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取体验探究想象——“生活作文教育”案例

2022-09-12

叶圣陶先生说过, “生活如泉源, 文章如溪水, 泉源丰富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作文教育”注重指导学生观察, 留住生活, 善于表达, 描绘生活, 形成良好的习作情感、流畅的习作思维;广掘生活之源, 自由表达, 创设宽松的习作氛围, 使每一个学生能大胆表现, 形成个性, 富有创造力。“生活作文”让学生走进生活, 拥有丰富的写作素材;让生活走进作文, 放飞学生自由的心灵;让作文走进创造, 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1 巧用慧眼, 让学生观察生活

案例:“拥抱花朵”。

上课铃响了, 孩子们没有循规蹈矩地坐在教室内, 而是三五成群地自由组合在一起, 来到了校园的花园里。老师没有过多的讲解和要求, 只是提示孩子们注意观察花朵的形状、颜色、大小、味道等方面并和花朵说说悄悄话。话刚说完, 孩子们就如蝴蝶般翩翩飞行于花丛中, 用眼看, 用手摸, 用鼻闻, 用嘴说……

评析:“生活作文”注重引领学生走进生活——猎取、拥有丰富的素材。厚积才能薄发, 而要做到“厚积”, 走进生活, 观察生活便是最直接的途径。在“生活作文”教学中, 教师打破了传统的“闭门造车”——躲进教室成一统的封闭格局, 而是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 观察大自然, 亲近写作素材, 拥有第一手资料, 轻轻松松地积累了素材。

反思:“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对小学生而言, “无米下锅”是写作的最大障碍, 而学生不能做到“下笔如有神”, 关键在于“内存”太少。《语文课程标准》中首次提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广泛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和校外学习资源, 明确提出加强习作与生活的联系。因此, 学生要拥有丰富的写作素材, 我们就要带领学生跳出课本, 大胆地走出教室, 走出校园, 观察生活, 体验生活, 感受生活。

2 情境体验, 让生活走进作文

案例:“走进‘跳蚤’市场”。

课前, 老师让学生准备好在“市场”上交换的物品。课上, 学生先“王婆卖瓜, 自卖自夸”——各自介绍自己物品的特点、作用和价值, 力求打动别人。接着, 学生自由“交易”, “叫卖”声、“讨价”声、“讨巧”后的笑声响成一片。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敞开心扉, 叙述“交易”经过和“交易”后的内心感受。最后, 让学生结合刚才的活动, 把自己喜爱的环节和独特的感受写下来……

评析:“生活作文”构建先“生活”后“作文”的课堂教学形式。这里的作文课热热闹闹, 像在比赛, 像在展示, 像在表演, 像在推销, 像在辩论……教师让学生进入“生活状态”, 尽情地参与生活, 感悟生活, 充分体验生活的乐趣。“情动”而“辞发”, 当学生的表达欲望喷涌而出欲罢不能时, 教者峰回路转, 将其引入到“写作状态”中, 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先生活, 后作文”的形式打破了学生怕写作文的心理“厚障壁”, 从而有效地将学生从“要我写”的被动状态过渡到“我要写”的主动心理状态。

反思:“只有从儿童心底流出的命题, 儿童才会以极大的兴趣对待它。”小学生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以物迁, 辞以情发。”只有受到环境、事物、气氛的感染时, 他们才会产生相应的情感。在作文教学中, 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无字句处读书”, 参与生活实践, 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

3 注重探究, 让作文成为生活实践时

案例:“小河边上的作文课”。

县城的一条小河边, 老师带领着学生进行着一堂别开生面的作文课。 (1) 探究。看一看、闻一闻:小河的水质怎样?河水有什么气味?河面上有什么东西?小河两岸又是什么样的情景?访一访、问一问:访问河岸边常住的居民, 以前小河是什么样子的?小河的变化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不便?想一想、议一议:导致小河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怎样还小河的原来面貌? (2) 写作。撰写一篇关于小河变化的“考察报告”, 从“小河的昨天和今天”、“小河变化的原因”、“小河的治理对策”这几个方面入手;写一份建议书, 可以面向沿河的居民或环保部门;设计有关保护小河的公益广告语。

评析:“生活作文”提出:作文即是生活实践时。体验性是“生活作文”的重要特征。它强调的不仅是用眼睛看, 用耳朵听, 用脑子想, 用嘴巴说, 而且还要用手去操作、去实践、去探究。“生活作文”将学生的作文过程与生活实践融为一体:一方面作文过程是学生进行生活实践的主阵地, 另一方面学生生活实践活动又为作文教学拓展了广阔空间。学生作文的同时, 激发了对生活的热爱, 融入了生活教育和做人教育。

反思:“生活作文”是“通过以生活世界为对象的写作, 在培养语言能力同时, 通过以生活内容为中心的讨论等活动, 使学生深化对生活认识, 使学生形成主体性的人格”。在作文教学中, 我们要广开生活之源, 深掘精神隧道, 除了把学生领进生活, 还要让他们做到认识生活, 了解生活, 关注生活, 有感而发, 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能烙上情感个性的印记, 涂上独特心灵的色彩。

4 大胆想象, 让作文走进创造

案例:“听声联想”。

课前, 老师制作音响, 从光盘碟片中, 从现实生活中采撷各种声音:风声、雨声、鼓声、敲门声、吵闹声、哭笑声……通过一定的线索, 将这些声音有机联系在一起, 编辑成一段段“声音情境”。课堂上, 反复播放音响段落, 让学生“听声”, 弄清楚有哪些声音, 有什么特点, 并用恰当的拟声词记录下来。接着引导学生畅想, 这些效果在生活的哪些场面中出现过?听了这些声音, 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想象, 在“大胆”的基础上逐步纳入“合理”。最后由声及文, 学生根据音响在头脑中勾画出各种生活画面的时候, 教师引导学生用笔再现这些生活情境, 形成完整的文字。

评析:生活引发创造。“生活作文”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 但并没有把视野局限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上。我们大张旗鼓地提出“创造生活”——通过精心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创造力, 让学生在愉悦的境界里重构生活。教师激励学生放开束缚, 大胆想象, 自由表达, 既联系生活又超出生活,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享受作文的乐趣。

反思: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最佳时机。作为教师, 要放飞学生颇富生命张力的梦想, 启迪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在习作过程中, 我们要引领学生展开自由的联想与想象, 尽情放飞生命的梦想, 使每一次习作, 都成为学生想象力的一次磨炼, 都成为学生生命体验的一段经历, 都能有助于他们生命原野上那棵创造之树的根深叶茂。

让我们共同努力, 引导学生快乐地用手中的笔把自己对生活的独特体验以及想说的话用语言文字自由而又真实地表达出来, 使作文给学生的生活带来一片艳阳天:一个能感悟生活的空间, 一方能倾吐真情的净土, 一块能张扬个性的舞台, 一片能飞翔想象的天空。

摘要:“生活作文”注重引领学生走进生活——猎取、拥有丰富的素材;“生活作文”构建先“生活”后“作文”的课堂教学形式;“生活作文”提出:作文即是生活实践时;“生活作文”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 同时大张旗鼓地提出“创造生活”。

关键词:猎取,体验,探究,想象

上一篇:大庙地磷矿坑道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探讨下一篇:以爱的教育,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