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管理论文范文

2022-05-09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流通管理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现代造船的重要特征是以“中间产品”为导向的壳舾涂一体化作业。“中间产品”作为一种成品、商品,占据材料、场地、驳运成本,势必成为成本控制的一项重要指标。流通量管控是要以“中间产品”为基础,用精益管理理论统筹优化作业流程、分解阶段,实现产品的精简、高效。

第一篇:流通管理论文范文

中小商品流通企业存货管理探究

摘 要:存货在商品流通企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扮演着枪支弹药的作用,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存货管理工作占有重要的地位。采购量是否合理及存货周转率的高低影响着企业资金的占用;日常管理水平的高低与人员素质考验企业的仓储工作能力及存储质量,从而直接影响产品品质;而信息化系统的运用决定了企业存货数据的质量及日常收发货工作效率。本文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从采购、日常的仓储、门店的订货及仓库的发货工作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解决,使企业的存货管理工作得到质的提升。

关键词:存货  存货管理  商品流通企业

存货是商品流通企业的命脉,存货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及企业资金的占用高低,尤其是在目前中国国内市场日趋成熟的情况下,同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各行各业的成本费用不断增长,利润率不断下降的大环境下,如何节约成本,降低费用,从而提升企业的利润率,是每个企业都面临的重大课题,基于此,应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提升内部管理水平,运用有效的管理降低成本费用,本文仅以深圳某化妆品零售连锁公司为例,研究在库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1 中小商品流通企业存货管理的问题分析

中小商品流通企业存货管理现状是由于中小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在资金、人力、软硬件等方面较为薄弱,对仓库管理的各种资源投入不足,仓库管理人员素质低下,信息化能力欠缺,导致仓库管理混乱,加上产品品种较多,出入库手续不全,账面与实际库存差异较大,没有按照内控的要求达到账实相符,相关的数据混乱,货物流失风险高,商品采购与销售相分离,采购商品批量主要依托采购人员的经验来操作,同时由于对采购人员的考核仅局限于服务市场的需要,把缺货成本比重看得太重,使得采购人员有意识地增长起订量,造成企业库存大量积压,从而造成资金大量积压。主要问题如下:

1.1 商品采购工作较为粗放

未科学地去做好商品采购工作,日常采购与销售相分离,没有形成科学的采购流程,采购商品以采购人员的经验来操作,仓库产品品类繁多,经常会出现一部分产品大量积压,而另一部分产品可能已经断货,采购人员疲于奔命,而如果有经验的采购人员离职,新接手的采购人员更是无从下手,造成更大的混乱。

1.2 仓储面积过于狭小,不利于存货分类存储

仓储面积过于狭小不利于日常的操作及产品的摆放,以及特殊产品的分开存放。由于近年深圳地区房租年涨幅较大,企业租用仓库面积受限,为节约成本,各种资源投入不足,货物周转、摆放及搬运较为困难,收发货工作异常艰难,很多物品直接放在地面上,应该分门别类存放的产品未分开存放,特别是食品区与化妆品区域没有完全做好分区存放,食品有受化妆品污染的风险。

1.3 信息化管理软硬件投入不足,日常的仓储数据较为混乱

由于资金预算不足,很多企业都是一套简单的进销存软件,而制度的缺失和日常管理混乱,造成经常性的出入库手续不全;信息化系统与采购销售等业务相分离,没有形成货物产供销的一整套闭环流程,货物在整个流程中没有严谨的逻辑关系,即使丢失少部分货物,也很难及时地发现,采购人员很难取得仓库的实时产品库存数据,采购人员采购量只能凭着经验来估计,无法指导采购工作的开展。销售部门也因为不了解库存数据,会出现不了解哪些产品滞销,需要加大促销力度去消化库存,从而间接给公司造成隐形损失。

1.4 从业人员素质低下,管理较为粗放

产品品类繁多,日常工作量大,管理较为粗放。由于日常工作量大,收发货没有按照先进先出的原则,仓库管理人员忙于日常的收发货工作,无暇对仓库进行定时的清理、整顿,管理较为粗放,容易造成产品过期、变质,人员素质低下,出入库单据没有严格执行,各种数据信息混乱,产品流失风险高。

1.5 防火防盗的管理工作流于形式

仓储地与公司相距较远,每个仓库管理人员都有独立打开仓库的能力,责权不明,导致货物丢失也无从追责,防火意识淡薄,很多仓库管理人员连灭火器材都不会使用,特别是化妆品作为特殊的化学品,一些油性的产品一旦发生火灾,而现场人员缺乏基本的灭火常识,后果不堪设想。

1.6 门店的订货工作无续,大量产品积压在门店

门店的订货工作交给了门店的管理人员,由于销售人员主要是拿业绩提成,主要关心的是随时有货卖,而不考虑产品大量积压带来的成本及资金积压,所以造成各個门店库存较高,而许多不畅销售产品也大量积压在各个门店,最终导致大量的产品过期,造成大量的浪费,同时过期产品在门店存放,一线管理人员疏于管理,一旦销售出去或被相关的监管部门查到,也会面临巨额的赔偿及罚款。

2 完善中小商品流通企业存货管理的对策

2.1 以科学的手段来解决采购工作的经济订货量的问题

针对商品采购较为粗放的情况,应加强采购人员的培训,同时对采购人员在仓储成本和缺货成本二者的考核中寻找最优的考核方案,即时采集滚动的销售数据,运用科学的手段来预测需要的采购量,根据企业实际,以公司上个月的日平均销量作为基数,以14天的销售量作为基本的安全库存,每个月的采购量以上个月的销售量再加上7天的安全库存作为采购量的采购标准。同时采购人员要及时地与销售部门沟通,对个别单品在特殊时间段有优惠活动的情况下,采购部门要及时与销售部门做好销量的预测,及时加大部分参与活动的产品的订货量。

2.2 大胆地解放思想,在不提高仓库费用的基础上,解决仓库面积狭小的问题

针对仓储面积过于狭小,不利于日常的操作及产品的摆放和特殊产品的分开存放的情况,要解放思想,把目光放得更远一点。由于近年深圳地区房租年涨幅较大且一直在保持增长的实际情况,为改善仓储环境可考虑在原有费用预算的基础上,把仓库放在临近深圳且物流条件较好的东莞,或租用OEM工厂的仓库,以解决仓库使用面积不足的情况。如果从OEM工厂直接配好货后发给各个零售单位,不仅可以减少一次货物的流通作业,减少产品的流通损耗,同时也减少了物流成本,而且由各OEM工厂直接配发货,也解决了食品与化妆品混放的情况,可以为企业降低风险及相关的成本费用。

2.3 要加强公司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投入

现代企业的信息化工作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信息化工作做不好,我们的日常管理就像是个瞎子、聋子,存货的信息化管理是要把每一个单品货物从进、存、销的一整个流程周期,产品从哪里来,现在存在哪里,銷售到了哪个顾客等一整套流转轨迹都要有完整的闭环记录下来,形成严谨的逻辑关系,发现丢失货物,能及时预警并马上可以查找原因,追根溯源,即时地发现并解决问题,并能确定到具体的责任人,让所有人对产品管理都有了敬畏之心,管理逐渐实现正规化,降低产品的丢失风险,同时财务部要制定定期与不定期的仓库盘点制度,做好相关的监督管理工作,从而间接地节约企业成本。

2.4 有计划的提升从业人员的素质,合理的配备仓库管理人员

针对从业人员素质低下、日常工作量大、管理较为粗放的问题,最根本的还是要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加强人员的管理及考核,对于多次考核不及格、不能胜任公司管理要求的人员要及时予以清理,同时要补充一些高素质的人员,对于日常工作量要经常性地进行评估,如业务量增加需要增加相关人员时,要及时地补充新鲜的血液,制定相关的仓库管理制度,要求仓库管理人员及时地清理仓库,对于霉烂变质的产品要总结教训,找到具体的原因,并要及时地向公司报告处理。要求严格地执行收发货先进先出的原则,对于货物摆放,要发扬群众的智慧,根据实际情况要及时总结好的工作经验,降低先进先出的收发货工作难度,配合必要的激励机制让仓库管理人员愿意并乐于持续地改进相关的工作,对于出入库单据要严格要求,没有相关的单据,一律不能出库或入库,配合信息化建设,为降低仓库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在信息化系统成熟的环境下可以考虑引入电子单据,从而提高公司的效益。

2.5 做好仓库的防火防盗工作

对于防火工作,除了在日常的工作及制度中要严格要求外,还要加强对于各种灭火器材使用的定期培训,人人都要会使用,人人都要常关心。对于防盗工作,主要还是要加强内部的管理,每天打开和锁仓库门必须要实行双人双锁,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管理机制,达到人员的责权分明。

2.6 运用信息化系统,重点解决一线门店订货无序的窘境

针对门店的订货工作无序,大量产品积压在门店的问题,为了不影响销售的进行,不好做一刀切的硬性管理规范,为此为改变过去由一线管理人员订货的现状,改由信息化系统自动生成订货单,主要计算如下:由信息化系统测算出各个门店前20天的单品销售量为基数,每个单品保证12支的安全库存,加上以7天的物流时间占用的销量为订单起订量,同时遇有重要的促销活动时,要及时地与销售部门联系,对参与促销活动的商品进行人为的干预,加大配货量。这样大大减少了门店的商品库存,同时又保证了门店的日常运营,为公司节约大量的现金积压。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在仓库管理方面,因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投入的不足,要在有限的资源下统筹规划,重点应加强信息化建设,打通进、存、销的一整套数据信息,为采购、仓储、销售等部门提供实时的数据;要重点加强仓库管理人员的培养,积极地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智慧,不断地优化管理方法,梳理日常的工作流程,打造出一支精干、高效、爱岗敬业的团队,才能让企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何瑞.民营企业存货管理分析[J].全国流通经济,2017(14).

李长福,杨曦.民营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5(10).

作者:陈小华

第二篇:船舶流通量管理的研究

摘 要:现代造船的重要特征是以“中间产品”为导向的壳舾涂一体化作业。“中间产品”作为一种成品、商品,占据材料、场地、驳运成本,势必成为成本控制的一项重要指标。流通量管控是要以“中间产品”为基础,用精益管理理论统筹优化作业流程、分解阶段,实现产品的精简、高效。

关键词:船舶制造业;中间产品;流通物量;优化

中国船舶制造业虽然引进了现代船舶建造模式,以“中间产品”为导向,按区域组织生产,壳舾涂一体化作业在空间上分道、时间上有序,实现设计、生产、管理一体化,进行均衡连续地总装造船[ 1 ]。但在计划管理、场地资源、生产运营方面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均衡生产,仍然停留在调度管理。随着船舶市场造船吨位越来越大,造船企业现有的物流管理模式也逐步显示出其不足之处。分段结构物量持续增大和物流不畅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前道部门为了连续生产而不断产出,后道部门没有足够的能力及时消化,另一方面,前道部门生产的产品后道部门无法使用或暂不需要,导致两者之间的流通量持续增加,船厂生产拥堵流通不畅。而流通量控制方法是根据拉动式生产计划管理模式,根据后续搭载需求,向前按工位确定生产,做到节拍生产,控制流通物量,减少物流堵塞。基于以上几点原因,本文将“中间产品”为导向的流通量管控作为研究对象,以提高生产管理水平,降低“中间产品”物流,最终提高造船生产效益。

一、流通量管控原理

流通量控制方法的基本原理是拉动式的生产管理,根据最后的产出,向前按工序确定各工位的生产,理想状态是制造中的工件单件单向稳定速度的流通。流通量控制的生产管理能使生产连续地进行,把生产中的非增值的消耗剔除到最少。流通量控制的技术支撑主要是必须将船舶逐级划分为前后衔接的“中间产品”,以中间产品为导向的精益计划,做到实时反馈和监控。

二、基于流通量管控的管理模型建立

以“中间产品”流通量管控为指标,以成本、效率控制为目标,运用造船成组技术结合相似性理论,对“中间产品”进行了划分,对“中间产品”周转率、生产周期、作业流程进行了分析,看其是否有利于缩短周期、提升效率、控制成本。

(一)周转率(ξ)

所谓“中间产品”的周转率是指“中间产品”的月度完成物量占月度总流通物量的比例。显而易见“中间产品”周转率与流通成本成反比关系,随着周转率的提高势必促进流通成本的降低。

(二)生产流程(λ)

分道作业流程的实施程度是影响“中间产品”单元库存的重要因素。作为船舶建造,同是一个建造分段,前道向后道配送,整体配送所占有的流通库存成本势必比分道配送占用的成本要多。在这里我们用流通系数表示分道作业程度,从中我们可以得出:

上式当中,A表示月度总流通物量,B表示胎位数,Pi表示两道工序间的单位流通库存

(三)生产周期(T)

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周期是影响流通的重要因素。由上所述,“中间产品”的周转率的函数为:

式中ξ表示周转率,Q表示“中间产品”的月度完成物量,A表示月度总流通物量。

上两式当中,Yn表示某一月份的天数,B表示生产胎位数量,T表示生产周期,Pi表示两道工序间的单位流通库存,λ表示流通系数,假设λ为常数,同时Yn、B为常数。

这三个因素ξ、λ、T不是相互独立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对生产成、效率都有直接的影响。在生产、设计、管理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三大因素,寻求临界点,以求M值最低。

(四)流通量管控框架

基于对现代造船模式下周转率、流通系数、生产周期的对比分析,结合几大基本要素,现提出基于以“中间产品”为导向的流通量管控框架模型。流通量管控框架模型从船舶设计、生产、管理全局出发,将复杂的船舶作业系统按管理功能将其分为模块流程管理、计划管理、船舶设计管理三大模块,体现了“中间产品”专业化的流通量管控基本特征。

建立流通量管控的生产、设计、管理一体化计划,可以起到以下4方面的重要作用:

1)生产计划平稳过渡,部门执行生产有序,改善作用环境,减低安全隐患;

2)降低生产流通物量,减低造船流通成本;

3)有利于缩短船舶建造周期,提高造船生產效率;

4)减低成本,较少无效浪费,提高效益。

三、“中间产品”流通量控制优化

为了实现流通量管控的精益化管理,建立以生产管理为核心,生产运行为控制,设计、加工、配套为载体的生产工作,这样才能良性的处理好各部门间的业务。因为只有通过生产管理部确定固定的作业流程,明确各部门的业务,划清部门之间的界面,才能避免部门间扯皮拉筋。同时通过生产管理部汇总业务人员联系表,将问题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当暴露问题时直接找到相关人员,避免专业人员之间相互推诿,让各部门按要求个行其责。

全面推进生产计划物量平衡体系,通过运用EXCEL及CIMS等系统软件,对年度、月度生产负荷进行平衡,做到负荷均衡。同时各部门在公司整体计划的框架下对自己部门的生产负荷进行细化、均衡。这样,流通量管控结合生产现场堆积情况,在部件堆放场地、分段制作车间与分段预舾装堆放场地、分段涂装堆放场地三大集中区域进行重点平衡,使生产负荷根据区间、场地特性的各项参数,建立起特有的平衡数据报表,对整个生产起到导向作用。

生產设计的脱节严重制约着流通量改善的效果。为了使“中间产品”能够准时生产、准时配送,必须对现有生产设计混套、部件流程走向不及时、部件托盘配送不准时等进行改进、区分。设计部门通过对DAP、施工工艺、加工图纸等图纸的修改,将部分部件的流通、材料套料改善为现有笼统套料、整体制作的现象。

参考文献:

[1] 张明华.精益造船——日本造船模式研究.船舶工程,2005.

[2] 徐学光.船舶生产流程再造与绿色制造.上海造船,2006.

[3] 陈强.中心制造船模式的研究与应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2.

[4] 许平.对标国际SEM深化现代造船模式.外高桥造船,2011.

作者:蒋晓波 徐夕亮

第三篇: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维护食品市场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流通环节食品经营,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食品经营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食品经营活动,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采取有效管理措施,保证食品安全。

食品经营者对其经营的食品安全负责,对社会和公众负责,承担社会责任。

第四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务院规定的职责以及本办法的规定,对流通环节食品安全进行监督管理。

第五条 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当地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负责本辖区内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

第六条 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与其他食品监督管理部门加强沟通、密切配合,按照职责分工,依法行使职权,承担责任。

第七条 鼓励和支持食品经营者为提高食品安全水平采用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规范。

第八条 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的规定公布食品安全信息,为公众咨询、投诉、举报提供方便;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有权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举报食品经营中违反本办法的行为,有权了解食品流通安全信息,对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二章 食品经营

第九条 禁止食品经营者经营下列食品:

(一)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食品,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的食品;

(二)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

(三)营养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

(四)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掺假掺杂或者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

(五)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及其制品;

(六)未经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肉类,或者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制品;

(七)被包装材料、容器、运输工具等污染的食品;

(八)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九)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

(十)国家为防病等特殊需要明令禁止经营的食品;

(十一)食品的标签、说明书不符合《食品安全法》第四十八条第三款规定的食品;

(十二)没有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或者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不符合《食品安全法》第六十六条规定的进口的预包装食品;

(十三)其他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者要求的食品。

对因标签、标识或者说明书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而被停止经营的食品,在食品生产者采取补救措施且能保证食品安全的情况下可以继续销售;销售时应当向消费者明示生产者采取的补救措施。

第十条从事食品经营,应当依法取得《食品流通许可证》,凭《食品流通许可证》办理工商登记,领取营业执照。未取得《食品流通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的,不得从事食品经营。

食品经营者的经营条件发生变化,不符合食品经营要求的,食品经营者应当立即采取整改措施;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潜在风险的,应当立即停止食品经营活动,并向所在地县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报告;需要重新办理许可手续的,应当依法办理。

第十一条 食品经营企业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组织职工参加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学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其他食品安全知识,并建立培训档案;配备专职或者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做好对所经营食品的检验工作,依法从事食品经营活动。

第十二条 食品经营者应当建立并执行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制度和健康档案制度。食品经营从业人员每年应当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从事食品经营,其检查项目等事项应当符合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患有《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规定的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工作疾病的从业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第十三条 食品经营者采购食品,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营业执照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

食品经营企业应当建立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

鼓励其他食品经营者按照前款规定建立进货查验记录制度。

实行统一配送经营方式的食品经营企业,可以由企业总部统一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营业执照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进行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可将有关资料复印件留存所属相关经营企业备查,也可以采用信息化技术,联网备查。

第十四条 从事食品批发业务的经营企业销售食品,应当如实记录批发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购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销售日期等内容,或者保留载有上述信息的销售票据。

从事批发业务的食品经营企业应当向购货者开具载有前款规定信息的销售票据或者清单,同时加盖印章或者签字。

第十五条 食品进货查验记录、批发记录或者票据应当真实,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

第十六条 鼓励食品经营者采用先进技术手段,记录法律、法规及本办法要求记录的事项。

第十七条 食品经营者贮存、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工具和设备应当安全、无害,保持清洁,防止食品污染,并符合保证食品安全所需的温度等特殊要求,不得将食品与有毒、有害物品一同运输。

第十八条 食品经营者对贮存、销售的食品应当定期进行检查,查验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及时清理变质、超过保质期及其他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主动将其退出市场,并做好相关记录。

第十九条 食品经营者贮存散装食品,应当在贮存位置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

食品经营者销售散装食品,应当在散装食品的容器、外包装上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经营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

食品经营者销售生鲜食品和熟食制品,应当符合食品安全所需要的温度、空间隔离等特殊要求,防止交叉污染。

第二十条 食品经营者销售的预包装食品的包装上,应当有标签。标签内容应当符合《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

食品的标签、说明书,不得含有虚假、夸大的内容,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

食品的标签、说明书应当清楚、明显,容易辨识。

食品经营者应当按照食品标签标示的警示标志、警示说明或者注意事项的要求,销售预包装食品。

第二十一条 食品经营者应当主动向消费者提供销售凭证,对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履行更换、退货等义务。

鼓励食品经营者在其销售食品的包装上附加特殊身份标

记,将其销售的食品与其他食品经营者销售的食品相区分。

第二十二条 食品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食品经营柜台的出租者和食品展销会的举办者,应当依法履行下列管理义务:

(一)审查入场食品经营者的《食品流通许可证》和营业执照;

(二)明确入场食品经营者的食品安全管理责任;

(三)定期对入场食品经营者的经营环境和条件进行检查;

(四)建立食品经营者档案,记载市场内食品经营者的基本情况、主要进货渠道、经营品种、品牌和供货商状况等信息;

(五)建立和完善食品经营管理制度,加强对食品经营者的培训;

(六)设置食品信息公示媒介,及时公开市场内或者行政机关公布的相关食品信息;

(七)其他应当履行的食品安全管理义务。

食品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食品经营柜台的出租者和食品展销会的举办者发现食品经营者不具备经营资格的,应当禁止其入场销售;发现食品经营者不具备与所经营食品相适应的经营环境和条件的,可以暂停或者取消其入场经营资格;发现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有其他违法行为的,应当及时制止,并立即将有关情况报告辖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

第二十三条 食品经营者应当建立并执行食品退市制度。食品经营者发现其经营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应当立即停止经营,下架单独存放,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并记录停止经营和通知情况,将有关情况报告辖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

食品经营者未依照前款规定停止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责令其停止经营。

第二十四条 食品广告的内容应当真实合法,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夸大的内容,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

食品广告中不得含有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或者承担食品检验职责的机构、食品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向消费者推荐食品的内容。

第二十五条 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个人在虚假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食品,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与食品生产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

第二十六条 食品经营企业应当制定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定期检查本企业各项食品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消除食品安全事故隐患。

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经营者对导致或者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原料、工具、设备等,应当立即采取封存等控制措施,并自事故发生之时起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第二十七条 鼓励食品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食品经营柜台的出租者、食品展销会的举办者和有条件的食品经营企业配备必要的检测设备,对食品进行自检或者送检。

第三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八条 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按照当地人民政府组织制定的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年度监督管理计划开展工作。

第二十九条 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履行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有权采取《食品安全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的监督管理措施。

第三十条 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严格落实监管责任,开展食品市场监督检查。食品经营者应当接受和配合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监督检查。

第三十一条 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进行监督检查时,应当记录监督检查的情况,发现有违法行为的,应当如实记录,经监督检查人员和食品经营者签字后归档,并依法查处;对依法应当立案查处或者移送其他机关依法处理的,应当在监督检查记录中载明。

监督检查记录保存期限应当符合档案管理相关规定。

第三十二条 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建立食品经营者食品安全信用档案,记录许可证照颁发、日常监督检查结果、违法行为的查处和食品经营者停止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等情况。依托金信工程,将食品经营者的食品安全信用情况作为企业信用分类监管、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监管、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制度的重要内容,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食品经营者增加监督检查频次,加强监督管理。

第三十三条 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加强对食品经营者经营活动的日常监督检查;发现不符合食品经营要求情形的,应当责令立即纠正,并依法予以处理;不再符合经营许可条件的,应当依法撤销相关许可。

第三十四条 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对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公布的添加或者可能添加到食品中的非食品用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采取相应的监督管理措施。

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监督检查中发现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责令食品经营者停止经营的,应当及时追查食品来源和流向;涉及其他地区的,应当及时报告上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书面通报相关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查处。

第三十五条 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监督检查中发现食品经营者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其原因是由其他环节引起的,应当及时书面通报有关主管部门。

第三十六条 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公布本单位的电子邮件地址或者电话,接受咨询、投诉、举报;对接到的咨询、投诉、举报,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八十条的规定进行答复、核实、处理,并对咨询、投诉、举报和答复、核实、处理的情况予以记录、保存。

第三十七条 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法》的有关规定和当地人民政府的食品监测计划,对流通环节食品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抽样检验。

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当地人民政府制定的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年度监督管理计划中确定的重点食品、消费者申(投)诉及举报比较多的食品、市场监督检查中发现问题比较集中的食品,以及根据查办案件、有关部门通报的情况,对流通环节的食品是否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进行不定期抽样检验。

第三十八条 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执法工作中需要对食品进行检验的,应当委托符合《食品安全法》规定的食品检验机构进行检验,并支付相关费用。

第三十九条 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实施食品抽样检验以及快速检测工作,应当购买样品,支付相关费用;不收取食品经营者的检验费和其他任何费用,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列支。

第四十条 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食品进行抽样检验时,应当制作抽样检验工作记录,现场检查所抽检食品的相关票证、货源、数量、存货量、销售量等;应当要求检验机构按照国家规定的采样规则进行取样,并将抽样检验结果通知标称的食品生产者。

第四十一条 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开展抽样检验时,被抽样检验的经营者应当配合抽样检验工作,如实提供被抽样检验食品的相关票证、货源、数量、存货地点、存货量、销售量等信息。

第四十二条 对检验结论有异议的,可以依法进行复检。被抽样检验的经营者或者标称的生产者,应当向承担复检工作的食品检验机构申请复检,并说明理由。

复检机构名录由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卫生行政、农业行政等部门共同公布。复检机构出具的复检结论为最终检验结论。

复检机构由复检申请人自行选择。复检机构与初检机构不得为同一机构。

复检结论表明食品合格的,复检费用由抽样检验的部门承担;复检结论表明食品不合格的,复检费用由食品生产经营者承担。

第四十三条 组织实施抽样检验的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自收到检验结果五个工作日内,将抽样检验结果通知被抽样检验人,责令其停止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监督其他食品经营者对同一批次的食品下架退市,并按照有关规定,准确、及时、客观地公布食品安全抽样检验信息。

第四十四条 组织实施抽样检验的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抽样检验中发现的不属于自己管辖的食品安全案件线索,应当及时书面通报有管辖权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者移送有关执法机关处理。

第四十五条 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中可以采用《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五十条的规定认定的快速检测方法对食品进行初步筛查;对初步筛查结果表明可能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六十条第三款的规定进行检验。初步筛查结果不得作为执法依据。

第四十六条 境外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可能对我国境内造成影响,或者在进口食品中发现严重食品安全问题的,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接到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有关通报后,应当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接到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通报的有关进出口食品安全信息,必要时应当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监督检查中发现进口食品存在安全问题的,应当及时将获知的涉及进出口食品安全的信息向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通报。

第四十七条 鼓励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建立食品经营主体数据库、监督检查数据库、典型案例数据库,依托12315行政执法网络,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加强食品监督检查工作,提高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水平。

第四十八条 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日常监督管理中发现食品安全事故,或者接到有关食品安全事故的举报,应当立即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通报。

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事发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按照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的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办法,在当地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配合卫生行政等相关部门,及时作出反应,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并及时向上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报告。

调查食品安全事故,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及时、准确查清事故性质和原因。认定事故责任,提出整改措施。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对食品安全事故隐瞒、谎报、缓报,不得毁灭有关证据。

第四十九条 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参与食品安全事故调查时,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了解与食品安全事故有关的情况,要求提供相关资料和样品;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工作,按照要求提供相关资料和样品,不得拒绝。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阻挠、干涉食品安全的调查处理。

第五十条 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向社会公布下列食品安全日常监督管理信息:

(一)依照《食品安全法》实施行政许可的情况;

(二)责令停止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名录;

(三)查处食品经营者违法行为的情况;

(四)专项检查整治工作情况;

(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食品安全日常监督管理信息。

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据职责公布食品安全日常监督管理信息;涉及其他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职责的,应当联合公布。

公布食品安全日常监督管理信息,应当做到准确、及时、客观,同时对有关食品可能产生的危害进行解释、说明。

具体日常监督管理信息公布制度由省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照本办法制定。

第五十一条 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获知《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二条第一款规定的需要统一公布的信息,应当向上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报告,由上级机关立即报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必要时,可以直接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与其他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相互通报获知的食品安全信息。

第五十二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配合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

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协助收集《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和资料。

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配合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执行情况分别进行跟踪评价。

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收集、汇总食品安全标准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通报。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第九条第一款第(一)、(二)、(三)、(四)、(五)、(六)、(八)、(十)、(十三)项、第二十三条第二款的规定的,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

第五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条的规定,未经许可从事食品经营活动的,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经营的工具、设备等物品;违法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

第五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的规定,安排患有《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以及《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三条所列疾病的人员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或者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第一款、第二款,第十四条第一款,第十五条,第十八条,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第二款的规定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第五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第九条第一款第(七)、(九)、(十一)、(十二)项,第二十条第一款的规定的,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经营的工具、设备等物品;违法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第五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的规定,食品经营企业未按照要求进行食品运输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许可证。

第五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第

(一)、(二)、(三)项及第二款的规定的,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令停业,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许可证。

第五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四条第一款的规定的,责令广告主停止发布广告,并以等额广告费用在相应范围内公开更正清除影响,并处广告费用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的,没收违法所得,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降级或者撤职的处分。

第六十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六条第二款的规定,食品经营企业在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后未进行处置、报告的,按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职责分工,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毁灭有关证据的,责令停业,并处二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许可证。

第六十一条 食品经营者的经营条件发生变化,未依照本办法第十条第二款规定处理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的规定给予处罚。

第六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罚款:

(一)食品经营者聘用未取得健康证明的人员从事食品经营的;

(二)食品经营者未主动向消费者提供销售凭证,或者拒不履行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更换、退货等义务的;

(三)食品经营者拒绝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开展监督检查的。

第六十三条违反本办法的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一)从事批发业务的食品经营企业没有向购货者开具销售票据或者清单的;

(二)食品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食品经营柜台的出租者和食品展销会的举办者没有建立食品经营者档案、记载市场内食品经营者的基本情况、主要进货渠道、经营品种、品牌和供货商状况等信息;没有设置食品信息、公示媒介,及时公开市场内或者行政机关公布的相关食品信息的。

第六十四条 食品经营者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或者有其他法定情形的,应当从轻、减轻处罚。

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处罚。

第六十五条 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监督检查中发现食品经营者违反本办法规定涉嫌犯罪的,应当依法移送公安机关。

第六十六条 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不履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法定职责、日常监督检查不到位或者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或者降级的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的处分;其主要负责人应当引咎辞职。

第五章 附则

第六十七条 食用农产品的监督管理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第六十八条 本办法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负责解释。

第六十九条本办法自公布之且起施行。

上一篇:传输技术论文范文下一篇:职教语文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