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课堂教学活力论文

2022-05-14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激发课堂教学活力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在九年级思想品德复习课上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沉闷的复习课活跃起来,高效地完成复习任务,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笔者认为创设新的教学情境,激发课堂活力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情境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预设生动具体的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生成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

第一篇:激发课堂教学活力论文

创设生活情景激发课堂活力

摘 要:现阶段,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对生活情景的运用愈发广泛。生活情景教学主要是以建立抽象和现实概念之间的联系,来促进学生学习政治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方式。所以,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创设生活情景,激发课堂活力,最终保障课堂教学质量,实现有效教学目标。

关键词:生活情景;课堂活力;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法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7.071

在新課改背景下,要求初中政治教师重视多方面培养学生,以推动学生的综合发展。在以往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普遍注重讲述理论知识以及专业技能,而忽视培养学生的思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对此,在现阶段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创设生活情景,来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实践之中,并在此期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良好发展学生的思维,推动学生朝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特以情景教学法内涵分析为出发点,探讨生活情景课堂的主要特征,最后对创设生活情景,激发课堂活力进行积极探讨。

一、情景教学法内涵

情景教学法也被称之为视听法,其主要是指以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为着手点,以感官记忆和外界感官刺激之间对应而形成的一种学习方法。通俗来讲,情景教学法能够利用直观的方式来刺激学生的感官体验,将抽象的知识化为具体的知识,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知,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

以情景教学法利用实践增强抽象认知的整个阶段来分析,最早只是讲述逻辑学,以及语言学等学科内容,但伴随新课改的逐渐深入,人们发现,情景教学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也是非常适合的,在初中时期,政治课程之中包含着诸多抽象性的概念与许多较为复杂的政治知识,在此情况下,就会影响到学生理解政治知识,让学生在学习政治知识时感到盲目,甚至存在抵触之情,难以深层次的理解政治知识,而利用情景教学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生活情景,则能够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帮助学生掌握到诸多政治知识,让学生在政治课堂的学习中,能够获得最大的收获,这不但利于提高初中学生政治学习水平,也利于推动初中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成为现代优秀人才。

二、生活情景课堂的主要特征

情景教学法主要是利用情景的构建,让初中学生处在一个较为逼真的情景之中,来开展实践、体验以及操作等诸多学习任务,并完成事先所制定好的学习目标。而生活情景课堂则主要指的是以生活实际中,时常产生的诸多事物为准,可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内容作为开展政治教学活动的一个关键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参与到各种生活实践活动之中,并将教学需求内化为进步目标,以生活细节为出发点多加学习相关技能,让政治知识能够为生活所服务,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之中,取得不竭的动力,以升华学生的情感及情操,促进学生深入学习政治知识,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相较于以往的授课形式,生活情景课堂所具备的优势特征更为明显,以其主要内容来说,具体体现如下:

其一,符合生活状况,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在创设生活情景课堂时,需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确保二者的契合性,这样才更易于引发学生的共鸣之感,吸引学生瞬间进入学习状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多利用学生所熟悉的事物来导入教学内容,在此过程中,还需将正确的学习方式与技巧讲述给学生,并让学生掌握好这一学习方式与技巧,以便在之后的学习中有效地运用上述方式,以提高初中学生政治学习成绩[1]。

其二,利于讲解抽象性概念。初中政治学习有着不小的难度,对学生逻辑思维以及抽象性思维能力均有着不低的要求。然而并非所有学生均能够全然理解抽象性概念,不少学生都会在政治学习中遇到瓶颈,进而止步不前,停留在原地,去浅显地学习政治知识。针对此,就更需利用生活情景课堂这一教学方式,将较为抽象的政治概念,以直观的方式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这样则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政治知识,同时也利于培养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使初中政治教学的深层次价值得以凸显,提升初中政治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其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燃起学生学习欲望。生活情景课堂这一模式,自身所具备的优点非常多,如具备灵活性、变通性,最为主要的是具备趣味性。所以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运用生活教学情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感,以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标。

三、初中政治课堂情景化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一)进行小组合作

构建生活情景,为现阶段初中政治教学之中最为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因目前初中政治教学之中,尤为重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生活情景课堂的构建就为现阶段初中政治教师所关注的重点内容[2]。因情景具有多样化特征,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也应针对实际情况来认真选择生活情景,以使学生切实投身其中,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政治知识。

其中最为典型的方式,则为小组合作方式,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实施初中政治教学,能够让初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生活情景进行探究,以深化学生理解政治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广度,让学生在政治学习之中,能够不单单取得学习成绩的进步,也能够获得相关能力的进步。对此,一方面教师应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以小组的划分方法来说,可由学生自由分组,也可由教师进行分组,在结束分组之后,教师应向每个小组提出问题,而后引发每个小组成员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让小组成员之间的思维能够得以碰撞,这样不但能够解决问题,也利于促进初中学生理解政治知识,强化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在结束讨论之后,教师应让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将本组的讨论结果展示在课堂之上,而其他小组也可针对这一小组的言论而提出不同的看法,在课堂中,教师可让各个小组之间进行辩论,充分阐述出本组的看法与想法,如此才能烘托出更好的课堂气氛,吸引每一名初中学生参与其中,以更高效地学习政治知识,实现初中政治教学目标。

对教师自身而言,学生在进行小组讨论时,教师也应多加观察每一名小组成员,了解每个小组成员的讨论状态,若发现有小组成员未能够有效参与至小组讨论之中,甚至是扰乱小组的气氛,打扰其他小组成员讨论,那么教师就应及时地督促与制止,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提高其在政治学习中的主动性,以此来促进学生深层次理解政治知识,增强学生政治学习效果。

另外,針对各个小组成员所产生的疑惑之处,教师也应及时地进行指导与引导,防止小组讨论出现停滞状况,这样不但会影响到学生的讨论进度,也会阻碍到初中政治教学的开展进度。所以说这一点也应受到初中政治教师的关注,以敏锐的观察力与洞察力,去观察每一名学生,高质量地开展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以做到真正激发课堂活力,让每一名初中学生能够在此氛围之中,以最为高涨的活力去学习政治知识。

(二)借助多媒体辅助情景

在现阶段教学中,多媒体技术为不可缺失的一项重要工具,其能够辅助初中政治教学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其虽然具备了较为成熟的独立性,但以实际情况来说,其对于外在事物的了解程度还有很大的不足,学习视野较为短浅。在此情况下,教师更应采用多媒体技术,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学习面。同时通过这一方式,还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初中政治课堂能够被真正激活,让每一名初中学生均能够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政治课堂的学习之中,以学习到更多的政治知识,从而扎实初中学生政治学习基础,为初中学生之后的政治学习做好铺垫[3]。对此,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应借助多媒体技术来辅助生活情景课堂的实施,教师应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放映功能,为学生放映一些关于生活的场景,这些场景最好贴近于学生的日常生活,这样才更易于引发学生的共鸣,促进学生之间的积极探究。在放映过程中,学生也能够体会到原来许多政治知识,就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之中,并体会到知识本就来源于生活,这样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够多加理解政治知识,了解政治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用途,以提高初中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推动学生获得全方面发展与进步。

(三)表演生活情景

虽说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叛逆时期,但他们依然对外界事物有着很强烈的兴趣,好奇心也是非常强。据调查显示,初中学生更喜欢参与到表演之中,也好玩好动。所以,在初中政治教学中,为更好地激活初中政治课堂,教师应创设生活情景,以表演的形式,来体现出这一生活情景,在此过程中不但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也利于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切实投身至实践之中,多加掌握与学习政治知识,以提高学生政治学习水平,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进步。

对此,就要求初中政治教师提前做好准备,积极为学生设计关于生活的舞台剧,而后让学生进行演绎,来提升学生在政治学习中的参与程度,保证初中政治教学质量。同时在此期间,学生也更能够深入理解政治知识,以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让学生能够学会用法律的手段来保护他人,保护自己。

总而言之,创设生活情景,激发课堂活力,对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法的实施十分有利,通过这种方式,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在政治课堂中的积极性,以提高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尽早达成教学目标。对初中政治教师而言,务必应重视创设生活情景,在此过程中,还应注重借助多媒体技术以及运用表演生活情景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吸收与理解政治知识,保障学生学习成效。

参考文献:

[1]陶孟义.情景教学法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学周刊,2015(1):83.

[2]王杰.浅议情景教学法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8(23):68.

[3]蔡艳纯.巧设情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初中政治情景教学法的运用与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7(38):68.

作者简介:赵剑云(1978.1— ),男,汉族,甘肃临洮人,中学一级,研究方向:初中政治教学。

作者:赵剑云

第二篇: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课堂活力

在九年级思想品德复习课上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沉闷的复习课活跃起来,高效地完成复习任务,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笔者认为创设新的教学情境,激发课堂活力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情境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预设生动具体的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生成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沉闷的复习课活跃起来,高效地完成复习任务,我准备了大量的教学素材,形成了基本的授课思路。在专家、领导、教研组同仁的指导和帮助下,我通过创设教学新情境,激发了课堂活力。

下面以《法律护我成长》这一情境教学作为案例,谈谈创设教学新情境,激发课堂活力的一些探索。具体活动过程如下:

视频播放:2009年1月5日,国务院新闻办等七部门部署在全国开展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

环节一:知识储备。凡未满18周岁的公民都是来成年人。七部门实施专项行动,曝光了发布低俗内容的网站,这体现了对学生的社会保护。学校开展“呼唤绿色网络的春天”主题活动。这体现了对学生的学校保护。

环节二:特殊关爱。专家称学生是网络低俗内容的最大受害者。为什么学生往往会成为网络低沙俗内容的最大受害者?

探究结论: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尚未成熟,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当前社会上还存在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

环节三:畅所欲言。有些人认为。在我国已经形成了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体系及四大保护领域。青少年一定能健康成长。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探究结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需要形成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体系及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等四太保护领域。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更需要他们不断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学会依法保护自己。

环节四:明理导行。就文明上网、上文明网,你会给同龄人哪些好的建议?

探究结论:提高法律意识,学会自我保护;加强道德修养,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学会辨别并抵制不良诱惑,避免其对自己的侵害等。

思想品德复习课的教学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生活性和实践性。社会生活是一个大的情境,社会生活给思想品德复习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就要求教师广泛收集社会信息,精心选择一些典型问题作为学生体验的情境,在情境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的智慧之花在思维碰撞中绽放。

在《法律护我成长》的教学中,我从生活的逻辑入手。摸索和践行“预设情境——合作学习——生成观点——实践探究”的教学方法,预设有意义的教学情境,通过师生合作交流探究,共同构建和升华教学主题,激发课堂活力。

基于社会生活中的矛盾来预设情境,为生成观点挖掘有效的资源,培养学生思辨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复杂事物的分析能力,正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智慧和活力所在。同时,复习课教学又是充满变化的、充满活力的课堂,是师生共同的生命历程,是激情、智慧和活力的综合生成过程。

无独有偶,今年我市中考试卷第36题正好考查有关网络问题。命题人精心预设生动具体的情境,追求情境、立意与设问的有机统一,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为考生生成观点搭建思维的平台。

附:第36题第2问

信息一:诱发我市未成年人犯罪的各项因素中,网络排名第一。大多数涉网案件的未成年人都曾有沉迷网吧……等不良行为习惯。

信息二:涉网案件的犯罪原因其实很简单,不少孩子为了获得持续上网的费用,选择了盗窃、抢劫,从而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

请简要分析说明信息一和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

参考答案: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或答许多违法犯罪行为都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

该题由情境入手,把基础知识与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结合起来,体现了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的命题导向,做到了情境、立意与设问的有机统一。这说明创设教学新情境,激发充满活力的思想品德复习课,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完成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为学生成长插上腾飞的翅膀。

作者:阎 会

第三篇:巧设议学活动 激发课堂活力

摘    要:高中思政课的议学活动设计,是当前中学思政课教学中面临的重要难题,也是影响课堂教学行为以及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因素。依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的“着眼于学生的真实生活”“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等要求,议学活动设计应该“贴近生活、贴合目标、贴紧思维、贴切情感”,以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向心力、驱动力、感染力”,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

关键词:议学活动;课堂活力;“伟大的改革开放”教学

活动型学科课程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围绕议题设计活动,议学活动展开与学科内容相融合。根据这一课程理念,笔者在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三课第一框“伟大的改革开放”教学时,尝试通过精心设计议学活动,来打造充满活力的高中思政课堂。

“伟大的改革开放”一课的议学活动设计如表1。

一、议学活动贴近生活才有吸引力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再次明确思想政治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真实生活”。然而环顾当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生活气息虽然非常浓厚,但是如果我们细细品味,又会发现今天的生活化课堂却存在诸如“生活叙述过于宏大”“生活情境缺乏逻辑”“教师创设的情境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等令人担忧的现象。笔者以为思政课堂创设的议学活动一定要“贴近”学生生活,方能对学生产生具有类似于“黏合剂”般的吸引力。

(一)以小见大,切身可感

电影《我和我的家乡》收获了无数观众的热情支持和超高评价。作为一部以“全面小康、扶贫攻坚”为主题的主旋律电影,它没有简单地说教,而是以小见大、以家喻国,创设了一个个小人物的真实生活情境,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共鸣。在上“伟大的改革开放”一课时,笔者也蹭了蹭这个热点,创设“我和我的家乡——‘鸡毛飞上天’的故事”主题情境,把宏大的改革开放缩小到家乡的变化中来,选择让学生切身可感的小视角,在教学中始终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在“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浙江,人多地少,没有资源优势,却凭借“敢为人先”的精神,创造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浙江样本”。浙江人抓住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机遇,他们就像鸡毛一样,好风凭借力,取得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成就。改革开放历史跨度40多年,生活叙述非常宏大,如果就事论事,难免会脱离学生的实际。而家乡的故事,学生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体验和感触,能迅速唤醒学生的记忆,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教育性交往。

(二)化远为近,触发共情

虽然同为浙江人,义乌改革开放的故事具有代表性,但离杭州的学生还是有点遥远,为了在课堂上让学生有一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笔者在备课时特地驱车到义乌的中国小商品城历史陈列馆参观打卡、拍摄照片,课堂上,笔者化身为导游,制造学生亲临现场的氛围。

又如本课中第三个知识块“改革开放的意义”,离“00后”的学生生活实际比较遥远,他们对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变化基本无感,笔者在教学时就以网络上的义乌普通一家人的叙述视频作为情境,希望借这一家三代表现出来的不同精神风貌让学生有更多的共情。这段视频用一种直观的方式,展现了普通人享受到的改革开放的红利,即他们通过不断拼搏过上了美好的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尤其是视频中的中学生,与在座学生年龄相仿,想法更为接近,她的现身说法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三)一例多境,逻辑叙述

“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是《课标》的学科教学要求。这意味着我们要从纷繁复杂的生活素材中去粗取精,创设情境,设计层层深入的生活場景。在本课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一例四境,从义乌“鸡毛换糖”的困境,市场意识的萌生到义乌小商品城的发展历程,再分析改革开放给义乌带来的变化,最后研究新历史条件下义乌外贸的挑战,从而准确认识“内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这个生活情境本身就自成一套语脉逻辑,而这样的生活逻辑又与教材知识逻辑交相辉映,学生可以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领悟和深化课本中的相关概念和原理。

二、议学活动贴合目标才有向心力

《课标》强调“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但是,一些教师并没有很好地理解和把握议学活动设计与课堂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过于注重表面的轰轰烈烈,盲目追求趣味性、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和花哨的形式。这样的议学活动设计实际是偏离教学目标的,可能过犹不及。因此,笔者以为课堂的议学活动必须以《课标》为导向,以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支撑,否则就会偏离主题,南辕北辙。

(一)核心素养立意,于素养处做文章

当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以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辩论朗诵等形式展开的活动教学屡见不鲜,通过课堂观察,笔者发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活动指向缺乏实质意义。笔者以为,教师设计的每个活动,从本质上来看,一定要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面对复杂情境,学生动用知识与能力,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四个核心素养是一个整体,但设计活动时,可以有所侧重。比如,本课设计的几个议学活动分别指向的核心素养如下:

活动一“说一说:当时的义乌发展面临哪些问题?敢问义乌发展路在何方”,能培养学生的描述和决策能力,指向的是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政治认同。

活动三“写一写:结合改革开放的红利,感受人民的生活、我们的社会和国家发生的变化,请你为小商品城历史陈列馆撰写一段结束语”,针对的是学生的阐述和应用能力,指向的是公共参与,为展馆写结束语也为前面的情境创设画上了句号。

活动四“辨一辨:有人说,这时候中央提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说明我们的改革开放已经走到尽头。对此说法,你赞同吗?请说明理由”,引导学生更加辩证地看待中央提出的“新发展格局”,明确“新发展格局”并非封闭式的内循环,而是内外循环相互促进,进而树立“改革开放永无止境”的思想意识,能培养学生的阐释和决策能力,指向的是学生的科学精神。

(二)课程目标引领,于关键处动笔墨

指向核心素养的活动课要求教师在高中课程改革“再出发”的实践中,以《课标》为指导和引领,注重过程的价值,凸显意义的生成。这就要求我们在创设议学活动时,一定要有的放矢,不可妄动笔墨,但是又一定要在教学重难点和学生盲点处下足功夫。

本框题“伟大的改革开放”側重从实践的角度阐释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伟大意义,从中感受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深刻变革,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改革开放是一条什么路”这个总议题的设计就契合本框知识的主旨,改革开放的政策让“鸡毛”飞上了天,让一个三面环山、资源匮乏的浙中小城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笔者以为“改革开放的意义”是本课的重点,让学生“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是本课的难点,“改革开放的进程”是脱离学生生活阅历的知识盲点。然而,义乌国际商贸城的发展历程与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合拍程度,为本课的议学活动增添了向心力,有利于突出重点并突破难点。学生在逐步深入参与课堂活动的过程中,也在潜移默化地坚定对改革开放这一基本国策科学性和生命力的认可,从而坚定地拥护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三、议学活动贴紧思维才有驱动力

“议”是因为想不通,议题需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思维能力。但我们的议学活动往往会忽视这个问题,走两个极端:

一是简单设议,用不着思考。如本课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改革开放的进程”,如果简单设问为“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如何步步推进的”,学生所做的可能就是把教材复述一遍。

二是议学难度大,缺乏必要的梯度,学生无法思考、作答。如本课教学的第三个环节“改革开放的意义”,有教师设计议题“改革开放何以成为关键一招”,学生如果缺乏一个体验的过程,就会出现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的状况。

本课教学在议题的设计上,构建了一个逐步深入的议学任务,总议题为“改革开放是一条什么路”,从“破局之路”到“引领之路”,再从“制胜之路”到“探索之路”,四个主题呼应了总议题,也展示了人们思考问题的一个正常思维逻辑。这样层层推进的议题既能承载学科的重点知识块,又能有效地实现思维引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一)知识与素养共融

我们在议学活动的课堂设计中,要尽量克服直接触及知识的肤浅活动。比如在本课的第三个活动“写一写”环节(见上文),指向的是本课的重点知识“改革开放的意义”。然而笔者在设计议学活动时,材料与问题中都没有直接出现“改革开放的意义”这样的字样,但学生在设计结束语时却自然而然地运用了这个话题,实现了知识与素养的高度统一。这种活动比直接讨论“改革开放有何意义”更新鲜有趣,更富有挑战性,更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

又如最后一个议学活动的创设:

近年来,一些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逆全球化的思潮卷土重来,加之全球疫情的影响,对外贸易面临巨大挑战。走进义乌国际商贸城,我也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冷清。新时期,中国的改革开放将走向何方?

议学活动(见表1)。

活动承自当下时政热点话题,体现了本学科的时代性,对改革开放是否过时的探讨也颇具思辨性,体现了《课标》的要求。

(二)思维与实践共生

《课标》对于“思维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界定,为我们在这个方面明确了认识,即主要在课内展开的“思维活动”和让学生走出教室、感受社会的“社会实践活动”,都是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呈现方式。课内的思维活动需要从两个方面落实,否则就会不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顺利开展。所以,理想的思想政治课程实施,应该二者兼顾,并且能将课内思维活动和课外社会实践相统一。如本课的第二个议学活动:

改革开放是一条引领之路,义乌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梳理义乌小商品城的发展历程,探究其背后的政策演变,结合教材知识,以时间线的形式画出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标注出关键的时间节点和主要政策。

这就把义乌改革开放的实践之路与国家政策有机结合起来。

又如笔者设计的课后分享活动:

改革开放后,你的家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短视频、PPT、手抄报、美篇)记录下来,并与身边的伙伴分享。

目的是延展课堂教学中的思维活动,同时又可以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使之更加丰满、更加充实。

四、议学活动贴切情感才有感染力

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课教学的目的和灵魂,课堂议学活动不仅要渗透思想教育,更要围绕思想教育展开。纵览当下的高中思政课,这方面的主要问题是:片面强调知识与能力的训练,停留在应试层面;不能够从生活逻辑与知识逻辑的自然发展升华到思想教育。

(一)追寻历史韵味与家国情怀的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门增进历史认知和增强政治认同的课程,其核心任务是引导学生培养家国情怀,增强道路自信。如本课教学中的“改革开放的进程”这个知识块,如果只是按照教材描写来叙述,就会显得有些枯燥,脱离了高一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以线状表现义乌商贸城的发展进程(图略),让学生去找出其背后所契合的改革开放政策,学生自然而然就明白了,家乡的变化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从而激发出一种家国情怀。课堂的结尾设计了一个课外分享活动,为课堂留下更多开放性的可能,背景音乐配上歌曲《我的祖国》,呼应了本课的主题情境“我和我的家乡”,同时又有助于学生的政治认同和公共参与意识在歌声中升华。

(二)把握意识形态教育的“润物无声”

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工作事关国家意识形态工作大局,在课堂议学活动设计中必须旗帜鲜明地体现党的主张和国家意志。正基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材语言呈现出理论性强、知识点多、记忆要求高等特点,这对刚进入高中的学生而言,会由于不接地气而显得抽象难懂。如果在日常教学中,还是以“灌输式”的传统方法教学,深入深出,不讲清道理,难免会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反而会使意识形态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如本课的议学活动设计“参观义乌小商品城历史陈列馆”,能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增强情感共鸣。又如本课教学的第一个活动环节,展现了改革开放之前的义乌困境,帮助学生在感悟历史氛围中实现深度学习,得出无可争辩的学科理论观点,即只有改革开放才能让义乌摆脱困境,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方向,以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这样的事实分析,胜于一切雄辩,学生在课堂议学活动的推进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意识形态的洗礼,促进了学科的育人目标的实现。

作者:郑鹏

上一篇:商务英语选题毕业论文下一篇:河南大学本科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