在读中学的同学兼好友来看他,他们三人可能的动作、表情及说话是:

叔叔:__________________奶奶:__________________同学:_________

2、写一段话,阐述你对“金钱和亲情”的认识。

学生都能沿着本文的主题以及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进行合理的想象和发表自己的看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篇2:初中语文主问题阅读“五步”教学法

龙游模环初中 徐铁祥

[摘要] 提高语文阅读教学中“主问题”设计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之一。当前教师不太重视对课堂“主问题”的研究,课堂提问上仍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致使课堂阅读教学效率低下。针对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在教师深入备课的前提下,分析提问存在的现在问题,着重探究了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主提问的设计路径,以期盼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优化得以实现,并为课堂教学过程的全面优化做出努力,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益。

[关键词] 主问题、有效性、多路径、思考

随着语文新课准的颁布和新课程的试验的推进和深入,语文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注入式”的教学形式逐渐被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取代。然而仔细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课堂的教学效益仍是不高,“满堂问”或 “一问一答式”的所谓 底层次“对话”教学仍唱主角。这种 “对话”由于缺少必要的深度,对学生没有思考的挑战性,也由于学生习惯于被动的“对话”也提不出高质量的问题,师生之间、文本之间很难进行深层次的对话。其主要原因我认为我们没有抓住语文学习中的核心问题有关。.一堂课45 分种课堂如果多消耗在零碎的问题上,势必影响课堂的结构和效率。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以设计 “主问题”来带动课文的阅读教学,对新课程的改革,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简化教学头绪,减少大量的无效提问,把语文课真正还该学生;而且也能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处理好预设和生成关系,提高把握课堂,驾御课堂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一、课堂阅读教学“主问题”有效性的内涵

课堂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是相对于那些零碎次问题而言的,它是指在阅读教学中起支撑地位、起主导作用,能让学生真正进行整体性阅读,从而提升学生的发展性学力。“有效”指指教师提出的问题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作为引领阅读教学的“主问题”以下之特点:

首先具有信息集约性。即根据教学主干内容,呈现一个或几个需要学习探究的主问题,让学生围绕主问题展开各种学习活动。改变了以往的那种琐碎的提问,它能起到以一当十的功效。

其次具有高度整合性,即它是经过高度提炼,是一总能引动整体性阅读教学的问题。

再次它具有自主生存性。即它体现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即尊重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能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问题的自主生成让学生有成就感。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设计 “主问题”对带动整篇课文阅读的教学,对新课标下语文的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价值。为此本文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应精心选择适当的点切入新课文,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多路径设计“主问题”

从课文关键处切入。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理清文路把握课文的某些连接点,如关键词、或过渡句或中心句,并围绕这些连接点去探究,对于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是有好处的。例如,在教《愚公移山》时从“有多少人参加移山大行动?”的关键处设置主问题,逐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既落实了“且”、“叟”、“龀”、“遗男”、“荷担者三夫”、“遂率”,以及“遂率”句的主语省略等知识,又为后文分析理出了清晰的头绪;从人到事,“这件事做起来难吗?”把学生引导到“移山的任务越艰巨,就能能显示出人们的不同精神面貌”这个方面;这样的问题,正是教者以实现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而设计出的主问题。

从内容的矛盾处切入。有时课文中前后有不一致甚至矛盾之处,由此设计问题,可激发生疑,共同探究,理解文章之合理性和精妙处。于漪老师曾说过:“对立事物互相排斥,人们碰到这种情况容易引起思考,学习也如此。抓住课文本身的矛盾,抓住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矛盾,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课文内容本身的种种矛盾,抓住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矛盾来设问,引导学生深入钻研。如鲁迅的《孔乙己》末尾有这样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教学时我们可以这样设问:“大约”和“的确”是矛盾的,那么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为什么?这样的设问一出,立即会引起学生对文章作深入钻研。这种居高临下的主提问设计,可以学生带有强烈的好奇心去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文章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文章的阅读能力。

从课题切入。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灵魂。题眼则是课题中的关键词,抓住了题眼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主旨。如,《我的叔叔于勒》,的全文是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由“盼”到“怕”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现实的,教学时就可以从课题切入:“于勒”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在菲利普夫妇眼里又是怎样一个人,有过哪些称呼变化,是什么主宰着这些变化?怎样理解文中“这是我的叔叔,我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样的句子?这样,紧扣课题精心设问,突出重点,有利于把握文章的中心。这样的问题着眼教材的整体把握,覆盖面广,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并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种提纲挈领式的主问题,对提高教学效率显现了重要作用。借对比切入。一篇文章,总有几个词语和句子的内涵比较丰富,思想比较深刻,能集中体现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且有的词句还反复出现,教学中抓住这些词句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去理解掌握,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木兰诗》教学时,不妨让学生找找有几处声音对比?起到什么效果?这样的问题应该是能激发学生兴趣的也是能激活学生思维的。两句诗,写了两类不同的声音,一是“唤女声”熟悉的声音,一是流水声与嘶叫声,两相对比,深刻反映了木兰复杂、矛盾的心情;“唤女声”,写的是亲情,表现木兰的思家之情,流水声与嘶叫声写的则是战情,表现自然环境之严酷和战争环境之严峻,两相对照,又可见木兰毅然抛却思家之情服从卫国之情而勇敢奔赴前方的精神;两次“不闻”表现木兰从军之坚定,两次“闻”则表现木兰历练之丰富,“不闻”与“闻”的鲜明对照,又深刻表现了木兰忠贞报国的精神。教师在设计主问题时要善于从对比之处去挖掘,那么问题即能满足学生的好奇的心理,有能带动从字词到篇章的理解,小小的问题拨动全文,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抓细节切入。在教学中,文章中的细节的作用令人叹服,它对刻画人物、塑造形象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作用,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抓住课文中的一些细节,细细地加以品味和探究,并以此为切入点设计问题。教《孔乙己》时,讲到孔乙己最后一次出现在酒店时的情形,可以就孔乙己的穿着问:“孔乙己的长衫哪里去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回答精彩纷呈。有的从孔乙己身着长衫到“剥”去长衫再到悄无声息地离开人世,这一悲剧沉痛地诉说了旧社会读书人的悲惨命运,无情节地鞭挞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凶残本性。正是细节成功把学生带到主人公内心世界中。恰当的在细节做文章,把细节放大,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循思路切入。思路,是指作者写文章过程中思考的线索、脉络。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教师提问要体现作者的思路,这就是“遵路”。教师所提的问题若能紧扣文章思路,学生就有“序”可循,顺藤摸瓜,便于逐层深入地理解阅读对象。比如《口技》一文,开头“京中有善口技者”的“善”,就巧妙地暗示了表演者演技的精湛和绝妙。教师可紧扣“善”字展开讨论,看文中表现口技人之“善”有哪几个方面:道具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此为一“善”;表演的内容生活化,表演一家四口深夜醒而复睡又遇大火的复杂情景,此为二“善”;观众“伸颈,侧目”,直到害怕得要抢先逃跑的神态变化,更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此可谓三“善”。通过“善”字的理解切入本文进行教学,不但统领了全文内容,而且将作者的行文思路比较清晰地凸现出来了。

三、设计主问题的几点思考:

主问题的设计路径是多角度的,它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学习需要,它也体现教师的教学风格和个性,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要发挥主问题的设计有效性,还应注意以下三点:

教师在选择切入点,首先要选择凸显语文教学的 “语文个性点”即以语文问题为教学中心,让语文充满生活的源头火水,围绕生活情景设置问题,围绕生活观照问题,围绕思维演绎问题,这样组织教学才不会走题,才不会让语文背上不该背的包袱。

其次,要选择主问题中的 “审美点”来组织教学,使语文课充满意味深长的美感,不能让语文课变味,作一些纯理论的分析,沦为其他课的附庸。

再次我们在采用主问题教学时,要精心选择 “问题链”课堂教学的线索应该是一个问题链,丝丝入扣,环环相连,使课堂显得严谨。

最后运用主问题教学时,要寻找设合 “教师教学个性点”,在课堂充分展现教师的教学魅力,展现教师的风采,切忌人云也云。

结语:

课堂教学中找准主问题的切入点,巧妙提问,就犹如投石击水,击石发光一样,可以改变平庸沉闷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吸引学生注意,从而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探究的乐趣,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论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创新》余映潮《语文教学通讯》2003.05 《问题教学法是语文教学的母法》陈礼林《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09 《《语文课程标准》

篇3:初中语文主问题阅读“五步”教学法

“主问题”的研究, 实际上是课堂提问研究。这种研究的着眼点与着力点是:在阅读教学中, 用尽可能少的关键性的提问或问题引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更集中更深入的阅读思考和讨论探究。

与课堂教学中一般的“碎问”相比, “主问题”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第一, “主问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 是教师精细阅读课文与精心思考教学的思想结晶, 是一种可以引动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第二, “主问题”在教学中出现的顺序是经过认真考虑的, 一节课中的几个重要的“主问题”, 其出现的先后是一种科学有序的安排, 它们各自在教学的一定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不具有一般提问的随意性。

现根据自己阅读体会, 结合我们学校学生的客观实际情况, 展开系列的“主问题”教学的尝试, 以期在实践中逐渐加深理解, 在理解中不断消化, 从而不断使我们的语文教学逐渐走向“有效”, 努力创造“高效”的课堂最佳境界。

1 抓住欣赏点, 诗情画意入眼来

古代诗词不仅语言隽美, 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成为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 既是提高读写听说能力的重要途径, 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 又得到审美的陶冶。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 每册都有古诗词的阅读教学, 而且, 每册教材还设置了十篇“课外古诗词背诵”, 共六十篇。将两者相加, 人教版初中教材一共选编了近百首古诗词。

那么, 如何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 自然地引领他们走进古典诗歌的殿堂呢?可借助“主问题”设计来体现教学的层次感、有序性、有效性。试以《观沧海》为例, 作如下主问题设计。

1.1 感受古诗音律美。

教师引导:诗歌往往有着鲜明的节奏与韵律, 走进诗歌, 必须把握诗作的节奏与韵律。1.1.1教师提供两首不同风格的音乐, 说说哪首适合这首诗歌, 为什么?预设:第一首音乐节奏较快, 而且单一, 适合表达欢快、兴奋的情感;第二首音乐节奏时快时慢, 有起伏感, 适合表达深沉、激越的情感。1.1.2听录音, 比一比, 划一划。

1.2 想像古诗的画面美。

1.2.1圈划出文中描写景物的词句;大声诵读, 圈划出文中描写景物的词。哪一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试着用形象化的语言描绘这一景物。教师示范:海水: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 一望无垠。多么的壮阔啊!草:山岛上, 长满了各种各样的草, 异常茂盛, 充满生机, 虽已是秋天, 仍生机盎然, 令人振奋。1.2.2展开联想, 想象诗作所营造的优美的画面。引导:在这些景物中, 实景有? (海水、山岛、草木、秋风、洪波) 虚景有? (日月星辰) 在实景中, 真正写海的是哪几句? (“水何澹澹”、“洪波涌起”) 请展开想象, 描绘这两幅图景。第一幅:微风吹拂, 海水荡漾, 碧波万顷, 一望无垠;第二幅:山高风急, 波涛连天, 惊涛拍岸, 浩荡磅礴。

1.3 领悟古诗的情韵美。

1.3.1假如你目睹此景, 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触?诗人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1.3.2资料链接 (联系创作背景) , 走进诗人情感世界。1.3.3反复诵读“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深入领会诗句所蕴含的情感。从“若”字中你读出了什么? (虚写, 想象) “其中”、“其里”指什么?

日月星辰的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 诗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饱含深情的诵读这几句诗句。1.4朗诵古诗展现美。1.4.1欣赏名家朗诵。1.4.2全班深情诵读1.4.3登台朗诵。由此可见, 只要抓住“审美点”, 反复诵读, 层层深入, 定能够引导学生深入领悟古诗的韵味, 在诵读中紧扣“审美点”, 对学生的古诗鉴赏进行系统的学法指导。当然, 古诗的“主问题”设计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a.从诗题切入:诗歌的题目往往是全诗内容的体现, 尤其是题眼, 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从这个角度设计出来的主问题, 能使学生准确地把握诗歌的内容和脉络。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围绕诗歌的题眼“归”, 设计出“诗人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的问题, 诗人的情感主线就很容易把握了。b.从炼字切入:诗歌最能以凝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意蕴, 为此特别讲究炼字。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体悟到炼字的妙处。如温庭筠的《望江南》, “采撷你认为炼字了得的诗句并简析”这一问题, 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倚、脉脉、悠悠”等字, 在联想想象揣摩女主人公微妙的内心变化, 体悟古诗出神入化的艺术魅力, 从而提高学生阅读欣赏赏鉴质量的能力。c.从情感切入:鉴赏诗词主要是把握情感、体会意境。所谓“境由心生”“一切景语皆情语”, 把握诗人的情感主调, 以此析景悟情, 水到渠成。如《天净沙·秋思》中抓住诗人的“秋思”情, 设计“析景愁情探因”的问题, 学生将意象、意境、词人身世等因素融入词作赏析中, 形成课堂阅读教学主活动。

在此, 由于篇幅限制, 不再一一赘述。

2 围绕动情句, 文章内美无声来

散文, 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记游、写景、状物、抒情、议论的文章。它分类细腻, 语言精美, 情韵优雅, 布局巧妙, 内涵丰厚, 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学生欣赏水平、丰富学生语言、熏陶学生人文精神的极为重要的文体。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 选取了大量的经典散文, 因此, 散文教学是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的重头戏。那么, 散文教学能否紧扣其文体的独特性, 进行有效的尝试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只要抓住一篇散文的情感最深点, 挈住文章最动情的句子, 然后, 紧紧扣住这一动情句, 结合全文内容, 设置主问题, 就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 有效地展开教学活动。以下以《老王》为例, 谈谈我们的收获。这篇散文有一个“动情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进行主问题设计, 定能原本“导入新课——了解作者——走近老王——关心老王——描写老王——善待老王——体悟真情”的教学模式, 经过大家讨论, 设置如下主问题, 取得很好的效果。

《老王》主问题设计:a.请用一个词语表达你对老王的情感。文章中的“我”对老王又是怀着怎样的情感呢?用原文句子回答。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b.“我”与老王之间发生了哪些事?请用“我愧对老王”加以概括。c.观察文中的插图, 朗读相关描写的句子, 圈画出体现“愧怍”的字词, 细细品读。d.老王已经成为我心中永远的记忆, 作为读者, 我们从作者的“愧怍”中读到哪些做人的道理呢?在这个教学设计中, 没有繁琐的追问, 没有人为的肢解, 没有牵强的解读, 所有的问题全部围绕着文章的“动情句”展开。学生初读课文, 感受“愧怍”;学生概括情节, 体会“愧怍”;学生细读文本, 领悟“愧怍”;学生联系现实, 体验“愧怍”。这样一来, 紧紧扣住动情句的关键词, 一气呵成, 浑然天成。我发现, 其他散文也可以紧扣“动情句”设计主问题。如《走一步, 再走一步》中“我曾屡次发现, 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 只要记起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 我便能应付一切”;再如《行道树》中“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 但是, 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再如《第一次真好》中的“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 生命也就逾益多姿多彩。愿你珍重第一次”;再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孩子”等等。3紧扣感人处, 妙笔生花为君开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 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小说世界精彩纷呈, 其中有鲜活的生命, 浓郁的情感, 深刻的思想;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也有艺术化的辽阔的空间。小说教学应该让学生体会生命的内涵, 领悟生活的真谛, 感受丰富的情感, 获得美的享受。小说的阅读教学设计应体现文学教学性质。九年级上册第三、第五单元, 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共编选节选了古今中外的十二篇小说。那么, 这些小说的教学, 又可以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学天地, 分析鲜明的人物性格, 曲折的故事情节, 深厚的人文底蕴呢?我以《范进中举》为例, 精析感人处, 大胆地进行“主问题”设计, 确实收获颇丰。

3.1《范进中举》“主问题”设计:

3.1.1这个嘴巴打得。预设: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说, 然后,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原文句子:“胡老爹方才这个嘴巴打的亲切……”。3.1.2请解释“亲切”的词义, 说的是谁?谁说的?3.1.3找出文中关于“手”的描写的片段, 圈画相关动词, 细细品析。预设:引导学生体会以下写手的精彩片断:a.胡屠户站在一边, 不觉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 把个巴掌仰着, 再也弯不过来……而今菩萨计较起来了。想一想, 更疼的狠了, 连忙问郎中讨了个膏药贴着。b.范举人先走, 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以。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 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c.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 把拳头舒过来, 道……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 往腰里揣……。3.1.4一只手, 大文章。结合生活实际, 谈谈作品的现实讽刺意义。在整个设计中, 教师紧紧扣住“手”的描写, 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深入分析, 并以此为切入点, 教给学生鉴赏小说的方法之一, 即抓住细节描写, 分析人物形象, 感受讽刺意味, 领悟作品精髓。

3.2 之后, 我又对《杨修之死》作了如下的主问题设计尝试:

3.2.1唉 (嗨, 哼……) , 杨修你太——!。假如你是围观群众的一员, 面对着此情此景, 你会说点什么?3.2.2文中有一句话, 是夏侯:对杨修的高度评价, 请找出来—— (公真知魏王肺腑也!) 。3.2.3解读真知。a.真知……。杨修的“真知”从文中哪些事情上可以看出来?。b.真知?。文中的哪些字眼可以看出杨修的“恃才放旷”呢?c.真知!假如你是才华横溢的杨修, 如何与曹操相处, 才能做到相安无事, 真正体现“大智慧”?。3.2.4读完, 你在为人处事上获得哪些“真知”呢?这个教学设计, 我紧紧扣住“公真知魏王肺腑也!”中的“真知”, 展开系列活动, 由浅入深, 环环相扣, 将作品中最感人处加以凸显, 学生借此很好地分析人物, 体悟深意, 情感得到升华。

通过这些“主问题”的设置, “长文短教”得到很好的体现, 而且, 教学思路清晰, 重点突出,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 我的设计也许没有科学的学理考证, 也没有先进的理念的支撑, 自然非常稚嫩。有关“古诗”、“散文”、“小说”的主问题设计, 这仅仅是我的点滴经验。另外, 并不是说所有的“古诗”、“散文”、“小说”的教学都必须按照此类“模式”展开教学。三者并非孤立, 而是可以相互交叉, 相互渗透。

参考文献

[1]王深根, 毛建华.新课程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 2003, 4.

[2]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11.

[3]刘丽华.浅论初中语文教学“主问题”的设计创新[J].中国教育发展研究, 2009, 7.

[4]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刘惠英.现代散文教学四步曲——浅淡初中农村中学之散文教学[EB/OL]http://www.fjzzjy.gov.cn.

篇4:初中语文主问题阅读“五步”教学法

整体来说,这节课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原因主要是流程设计缺少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板块是割裂的,文本解读难以到位。我不由想到了“主问题”这个关键词,应该说,上述板块式教学能简化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条理清晰,只不过,互不相连的问题不能称之为“主问题”。余映潮老师提出,在阅读教学中要用尽可能少的关键性提问或问题,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更集中、更深入的思考。这是针对课堂上的随意连问,简单追问和习惯性碎问而言的。“主问题”指的是阅读教学中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提问或问题。阅读教学中设计“主问题”,我们的课堂才精彩纷呈,活力四射。那么,如何设计“主问题”呢?

一、深入解读文本,优化主问题设计

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深度决定着课堂教学的高度,教师只有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从而收获到课堂教学的美丽风景。

主问题设计需要教者精细阅读课文和精心思考教学。阅读教学要“潜心会本文”(叶圣陶语),于永正老师也说:这法那法,读不懂教材,没法。教师要依据自己的阅读经验,揣摩解读文本的每一个细节,预想学生阅读文本时有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从而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进行主问题设计可从如下方面入手:扣住课题,因为标题能概括中心,往往是内容的浓缩,情感的出发点;找准文眼,品味、体悟文章中的重点词句,感悟作者的情感;根据文章结构,任何文体都有一定的行文思路,教学时若能抓住作者思路自能悟出深意;联系文章背景,有助于深入地解读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

比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我从标题入手设计了如下问题:

1.我的叔叔于勒是什么样的人,请做于勒的简历;

2.对叔叔于勒应持什么态度?我们一家对叔叔于勒是什么态度?

3.菲利普夫妇对亲兄弟于勒态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揣摩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变化的语句,说说他们是什么样的人?

这样的设计改变了传统教学一律从小说三要素入手,概括情节,分析人物、明确环境描写作用的不变教法,设计有递进性,由浅入深,问题之间有逻辑性,可以激发出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揣摩教学目标,优化主问题设计

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必须讲求教学效率,所以,每一堂课必须围绕明确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面面俱到式的教学,只能导致教学目标不明,课堂教学没有重点。

一位老师这样设计教学铁凝的《生命与和平相爱》。设定的教学目标为:通过分析文章所描写的戴维这一人物形象,探究其具有优秀才能的根源,从而了解犹太民族珍惜生命,祈祷和平的感情及犹太民族重视文化教育,重视培养生存能力的情况。针对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了这样几个主问题:

1.犹太民族中的优秀青年戴维是怎样的形象呢?请捕捉有价值信息为戴维设计一份全面、别致的小档案,档案中必须包含评语这一项。

2.如此优秀的犹太青年,其优秀才能形成的根源是什么呢?请阅读课文,并结合对犹太民族的了解,探究其中的原因。

3.有人认为,本文题目“生命与和平相爱”可以换成“个人——家庭——民族”,也有人认为不能换,因为这三者之间相距甚远。你认为呢?请结合课文内容,具体阐述理由。

这几个教学问题,目标指向非常明确,第一问解决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本,而设计小档案及评语的形式,比形象分析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第二问探究“优秀才能形成的根源“,旨在揭示戴维这一形象背后蕴含的社会意义,引导学生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民族精神等方面分析,从而达成“了解犹太民族珍惜生命,祈祷和平”这一目标;第三问解决对文章主题的理解,通过设置对矛盾问题的选择回答,巧妙地把教学引向深入。

这几个问题成了支撑此课的骨架,从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到对文章思想内涵的把握,逐渐达成教学目标。

三、考虑学生学情,优化主问题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说:“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战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所以在课堂问题设计上应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以学定“问”。

有位老师为《天上的街市》这样设计课堂问题: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诗人描绘出的“天上的街市”;诗人是通过怎样的写法创造出这样美好的境界的?你能分清哪些是诗人的联想,哪些又是他的想象吗?课堂至此晦涩不畅,气氛沉闷。

究其原因,在于问题设计背离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能力状况。初中生兴趣广泛,思想活跃,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课堂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但概念定义下的内容理解,对于学生的思维训练意义不大。更何况 “联想”、“想象”的手法是本单元学习目标,直问哪些诗句运用了联想,哪些诗句运用了想象,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难于理解。

根据学生的学情,相同的内容,不同的问法,效果可能就会大大不同。我们不妨这样设计《天上的街市》:

1.诗人描绘的“天上的街市”是个怎样的世界,请用一、两个词语概括。

2.诗人描绘出的“牛郎织女”的生活与民间故事中的有什么不同?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请圈出体会。

3.诗人为什么要对民间故事作这么大的改动?他的用意是什么?这种写法叫什么?

对学生来说,天上的街市特点容易概括,“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也耳熟能详,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诗歌背景,思考改动民间故事的用意,在明确主旨的同时,介绍“想象”手法。这样,在学生的积极主动思考中,既能水到渠成地理解文章主旨,又能自然引出写作手法,符合学生思维由感性到理性的习惯,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

通过“主问题”设计和引导,创造出活动充分的激情课堂,有效改变教师满堂讲读的局面,有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语文课堂的品质,进而实现学生生命质量的提升。

篇5: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里的“问得巧”,就是要讲究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正如余映潮老师所说:“„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深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正所谓“文”有灵犀一“问”通。

关于主问题设计,我们研究了一年的时间,还处于探索阶段,下面我们将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从不同角度谈谈我们是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设计主问题的。

一、从文章的标题入手设计主问题

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标题都是文章的眼睛,是打开深入解读文本的钥匙,所以有时候我们可以尝试从标题入手来设计主问题。

七年级下册《邓稼先》一文是我和学生都很喜欢的文章,读起来荡气回肠。文本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学习邓稼先的高尚品质和精神,可是如何既不肢解课文又不空洞地说教,还能把这个目标落到实处,就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在集体备课的时候我们就从标题入手,在主问题的设计上下了一些功夫。当学生深情地朗读课文后,我们出示了这样一个主问题:请把《邓稼先》加上修饰语,将这一标题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理解补全空白,并说明理由。空白处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个短语、或者一句话。于是学生借助文本就说出了无私奉献、意志坚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诸多理解,而且把体现邓稼先优秀品质的词语和关键句都找出来了,同时还说出了“值得我们敬仰和怀念的邓稼先”等融入自己情感的深度思考的语句。这就比以往教师出示关键语句,让学生分析“其深刻含义是什么,能体现人物怎样的品质”的问法灵活高效多了。

这看似简单的主问题设计,却引领学生从内容的感知走向深入理解,从对文本语言的细细品味走进对人物精神品质的深切感受,实现了以一问带全篇的目的。

在不断的实践中,我们都认为有时抓巧抓好标题就能轻松地打开文本解读这扇“门”,收到 “一问抵多问”的效果。解读一篇文章首先从标题入手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在讲《散步》一文时,便是通过给文章换标题这一主问题设计来解读文本的,发现学生都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二、从文章的中心句入手设计主问题

从提纲挈领的角度来说,也可从文章的中心句入手来设计主问题。如在备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时,发现文章很长,如聊家常般写了母亲许多事件,其中有母亲对“我”直接教导的内容,更多的则是表现母亲在家为人处世的典型事件。所以我们决定先抛开开头一、二、三段不作分析,从第四段开始品读课文,抓住“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这一中心句来理解母亲的形象,体会文中蕴含的深厚情感。

学生能很快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从第 段写,可知母亲教育„我‟做人要 ”的填空,像“从第五段写母亲每天督促我起床,并且反省昨天的事,可知母亲教育我做人要学会反省自己,要严格要求自己”,“从第九段至十一段写母亲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忍到不可再忍时,也只是哭一场,可知母亲教育我做人要宽厚和善”,等等。与此同时对母亲形象的理解,对课文蕴含的深厚情感的体会,也就水到渠成地完成了。

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是一篇非常优美的山水小品文,不仅词采隽永、音节和谐,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很适合做范文。全文围绕“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个字写景抒情,那么,本文的主问题就可以从中心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入手了。所以,本文我设计了主问题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奇在______,我体会到了______;异在______,我感受到了______。让学生在字里行间寻找写景的技巧,学生在欣赏美丽景色的同时,也能自主去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于中心句比较明确的课文来说,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三、从品析语言入手进行主问题设计

除了可以从标题、中心句入手设计主问题外,从品析语言的角度设计主问题也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

语文可以说是文以载道,所以我们当然也应该以文明道,尤其是以细腻、精练的语言来刻画人物、反映主题的小说,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不是直抒胸臆,而是潜藏在字里行间的“空白”处,让读者自己感悟。所以我觉得,小说阅读教学的主问题设计可以着重从品析语言入手。

印象最深的就是两次执教莫泊桑的经典小说《我的叔叔于勒》第一次是在2008年,还记得当时,我们就按照小说的一般教法,引导学生归纳出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几个情节,然后再分析人物形象,挖掘主题思想。上完课,我们都感觉不满意,好像就是为了分析人物,分析主题而去阅读文章似的,主旨的多义性和解读语言的生成性都被忽视了。一篇经典名篇,只是被贴上了“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标签就又被束之高阁了。

所以2011年重新学习这篇课文时,我们完全放弃了原来的问题设计,在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后,从品析语言入手,我们设计了这样的主问题:“请找出文中人物对于勒的不同称呼,分类说说是在什么情况下这样称呼的?”这样就以小见大,以具体形象的称呼为切入口,引导学生进行全方位阅读。而且还将对故事情节的梳理涵盖在内,还辐射到了人物形像的分析与社会背景的渗透,避免了肢解作品的弊端。同时,由于所有的感悟都是建立在具体可感的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所以人物形象也就鲜活、立体起来,不再是平面的、简单的符号。教学效果比以前好多了。

在散文阅读教学的主问题设计上,也可以从语言品析入手。例如在讲析《济南的冬天》中“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个语段,设计的主问题是:“小雪点缀的小山,妙在哪里?”围绕这个主问题,学生回答:妙在颜色,妙在语言,妙在修辞,妙在意境,妙在情感……一个“妙”字引得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精彩纷呈,不仅从各个角度进行了赏析,而且还挖掘出了文章主旨,这样就避免了教师一会儿问表示颜色的词有哪些,写作顺序是什么,一会儿又问修辞等零碎的问题,因而,这一主问题的设计也就真的达到了以一当十的效果。

四、从体会情感的角度设计主问题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也需要语言来表达,情感更是一篇文章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比如八年级下册的《春酒》,它是一篇诗化的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诗般的语言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对故乡和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著名学者杨振宁说:“问题提得好,等于创造完成了一半。”所以,本节课我们设计了这样的主问题:我喝到了一杯 的酒,感受到了。学生速读课文之后,结合对文本语言的初步理解,谈谈自己体会到的情感。在这个主问题的引领下,学生纷纷感受到母亲的慈爱、温柔与好客,解读出地道的家乡味、浓浓的乡情,等等。这个主问题具有辐射性,可以引申出对文中人物性格的分析,以及风俗习惯等问题的探究兴趣,同时这个主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入文本,自主挖掘情感,走出了师生之间一问一答,学生被动思考的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效果理想。

大家都熟悉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上课时都会落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这一目标,我们当时就从文章的情感出发,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本文的爱国情感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学生自然地就从分析人物入手,抓住了各种描写方法并结合重点语句进行了解读,在解读文本的时候也明白了爱国不是空谈,而是体现在一言一行中,这个问题就真正触动了学生的内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主问题设计的角度可以是灵活多样的,上学期我们在讲《变色龙》一课时,对于课文的写作背景,我们就没有把它当作课前资料出示给学生,而将它设计成主问题:“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通过这个主问题,学生主动关注到了文中几处关键的细节描写,像四次提到法律,两次描写围观群众,一次环境描写,等等。这就避免了老师将这些细节一一点出,牵制性的让学生思考的局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也达到了高效课堂的目的。

五、从学情出发灵活设计主问题

通过分析学情来设计主问题也很重要。作为教师,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把自己的阅读思路转化为学生的真切感悟会更好。比如:我们在讲《社戏》一课时是这样安排的。

概括完文章的情节,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情感特点、兴趣特点,我们设计主问题:请说说你觉得文中哪一段情节最有趣味,说说理由。因为文中有很多情节充满了童真童趣,可以促发学生童年生活的感受,触动了学生的兴趣点,因而这堂课学生们兴味盎然。如果我们只是按照小说的三个要素来处理本文,就不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主问题设计的切入点、难易度要紧扣住学情,课堂才可能是高效的。

再如,在执教鲁迅先生的《雪》时,第一次的主问题设计是:对于文中写到的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鲁迅先生更喜欢哪一种?

应该说这个设计简洁明了,但在进行二次备课时,我们发现忽略了所教学的两个班学生的差异,于是为了降低难度,使教学更加清晰有效,将主问题设计作了如下改动:你觉得朔方的雪的美是一种怎样的美?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江南的雪景是一种怎样的美?美在哪里?你觉得鲁迅先生更欣赏哪一种美?你有什么依据吗?

这样的主问题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基础差的班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以上是我们对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设计主问题的一点浅见,可以说主问题的设计还不仅仅是我们提到的从文章标题、中心句、语言、情感、学情等方面切入,还可以从作者的写作方向、读者的认知角度、人文思想的渗透等多方面进行设计。

在一年的实践中,我们不断的研究,有收获有反思,当然也有困惑:

1.主问题往往都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在课堂实践上有时难以兼顾到阅读能力偏弱的学生,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主问题的提出给了学生一个广阔的思考空间,可是如何让思维有序,课堂条理清晰也是我们下一步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同时,关于主问题设计我们也要提出三点建议:

首先,只有教师功在课前,才能精在课上。

其次,教师要进行文本细读,找到牵动全篇的主线。

再次,主问题的设计要利于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

篇6: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

安徽省濉溪初级中学 任明新

一、从一节精彩的公开课说起

2005年暑假,我在宁波国际万里学校听了著名特级教师邓彤老师在全国报刊协会举行的课堂教学大赛上上的一节示范课,课题是从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节选出来的《宝玉挨打》。

按大多数语文教师惯常的教学思路,要先大说特说《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相关剧情,然后可以先播放《宝玉挨打》的电视片段,其后再接触文本,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一系列问题或赏析语言。

然而,邓彤老师却未按此思路设计。而是用张爱玲和王蒙等几位现代作家对《红楼梦》的颇具新意的评价来激趣导入,然后扣住小说题目《宝玉挨打》,‚研究题目‛设计了两个主问题:

(一)为何挨打?

(二)贾政如何打宝玉?品味几个‚打‛的动词。在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以后,再让学生对小说中使用精妙的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细节、一段情节进行精彩评点(教师先做了一个评点示例)就显得信手拈来、水到渠成了。

何其精美的一节语文课!没有声、色、光、电等多媒体手段的渲染,也没有热闹非凡的辩论、说唱、表演,只是紧扣住题目设计了两个主问题,小说错综复杂的情节就理顺了,人物关系也弄清了,小说的主题、写法也明确了,整堂课始终都围绕课文的语言进行思维训练,进行精妙点赏析,大量汲取了小说语言的养分。何等朴素自然而又美不胜收的一节课!

二、当前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的现状 目前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大多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对学生接触文本与文本对话的几个环节设计也往往能做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整体到局部,由语言到手法等。其环节设计大体可以用一个永恒不变的程序进行教学:

一、激趣导入,二、朗读课文,三、整体感知,四、合作探究,五、美点赏析,六、拓展延伸,七、创新训练。

这样六、七个程序的设计对于一篇现代文的阅读来说是诚然不错的。然而很多的课听下来以后,给人最强烈的感觉是虎头虎尾马蜂腰。‚激趣导入‛和‚作者简介‛等很精彩,‚拓展延伸‛的内容很丰富,然而对于文本的语言却知之甚少,多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尤其是不少教师在‚合作探究‛的名目下让学生讨论的问题,设计的往往过于繁多、零碎,抓不住文章的重点,突不破文章的难点,品不透文章的妙点,没有围绕文章的重难点精妙点进行好必要的精当的主问题设计。因而尽管课堂气氛显得十分活跃和热烈,大多数学生都纷纷发表了意见,但对文本这样一个精美无比的大花园却是走马观花,所得甚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让学生实现以上种种目标,就必须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语言的内部,汲取文本语言的养分。如此,方能改变目前对文本语言浅尝止、浮光掠影式的阅读弊端。我以为对每一篇课文或每一节课作一个精当的主问题设计是可以起到以一驭

十、提挈全篇的作用的。

三、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的原则

什么是教学的主问题? 就是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探究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问题。

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要具备‚三力‛,既要具有吸引学生参与的牵引力;具有在教学过程方面形成一个教学板块的支撑力;又要具有在课堂活动方面让学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的凝聚力。

主问题的设计要新,要深,要能迅速提挈全篇的学习,要能奋力搅动学生的思维。

在对主问题的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要紧扣教学的重点设计主问题

教师在确定每一篇课文及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就要明确其中的教学重点,要把解决教学重点作为教学的主体任务。

如:莫怀戚的《散步》一文,体现了一家三代四口人浓浓的亲情。这是本文的主题,也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据此重点,教师在指导学生充满情感地朗读课文后,为本文拟换一个新标题与原标题比较,然后就可以设计一个主问题:你从文中哪些语句体会到了浓浓的亲情?

通过这一主问题的设计,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句赏析了其中蕴涵的三代人浓浓的亲情,很轻松地解决了教学的重点。

2.要为突破教学难点设计主问题

《土地的誓言》一文是‚东北作家群‛之一的端木蕻良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写的散文。此文抒发了难以遏止的思乡之情,对故乡的土地发出了自己的誓言。从文章题目看是对故乡土地发出的誓言,主体内容在第二大段的后半部分,但作者却用了大部分的篇幅写自己对广大关东原野的热烈而深沉的热爱,以及故乡美好的生活留给的记忆。很多学生不易理解,我就依此难点设计了一个主问题:作者对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篇幅写自己对广大关东原野的炽痛的热爱以及故乡美好生活留下的印记?

围绕这一主问题,师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到文中一浪高过一浪的感情波澜在作者发出誓言时已达到了高潮。很显然,文章大量的篇幅是从感情上为誓言的决心而蓄势,从内容上为发出誓言作铺垫。

3.要依据学生的学情设计主问题

山东省青年名师朱则光老师这样说:‚学生的学情永远是教师教的原始出发点,一切为了学生,应当成为教师的课堂生命姿态:教学的准备是‘学生’——以学生的眼光审视文本;教学的序幕是‘学生’——着眼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教学的起点是‘学生’——从学生的心头扬帆起航;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教师要贴着学生教;教学的归宿是‘学生’——让学生激动一阵子,更要管用一辈子。‛

我们要换位思考,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把自己的阅读思路转化为学生的阅读过程,把自己的阅读感悟转化为学生的内化体会。因此教师必须将阅读策略转化为阅读教学策略,让学生‚虚心涵咏,切己体察‛(朱熹语),感受言语生命的活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如:鲁迅先生的《社戏》一文,以‚我‛看社戏的经过为中心情节。一般的教学设计多是按照小说的三个要素梳理情节结构,然后分析人物形象,赏析景物描写。这样的设计,难以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在将本文的情节从‚事情‛的角度概括为‚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归航偷豆——六一送豆‛八段情节以后,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情感特点、兴趣特点设计了两个主问题:

1、你读哪一段情节觉得最有趣味,说说理由。

2、你认为文中那个段落或句子写得最精彩,说说理由。

因为文中有很多充满童真童趣的情节可以调动学生童年生活的体验,触动了学生的兴趣点,情感点,因而学生们说得兴味盎然。

主问题设计的切入点、难易度要紧扣住学生的认知点、兴趣点、情感点,教学才可能是高效的。

4.要紧贴住对语言的品味设计主问题。

我国现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上海市著名特级教师陈钟梁老师说:‚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儿,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

朱则光说:‚语文教学应该是‘贴着文本的地面,漫步在言语的丛林,穿行在字里行间。’‛

重庆市青年名师王君说:‚教师要以语言解篇章,以语言绘形象,以语言激情感,以语言开智慧。‛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于漪说:‚千万别脱离了文本,千万别冷落了语言。‛

可见,教师在对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进行教学主问题设计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应当是对语言的品味,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

四、如何设计好阅读教学的主问题

1.从课文的标题入手设计主问题 如:李大钊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用长江大河生动形象地比喻民族生命的进程,以扬子江、黄河比喻我们的民族的精神,譬喻生动,哲理性强。

文章题目就点明了文章主题中两个要素及其互为条件的关系,教师可以就此设计一个主问题: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各是什么意思,两者之间有何关系?

学生结合课文可以说‚艰难的国运‛指‚艰难险阻的境界‛,‚很逼狭的境界‛,‚绝壁断崖‛,‚极其险峻‛,‚崎岖险阻‛;‚雄健的国民‛是指有雄健精神的国民。是艰难的国运造就了一大批有雄健精神的国民,只有雄健的国民才能改变艰难的国运。在国运艰难的时候,要发扬雄健的精神,为民族的尊严和发展而奋斗、牺牲。解决了这一主问题,全文通过生动譬喻所阐释的深刻哲理也就易于理解了。

再如:对《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的教学,在指导学生充分预习后,我从解题入手设计了一个提挈全文的主问题:你从题目中读到了什么?消逝前的罗布泊是怎样的,消逝后又是怎样的,是什么原因使它消逝了?围绕这一主问题,师生深入到课文内部,通过对罗布泊消逝前后的对比,深究出了它消逝的原因。

2.从文章的主旨入手设计主问题

《邓稼先》一文是由邓稼先的同学兼好友杨振宇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写的一篇表现邓稼先作为‚两弹元勋‛为祖国核武器事业所做贡献的传记性文章,此文用六个小标题提起全文,脉络清晰,条理分明。每一个标题均能起到概括本部分内容的作用。

对于本文的教学,在解题和充满深情的朗读及点评后,我设计了一个主问题:文中哪个地方最让你感动,你为什么感动?可以是一个事例,也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词。这一主问题的设计,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到深入理解,到对人物精神品质的感受、学习,到对本文在写法上的收获,对语言的品味等,都一包袱拎起来了!

3.从文章的构思特点或结构脉络入手设计主问题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文记叙了十九世纪的几位大作家星期天在福楼拜家里聚会交流的情况。刻画了四位作家的群像,个个神态活现,惟妙惟肖,跃然纸上,却又气质不同,性格迥异。表现了作家们高雅的生活情趣和对文学创作事业的狂热追求。

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本文对人物气质、性格刻画的精妙传神,我一反很多老师将人物填表对比分析的方法(那样太烦琐且生硬乏味),为本文的教学主体设计了一个饶有趣味的主问题: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位作家,说一说理由。

这一主问题的设计,是在‚解题‛和‚绘声绘色读课文‛以及‚从插图中找出四位作家‛三个教学环节完成以后水到渠成而设置的主问题,这一主问题的设计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几位作家特异的气质和感人的性格品质。

4.从关键词或关键句入手设计主问题

张晓风的散文《行道树》的结尾说:‚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这一句是全文点明题旨的话,也是对全文内容的收束。我就从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忧愁而又快乐‛入手,设计了一个主问题:行道树为何忧愁,又为何快乐?从文中找出语句来理解。通过这一组相互矛盾着的关键词,学生深入研读文本,理解行道树忧愁和快乐的真正内涵,从而深入理解了行道树在奉献中快乐着的奉献者形象。

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一文的第一段末句说:‚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句领起了下文中的第二、三段,在文中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

可以扣住此句设计一个提挈全文的主问题:下文中那些句子写了奇山,哪些句子写了异水,作者是怎样表现他们的‚独绝‛的?

5.从事件的发展变化和人、事、理之间的关系入手设计主问题

这种设计适合于故事情节复杂曲折、人物众多,人物关系纷繁的叙事类作品。

如:《鲁提辖拳打镇江西》这篇人物众多、情节复杂、描写细腻的小说,我就从小说的三个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入手,设计了一个主问题:文中人物鲁提辖、镇关西、金氏父女,他们是怎样互相对待的?各分三个步骤说。

围绕这一主问题,引导学生理顺小说的情节变化,鲁提辖对金氏父女是一问(为何哭),二赠(赠银两),三救(救出虎口);镇关西对金氏父女是一占(霸占金翠莲),二弃(赶走金翠莲),三诈(诈骗银两);鲁提辖对镇关西是一耍(消遣他),二揭(揭其罪),三打(三拳打死);镇关西对鲁提辖是一从(顺从伺候),二拼(拼命),三求(求饶)。

通过这样的梳理,人物关系一目了然,情节发展条理分明,鲁提辖的形象也呼之欲出了。

教师就势作出精当的板书设计:

鲁提辖 镇关西(郑屠)

金氏父女 再如:鲁迅的小说《故乡》一文,可设计一个主问题:小说中‚我‛的故乡在二十年前后分别有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由这一主问题引导学生从文中归结出故乡在景物面貌方面、故乡人物方面、‚我‛和故乡人物的关系方面均发展了巨大的变化。师生沿着这一主问题研究课文,既理清了小说的情节,也明白了人物性格;进而就自然地归结了这篇小说的深刻主题。

总的来说,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就是用精、少、实、活的问题激活课堂,精炼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直指教学目标,达到高效目的。

通过合理有序的主问题设计,能有效地简化教学头绪,表现出一种高层建瓴的设计风格,有着鲜明的主体把握教学内容的特色,使教学内容于单纯之中表现出丰富,于明析之中透露出细腻。

愿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将主问题设计的手法运用得更纯熟更精炼更高效吧。

参考书目:

1.余映潮《教学思路的设计艺术》(之三)

2.朱则光《在语文的路上幸福追梦》

篇7:初中语文主问题阅读“五步”教学法

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主问题的设计(出自徐英的博客)摘

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关系到整堂课的教学质量,关系到学生能否把握阅读要领,以及语 文素养的提高。“主问题”的提出,试图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从文章的主题思想,结构,语言品析,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自选或发现的角度来探究设计“主问题”,对传统的

课堂提问方式有所改造和创新,对阅读教学课堂活动方式有所改造和创新。

关键词:阅读

提问

主问题

语文教学活动重在课堂,而课堂又是以实施阅读教学的主阵地,语文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占的重要性 也显而易见。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关键,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个关键。它是集对 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积累运用、语言的表达、思维分析和创新思维、写作、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各种实际

问题等教学指导于一体的重要教学过程。因此教师投入在语文阅读教学的备课时间是非常之多,准备得很充

分,课堂上也很热闹,果然也收到了较明显的效果。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那种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那些

提问是较琐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也很短暂,学生的应答大都不外乎“是”或“不是”,不仅如此,由于所设计的问题过于零碎,不便于学生把握阅读要领,不能对文章提纲挈领。这种“多问题”式的设计方 法,使学生的思维缺乏连贯性,而且是在教师的提问之下被动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抑制,最

终还是不利于学生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湖北荆州市教科院中学语文教研员,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首先提出了“主问题”式的语文阅读教学 的问题设计新理念。什么是 “主问题”呢?所谓“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上随意的连问、简单的追问和习

惯性的碎问而言的。它指的是课文研读教学中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如此看来,对“ 主问题”的设计,就是对课堂提问的设计,即在阅读教学中,用尽可能少的关键性的提问或问题引发学生对 课文内容更集中更深入的阅读思考和讨论的设计。用“主问题”来形成课堂教学步骤,往往表现出一种“线

索”之美,表现出“妙在这一问”的新颖创意。为此,许多老师纷纷展开对“主问题”设计的探索。本人也

在学习其他教师的经验时,也在摸索着前行,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探究出几点方法,与大家共勉。

一、可从文章的主题思想的角度设计“主问题”。

因为每一篇文章的写作,都蕴含着作者一定的写作意图:或抒发作者的爱国情怀,或高扬人性的美好品格,或表达对人情冷暖的关注,或表达作者对人生的感悟,或蕴含对世人的警示,或揭示某种社会现实,等等。

这些蕴含在文章深层的主旨,有待于教师设计出各种阅读问题加以引导点拨,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以此培养

学生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如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孔乙己》一文,作者主要是通过对孔乙己好喝懒做、迂腐可笑而又可怜可悲的人物形象的描写,揭示了封建教育制度的腐朽没落,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读书人 的毒害,也揭露了当时国民麻木、迟钝、落后、愚昧的劣根性,表达了作者要唤醒和“改造国民精神”这样 的一种写作目的。主题是极其深刻的,是发人深省的。所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设计这样一个主问题

进行引导启发:在《孔乙己》这篇文章中,作者抓住“偷”、“酒”、“笑”、“打”这几个方面的内容来

描写孔乙己的形象,展示孔乙己的性格特征,有什么深意?能否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谈一谈? 如《孤独之旅》 一文的内容含义深刻,富于人生哲理。为此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请品味文章结尾:“鸭子长大了,肥硕 了,下蛋了”,这句话试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这句话有什么深意?具有怎样的人生哲理。由此引导学生领悟: 文章通过描述鸭群经历了自然的暴风雨后长大了,由此反衬出杜小康经历了人生的暴风雨,也长大了,坚强

了,读懂了人生的第一页。语言含义极其深刻,富于人生哲理。

“主问题”所研究的是具有少、精、实、活特点的关键问题,所追求的是“一问激起千层浪”的艺术效果,所引领的是深层次的阅读教学活动。

二、可从文章的结构角度设计“主问题”。从文章结构入手,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从而提高学生分析理

解文章的能力。比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在课文教学进行到一定的程度时可以设计这样

一个问题:本文作者描述了童年时期的两种不同生活,为什么先写“百草园”的生活,后写“三味书屋”的生活? 这两种生活调换位置写可以吗?由此启发学生思考按照时空顺序结构文章的好处。

这种居高临下鸟瞰式的主问题设计,可以便学生充分地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文章 内容的阅读能力。

三、可从语言品析的角度设计“主问题”。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有关问题的设计,可以引导学生体味作品的语言风格,赏析、品味、领悟作

品的语言特色,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风格、感悟作者丰富的思想,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对关键语句

“主问题”设计。①本文中的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是什么?为什么?②本文的哪一句话让你想到了什么?你为

什么这么想?③你能从某句话中看出作者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吗?④对这句话你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吗?如在张 晓风的散文《行道树》的结尾里有这样一句话:“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这

一句是全文点明题旨的话,也是对全文内容的收束。从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忧愁而又快乐”入手,设计了一 个“主问题”:行道树为何忧愁,又为何快乐?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理解。通过这一组看似相互矛盾着的 关键词,让学生深入研读文本,理解行道树忧愁和快乐的真正内涵,从而深入理解了行道树在奉献中快乐着 的奉献者形象。如在教《小石潭记》一文时,对题目“小石潭记”四个字的分析。这四个字,字字在课文中 都有“文章”。请同学们从标题中任选一个字,分别用“小”、“石”、“潭”、“记”来说话,说说课文

哪些内容能够分别表现这四个字。本人以“石”为例,进行示范:“全石”“卷石”是明写石潭,“犬牙差

互”是暗写石岸;“如鸣佩环”写出了水击石声的清越,“影布石上”写出了水的清澈;“凄神寒骨”不仅

写石的冰凉,还含蓄地表现出作者的悲凉心情……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自选内容,自由品析。这种教

学设计显得大气,给学生深入地研读课文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一文的第一段末句

说:“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句领起了下文中的第二、三段,在文中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扣住此句 本人设计一个提挈全文的“主问题”:下文中哪些句子写了奇山,哪些句子写了异水,作者是怎样表现他们 的“独绝”的?

语言是文章的外壳,是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的表露。任何一篇文章的写作,都体现了作者一定的语言风格,或生动形象,或清新自然,或通俗易懂,或含义深刻,或幽默风趣,或富于人生哲理,或引经据典,或化用

名诗名言等等,从而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有关的问题设计,对学生加以引

导,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风格,领悟生动的语感,品味、赏析、学习、借鉴语言特色,感悟作者丰富的 思想感情,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可从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角度设计“主问题”。

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文后,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并尝试着写一写:假设这样一个情

节,当成了大老板或大富翁的于勒出现在菲利普夫妇的面前时,菲利普夫妇将会有怎样的表现?请从他们的语

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力面进行想象描述。在教《皇帝的新装》一文后,皇帝在明知受了两个骗子的

骗后,在游行结束回宫之后,皇帝会采取什么行动?请学生们展开合理想象,续写“皇帝回宫后”的片断。我们知道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培养学生一般的思维分析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和创

新思维能力。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这部分的问题尤其要加以重视,并设计恰当的问题予以引导也是必 不可少的。

五、可从自选的角度或发现的角度设计“主问题”。

如在教《珍珠鸟》一文时,根据学生各自阅读的所得,我设计了“这是一只

鸟”的“主问题”来概括。

学生的回答可谓丰富了:一只出生在鸟笼中的小鸟,一只肥肥的好像一个蓬松球儿的小鸟,一只红嘴红脚的

小鸟,一只有银灰色眼脸和灰蓝色羽毛的小鸟,一只后背有着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的小鸟,一只有笛儿般有

细又亮叫声的小鸟,一只稚嫩可爱的小鸟,一只神气十足的小鸟,一只敢靠近“我”的小鸟,一只贪玩而又 听话的小鸟,一只对人很信任的小鸟的小鸟,一只让爸爸妈妈牵挂的小鸟,一只像孩子一样依偎着人的小鸟,作者非常疼爱的一只小鸟,让作者有了深切感悟的一只小鸟……课文内容全部读到,活泼可爱的小鸟栩栩如 生地出现在同学们的面前。再如在教《紫藤萝瀑布》一文时,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设计了这样一个“主 问题”:美在。有美在对盛开的藤萝花的渲染,有美在“淡紫色”在全文中的弥漫,有美在那充满

生命力的流动,有美在对可爱的小花的描绘,有美在那曾经有过的一大株紫藤萝的描写,还有美在对人生的

感悟等等,学生答案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这已经不仅仅是个性化的阅读欣赏活动,更是一种审美鉴赏,对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具有重要意义。

“主问题”是从课文中提炼出来而又能让学生深入课文中去的大“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它能够让学生探

求的眼光进入课文的每一个角落,从而达到引导学生细细思考、深刻探究的目的;而这些又始终是围绕着某

条主线进行的,这就是“主问题”的“凝聚力”和“支撑力”。“主问题”的设计是教师精细阅读课文与精

心思考教学的结果。每一个主问题都可以串起丰富的内容,都可以从不同的侧面进行探究,都可以起到“牵 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主问题”的设计减少课堂教学中的大量的无效提问,让学生真正占有时间、解决 问题,真正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放到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真正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同时“主问题”的

设计将课堂教学引向以学生课堂思维活动为主的整体性阅读教学,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因此,“主问题”的设计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它既是对传统的课堂提问方式的改造和创新,也是对阅读教学课堂 活动方式的改造和创新。

篇8: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

对余映潮老师的观点, 我们反复学习、研讨, 认为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就是用精练的问题引导、激活课堂, 使教学内容于单纯之中表现出丰富, 于明晰之中透露出细腻。师生围绕这些“主问题”对文本进行解读, 使语文阅读课真正做到美读、美听、美析, 使学生感悟到语文真正的美。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 愚者问得笨。”这里的“问得巧”, 就是要讲究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正如余映潮老师所说:“‘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深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 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 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正所谓“文”有灵犀一“问”通。

关于主问题设计, 我们研究了一年的时间, 还处于探索阶段, 下面我们将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 从不同角度谈谈我们是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设计主问题的。

一、从文章的标题入手设计主问题

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 标题都是文章的眼睛, 是打开深入解读文本的钥匙, 所以有时候我们可以尝试从标题入手来设计主问题。

七年级下册《邓稼先》一文是我和学生都很喜欢的文章, 读起来荡气回肠。文本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学习邓稼先的高尚品质和精神, 可是如何既不肢解课文又不空洞地说教, 还能把这个目标落到实处, 就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在集体备课的时候我们就从标题入手, 在主问题的设计上下了一些功夫。当学生深情地朗读课文后, 我们出示了这样一个主问题:请把《邓稼先》加上修饰语, 将这一标题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理解补全空白, 并说明理由。空白处可以是一个词, 也可以是一个短语、或者一句话。于是学生借助文本就说出了无私奉献、意志坚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诸多理解, 而且把体现邓稼先优秀品质的词语和关键句都找出来了, 同时还说出了“值得我们敬仰和怀念的邓稼先”等融入自己情感的深度思考的语句。这就比以往教师出示关键语句, 让学生分析“其深刻含义是什么, 能体现人物怎样的品质”的问法灵活高效多了。

这看似简单的主问题设计, 却引领学生从内容的感知走向深入理解, 从对文本语言的细细品味走进对人物精神品质的深切感受, 实现了以一问带全篇的目的。

在不断的实践中, 我们都认为有时抓巧抓好标题就能轻松地打开文本解读这扇“门”, 收到“一问抵多问”的效果。解读一篇文章首先从标题入手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 在讲《散步》一文时, 便是通过给文章换标题这一主问题设计来解读文本的, 发现学生都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二、从文章的中心句入手设计主问题

从提纲挈领的角度来说, 也可从文章的中心句入手来设计主问题。如在备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时, 发现文章很长, 如聊家常般写了母亲许多事件, 其中有母亲对“我”直接教导的内容, 更多的则是表现母亲在家为人处世的典型事件。所以我们决定先抛开开头一、二、三段不作分析, 从第四段开始品读课文, 抓住“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这一中心句来理解母亲的形象, 体会文中蕴含的深厚情感。

学生能很快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从第段写, 可知母亲教育‘我’做人要”的填空, 像“从第五段写母亲每天督促我起床, 并且反省昨天的事, 可知母亲教育我做人要学会反省自己, 要严格要求自己”, “从第九段至十一段写母亲受了两个嫂子的气, 忍到不可再忍时, 也只是哭一场, 可知母亲教育我做人要宽厚和善”, 等等。与此同时对母亲形象的理解, 对课文蕴含的深厚情感的体会, 也就水到渠成地完成了。

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是一篇非常优美的山水小品文, 不仅词采隽永、音节和谐, 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 很适合做范文。全文围绕“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八个字写景抒情, 那么, 本文的主问题就可以从中心句“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入手了。所以, 本文我设计了主问题“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奇在______, 我体会到了______;异在______, 我感受到了______。让学生在字里行间寻找写景的技巧, 学生在欣赏美丽景色的同时, 也能自主去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官场的厌恶之情,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于中心句比较明确的课文来说, 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三、从品析语言入手进行主问题设计

除了可以从标题、中心句入手设计主问题外, 从品析语言的角度设计主问题也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

语文可以说是文以载道, 所以我们当然也应该以文明道, 尤其是以细腻、精练的语言来刻画人物、反映主题的小说, 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不是直抒胸臆, 而是潜藏在字里行间的“空白”处, 让读者自己感悟。所以我觉得, 小说阅读教学的主问题设计可以着重从品析语言入手。

印象最深的就是两次执教莫泊桑的经典小说《我的叔叔于勒》第一次是在2008年, 还记得当时, 我们就按照小说的一般教法, 引导学生归纳出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几个情节, 然后再分析人物形象, 挖掘主题思想。上完课, 我们都感觉不满意, 好像就是为了分析人物, 分析主题而去阅读文章似的, 主旨的多义性和解读语言的生成性都被忽视了。一篇经典名篇, 只是被贴上了“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标签就又被束之高阁了。

所以2011年重新学习这篇课文时, 我们完全放弃了原来的问题设计, 在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后, 从品析语言入手, 我们设计了这样的主问题:“请找出文中人物对于勒的不同称呼, 分类说说是在什么情况下这样称呼的?”这样就以小见大, 以具体形象的称呼为切入口, 引导学生进行全方位阅读。而且还将对故事情节的梳理涵盖在内, 还辐射到了人物形像的分析与社会背景的渗透, 避免了肢解作品的弊端。同时, 由于所有的感悟都是建立在具体可感的语言文字的基础上, 所以人物形象也就鲜活、立体起来, 不再是平面的、简单的符号。教学效果比以前好多了。

在散文阅读教学的主问题设计上, 也可以从语言品析入手。例如在讲析《济南的冬天》中“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个语段, 设计的主问题是:“小雪点缀的小山, 妙在哪里?”围绕这个主问题, 学生回答:妙在颜色, 妙在语言, 妙在修辞, 妙在意境, 妙在情感……一个“妙”字引得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精彩纷呈, 不仅从各个角度进行了赏析, 而且还挖掘出了文章主旨, 这样就避免了教师一会儿问表示颜色的词有哪些, 写作顺序是什么, 一会儿又问修辞等零碎的问题, 因而, 这一主问题的设计也就真的达到了以一当十的效果。

四、从体会情感的角度设计主问题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 情感也需要语言来表达, 情感更是一篇文章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比如八年级下册的《春酒》, 它是一篇诗化的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诗般的语言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 抒发了对童年、对故乡和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著名学者杨振宁说:“问题提得好, 等于创造完成了一半。”所以, 本节课我们设计了这样的主问题:我喝到了一杯的酒, 感受到了。学生速读课文之后, 结合对文本语言的初步理解, 谈谈自己体会到的情感。在这个主问题的引领下, 学生纷纷感受到母亲的慈爱、温柔与好客, 解读出地道的家乡味、浓浓的乡情, 等等。这个主问题具有辐射性, 可以引申出对文中人物性格的分析, 以及风俗习惯等问题的探究兴趣, 同时这个主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入文本, 自主挖掘情感, 走出了师生之间一问一答, 学生被动思考的模式,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效果理想。

大家都熟悉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 上课时都会落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这一目标, 我们当时就从文章的情感出发, 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本文的爱国情感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学生自然地就从分析人物入手, 抓住了各种描写方法并结合重点语句进行了解读, 在解读文本的时候也明白了爱国不是空谈, 而是体现在一言一行中, 这个问题就真正触动了学生的内心,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主问题设计的角度可以是灵活多样的, 上学期我们在讲《变色龙》一课时, 对于课文的写作背景, 我们就没有把它当作课前资料出示给学生, 而将它设计成主问题:“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通过这个主问题, 学生主动关注到了文中几处关键的细节描写, 像四次提到法律, 两次描写围观群众, 一次环境描写, 等等。这就避免了老师将这些细节一一点出, 牵制性的让学生思考的局面,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也达到了高效课堂的目的。

五、从学情出发灵活设计主问题

通过分析学情来设计主问题也很重要。作为教师, 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 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 把自己的阅读思路转化为学生的真切感悟会更好。比如:我们在讲《社戏》一课时是这样安排的。

概括完文章的情节,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情感特点、兴趣特点, 我们设计主问题:请说说你觉得文中哪一段情节最有趣味, 说说理由。因为文中有很多情节充满了童真童趣, 可以促发学生童年生活的感受, 触动了学生的兴趣点, 因而这堂课学生们兴味盎然。如果我们只是按照小说的三个要素来处理本文, 就不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 主问题设计的切入点、难易度要紧扣住学情, 课堂才可能是高效的。

再如, 在执教鲁迅先生的《雪》时, 第一次的主问题设计是:对于文中写到的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 鲁迅先生更喜欢哪一种?

应该说这个设计简洁明了, 但在进行二次备课时, 我们发现忽略了所教学的两个班学生的差异, 于是为了降低难度, 使教学更加清晰有效, 将主问题设计作了如下改动:你觉得朔方的雪的美是一种怎样的美?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江南的雪景是一种怎样的美?美在哪里?你觉得鲁迅先生更欣赏哪一种美?你有什么依据吗?

这样的主问题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在基础差的班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以上是我们对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设计主问题的一点浅见, 可以说主问题的设计还不仅仅是我们提到的从文章标题、中心句、语言、情感、学情等方面切入, 还可以从作者的写作方向、读者的认知角度、人文思想的渗透等多方面进行设计。

在一年的实践中, 我们不断的研究, 有收获有反思, 当然也有困惑:

1. 主问题往往都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在课堂实践上有时难以兼顾到阅读能力偏弱的学生, 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主问题的提出给了学生一个广阔的思考空间, 可是如何让思维有序, 课堂条理清晰也是我们下一步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同时, 关于主问题设计我们也要提出三点建议:

首先, 只有教师功在课前, 才能精在课上。

其次, 教师要进行文本细读, 找到牵动全篇的主线。

再次, 主问题的设计要利于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

在这三条建议的基础上, 我们如果能够找好切入点, 设计好符合学情的主问题, 我们的课堂才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 我们的课堂也将是高效的课堂, 我们的课堂将充满无限活力。

上一篇:教师节祝福语简短下一篇:形容深秋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