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农业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现状及保障措施

2022-11-20

1 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工作现状

1.1 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2011年以来, 全区300个重点贫困村实现了整村脱贫销号,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2011年101.5万人下降到2015年58.12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5.6%下降到14.5%。中南部地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由2011年的4 193元提高到2015年的6 818元, 年均增长12.9%。

1.2 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增强

立足资源禀赋, 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 形成了盐池滩羊、西吉马铃薯、泾源肉牛等一县一业大县, 2015年, 贫困地区肉牛饲养量达到150万头、肉羊饲养量500万只、马铃薯17.33万hm2、瓜菜5.66万hm2、枸杞2.23万hm2, 农业特色产业收入占贫困群众收入的1/3以上。

1.3 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升

启动了马铃薯脱毒种薯三级繁育体系建设, 马铃薯良种化率、脱毒化率分别达到70%、50%。贫困地区粮食、畜禽良种化率分别达到89%、75%, 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2%, 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5%。

1.4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有效改善

实施了扬黄灌区节水改造等一批重点项目, 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扩大1.33万hm2, 建设高标准农田5.4万hm2。旱作区发展覆膜保墒集雨补灌旱作节水农业13.34万hm2。

2 农业特色产业扶贫面临的挑战

2.1 贫困面大, 建成小康社会难度大

我区还有80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尚未脱贫, 占全区行政村数的35%;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8.12万人, 贫困发生率14.5%,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艰巨。

2.2 水土资源约束趋紧, 农业基础条件薄弱

贫困地区环境脆弱, 干旱少雨, 80%的耕地为中低产田, 雨养农业比重占耕地总面积90%, 扬黄灌区灌溉水资源利用系数仅为0.48。农药、化肥利用效率35%以下, 40%的覆膜农田存在残留污染。

2.3 产业规模小, 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

传统种植业比重较大, 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25%。农业特色产业转化层次低, 产业链条短, 缺乏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 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例仅为0.8:1。

2.4 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劳动力供需矛盾突出

农民文化程度偏低, 建档立卡贫困户中, 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人口占87.7%。贫困地区就地吸纳劳动力转移能力有限, 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务工, 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

2.5 产业扶贫投入不足, 支撑保障能力较弱

受经济发展影响, 缺乏大项目、大产业带动。金融服务供给不足、产品不够丰富, 影响和制约着农业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和经济发展进程。

3 保障措施

3.1 财政支持政策

从2016年起, 自治区分3年建立10亿元扶贫产业担保基金, 支持贫困村、贫困户积极发展草畜、马铃薯、冷凉蔬菜、中药材、小杂粮等农业特色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增强自身“造血”能力。支持马铃薯脱毒种薯“农户自繁自用”模式, 开展冬小麦供种补贴, 加大贫困户基础母牛扩繁和新建设施农业扶持。探索支持永宁闽宁镇、红寺堡区农户建设小型酒庄合作社, 葡萄原料自主生产、联合销售。继续实行“自主购机、定额补贴、县级结算、直补到卡”的农机购置补贴方式, 脱贫销号村农用机械补贴资金足额予以保障。自治区切块到县的扶贫资金重点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修建牛羊棚圈, 发展“5·30”养殖业和其他脱贫致富产业, 推广覆膜保墒旱作节水农业技术, 开展春秋覆膜及农用残膜回收利用。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试点工作, 专项扶贫资金、相关涉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捆绑集中使用, 项目资金审批权限下放到贫困县, 提高财政资金配置效率, 保障产业精准脱贫资金需求。

3.2 金融支持政策

深入推进实施“金扶工程”, 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评级授信, 鼓励金融机构为贫困户提供扶贫小额信用贷款。探索村级互助资金与银行信贷资金合作放大机制, 提升村级互助资金的使用效能。拓展抵质押物范围, 稳妥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积极运用农业保险保单质押贷款、扶贫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等工具, 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融资增信服务。支持贫困地区企业依托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 积极推动贫困地区企业“新三板”和区域性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

3.3 税收支持政策

对到贫困县和各生态移民安置区投资新办、从事国家不限制或鼓励的产业, 企业自用土地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自用房产的房产税实行“三免三减半”优惠。

摘要:加大农业特色产业扶贫攻坚, 推动扶贫开发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特色产业,精准扶贫,保障措施

上一篇:网络安全中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下一篇:从犯罪预防的历史发展分析犯罪预防体系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