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产业扶贫论文

2022-05-14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精准扶贫产业扶贫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我国的贫困高发区或密集区主要集中在边远地区或连片山区,虽然这些区域经济拮据,但却在地理、气候、水源和土壤等方面具备发展优质农产品和农业服务业的天然比较优势。这些地区的种养产业或服务业往往具有生态、独特、稀缺和优品高质等特点,潜藏着优渥的市场前景。

第一篇:精准扶贫产业扶贫论文

精准扶贫视域下的农业产业化扶贫模式创新研究

[摘 要]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提供重要支持。本文从精准扶贫与农业产业化扶贫的概念界定入手,围绕实行农业产业化精准定位、推动扶贫专项资金建设、健全农业产业化运作机制、加快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强化产业项目与产品研发5个层面,探讨了精准扶贫视域下农业产业化扶贫模式创新的具体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精准扶贫;农业产业化;特色产业链;供产销一体化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0.02.085

0 引 言

现阶段,我国扶贫开发已进入攻坚拔寨的冲刺期,产业帮扶成为我国贫困地区扶贫工作的实施重点。基于精准扶贫战略导向推进农业产业化扶贫的实施,既有助于加快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提升可持续脱贫能力,同时还能够推进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满足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1 精准扶贫与农业产业化扶贫的概念界定

1.1 精准扶贫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考察湖南湘西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与“六个精准”的基本要求,致力于依托全社会合力打造扶贫攻坚工作的凝聚力,有效实现脱贫目标。精准扶贫作为扶贫的整体化过程,实施的重要前提在于精准的贫困定位,基于标准程序实现贫困地区、村镇、人口的高效识别,明确分析贫困的对象、成因、存在问题等信息,进而因地制宜地制定帮扶举措,实现扶贫资源妥善、优化配置,从而实现脱贫到村、户、人的目标。

1.2 农业产业化扶贫

农业产业化扶贫是一种基于贫困地区当地特色的扶贫模式,以政府决策为主导、以市场波动为契机、以产业化发展规律作为切入点,结合当地农产品资源禀赋与市场需求形成区域主导产业,进而驱动当地扶贫脱贫工作顺利开展的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模式。

2 精准扶贫视域下农业产业化扶贫模式创新的具体策略探讨

2.1 实行农业产业化精准定位,完善扶贫体系建设

2.1.1 扶持产业的精准定位

在农业产业化扶贫模式的设计上,应切实结合贫困地区农户的需求与意愿,综合考虑当地农产品生产、加工与销售等产业结构布局,保障农产品质量与供销渠道的可靠性,进而实现当地农业产业化的精准定位,致力于有效提升传统农业产品的附加价值、迎合绿色农业生产目标,构建集产前、产中、产后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扶贫模式。在考虑到贫困农户的心理预期方面,需在农业产业化发展前期优先选取周期短、波动小、操作难度低、竞争小的产业进行初步建设,引导农户有效建立信心、保持积极参与的态度;在深入了解农产品市场特色的基础上,打响“特产”招牌、推动农产品的市场推广,结合当前“互联网+”与电商平台崛起的时代背景,着力打造“知名电商+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的产业链条,营造出“贫困农户+”的新型扶贫模式,由政府针对龙头企業、合作社、基层扶贫单位与种养殖大户给予政策扶持,以此形成新型农业产业化扶贫体系,进一步助推特色农产品开发与推广。

2.1.2 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农业产业化发展大体需经历以下4个阶段:其一是基于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条件开展规模化种植、养殖活动,解决贫困农户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市场问题,依托公司股份制管理推动当地传统加工制造业管理模式转型,进而结合当地管理部门政策导向推动特色农产品开发与乡村旅游业发展;其二是产业化初步发展阶段,由国家基于宏观调控调配资金,给予贫困地区金融政策扶持,针对当地规模化种植、养殖活动实行企业化管理,完成农业产业园建设,并依托科教技术与互联网电商平台增加农产品附加价值、拓宽销售渠道,打造独具当地特色的产品品牌,完成循环发展机制构建;其三是产业化深入发展阶段,在此阶段市场规模的扩大带动了劳动力需求增加,有效解决贫困地区人口的就业问题,人均收入增加促使生活质量得到提升;其四是产业化成熟阶段,由第一产业带动二三产业发展,帮助贫困地区农户实现脱贫目标,从而打造新农村、新气象。

2.2 推动扶贫专项资金建设,加强资金合理配置

2.2.1 产业化扶贫资金建设

政府的积极引导与介入是实现脱贫目标的重要前提,政府应给予龙头企业政策、资金与技术扶持,针对产业化扶贫资金进行精准配置,围绕市场、贫困农户双重视角实现双方互利共赢,帮助贫困地区实现长期有效脱贫目标。在农业产业化扶贫链条的创设上,要求集产前、产中、产后于一体构建动态闭环管理模式,依托产业化扶贫资金推动该链条的运营,实现资金配置对象的精准定位,更好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目标。通常资金配置对象指代具体的扶贫项目,包含种植业、养殖业、加工制造业、物流配送等项目类型,应针对贫困农户、种养殖大户、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主体给予资金政策扶持,为其扶贫贷款提供贴息、担保风险补偿金,实现产业化扶贫资金最优配置。

2.2.2 扩大资金来源渠道

为保障扶贫资金的足量供给,须注重扩大资金来源渠道,在政府主导下加大扶贫资金筹集力度,完善资金增长机制建设,由扶贫资金管理机构、帮扶单位加大对扶贫产业的资金投放力度,加大对贫困产业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同时依靠农业特色产业品牌打响市场口碑,拓宽贫困地区农产品的销售市场、吸引外资支持,完善先进农业技术推广、农机补贴等项目建设。在金融机制建设层面,金融部门应以农业合作社为核心,着力提高信贷服务水平,为合作社成员、农户提供专业贷款担保服务,支持合作社完成互助性贷款公司建设,进一步拓宽贫困地区的农业融资渠道。

2.2.3 优化资金配置使用

通常产业化扶贫资金配置应以特色农产品作为参考,针对资金使用范围进行科学规划,基于招投标模式完成资产收益扶持机制建设,以此将扶贫资金经由折股量化后分配给具备合格条件的贫困农户,既有助于调动农户生产热情,同时也能够保障资金利用率与价值发挥。在产业化扶贫资金的使用方面,可采用基金、股权投资等模式创新扶贫资金使用方法,并严格针对扶贫资金的来源、用途、产业实施结果等信息予以公示,确保扶贫资金真正运用于扶贫产业建设上,防范出现资金交叉使用等问题,从而提高农业产业化扶贫资金的利用水平。

2.3 健全农业产业化运作机制,打造特色产业链条

一方面,应完善农业产业化链条与运作机制建设,在政府主导下成立农业合作组织与规模化产业基地,吸引龙头企业入驻当地,并结合贫困地区自然环境、农产品生产特色进行产业科学选取与定位,依托产业联动机制推进供产销一体化建设,扩大产品供给渠道,以此提升农业合作组织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利用市场化手段实现产业资源整合配置,从而更好地促使企业、贫困村实现互利共赢目标。另一方面,应推动集品牌、标准、规模于一体的特色产业链条建设,充分利用贫困地区稀缺农产品、挖掘产业附加值的增值空间,打造独有的农业产业化品牌、针对农产品进行精加工,从而推动特色农业产业链条发展,扩大其对消费群体的吸引力,助推精准扶贫工作目标稳步实现。

2.4 加快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完善治贫网络结构

一方面,当前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模式已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导向,因此务必要加强贫困地区信息基础建设,依托信息共享平台打破城乡发展存在的“数字鸿沟”、消除市场信息的不对等问题。具体来说,应完善农业信息中心建设,加强贫困地区农户上网操作技巧培训工作,引导其学会实时查询农业生产销售信息,获取灾变预警数据等;完善电子商务系统建设,集农业物联网、监督、综合服务、物流配送等功能模块于一体,并加强对在线农产品交易全过程的质量监管,保障农业产业化扶贫规范化实施;综合利用大数据技术针对个体贫困农户进行建档立卡,指导贫困农户自主申报扶贫项目,给予农户更大的自主权。另一方面,还应完善治贫网络结构建设,将基层组织网络的自治中心由行政村下移至自然村,依靠村民自治实现贫困地区的内生性变革,并加强对扶贫工作人员的网络教育工作,促使其职业技能、责任感得到显著提升,便于更好地提高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成效。

2.5 强化产业项目与产品研发,实现产供销一体化

以往扶贫工作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项目领域,产业结构、产品内容较为单一,缺乏产业间衔接与联动,一定程度上还有可能增大市场风险,难以保障贫困地区农户的持续增收。对此须基于精准扶贫视域进行工作目标调整,广泛吸引种养大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等主体参与到产供销一体化链条建设中,在贫困村内部形成产供销一体化发展模式,既有助于削弱市场风险、解决“小生产、大市场”矛盾,还能为贫困村提高利润额,推动集体经济发展。以某贫困村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为例,该贫困村主打“定制农业”发展模式,结合市场需求进行生产计划制订、实现以销定产,既有助于防范盲目生产情况发生,还能够满足消费者获取订单产品的需求,实现企业、农户双赢目标。通过实行产供销一体化建设,能够有效实现市场信息、优惠政策的整合,推动产业项目业态、农产品多元化发展,进一步提高贫困村在生产、流动两大领域所获得的综合收益,推动传统农业朝向产业化发展模式转型,从而更好地实现扶贫、脱贫目标。

3 结 语

精准扶贫是党中央、国务院结合我国扶贫工作实际情况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基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基础性地位,因此更应审慎分析农业产业化与精准扶贫间的关联性,依托产业定位、资金扶持、供产销一体化等手段推进农业产业化扶贫模式创新,从而更好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结构建设,实现精准扶贫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朱荣嘉.精准扶贫视阈下基层政府职能转变研究[D].哈爾滨:东北农业大学,2018.

[2]向昌莲.精准扶贫视角下黔东南州农业保险补贴政策研究[J].财讯,2017(24).

[3]万娜,李晓琴.基于精准扶贫视角下中国特色农业发展的出路[J].湖北农业科学,2018(24).

[4]姚瑞.创新农业科技视角下助推农村精准扶贫探究[J].中国市场,2018(35).

作者:梁婷婷 许晶 谷蕾

第二篇:设立产业扶贫引导基金助推精准扶贫

我国的贫困高发区或密集区主要集中在边远地区或连片山区,虽然这些区域经济拮据,但却在地理、气候、水源和土壤等方面具备发展优质农产品和农业服务业的天然比较优势。这些地区的种养产业或服务业往往具有生态、独特、稀缺和优品高质等特点,潜藏着优渥的市场前景。目前,在国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略发展要求下,若能以贫困地区的地方性种养业或观光休闲等附加值农业为发展基础,引入产业化发展思路,通过农业市场化发展的规模效应、带动效应和经济效应实现外生扶持向内生致富的转变,才能更切实地为贫困户的自我发展带来持续性“造血”动力,从而形成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

尽管我国政府主导扶贫的力度不断加大,但贫困地区的产业扶贫发展依然面临着资金投放对接失准、效益低下、供需缺位等瓶颈。为了能更好地引导和激发当前大规模精准扶贫专项资金的内在动力,提升贫困地区“造血脱贫致富”的可持续效应,若能遵循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借助市场化机制作为创新驱动,破除贫困地区产业扶贫发展资金的困境,才能更好地以产业扶贫为精准扶贫的突破口,最终在“十三五规划”的时间节点上全面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

基于此,本文总结分析了产业扶贫资金的现存问题,认为可尝试在贫困地区以设立产业扶贫引导基金(以下简称引导基金)的方式推动精准扶贫,并阐述了其现实意义和具体的策略措施,以期为精准扶贫的顺利实施提供一个金融视角的创新和策略参考。

产业扶贫资金的现存问题

政府主导产业扶贫的弊端明显,资金使用效率较低。一是在产业扶贫开发的资金预算管理中,政府通常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贴息、补助、奖励等形式激励企业参与。但扶贫资金一般单次和单向流动,不能形成内生重复循环并发挥财政扶贫资金的杠杆放大效应和撬动效应,资金投放的激励效用和融通功效较低。二是政府主导的项目审批往往更重报送材料而轻实地考察,企业和政府之间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问题,骗取资金和腐败现象时有发生,这可能会引发公众对扶贫开发的负面认知,降低扶贫工作的公信力。

产业扶贫资金投放缺乏引导,难以实现精准对接。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区域性,在扶贫脱贫的目标引领下,带有公益性的扶贫产业发展更需要精准引导和强化激励。但产业扶贫资金的投放对地方性政府决策权依赖过大或靠关系拍板,显得较为随意,投放决策的方式和程序不够科学和缺乏引导,资金投放的集中度、精准度和投资效益也显得不足。因而,扶贫产业发展的供需对接容易失准,产业扶贫资金的效果也难以直接和精准地用在扶贫效益更好的产业和企业上。这种缺乏引导的扶贫资金投放模式不仅加重了政府主导扶贫的监管难度,还导致扶贫资金在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和建档立卡贫困户上的效益较低,过分补贴与供需不足或供需缺位等矛盾性问题并存。

地方性涉农中小微企业参与扶贫的资金投入不足,融资难度较大。地方性中小微企业往往具有产业扶贫开发的先天优势,它们源于和成长于本地的产业生态环境,对当地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有更广更透的了解,因此它们对扎根和深耕本地产业的意愿可能会更加强烈,因而是发展产业扶贫的主力军。但是多数涉农或参与扶贫的地区性中小微企业的管理经营能力较弱,加之自身资金实力受限,流动性较差且抗风险能力较弱,在扶贫产业的投入上显得尤为谨慎,产业扶贫发展的规模相对较小,扶贫的带动能力并不强。另外,由于贫困地区产业基础较弱,潜在的市场风险与自然灾害风险导致了农业产业本身的弱质性和脆弱性,使得传统金融机构对这些更适合也更愿意参与产业扶贫开发项目的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不从心。由此而形成的融资困境往往成为了当下一些中小微企业参与扶贫开发的主要问题所在。

产业扶贫资金的流向有失偏颇,导致扶富不扶贫,贫富差距可能进一步拉大。现行的产业扶贫资金多数流向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或种养专业大户等扶贫经济组织,但这种资金投放策略并未采取专门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后续特惠扶持政策和精准对接体系,从而难以将扶贫效益直接和充分地转嫁到真正的贫困户身上,没有形成“真扶贫、扶真贫”的局面。这种情形会导致产业扶贫资金扶富不扶贫的现象发生,专项扶贫资金的投向初衷可能因此而发生偏移,贫富差距反而可能进一步拉大,并诱发潜在的社会矛盾。

政府主导产业扶贫的资金配置容易导致供需时滞错位,难以发挥更大效应。目前,多数地方政府为了保障扶贫项目的顺利实施和降低扶贫资金的流失风险,通常只针对项目实施单位做出扶贫资金发放的事先承诺,而资金发放的承诺兑现则需在扶贫项目完成验收以后。然而,这会导致产业扶贫项目实施企业在最亟需资金的项目投入前期不能获得足量的资金支持,资金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时间上的错位。这一方面会弱化企业投入扶贫产业开发的力度与意愿,另一方面也可能因资金不足影响项目的建设质量,从而难以达到验收标准要求,进一步影响扶贫效果。

产业扶贫资金缺乏有效整合,扶贫效果受到制约。在政府强力扶贫的政策背景下,尽管政府扶贫专项资金的门类较多,但各个部门大多“撒胡椒面”式各自为阵,相互独立决策,容易引发重复投放。同时,这也给各种资金的整合带来了难题,使得资金无法统筹安排和有针对性地对扶贫效益较好的企业进行集中引导和参与激励。另外,尽管有些地方政府对产业扶贫资金“改补为借”,以担保金放大形式撬动银行信贷资金,但直接参与利益主体的增多也加大了资金的整合和利益分配难度,不能发挥专项扶贫资金的更大功效。

设立产业扶贫引导基金的现实意义

在精准扶贫思路中,引导基金模式将可能对现有政府扶贫资金预算管理体制、金融机构与中小微企业产业扶贫项目的资本金融通做出改革创新和有益补充。这也是对当下扶贫开发的供给侧改革创新,通过对扶贫模式的结构性调整,达到扶贫资金投入要素的优化配置和有效供给,提高精准扶贫的量和质。

总体上,引导基金能通过发展产业扶贫的方式,能较好地化解当下精准扶贫专项资金面临的谁来用、如何用、用得准和用得好等问题。一是引导基金的资金分配方式将传统的补贴改为投资,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为基准,对财政扶贫资金分配体制进行创新、改革和补充。这既有助于优化扶贫资金的配置效益,又有利于引导资金投向贫困地区的特色效益农业或高附加值农业服务业,实现农业产业的结构化调整和规模化升级,最终以市场无形之手实现造血扶贫脱贫。

二是引导基金能实现“精准引导、资金放大、融通循环、绩效评估”的预期投放效果。这既能进一步放大精准扶贫专项财政资金的供给和功效,又能引导和盘活社会资金,促成政策扶贫资金和社会资金联手推进精准扶贫开发的局面,也能实现两者的保值增值和循环效益。

三是引导基金能精准对接地方性扶贫产业和被投企业的发展需求,将资金用在刀刃上,真正实现扶贫资金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中的正确引导和精准投放,体现出精准扶贫开发的精准思维,达到扶贫效益的精准到户,实现精准扶贫的核心目标和政策初衷。

四是引导基金的市场化运作将简化行政审批,不仅提高了引导基金的投放运行效率,还能从源头上预防贪腐发生,较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优化扶贫资金的公正性。同时,引导基金对贫困地区产业发展需求的市场化判断和决策将更专业、更细致、更严格,监管更到位,能较好保证资金的效益性和安全性。

五是引导基金将更加关注地方性中小微企业和见效期相对较长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这不仅利于推进贫困地区扶贫开发,也符合国家对中小微企业和现代化农业产业等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导向,更好补齐“四化”中农业现代化这一短板。

设立产业扶贫引导基金的策略建议

各级政府分工协作,明确责任,推动引导基金发展。一是国家层面出台产业扶贫专项引导基金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要明确引导基金的概念、性质、宗旨、运行模式、监管考核和风险控制等方面的指导性意见。

二是省级或市级财政、农委、扶贫和企业管理等部门联合成立起引导基金工作协调机制,批准设立专门的扶贫产业引导基金理事会或法人公司,行使重大事项协调和受托经营管理等职责。同时,明确引导基金的设立规则、管理办法、资金来源、运行模式和退出机制等实施指导细则和要求,确保按市场化原则进行。

三是县级政府认真研判,结合当地贫困地区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现状和需求,负责组织好引导资金投放项目的实施工作,出台对接区域性引导基金的指导和考核激励办法,明确具体的部门职责和索投产业详情,配合引导基金公司的前期调查和后续监管工作等。

资金来源以政策性扶贫资金为主,社会资金为辅。引导基金主要来源于政策性精准扶贫资金中的专项扶贫产业发展预算、基金运作收益(如应得投资收益与利息等)以及按比例私募的参与产业扶贫的社会资金。社会资金的私募对象重点偏向于金融类国有企业和社会服务意识较强的龙头民营企业,私募社会资金可按与政策资金1:1或弱于其的比例执行。政策资金以政府信用对社会资金形成引导、聚集和放大效应,两者实行按比例共担风险与收益的原则。

管理模式上按法人治理,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是引导基金引入科学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如事业法人制或公司法人制。但不论采取哪种治理结构,均需委托或招标专业化的具有规定资质、良好信誉和从业经历的职业化基金管理团队,实行管理权与决策权的分离。同时,基金资金的托管管理以对地方性银行的招标进行。

二是引导基金是一种扶贫政策资金的市场化融通和投资模式,公益性与商业性兼具,因此引导基金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做到分工明确与合理到位。总体上做到以市场化运作为主导,将扶贫开发中市场配置资源之手的“基础性作用”转变为“决定性作用”,将政府干预之手的“决定性作用”转变为“基础性作用”,做到管理的不缺位和不越位,发挥好协调服务作用。不缺位就是对基金服务、监管和扶持要恰到好处,即对引导基金的市场失灵及时作出正确和有效干预,尤其要负责对投资方案进行审定,并对投资方向进行把控,使之不脱离扶贫脱贫和助农富农的发展逻辑。不越位就是去行政化干预,即政府不干预基金的运行,遵循市场逻辑分配资金和遴选被投企业,达到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切实实现造血致富。

构建严格的监管机制、考评体制和维权机制。一是制定严格的监管和考评机制。委托外部第三方机构对引导基金机构进行全面公正的审计、核算和评估。内部监管责任明确,绩效的奖励及时到位,加大对违纪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同时,针对事业法人制模式,还需在负责人的行政级别和员工的待遇上提供倾向性激励,提高团队的激励效能。

二是构建起以贫困户利益为导向的倾斜性维权机制,尊重贫困户的选择权、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帮助和确保贫困户与被投企业之间建立起紧密的利益连接机制。维权的具体形式可体现为两类,如贫困户与被投企业签订正式合同,或贫困户遴选代表进入监事组织并行使发言权、建议权和表决权等。

投资模式灵活多样,引导范围明确,实时合理退出。一是资金投资可采取以下方式进行,并实施动态监管。例如:阶段参股,即向支持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的产业发展且具备较好潜在扶贫效益的企业参股,并按约定条件在一定期限内退出;跟进投资,即向政府精准引导或主动参与扶贫开发并表现出良好扶贫带动示范效应的扶贫参与企业跟进投资;风险补助,即对参与产业扶贫开发的中小微企业或初创企业予以一定的风险补助,增强其抵御风险的能力和提高企业扶贫开发的积极性;投资保障,即遴选出经济效益好、扶贫效果佳的中小微涉农企业,予以资金资助、融资担保和创业补贴等保障措施。

二是基金投资须对以扶贫脱贫为目标的产业为投资导向,建立基金引导投资的负面清单,如股票、外汇、房产、企业债券与金融衍生品等。引导基金的闲置资金采取银行存放或国债购买的方式进行保管。

三是引导基金依据地方性精准扶贫规划目标设立存续期限,可尝试以“十三五规划”要求的2020年实现整体脱贫作为存续期限的设定参照。

四是引导基金应按照扶贫效果和存续期限规定实时退出。退出方式上可采取到期清算、股权转让或回购等方式,不与被投企业和贫困户长期争利。

资金投放以扶贫为导向,精准定位,按需配置,多方共赢。一是基金投放主要以贫困地区的特色效益农业或优势服务农业为产业引导方向。因地制宜地深入贫困地区展开全方位和多角度的产业市场调研和论证分析,合理评估潜在风险和预期收益,精选符合要求的农业产业进行引导。同时,被投企业需要提高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就业机会、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益,切实保障其利益分红,充分确保投资绩效的精准映射,提高扶贫资金的对接效率。

二是引导基金与被投企业之间联动协调,准确评估,实现供需平衡。同时,引导基金对被投企业提供管理咨询和协调服务,协助其成长,最终形成地方政府、被投企业与贫困户多方共赢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信息实时动态共享,数据平台建设,提升引导产业发展的竞争性和效益性。地区管理部门的项目库信息平台为引导基金项目的投放决策提供实时的查询和对接服务,提高引导基金退出或跟进的精准决策效率。如构建引导基金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数据与云计算平台,对被投企业提供市场供需、价格波动、产供销连接等的数据与信息等方面的决策支持,提高贫困地区引导扶贫产业的市场贡献度和经济效益。以信息传递和数据决策引导普惠式产业扶贫向竞争式产业扶贫转变。

合理平衡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充分保障贫困户收益。一是由于社会资金更加强调商业利益的最大化,引导基金中的政策扶持导向与商业利益导向之间可能潜藏着利益纠葛。因此,既要合理分配被投企业和引导基金之间的利益,又要按照“同股同权同利”原则合理分配引导基金中社会资金和政策资金之间的利益,化解潜在的利益矛盾。

二是产业扶贫引导基金是政策性扶贫资金为引领,社会资金为配套的扶贫性投资资金。引导基金的根本目的是在确保投资基金安全和盈利的情况下,通过扶持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发展,以农业产业发展的市场化收益“让利于贫困户”,从而帮助和带动其实现可持续性脱贫致富。因此,引导基金必须结合当地的产业发展定位、现状和需求,优选和精选具有良好扶贫带动效应的产业作为投资导向,既突出的强调基金的公益性,又强调其盈利性。同时,对于引导基金中政策资金股份获取的利益分红,应将其同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再分配。

注重风险防控。一是由于引导基金采取市场化运作和法人结构治理,且所有权与管理权有所分离,因此信息不对称与委托代理问题等是管理过程中的常见弊病。政府作为引导基金的委托方可能处于信息劣势,而受托方则可能借助信息优势采取“敲竹杠”行为,因而引导基金运行需要谨防道德风险的发生。

二是由于农业产业的投资周期较长且市场风险和灾害风险的概率较大,因此不仅应在投资的前中后期建立起多层次的风险评价和防控机制,强调和预防引导基金发生系统性风险,还可根据产业发展的特质与保险公司进行合作创新,借助和购买相关的农业保险分散风险。

助推普惠金融发展。引导基金应向贫困地区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中小微企业以及农民工回乡创业倾斜,解决立足于地方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企业的融资困境。既以金融服务推动农业产业发展撬动扶贫,也以金融活水引导和助推普惠金融发展。

(作者单位: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博士后工作站)

作者:张维康

第三篇:产业精准扶贫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摘 要:本文根据精准扶贫的基本要求,运用林毅夫教授的新经济结构经济学的产业甄别六步法,重点探讨了凉山州金阳县青花椒产业的选择。研究表明:金阳县通过对青花椒产业的有效甄别,有效增加了广大贫困农户的经济收入,同时金阳青花椒产业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最后提出了进一步发展青花椒产业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精准扶贫;产业精准扶贫;金阳县;青花椒产业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让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并走向小康是其关键的问题。中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中国的贫困问题,经过中国的改革开放,我国在治理贫困问题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贫困问题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让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并走向小康是其关键的问题。针對中国贫困问题的新情况,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扶贫理念,由此精准扶贫的思想进入中国解决贫困问题的战略布局中。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两会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实施精准扶贫,瞄准扶贫对象,进行重点施策,进一步阐释了精准扶贫理念。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新年首个调研地点选择了云南,总书记强调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1]。按照精准扶贫的理念,国务院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于2016年11月23日发布了《“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精准扶贫行动方案进入全面实施。四川省于2014年确定在金阳县的精准扶贫实施计划,2016年对该县进行了验收。同年我们参加了金阳精准扶贫贫困户退出验收第三方评估,在评估过程中对金阳产业精准扶贫项目——青花椒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进行了分析,由此形成此文。

一、产业精准扶贫的基本理论

(一)精准扶贫的内涵及其要求

中国人民大学反贫困问题研究中心指出精准扶贫的含义:“精准扶贫最基本的定义是扶贫政策和措施要针对真正的贫困家庭和人口,通过对贫困人口有针对性的帮扶,从根本上清除导致贫困的原因和障碍,达到可持续脱贫的目标。”[1]我们认为,精准扶贫就是在开展扶贫工作时,要根据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明确扶贫对象、选准扶贫项目、实施精细管理,提高扶贫效率。根据这一含义,精准扶贫的基本要求是: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第一,对象识别精准。我国贫困地区差异显著,要做到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国家以及各级政府必须对贫困户建档立卡,实施动态管理。

第二,政策制定精准。针对不同的贫困户,采取不同的扶贫政策,创新扶贫方式,将扶贫资金转换为各种优惠政策以及补贴等形式,针对不同的贫困户采取不同的扶贫以及产业政策。

第三,资金使用精准。对贫困户应该深入地进行摸底排查,在精准识别贫困对象贫困原因的基础上,针对贫困户不同的贫困原因实施资金安排,做到扶贫资金的专款专用。

第四,成效考核精准。必须将扶贫成效单独列出一项,必要时引进第三方机构,对地方政府的扶贫成效进行监督[2]。

(二)产业精准扶贫的理论依据

根据林毅夫教授提出的发展中国家产业甄别“六步骤”和理论,我们认为确定贫困地区的产业精准扶贫产业项目应当从以下六个方面展开。

第一,贫困地区首先要从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等方面对地方的优势与不足进行详细的分析,充分挖掘本地优势资源,培育贫困地区优势产业,将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助燃剂。

第二,对于该清单上的备选产业,地方政府需要甄别出哪些产业是地方企业进入的,以及对于引入备选产业的地方企业需要从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评估。

第三,在确定了备选产业后,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和引导力度,通过电视专题节目、报刊征文活动、专题文艺演出、社会团体公益活动等办法,为产业精准扶贫的实施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第四,如果贫困地区是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地方政府应该积极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产业园区,更好地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改善投资环境,设立孵化计划,积极引导地方企业进入这些行业。

第五,合理利用扶贫资金,搭建贫困地区的人才、科技、组织等平台建设,以不断提高贫困地区目标人群参与精准扶贫的能力。

第六,地方政府应该积极为进入这些产业的企业扫清障碍,可以进行税收减免以及积极简化行政审批手续,以最快的速度扶持这些产业上马[3]。

二、金阳县精准扶贫产业的确定

(一)金阳发展青花椒产业的自然条件

金阳县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形地势复杂,境内拥有大量山原地貌和山地地貌,地形相对高差大;金阳县属于气候区,气候条件复杂多样;境内拥有多条自身发育的河流,积雨面积广阔,总流量丰富。

(二)金阳发展青花椒产业的市场前景

1.供应状况。青花椒在我国种植广泛,拥有丰富多样的品种,并且质量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青花椒主要种植于地山丘陵地区,已形成了遍布西部地区的全国著名的青花椒产业基地,每年青花椒的产量供不应求。

2.消费状况。青花椒用途广泛,在食用、医药等方面都有广泛用途,可以说青花椒全身都是宝,因而在我国青花椒消费拥有巨大市场空间。

3.市场前景分析。在青花椒油方面,我国拥有广阔的市场,目前国内的青花椒油产量还不能做到完全的自给自足,还有很大一部分缺口还需要依赖进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青花椒油也会产生强大的消费能力。青花椒油在食用、医疗、保健等方面拥有无可比拟的功效,据统计,对于青花椒的消费,全国人均将以3%的速度增长。

4.青花椒的效益。青花椒属于高附加值的林业经济作物,三年挂果,四年就会进入成熟采摘期,并且青花椒种植对地形地势要求不高。在山地丘陵地区种植也能够有很高的产量,一来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有利于绿化;二来青花椒种植可以不占用良田,间接增加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这不仅有利于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还能形成集约化的经营方式,有利于增加广大贫困农户的家庭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真正实现“精准扶贫”。

正是上述原因,金阳县将青花椒生产任务作为当地精准扶贫的主导产业,在政府的主导下,该产业已经有一定的发展规模。

三、金阳青花椒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一,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金阳县位于我国西南生态脆弱地区,地形地势条件复杂,广大贫困农户大多分散居住,广大贫困群众与外界联系的方式主要依赖于泥泞的山间小路。道路交通设施落后,成为制约广大贫困群众发家致富的瓶颈,阻碍了与外界的有效沟通,使青花椒生产成本高,交易困难。

第二,科技含量不高。广大椒农往往是“家庭式”独自培育青花椒树苗,往往在种植过程中缺乏专业的技术指导,并且后续的维护也缺乏科学的管理经验,椒农在治保方面随意性大,青花椒产品质量差异大,品质稳定性不高。

第三,产业化程度较低。金阳县青花椒种植历史悠久,青花椒品种繁多,品质上乘。但目前停留在初级产品生产销售阶段,加工、包装落后,未能形成产业化经营模式。

第四,受自然灾害影响大。金阳县地形主要是高山为主,地质条件复杂,自然灾害频发,对金阳县青花椒产业生产的稳定产生重大影响。

第五,市场开发力度不够。在我们所进行的43个村评估中,县乡村三级对青花椒等产品的生产都十分重视,但是对市场开发却没有有效的措施。没有稳定的市场,显然青花椒等扶贫产业的持续发展将会受到严重的制约。

四、加快金阳青花椒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进行供给侧改革,提高金阳青花椒的质量

1.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为金阳青花椒产业提供技术支持。青花椒生产虽然属于要求技术相对低的生产项目,但随着气候的变化及树种的老化,其品质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因此为不断提高青花椒产品的质量,就必须加大对青花椒产业的技术投入力度,通过同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不断培育和改良品种,才能做到既保产量又保质量。

2.建设青花椒产业园区。产业集约化相比农户生产更具有比较优势。首先基地生产拥有规模优势。其次,基地生产拥有统一的種植、管理以及采摘标准,这样青花椒的产品品质将会得到有效保证。最后,基地生产也能更加容易与经销商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因此,要想发展壮大金阳县青花椒产业,也必须要走园区化的道路。

3.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推进青花椒产业化经营。在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保护椒农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实行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与经营使用权的分离,促进椒地集中经营,促进椒农青花椒生产合作社的发展,实现合作社公司化运作经营模式。

(二)加强需求侧管理,为金阳青花椒产业发展开辟广阔市场

1.开拓好区内区外两个市场。在青花椒市场开发方面,我们认为应当努力开拓好区内区外两个市场。一方面应当建设好区内市场,在区内建设青花椒销售集散批发市场;另一方面加强区外全国乃至世界市场的开发,促进青花椒的对外贸易。

2.发展农村电商。积极发展电商销售应当是较好的营销模式,政府投资开发电商销售平台,为每一个青花椒生产实体提供免费电商服务。

3.积极打造品牌效应。不断加强了金阳县青花椒的知名度,使金阳县青花椒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积极认可。打造和维护好金阳“中国青花椒第一县”、“中国青花椒之都”等美誉。在品牌建设上应当加快品牌注册、统一品牌质量标准。

(三)改善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整合资源,争取申请财政拨款,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交通条件、水利条件和市场条件,为青花椒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汪三贵,郭子豪.论中国的精准扶贫[J].贵州社会科学,2015(5).

[2]张玉强,李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精准扶贫模式[J].重庆社会科学,2016(8):64-70.

[3]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反思经济发展与政策的理论框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40-142.

(责任编辑:李 慧)

作者:郑寿春 凌杨

上一篇:连锁企业物流管理论文下一篇:高校学生信息管理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