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组织活力

2022-07-13

第一篇:如何激发组织活力

发展社会组织 激发社会活力

陈光金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加快社会体制改革、创新和完善社会治理、进一步激发社会活力,成为一个重大课题。社会组织发展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快社会组织建设,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改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对于进一步做好群众工作、充分激发社会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组织方式和组织机制发生了并且继续发生着重大变化,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依靠单位组织管理社会生活的模式日益失去存在的条件,新的社会组织快速发展起来。按照有关规范界定,我国社会组织主要由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组成。2007年,全国有各类社会组织共计38.7万多个,到2012年增至49.9万多个。这些社会组织活跃于经济、社会、文化体育、科学技术等重要领域,不同程度地发挥着激发社会活力、动员和组织社会资源的作用,为改善民生、推动经济发展、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作出了重要贡献。

客观地说,我国社会组织发展得还不充分,水平不够高。在一些社会组织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每十万人口拥有的社会组织成百上千,而我国2012年每十万人口拥有的注册登记社会组织不到38个。对照起来,差距显著,但也表明我国社会组织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制约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问题有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资源困境。大量调查研究表明,许多社会组织尤其是民间社会组织都严重缺乏必要的财力物力支撑,难以有效开展活动。二是人才困境。从制度上看,社会组织的人才管理和待遇管理都缺乏规范,许多社会组织的专职工作人员待遇较低。

解决好社会组织发展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必须解放思想、更新理念,改革社会管理体制,从而加快培育社会组织,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更好地激发社会活力。首先,在政府职能转变上有新突破。理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凡是社会组织能够办理和提供的社会事务和社会服务,尽可能以适当方式由各种社会组织承担,打破政府对公共事务大包大揽的格局,降低社会治理成本。其次,在社会组织规范上有新突破。政府对社会组织的管理要尽快从注重入口管理转移到注重过程监管,坚持分类指导、有序发展,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第三,在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机制上有新突破。探索建立以政府采购、定向委托等不同方式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机制,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资源支持。第四,打破社会组织发展中存在的某些垄断现象。政府在向社会组织转移公共资源时应引进竞争机制,减少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干预,在完善政府监管的同时强化社会监督,从而保证各种资源在社会组织之间合理有效配置。第五,改革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按照新的理念加快社会组织立法,在社会组织准入、社会组织行为、社会组织治理、社会组织人才待遇、社会组织资源获取以及政府对社会组织的监管和社会对社会组织的监督等方面提供合理有效的法律规范,保证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第二篇:如何激发项目活力

我自进单位以来一直服务于民用项目,因此,我谈的还是我在民用工程看到的、遇到的、想到的问题。在民用项目中一般我们机电工程是作为专业分包单位与总包签订专业分包合同的,很多民用项目一般业主只招总承包单位,如上科大、迪士尼、复旦大学项目等等,我们是在总承包单位合同范围内划分出机电部分来,我们与总承包签订专业分包合同,并缴纳一定比例的总包配合费、管理费等,一般是合同价的3~5%,通常这种模式下我们合作的总承包单位一般都是我们建工集团体系下的总承包部或集团内其他土建集团。大家也都知道去年5月以来建筑业全面实施营改增,面对这一新的税额形式对我们跟随土建总承包单位一起投标的项目是非常不利的,由于建筑业增值税率是11%,机电设备材料采购所获得进项税率17%,因此同样的价格就有6%的差额,在这种利益驱动情况下,土建总承包单位为获得更多的抵扣额,或者赚取税额的利润,一般会采取①机电工程不再专业分包,而是直接劳务分包;②机电工程专业分包,但是主要设备材料自己采购;③大大提高总包配合费管理费率等。从分公司去年下半年任务承接情况来看,营改增已开始对我司承接这种总承包再专业分包的模式产生显著影响——量减质劣。

之前我们公司承接的民用项目中,很多都是这种从总承包处再分包出来的项目,这虽然保证了公司每年的经营指标,但是也导致了我们的团队缺少“狼性”基因,特别是项目部团队,都是等待分公司“喂食”,不需要自己“觅食”。其主要问题暴露有①事后参与,我们的项目部一般都要到合同谈判阶段才实质性介入项目,对项目的材料报价情况、项目情况需要分公司部门后期进行交底。②项目部团队成员长期不稳定、临时组建,一般是项目要进场了,项目经理再生向产经理要人组建项目部。这样的组织模式导致我们的项目部团队与外面的中建系团队相比作战能力很弱,明明两个人能干的活就需要三个人、四个人,从而项目成员能力无法有效提高,同时职工收入也落后于社会同级岗位。特别是青年员工,工作能力弱、效率低就无法提拔,收入低就想着跳槽,行成一个恶性循环。这同时也导致了我们项目的管理成本居高不下,最后也会影响投标报价,形成一个更大的恶性循环。那么,我们如何能打破这一系列的恶性循环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首先,我们的项目部关键岗位上的管理人员要趋于稳定,这样能减少团队成员之间的磨合感。我们都知道项目管理的本质就是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核心是进行目标分解,然后进行逐层逐级工作任务分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最终责任到人。只有一个长期稳定的团队才能进行有效工作分工,因为彼此之间是了解和信任的。我们目前的职责到人更多是纸面化的,而非实质有效的。更多的是人制——完全依仗个人能力,个人能力强则项目部实力强。我们更需要的是法制——用规则来良性管理。

大家都知道光有种子没有好的土壤,种子最终会烂在土里不会发芽成长。这里我们的团队就像种子,公司给予的制度好比土壤。那我们需要什么的制度?我认为我们需要适应的激励制度,在一个大型项目的管理过程中,项目的效益往往会和项目中员工激励情况息息相关。激励的最主要作用是调动项目部各岗位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自觉自愿地为实现项目目标而努力。激励是现代管理的核心,员工只有受到激励才会努力工作。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每个个体在不同时期都有一个占主导地位的优势需要。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管理者如果想要激励员工,就应要知道其现在处于需要的哪个层次水平,比如新进大学生最迫切的需求是学习的机会,工作三年的员工最关心的是未来职业发展问题,而老员工更多的关注的是福利问题,根据其需求水平给予具体的激励措施(刺激),如此方可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使其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好的项目承包制是很好的激励措施,让员工与公司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其实项目承包制度我们公司也实行了很多年,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很多条件都是模棱两可的,执行的效果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主要问题有

(一)兑现时间过长,比如一个项目做三年,结算两年,最后公司评估一年,就是要6年。

(二)责任状是和项目经理签订的,没有分解到各个岗位员工,下面员工最终兑现要看项目经理分配。

(三)现在公司的风险责任状,已演变成超利分成,只有利益分享而没有了风险担当。在新形式下,这些都是需要调整的,这样才能有效激励。

有了稳定的项目管理团队,有好的激励政策,项目部就有了一定的作战能力了,接下来就是项目部“实兵练习”。项目部在分公司拿到标书阶段就应该参与到整个投标进程中,包括但不限于工程量的梳理、技术标的编制、商务询价、项目经理面试准备等等工作。这次的环球西安中心项目,我项目部及早的介入了项目的投标工作,只是由于项目体量大,我原项目部技术人员不全,因此参与的幅度并不深。但是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对个人管理能力和管理思路的培养极其有帮助。也为后面项目一旦中标后,分公司与项目部约定激励政策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在做外地项目的同时,作为项目实施团队来说,一定要放开自己的眼界,要有由点及面的意识。平时多注意收集项目信息,行业动态,为公司开拓市场做最前沿的触角。这样不仅响应公司走出去的战略,作为项目团队成员来说,也有了更好的发展岗位和机会。

最后,再说说项目经理责任制,我认为项目经理作为项目的法定代表人,应当具有项目部组建的主导权,分包队伍选择的建议权,材料设备品牌的推荐权,项目资金合理使用的分配权。只出一个项目经理和一个安全员的挂靠项目,项目经理担负的法律责任过大,得不偿失。

秦跃忠

第三篇:修改:改革工作措施,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改进工作措施,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 撰写人:吴国新 分管领导:宋自慧 联系电话:4353225 ) 为进一步推动我区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结合自治区、市的有关文件精神,我局制定了对港南区社会组织的相关改革工作措施,积极搭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平台,建立政策保障机制、强化监督管理、加大培育扶持等手段使,有效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使其在参与社会建设,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不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能量。

一、改进优化服务工作,通过社会组织年检加强管理。 结合社会组织年检工作,开展社会组织改革整顿,努力提高社会组织规范化管理水平。针对不同类别的社会组织,突出年检重点,。针对有收费的民办非企业的幼儿园,我们则重对其财务审计的审查,对在农村的社会组织,则重在对组织机构,开展活动的审查。对不按时年检的,如有一个中药材协会和养猪协会,我局在今年5月11日,要求他们做好整改工作,中药材协会会长提高了认识,表示将做好有关工作,而养猪协会则表示,同意并配合做好本社会组织的注销工作。

二、稳妥推进直接登记。重点培育、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鼓励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内从事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的科技类社会组织,以及提供扶贫、济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残、救灾、助医、助学服务的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直接向民政部门依法申请登记。今年3月和5月,分别有人来申请办理义工协会和社会工作者服务中心,经过与市民政局的沟通和多方面了解,义工协会是港南区某超市倡导的,有做慈善的经济实力,而且在登记前他们已开展做好慈善事业一年多了。 1

而社会工作者服务中心,是街道社区倡导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开展以社区为中心的便民服务,针对这两个社会组织,我们简化手续,按慈善类和社区服务类给予直接登记。

三、开展相关培训工作,提升社会组织的能力。从2015年开始,我局注重对社会组织负责人和专职岗位人员的素质培,每年都组织一次社会组织负责人和财务人员专题培训,近三年来,我局利用社会组织相关预算资金,投入6万余元,邀请相关的市局领导、教育局、工商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印发了相关培训资料,在我局开展负责人能力素质能力培训班和财务工作培训班各3期 ,累计培训社会组织负责人600余人次,财务工作人员350人次,大大提升了社会组织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的业务素养和服务能力。

四、推进政府购买服务。

争取和利用逐步扩大政府购买服务的范围和规模,在购买民生保障、社会治理、行业管理等公共服务项目时,同等条件下优先向社会组织购买。从2016年6月开始,在我局的鼓励和引导下,南江社区和木松岭社区等6个老年协会承接了关于政府购买老年人互助服务的相关项目,2017年5月,又有东津镇洋七桥平垌屯等3个老年协会承接了关于政府购买老年人互助服务的相关项目,承接有关于政府购买老年人互助服务的老年协会,在平时对空巢老人进行精神慰籍和力所能及的帮助,在节假时对困难老人进行慰问,并开展为老服务宣传和丰富乡村文化文娱演出。两年来,共投入了45万,在重阳敬老节和春节等节假日,共9个老年协会所在的社区和村屯,共有2100 2

多个困难、空巢老人等到了帮助和慰问,发放了大米、食用花生油、衣服价值等共10万多元的物品,慰问金有5.5万元,文艺演出等8万元,直接受益群众有15万人。老年协会的互助服务项目对帮助老年人,促进家庭和谐、协助社区(村委)开展相关工作有很大作,进一步发挥了社会组织的服务能力和协调作用。

五、加大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扶持力度。

积极弘扬慈善文化,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举办慈善事业,创新慈善基金募集和运行机制,培育慈善品牌,有效扩大港南区慈善公益资金规模。支持和引导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在社区建设、安老扶弱、助残养孤、扶危济困、救助赈灾等领域实施项目,提供服务。

在我局和组织部的协同努力下,今年登记成立的爱助义工协会分别在贵港市港北区、覃塘区和港南区开展了6次入社区送温暖爱心活动,共出动爱心工作服务300人次,发放花生油、纸巾、洗洁精等价值5万元,受益群众3万人。南江社区先锋社会工作者服务中心争取得到港南区政府关于妇女儿童相关的承接社区服务项目,更好的开展社区服务公益慈善活动。

六、推进社会组织政社分开。支持社会组织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发挥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促进和谐的作用。

根据《贵港市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实施方案》文件精神 和《港南区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实施方案》,从2017年8月开始,我局开始制订相关脱钩措拖,在市民政局的指导下,对港南区商会,木格商会,林业产业协会和粮食产业协会列入相关脱钩试点单位,牵头制定了《港南区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试点工作方 案》。这四个行业协会商会脱钩工作都已经制定了本协会商会的脱钩方案措施,已真正按照有关脱钩试点重点围绕“五分离、五规范”展

开工作,真正做到:机构分离,规范综合监管关系;职能分离,规范行政委托和职责分工关系;资产财务分离,规范财产关系;人员管理分离,规范用人关系;党建、外事等事项分离,规范管理关系。

2017 4

港南区民政局

年11月22日

第四篇: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关于社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作用的调研

长宁区政协

为认真贯彻中共中央(以下简称中央)精神,对接中共上海市委(以下简称市委)今年1号课题,根据中共长宁区委(以下简称区委)的统一部署,中共长宁区政协党组牵头组织了‚进一步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增强基层社会治理活力‛的调研。在陈建兴同志的带领下,区政协充分运用区委重点调研课题的组织优势,充分发挥联系广泛、人才荟萃的智库优势,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沉下去等多种方式,学习领会中央和本市关于社会治理创新的一系列要求,认真听取市区有关职能部门、基层社区、社会组织、专家学者、有关领导的意见,从长宁的实践探索出发,在总结回顾基础上,对应新形势新要求,积极开展协商建言,广泛凝聚各方共识,对现阶段需要进一步研究推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分析,促进社会组织领军人才纳入今年的领军人才推荐表彰工作和区政协委员调整工作,并对下一步有关工作提出了意见建议。

一、社会组织等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协同成效逐步显现

1 、依据《上海市委办公厅、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社会组织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精神,本次调研涉及的社会组织范围,主要包括依法登记成立的各类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以下简称民非组织)、还包括党员志愿者工作室、社区群众活动团队以及各类群众自组织等。

11 近年来,尤其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后,区委区政府要求积极贯彻中共中央和中共上海市委的有关精神,积极推动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多元‚大协同‛,取得积极进展。

(一)社会组织已成为提供社区服务的主要组织形式。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按照市和区里的有关要求,社会组织形式已初步覆盖实施主体。据区社建办的调研统计,长宁街镇综合类、专业类和重点人群服务管理机构中,社区文化中心、社区体育俱乐部、居家养老中心、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残疾人服务社、司法社工站、综合协管服务社等,均为民非组织或社工机构。在满足多样化社区服务领域,初步形成了传统人民团体‚阵地‛组织(社区家庭文明指导中心已是民非组织)、区关心下一代协会、区老年协会、草根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的协同格局,以‚民生‛实事、‚公益‛活动等为载体,在社区各类困难人群帮扶、慈善超市、外来人口子女关爱等服务事项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各街镇建立的社区生活服务中心,已逐步成为引入社会力量开展项目运作的公共平台。特别是,区凝聚力工程学会和街镇分会,坚持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服务优势,动员区域内1800余家单位、组建四个义工大队,持续开展‚困难群众关爱行动‛,帮助救助困难群众约17182人、12345户。

(二)助老等领域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已具有良好基础。上

2 海的老龄化程度已处于较高水平,长宁率先在全市提出了‚幸福养老‛指标体系。面对养老事业发展的挑战和机遇,在引入社会力量上,全区上下已形成很高共识。一方面,长宁支持鼓励社会组织开展各种助老公益活动,另一方面,积极引进专业性社会组织参与政策托底养老服务,并鼓励他们拓展非政策托定的养老服务,如今年建成的区‚乐活e平台‛引入社会组织提供助老呼叫中心服务,部分街镇引入社会组织参与居家养老和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与体制内机构开展良性竞争。又如,在全区养老机构37家中,公办8家、床位653张,公办民营4家、床位1013张,社会办25家、床位3605张。再如,鼓励运用社会资源开办老年护理院,全区1189张老年护理床位中,公立医院和民办医疗机构提供数分别为780张、409张,后者占到34.4%。与此同时,在学前儿童教育、心理健康等领域,社会组织正在发挥日益显著的作用。

(三)在社区和谐稳定工作中社会组织已成为重要力量。依据全市的统一部署,长宁在推进禁毒社工、社区矫正社工、青少年事务社工三支队伍建设的过程中,从实际出发,积极拓展,形成了许多自身特色。如,2010年,长宁在‚禁毒妈妈义工队‛的基础上,推动建立了民非组织‚禁毒妈妈工作室‛,开展禁毒宣传、社区戒毒康复治疗和科研以及禁毒志愿者交流

3 等活动,累计帮扶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就业76人次,其中26人成功戒毒。又如,针对重性精神病人弱监管问题,2013年在全市率先建立了精神卫生专业社工队伍,将重性精神病人纳入更加科学有效的监管服务之中。目前,社工队伍已成为特殊人群和重点人群服务管理的基本力量,相关社会组织则起到了积极的补充作用。与此同时,围绕化解阶段性突出矛盾,街镇党员志愿工作室、妇联的‚开心家园‛等与区相关调处机构协作,共同参与信访、维权等各类矛盾化解工作,积累了许多成功的案例。如,2013年成立的民非组织‚区医患矛盾调处中心‛,初步形成卫生、公安、法院和保险‚五位一体‛医调工作机制,已受理医患纠纷413件,化解353件,化解率85.5%。

(四)宜居宜商环境建设中的社会协同效应已十分明显。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长宁形成虹储自治家园、葫芦缘议家社等一批小区自治家园,探索了不少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家门口‛工程建设等的会商机制。如,在居民区党组织领导下,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社区警务站(民警)‚四位一体‛机制日臻完善。位于周家桥街道的‚虹桥新城‛,是建于2000年的商品房小区,2012年5月在居委会党总支牵头组织下,指导业委会完成改选,通过‚四位一体‛机制的协同,业委会动员小区1193户居民形成共识,将损毁严重、布局残缺的摄

4 像头、电子围栏、IC门禁卡全部改建完毕,一改小区治安、卫生、停车环境杂乱的局面,得到小区居民的好评和信任。另一方面,以持续推动凝聚力工程为抓手,形成‚党建联线、行政联手、社会联动‛的工作机制,针对楼宇员工阶段性突出需求,注重运用社会和市场力量,不断深化‚六个便利行动‛,逐步扩大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的互动联动,至目前,经常性服务项目已覆盖57幢重点商务楼宇、占比80%,比较有效的帮助解决了白领午餐、交友、劳动争议等主要诉求。

二、推进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协同的工作措施有力有效 按照中央和市委关于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长宁以区委区政府名义下发了一系列文件,以全国文明城区创建为抓手,抓住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的契机,发挥‚凝聚力工程‛建设的党建优势,在推进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一)将社会组织建设列入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2010年,上海世博会结束后,长宁区委区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建设若干意见》(长委[2010]89号)。文件明确,要构建服务完善、社会稳定、管理有序、文明和谐、宜商宜居、充满活力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努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区。文件提出,‚以‘凝聚力工程’学会为平台,推动党组织、政府、社会和

5 企业互促共融,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大力发展社会组织,扩大群众民主参与‛,‚努力形成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良好氛围。2011年,区委办印发关于转发《区民政局、区社建办关于长宁区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长委办[2011]32号),要求贯彻上海市《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社会建设的指导意见》(沪委办发[2011]19号)精神,落实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要求,明确了‚十二五‛期间社会组织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六类建设重点。2013年,区委下发关于《加持和发展‚凝聚力工程‛做好新形势下党的群众路线工作的实施意见》(长委发[2013]6号),要求‚更加注重凝聚社会‛,‚正确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之间关系,改进党的领导方式,转变政府职能‛,‚善于领导社会建设、协调多元利益,培育社会主体、提升社会协同、增强社会融合‛。2014年,区委常委会《2014年工作要点》要求,贯彻中共十八大精神,‚进一步理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拓宽公众参与、社会协同的载体和平台。通过健全制度、完善标准等,进一步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引导鼓励群众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

(二)着力打造社会组织建设的生态链。在区委和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有力推进了社会组织建设进程。一是拓宽孵化和培育的渠道。以区社会组织创新实践园为主体,10个街镇

6 为孵化平台,N个部门条线为载体,185个居民区为基础,构建了1+10+N+185的孵化、培育、引进工作格局。社会组织从1999年时,区内登记的社会组织74家,至今年9月底,已发展为568家、年增长率8%,提前完成每万人8个以上的‚十二五‛规划目标;各类党员志愿者工作室180家,各类群众活动团队1370余个。其中公益慈善类和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445个,约占区社会组织的78%。二是重视社会组织建设载体。初步建立区和街镇两级枢纽型社会组织框架,推动形成‚公益伙伴日‛等一批公益品牌青年公益服务支持中心等一批公益组织,指导街镇推动社区、社团、社工‚三社‛联动。支持发展志愿者协会(网站),至今年9月底,全区注册志愿者人数11万余人,超过全区常住人口的14.5%,为本市中心城区第一。三是推出政府购买服务政策。2011年,区政府出台《长宁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暂行办法》,今年配套制定了区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施方案、社区基本公共服务目录、区政府购买服务目录。自2011年以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和资金逐年递增,2014年购买区社会组织服务项目65个、金额2380.9万元。四是促进社会组织的规范性建设。通过自我申报、指导培训、专家评估、等级评定、公示表彰流程,现有10余家社会组织正在进行评审,已有23家分别达到5A、4A级标准(数量位于

7 全市前列),30家达到3A级标准。

(三)坚持党建引领融合发展。一是注重发挥党在社会公共领域的主导作用。通过区‚凝聚力工程‛学会和分会,通过党组织联动,动员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区域性、社会性、群众性活动。推动商务区(园区)内党建共建,组织物业、街道、商务区(园区)参与区内停车、治安、环境等管理的协商协同。积极培育党员牵头或为骨干的志愿者工作室,目前已有180家,其中19家已转化为登记的社会组织。二是加强社会组织党支部建设。创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方法,依托社区综合党委、社区党员活动中心、枢纽型社会组织等,掌握情况,推动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的融合,社会组织党建覆盖率位于全市前列。定期举办社会组织党组织书记培训班,组织‚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五星奖‛评选,通过加强对党组织负责人的教育引领,团结凝聚社会组织领头人。三是重视社会组织领军人才和骨干队伍建设。加强对社会组织人才队伍的宏观管理,支持发展专业社工队伍。特别是今年,在区委关于社会组织建设调研的推动下,社会组织负责人纳入区领军人才推荐范围,三名社会组织负责人被评为区第三届领军人才和第八轮拔尖人才,其中一名结合区政协委员调整,被协商增补为区政协委员。

三、当前需要进一步需要研究关注的突出问题

8 综合调研情况,在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中,长宁在推进社会组织发挥作用方面成效明显。根据调研中各方形成的共识,对应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和社会组织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当前需要进一步研究关注的问题中,比较突出的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认识上需进一步增强紧迫性和主动性。相对于全国,上海较早启动社区建设,探索解决了‚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的阶段性突出问题,研究推动了社区服务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此过程中,长宁以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为契机,基本形成了城区管理大联动、安全稳定大预防、多方参与大协同格局。但是,随着‚社会人‛的多元化特征日益明显,多样化需求日益分化,在基层社会治理的具体实践中,条线部门仍然比较擅长以传统的行政指令方式部署相关工作,基层也比较习惯以传统的行政化方式包揽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和服务,存在群众受惠感受度没有预期高、工作成果持续长效有困难等现象。总体反映出,对社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思想上有认识但不够紧迫,实践上有行动但缺乏经验,在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治理能力方面的主动性不强,对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心存顾虑,步子谨慎,社会组织发展的空间比较狭小。这固然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因素,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客观性,但也必须看到,现阶段多元、多层、多角度的特征,

9 已对传统的行政包揽方式形成新的挑战。

(二)社会组织能力建设需进一步加强。对应基层社会治理的新形势新要求,社会组织的自身能力相对比较弱。一是体制内培育的社会组织行政化倾向比较突出。条线在社区布局的民生等工作的实施主体,虽已设计为民非组织,但与其它体制内培育出来的社会组织同样,基本参照事业单位的管理方式,如人员财政核定,经费纳入街镇预算管理体系等,客观还只是街镇相关职能科室的行政性延伸。这些组织完成上级交办任务十分有效,但很少具备社会组织自我发展的特征。二是草根类社会组织缺少要素服务平台。从调研情况看,草根类社会组织大多比较弱小,财务管理、承接项目、专业服务、筹资能力等很弱,对政府的依赖性很高,而一些已经形成较强专业能力的社会组织,由于显性运作成本比较高,社区往往持比较谨慎的态度。此外,各区以孵化培育为导向的优惠扶持,在积极促进社会组织数量增长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专业性社会组织跨区域发展形成壁垒。三是对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途径和形式研究还不深。如,业委会,是基层民主建设的微观基础之一,目前存在不少现实问题。据区有关部门统计,今年上半年信访矛盾较为集中的前五类中,物业纠纷位列第四,同比上升幅度为五类中最高(36.4%)。这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业委

10 会的主体作用和自身规范化建设还需予以更高的重视。又如,在社区的草根类社会组织,不少还只是‚拾遗补缺‛的角色;全区经备案的1360余支社区群众团队,除群众文体活动外,在发挥群众再组织功能、表达居民诉求、提倡公序良俗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探索参与和协商的方式。

(三)工作合力和政策引导需进一步加强。一是系统推进和工作合力有待加强。基于传统和‚增量‛思维模式,几乎每个部门都有或主管的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建设呈现各部门‚自行设计、自主推动‛的状况,社会组织多样性和工作方式碎片化并存,系统研究、统筹指导不够,由上而下行政推动的‚一刀切‛和基层社会治理的多元诉求有脱节现象,基层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时得不到及时的研究回应。二是政府购买服务还需优化。我区政府购买服务起步较早,发展规范,目前已形成向市场购买、向社会组织购买两个口径,初步建立了部门专项经费和相应购买服务项目经费增减挂钩的安排原则,但准入合格性要求和退出界定还需更加科学,购买软件项目需更有力度,引导合理竞争需更加开放,调动基层积极性需给予更大的自主权。三是配套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从共性的问题上讲,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合理、普惠的财税金融政策不够配套。从区域事权看,社会组织领军人才培养和储备的整体性、制度性

11 安排需加强,推动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激励机制需改进。体制内产生的社会组织,由于政社不分,出于可靠、低费用等原因,兼职或退休聘用比例较大,缺少职业成长预期,与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的要求不相适应。登记制度改革后,特别是面对互联网、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态势,对社会组织的有效监管方式,还需在实践中不断研究改进。就基层社会治理而言,社会组织发挥作用的经验和案例,总结提炼不够,社会影响力不高。

四、有关对策建议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并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四大要求,为加强社会组织建设、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指明了前进方向。在长宁良好工作基础上,依据调研中的共识,主要有三方面的建议。

(一)进一步充分认识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是切实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深刻认识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是党中央的重大部署,基层社会治理是构建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基石,社会组织建设是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础。深刻认识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是处理好政府与社会关系的重要途径,对于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创新党的群众工作方式、坚持基层社会治理中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开创文明城

12 区建设新局面、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二是切实增强改革意识。要站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总目标的高度,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出发,按照加快形成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的总要求,充分认识当前存在的不适应情况,紧密结合政府职能转变,紧密结合本区基层社会治理的自身实际,着力深化改革,加强整体推动,注重需求导向,促进开放竞争,坚持党建引领,推进依法监管,努力发展一批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较强专业影响力的社会组织,占领社会建设的主阵地。三是切实增强探寻规律的自觉性。认真研究‚治理‛的深刻内涵,着眼于诉求多元化、需求化特征,围绕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探索发展一元引导多元协同的途径、形式和规律,尊重社会组织的主体地位,加强对社会组织回归‚非政府性‛、‚非营利性‛基本属性的指导,善于突破思想上樊篱,逐步厘清‚公益‛和‚免费‛、‚养人养事‛和合理成本、职业性就业和‚志愿行为‛、政府托底和多元提供、政府购买和社会筹资等等,许多在当前实践中比较困惑的问题。

(二)进一步重视社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作用的实践探索。一是增强基层创新动力。将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社会组织建设列入街镇重要议事日程。充分发挥街镇在社会建设最前沿的作用,着力增强街镇改变传统行政化包揽社会管理和公

13 共服务的紧迫感和主动性。给予街镇更大的统筹协调、整合激励的自主权,促进街镇培育和扶优并举,在开放竞争中引导社会组织承接社区公共服务项目,参与自治共治,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二是大力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按照‚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的要求,不断完善本区‚社区公共服务项目指导目录‛,引导社区文化、体育、养老、环境卫生等公共服务事项积极运用社会化、市场化运作机制,支持社会组织等参与智慧社区建设,促进在特殊人群服务、重点人群关爱、矛盾调处等领域的社会组织有序扩大竞争,鼓励各类社会组织针对特定人群开展困难救助、权益维护、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关系调适等服务,凝聚各界公益人士投身社区公共服务。三是积极搭建社区多元主体利益诉求的协商平台。以平安小区建设、家门口工程、社区群体活动、困难群众关爱行动、六个便利服务等为载体,以社区服务、社区和谐、社区安全为重点,突出养老、物业、矛盾调处以及重点人群和重点区域服务,积极拓展公共事务空间,探索涉及群众性、公益性、社会性事务公共议题的形成途径,依托社区代表会议、社区党员代表会议、‚凝聚力工程‛学会分会以及‚四位一体‛机制,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在发现服务需求、监督社区管理、倡导公序

14 良约、提高自治共治水平、建设文明社区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进一步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一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优化政府购买服务运作机制。按照国家、市里和区里的总体部署,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事业单位改革。不断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突出公共性和公益性,坚持底线思维。完善有效需求形成机制和遴选办法,优化购买服务的定价规则和竞争规则。鼓励社会组织综合利用街镇各类‚阵地‛和‚中心‛、开发跨部门跨领域跨区域的社区公共服务项目,引导社会组织提高社会筹资意识和能力。完善分类、分级管理办法,适度扩大街镇在政府购买服务制度中的自主权。二是有序推动社会组织政社分开。梳理街镇层面建立的各类‚民非‛性质的组织,有序推动此类组织在机构、职能、人事、财务等方面与行政机关分离,转变‚事业化‛管理方式,明确其独立法人地位,规范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促进此类组织依法自我发展,在开放竞争中优胜劣汰。与此同时,推动区层面行业协会商会组织进一步加快‚政社分离‛的步伐,进一步增强其在全行业、全要素、全流程中的服务引导能力。三是重视社会组织支持性服务平台。按照‚以社建社‛的原则,将服务社会组织支持性平台建设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鼓励需求开发、标准制定、信息集成、项目管理、财务管理、招投标指导、法律咨询、人力资

15 源管理培训、理论探讨以及规范化建设评估等要素支持性服务项目,推动区和街镇‚枢纽型‛社会组织增强支持性服务功能,防止新的行政化。四是加强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将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区人才工作规划和重点工作,拓宽社会组织领军人物政治参与渠道,在‚两代表一委员‛及青联、妇联等群团组织内,设立社会组织代表的适当比例。加强社会组织专业化、职业化骨干队伍建设,呼吁完善社会组织专业人才的职业体系,鼓励研究探索社会组织专业人才分类薪酬制度和合理增长机制,加大对优秀社会组织的宣传,增强全社会对社会组织建设的认同。五是提高依法监管水平。结合社会组织登记制度改革实践,按照坚守国家安全和政治安全两根底线的要求,认真总结和完善对实行直接登记的四大类社会组织实施综合监管机制,高度重视境外非政府组织的管理。进一步推动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指导社会组织以章程为核心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依法建立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提高信用监督水平,拓宽公众监督渠道。六是始终加强对社会组织的党建引领。按照‚行业归口、分级管理、区域托底、规范有序‛的要求,坚持全覆盖、分级管理、分类管理和条块结合的原则,依托区域化党建工作优势,不断提高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有效性和创新性。社会组织的发展过程,也是抓人心的过程,应切实

16 增强使命感,加强对社会组织领军人物的政治引领、思想引领、价值引领和组织引领,促进社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好主体作用,团结凝聚各界群众,增强政治认同,增进思想共识。

通过几个月的深入调研,区有关各方都感到,进一步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是新时期赋予的战略任务,需充分认识这项任务的长期性和全局性。今年三月,韩正同志在回答人民日报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问题时指出,社会治理核心是人,重心在基层,关键在制度创新,保障是推进法治建设。调研中,区政协委员和各有关方面也一致希望,在市委1号课题的推动下,结合‚十三五‛规划编制,争取获得国家层面的支持,在完善社会组织建设有关法规、形成有利于社会组织发展和社会公益资金募集的税收政策方面,本市率先有比较大的突破,促进社会组织建设更好适应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需要。

17

第五篇:浅谈如何激发队伍活力

孟建柱部长在全国地市公安局长专题培训班上提出:要善于在勤奋学习中开展工作,善于在破解难题中推进改革,善于在科学管理中激发队伍活力,善于在以身作则中营造良好警风。笔者认为,做好“人的工作”,实现由责任意识向主人意识,由民警角色向主人角色的成功转型,是激发队伍活力、加强队伍建设的制胜法宝、涌动之源。

从理论上讲,责任意识是职责、是任务,是工作需要,是由外而内的需要,是被动养成;而主人意识,是责无旁贷、是创新发展,是由内而外的需求,是主动激发。一外一内,一个“被动养成”一个“主动激发”,就是要从思想根本上解决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问题。要激发公安队伍活力,加强队伍建设,就要通过人文、科学的队伍管理,把上级要求变成民警需求,把工作要求变成民警追求。唯有如此,队伍活力和业务工作才会实现“双赢”。

那么,如何在日益繁重的公安工作中较好地树立主人意识,并转化为现实战斗力,关键要在培养和提高公安机关领导班子对民警的“公信力”上下功夫。通过赢取民警对领导班子的绝对信任和信赖,让民警把公安机关当做自己的家,把公安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

一是要创造“暖心励人”的工作环境。要提升领导班子的公信力,仅仅停留在“拴心留人”的层面还不够,要确立科学、人文的队伍管理思路,建立公平、公正的竞争激励机制,为民警创造“暖心励人”的工作氛围。让民警切实感受到,在这支队伍中,不同能力、不同水平、不同工作效果,收获的必然是“不同待遇”,让民警感到党委关怀的温暖和优胜劣汰的激励,更加信赖领导班子。1

二是要探索建立民警职业保障体制。要让民警对公安机关这个大家庭有强烈的归属感。公安机关作为打击防范的中坚力量,公安民警更是站在与社会阴暗面对抗斗争的最前线,压力、恐惧、委屈、抱怨等一些合理情绪需要得到很好的宣泄。要提升领导班子的公信力,就要在民警对外坚强维护公安形象之后,对内要有一套很好的保障机制,让民警“诉求有人理、困难有人帮、怨言有人听、心理有人导”。要让民警有了委屈,想着回来说,敢于向领导说,让领导班子真正成为民警的“贴心人、撑腰人”。

三是要不断培养和提高领导干部的人格魅力。公安机关领导班子,特别是作为班长的“一把手”的个人魅力和工作魄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直接影响着整个队伍的作风和战斗力。领导干部要不断加强自我素养的养成和提高,要按照孟部长在全国地市公安局长培训班上讲的“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要求,要“言必行,行必果;无果之话不说,三思之诺必行”。要“大胆、大气、大手笔”管理队伍,“细心、细致、细微处”关爱民警,以巨大的人格魅力和亲和力,赢得队伍的感召力和号召力,如此则警心所向,一呼百应。

上一篇:如何消除你的忧虑下一篇:如何坚持四个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