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大学生“四个自信”的教育路径探究

2022-09-10

党的十八大报告系统总结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与建设经验, 并提出全党要坚定“三个自信”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的思想主张, 表明党坚决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2016年, 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 文化实力是国家进步与发展的思想动力和精神内核。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 文化自信是“三个自信”的根本, 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文化自信。“四个自信”不仅深刻体现了我国国情, 更理性思考了民族命运, 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 也是基于全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青年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者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 支撑着中华民族的未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 对大学生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点。他们是否认同并传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 能否充分树立“四个自信”, 是至关重要且刻不容缓的政治任务。

一、提升大学生“四个自信”的重要意义

(一) 时代意义

“四个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对现实国情及改革实践的真实概括, 是中华民族的自强之本, 因此完善培育大学生“四个自信”具有当代价值和时代意义。“道路自信”, 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是立足基本国情, 经过长期探索做出的历史选择;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及根本途径, 坚持道路自信也就是对中国未来命运及发展方向的自信。“理论自信”, 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不断实践中获得的最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体系, 是几代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人民不懈探索的智慧结晶, 坚持理论自信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真理性的自信。“制度自信”, 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经过了社会主义革命和不断地实践证明, 它是符合中国国情, 顺应时代潮流, 最适合中国人民的制度体系。坚持制度自信就是对中国继续发展的根本保障的自信。“文化自信”, 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它积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 代表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 既是历史传承又是时代创新。坚持文化自信就是对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的自信。[1]

(二) 现实意义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 是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者, 是祖国繁荣发展的建设者。在大学生中充分开展“四个自信”理论教育, 建立国家荣誉感、历史使命感, 推进大学生的思政教育, 强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这是青年教育的重中之重, 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高校注重提升大学生“四个自信”是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需要, 是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牢固思想防线的需要, 更是抵御不良思潮, 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需要。此外, 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大学生也面临着诸多压力和困惑, 通过我党发展的光辉历程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的不断滋养, 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模式, 增强学生心理调适的能力, 促进健康心理养成。

二、提升大学生“四个自信”过程中面临的困难

(一) 我国历史发展进程认知不足

目前大学生基本以90后出生为主体, 对我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选择和发展进程了解的不够深入和具体, 甚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出困惑和质疑, 认为中国应该效仿西方国家走资本主义道路会发展更迅速。这种想法归根究底是源于对中国近代史的认知缺乏而引起, 有些学生受到历史虚无主义歪曲新中国历史的恶劣影响, 进而产生否定党的历史地位, 否定党执政的合法性, 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法性的错误认知, 这都会成为影响大学生培育及坚定“四个自信”的阻碍。

(二) 非社会主义思潮的冲击

大学生虽然受过中小学长期的思想政治课程学习, 但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还处在萌芽阶段, 思想尚未成熟, 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和侵蚀。在互联网日新月异的今天, 依靠着强势文化宣传路径, 西方国家更是加紧对我国青年的“西化”图谋, 加上总有一些有心人对国家发展中产生的某些问题加以放大, 更有甚者否定党的领导, 提倡多党制, 大力宣扬资产阶级民主、自由、人权等自由化言论, 这些对于思维观念还没有完全成型的大学生很容易引起一定程度的混乱和盲区, 这些不良思想在大学生牢固树立“四个自信”的过程中造成严重障碍。[2]

(三) 高校思政教育方式和实效需加强

高等院校的办学目标始终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莲发藕生, 必定有根”, 唯有加强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工作, 才能从源头上防止大学生成长的偏轨。理想信念教育从古至今一直是青年教育及培养的重中之重, 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 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关键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形成广泛传播以来就逐步进课堂、进教材, 高校也在通过理论宣讲、社会实践等各种方式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但是方式再多、课程再多也不等于学生接受的好, 理解的深入。在新媒体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 有些教师的授课方式仍停留在老思路、老模式, 教学手段与当今社会变化严重脱节, 也有与实际生活相分离的现象。尽管思政课程仍在高校中开展, 但实际教育效果还需要加强, 这也进一步阻碍学生坚定“四个自信”。

三、提升大学生“四个自信”的“三个维度”

(一) 认知维度

首先, 应努力提高大学生对“四个自信”的认识程度, 在充分利用传统媒介的基础上, 更应紧跟时代潮流, 引入新媒体平台宣传, 加强微信、微博、视频、网站论坛等各种媒介的使用, 丰富教育方式方法, 提高宣传力度。此外, 在授课群体中, 不仅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师, 更应该充分发挥辅导员、专业任课教师、家长等全体力量, 实现全员育人教育模式。

尤其是辅导员群体, 作为他们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 辅导员承担着思政教育、素质培养的重要职责, 应积极倡导大学生学习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普及与时俱进的民族精神, 提高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 信仰维度

在充分学习和认知“四个自信”理论的基础上, 高校应完善常态化的学生教育机制, 加深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理解, 明确政治导向, 培养主动思考、文明修身的全素质提升的优秀大学生。

将理论联系实践, 调动社团力量, 加强团的建设, 充分发挥朋辈影响力, 加强“四个自信”思政教育效果, 最终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三) 传承维度

大学生不仅是理想信念教育的受教者, 更应该是传播者、践行者。广大同学应勇于承担起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积极地走出宿舍、走出校园, 利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活动机制, 深入社区、小学、中学, 开展理论宣讲, 传播青春正能量, 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思想理论素养, 更能够扩大“四个自信”理想信念的教育范围, 促进中国梦的内涵建设。

摘要: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者, 是国家发展的未来和希望。“四个自信”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念基础, 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因此, 在大学生中加强“四个自信”的信念培育至关重要。本文主要阐述提升大学生“四个自信”的重要意义及面临的困难, 探索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的合理化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四个自信”,培育路径

参考文献

[1] 林莹.加强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的探究与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1) :92-93.

[2] 张海东.论新形势下提升大学生“三个自信”[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5, 27 (5) :114-116.

上一篇:古建筑木作工程修缮技术研究下一篇:公路管理单位内部审计的风险与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