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与监督机制范文

2022-06-14

第一篇:民主与监督机制范文

建立与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监督机制

政策建议书

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是实现村民自治的一个重要核心环节,是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和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之举。随着民主管理的不断深入,国家对村务公开工作开展越来越重视。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机制,进而推进农村政治文明的建设,也是目前农村工作的重点。推进村务公开,实行民主管理,对于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我们从研究村务公开民主管理重大意义、概念着手,对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现状及成因分析,存在的问题,民主监督作用发挥、民主决策措施等方面进行研究,科学分析问题成因,提出了一些符合区实际的健康科学发展对策,为全区民主建设、经济发展提供一些科学合理的建议。 我们在农村基层下派工作中在调查、走访、座谈研究、部门调研过程中发现近年来,区领导重视,多部门协作,认真贯彻落实《村委会组织法》和《选举法》等法律法规,不断推进村务公开制度、民主管理制度的建设,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从而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得到全面推行,取得了一些卓越的成绩。有关调查表明,干群之间沟通了解得到增强,社会矛盾有过缓解。但在欣喜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清楚看到,由于全区各村居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受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在构建和谐社会大格局和新槐荫的建设背景下,当前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与新槐荫建设的要求和群众的期盼相比还暴露出一些新问题,出现了新情况,如村务公开不全面、不深入地“公开”、为“公开”而公开、表面公开,假公开。民主决策机制不健全、民主监督作用发挥不充分、民主管理不到位等问题,这些问题对我区社会、经济、民主政治的协调发展、繁荣稳定

都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有必要及时加以解决。这就需要有针对性的研究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措施,这些政策建议既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根本要求,也为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支持。

一、现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村党支部核心作用发挥不充分。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所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实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就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这也是区委、政府和村级基层组织务必始终坚持、毫不动摇的重大原则。随着形势不断发展,农村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主要是:一些村党支部在如何对村委会等各种组织实行有效领导方面观念陈旧,缺少办法,或大包大揽、或放弃领导,放任不管,未能迅速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少数支部书记自身不正,作风不民主,办事不公道,与群众关系紧张;也有一些村出现了村委会与村党支部职责不明、关系不顺的情况,少数村委会干部以自治为由,否认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部分村各项工作的开展,如不及时有效地加以解决,势必削弱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的整体战斗力,影响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二)干部、群众认识不到位,群众参与度不高。部分村干部、群众对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没有用科学发展的观点来认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村干部认为要抓的重点工作是发展集体经济,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硬指标,村务公开工作是无关大局、可做可不做的一项任务,只是一种形式,走走过场就行;少数村干部竞选动机不纯,当选的目的不是真心实意为村民服务,而是藏有私心。不

愿意向群众自觉地、全面公开,不愿意接受监督,怕引发矛盾而带来麻烦,致使村务公开工作的主动性不足。

通过走访本村、周边村村民,向群众了解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在村内实施情况,我们发现许多村民都对村务公开的内容和情况不太清楚,对个人具有监督权、决策权不知道,对村民自治、村务公开也没什么积极性;认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是走过场,形式主义,根本解决不了群众的实际问题。假公开,不公开,严重挫伤了群众主动参的积极性。正是由于以上种种思想和动机,导致部分村干部、群众对推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够。

(三)村务公开问题突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部分村存在重形式轻实效的问题。集中表现在部署之初公开内容、时间、程序全面及时,但时间长了工作就松懈、停滞下来,平时无人问津;公开地点不适宜,形式过于单一;公开内容不完整;公开程序不严谨,缺乏有效的反馈;重财务公开轻事务公开;事后结果公开多,事前、事中公开少。其次,管理措施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到位。在规范性制度建设上,有些村存在村务公开及相关制度尚不够全面、系统,有的没有针对性、操作性。在惩戒性制度上,责任追究制度不完善。有些行为不构成党纪处分的,又没有相应制度约束。第

三、财务公开不彻底,执行财务制度不严肃。财务公开是村务公开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村忽视了村级财务管理的严肃性,存在建帐不规范或不依法建帐。会计核算经常有违规操作现象,造成帐目不真实,财务公开不规范,失去公开的意义。第

四、公开档案建设不完善。有的村没有专门的建立村务公开档案,连个档案盒都没有,更别说有专人进行管理,造成公开过的内容无从考证。有的村虽然建有档案但是管理混乱,没有进行科学分类,没有按照规定年限保存,查找、调阅前期资料根本无从谈起。

(四)民主选举方面,法律滞后,存在两个“反差”和一种“现象”。通过走访座谈、调研,村民普遍反映,《村委会组织法》对村委会换届选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规定的过于原则、过于简单,如对选民资格的界定、候选人应具备的条件、选举的具体程序、对贿选和阻挠干扰破坏选举行为的认定及处理以及另行选举、重新选举、补选和罢免、申诉等问题,规定不具体不明确,操作性不强,难以适应当前工作的需要。在选举中存在两个“反差”和一个“现象”。其一,参选前积极与当选后消极的反差。部分参选人员在选前表现十分积极,主动做出承诺,千方百计地拉选票,而在当选后要么平平淡淡,要么销声匿迹,有的还做绊脚石,群众意见很大。其二,选举制度超前性与选民民主意识滞后性的反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是带有一定超前性的民主选举制度,它推动着农村社会的民主进程,但这种推动作用是个渐进式的进程。在农村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的情况下,民主法治亟待完善;农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又存在较大的滞后性。反映在村委会直接选举中,不少村民对村委会班子的选择并非出于主动,对候选人素质重要性的认识远远低于对利益的关注或与自己的亲疏远近的关系。目前村委会选举中有的存在贿选问题和一般拉选票现象,分五种情况:一是用金钱贿赂选民;二是用物资贿赂选民;三是用请客方式拉选票(比较普遍);四是用空头承诺方式拉选票;五是利用宗族、宗派势力走门串户拉选票等等。这些拉选票的现象严重的干扰了正常选举和选举结果。

(五)民主决策存在不健全不完善的问题。 民主决策在村民自治体系中起着关键作用。实行民主决策,对于避免决策失误,凝聚人心,调动人们落实决策的自觉性,主动性,实现发展战略目标,都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走访座谈发现民主决策现状不容乐观,表现为群众参与决策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有的村在决策重大事项时大部分都有组织群众参与,

但随意性比较大。一些重大事项,不召开“两会”进行决策,出现由村“两委”决定甚至个人决定现象。民主决策程序不够周密、规范。在实地走访座谈中发现,实际操作中,决策程序只是做表面文章走形式,也存在重表决轻议事的一言堂的现象。制度系统性不够、操作性不强,评价监督体系不够完善等。民主决策机制存在的不健全不完善,对推进民主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产生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个别村居书记主任决策时将个人主观意愿强加给村两委成员身上,比较武断,决策随意性较大,决策失误时有发生,造成决策难以反映广大群众的意愿,一旦出现决策失误,相关决策人得不到应有的追究等。

(六)民主监督落实工作不规范、不全面的现象仍然存在。民主监督是村民自治制度的重要内容,在村民自治体系中发挥保证作用。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推行村民自治,本质上就是引导群众对村级事务进行管理、监督。就村级而言,民主监督贯穿于“四个民主”的各个方面。目前,民主监督在民主决策、民主管理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表现为村民的参政议政能力不强,民主监督识意淡薄。部分村居村民缺乏民主意识,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不高,存在不愿监督、不会监督、不敢监督的问题;多数村的村民代表会议、民主理事理财小组、监督小组虽然形式上有选举产生,实质上都没有独立负责人,监督机构的成员由村两委指定,监督力度不大;会计由村委会成员兼任,村级财务还是由村书记主任说了算,造成许多收支情况不通过理财小组、监督小组或村民代表会、党员会讨论通过,民主监督机构被架空,监督形同虚设;不少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理财小组成员素质不高,起不到监督的作用,名存实亡,难以公正地行使监督的权力;村级审计工作滞后,落实不好。没有真正发挥“裁判员”的职能;村两委的职责不明确。村两委会关系紧张,相互对立的情况时有发生。两委共同参与村务管理和决策上,职权交叉,而遇事又互相推

诿、无人负责。更多的时候村党支部既是监督者又是执行者,监督也就无从谈起。

二、分析成因

分析存在上述不足和问题的根源,结合有关理论与现实情况,笔者认为,造成问题的基本原因为以下几点:

1.村干部思想观念滞后,缺乏法律意识、政治水平差,能力不强。部分村组织结构和村干部整体素质可以概括为“四化”,即年龄老化、知识老化、观念老化、作用弱化,缺乏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部。部分村干部面对新形势下快速发展经济,群众促进农村社会全面发展的热切期望和要求显得力不从心感,使村级经济发展速度进展缓慢。

2.宣传力度不够,群众参政能力差,意识薄弱。由于宣传的力度不够,造成群众自身能力差,参与民主监督、民主管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的意识薄弱,参与度不高,不能充分履行各自职责和权力,在行使个人权力时不是从大局出发、从长远出发,而是从个人出发、从眼前利益出发,使监督缺乏实效性,不利于村务、财务、监督、管理、选举等工作的开展,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大打折扣。

3.监督机制不畅,“两会”“两组”没有充分发挥作用。集中表现在有机构,有成员组成,但是缺少完善有效的监督制度,造成监督缺乏时效性,操作性不强,导致执行不力。监督小组成员产生过程不规范,存在指定或村干部兼任现象,监督作用名存实亡。监督和理财小组人员存在着年龄偏大、学历文化偏低、缺乏财经等业务知识、法律意识不强,不善于理财等现象,没有能力充分发挥监督作用。监督奖惩制度未建立,也没有相应的奖励措施,也是各监督小组成员缺少监督动力的原因。

4.发展不平衡,内容程序执行不彻底。由于受客观原因的影响,各村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发展不平衡。组织健全、村干部能力和意识强的村村

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开展得井然有序,对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内容、程序和制度了解掌握程度高,职责履行的好,干部省心,老百姓放心。反而越是组织不健全,管理混乱、矛盾较多的村,公开越困难,老百姓意见越大。

5.相关的配套制度不完善,建立和落实上缺位。目前的村务公开制度,有宏观的要求,也有具体的落实方案,但具体到实际工作当中总有些新情况、新问题是制度中未具体说明的,制度针对性差。致使一些村居在执行工作方案时心存侥幸心理,钻制度的“空子”。配套制度系统性不够、不完善,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如个别村负责人有时做决策从个人主观意愿出发,随意性较大,决策失误时或难以反映民意需求,造成决策失误而得不到追究等;考核与奖罚的不到位,导致了村务公开制度权威性及运作质量效果进一步弱化。责任条款在实践中并不具有可操作性。

6.档案意识比较淡薄,档案经费投入无保障。由于档案意识比较淡薄,有的村并不注重平时档案资料收集整理,造成档案资料散失严重。有些村在人员变动后,没有办理交接手续,档案材料不移交;部分村档案意识淡薄,思想认识不足,不能保证必要的经费投入,连基本的档案保管条件都不具备。

三、建议对策

以上几个方面,是当前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并结合区实际,参考、借鉴其他先进省市县区的好经验,好做法,对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进行必要的改革,制定出更加完善、更加健全村务公开民主管路政策。努力在制度化、规范化、常规化上下功夫,在强化监督、务求实效上做文章。加强村级组织规范化建

设,夯实基层基础,为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政治文明提供有力保障才能成为现实。

(一)发挥农村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

要按照“党支部领导、村代会做主、村委会办事、综合监督”的思路框架,调整村治结构,规范工作方法,提倡村代会与村委会议行分开、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开展好各项工作。提升村支部书记的精神境界。要做 “四有”书记,既有文化,具备基本的文化知识,熟悉基本政策法律,掌握实用致富技术。有胆识,具备勇于担当、不畏艰难求真务实、粗中有细品质。有能力,有凭真本事致富能力,带头富能力,要政策能力,分析判断的能力,现场化解的能力,善后处置能力。有正气,就是要廉洁勤政,一心为民。只有村书记境界提升,才能更好的发挥好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调整村治结构。就是改变过去由“两委”为民作主的架构,明确村民会议及其代表会议在村级管理中的主体地位,规定村民会议是村庄权力组织,拥有对村庄重大事务的最终决定权;村代会是议事组织,行使日常决策、监督权。村委会是办事组织,负责执行村民会议和村代会决议以及日常村务管理。党支部是领导核心,负责组织协调村内各组织在村民自治框架内正常运转,注重以村代会为载体,发挥党员的影响力、带动力,领导村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改善工作方法。调整村党支部的领导方式,强调党支部要在政治上总揽全局,协调好村民代表会、村委会,在具体事务工作上放手,充分依靠“两会”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按规则运行。首先坚持依法领导,提高影响力。要求村党支部书记加强综合素质的提高,规范领导方式,提高领导效能。其次,坚持民主领导,提高公信力。第三,坚持科学领导,提高战斗力。逐步形成了以章理事、以制治村,积极配合、合理制约的治理机制。

(二)从四个层面加强教育培训,提高能力素质。首先,抓好对村干部的培训。

1、要充分利用区委党校这个学习阵地,加强对村主任书记进行《村民组织法》等法律法规的轮训提高认识认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重要性,合理运用组织法依法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带头学法用法,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善于运用法律手段依法管理村内各项事务。

2、要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法,邀请财务、纪委、农委等有关领域的专家教授在财务公开制度、廉洁自律,农业技术等方面提供专业授课

3、做到经常性宣传与阶段性宣传相结合,正面宣传和典型宣传相结合,一般性宣传和疑难问题解答相结合,提高村干部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其次,重视村民代表的培训。村民代表作为联系村民和村两委的重要桥梁,要着力改进教育方式方法,不断追求实效,注重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在学习教育中提高村民代表的实践素质。既要采取读好书看好报、以会代训等传统教育方法,又要充分利用好各村居远程教育站点、创办具有实效性报纸刊物、广播、网络等现代媒体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参政议政能力。第三,加强民主理财小组成员和财会人员的培训。区财政、农委等部门加大对村级民主理财小组成员和财会人员的培训和持证情况的管理。定期举办专门培训班,对他们进行专业教育和再培训,提高业务能力、定期考核,强化责任感、遵纪守法的意识、认真履行监督、管理的职能。第四,注重村民的教育。提高村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关键在于调动村民学习法律、法规、政策、科普、文化、道德、移风易俗的积极性,利用文化大院、宣传橱窗,或编写发放免费宣传材料和vcd光盘、“五五”普法宣传活动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发挥司法部门及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对广大农民群众大力开展普法知识、民主管理知识的宣传教育,逐步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民主意识、文明程度和

综合素质,做有知识、有能力、懂技术的新型农民,积极参与到村务公开管理中。

(三)建立完善村务公开机制,保障群众知情权。1.公开内容全面,程序规范。根据形势的需要,及时充实调整新的内容,全面公开。村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必须公开。严格规范公开程序,在公开前有专人负责准备准确详细的内容和账目,由村内分管领导进行审查,再由负责村务公开的小组审查核实,经领导小组审核完毕后,由主要领导签字后方可公示,程序符合要求,并做好会议记录。2.拓宽村务公开的渠道,还权于民。在显著位置多放置公开栏,便于群众浏览,查看。应多结合流动公开形式和现代化的信息网络公开方式。如公开信、简报、会议、短信平台公开、相互交流公开等更广泛、更快捷的公开方式,及时更新公开内容。建立村务公开网站。在公共场所设立触摸屏或大屏幕,提供村务公开内容。同时,区、办两级政府还要对村务公开制度有创新,成绩突出村居,要给予表彰,推广经验,鼓励各村争先创优,以点带面,以典型带全局。3.坚持全程公开,推广“点题-解答”式公开。所谓全程公开,就是把重大事项的事前决策、事中办理过程和事后结果都向村民进行公开。在决策之前,要执行“四议两表决两公开”民主决策程序,将事后结果公开改变成全程公开,充分发挥“两会”作用。可以大力推行“群众点题、干部答题”制度经验,在村务公开栏内设立点题公开栏,由群众点题村干部答题的形式,推进村务公开。4.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机制。建立健村级党支部工作职责、村委会工作制度、党员大会制度、“两委”联席会议制度、村委会工作制度、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民管理制度、监委会工作制度、民主评议村干部工作制度、述职述廉制度、村务公开制度和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健全谈话制度。5.落实领导责任。明确职责分工,层层签订责任书,落实细化责任制,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

实的局面。村居可设置一名专职副书记或副主任具体做好村务公开工作落。6.完善档案建设,实现标准化管理。首先建立完善档案管理制度,做到公开有底账、“两委”联系会议和“两会”议事有记录、档案有专柜,专人管理,立卷归档,妥善保管,管理年限与财务档案管理年限相同。其次,各村居还要拿出专项经费保障档案的完善工作。7.村级财务应建立“外聘会计、全程审计”制度。目前,在我区吴家堡镇采取村档镇管的模式,这种模式也存在一些弊端,会计中心的会计缺乏有效监督,容易在工作中充当“老好人”,执行财务制度不彻底,作用发挥不明显。建立“外聘会计、全程审计”制度,村居会计可以尝试从社会上公开招聘,并且建立统一的村居会计管理制度进行严格管理,规定其行为要保证依据《会计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并建立周期性的业务培训考核和检查制度,从而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同时,在加强财务管理同时,进一步深化审计监督,实现过程审计。重点对任期期满的离职审计外,根据需要认真组织专项审计,加大审计力度,深化日常审计达到严肃审计纪律,改善财务管理水平,维护集体经济组织利益的目的,从源头上保护好我们的村干部。

(四)建立完善民主选举机制,保障群众参与权。首先,确定选民资格。其次,明确村委会成员候选人任职条件。第三,严格规范投票程序及方式,严防“暗箱”操作。

1、严格规范委托投票,严防“暗箱”操作。选民在领取选票时,只能一人一票,减少流动票箱和委托投票的数量。

2、设立秘密划票处划票,就可以有效地保障选民表达选举意愿的真实性和自由度,有效抵制干扰。

3、只对老弱病残者实行流动票箱,设立投票站,设有验证处、领票处和秘密写票处;对委托投票的,应特别强调每个选民接受委托的票数不能超过法定数额。第四,完善法律法规,遏制和消除贿选。一定要坚持召开选举大会,设置秘密划票间,集中唱

票,当众公布投票结果。要采取具体措施保证合法程序的落实。要严格执行回避制度,候选人的直系亲属不得担任选举工作人员,从而保证选举程序的公平、公正和公开,堵住“贿选”的后路。第五,完善领导和强化指导制度。形成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切实加强领导和指导。

(五)健全民主决策机制,保障群众决策权。当前,改革和完善村级民主决策机制,要着眼于完善决策制度、形式和程序,充分考虑决策过程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衔接、相互作用,并通过各子机制的有效建立,形成完善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从而确保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实现。首先,建立完善各项制度。在全区范围内建立推行村民(代表)议事、“一事一议”、民主听证等民主决策制度,通过完善“民意恳谈会”,“一事一议”,“四议两公开两表决” ,村民代表联系户等民主议事决策制度,推进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必须由村民会议或由村民会议授权村民代表会议进行表决。其次,形式上必须履行村民代表会议授权手续,并建立健全信息收集机制。村民代表会议应当由四分之三以上全体代表参加,所作决定须经村民代表半数以上通过。同时,建立健全信息收集机制,及时、准确、充分、系统地收集。还采取向每户发放征求意见书的形式进行表决。第三,程序上严格按照“四议两表决两公开”民主决策程序执行。 “四议两表决两公开”民主决策程序是按照“提议—商议—审议—决议”四步进行的。一是提议。村党组织、村委会通过设置征求意见箱、民意恳谈会、村民议事会、党员联户联名提议等方式征求意见,并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初步议题。二是商议。村党组织主持召开“两委”联席会,对提议进行商讨,对意见分歧比较大的事项,采取口头、举手、无记名投票等方式表决,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形成商议意见。三是审议。村委会综合各种意见建议,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提交

党员大会审议。四是决议。村委会召集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对经过修改完善后的方案进行讨论决议。第四,建立完善信息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和受理群众在决策实施过程中反映的意见、建议以及合理诉求,不断完善决策制定和实施过程。每个月可设立一个固定时间作为“领导接待日”或“解答日”,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六)健全民主监督机制,保障群众监督权。首先,建立监督考核机制,推进村务公开长效发展。建议区委区政府把村务公开工作作为一项考核内容纳入到年度全方位目标考核中去,设定专门分数。由区纪委牵头,区组织部、区民政、区财政、区审计、区农发局、区计生委等有关部门组成检查组,根据各自职能要求,每季度全查或抽查村居(确保年抽查达到60%以上),通过听取汇报、实地查看、查阅档案、召开村民座谈的方式,检查村务公开程序是否合法、时间是否及时、内容是否真实、制度是否健全、档案是否完善,历次督查工作结束后,都要召开督查情况汇总会,梳理村务公开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研究解决措施,以《简报》的形式予以通报,并把就检查结果作为对办镇村务公开落实情况的考核。考核的结果与镇、村干部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利益直接挂钩,并同各镇、办事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评先树优结合起来,对于村务公开工作不达标的镇、村干部取消评先评优资格。对检查中发现的弄虚作假情况,因村务公开工作不到位造成2次群众越级到省市委上访的情况,区委可视情况以实行“一票否决”,从根本上杜绝村务公开弄虚作假、不公开现象的发生。其次,办镇层面也要开展“双述职双评议”。第三,调整监督小组成员结构,确保权力地位稳定。在调整监督小组的成员组成结构前,镇办纪委等相关部门可以考虑将候选人的条件向镇办离退休老干部、村内致富能手、退伍军人、优秀的务工人员等有社会影响力的能人做适当倾,使当选的监督小组成员和理财小组成员有号召力、有水平、有能力,能够真正承担起监督职能和责任,敢替百姓说话,敢对不公现象说

不。第四,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构建全方位的行政监督体系。区镇两级纪检、纠风等部门要经常性的行政监督,定期检查,要把责任追究管贯穿于村务公开的全过程,对群众举报存在敷衍应付、欺瞒群众、弄虚作假的行为,要严肃核查,及时通报批评或责令限期整改。对批评后仍不见起色要追究纪律责任。对工作不力、发生问题不及时处理,而引发群体上访或重大社会影响的,按照《党费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追究有关领导责任。对情节严重及有打击报复行为,可以建议村民会议对村委有关责任人员依法予以罢免。对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对村内重大决策出现错误的村相关负责人追究责任,决策造成的损失由相关人员进行赔偿。有力地促使村居把“要我公开”自觉变为“我要公开”。第五,区镇两级要加强信访监督。设立固定的信访箱,公开举报邮箱和电话,随时接受群众举报。区镇两级可拿出专项经费,试行有奖举报,进一步增强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促进各村居开展公开工作。确保村务公开工作向规范化、常态化稳步迈进。要将自我监督、群众监督、组织监督、纪律监督、审计监督、法制监督、舆论监督等各种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强化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建立全方位的监督体系,保障村务公开民主顺利推进。

(七)创新机制,深化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

1、探索互帮互助机制,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新局面。在全区范围来说,在基层党建方面、政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来说,社区居委会普遍成绩显著,主要是很多居委会主任都是学历高,年龄结构较农村普遍偏小,具备有活力,素质高、意识强,设施设备齐全,功能作用发挥特好等优越的条件。应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互帮互助”活动,通过社区与农村党组织、党员相互联系、结对帮扶,把基层社区党组织的组织资源转化为农村的发展资源、社区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农村的发展优势,以联系农村、帮助农村、带动农村为

指导思想,利用好社区科普教育大学等优质资源对村干部进行培训教育,由社区居委会派专人对农村如何科学、规范开展的村务公开工作、健全制度、完善档案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导。开展社区文化宣传队进农村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对村民进行村务公开知识和法规的宣传,营造学习的良好氛围,提高村民参与管理的意识,增长知识。努力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互帮互助的新局面,真正实现社区与农村党建“双促进、双提高”的目标,加快和谐社区和新农村建设进程。

2、探索实施风险责任金制度。结合区委区政府解决村干部报酬的有利时机,把补贴给村居干部报酬总额的10%提取出来设立“风险责任金”,每年办镇与村居签订责任书,年底统一考核,考核后根据得分加倍返还或不返还风险责任金。对年终考核在90分以上的村,按风险责任金的2倍(含风险责任本金)返还;考核分数在80-89分,只返还风险责任金;80分以下的村则不返还风险责任金。尤其对违反民主决策程序作出的决策或个人侵权行为造成村居损失的,在风险金中赔偿相应的经济损失,本根据损失大小考虑扣发当年工资。通过风险责任金制度引入,建立起村干部与村务公开状况之间的利益勾连,调动村干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村务公开的贯彻落实,确保基层组织建设的有效推进。

以上为根据我们课题组所了解的农村实际情况并结合文献资料、部门调研等相关资料提出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政策改革建议。虽然我们调查的区域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还是能够反映相当一部分农村地区的大致情况。如有不当之处,尚望领导们给以批评指正。

第二篇:健全民主监督机制

加强保证监督是基层党建的一项重要任务, 也是工作难点。党组织在基层行使保证监督权, 除了依靠自身的政治优势和人格力量外, 主要靠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来实现。这种民主监督机制应包含三方面内容:

第一, 党内监督, 这是监督的基础环节。要确保党内民主畅通, 充分发挥党员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等方面的作用, 做到重大事情党内先知道, 重要文件党内先传达, 重大问题的决定党内先讨论, 重大决策的实施党内先行动。党内监督分党员和党员干部两个层次, 监督的主要内容有廉政勤政、自律守法、党性原则、民主作风、服务群众、模范作用等。要抓好制度建设, 拟制定和落实与监督机制相配套的岗位责任制、民主生活制、民主评议制、工作汇报制、党内议事制、联系群众制、检查考核制和党员责任区等一系列制度。

第二, 班子内部监督, 这是监督的重点环节。根据党管干部的原则, 党组织在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中要充分发挥保证监督作用,关键靠两条: 其一, 强化班子成员的自我监督意识, 尤其是党政主要领导要加强学习,提高素养, 完善自我, 要按照“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要求, 经常反省自己, 激励自己, 平时要加强班子成员相互交流。其二, 建立相关的监督制度, 包括领导干部岗位责任制、民主生活会制、工作报告制、干部廉洁自律守则、干部民主生活会制、民主评议干部制、干部述职报告制等项制度。

第三, 群众监督, 这是监督的保证环节。作为基层党组织要自觉接受这一层面的监督和指导, 进一步改进党建的各项工作。目前, 群众监督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有些党员干部没有充分认识到群众监督的重要作用; 有的领导干部强调身份特殊, 并自以为素质比群众高, 没有必要接受群众监督; 有的对来自群众的监督往往不太愿意接受, 一提起群众监督就认为是群众挑毛病、找茬子、捅娄子。同时, 一些群众出于对现实的考虑, 也未能真正履行监督权。有的认为对党员干部进行监督, 容易得罪人甚至遭到打击报复, 不敢监督; 有的认为对党员干部的监督达不到预期效果, 因而不愿参与监督。针对这些现象, 我们首先应该强化群众监督意识, 从主观认识上求深化。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 使广大群众明确对党员干部的监督是全党全社会的大事, 人人有责, 在全社会营造一个人人敢于监督、善于监督、能够监督的良好氛围。对党员必须加强党性党风党纪教育, 增强党员干部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的意识。其次要强化政务公开, 为群众监督创造条件。

极力监督的基本前提是必须让人民群众有知情权。因此政务公开要从领导干部做起, 重要决策事项、重要干部任免、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大宗资金开支等, 要经集体讨论决定, 并及时向党内外群众公开, 只有增加权力运行的透明度, 由“暗箱操作”变为“阳光行动”, 根治“黑箱”作业, 群众监督才会成为有源之水, 才能真正调动人民群众对权力监督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三要积极探索群众监督的新途径、新方法,建立和推行群众监督制度。一是深入推行民主评议制度。要扩大民主评议范围, 增加评议的内容, 使评议真正取得实效。二是推行公开承诺制度。要把办理的事项、办事程序、办事制度、办事标准以及办结时限向社会公开承诺, 接受群众监督。总之, 只有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行政权力置于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之下、置于法制的约束之下, 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把群众监督当做一面镜子, 及时照出自己思想上、行动上的“灰尘”, 及时加以清洗, 才能做到清正廉洁, 从而确保党的肢体健康和事业兴旺发达。

第三篇:试论完善人民政协民主监督机制 提高民主监督实效

试论完善人民政协民主监督机制 提高

民主监督实效

摘 要:人民政协成立60年来,伴随着人民政协工作的推进和民主监督机制作用的不断加强,民主监督机制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发展过程,如何进一步完善人民政协民主监督机制,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人民政协;民主监督机制;实效

伴随着人民政协工作的推进,民主监督机制的作用也在不断加强,以我自身的经历及多年来对政协工作的关注和不断思考,我认为,在看到我国人民政协民主监督机制已拥有的特点和优势的同时,也应看到由于制度规范和程序安排的相对原则性,使民主监督的力度和有效性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民主监督成为履行职能的一个薄弱环节,急需强化其功能。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倾听来自人民政协的批评和建议,自觉接受民主监督。要完善民主监督机制,在知情环节、沟通环节、反馈环节上建立健全制度,畅通民主监督的渠道。”[1]所以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对如何进一步完善人民政协民主监督机制,提高民主监督实效提出一点粗浅的建议,供大家共同探讨。

一、民主监督的特点和优势

民主监督作为人民政协三大职能之一,是中国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内容,是我国政治运行程序中的重要环节。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强民主监督,推进政协的民主监督,完善民主监督机制”。这个论断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我国监督体系中,政协的民主监督具有其他监督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一是人才荟萃,智力密集,对一些宏观的、深层次的重大问题有真知灼见;二是社会联系广,信息量大,能反映各方面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三是位置超脱,视野宽阔,能比较客观地提出建议和批评;

四是上达中央,下通各界,能够较好地打开民主渠道;五是亦“官”亦“民”,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充分发挥好这些独特优势,使政协的民主监督更贴近群众关心的热点,有助于提高监督水平,体现监督特色,取得监督实效。

建国六十多年的历程中,有过许多沉重的教训,也有过许多有益的经验,都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协加大民主监督力度,积极探索民主监督的形式、内容和机制,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制度规范和程序安排的相对原则性,民主监督的力度和有效性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使民主监督成为了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一个薄弱环节”。

民主监督的效能要能真正得到发挥,重要的是突破目前的一些观念束缚,要有相应的制度、机制建设相配套,形成制度化轨道,才能保证民主监督规范、有序、有效地进行。因为制度才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为此,建立和健全一套适合实际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是我们政协工作面临的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任务。

二、强化政协民主监督实效的思考和建议

(一)强化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必要性

这是人民政协工作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不断增强政协民主监督实效性,才能把政协的形象真正树立起来。

随着社会主义政治民主进程的加快和“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执政理念的提出,依法治国的稳步推进,客观上要求提高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民主监督意识,做到自觉、主动接受民主监督,牢固树立“民本位”的执政理念,营造良好地社会监督环境。但是,由于受传统的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的影响,我们现行的监督体制依然停留在过去那种过分强调自上而下的监督,忽视自下而上的监督和平行制约,以致出现不少监督环节的空档和误区,引发社会腐败现象。我们要建立的应该是一种客体的、超脱的监督机制,才能比较有效地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和公职人员行为失范。这正是政协民主监督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二)健全和完善人民政协民主监督机制

1.建立权力授予政协民主监督机制,从源头上拒腐从廉。在权力授予机制中引入政协民

主监督机制,是充分体现民意的一个重要渠道,是提高政协民主监督权威性和实效性的关键。把民主监督纳入法制化轨道,以保障民主监督的有效实施。就是要把民主监督职能逐步在明晰的硬法框架下运作,使之行有所据,有法可依,真正具有约束力。要尽快制定和完善信息反馈制度、群众举报制度、责任追究制度、领导干部述职报告制度和干部民主评议制度等,促进民主监督加快进入法制化程序。 健全政协民主监督的组织结构。考虑在政协机构中设置一个常设性的机构——专门的民主监督委员会。通过这种权力制约模式使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真正落到实处。

3.在知情环节、沟通环节、反馈环节上建立健全制度。在知情环节上,知情是监督的前提,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并支持政协工作,在每年举行的政协全委会上,主要领导要对政协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对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情况和重大问题,要定期向全体委员通报情况。

在沟通环节上,要建立民主监督的横向合作机制。将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与人大的权力监督、政府部门的行政监督、检察院和法院的司法监督、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和社会公众的群众监督有机结合起来,互相配合,优势互补,形成监督合力,切实推进政协的民主监督工作。把民主监督融合到权力监督中,将监督内容和社情民意提供给权力监督部门,从而有效地提升民主监督的强制力和约束力;必须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互通情况,使政协民主监督与法律监督、纪律监督、行政监督、舆论监督等相互配合,相得益彰,理顺各方面的关系,优化民主监督的外部环境。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也要与政协保持密切联系,涉及重大人事变动等方面的问题,要及时交换意见;党内监督、行政监督、法律监督以及舆论监督,要与政协民主监督加强协作,相互支持,扩大政协民主监督的社会影响。努力建立一种能将多种类型,多个层次的民主监督体系整合在一起的协调体制和机制。

在反馈环节上,党政部门应尽快形成制度,认真研究办理政协报送的提案、调研报告、视察报告和社情民意等,不论采纳与否,都应做到限期办理和答复。可通过会议办理、公开政务信息、调研督办、考核激励等办法,努力提高政协民主监督工作的实际效果。特别是对

于重大突发事件,如有关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等社会反响较大的事件应同政协一起全程跟进,及时提出建议和进行监督。否则会使政府的形象和声誉受到严重的损害,直接影响我国政治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在做法上,要从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从加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从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办理提案等工作的重要性,这是促进各级政府和部门落实岗位责任制,抓好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工作的主要途径。要坚持抓好四个步骤:一是抓住热点,精心选题;二是强化领导,精心组织;三是有的放矢,注重实效;四是跟踪调查,及时反馈。 组织和邀请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各族各界人士代表积极参与人大及政府有关部门、政协及其专委会组织的视察、调研等活动,丰富和充实监督载体。同时建立听证制度;使民主监督与群众的社会监督相结合,建立民主监督情况发布制度,接受社会的监督。扩大公众参与度,在提案征集、社情民意反映交流互动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如开通汇集民情民智的“绿色通道”等,提高群众参与度,夯实民主监督的民意基础。 利用媒体的社会监督优势,加大民主监督的力度。通过新闻媒体,沟通政协与党政、人大和群众等各方面在民主监督过程中的联系,从而强化民主监督的力度。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支持、政协尽职、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和合力。

6.要突破原有的行风评议和执法监督员的民主监督途径。对涉及某些方面的重大事件和突出问题,如民生问题和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难点问题重点监督。

随着《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的贯彻实施,我们更应在实践中不断健全机制,争取在一定的时间内改变过去那种程序性监督多,实质性监督少;原则性监督多,针对具体问题监督少;申诉工作困难多,改进工作问题少的现象,充分发挥政协委员来自各个党派,各行各业的优势,加大民主监督力度,丰富内容、创新形式,才能有效地落实“两个《意见》”。政协各级组织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民主活跃的政治氛围,坚持广开言路、畅所欲言,使各界人士讲真话、谏诤言、献良策,克服畏难情绪,消除不愿监督、不敢监督的现象。在充分运用并不断完善已有的民主监督形式的同时,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人

民政协事业发展的需要,深入调查研究,积极探索新的民主监督形式,走出一条切合实际的监督之路,不断提高民主监督的质量和成效。从而使政协的地位和作用得到新的提升,影响力得到新的增强,社会的公信度得到提高,有效地促进政协工作的全面发展,确保各级政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目标实现。

参考文献:

[1]刘康.论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中国特色[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8,(6):151-154.

段援埃.关于多党合作制度框架内民主监督的几点思考[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5):38-40.

辛刚国.关于民主党派民主监督程序缺陷的思考[J].中国政治,2010,(7):88-92.

第四篇:完善民主监督机制 提高参政议政实效

完善民主监督机制

提高参政议政实效 民主监督既是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主监督具有层次高、范围广泛、代表性强、形式灵活等特点,已成为当前最常见、最实用、最高效的民主监督形式。要切实发挥民主监督职能,提高参政议政实效,目前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当前政协实现民主监督的途径

(一)充分发挥建议案的监督作用充分发挥政协建议案的作用。针对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实施和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问题以及人民群众关心的热、难点问题,提出能形成建议案的具体意见。通过搜集委员全委会发言、筛选委员提案、用好常委会议题协商、抓好专委会专题调研等形式,广集民智,综合建议和意见,经主席会议或常委会议研究后形成建议案,或把专委会有价值的重要调研成果,形成建议案,报送市委、市政府,促成意见和建议的办理落实,促进问题的有效解决。

(二)充分发挥提案的监督作用寓民主监督于提案建议的跟踪落实中,要充分运用已有的民主监督形式,同时,根据民主政治建设和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创新民主监督形式和方法,不断提高民主监督的质量和成效。一是在提案督办中实现民主监督。市政协主席会成员带队,市委目督办、市政府督查室、市政协专委会和提案人联合参与提案督查督办,深入到提案承办单位,通过查看提案办理现场,听取承办单位办理提案情况汇报,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认真督查每件提案办理落实情况,面对面协商解决问题。实现了提案办理整体联运,提案办理进度明显加快,办理质量明显提高。二是在提案续办复办中实现民主监督。对市政协上次全会B类提案进行跟踪办理。对条件具备、时机成熟的,抓紧开展续办续复工作;对因情况变化而无法办理的,实事求是地向委员说明情况和原因,切实变“一次性办理”为“跟踪式办理”。

(三)充分发挥民主评议的监督作用坚持“委员参与、正面评议、强化监督、务求实效”的原则,整合政协民主监督和纪委党风政风行风监督职能,做到政协、纪委“两参与”。邀请电视台参与联动评议全过程,对评议工作进行跟踪报道。在评议大会中,要求评议单位全体干部职工参会,邀请政协常委、纪委委员、相关部门乡镇和群众代表对评议单位进行公开评议,充分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督促被评议单位逐一核查整改,组织开展“回头看”活动,召开专题常委会听取部门整改工作情况,防止虎头蛇尾,流于形式。民主评议使政协民主监督与党委纪律监督、新闻舆论监督有机结合,增强了民主评议的效力,最大限度地体现了民主评议工作的广泛性。

(四)充分发挥政协视察的监督作用按照“围绕热点、抓住重点、选准题目、注重实效”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协视察调研的作用。视察和调研是政协履行职能的重要方式,通过深入细致的视察和调研,吸收政协委员、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建议案和视察调研报告,对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以及党委政府重大决策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民主监督。同时,针对建议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实行跟踪视察调研,从而在更深层次上对调研成果进行强化。

二、民主监督存在的问题

(一)民主监督的认识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社会民众对政协的民主监督职能认识不到位,没有把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当回事,也没有对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寄予太大的希望。二是少数党政主要领导对民主监督缺乏正确认识,觉得有人大、纪检和监察部门的监督就够了,政协的民主监督“可有可无”。三是作为监督主体,部分政协工作人员和政协委员对民主监督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或认为民主监督是“软监督”,作用不大,缺乏热情;或不敢监督,怕“自找麻烦”。

(二)民主监督的权威性不够。政协作为协商机构,实施的监督不具有法律效力,也没有党纪、政纪的约束功能。受监督者采不采纳批评建议,完全取决于自觉程度。即使不接受监督,也不违纪违法,更难受到制裁。因此,政协的民主监督往往变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民主监督往往就流于形式.。

(三)民主监督的机制不完善。政协履行民主监督职能缺乏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目前,民主监督机制不完善是制约监督的重要原因。现在还没有真正建立起从知情、沟通到反馈的工作程序,在具体操作上存在较大的随意性。政协及政协委员缺乏必要的知情权,参与程度低,无从实施民主监督。

三、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政协民主监督意识。正确认识政协民主监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做好民主监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党委、政府要把接受民主监督作为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水平、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的有效手段,建立完善党委和政府自觉接受民主监督的约束机制。政协要克服“政协监督无用”的片面看法和怕“得罪人”、怕“越位”、怕“添乱”的消极思想,解决好“不愿监督”、“不敢监督”和“不善监督”的问题,做到有胆、有识、有度。在开展民主监督过程中,要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营造宽松和谐的监督氛围,努力形成“党委重视、政府支持、政协主动、部门配合”的民主监督工作新格局,为履行民主监督职能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探索政协民主监督形式。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选择社会关注、群众关心、影响较大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民主监督。在完善已有民主监督形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民主监督与新闻舆论监督相结合的新形式,借助舆论监督的力量扩大政协民主监督的影响力;加强与人大的沟通和合作,通过人大监督的法律强制性增强政协民主监督的约束力;与行政、纪检、监察部门联合开展监督,实现政协民主监督与行政、纪检、监察监督的结合,强化政协民主监督的效果;要通过努力,逐步形成民主监督与舆论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党内监督和社会监督等相结合的立体监督体系,使民主监督职能不断延伸和扩展,形成监督合力。对政协委员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政协常委会与“一府两院”及其职能部门协调沟通,开展专题询问和质询,使之与政协例会、视察、调研、提案、建议案等民主监督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刚柔相济”的民主监督体系。

(三)推进政协民主三化建设。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长期性和稳定性。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将民主监督的内容、形式、方法和程序确定下来,进而推动民主监督工作走向规范化和程序化,可使政协委员行使监督的权利得到保障,使党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待监督的态度和行为受到约束,有助于减少工作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增强民主监督工作的“刚性约束”。

(四)不断完善民主监督机制。一是要建立保护机制,确保委员提出批评、进行举报、发表不同意见的民主权利。二是不断完善民主监督的运行机制。要适应新形势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定,完善民主监督的具体措施,以便使监督方和被监督方都有章可循,按章办事,确保民主监督的正常有效运行。三是建立民主监督的激励机制。对于敢于和善于监督,在履行民主监督职能过程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委员,对于自觉接受民主监督、虚心采纳政协意见、积极改进工作的党政部门,予以奖励,起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民主监督是政协工作创新的重点。新时期、新阶段,政协工作既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空间,也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我们要紧围绕党委政府的工作大局,坚持寓监督于协商议政之中,寓监督于决策服务之中,努力实现在监督中协商、在监督中参政、在监督中提供决策服务,不断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提高参政议政实效。

第五篇:完善国有企业民主监督机制,进一步发挥参政党民主监督作用1

发挥民主党派职能优势,完善国有企业民主监督

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是民主党派履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根本职能,是我国政治制度的特征和优势。随着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我国“多党合作政治体制”载入宪法,中共中央2005年、2006年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的职能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发挥。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第六部分“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指出:“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提高参政议政实效;加强政协自身建设,发挥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重要作用”。 标志着我国的政党建设进入了法制化、规范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建设的深入推进,民主党派履行职能的领域将更加广泛,民主监督作为我国社会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在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有企业,特别是关乎民生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大中型企业,如何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建立和完善与我国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社会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相适应的民主监督体制和机制,已成为多党合作政治制度建设与时俱进的重要课题。

一、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民主监督机制,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必然要求

1 国家性质、意志和利益决定了国有企业的行为。我国《宪法》第七条规定,“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国有企业的本质属性是“全民所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国有企业是全体人民占有的资本。

国有企业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它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和国家使命。它具有私法人与公法人、社团法人与财团法人、营利法人与公益法人企业的特殊性,国有企业的这种特性、特质与特征,决定了不同历史阶段,国有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与主观要求,决定了它不完全以盈利为目的,担负国家经济管理(调节社会经济)行政职能所承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责任。体现在国有企业在企业程序设置、权利义务、组织管理等诸多方面的特殊要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国家把发展国有企业的目标更多地转化为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国有企业在深化改革、转型发展中,面临着结构性调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国有企业“所有者虚设”与市场经济竞争对所有者作用高要求之间的矛盾,国与资本归属与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之间的矛盾,国有经济战线过长与市场竞争扩展出现的“市场失效”中间的矛盾凸显。在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社会环境下,需要在引入资本市场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企业产权结构和内部治理结构的现代化。按照科学发展观理论的要求,解决好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国有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建立和完善这个长效机制的过程,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科学决策体系、组织

2 管理体系、监督保障体系和功能完善的工作机制与之相适应。使之确保我国国有企业在突破制约瓶颈、破解结构难题、化解企业矛盾的改革创新中健康发展。

二、对民主党派依据职能优势发挥国有企业监督保障作用的分析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国有企业监督保障体系建设,在传承优势、深化改革中不断完善,得到了长足发展。围绕国有企业监督,从国家对国有企业的监督看,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形成了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即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执政党监督等较为完善的权力机关监督在内的较为完善的权力监督体系;从社会对国有企业的监督看,形成了包括非国家机关的政党、组织、社会团体及全体公民采取任意的方式实施的非国家机关组织和个体的权利监督体系。国家监督与社会监督的核心是“权力”与“权利”区别,是国家权力机关监督的强制性与社会监督非强制性的区别。社会对国有企业的监督,更多是人民主权原则直接体现的权利义务。

作为社会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政党的民主监督,就政党性质而言,属于政治监督。由于各民主党派成员来源于社会各个领域和阶层,民主党派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为其履行民主党派职能、行使国有企业民主监督、发挥参政议政作用,提高了丰富的监督“权力”与“权利”资源。一是民主党派成员分布广泛,我国八个民主党派及其成员,分别联系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群体,代表了不同利益群体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利益诉求;二是民主党派具有一定的人才优势,他们由教育、文化、科技、经济、金融、医疗卫生、企业管理等领域

3 的高中级知识分子组成,70多万民主党派成员中,集中了一大批各行业人才和骨干,信息和智力资源较为雄厚;三是民主党派精英队伍多,社会威望高,其党派成员中不仅具有社会威望和智慧的各党派领袖、组织领导、各行业领军人物、各研究领域学术带头人、专家学者,还有进入国家各机关国有大中型企业、科研院所、高校担任领导职务的成员;四是民主党派作为成熟的政党组织,具有很强的参政议政能力。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风雨同舟六十多年中,为国家民主解放、建国创业、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是中国共产党真挚的朋友。作为政治上历练成熟的政党组织,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理论水平和组织实践能力和独特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阶层的资源优势,他们代表和反映着社会各阶层的利益,扩展和深化了表达社会合法权益的空间,为我国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与时俱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推动社会主现代化建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民主党派所具有的广泛代表性、领域权威性和社会影响力,在关乎民生和国家发展重要领域的国有企业,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民主监督保障体体制、机制的过程中必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对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深入实践和不断完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制度和理论,深入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必将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

三、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积极为民主党派参与国有企业民主监督创造条件

1、围绕政治协商要求,不断探索和加强民主党派参与国有企业

4 民主监督的制度建设。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全面系统地继承了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多党合作的理论思想,为深入推进多党合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这为多党合作制度中各民主党派参与国家改革与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制度规范和政治保障。围绕深入贯彻落实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三大职能要求,着眼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客观需要,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优势,在广泛深入调研国有企业民主监督现状的基础上,通过人民政协组织各参政党商研民主党派履行国有企业民主监督的办法;立足现实、着眼发展,科学制定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相适应的民主监督制度,明确民主党派参与国有企业民主监督的方针原则、目标定位、任务要求、程序规范、监督方式和保障措施,确保各民主党派能在制度和政策规范的框架内,更好地履行职能、行使民主监督权、发挥民主监督作用,确保民主监督制度在国有企业改革与健康发展中发挥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

2、围绕有效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国有企业民主监督的组织领导。 在人民政协机关的组织领导和各民主党派的共同参与下,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民主监督组织机构或专业委员会,融民主监督于国有企业组织架构、企业发展战略之中,科学架构民主监督相关职能,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能、职责、职权和任务要求;整合民主党派社会各阶层、各相关领域、以及执政党和政府权力机关民主党派成员的优势人

5 才资源,参与国有企业民主监督实践;使政策理论水平高、政治敏锐性强、实践经验丰富、具有企业影响力和行业威望的精英人才,组织参与国有企业民主监督工作;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工作机制,加强组织协调、服务保障,确保民主监督按职能、程序、规范有效运行。

3、围绕实践国企发展战略,确保民主监督在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重大问题上发挥作用

以科学发展观理论为指导,深入学习新时期中共中央的治国方略和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对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部署和要求。联系不同行业、不同类型国有企业的特点和实际,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资源优势,以及在履行职能所具有的预测、警示、补救、完善、评价等功能的作用,广泛深入地开展调查研究。着眼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变化对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影响,围绕国有企业在机遇与挑战中所面的重大问题,提出解决企业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的办法和途径。把民主监督与政治协商和参政议政有机结合,建立和完善企业重大决策前的沟通协商机制、调研论证机制,决策执行中的跟踪反馈机制,决策实践成果的分析评价机制,使国有企业民主监督的实践,更具宏观性、前瞻性、针对性和可行性。确保民主监督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中,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

四、围绕与时俱进振兴国企,积极营造国有企业民主监督建设的良好氛围

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民主监督建设,是适应社会进步、企业转型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

6 协商制度,在国有企业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任务。围绕落实和深化多党合作制度,深入推进民主监督建设,充分发挥参政议政作用,要与时俱进地加强社会舆论宣传,积极营造民主党派拓展参政议政领域,参与国有企业民主监督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的社会舆论氛围。要与时俱进地加强国有企业民主监督队伍建设,在国有企业各级领导班子、干部队伍、人才队伍的建设上,注重民主党派各类优秀干部和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要与时俱进地搭建载体提供平台,多方式、多渠道地为民主党派参与国有企业民主监督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民主党派参与国企民主监督建设。要与时俱进地完善互动机制,要通过制度建设,加大民主党派参与国有改革发展建言献策沟通交流的途径,整合资源、释放智慧,让社会各阶层、各领域的民主党派精英,参与民主监督,为国有企业创业转型、创新发展,提高国有企业现代化建设水平和国际竟争能力,做出更多的贡献。

上一篇:民宗办活动总结范文下一篇:描写天气的好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