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2022-05-14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河南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毕业要求是对毕业生应该具备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全景式具体描述。毕业要求上承人才培养目标,下启教育教学过程,最终服务于人才培养需求的满足。科学设定毕业要求十分重要,因此地方本科院校法学专业基层法治人才培养可以从16个方面进行毕业要求设计。

第一篇:河南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法学专业本科生大学如何学习及毕业去向选择

摘 要:法学专业本科学习特点有文字阅读量巨大、学习对象抽象、逻辑性强、需有法律人的价值观等,学习方法可遵循记忆、理解、应用三步法。毕业究竟选择哪种去向不能随波逐流,本科生应当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和定位,清楚各种法律职业的内容和性质,还应该了解社会需求。本科法学教育中可以开展学习小组、模拟法庭、生涯规划沙龙、一对一咨询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毕业去向选择。

关键词:法学专业;本科学习;毕业去向;选择

近些年来,法学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率在文科学生中屡创新低。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法学既有深厚的理论渊源,但是更有着诸多实践技能。研究探讨法学专业本科生大学应该如何学习,以及毕业之后如何选择自己的去向,对于提高法学专业学生本科教育水平、提高法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质量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法学专业本科学习特点及学习方法

综合来看,法学专业本科学习有以下特点:

第一,文字阅读量巨大。一个国家的所有法律条文浩若烟海。作為研究层面的法学书籍、法律释义,也多以文字呈现。大段大段的文字让很多刚上大学的新生们吃不消。在课堂上,老师讲课的讲义和笔记也都是文字量巨大。

第二,学习对象较为抽象。法律规则从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抽象而来,它舍弃了个别社会关系的特殊性,表现为同类社会关系的一般共性。因此,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法律具有高度抽象和概括性。尤其是在宪政、法理等理论法学领域,需要学习者具有较高的理解抽象事物的能力。

第三,逻辑性强。逻辑是人的一种抽象思维,是人们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论证来理解和区分客观世界的思维过程。法律自诞生以来,就和逻辑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比如波斯纳就认为,法律寻求的是合理性证明的逻辑,而不仅仅或主要不是发现的逻辑。

第四,需要心中有正义和情怀。法者,天下之公器也。作为一名法律的学习者,只有胸怀大义,才可能端正态度、保持敬畏之心。走上工作岗位后,作为一名法律职业人,只有胸怀大义,才可能有坚定的信念去维护法律的公平和正义。

著名民法学家梁慧星老师总结了学习法律的方法,很值得推荐。结合作者的观点,综合阐述如下:

第一,法律是一套规则体系,也是一套概念体系。所以,法律概念的理解非常重要。法科生初学法律,第一件事情就是背诵、记忆。比如,要对法理学中的法的基本概念、法的原则、法的价值进行记忆;对民法中损害赔偿、侵权责任等进行记忆;对刑法中各种罪名进行记忆等等。

第二,只记忆当然不行,还需要理解。在对各种知识点进行理解的时候,非常需要学生的语义理解能力和高度的概括能力。学生需要习惯阅读大段大段的文字,能够归纳总结出这段文字的中心语义;在一个部门法学及相关、不同的部门法学中,要对具体的原则、制度等能够进行对比,融会贯通。比如,民法中关于法人制度的相关原理,在学公司法的时候要能够结合起来。

第三,法学学习必须结合案例,将法条规定和法律原则应用到实际的案件中,多讨论。比如作者在担任本科核心课程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主讲人过程中就发现,尽管已经将环境污染侵害民事案件的责任分配制度讲给了学生,但是学生并未真正理解。只有在具体的案例中进行分析、应用,再反复去理解知识点的真正含义,才能准确、完全掌握这个知识点。

二、法科生毕业去向及如何选择

法学专业本科生毕业之后就业范围比较广泛。除了法律职业外,其他很多职业也能够胜任。传统法律职业包括公检法等公务员系统、律师以及公司法务。公务员系统需要进行严格的统一考试,并且招考资格大多以硕士研究生为起点。近年来,随着我国依法治国理念的深入,律师行业人才需求量非常大。目前律所就业门槛相对较低,没有司法考试证书也可以先入职,从做律师助理做起。从未来发展来看,律师行业的职业环境也会越来越好,收入相对来说较高。公司法务对法律技能要求比律师要低,更看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如行政能力、人际协调能力等。另外,法学专业本科生毕业之后,如果条件成熟,也可以选择创业。得益于法律专业的培养,在创业过程中遇到很多法律政策问题会更容易面对;在法学思维的熏陶下,对国家社会、政府大政方针等宏观方面的思维会比其他文科专业有优势。

法律外的其他职业,如人事/行政/管理;咨询/教育/科研;销售/客服;广告/市场/媒体/艺术;贸易等,只要不属于理科或工科的技术类岗位,法学专业本科生都是可以做的。在选择的时候要以两个坐标来进行定位,即职位和行业。比如,尽管法学专业学生做不了可再生能源的生产研发,但是可以选择在可再生能源行业从事文职一类的岗位。

除了就业,就是继续深造读研究生。法学的本科生可以选择法学硕士研究生和法律硕士研究生来深造。一般来说前者是三年,分民商、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具体的专业;后者一般为两年,不分专业。如果确实不喜欢法学专业,也可以跨专业考取其他专业的研究生,比如哲学、社会学、中文、新闻等。

法学生有以上各种去向,那么更大的问题是,学生该如何选择自己的去向?作者运用MBTI性格分析理论、相关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结合指导学生的经验,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第一,首先要对自己要有深刻的认知。自己的目标究竟什么?自己追求的究竟是什么?西方先哲苏格拉底、古希腊阿波罗神庙都不约而同地提醒过人们,人的一生里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认识你自己。然而,认识自己谈何容易。有些人终其一生也没有真正抵达过自己的内心。中国的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们习惯了为家长学、为老师学,对于自己的内心需求往往是没有机会也没有能力去认真思考。这就是为何很多大学生上了大学之后迷茫失去目标的根本原因。MBTI理论是一个很好的认识自我的工具,相比于其他性格工具,尤其适合用来探索职业兴趣和特长。

第二,要了解各种职业的工作内容、工作性质等相关信息。在校大学生往往缺乏接触实务的机会,他们了解各种职业的途径很单一,没有能力做出判断。所以,需要有更为专业的职业指导,帮助学生去了解各种职业更为详细和深入的信息。比如律师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职业,有多少种律师,业务范围有哪些,需要什么样的能力,职业发展前景如何,等等。这样的职业探索工作只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才能够真正开展起来,起到良好的效果。

第三,还要了解社会的人才需求,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在大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认识自我虽然非常重要,但是,在历史洪流面前,个体都是渺小、微不足道的。更应该置身于社会经济的大背景之下,对自我和职业选择进行认真审视。当代大学生,尤其是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应该有责任和担当。

三、实践的开展

(一)学习小组

基于法学学习的特点,讨论式的学习能更好地启发思维、帮助学生全面和准确地掌握知识点。学生在课堂上听到知识点之后,往往不能完全消化。仅仅是积压着,继续往后听课,难点和疑点会越积越多。所以在课堂外开展相应的学习小组活动,是对课堂授课的有益补充。学习小组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分线上和线下。通过建立各种微信群,组织对不同部门法学感兴趣的同学分专业进行讨论;对有志于司法考试的同学也可以组建专门的微信群,交流考试的具体知识点或方法。线下的学习小组可以讨论社会热点事件,开展读书会活动等。

(二)模拟法庭

模拟法庭已经成为高校法学培养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一般都以学时的形式出现,所以开展的都会很好。模拟法庭课程中,一般都会由诉讼法的老师带领学生模拟开展一次庭审,包括原告、被告、法官等相关角色,案情分析,诉状、答辩状等,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分工进行。经过模拟法庭课程,学生们会对法庭审判这一重要的司法环节有全面的体验和了解。作者所在法律系还由专门的指导老师负责组建模拟法庭队员,参加各种比赛。除了模拟法庭,还拓展至相关的知识竞赛、辩论赛等,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三)MBTI性格分析和大学生涯规划沙龙

前文谈到,当代大学生最缺乏的是对自我的探索。而大学教育的诸多环节中,并没有给予太多关注。得不到“官方”的认可,这样的工作自然是没有人能做也沒有人愿意做。作者凭着微薄之力,进行了一些尝试。比如,举办最多不超过10人的沙龙,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在听取了老师讲解的基本原理之后,每个人对照自己进行分析、思考。MBTI性格理论一方面解答了学生们长期以来的一些疑惑——我怎么是这样的人,这些缺点我为何一直都克服不了;一方面也未学生们提供了新的方向——我原来是这样的人,我擅长的东西是这些,我可以舍弃那些我不擅长的东西。经过几期活动,参与的学生都会对自己有新的认识。

(四)模拟面试和职业体验工作坊

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出现这样的问题,最大的原因就是学生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模拟面试和职业体验工作坊可以帮助学生认清自己到底还缺什么,了解社会和用人单位到底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自己在有限的求学期间,需要抓紧时间进行一些补救。

(五)一对一生涯规划咨询

在公开的环境下,人们往往不会真正打开内心。一对一的生涯规划咨询是十分必要的指导学生的方式。但是囿于我国现在高校辅导员的学生工作任务繁重,老师和学生的比例过高,开展一对一的咨询确实存在很大难度。所以,作者认为,比较可行的方法就是发挥班导师的作用。一个班一般20-30名学生,一位班导师能够开展一对一的工作。作者所带班级近40名学生,虽然一对一指导起来确实工作量不小,但是成效却很显著。

参考文献

[1]徐立.法律条文的语言表述要注重逻辑性[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07-20.

作者:陈兴华

第二篇:大学何为:地方本科院校法学专业的毕业要求

摘 要:毕业要求是对毕业生应该具备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全景式具体描述。毕业要求上承人才培养目标,下启教育教学过程,最终服务于人才培养需求的满足。科学设定毕业要求十分重要,因此地方本科院校法学专业基层法治人才培养可以从16个方面进行毕业要求设计。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法学专业;基层法治人才;毕业要求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版)》明确要求:专业必须有明确、公开的毕业要求,毕业要求应能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实际上,《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版)》不仅仅是工程教育改革的指引,也对包括法学专业在内的文科专业改革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拟基于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特点,对其法学专业“毕业要求”的设计进行一番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什么是毕业要求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引入了毕业要求这一概念。《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版)》将其解释为:“毕业要求是对学生毕业时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的具体描述,包括学生通过本专业学习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和素养。”它描述的是学生完成学业时应该取得的学习成果[1]。这一概念的提出,澄清了近期教育目标(毕业要求)与远期育人目标(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从而使我们更加明确了,大学阶段的专业教育应该做什么,需要做到什么程度,进而决定了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教育教学方法。

笔者认为,毕业要求是专业办学者为了指导专业办学实践,全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基于对教育规律、国家政策、外部需求和自身办学实际的全面研究,对学生结束大学学业时应该取得的学习成果的预设,是对毕业生经历大学阶段的专业学习之后所应具备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全景式的具体描述。

基于上述界定,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第一,毕业要求是由专业办学者预设的,体现了办学者的教育愿景。当然,专业办学者不能天马行空地表达自己的办学愿景,而必须要考虑外部需要、内部条件等诸多限制性因素;第二,毕业要求的目的在于指导专业办学实践的具体展开,从而为全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奠定良好的学校教育基础;第三,科学设计毕业要求的依据是教育教学规律、国家政策导向、外部社会需求和学校自身的办学实际,这些因素是设计毕业要求时需要预先重点考量的;第四,毕业要求也称毕业生能力,它指向的对象是“毕业生”,而人才培养目标指向的对象是“毕业5年左右的职业人”。相较而言,人才培养目标关注的是毕业生工作5年后“能做什么”,而毕业要求关注的是学生在毕业时“能有什么”。显然“能做什么”主要取决于“能有什么”,从这种意义上讲,毕业要求是培养目标的前提,培养目标是毕业要求的结果[2];第五,毕业要求是对毕业生应该具备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全景式的具体描述,一般通过条目式描述来表现,以便于与相应的课程体系对应。

二、为什么要科学设计毕业要求

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彰显了教育的实用性追求,已经成为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被认为是追求卓越教育的正确方向[3]。成果导向教育实质上就是由教育目标来决定教育过程,它遵循“反向设计”原则,主张由人才培养需求来决定人才培养目标,由人才培养目标来决定毕业要求,由毕业要求来决定教育过程(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及其采取的教学方法),最后经由教育过程来满足人才培养需求。在这里,人才培养需求既是教育教学活动的起点,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终点,最终实现了教育目标与教育结果的一致性。

科学设计毕业要求有助于教育过程的规范实施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最终达致。如图1所示,人才培养需求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具体的毕业要求,毕业要求决定了教育过程,最终通过教育过程(科学的课程体系、恰当的教学内容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满足了社会的人才培养需求。在这个循环中,毕业要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毕业要求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同时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保障。如果人才培养的毕业要求没有达成,最终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恐怕也要打折扣。另一方面,毕业要求又是构建课程体系的依据,它对毕业生提出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必须逐条地落实到每一门具体课程中。应该设置哪些课程,如何确定教学内容,应该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这些都应该以实现毕业要求为旨归。总之,毕业要求这个“腰”必须要挺得直,唯其如此,才能有力地支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同时为教育实施过程提供明确有效的指引,并最终服务于人才培养需求的满足。

三、地方本科院校法学专业毕业要求的设计

随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党和政府对于法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导向”,“培养造就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2017年5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强调,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提出“法学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法学知识水平,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关于法治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习近平主席强调:“法治人才培养上不去,法治领域不能人才辈出,全面依法治国就不可能做好。”这些重要论述应该成为指引高等法学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当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法学专业必须自我拷问:我们能够、应该担当些什么?笔者认为,地方本科院校法学专业的办学使命在于培养“厚德明法、通情晓理”的综合素养突出的创新性应用型基层法治人才,这同时也應该是地方本科院校法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为便于转化为具体的毕业要求,我们可以将这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条目式表述:厚德,即具有敦厚的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有担当精神,意志坚强;明法,即通明法治理念和法律知识,专业实践能力强;通情,即通晓我国的国情、社情与民情;晓理,即熟知中国传统情理和基层民众的礼俗习惯;综合素养突出,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

毕业要求指标的细化分解,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相互支撑是关键所在[4]。为细化和落实上述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可以从16个方面设计地方本科院校法学专业基层法治人才培养的毕业要求。如表1所示。

如上表1所示,与人才培养目标1对应的是毕业要求1和毕业要求2。毕业要求1是“厚德”目标的外在要求,意在明确学生毕业时作为一名国家公民、社会成员和准职业人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毕业要求2是“厚德”目标的内在要求,意在明确毕业生应具备的个人心性品质和精神意志。基层法治人才置身基层,面向基层民众开展法治实践工作,复杂的工作条件和特殊的工作环境决定了基层法治人才必须具备更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具备更强的意志品质、担当奉献精神和人文情怀,吃苦耐劳,并时刻把为人民服务放在心上,落实在工作行动中。

与人才培养目标2对应的是毕业要求3至毕业要求6。毕业要求3是“明法”目标的理念要求,意在明确毕业生应确立怎样的专业价值理念。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与西式法治在理念上有着显著的不同,基层法治人才是在基层从事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人才,端正价值理念应该是“明法”的首要要求;毕业要求4是“明法”目标的知识要求,意在明确毕业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的范围。作为未来的职业法律人,毕业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必须“扎实”,专业辅助知识必须“广博”,这是形成较强的职业能力的前提;毕业要求5是“明法”目标的能力要求,意在阐明毕业生应具备哪些专业能力。理性严谨的法律思维是法律人从事法律职业的基础,扎实的实务技能是毕业生迅速进入职业角色的保障,卓越的基层法治实践能力是针对基层法治人才的特有毕业要求;毕业要求6是“明法”目标的素质要求,意在阐明毕业生应该具备心怀国家关注时事的意识,以及对与专业有关的时事现象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判断的能力。

与人才培养目标3对应的是毕业要求7至毕业要求9。毕业要求7是“通情”目标的国情要求,意在明确置身中国语境的基层法治人才应该具有强烈的中国意识,必须基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开展基层法治实践工作;毕业要求8是“通情”目标的社情要求,意在阐明毕业生应该了解中国当下的社会发展阶段,以及由此决定的社会状况和社会环境,这实际上是要求毕业生了解基层法治人才未来的职业环境;毕业要求9是“通情”目标的民情要求,意在明确毕业生应了解普通民众的生活情况,以及由此决定的他们特有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特点,这实际上是要求毕业生了解基层法治人才未来的工作对象。

与人才培养目标4对应的是毕业要求10和毕业要求11。毕业要求10是“晓理”目标的情理要求,意在阐明毕业生应对中国特殊的传统文化,以及其中蕴含的特殊的情理观念有充分的了解。中国传统上情、理、法纠缠不清,普通民众对于情理的熟知和认可往往更甚于法律,从事基层法治实践工作,必须了解和尊重情理,如果只用法律,不顾情理,往往寸步难行,甚至事与愿违;毕业要求11是“晓理”目标的礼俗要求,意在阐明毕业生应对民众长久以来形成的并深刻影响着他们日常生活的礼俗习惯予以充分了解。民间礼俗习惯虽然不是官方的正式立法,但是对民众日常生活起着实际调节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活法”。从事基层法治实践的职业法律人有必要熟知这些活法规则,并善于处理其与国家法律的关系。

与人才培养目标5对应的是毕业要求12至毕业要求16。毕业要求12意在阐明毕业生应该达成的职业能力要求,这些都是基层法治人才应该具备的职业核心能力,每一项都不可或缺;毕业要求13意在阐明毕业生通识知识的广博性要求和应具备的终身学习能力,专业知识和能力决定了一个人的专业水平,而通识知识的广博性和终身学习能力则会决定一个人的职业发展;毕业要求14明确阐明,毕业生应该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于基层法治人才而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需要提出过高的要求,但却不可或缺;毕业要求15涉及毕业生研究能力要求。掌握文献资料检索方法是很有必要的,这是知识更新和工作创新的前提,但是基層法治人才的学术研究能力则不宜要求过高,“一定”即可;毕业要求16表述为“具有强健的体魄,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和国际视野”。身体健康是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有必要作为一项毕业要求明确提出。在当下国际交流日趋频繁的情况下,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和国际视野,也是很有必要的。

没有科学的专业办学理念,专业办学就会如同无图索骥;没有恰当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办学就会如同无的放矢;没有明确的专业毕业要求,专业办学就可能会歧路亡羊。地方本科院校法学专业要办出特色办出实效,就必须从科学设定专业办学理念做起,顺势而下,合理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以便更好地指引专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具体实施。

参考文献:

[1][2]李志义.解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果导向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4,(17).

[3]李志义,朱泓,刘志军等.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

[4]任红卫,刘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制定——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15).

作者:陈伟

第三篇:应用技术型大学的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改革

[摘 要]应用技术型大学的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的改革势在必行。在应用技术型大学建设背景下,对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核心的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改革探索工作進行总结,旨在解决高校普遍存在的毕业设计流于形式、严进宽出的问题。主要就优化毕业设计方案、强化毕业设计题目审核、注重毕业设计题目的应用性、严把毕业设计考核关等四个方面工作展开探讨。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大学;毕业设计;改革

2014年5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与此同时,面对社会强大的需求动力和市场竞争压力,高校的错位发展动力已经被激发出来,一些地方院校提出了技术型本科、创业型本科、服务型本科等全新的发展思路。对大多数独立学院而言,本身就是依托母体学校的优势学科或应用技术强势专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而诞生的。顺应社会需求,以“转型”为契机,我们正积极创新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中心,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探索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建设思路。毕业设计既是学生跨出大学前的最后一次综合检验,又是学生迈入企业前最后一次综合训练。毕业设计的质量和水平直接体现学生的综合专业技术能力,并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较快的融入企业专业工作环境,继而影响到就业市场对毕业生及其就读学校的认可度,从而影响到独立学院的发展状态。本文探索在应用技术型大学建设背景下,如何实施机械类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实现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近年来,我们在开展机械类专业毕业设计工作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毕业设计的核心开展时间与毕业生找工作时间、考研复试时间重叠,而毕业生在当时更关心后两者,因此不愿在毕业设计中花费较多的时间。二是毕业设计题目更新不够,具体体现在年长的指导教师不愿投入较多的精力到更新题目中,而年轻的指导教师自身专业能力尚有待提高,不具备更新能力。三是有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希望能将毕业实习或就业单位的工程实践转化为毕业设计题目,而校内的指导教师的对口指导工作不到位。四是一直以来形成的对毕业设计要求较为宽松,学生易于通过。上述问题是导致近年来毕业设计质量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对机械类专业进行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改革,旨在提高毕业设计质量,进而促进专业整体建设水平,实现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优化毕业设计方案

通常本科高校的毕业设计工作在第8学期开展,学期初指导教师完成毕业设计题目的上报、审批等工作。在1-4周进行毕业实习的空隙,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动员、选题等主要工作,在5-16周完成毕业设计的工作。然而目前,多数毕业生在第8学期忙于找工作、面试等;考研的学生忙于复试复习准备、外出复试等;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学生能够延长毕业实习时间,以便他们毕业后能尽快融入工作岗位,因而申请校外毕业实习延期的学生越来越多。这些都导致毕业生指导过程中普遍出现前期抓不到学生,后期挤爆教室的现象。因此我们适时调整毕业设计方案,将毕业设计题目上报、审批,毕业生动员、选题等工作提前至第7学期中后期依次完成,让学生带着毕业设计题目进入寒假。这样做的优点一,将第8学期相当一部分工作提前分散完成,给学生更完整的毕业实习时间,有效减轻该学期前半段的毕业设计强度。优点二,参与校外毕业实习的学生从1月份开始即可进入企业实习,实际延长毕业实习时间,受到学生和企业的欢迎。优点三,学生提前拿到毕业设计题目,在假期即可进行毕业设计基本资料查询、毕业设计整体思路构思等工作,为后面节省时间。优点四,学生带着毕业设计题目去实习,实习期间不断将所学所感融入毕业设计之中,提升毕业设计的实际工程应用水平。

二、强化毕业设计题目审核

近年来高校教师忙于做科研、搞教改,投入毕业设计中的精力明显不足。毕业设计题目翻新力度严重不够,一个题目用几届的现象尤为突出。这也导致网上相似资源泛滥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毕业生下载网络资源拼凑毕业设计的现象屡禁不止。我们从源头抓起,自2015届机械类专业学生开始,要求每位毕业设计指导老师新立设计题目占比不低于30%,并比对往届毕业设计题目进行严格审查。

三、注重毕业设计题目的应用性

首先,针对企业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刚性需求,工科毕业设计立题以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为导向,弱化理论计算类题目,引导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以解决工程实践问题为核心的应用技术型课题。鼓励教师提报在与企业技术合作过程中产生的新题目,并将其纳入教师指导工作考核中去,优先推荐其参评优秀指导教师。

其次,目前越来越多企业希望毕业生在企业毕业实习阶段,除了掌握企业基本技术工作要领以外,还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设计,为企业技术研发注入新鲜力量。因此,将毕业实习或就业单位的工程实践问题转化为毕业设计题目,成为目前毕业设计题目发展的一个趋势。以机械类专业为例,我们自2013届毕业生开始鼓励学生做跟就业单位相关联的应用技术型毕业设计题目,并优先推荐实际完成效果较好的题目参评优秀毕业设计。例如我们连续在2013、2014和2015三届毕业生中选拔学习扎实、作风踏实的学生与某机械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培养,以企业技术专家为主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题目即选择了该企业的拳头机械装备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学生不仅要完成产品的整体设计,参与核心零件的工艺设计,还在毕业实习和设计过程中实践企业的生产管理和企业文化等。当然,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我们需强化校外毕业设计题目的审批和管理流程,主要包括个人限时申请、企业专家的推荐意见、具体明确的企业类题目的设计任务、不低于校内毕业设计的工作量、校内外双导师指导等。

四、严把毕业设计考核关

一直以来形成的以就业和考研为重点的对本科毕业生的考核倾向,导致高校对毕业设计考核一般较为宽松,学生较易通过,也是致使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累年下降的重要原因。为此我们严把考核关,积极采取措施确保毕业设计质量,实现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首先,确保毕业设计论文基本质量,杜绝简单抄袭、拼凑的论文加工过程。所有论文必须在“中国知网”大学生论文管理系统中进行查重,重复率超过40%均取消毕业设计答辩资格,即毕业设计成绩直接不及格。

其次,加强毕业设计答辩的考核力度。以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所有学生都必须参加答辩,答辩不及格则毕业设计成绩直接不及格。制定严格的毕业设计答辩工作管理办法,涉及学生答辩申请、指导教师/评阅老师意见、答辩时间地点公示、答辩委员会下设各答辩小组成员分配、答辩过程记录和督察、答辩结果上报等各个环节。答辩过程一是注重答辩质量,以产品设计、工艺、控制为核心展开答辩提问,旨在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设计和应用能力。二是注重答辩过程的记录和督察,确保答辩的公开、公正、公平。

最后,加强毕业设计档案管理工作。院系提出了详细的本科毕业设计存档要求,要求学生依照指定流程进行毕业设计工程图纸在答辩后的再修订、审核工作;要求学生按照模版编辑、装订论文。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培养学生严谨、细致、诚信的工作作风,这也是工程技术人员最基本的工作素养。

上述是我们就应用技术型大学建设背景下的机械类专业的本科毕业设计改革所做的探索,旨在培养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这也是独立学院生存、发展的重中之重。

[ 参 考 文 献 ]

[1] 冯莉媚.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质量控制点探究——基于浙江省高校毕业设计的抽查结果[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

[2] 蔡杰进.法国工程师教育模式本土化过程中本科毕业设计的思考[J].实验实践教学,2014(29).

[3] 李峻,张艳娣.论工科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思维转向[J].高等理科教育,2014(5).

[4] 吴益锋,张淑敏,田夏.上海交通大学提升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7).

[5] 薛彩红.提升材料类本科毕业设计的质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39).

[责任编辑:钟 岚]

作者:孙晋美 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