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平等观的三个维度

2022-09-10

平等问题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 平等关系着社会的稳定, 对平等的关注也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马克思所谓的平等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存在, 它是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产生的, 对平等问题的关注始终贯穿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中。马克思的平等思想蕴含着丰富的内容, 可以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来分析马克思的平等观。

一、经济平等:从形式平等到实质平等

何谓经济平等?经济平等是指人们在经济生产过程中实现的平等。这个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在原始社会状态下, 人们在经济上始终处于平等的地位。因为生产力水平落后, 氏族内部必须依靠相互协作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 不可能产生剩余产品。所以, 在原始社会人们在经济上的平等地位是顺理成章的事实。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出现了剩余产品, 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打破了原始的经济平等状态, 占人口少部分的资产阶级却拥有大量的社会财富, 因此, 导致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贫富两极分化。在资本主义社会背景下资产阶级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 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制度都是为资产阶级自身的利益服务的。资产阶级用形式上的平等来掩盖实质上的不平等, 表面上看资本家为工人的劳动支付一定的工资是一种平等的交换, 但是, 资本家隐藏了对工人剩余价值的剥削, 这是一种事实上的不平等。异化劳动也是经济上产生不平等的一个重要原因, 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本质和根源, 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借以实现的手段和形式。”马克思通过劳动异化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1]。

资本主义社会没有实现经济上的平等地位。首先, 在生产过程中, 无产阶级不占有生产资料, 必须靠出卖劳动力给资本家来维持基本的生活需要, 劳动者失去了平等参与生产过程的权利。

其次, 在分配方面, 资本主义社会主要实行按资分配的分配方式。资本家占支配地位, 工人所得到的工资只是他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小部分, 所以分配也是不平等的。再次, 从交换领域来看, 在资本主义社会交换是生产的前提, 所以商品交换其实也是生产条件的交换。资本家用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交换工人的劳动力, 这种交换表面上看是平等的, 但是一旦超出交换领域就会带来不平等。

最后, 从消费领域来看,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和工人阶级的消费是不平等的。生产和消费具有同一性, “生产直接也是消费”生产决定消费, 由于生产资料属于资本家这就直接决定了生产资料消费过程的不平等。所以, 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平等只是形式平等[2]。如何实现事实上的平等?从形式平等过渡到实质平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马克思认为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彻底实现实质的平等。共产主义社会是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即马克思所说的“自由王国”, 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及其创造的社会物质条件, 构成了个人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在共产主义社会, 生产资料得到极大丰富, 生产资料属于整个社会, 劳动不再成为一种商品进行交换, 人们能够平等的参与生产劳动, 平等的使用生产资料, 在生产领域人们处于同等的地位。未来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 物质财富丰富可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能够实现按需分配。“各尽所需, 按需分配”, 是马克思对共产主义分配方式的预测, 这是一种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才能实现的分配方式的平等。在探讨交换平等时不能脱离整个生产过程, 只有在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时才能实现交换主体的平等, 只有当交换主体平等的占有生产资料, 进入单纯消费资料的过程, 才是真正的等量劳动相交换。消费平等是经济平等的最终归宿, 只有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生产资料极大丰富可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才能实现消费平等。未来社会是一个真正能实现平等的社会, 人们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个环节都处于平等地位, 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经济平等才能真正摆脱形式平等实现实质平等。

二、政治平等:平等是人的基本权利

经济平等是实现政治平等的重要前提, 保障权利平等是实现政治平等的关键环节。马克思的权利平等思想深受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复辟时代历史学和英法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的影响。其中, 作为近代法哲学思想集大成者的卢梭、康德、黑格尔的权利思想为马克思权利观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支撑。马克思的权利平等思想是对以往思想家权利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在马克思看来权利是一种社会现象, 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得以产生的, 权利是在特定社会范畴中的权利, 权利具有社会性, 权利平等是在特定社会历史环境下形成的。马克思认为, 人类平等观念的形成不是抽象思维的结果, 而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的产物,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3]”。人们的社会实践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 是对社会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反映。马克思的权利平等思想经历了从萌芽、发展到成熟的过程。在莱茵报时期, 由于一些社会现实、经济问题、政治问题使他对以往的理性批判主义权利思想产生了怀疑。在1843年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 马克思对权利的起源进行了分析。1844年在《论犹太人问题》中第一次对权利思想进行了系统阐述, 这标志着马克思权力观的初步形成。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权利平等的思想, 但是他对地租的形成和影响因素的论述中隐含着平等的自然权利这一观念。在对地租的分析中马克思写道“土地所有者的权利来源于掠夺[4]。”这是权利不平等的表现。地租的来源揭示了私有制的不平等, 而马克思对私有制的评价正是建立在平等的自然权利这一观念基础之上的。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阐释进一步深化了对权利的认识。1845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权利看作决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指出权利具有阶级性, 权利是为特定的阶级服务的。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权利观的形成。在《哥达纲领批判》中, 马克思对抽象化的“平等的权利”和“公平分配”的表述进行了批判。马克思批判了由分配结果的不平等带来的权利不平等, 平等是人的基本权利但由“公平的分配”所带来的却是权利的不平等。马克思的权利观从产生、发展到确立都致力于实现人平等的基本权利。在保证人人享有平等的权利的前提下政治上的平等才能得到落实, 而经济平等和政治平等的实现是保障文化平等的重要前提。

三、文化平等:文化多样性的必然要求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的发展决定文化的发展,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对特定时期经济的反映。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序言》中写道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 相反, 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5]。”文化的产生具有一定的时代性, 马克思认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所以要理解马克思的文化思想, 必须立足于马克思所生活的时代[6]。

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 它是对一定时代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马克思的文化思想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19世纪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国家的确立是马克思文化思想产生的现实背景,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对马克思文化思想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

德国古典哲学中康德和黑格尔的文化理论也是马克思文化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 马克思的文化思想与维科的文化哲学思想和摩尔根的文化人类学思想有密切的关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标志着马克思的文化思想初步形成, 在这里马克思对文化的主体——人和文化的本质属性即文化是人化的结果进行了系统阐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有关文化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 标志着马克思文化思想的成熟。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文化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一方面肯定了资本主义文化的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也批判了资本主义文化的狭隘性并描绘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文化蓝图。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革命带来的文明碰撞, 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 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文化全球化, 当今世界文化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从根源上讲经济全球化推动了文化的全球化, 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就要充分尊重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 使其处于平等的地位。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马克思、恩斯就揭示了人类社会走向“世界历史”的客观必然性。“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 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 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7]。”人类社会走向世界历史需要世界各国的文化相互交流、碰撞。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阐述了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对文化的发展和走向进行了详细阐述, 指出了文化多样性的必然要求。马克思写道“物质的生产是如此, 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 于是有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8]。”从中可以看出文化平等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文化多样性的必然要求。同时, 马克思也对资本主义文化进行了科学批判。一方面, 马克思肯定了资产阶级文化在一定范围内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资产阶级创造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先进的文化。另一方面, 对资本主义文化的弊端进行了批判, 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拜物教文化, 揭露了资产阶级文化掠夺的本质。最后, 马克思指出了文化发展的未来走向。在世界历史的背景下, 民族性和地域性的文化逐渐走向一体化, 文化的发展要与不合时宜的文化划清界限, 各国的文化共同构成了世界文化, 文化平等是保证文化多样性的前提, 而未来共产主义文化是以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价值指向的, 同时它也是平等的终极目标。

马克思的平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的平等思想为我们追求平等、实现平等提供了理论指导。本文通过对马克思及其相关思想家的思想进行分析, 立足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维度研究马克思的平等思想, 可以使我们对平等有更加深入系统的了解。

经济平等、政治平等、文化平等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一个有机体, 经济平等是政治平等和文化平等的一个重要前提。经济平等是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平等的实现会促进政治平等的实现, 经济和政治平等是实现文化平等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的文化思想显现出了较强的经济特征和阶级属性。经济平等、政治平等和文化平等的实现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

摘要:平等是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 对平等的追问是一个从未间断的过程, 平等问题也是政治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的平等观是站在唯物史观立场上的科学的平等观, 为我们追求平等, 实现平等提供了理论指导。马克思的平等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 经济平等观、政治平等观、文化平等观这三个不同维度的平等研究是层层递进, 相互促进的, 为深入了解马克思的平等思想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马克思,经济平等,政治平等,文化平等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哲学经典著作导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74-75.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8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14-15.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32-33.

[4]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35-36.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2.8-9.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120-122.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88-89.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276-277.

上一篇:腹腔镜手术对腹型肥胖直肠癌病人术后代谢的影响下一篇:现阶段“差生”的成因及其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