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的教育,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2022-09-12

“4+1”教育模式是关爱留守儿童行之有效的模式, 是一项划时代的民生工程, 是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 作为农村学校有幸参与了这一教育模式的探索过程。经历过兴奋、迷惘和淡定的心理历程, 投身于模式的规划以及实施和提高的历程;见证了学生由心理缺失、行为无羁、亲情匮乏、营养不良到活泼开朗、行为规范、阳光健康、全面发展的成长历程;教师们投身实践研究, 从一种平凡到另一种平凡, 从平常到非常, 从关心发展到关爱, 从师德向师魂铸造的升华过程, 学校在探索中显特色, 从特色走向品牌, 构筑了以爱为主题的留守儿童教育特色学校。

一、以爱明方向, 教育科研显希望

普安小学是一所教学条件差, 师资缺乏, 偏远的山区学校。为解决路途远、上学难的问题, 学校曾于2003年至2009年办过寄宿制, 由于办学条件差, 学生住校少而停办。少数学生只能寄住在老师家中, 这难以解决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寄宿问题, 更谈不上留守儿童的发展。

2010年10月, 重庆市教委调研我校留守儿童工作, 对学校各项工作给予了肯定, 觉得很适合开展留守儿童研究。于是, 将我校确定为留守儿童“4+1”教育项目伙伴, 要求扩大住宿规模。从此, 学校再次走向了教育科研之路。这一举措, 给偏远山区学校带来了希望, 给学校指明了以关爱留守儿童为学校的发展方向。

二、以爱激斗志, 大爱无边铸师魂

留守儿童项目的注入, 伴着留守儿童尽享阳光雨露般的关爱, 给学校带来了勃勃生机。在关爱过程中, 教师视生如子, 问寒问暖、同吃同住;在研究过程中, 困难激发了教师斗志, 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

开学一月有余, 突然又要办寄宿制, 开展留守儿童“4+1”教育模式研究。时间紧, 问题多?在此情景下, 学校立即召开行政会议, 统一思想, 群策群力, 精心布置。随即又召开全校老师动员会, 告之学校要开展留守儿童“4+1”教育研究, 办寄宿制。这么一说, 整个会场就如烧开锅的水似的, 各说各的就议开了:寝室怎么解决?床怎么办?有多少学生住校?学生住校了, 生活老师呢?……留守儿童如何界定?什么是“4+1”?研究什么?怎么研究?一系列的问题摆在了眼前。

问题解决行不行, 全靠校长一人领。校长说:“老师们, 别着急, 床可以买, 寝室用教室改, 学生就从家访来, 生活老师轮流当, 研究工作慢慢干”。老师们一听, 似乎明白该怎么做了。于是, 杨校长将后面的工作进行了细致的安排。2010年10月24日, 老师们分路线展开集体家访。一大早就出发, 访家庭、讲政策、做动员, 走累了歇歇脚继续走、口渴了喝口水继续讲。经过走访, 130多名留守儿童要住校。住校的人多了, 需要的铺位也就多了。于是, 杨校长与总务主任立马到城里购床, 因床的数量大, 多数商家量不足, 只得四处奔走挨家挨户联系, 一直忙到半夜才得以落实。为让学生顺利入住, 床一到校, 行政领导就身先士卒带头做, 换教室、搬桌子、安铺位……一做就做到晚上十点多。为了改善居住环境, 就粉刷布置寝室;为了营造文化氛围, 就加强校园文化布置;为了规范就餐条件, 就扩建餐棚、添制餐桌;为了用上热水, 就安上太阳能;为了保证安全, 就安装防护栏;为了增加营养, 就改变饮食花样……

万事开头难, 面临的问题多。刚开始调查表册、问卷多, 老师们对工作也不熟悉, 纸质材料填写不规范, 给数据统计带来了极大困难;学校没有专门的生活管理老师, 怎么办?老师们就轮流上晚自习, 轮流值夜班, 晚上住寝室, 白天课堂站, 弄得个个疲惫不堪;区教委对学校考核力度大, 教学任务又繁重, 又与绩效挂钩;各级领导检查、视察、调研活动多, 整天疲于接待, 工作压力大, 怨声不断, 情绪空前低落。

针对这些情况, 校领导多次召开行政会、全校教师大会, 与老师们交流思想, 明确开展“4+1”教育研究的意义。定期召开小组会, 讨论留守儿童研究策略。定期开展交流学习活动, 加强与其他伙伴学校间的联系。创新工作思路, 将留守儿童“4+1”教育研究与学校工作有机结合。经过多方努力, 教师们工作不再重复而变得轻松, 压力减小了。

在爱的教育激发下, 教师们积极投身留守儿童教育实践, 对工作充满激情, 由被动变主动;对学生充满爱心, 从关心转变为关爱。经过两年的实践研究, 全校教师的师德逐步向师魂升华, 打造出一支以“胡关伦老师爱岗敬业道德模范”为代表的教师团队。

三、爱就在身边, 铸就爱心的童年

随着留守儿童项目研究工作的深入, 在爱的星光映照下, 关爱行动从四面八方涌来, 形成了媒体宣传、政府关爱、部门结队联谊、社会团体资助、成功人士献爱心相结合的多方关爱体系。在关爱中, 学校发展了、教学质量提高了、环境变漂亮了, 教师精神焕发了, 孩子有精气神了。得到区内学校、周边邻校、家长的高度评价, 成为农村小学中的一颗璀璨明星。2011年12月, 我校成功申报了永川区留守儿童特色学校。

永川日报、永川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各网站进行跟踪报道。学校缺乏心理教师, 重庆文理学院教育科学院就与学校结队克服;学校条件差, 区教委就拨款修建食宿楼、购置设备, 重庆市直机关工委就送图书、空调、生活用品等改善条件……

孩子们缺工具书了, 区妇联、重庆武警部队、东鹏陶瓷企业就捐赠爱心字典;孩子们有心愿了, 区团委就帮助他们实现新年心愿;孩子们需要充实精神文化生活了, 永川中学就送来了书籍、重庆武警战士就参与同台演出共庆“六·一”节。孩子们要锻炼了, 东鹏陶瓷企业为孩子们送体育用品;孩子们生活差了, 重庆武警部队政治部副主任龚曙光、一支队政委向守渠为他们赠送慰问金, 东鹏陶瓷企业赵女士还长期资助两名贫困学生;孩子们要过年了, 社会爱心人士就送来肥猪为留守儿童团年……

是呀!爱就在身边, 人间处处真情在, 关爱还在延续, 一切改变着:每当开学的时候, 校长的电话就响了:“校长, 我有个孩子转到您校来寄读, 行吗?因为您校管理好, 教学质量高, 转到您校家长放心呀!”每当与其他兄弟学校老师一起交流的时候, 他们总会用那羡慕的眼光看着说:“你们学校好呀, 要是我们学校抵得上你们一半就好了。什么政策、资助都落到你们学校了。”每当我们开展集体家访与家长交流向他们征求学校发展意见的时候, 家长们总会翘起大拇指说:“你们搞得好, 没有意见。”“自从孩子在你们学校读书以来, 孩子爱劳动了, 爱看书了, 自己也会叠被子了, 懂得孝顺父母了, 变得懂事多了……”每当其他单位领导视察学校工作的时候, 总免不了说两句:“你校的孩子真懂礼貌!”……”

其实, 听到这些话, 总有说不出的兴奋与激动, 在这些简短的话语中道出对学校的高度评价、对学校师生的高度赞誉、对学校项目研究工作的肯定。从这些平实的评价中, 透视着孩子们变化、学校的变化, 关爱伴随在留守儿童身边, 铸就了留守儿童爱心的童年。

四、以爱的特色教育, 助推城乡统筹发展

各级政府、教委高度重视, 积极采取措施关爱留守儿童, 以留守儿童教育为特色教育, 带动全区学校的留守儿童工作开展, 助推城乡统筹发展。各级部门、领导纷纷而至, 进行调研工作、制定措施、开展活动、加强建设, 推动了学校发展, 缩短了与城区学校的差距, 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切实得到了保障。

一是为切实加强留守儿童项目顺利进行, 各级部门调研、关爱从未间断。二是成立专门机构, 建立关爱行动小组办公室, 制定工作方案, 建立长效机制, 负责开展各种活动。积极动员各方面力量, 构建关爱网络, 加强督查考核, 确保工作落实。三是加大留守儿童设施建设投资。为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寄宿条件, 区教委扩建寄宿制学校。

如今, 农村留守儿童“4+1教育模式研究体系日趋完善, 研究效果日益明显。留守儿童在关爱中健康成长, 教师在研究中提高, 学校特色在发展中彰显, 留守儿童教育研究是城乡统筹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更是促进了全区城乡统筹发展。爱的火种已点燃, 正以燎原之势照亮神州大地。

上一篇:猎取体验探究想象——“生活作文教育”案例下一篇:新时期提升电视台新闻记者采访艺术的策略研究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