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学校教师均衡发展的基本策略

2022-09-12

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均等地享受到与时代同步的优质教育, 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 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发展观, 是教育的最美好境界。为了达到教育部所提倡的均衡教育, 更好地促进教育均衡的发展, 我认为首先要关注的是教师的均衡发展。教师是素质教育深入推进的关键, 教师的均衡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从目前的基础教育现状看, 中小学生择校较为普遍。其实, 中小学生择校只是现象, 本质上是择教师, 尤其是择中意的、优秀的教师。由此可以看出,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教师的均衡是核心、是关键。那么, 如何促进学校教师的均衡发展呢?本文略作探讨。

一、遵循绩优导向规律, 促进教师职称结构均衡

我校教师中, 中学高级教师4人, 小学高级教师八级10人, 小学高级教师九级12人, 小学高级教师十级27人, 小学一级教师十一级40人, 小学一级教师十二级12人。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饱和, 中青年优秀教师的职称晋升一直得不到解决。鉴于此, 应建立健全以下机制以促进教师职称结构均衡。

1.调整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称结构比例。长期以来, 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称分属两个序列。在重庆, 中学序列不仅有中学高级教师等副高级职称岗位, 而且还有中学研究员等正高级职称岗位;而小学序列最高级别为小学高级教师, 只相似于中学的中级职称, 小学序列职称岗位设置显然过低。2009年, 重庆市实施专业技术职称改革, 规定小学副高级职称岗位比例为2%, 中级和初级职称岗位比例高达98%, 高级、中级和初级职称岗位结构比例严重失衡, 导致小学教师晋升高级职称矛盾异常突出。有鉴于此, 应尽快实施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称并轨改革, 在小学设置高级和正高级教师职称岗位, 并扩大中级和高级教师职称岗位比例, 促进中小学教师职称结构均衡。

2.建立以校内、校外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评价机制。为了避免外行、跨行评价, 应建立健全同行专家评审制度, 建立专门的评价委员会, 完善评委会组织管理办法、评委会评价程序和评审规划, 扩大评委会组成人员范围, 注重遴选高水平的教育教学专家和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 建立评审专家责任制。

3.改革和创新评价办法。积极探索量化考核评价办法, 由区教教育行政部门组建学科考评专家组, 采取现场说课、上课、评课、考试答辩、专家评议以及查阅学生学业考试成绩档案等多种评价方式, 对中小学教师的学科教学水平、教研教改业绩、教育教学能力进行量化打分评价, 确保评价结果客观公正, 增强同行专家评审的公信力。

4.健全完善评聘监督机制。要充分广大教师的监督作用, 要保障广大教师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实行“六公开”、“两监督”制度, 即:公开岗位数额、标准条件、评聘程序、个人业绩、评聘结果、监督电话, 主动接受纪检部门、广大教师和社会的监督, 保障评聘工作的客观公正、规范透明。

5.职称制度改革要根据中小学岗位设置的有关规定, 科学设置中小学教师岗位。出现岗位空缺, 教师可以流动到空岗学校评聘, 以利于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和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教师考核制度和聘后管理制度, 通过岗位聘用、竞争上岗、解聘辞聘, 真正建立退出机制, 使中小学教师在岗位聘用中实现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

二、遵循素质教育规律, 促进教师学科结构均衡

我校学生共计1960人, 36个教学班。语文教师36名, 数学教师20名, 英语教师6名, 音乐专职教师4名, 美术专职教师5名, 体育专职教师6名, 信息技术专职教师3名。学校兼职教师多人, 艺体专职教师相对缺失。

科学合理地配置教师资源, 区域性地整体优化教师结构, 可以发挥教师的群体效应, 让教师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相互竞争、相互合作, 更好地促进教师群体的校本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 为大面积提高义务教育办学质量, 实现教育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进而实现义务教育均衡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我们可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加强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不同学科的教师相互流动, 建立健全的教师流动机制, 校内可以推行走班制教学, 促进不同学科教师间的相互交流, 将优势的教育资源价值最大化, 同时, 应大力推进教师培训, 创新培训方式, 加大培训的力度。

当大学逐步由分科走向综合的时候, 作为承担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 学科教师之间一直以来处于封闭的状态, 相互之间缺少沟通和交流, 也人为地造成了学科教师之间发展的不均衡。为了促进学科教师之间的学习和交流, 我们平时积极倡导学科教师交叉听课、评课议课, 加强研究、互相促进。凡学校校级以上的公开教学活动, 不管是什么课, 没有特殊原因, 空课教师原则上必须去听, 同时欢迎跨学科听课评课。学校领导更是身体力行, 不论是什么课, 都积极主动地去听, 听完以后, 认真投入评课, 不但评优点, 更重要地是提意见和建议, 为的是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 促进学科教师知识的均衡发展。

三、遵循专业发展规律, 促进教师层次结构均衡

(一) 导师“一对一”帮扶制度, 提升教师专业发展层次

在学校现有的市级骨干教师4人、区级骨干教师15人、名师工作室成员5人, 在骨干教师中遴选了一定数量的教师作为专业发展导师, 在校内的教师队伍建设中发挥引领和示范的功能。制定导师的遴选、履职、管理、考核制度, 学校给予一定荣誉, 建档管理, 适当减少常规工作量, 赋予其引领一般教师培训和科研的职责。导师的一项主要任务是对受训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能力进行全面指导。同时, 也可以凝练一个具有影响力、创造力的教学科研团队。

(二) 实施名师队伍工程, 发挥名师专业引领作用

教学科研能力不是上级命令得出的, 也不是书本中读出来的, 它带有默会性质, 传统的途径、方法手段往往难以习得, 要靠名师手把手传授, 得靠教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历炼、反思、研究和感悟。一是应充分发挥名师的专业引领作用, 培养、选拔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 积极推进名师专业引领。必须把教师教育中的优秀教师共享作为促进教师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 创造性的探索一套新办法, 形成制度保障, 让优秀教师在队伍建设中发挥最大的作用。二是狠抓课堂教学大“比武”。教学大“比武”是促进教师发展、打造名师的有效途径。三是通过校园网、校广播站、电视台等多种载体, 以学习班、讲座等形式, 对青年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堂教学艺术、板书设计等方面的培训和展示活动, 提高他们的教学技能, 丰富他们的教育教学理论, 从而促进教师层次结构的均衡。

(三) 恢复重建名师激励机制, 落实名师队伍相应待遇

2006年, 我区曾建立区级骨干教师、区级学科带头人、渝北名师奖励机制, 规定区级骨干教师津贴为每人每月50元、区级学科带头人津贴为每人每月100元、渝北名师津贴为每人每月200元, 对名师队伍建设发挥了激励作用。然而, 2009年实施绩效工资改革, 区人力社保部门强制取消了这项制度, 影响了各级名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专业进取心。譬如重庆市开展市级骨干教师任期考核, 我区有一部分教师自动放弃, 认为只有一个虚名, 不仅工作要求高于其他教师, 而且教研教改科研还要处处带头, 而待遇与普通教师一个样, 这是带着镣铐跳舞, 费力不讨好。其实, 同样是是实行绩效工资制度, 江北区、渝中区、北碚区、沙坪坝区、南岸区不仅保留了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学科教学名师的津贴制度, 而且还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因此, 渝北区应尽快恢复重建名师激励机制, 落实名师队伍相应待遇。

四、遵循立德树人规律, 促进教师素质结构均衡

我们所说的素质, 是指人们先天自然的和后天社会的一系列特点、品质而言。具体的素质就是人们身体的、政治的、思想的、道德的、专业的和心理的一系列基本特点和品质的综合。人们素质所反映出的基本特点和品质是自觉的、稳定的、持久的。随着素质的提高, 人们的工作态度、精神面貌、业务能力都回达到新的水平。因此, 教师素质的高低优劣, 小而言之, 直接影响到教育对象的素质。大而言之, 关系到我们民族素质的提高。

1.教师要有科学正确的教育观念。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角色观:教师不是“教书匠”, 而是学生学会做人的引领者;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 更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不只是教育教学的工作者, 还应是教育教学规律的研究者。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行为观:在处理师生关系上, 强调民主和平等, 尊重和赞赏;在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上, 强调对学生的帮助和引导;在对待自我上, 强调常于反思;在对待同行上, 强调相互学习与合作。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承认学生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是学习的主体和责权的主体。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教学不是单一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 而是师生交往、情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不仅要重结论, 更要重过程。

2.教师要具有较强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与其他职业相比, 教师职业具有突出的示范性、公众性和教育性。因此, 教师应该具备更高更严格的职业道德素养。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就是教师应具备的师德素养。我区在师德建设中先后提出“敬业、爱生、务本、奉献”, “十忌、十禁、十提倡”等具体要求, 也是对师德的规范。此外, 实践告诉我们, 教师的高尚人格是良好师德的基础。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发展的激励价值、情感的陶冶价值、道德升华的价值、意志强化的促进价值, 都是不可估量的, 有的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实践还告诉我们, 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是良好师德养成的先导, 在科学的教育观念指导下养成的师德, 才能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3.教师要有较高的学识水平。国家对中、小、幼教师明确规定了学历标准, 这是起码的要求,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对教师的学历要求将会进一步提高。学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知识视野和学识水平, 但仅此不够, 在当今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 必须不断学习, 终身学习, 掌握新知识。现代教师不仅要有坚实的学科专业知识根底, 更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专业知识, 还要广泛涉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领域, 具有广播的知识视野。

4.教师要有驾驭教育教学的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应具备的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能力素质。这一能力素质显现在教师能够根据教育教学的内容和学生实际, 遵循教育教学和学生发展规律, 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组织好教育教学活动, 达到理想的效果。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 要实践课程新理念, 能够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 设计组织课堂教学, 使课堂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 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 全面提高课堂效益。

5.教师要有教育教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运用别人的研究成果, 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育教学情境之中, 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育教学实际中的各种问题, 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 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 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 使其理论升华, 成为规律性的认识。这种把研究与教育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的研究能力, 是教师由“教书匠”转为“教育家”的前提条件, 是教师持续发展的基础, 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关键。

6.教师要有较高的现代信息素养。教育信息化, 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掌握和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 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从而适应信息化社会提出的新要求。现代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现代信息素养。一方面要具有高效获取、批判性吸收存储、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 以更新扩充新知识, 适应知识成倍增长对当代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要具有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能力, 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提高课堂效益。

教师的发展是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在推进教师均衡发展的过程中, 我们应当提升教师的知识底蕴和人文精神, 广泛深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扎实系统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全面准确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基础, 营造更宽松的人文环境、建立更科学的管理机制, 进一步促使教师的终身学习、主动思考、生动发展。让我们千方百计创设条件, 争取机会, 为老师们的飞跃发展提供可能。让我们一起营造氛围, 提供机会, 努力探索, 共同实现教师均衡而有个性发展的美丽梦想。

上一篇: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时引发糖尿病的临床分析下一篇: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中职英语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