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学困生”的形成及转化

2022-09-11

一、学困生的形成

一般中小学校都有一部分“学困生”。他们所占比例虽小, 但影响较大。一般来讲, “学困生”学习困难或者品行不良, 或者这两方面俱备。所以, “学困生”有类:学习学困生、品行学困生和学品学困生。

“学习学困生”往往智力被动或智力低下, 性格有缺陷, 学业基础差, 学习方法不当, 学习习惯不良或者生活方面有问题等, 结果造成学业拖延, 学习成绩不理想。他们学习很用功, 但效率不高, 成绩总是上不去。

“品行学困生”常常违反道德准则或者违规违纪, 影响课堂或者影响组织与管理, 欺侮同学或者顶撞老师, 给教育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这类学生的品行具有表面性:情绪激动, 易走极端, 以自我为中心, 有强烈的叛逆精神。“品行学困生”最根本的原因是学习成绩没有达到自己的希望值, 再加上家长的责骂、老师的冷漠、同学的鄙视, 希望一次又一次地破灭, 缺少了关爱, 没有了鼓励, 从而产生厌学弃学的心理, 同家长唱反调, 和老师对着干。有的由于家长的溺爱, 便形成了自我为中心的品行。有些“留守儿童”失去了家庭的温暖, 便染上了许多不良习惯。有的是因为教育、教学或管理方法不当, 从而造成了学生的对立情绪。

“学品学困生”既不能完成学业要求, 又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有的是因为智力被动或智力低下, 性格有缺陷;有的是因为家长溺爱、父母离异或者父母外出打工而失去了家庭的温暖;有的是因为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学困生”有很多共同点, 比如期盼爱心、渴望尊重、需要信任、喜欢活动等;也有很多闪光点, 比如热爱劳动、维护集体、荣誉感强、重情重义等。因此, 转化“学困生”不仅是必要的, 也是可能的。

二、学困生的转化

(一) 富有爱心是转化“学困生”的思想核心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一生中最主要的东西是什么呢?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热爱儿童。”的确, 师爱无私, 师爱无边, 只有满腔热情地去呵护他们, 才能教育他们、感化他们。正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所规定的:“热爱学生, 就是关心爱护全体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如果你喜欢学生, 学生就会喜欢你, 就会接受你的教育, 正是“亲其师信其道”的体现。

(二) 平等尊重是转化“学困生”的情感要求

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我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可能地要求一个人, 也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双困生在感情上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在行动上表现出不合作的态度。他们在心理上渴望老师平等的尊重。因此, 尊重双困生, 是双困生人格上最起码的要求。天底下“人”最大, 任何人都有尊重别人的义务和得到别人尊重的需求, “不尊重他人, 就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自尊”。

(三) 充分信任是转化“学困生”的前提条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人的热情, 对人的信任, 形象点说, 是爱抚、温存的翅膀赖以飞翔的空气。”教师对“双困生”给以适度的热情和信任, 能激发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能使“爱抚、温存的翅膀”飞得更高!一般情况下, “双困生”学习缺乏信心, 容易“破罐子破摔”。如果教师从信任出发, 对他们的一小点进步热情鼓励, 一定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信任是一种有生命的感觉, 信任也是一种高尚的情感, 信任更是一种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每个学生都渴望被老师信任, 尤其是“双困生”。

(四) 自我教育是转化“学困生”的有效途径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强调指出:“唤起人实行自我教育的教育……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教育者如果能帮助“双困生”找到他们人生的坐标, 激起他们对自我价值的正确认识, 那么转化就可以获得巨大的动力。当他们通过努力实现了目标, 千万不能随意加码, 而是要求他们慢慢地做到更好。越来越好, 自我教育的动力就越来越大。

(五) 发现闪光点是转化“学困生”的关键因素

“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优生有自己的缺点, “双困生”也有自己的优点。“双困生”的优点常常被缺点所掩盖, 不易被老师发现。《学记》有句名言:“教育也, 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句话告诉我们, 教育的作用是发扬学生的优点, 克服孩子身上的缺点, 使其对自己充满信心。如果老师不去发现学生的优点, 他们就自甘沉沦, 以致不可救药。教师要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 做一个鼓励的表情、打一个关怀的手势、说一句激励的话语, 他就会激动不已, 内在的积极因素就会调动起来。所以, 如果老师欣赏“双困生”的闪光点, 就可以拯救一个学生, 就可以燃烧他们以后的生命, 昔日的丑小鸭就会变成白天鹅。

(六) 用不同的方法转化不同的“学困生”

“学困生”统归一个“困”字, 但形成的原因不同, 表现各异。因此, 转化“学困生”要有针对性。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 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 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 这叫因材施教。”针对各类“双困生”的特点, 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捕捉教育点, 来“动心忍性”。比如, 对勤奋学习而成绩不佳的, 发现他们的优点和进步, 就鼓励他们坚持不懈;对性格暴躁而通情达理的, 发现重情重义的长处, 就教育他们如何化解矛盾。对脾气倔强而要求不严的, 发现他在活动中取得了成功, 就激励他们在学习上“争强好胜”也会获得成功……这样做, 比班级笼统教育所取得的效果好得多。

有位优秀教师说得好:“如果‘双困生’是一朵被霜打虫咬的鲜花, 那么, 只要我们倍加爱护, 也一定能使每个花瓣恢复生机, 散发芬芳。”

摘要:一般中小学都有一部分“学困生”, “学困生”不外乎三种类型:学习学困生、品行学困生和学品学困生。不同类型的“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有很多, 转化“学困生”的方法也有很多:一是爱心是转化“学困生”的核心。二是信任是转化“学困生”的前提。三是发现闪光点是转化“学困生”的关键。四是用不同的方法转化不同的“学困生”。

参考文献

赵占发《浅谈对“双困生”的转化》[J]《素质教育论坛》2009 (6) .

上一篇:浅谈高职高专英语口语教学下一篇:行政单位会计基础工作与解决问题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