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流通影响论文

2022-04-16

摘要:本文将具体分析影子银行的发展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将分别三个层面货币的供应范围不再清晰、货币的传导机制弱化以及货币的供应与终极目标来解读这一影响,并针对这些不利影响,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用更加广泛宏观指标,并适当地倾向于中间指标,使得货币政策更为完善,使得影子银行的监管作用更加规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货币流通影响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货币流通影响论文 篇1:

第三方移动支付对我国货币流通的影响研究

摘 要:从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的发展现状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货币流通相关理论,从货币供给,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乘数三个方面分析了第三方移动支付对我国货币流通的影响机制,进一步加深了新的货币环境下对货币流通机制的认识,以期为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带来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第三方移動支付;货币供给;货币流通速度;货币乘数

1 文献综述

近些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移动终端的普及以及金融创新的加快,第三方支付以其便捷、低成本、安全性较高等特点,迅速改变了人们的传统支付习惯。第三方支付本质是收款方和付款方之间的支付桥梁,通过搭建支付平台来为首付款双方提供资金划转,资金清结算以及技术、安全保障服务,主要业务包括网络支付、银行卡收单、预付款发行和受理及其他。自第三方移动支付推出以来,整个行业就一直处于高速发展乃至井喷式的增长。不过近些年来,相关政策的颁布,监管力度的加大,使整个行业开始向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其增长也有所放缓,趋于平稳的态势。2013年至2018年,我国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平均增速超过200%,根据艾瑞咨询《2018中国第三方支付年度数据发布》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达为190.5万亿元,同比增速达58.4%,创下五年来的“新低”,预计未来两年增速仍将放缓。第三方支付的迅猛发展不仅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消费习惯和支付方式,也对传统的金融机构相关业务和货币政策带来冲击,这也使它成为近些年来人们研究的热点。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进步和运用的普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都在不断地改变,更重要的是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得到深刻的改变。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行业都发生着巨大变革,支付领域的变革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如果能够正确认识、分析这一系列变革以及由它所产生的影响,对未来支付领域发展,对更好地发挥支付服务经济金融和社会生活有着积极意义。我们处在一个货币系统和支付方式都在发生快速变革的时代,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无纸币”时代的见证者,当然这也为我国央行货币政策的实施增加了难度,本文将第三方移动支付对我国货币供给的影响机制作了理论分析,加深了对日益复杂的货币体系和支付环境下的货币流通的认识,为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带来一定的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历史并不长,国内外的研究多数是关于第三方支付的风险和监管研究。国际清算银行(BIS)是这方面最早的研究机构,BIS(1996)认为电子货币的使用可能会暂时减少货币总量,也会对货币流通速度产生影响,具体如何影响则无定论。蒲成毅(2002),随着数字现金使用的普及,货币供应量将会减少,并且会发生结构变化,而货币流通速度则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尹龙(2004)指出,电子货币的使用在短期内会影响货币流通速度,但是很难作出准确估算。周光友(2009)对我国电子货币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电子货币在相当程度上能够代替传统货币,并且电子货币使得不同货币层次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对货币供给产生了影响。

2 第三方移动支付对货币流通影响的理论分析

假定货币供给视为内生变量,货币供给由货币需求决定,且短期内二者相等。由著名的费雪方程式:

MV=PT

M为货币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价格水平,T为交易量。费雪假定货币流通速度是恒定不变的,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货币流通速度受诸多因素影响,如经济化程度、制度环境、支付习惯等,因此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保持稳定,但短期其实是一直在变化的。

将费雪方程式进行变式得到货币需求函数形式:

因此在名义GDP保持稳定的条件下,货币供给由货币流通速度决定。

第三方移动支付一个主要特点就是便捷性,加上支付方式的不断创新,支付方式从密码支付发展到指纹支付甚至脸部识别等,相较于传统现金支付,省去了找零等步骤,从时间上加快了货币流通速度。同时,与第三方支付合作的机构、商店在地区上不断扩大,数量上也在迅速增加,为第三方支付的便捷性提供了有力的基础。人们对已形成的支付习惯可能具有一定的依赖性,而在支付时优先考虑第三方支付,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货币流通速度。

货币乘数方面,根据货币乘数理论:

M2为广义货币供应量,m为货币乘数,B为基础货币,由流通中的现金C和银行存款准备金R构成,Rt为法定存款准备金,Re为超额准备金,S为定期存款rt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e为超额存款准备金率,k为现金漏损率。由公式可以看出,货币乘数m主要受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法定准备金率rt、超额准备金率re和现金漏损率k。其中法定准备金率一般由央行规定,不会受第三方移动支付的影响。由于第三方支付的便捷性对现金的替代效应,使得人们减少现金的持有,导致现金漏损率降低,从而扩大了货币乘数,增加了广义货币供给。同时也有学者认为,由于第三方支付的便捷性,提高了整个支付过程的流畅度,使得银行降低了超额准备金率,货币乘数增大。

货币需求方面,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认为,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主要有三个方面:交易性货币需求、预防性货币需求和投机性货币需求。

x其中M1为交易性和预防性货币需求,M2为投机性货币需求,前者主要受到个人收入的影响,后者则主要受利率影响,L为流动性偏好。

第三方支付对现金具有很强的替代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商店、机构都提供了支持第三方支付的渠道,第三方支付可以满足绝大多数交易性需求,因此会减少人们的现金持有;第三方支付也有着相当好的流动性,可以很方便地进行提现、转账等操作,从而便捷了货币在各个层次间的转换,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满足预防性货币需求;现在的具有支付功能的APP如支付宝、微信等都提供了理财途径,而且平均收益率普遍高于银行活期存款收益率,因此也可以部分满足人们的投机性需求。综上,第三方支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们持有现金的需求,从而减少货币供给。

综合以上货币相关理论结合第三方移动支付发展现状的分析可以得出,第三方移动支付加快了货币流通速度,增大了货币乘数,从而减少了广义的货币供给。

3 政策建议

3.1 加强监管,鼓励创新

第三方移动支付是近些年来以互联网,通信设备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为基础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并且在小额支付领域已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不可否认第三方移动支付是支付领域高速发展的新兴事物,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正是由于它发展过于迅速,而相关监管政策相对滞后,容易产生潜在的危险,并对现有的货币政策形成挑战,影响了货币政策的实施。因此,央行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时,不应忽略第三方移动支付带来的影响,在加强的监管前提下提倡创新支付体系的创新。

3.2 构建完善的研究体系

由前文所述可知,第三方移动支付对现有货币体系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虽然有理论可循,但由于交易量巨大,数据统计困难,想要定量分析其影响仍难以实现,现阶段国内也还没有统一的指标和标准来衡量,因此需要建立一套第三方移动支付领域有效的、可靠的指标体系来把握第三方移动支付对我国货币体系产生的影响,以更加精确地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

3.3 完善货币层次划分

由于第三方移动支付的替代效应,第三方移动支付替代了现金和活期存款,不同层次货币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影响了货币层次的划分,目前第三方移动支付中流通的电子货币属于哪一货币层次,并没有明确的划分。对此货币当局应该进一步细化、优化货币层次划分标准。

参考文献

[1]周光友.电子货币的替代效应与货币供给的相关性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03):129-138.

[2]尹龙.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的影响[J].金融研究,2000,(04):34-41.

[3]蒲成毅.数字现金对货币供应与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J].金融研究,2002,(05):81-89.

[4]文先明,苏孟婷,王姣.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对我国广义货币流通的影响[J].经济数学,2019,(06):1-9.

[5]王峥.第三方支付视角下电子货币对现金替代作用的实证研究[J].上海金融,2018,(06):87-92.

[6]任晶銘.第三方支付对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乘数的影响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8.

[7]白瑞涛.第三方支付对我国货币供应量、货币乘数和货币流通速度影响的实证分析[D].长春:东北财经大学,2016.

作者:金纯德

货币流通影响论文 篇2:

影子银行对货币流通的影响分析安敬玉

摘 要:本文将具体分析影子银行的发展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将分别三个层面货币的供应范围不再清晰、货币的传导机制弱化以及货币的供应与终极目标来解读这一影响,并针对这些不利影响,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用更加广泛宏观指标,并适当地倾向于中间指标,使得货币政策更为完善,使得影子银行的监管作用更加规范。

关键词:影子银行;货币供给量;信用传导

从2008年起,世界上主要的影子银行的规模不断扩张,在国民经济的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也在不断地增长,影响范围和影响力越来越大,因此,影子银行的监管受到各国的重视,不断采用各种手段对其加强监管力度。

一、影子银行的概述

从当前的情况看,对于影子银行,还没有权威的定义,从当前的市场发布出来的与影子银行相关的权威数据是来自中国银行公布出来的社会融资量,从中发现影子银行一部分的规模数据,比如信托和委托贷款,以及未兑现的承兑汇票,除此之外,民间的融资业务、银信以及银证等业务业属于影子银行的业务。在本文内将国内的影子银行的范围界定为“除了商业银行的本外币贷款之外,所有的融资方式”。从具体的实践来看,影子银行的业务实质与商业银行的影子业务,一些非金融机构借助商业银行参与到影子业务中,这些业务主要来源是以银信合作的方式和民间金融的方式, 比如高利贷、小额贷款公司等。

二、影子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一)货币供应范围模糊

当国内的影子银行大规模地扩张的时候,货币的供给量受到极大的影响,出现这种影子银行,使得货币的供应范围不再清晰明了,货币的供应量等信贷指标的可控性和可测性都大大降低,这是因为,影子银行的产品业务类型越来越多,加上它本身的信贷创造出来的效应,使得各不相同的货币层次的边界更加模糊,对于货币的供给量的预测更加困难。

影子银行不断扩大的规模,使得货币和金融资产的替代性不断提高。现在,存款类型的金融产品被大规模地替代,加上民间贷款的小型企业的不断涌现,很多金融工具都能执行一些货币的职能,并成为现实的购买力,成为更加广义的货币,这就更加增加了各个层次货币间的范围的界定,货币的界限更加模糊,货币的定义也越来越复杂。

(二)货币的传导机制削弱

央行制定的传导机制是用于控制货币的供应和流通的货币政策。央行通过这一政策工具对中介指標施行影响,对最终的目标加以调控。影子银行不断扩张的规模,它们自身的信用创造出的效应,改变了原来的商业银行作为信用主体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对制定以及执行货币政策产生影响,使得货币政策产生的效果大大弱化。

1、货币乘数的稳定性降低

在传统的货币的乘数论实施的前提是,将商业银行作为社会上唯一的创造信用的主体,央行通过对货币乘数和基础货币进行调控,从而对货币的供应量产生影响,货币政策因此对经济产生影响。影子银行出现后,商业银行在融资体系中所占据的主导位置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影子银行通过自身的信用创造,影响到货币的供给,这就使得传统的信贷体系被弱化,央行如果还是沿用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来决定货币政策,就不能对金融题体系的流动产生有效的影响。

2、货币传导的可控性降低

影子银行的发展,使得货币传导更加难以控制,货币政策对货币的传导也相对滞后。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加速,金融创新不断深化,商业银行不断扩大的自主经营权,出于对经营风险和经营效益的考虑,通过各种金融理财产品,来突破央行对信贷规模的限制,从而可以按照自身的需要和意愿,选择相应的贷款对象,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影子银行的业务出现,信贷投放量也大大扩大,货币政策的数量和传导方向越发难以控制,因此,央行对货币控制的能力越来越弱。

在影子银行的业务中,产品的结构越来越复杂,以及业务发展的模式趋于多元化,使得货币传导的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而对于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也越来越困难。影子银行的不断增加的业务,对货币的传导机制的主体产生影响,使得公众和金融机构的投融资的行为也发生了变化,货币政策以及资产机构也变得复杂多变,使得货币传导出现了不确定的时滞性。央行更加难以把握货币政策的调控时机,调控的效果也大大折扣。

(三)货币供应和最终目标的相关性

对于货币的调控方式,用货币政策来调控中介目标,从而实现最终目标,也就是保持币值的稳定性,促进经济的增长,保证就业率,使得国际收支平衡,但是影子银行的出现,使得这一货币的调控力大大弱化。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货币创造效应,使得广义货币量的数量增加

影子银行相关的金融工具,存在着货币创造的效应,使得货币的供应范围模糊,在实际中,新增的大量的货币量不断增多,对使得广义的货币量的真实性、可测性以及可控性都大大降低,而货币的供给量作为其中的中介目标,在货币政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人行调控基础货币及其供应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削弱其调控力度,使得货币的供应和最终目标之间的相关性降低,货币政策实现最终目标也难以实现。

2、提高货币的流通速度,影响其流通性

影子银行的快读发展,加快了货币的周转,提高了货币的使用率,但是货币的周转效率对市场的流动性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从而影响到市场上的投资和消费,因此,货币的供应量和最终目标之间的相关性大大降低。

三、政策建议

(一)将宏观观测指标扩大,适当倾斜于利率的中间指标

对于货币的供应量的范围要适当地扩大,并将货币计量的框架进行修订。影子银行的发展会使得货币的供应范围变的模糊,使得广义的货币信贷指标的效果不断弱化。在现行的银行政策中,将社会的融资总量的指标,当做货币政策的观测指标,对影子银行的检测不断加大力度,但是这个指标的统计口径并未包含影子银行的所有规模,因此可以扩大观测货币供应量的发内,对货币的计量框架进行及时的修订,将具有货币功能的与影子银行相关的的创新金融工具,加入到供应量的计量内,对统计融资规模指标的口径扩大,实现与货币政策调控目标的定量对接。

向利率的中间指标适当地倾斜,使得国内的货币传导机制得以完善。国际上的有些國家将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通过这种利率来调节银行的存款与货币总量,实现对货币市场的调控。近年来,国内也采用了相应的措施,对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的管制全面开放,加速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影子银行催生出各种类型的金融产品,货币的供应量逐渐被利率所取代,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向利率的中间指标适当倾斜,使得货币的传导机制进一步完善。

(二)建立起规范的影子银行监管体系

有关机构的建立起宏观严谨的监管体系,将影子银行归入到这一体系中,将影子银行的发展业务加以明确,并对其进行分层监管,将具体的监管模块进行明确的划分,要高度重视的金融监管中的顶层设计,形成金融监管部、商务部以及地方性金融办等统一的体系,并协调好各层次机构间的协调,实时更新相关的金融信息,避免信息的不对称情况的发生。

四、结语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经济要而蓬勃发展,P2P网贷等金融形式也迅速传播开来,它们最为影子银行的从属,存在着较高的风险,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规范措施。国家应该根据这种新现象,健全相应的金融法规,保证他们的的金融行为在法律的规范内;创新风险控制的机制,建立起统一的规范的检测指标;对网络中的金融活动进行规范,金融机构不能超出其自身的经营范围来开展互联网的金融业务,对于用网络技术从事违规的金融活动也要加以禁止。推进利率的市场化,对资金的定价权利和准入条件要不断放宽,让利率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市场的供求关系,要重视有价值的投资,建立起有保障、正规的银行系统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新功.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供应量影响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14(1):71-76.

[2]吴丹.影子银行体系对我国货币供给量的影响[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5.

[3]叶子荣,赵煜坚.影子银行信用创造功能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货币空转”说法的新回应[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109-118.

[4]贾真.影子银行体系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D].东北财经大学,2015.

[5]吴越.影子银行的发展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14.

[6]马玉菡.影子银行发展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和金融稳定性的影响研究[D].广西大学,2016.

货币流通影响论文 篇3:

国外货币流通速度影响因素综述及对我国的启示

摘 要:发达国家主要集中于分析收入(财富)、利率、通货膨胀率、汇率、股票价格、制度变迁、金融创新、货币供给的波动性等因素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发展中国家更注重研究政治体制的特殊性、金融发展程度等制度因素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通过对国外货币流通速度影响因素研究文献的梳理和评论,可以为我国的学术研究和政策实践提供启示。

关键词:货币流通速度;影响因素;启示

引言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我国经济学界对于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变化原因或影响因素的讨论十分激烈。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对国外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因素作一综述。作为“它山之石”,国外经济学界关于货币流通速度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我国经济学界对货币流通速度影响因素的探讨和货币当局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借鉴。

一、对发达国家货币流通速度影响因素的研究

研究发达国家的现有文献主要集中于分析收入(财富)、利率、通货膨胀率、汇率、股票价格、制度变迁、金融创新、货币供给的波动性等因素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一)收入(财富)与货币流通速度

收入水平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取决于货币需求收入弹性的大小。如果货币需求收入弹性小于1,货币需求的增长慢于收入水平的增长,使货币流通速度上升(鲍莫尔,1952;托宾,1956);如果货币需求收入弹性等于1,收入水平的改变不影响货币流通速度;如果货币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随着收入水平的增长,货币需求更快增长,致使货币流通速度下降(Friedman,1959;Ezekiel和Adekunle,1969;Santoni,1987)。

(二)利率与货币流通速度

一般认为,利率是持有货币而不是持有其他资产的机会成本,利率影响货币需求,进而也影响货币流通速度。利率越高,货币需求越少,则货币流通速度上升。因此,货币流通速度与利率正相关。但是,货币流通速度对利率的敏感程度是存在争议的。货币学派的弗里德曼和施瓦茨(1963)认为利率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微乎其微。其他学派则认为利率是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重要变量,且与利率正相关。比如,凯恩斯(1936)特别强调了利率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认为货币流通速度与波动剧烈的利率正向相关。Lucas(1988)和McGrattan(1998)认为,货币流通速度年度间的变化行为可以由利率的变化得以很好的说明。

(三)通货膨胀率与货币流通速度

通货膨胀率也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它减少了货币的真实价值。如果个人、企业预期更高的通货膨胀率,将提高对实物资产的需求,减少对货币的需求,提高货币流通速度。因此,通货膨胀率与货币流通速度正相关(Judd和Motley,1984)。也有研究认为,货币流通速度与通货膨胀率的相关关系很小(Mendizábal,2003)。

(四)汇率与货币流通速度

以间接标价法为例,若汇率上升,即意味着本币贬值,这样就会降低对本币的需求,可能引起货币流通速度上升;反之,若汇率下降,则可能引起货币流通速度下降。但汇率对货币需求进而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仍存在争议。Dolorito(1995)认为,英国和美国实际汇率对货币(M1和M2)流通速度有重要影响。Arize和Schwiff(1998)认为,只能从经验上而不能从理论上解释有效汇率对货币需求进而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五)股票价格与货币流通速度

股票价格变动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净影响由以下四方面的效应共同决定:一般而言,财富效应会降低货币流通速度,资产组合效应和交易效应降低货币流通速度,而替代效应则提高货币流通速度。该结论也可应用于房地产市场,房地产价格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与股票价格类似(Friedman,1988;Xu, Hai Yang,1995; Caruso,2001)。

(六)制度变迁与货币流通速度

早期的一些货币经济学者,特别是魏克赛尔强调了制度因素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现代的一些经济学者,如托宾也特别强调金融制度、金融工具、金融市场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但是,在制度因素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方面取得突破性成就的是Michael D Bordo和Lars Jonung, 他们提出的“U”型结构假说,考虑到了长期内制度因素的发展变化,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但Holmes(2000)对主要欧盟国家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是否具有一致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在20世纪70年代和1983—1992年间,主要欧盟国家的货币流通速度变动具有一致性,而在其他时期则不具有一致性。各国可能在金融体系上会经历共同的发展变化,但这并不必然表明各国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会具有一致性。这些发现挑战了制度假说的观点。

(七)金融创新与货币流通速度

金融创新会导致货币流通速度波动,一般而言是提高货币流通速度(Daniels和Murphy,1994 ;Duca,2000)。但是,也有研究认为,金融创新导致了货币流通速度下降(Tatom,1983;Hamburger,1984)。

(八)货币供给的波动性与货币流通速度

货币政策操作方法上的变化等因素会导致货币供给的波动性增强,这增加了金融市场上的不确定性,使货币需求特别是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增加,从而使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弗里德曼,1984 ;Sarena,1997;Lutl和Haughton,2004)。但也有研究不支持上述结论,认为货币供给的波动性几乎无助于预测货币流通速度(John Thornton,1991,1995)。

二、对发展中国家货币流通速度影响因素的研究

由于其经济结构、社会政治体制、通货膨胀率波动等方面存在不稳定性,再加上货币化程度、数据误差等因素的影响,发展中国家的货币流通速度比发达国家具有更大的波动性,其影响因素也更为复杂,这就为人们研究发展中国家货币流通速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对发展中国家货币流通速度影响因素的研究是有限的,不像发达国家那样很具体、很深入地对某一个影响因素都有大量文献进行研究。发展中国家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因素也是有差异的。不过,从总体上看,既有文献的研究遵循这样的方向:除了考虑收入、利率、通货膨胀率等传统影响变量外,更注重从政治体制的特殊性、金融发展程度等制度方面的因素研究发展中国家的货币流通速度行为(Chowdhury,1994;Owoye,1997;AI-Badi,2002;Zapata,2003;Lutl和Haughton,2004)。

三、简短评论及对我国的启示

(一)简短评论

从国外对货币流通速度影响因素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到以下结论性认识:

1.发达国家关于货币流通速度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虽然层出不穷,且大都有其合理之处,但没有一项是令人完全信服和满意的。这一方面反映出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因素是货币理论中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一领域的研究空间仍然很大。

2.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因素存在争议,所以各学派的政策取向也不同。比如,凯恩斯主义认为利率水平是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主要因素,主张采用财政政策干预经济;现代货币主义则强调持久收入水平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主张采用货币政策来影响经济增长。

3.近代货币流通速度函数可以粗略概括为V=f(Y,r),Y为收入,r为利率,并不断纳入更多的自变量。

4.在分析汇率、股票价格、金融创新等因素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方面,发达国家的研究较多,而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则较少。这说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经济、金融发达程度不同,对货币流通速度影响因素的分析侧重点也不同。另外,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因素也是不同的。

5.不同国家货币的定义或货币层次包含的内容是不同的,而且对同一个国家而言,不同货币层次(比如M1、M2)流通速度的影响因素也可能是不同的,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对我国的启示

1.由在货币流通速度影响因素上的争议可以看出,凯恩斯主义关注的是经济的短期波动,而货币主义关注的是经济的长期增长。因此,我国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应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结合使用,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持久发展。

2.目前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经济、金融发达程度不同,面临的经济、金融环境也不同。西方发达国家关于货币流通速度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未必完全适合我国的情况。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期,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必然有其特殊性。分析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因素,必须充分考虑转型中我国市场发展和制度安排的特殊性。在这方面,货币流通速度的制度假说可为我国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应选择一些合适的、反映我国体制转型特殊性的指标纳入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函数。

3.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以及经济、金融发达程度的提高,汇率、股票价格、金融创新等因素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作用会日益加强,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必须对此加以充分关注。

4.今后,我国的研究中要注意货币定义或统计口径问题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另外,在作实证研究时,国内很大一部分学者对我国M1、M2流通速度的影响因素混为一谈、未加区分,这是个重大误区。今后的研究必须以严谨、科学的态度来具体区分M1、M2流通速度的影响因素。

[责任编辑 杜 娟]

作者:张雪,耿中元,翟雪

上一篇:概论科学评析论文下一篇:苏轼诗史意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