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类癌32例临床疗效分析

2022-09-10

小肠类癌来源于肠壁腺泡的细胞, 是一种能产生小分子多肽类或肽类激素的肿瘤, 即APUD细胞瘤, 小肠类癌的转移率为30%。小肠类癌临床比较少见, 临床发病缓慢且很隐匿, 早期并无明显的症状, 易于误诊临床诊断比较困难。我院2004年4月至2005年6月收治32例小肠类癌患者, 所有患者均进行外科手术切除原发病灶并术中探查转移病灶, 术后进行化疗及随访,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32例小肠类癌患者, 男19例, 女13例;年龄25~68岁, 平均 (48.4±2.3) 岁;病程2个月~3年, 平均 (1.3±1.2) 年。14例患者都出现皮肤潮红, 以面颈、前胸为主, 面色红或略紫, 12例患者全身皆会出现皮肤潮红, 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到数小时, 以颈基底部最明显。其中11例患者出现水样腹泻, 每天13~25次左右;其中9例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其中11例患者出现三尖瓣和肺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10例患者出现肠梗阻。17例患者表现为消瘦、贫血、持续的大便隐血、黑便等。类癌肿瘤位于回肠部位的患者15例, 位于空肠部位的患者12例, 位于十二指肠部位的患者5例。瘤体直径0.4~5.8cm。

1.2 辅助检查

32例患者血清素 (5-羟色胺5-HT) 测定0.7~2.7µg/m L, 尿液5-羟吲哚乙酸 (5-HIAA) 24h测定50~90mg/24h。B超、CT显示7例患者肝内有占位病变。32例患者中21例术前行纤维小肠镜活检确定诊断, 11例患者术中经快速病理确定诊断。

1.3 手术方法

所有32例小肠类癌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 有类癌综合征的患者术前给予大剂量抗血清素药物预防低血压, 术中出现低血压时使用血管紧张素纠正。术中反复探查转移病灶及淋巴转移。25例患者行包括系膜在内的广泛肠袢切除, 十二指肠球部<1cm者, 可作病变肠段局部切除、胃空肠吻合;十二指肠水平部<1cm者, 可作病变肠段局部切除, 体积较大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7例患者探查到肝脏有转移病灶, 行肝段及包括系膜的肠袢加肝左叶切除术。

1.4 术后化疗

所有32例患者术后均进行了定期化疗。采用5-Fu, 阿霉素联合应用进行化疗。

2 结果

32例患者手术均成功, 无一例死亡病例, 近期治疗率100%。术后所有患者均随访5年以上, 3例死亡, 存活1~2年3个月, 死于类癌广泛转移;4例患者于术后1~2年1个月出现类癌复发再次行手术切除癌肿, 术后恢复良好。其余25例患者随访至今, 无一例复发病例。住院时间20~32d包括术后化疗时间, 平均27d。

3 讨论

小肠类癌起源于肠黏膜腺管基底部的Kulchitsky细胞, Kulchitsky细胞又称肠嗜铬细胞, 典型的肠嗜铬细胞内含有分泌颗粒, 在组织化学水平上具有亲银性。小肠类癌可以分泌5-羟色胺、激肽类、组织胺等生物学活性因子, 可引起血管运动障碍、胃肠症状、心脏和肺部病变等, 这被称为类癌综合征 (carcinoid syndrome) [1]。小肠类癌的临床诊断较困难, 因为缺少特殊临床表现, 早期常无任何症状, 多为偶然发现, 临床上常被误诊。当患者有典型的类癌综合征时诊断则较容易, 多有肝脏转移, 血清素水平升高和/或伴尿液5-羟吲哚乙酸 (5-HIAA) 增加, 可高度怀疑类癌综合征。根据皮肤潮红、腹泻、腹痛、哮喘、右心瓣膜病变和肝大等表现, 可提示类癌综合征的存在。

术中发现有肝转移的患者者火罐网, 如转移灶局限于肝一段或肝一叶, 应行肝叶或部分肝切除术, 切除肝内大的孤立转移灶后, 症状可明显缓解, 尿中5-HIAA明显下降, 且可生存多年[2]。肝外转移灶也应争取切除, 但彻底切除常不易做到, 如系膜淋巴结和肝内转移灶不能完全切除鶒, 也应尽可能多地切除转移癌组织, 即使切线经过癌组织也无妨[2]。有类癌综合征的病人对麻醉特别敏感, 易引起支气管痉挛和低血压, 可引起严重的低血压危象, 故本组患者中出现类癌综合症的患者术前给予大剂量抗血清素药物预防低血压, 术中出现低血压时使用血管紧张素纠正。同时我们注意到术后化疗及定期随访也很重要, 嘱患者定期做X线、肠镜等检查, 如出现类癌综合症或便血等症状应立即来医院就诊。

综上所述, 小肠类癌早期发现早期手术效果尤好, 临床诊治时应注意术中应该反复探查, 以防止遗漏下隐匿的病灶, 并注重在术后系统性化疗做好随访。

摘要:目的 探讨小肠类癌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与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2例小肠类癌患者的病例资料, 所有患者均行外科手术切除原发病灶并术中探查转移病灶, 术后进行化疗及随访。结果 32例患者手术均成功, 无一例死亡病例, 近期治疗率100%。术后所有患者均随访5年以上, 3例死亡, 存活1~2年3个月, 死于类癌广泛转移;4例患者于术后1~2年1个月出现类癌复发再次行手术切除癌肿, 术后恢复良好。其余25例患者随访至今, 无一例复发病例。结论 小肠类癌早期发现早期手术效果尤好, 临床诊治时应注意术中应该反复探查, 以防止遗漏下隐匿的病灶, 并注重在术后系统性化疗做好随访。

关键词:小肠类癌,外科手术,化疗

参考文献

[1] 尹燕平, 王宇.消化道类癌的手术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1997, 4 (17) :132~133.

[2] 马毅, 施松, 孟刚, 等.小肠类癌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外科杂志, 2000, 38 (3) :2~4.

上一篇:论眼科学整体课程结构设置下一篇:钛白粉的应用及其应用指标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