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论文范文

2022-05-10

小编精心整理了《跨国公司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中国公司必须像全球公司那样,学会吸纳整合全球资源来参与全球竞争跨国公司向全球公司转型大致开始于1992年。根本原因是经济全球化改变了公司发展和竞争环境。冷战结束使得经济全球化政治障碍被扫除,信息技术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技术支持,公司有可能超越国界在全球范围选择和配置人力、资本、技术、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转型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篇:跨国公司论文范文

跨国公司支出结构对公司利润的影响

[摘 要]文章研究了跨国公司支出结构中广告支出和科研支出两类支出对公司利润的影响。使用计量经济分析中常用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基于中国 143 家跨国公司的微观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至少从短期来看,广告支出和科研支出对跨国公司利润都有积极的影响;其中广告支出的影响力度更大,对跨国公司利润增长的促进作用也更为显著。

[关键词]跨国公司;广告支出;公司利润;多元线性回归

[DOI]10.13939/j.cnki.zgsc.2021.12.092

1 引言

根据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的定义,跨国公司是指以本国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世界各地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从事国际化生产和经营活动的企业。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持续的增长,其中国外投资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例如安海斯-布希投资了青岛啤酒、高盛收购双汇等。随着我国经济转向新常态发展,对国内企业提出了“走出去”的新要求,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跨国公司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跨国公司的支出策略与利润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传统的研究方法不同,文章从微观实证的角度出发,借助计量经济学中多元线性回归这一研究工具,分析跨国公司支出结构对公司利润的影响,重点关注广告支出所发挥的作用,得出了与传统研究理论不尽相同的结果。

2 文献综述

企业成本与企业利润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受到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赵保国等学者从这一角度进行了相关的研究:赵保国等(2016)在其文章“传统企业广告投入与企业绩效的非线性关系研究”中研究了广告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及广告投入的最佳强度范围。笔者基于2005—2007 年工业企业微观层面的数据, 并使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数据进行门槛分析。结果发现,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存在阶段性特点,存在最佳投入区间,对企业的影响同样取决于企业的特性。孙维峰(2015)在其文章“研发和广告支出与企业系统性风险实证研究”中研究了研发支出和广告支出与企业的系统性风险的关系。笔者基于2009—2011 年沪深两市制造业上市公司和国泰安 CSMAR 数据库的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研发支出与企业系统性风险之间显著的正相关只出现在大企业中,而广告支出与企业系统性风险之间显著的负相关只存在于小企业中。

此外,莫冬燕等学者还从广告支出与研发支出的关系角度出发研究了这一问题:莫冬燕(2013)在其文章“广告费支出影响未来经济利益流入吗?”中研究了广告费支出和未来经济流入的关系。笔者基于中国上市公司1992—2012 年的样本,采用了面板数据的估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告费用支出对短期经济流入有负效应,未来经济利益流入有正效应。余黎明(2012)在其文章“广告支出和研发投入对企业成长的影响”中研究了广告支出和研发投入对企业成长的影响。结果发现,由于无形资产对企业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广告支出和研发投入对企业销售增长、利润增长和市场价值增长都有正向作用。陈婧(2009)在其文章“广告支出与企业价值关系研究述评”中研究了广告支出与企业价值的关系。笔者基于国内外相关文献,运用文献分析法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广告支出对企业价值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相关领域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跨国公司属于企业当中的一类,在具有企业普遍特征的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孙立锋等(2018)在其文章“全球生产网络构建下的中国民营跨国公司成长机制”中分析了中国民营跨国公司企业资源、网络构建和企业成长的关系问题。笔者基于吉利集团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发现企业的内部资源与企业的全球生产网络之间存在着协同促进效应,两者的协同程度越高,越能促进跨国公司的成长。安博等(2018)在其文章“我国跨国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研究”中分析了中国跨国公司内部控制体系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基于华为公司的案例进行分析,发现中国跨国企业在信息沟通、监控体系、内控经验等方面存在问题,可以借鉴华为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改进。纪琳等(2018)在其文章“中国跨国公司国际化发展特点、问题与对策”中分析了中国跨国企业国际化的现状和不足。笔者基于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数据库的企业数据进行分析,认为中国跨国企业的对外投资规模在不断扩大,但仍存在创新不足、风向意识弱、国际化经营能力不足等需要改进的问题。齐秀辉等(2017)在其文章“基于因子分析的跨国企业国际业务经营业绩评价”中研究了中国跨国公司的国际业务经营业绩评价标准问题。笔者基于31 家跨国公司的数据,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国际经营业务绩效受到资源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企业应根据自身特性来选择合适的评价标准。姚尧(2017)在其文章“中国跨国公司管理本土化现状、挑战及对策”中研究了中国跨国公司在海外管理本土化的现状和问题。笔者基于华为公司的案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中国跨国公司的管理本土化存在著管理水平不高、员工归属感不强等问题,可以通过建立公平的人才选拔和绩效考核机制加以解决。

3 模型和数据

3.1 模型

以往的研究表明,企业利润受到企业投入成本因素的影响。投入因素可能有很多种,各种因素影响企业利润的途径和方式也有差别,这种差别体现在企业的生产函数上。文章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基本理论,认为企业利润主要受资金投入和劳动投入的影响。企业的生产实际表明,资金投入的多少和投入的结构都会影响到企业的绩效。在企业众多的资金投入方面,作为生产投入的科研支出和作为销售投入的广告支出是主要的两个方面。科研支出和广告支出的增加都对企业的利润有影响,但两者影响的力度及相互作用一直是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文章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借鉴最小二乘法的思路分析这一问题。具体模型如式(1)所示。

yi=β0+β1xi+β2zi+u(1)

式(1)中,因變量是企业的利润,自变量是企业的广告支出。系数β1代表广告支出对企业利润的影响程度,为了准确了解广告支出的影响,在式(1)中加入了一系列的控制变量,包括企业的科研支出、其他生产支出以及代表企业规模的银行存款和负债情况。在模型的估算过程中,文章使用数学优化技术中的最小二乘方法,通过最小化误差的平方和寻找参数的最佳函数匹配。利用最小二乘法可以简便地求得待估参数,并使得这些求得的参数与实际参数之间误差的平方和为最小。根据高斯-马尔可夫定理,在给定经典线性回归的假定下,最小二乘估计量是具有最小方差的线性无偏估计量。因此,当经典假定成立时,不需要再去寻找其他无偏估计量,没有一个会优于普通最小二乘估计量。也就是说,如果存在一个好的线性无偏估计量,这个估计量的方差最多与普通最小二乘估计量的方差一样小,不会小于普通最小二乘估计量的方差。

3.2 数据

文章所使用的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2015年对注册地在我国国内的143家跨国公司的实地调研数据。在具体的调研中,从当地统计部门获得企业名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从中确定调研企业。调研的数据包括面访和电访两种获取途径。调研的内容包括企业的基本信息、人员配置信息、生产经营信息和财务状况信息。数据的覆盖范围相对较广,调研的信息和内容能够满足文章分析问题的要求。

4 分析与结论

4.1 结果分析

文章使用常用的计量分析软件 Stata 实现模型的建立和数据的处理过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输出结果如表 1 所示。

第一列代表跨国公司净利润对广告支出的回归结果,在不加入任何控制变量的情况下,广告支出的回归系数为 19.39,在统计上十分显著。这说明,在仅考虑广告支出的情况下,增加1元广告支出,可以使跨国公司净利润提高19.39元。第二列代表了跨国公司净利润对广告支出、采购支出、银行存款和负债的回归结果。回归结果表明,在控制了代表跨国公司规模的银行存款和负债信息的情况下,广告支出仍然对企业净利润有积极的影响,影响系数为18.25,相比不加入控制变量有所下降,但仍十分显著。第三列代表了跨国公司净利润对广告支出、科研支出和其他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其中广告支出的回归系数为12.87,科研支出的回归系数为 3.909,在统计指标上广告支出和科研支出的系数都十分显著。

4.2 结论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结果显示:其一,跨国公司广告支出对公司利润有着积极的影响;其二,跨国公司广告支出对公司利润的积极影响不会因公司规模等因素而变化。无论对规模以上的大中型跨国公司,还是规模以下的小型跨国公司来说,广告支出都是跨国公司利润的积极影响因素;其三,跨国公司广告支出和科研支出虽然都会对公司利润产生积极的影响,但两者之间存在着替代的关系。从短期来看,广告支出对跨国公司利润产生的影响更大。

5 建议与展望

5.1 建议

文章从跨国公司成本配置的角度出发,研究影响跨国公司利润的因素。主要关注广告支出和科研支出这两类对于公司绩效的影响。实证研究的结果发现,无论是科研支出还是广告支出都会对跨国公司利润产生积极的影响;从影响力度来看,广告支出的作用要大于科研支出。与传统研究的部分结论不同,文章认为虽然科研支出是跨国公司

长期发展的源泉,也是企业产品核心竞争力所在。但是从成本收益分析的角度来看,广告支出可以有效地增加跨国公司的当期利润,为公司持续的发展提供保障。在公司发展的不同阶段,跨国公司应根据其战略目标调整公司的成本策略,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兼顾公司的长期发展战略。

5.2 展望

文章的数据来自跨国公司调研数据库,其数据结构为横截面数据,不能够很好地衡量公司发展的长期趋势。由于科研支出的回报周期要高于广告支出,因此进一步的研究将基于更加丰富的面板数据库,进而得到科研和广告这两类支出对跨国公司利润影响更加准确的估计。 参考文献:

[1] 纪琳,王杰,王黎明.中国跨国公司国际化发展特点、问题与对策[J].商业经济研究,2018(18).

[2] 孙立锋,徐明棋.全球生产网络构建下的中国民营跨国公司成长机制[J].财会月刊,2018(11) .

[3] 安博,张静怡. 我国跨国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研究——以华为公司为例[J].国际商务财会,2018(9).

[4] 齐秀辉,王际深.基于因子分析的跨国企业国际业务经营业绩评价[J].国际商务财会,2017(12).

[5] 姚尧.中国跨国公司管理本土化现状、挑战及对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10).

[6] 赵保国,阙人超.传统企业广告投入与企业绩效的非线性关系研究——基于工业企业数据的门槛分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6(8).

[7] 孙维峰.研发和广告支出与企业系统性风险实证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5(1).

[8] 莫冬燕.广告费用支出影响未来经济利益流入吗——兼论广告支出的会计准则制定问题[J].宏观经济研究,2013(9).

[9] 余黎明,迟圣威.广告支出和研发投入对企业成长的影响[J].经营与管理,2012(12).

[10] 陈婧,李远勤.广告支出与企业价值关系研究述评[J].财会月刊,2009(5).

[作者简介]黄晓东(1967—),男,汉族,江苏人,中星思创机电设备(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作者:黄逸明 黄晓东

第二篇:全球公司:跨国公司发展新趋势

中国公司必须像全球公司那样,学会吸纳整合全球资源来参与全球竞争

跨国公司向全球公司转型大致开始于1992年。根本原因是经济全球化改变了公司发展和竞争环境。冷战结束使得经济全球化政治障碍被扫除,信息技术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技术支持,公司有可能超越国界在全球范围选择和配置人力、资本、技术、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

转型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在战略上从跨国经营转到全球经营,在全球吸纳资源并在全球配置资源,从而市场营销全球化、组装制造全球化、研发设计全球化、资本运作全球化,打造全球产业链。我们在调查的几十家跨国公司的总部时发现,它们在1992年、1993年、1994年这几年里,很多企业进行了深刻的战略调整,比如说欧洲公司,诺基亚也开始转型,1992年转型的重点是专门做移动公司。韩国三星进行了大的调整,开始了所谓的新经营。这个公司在中国有特殊的地位,到目前为止,中国销售额最大的跨国公司是三星,而且它总额已经超过了日本所有的电器公司。

其次,在管理上从过去以母国为中心辐射若干国家子公司的中心辐射式转变为多中心、多结点的网络管理模式。比如说像思科,思科现在非常厉害,在1993年开始了全球并购,其全球战略主要是把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进行全球配置。过去的跨国公司往往有海外部管理这些事,现在海外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它们又进行了新的管理结构调整,把这种结构称为全球管理,采用网络管理模式,而且在这个期间你去观察在中国的跨国公司,中国总部越来越重要,它就是把这样一个点作用加强了,而不是过去凡是大小都要从总部来决策。

第三,在责任方面从追求股东价值转到全面和全球责任。过去我们可以批评跨国公司把它们那些在国内不能做的事,比如污染严重的项目拿到发展中国家来做,现在先进的跨国公司已经认为在本国不能做的事在别的国家也不能做,在本国做的好事在别的国家也要做。在这方面,仍有不少公司做不到;但是从整体看,先进的跨国公司正在向这个方向走。

根据联合国的世界投资报告,1994年最大100家跨国公司的海外资本比例、海外销售比例、海外雇员比例分别是41%、46%、44%。然而到2006年,上述比例分别提高到57%、58%、56%。也就是说,这些跨国公司海外部门已经超过了它本国部分。这些公司也越来越淡化国籍,比如说IBM称自己是全球整合公司,东芝称自己是地球内公司,ABB称自己是处处为家的全球公司。

全球公司对我国经济社会有广泛影响。

第一、全球公司通过战略延伸管理网络覆盖和理念文化整合,它把中国的优势资源市场、劳动力整到它全球产业链里面了,增强了它全球竞争力。而我们的企业必须像全球公司那样,需要吸纳整合全球资源来参与全球竞争。现在我们有的公司老是想我们是民族公司、民族产业,要求大家保护,但没想我们怎样在全球化背景下将全球资源纳入到中国的资源。现在中国出现了一批走入全球化的跨国公司,我觉得中国企业家在考虑企业发展的时候缺少这种全球的视野。

第二、全球产业挑战民族工业。在全球产业形成的背景下,采用传统办法依托一个国家范围已经越来越难建立起完整的、有竞争力的独立的产业体系。这种情况下 后起国家只有首先融入全球产业,进而在全球产业系统中提升,才能使本国产业发展壮大,实现国家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第三、全球公司挑战传统经济安全理论。这两年大量的强调外资并购境内企业造成了怎么样的经济不安全。但我们调查了22个的案例,就是外资并购境内企业包括徐工、达能、娃哈哈等,包括汇源在内,这些案例给我们的感觉,其实没有哪一个案例真正影响了国家安全。说到底,是中外企业利益的博弈问题,而不是真正的国家安全问题。在这些年来往往是中美发生矛盾、中日发生矛盾的时候,这些跨国公司反而站在企业利益的立场上充当了协调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讲,全球公司又是中国安全的积极因素而不是消极因素。所以,我们应该从传统的国家竞争安全观转变到这种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全球化时代国家经济安全观。

第四、全球公司和中国和平发展。

历史上一个大国崛起的时候,本国资源都不足以支撑其发展,无一例外都会借助其发展,但是它们往往都借助不公平贸易掠夺别的国家的资源。中国和别的国家不同,我们不能通过战争和不公平交易来掠夺这些资源,但我们需要资源。在这个时候,中国只能通过和平的道路、公平的交易,即通过源于其他国家的全球公司进入中国,和源于中国的跨国公司走出去,吸纳、整合全球资源。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和这种全球公司的合作关系密切,这个可能是个更广泛一点的问题。中国经济发展呼唤面向全球化创新跨国公司理论。1992年以来,随着全球市场的出现,跨国公司发现出现了新的趋势——走向全球公司,10多年来全球的企业形态,实际上发生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而我们原有的跨国公司理论没有或者很少探讨跨国公司最新发展。

跨国公司理论需要不断创新,仅仅借鉴国外原有的跨国公司理论是不够的,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包括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最新实践,概括和归纳跨国公司发展新趋势。中国实际上成为了研究跨国公司最好的实验室。在这么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这些世界上最重要的跨国公司差不多都到中国投资,在激烈的竞争中,包括和中国企业的竞争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劣势都得到充分的展示,它们向全球公司转型的过程也得到了充分的显示,中国事实上成为跨国公司研究最好的实验室。

作者:王志乐

第三篇:跨国公司中国“退潮”

2011年的最后一天,上海市商务委发布的《上海外商投资环境白皮书》显示,外商在沪累计设立投资性公司240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353家、研发中心334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投资性公司数量名列全国第一,外资研发中心数量全国第二。

虽然数量众多,但对于择业者来说,跨国公司的吸引力正在下降。“中国本土企业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相比一些跨国公司同行,他们更具成长性。一些本土企业不但能付得起、甚至还会比跨国公司开出更高的价码来吸引本地高级人才;他们在流程上更具灵活性,对人才的吸引力开始超过跨国公司”,某企业驻沪上海高管对《中国经济周刊》谈到。他所服务的企业来自德国,有着100多年的经营历史。

法国某银行驻沪员工李小姐回忆起不久前那次惊心动魄的裁员仍然心有余悸。“本来以为是铁饭碗,但突然发现,一切都没有保障。”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该银行于一个月前突然宣布裁撤三分之一的中国员工,“当天晚上,我的主管给我看了裁撤名单,上边有我的名字,但幸好主管临时把我替换掉,才保住了这份工作。”

对于那些具有双语能力、跨文化背景、在国内外工商界应付自如、游刃有余的中国籍高级人才来说,外企的吸引力正逐步下降。

跨国公司在“战略性撤退”

2011年12月5日,达能乳品中国新闻发言人徐杰对外宣布,达能乳业上海有限公司暂时停产。两天后,雀巢公司新闻发言人何彤称,雀巢将于2011年12月底中止在华东区的冰激凌零售业务,并停止该区域的冰激凌生产运营。何彤称,“雀巢在不断评估冰激凌业务,并做相应的调整,以保持该业务的长久发展”。

上述两位发言人在言辞上的巧妙修饰,并不能掩饰其业务受挫的困境。相对于达能和雀巢遮遮掩掩地宣称“暂时停产”和“相应调整”,百事中国显得更为干脆,直接宣布退出其核心的瓶装业务。

比百事中国走得更早的是百思买。2011年2月22日,百思买宣布关闭在中国大陆的所有零售门店,退出中国。虽然同年9月百思买表示积极准备重返中国市场,但至今还没有可以公开的重大进展。

在去年宣布退出中国的跨国公司名单上,还有美泰公司芭比旗舰店、欧洲最大的建材分销商——法国圣戈班集团旗下建材销售商“美颂巴黎”以及玩具巨头仙霸玩具集团。

越来越多高端美资制造业正在从中国的实体经济中悄然撤退:美国玩具生产商Wham-O开始将50%的飞盘和呼啦圈訂单转向美国国内的生产商,而此前这些订单是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和地区生产的;原先将部分汽车零部件生产外包给中国的福特汽车公司,正在把这部分生产业务撤回美国;美国ATM供应巨头NCR已把部分ATM的生产从中国转移到美国佐治亚州的哥伦布市。

这些变化,在IT、家电领域更加明显。曾经活跃在中国市场的诸多品牌近年来纷纷收缩在华阵线:2008年,惠而浦和苏宁签署协议,将空调委托给苏宁独家销售;2010年,飞利浦将电视机业务的生产和销售出售给冠捷;松下将三洋白电部门以100亿日元的价位出售给中国海尔集团;2011年9月,伊莱克斯与国美签署协议,委托国美在中国贴牌生产及销售其系列产品。

虽然诸多举动被描述为因应对人力资源等成本上升所采取的“战略性撤退”,但这些宣布或调整、或退出中国市场的企业,其在中国的业务不可否认都到了艰难时刻。

中国不再是“新兴市场”

从宏观数据来看,外资流入中国的速度开始减缓。中国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2011年全年实际使用外资(FDI)同比增长9.72%,而2010年这一数据为17.4%。

传统优势的丧失,让在中国开展业务的跨国公司巨头忧心不已。一份来自经济学人的报告称:尽管中国充满着激动人心的机遇,但企业的运营环境将会变得日益艰难。经济学人信息部对包括了328家在中国开展业务的跨国公司调查后发现,在中国向高新经济体的转变过程中,企业的商业模式将会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而企业盈利数据寥寥无几。部分人士认为,对于众多行业来说,中国已不再是一个“新兴市场”,企业维持高利润率(15%-20%)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

另一方面,政策准入门槛的提高和优惠政策取消带来的成本变动,也让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经营比以前更为艰难。

中国三星研究院战略管理组首席研究员林瑞明发现,中国东部的苏州、无锡等长三角富庶地区都提高了投资门槛,对新进的外资企业,不仅没有专门的优惠政策,甚至还对其产业类型、节能减排方面提出很高的要求。

一家国际著名的跨国企业公关部高管也向《中国经济周刊》坦承,中国在2010年12月1日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税,以及在2007年统一内外资企业税率,让他们公司的税费增加了很多,但他拒绝透露增加的具体数据。

除了成本制约和政策限制,来自中国本土企业的强劲挑战,也是跨国公司面对的新问题。英国工程机械咨询有限公司Off-Highway Research所做的分析表明,尽管美国建筑设备供应商卡特彼勒(Caterpillar)在2005-2010年的中国市场销售额增长了三倍,但其中国市场份额在同期从11%下滑至7%。抢走其市场份额的并非是它的死对头日本小松公司(Komatsu),而是中国本土企业。

经济学人信息部的调查报告显示,在中国任职的跨国公司高管将来自中国国内企业的竞争列为第二号威胁,而头号威胁则是知识产权保护。

跨国公司忽视中国企业的竞争威胁颇为危险:一位曾供职于某家跨国公司的高管毫不掩饰对中国本土企业的轻蔑态度,这家公司的管理层每周都会跟踪传统全球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变化状态,但从不理会来自中国本土公司的竞争。直到有一天后者的市场份额突破了50%,他们才如梦初醒,但已为时太晚。

类似的例子也发生在达能身上。达能乳业在上海市场,被光明、蒙牛和伊利等本土竞争对手用残酷的价格战斩于马下,被迫于去年12月初关闭其位于上海奉贤县的工厂。

另据美国商会对美国跨国企业在中国的调查表明,美国企业最大的关切是中国国有企业抢走其市场。中国美国商会2011年发布的《商务环境调查》(Business Climate Survey)显示,26%的受访企业业务出现下滑,预期未来业务下滑的受访者占40%。

市场咨询机构Booz & Co在近期发表的报告中重点提及了崛起中的四家公司:王老吉、佛山景兴卫生用品有限公司、霸王国际洗发水和杭州汉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报告作者指出:中国正孕育出一批实力强大的本土领军企业,与它们展开竞争是跨国公司面对的新现实。这些本土企业更接近和了解消费者,重点生产价廉物美的替代产品,重视营销和分销战略,它们开发的新产品和创新型销售模式都极为贴合中国消费者的需求。

外企也要“走转改”

尽管仍有相当比例的跨国公司认为,中国市场对其全球战略至关重要,但如果不能调整在中国的前进步态,类似百思买、美泰、达能和仙霸玩具在中国的调整和撤退,将成为越来越多跨国公司的翻版。

经济学人信息部全球预测中国区主管许思涛认为,跨国公司需要配合其对中国的重视程度,进行结构重组,以此应对本土企业的挑战。虽然目前跨国公司并未大规模拿出战略调整方案,但相应的战略调整确实已经开始启动了。

上海一家装备制造业跨国公司的高管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公司应对中国市场环境变化的措施是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升级低端产品,向更高附加值的产品研发生产转变。事实上,达能乳品中国新闻发言人徐杰在向《中国经济周刊》证实达能乳业上海公司暂停生产时,也表示其正在集中力量将“碧悠”打造成具有高附加值的强势品牌。

经济学人的调查显示,目前仅有8%的跨国公司,其中国首席执行官在其全球公司总部坐镇,45%的公司声称其中国首席执行官向区域总部汇报。值得注意的是,有40%的大型跨国公司表示,它们已经向大中华区派驻了非常高级别的管理人员,旨在改善对中国的了解,加速总部的决策过程。

另外,出于对东部高额成本压力的考虑,跨国公司正在试图转移它们在中国的产业基地,从东部一线城市转向二三线城市。在接受经济学人调查的跨国公司中,有33%的受访者称“目前企业正向二、三线城市转移”。在这方面大型企业(全球年营收超过50亿美元)的情况稍有不同——其中45%的企业正向二、三线城市转移。往更偏远地区转移的企业也占了12%。

于1995年进入中国市场的家乐福集团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因为一线城市大型零售商趋于饱和,家乐福一直面临着客源被分流的压力。另一方面,也要面对供应商的原材料成本上升的压力。

应对这些压力,家乐福采取了适应本土化的措施,2010年家乐福举办了“晋升到家”活动,有1500多名中国员工得到了晋升。目前,家乐福中国公司99%以上的员工是中国人,95%的店长是中国人,家乐福所有门店销售的产品99%是中国制造,中国采购,国内经销。

聘用本地员工,并非万全之策。去年底,家乐福刚刚成立不久的下属机构——蔬果茂(SOCOMO),将来自山东栖霞众益合作社的首批45吨富士苹果和梨子运往欧洲市场销售。“蔬果茂”在上海设立办事处之后,中国会逐渐成为家乐福在全球的另一个重要蔬果原产地,为其在世界各地的大卖场供应农产品。

在本土化发展理念中,通过蔬果茂所做的“农民直供”等创新举措,也许将是家乐福摆脱危机,参与本土竞争的重要布局。

作者:赵磊

上一篇:开放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经管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