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教育四个优先提升教育发展水平

2022-09-10

党和国家站在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 提出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是各级党委政府的根本任务,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我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进程中, 我们更加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坚持做到教育“四个优先”, 努力提升教育发展水平, 实现了教育在转型中升位上档, 全区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 为区域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撑, 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一、坚持教育发展规划优先, 统筹城乡教育和谐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对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 城乡学校发展必须要有超前性、预见性。只有通过统筹发展规划来引导调控, 才能确保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在“十一五”期间, 我区高度重视教育规划, 并优先制订教育规划, 确保了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一是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优先考虑教育, 使教育发展融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在城镇化建设中, 同步规划城区学校建设, 同步实施城区学校扩容扩建工程, 新建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 扩建学校11所, 消除大班额36个班。在新农村建设中, 同步规划农村学校建设, 同步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 基本解决了六个镇初中学生和小学生的寄宿问题。

二是对学校发展建设用地优先提供, 为学校的长远发展提供空间。由于历史原因, 我区学校占地面积小、场地狭窄的问题普遍存在。为逐步解决这一突出问题, 我区在“十一五”初对全区所有学校发展用地进行了全面调查, 由区规划部门对学校用地进行控规。“十一五”初, 全区学校控规用地900亩, 已征用250亩。

通过对教育的科学规划和调控, 全区大力实施学校布局结构调整, 探索出一条“减少学校数量, 扩大学校容量, 提高办学质量, 统一规划, 分步实施”的办学集约化、效益化之路, 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现全区学校由2006年的104所缩减到48所, 农村基本形成“一镇一所寄宿制初中、一至两所寄宿制小学”的办学格局, 城乡教育发展水平差距逐步缩小。

二、坚持教育重大事项研究优先, 及时处理教育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

自实行“以区为主”教育管理体制以来, 我区在运行中不断改进完善, 切实承担起义务教育发展的主要责任。为加大教育工作的协调力度, 我区实行教育重大事项研究优先办法, 建立起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定期研究教育制度, 及时解决教育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一是及时解决棚户区改造中的教育难题。在棚户区改造中, 涉及四片10000户5000名学生的入学问题。当区教委提出这一问题时, 区委、区政府立即研究, 作出4条决定。第一, 棚户区改造与学校建设同步实施, 学校建设规划由区教委负责, 工程建设、资金由棚户区改造指挥部负责。第二, 棚户区学生的迁读由区教委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案, 保证每一个学生上好学、读好书。第三, 新建学校建设用地由区政府划拨。第四, 建设规费享受棚改政策。目前, 我区棚改中已新建高标准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 明年还将建设1所新的九年一贯制学校。

二是妥善处置布局调整后的闲置校舍问题。实施中小学网点布局调整后, 闲置学校不断增多, 有80余所。闲置学校属国有资产, 区教委反映很难处理, 未处理前还增加看守费、维护费。在得知这一情况后, 区领导一方面深入闲置学校调研, 另一方面召开区政府部门专题研究会, 通过分析研究, 提出了闲置校产的处理办法。由区教委将所有闲置校产移交区国土局, 由国土局采取“土地复耕”办法处置闲置校产, 处置所得经费全部用于教育。

三是全力支持教育民生工程的实施。在实施民生工程中, 我区始终坚持教育民生是“重中之重”的理念, 区领导深入开展教育调研, 提出了教育民生工作的主要任务, 并先后召集教育、人事、财政、公安等部门工作会3次, 促进了教育民生工程的实施。如今, 学校安全有保障, 留守儿童有关爱, 小学生喝上了新鲜的饮用奶, 高中普及步伐加快, 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三、坚持教育投入优先, 大力推进学校基本建设

学校办学, 经费是保障;学校要发展, 投入是关键。在实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 我区加大教育经费的统筹力度, 加大薄弱学校建设投入, 切实抓好五大工程建设。

一是大力实施校安工程, 确保一方学校平安。近5年, 投入资金1.3亿, 拆除学校D级危房39185平方米, 新建校舍65752平方米, 加固维修C级危房31762平方米, 完成规划目标的328.76%。教委新成立校园安全科, 所有学校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和报警系统, 健全了校园安保支队、校园民警、保卫干部、保安人员、护校队“五位一体”的校园安全新型警务体制, 建立起校安工作机制和校园警备机制, 校园周边环境得到综合治理。

二是大力实施学校扩容工程, 扩大城乡学校办学规范效益。按照“规模效益、滚动发展”原则, 抓好“两结合”实施学校扩容扩建工程。第一, 在城市结合棚户区改造、城市化建设, 近两年投入资金6000万元完成60%城区学校的撤并扩建, 新建校舍14000平方米, 较好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和“大班额”问题。第二, 在农村结合新农村建设, 近两年投入7000万元完成70%农村学校的撤并扩建, 消除农村薄弱学校, 办学条件普遍改善。

三是大力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 推进义务教育“双高”普及。按照“双高普九”要求, 近5年投入资金8000万元, 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城乡学校面貌焕然一新。40%的中小学食堂、厕所得到改造;建成塑胶运动场25片;添置了学校必须的教学设施设备、实验器材和图书资料;实施农村远程教育信息化工程, 建立远程教育模式一65个, 模式二60个, 模式三16个, 实现教育信息“校校通”, 启动“班班通”工程, 学校标准化率达到60.4%。

四是大力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上学难问题。按照“交通便捷、生活方便、环境较好”的原则, 近3年投入资金5000万元, 新建学生宿舍30317平方米, 建成寄宿制学校18所, 较好解决了农村留守儿童“吃、住、读”问题, 探索出边远高寒山区农村办学的一种新模式。

五是大力实施“五个校园”建设工程, 逐步优化育人环境。按照全市“五个重庆”建设的总体要求, 结合“五个万盛”建设的实际, 我区2009年上半年启动“五个校园”建设。现建成市级平安校园7所, 市级“绿色学校”5所, 市级文明单位3个, 市级文明礼仪示范校5所, 市健康教育促进示范学校铜牌学校2所。在“五个校园”建设中, 各校注重“一校一品”特色文化打造, 现建成特色学校18所。

四、坚持教育人事编制优先, 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城乡义务教育质量的差距, 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师资水平的差距。五年前, 我区农村教师队伍仍存在量不足、质不高、不稳定问题。为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我区对教育人事编制实行“优先”政策, 加大了教师队伍的统一管理, 统筹调配。

一是保证学校教师编制, 适当照顾山区学校。我区村校占学校总数的58%, 大都地处高寒、边远山区, 校均学生人数少, 班额不足。鉴于这种特殊情况, 在全区人员编制严格控制的情况下, 我区对农村学校仍实行按班核编办法, 保证了农村学校特别是村小师资满岗满员。

二是统筹干部教师调配, 充实山区学校干部教师队伍。第一, 实行交流、培训制度, 每年城乡学校干部对口交流挂职锻炼1年, 分期分批培养学校中层以上干部, 有计划地送培干部, 所有学校干部持证上岗。第二, 重点补足农村学校师资, 每年为农村学校引进新教师80人左右, 2006年消除了代课教师, 解决了农村学校教师缺乏问题。第三, 建立城市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一年制度和农村学校教师到城市学校学习一年制度, 帮助山区学校规范教育教学, 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三是建立农村教师工作激励机制, 确保教师队伍稳定。对山区教师实行特殊津贴, 在职称评定、优秀教师评选等方面适当向山区教师倾斜。逐步改善农村学校交通、生活、工作条件, 坚持每年两次慰问山区教师制度, 鼓励山区教师安心从教。

目前, 全区教师队伍素质和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农村初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均为100%。今年, 全区小学生综合素质测查, 城市学生合格率为97.6%, 农村学生合格率为96.5%;初中毕业生市会考, 城市学生各科均及格率为87.5%, 农村学生各科均及格率为86.3%。

万盛教育事业的发展, 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支持, 得力于市教委等相关部门的指导和帮助。我们将以这次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 以深入推进万盛区资源型城市转型为契机,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 认真贯彻落实本次全市教育工作会精神, 精心制订好《万盛区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在“十二五”期间, 大力实施优先发展教育、人才强区和科教兴区战略, 努力使万盛教育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转型,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上一篇:地铁车辆检修及运用下一篇:新时代背景下藏族大学生自我认知和社会适应的关系:自我调控的中介作用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