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明“道”说“理”的芳草地

2022-11-29

语文是一门文道统一的学科, 正是语文所蕴含的丰富的“道”, 深刻的“理”, 令后人在诸多名篇佳作中流连往返。

论语文中的“文”与“道”

见诸报刊及研讨会关于素质教育的讨论和分析中, 发现人们较多关注着现行教育的种种弊端, 侧重于如何通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成才的问题。例如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创新意识的树立等等, 但对如何培养成“人”的问题, 似乎有些忽视, 让人感到一种深深的遗憾。

中华民族具有的“愚公移山”“自强不息”;“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等等, 可称为是有东方特色的人文精神, 是需要继承和发扬光大的。在素质教育的这块园地中, 语文教育是最能体现人文精神的芳草地。

翻开语文书, 从《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到《诗》、《书》、《礼》、《易》、《春秋》, 哪一个大家大作中不包含“道”;从李白的“疑是银河落九天”、杜甫的“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到苏轼的“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陆游的“铁马冰河入梦来”, 哪一首诗词不蕴涵“道”。正是因为将“文”与“道”有机结合, 这些诗词才能得以大放光彩, 才得以流传千古。可以说, 人文是文学作品的精髓。

李煜的《虞美人》,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往事中”道出了李煜作为阶下囚的滋味, 也正是因为词中的“道”, 才使人们在否定李煜这个昏君的政治能力之外, 肯定了他的文学才华;而像曹操这个被人们称之为“奸雄”的人物, 除了他的雄才大略之外, 人们对他的文采也是啧啧称赞的, 一首《观沧海》“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表现了一个政治家的博大胸襟和雄伟的抱负, 也正是诗中“道”, 令后人拿起该作品就不舍放下, 反复吟咏, 为之叫好。

可以说, 不管是名家也好, 政治家也好;诗人也好, 词人也好, 其作品流传千古的原因, 肯定是有“道”的精神渗透其中, 因为“人文”是经久不衰的, 是人们永远追求的, 所以具有人文精神的作品、文道统一的作品是有强盛的生命力的。

语文除了交流之外, 很重要的一点是学习吸收文化的精华, 文化在语文学科的体现, 最主要的渠道是作品, 语文中的许多名篇佳作都是文道统一的结合体。

语文学习, 可以明“道”

正是由于语文学科所包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 所以语文成了弘扬人文精神的宣传体。对于语文这个宣传体, 语文教师在对学生的“道”的教育方面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语文学习, 既要学习妙词佳句, 学习谋篇布局, 同时更要领悟语文的精髓——道, 从而使学习的主体得到真、善、美的熏陶,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明“道”, 使学生明辨事非,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古人的“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一般人的为自己而读书、为光耀门楣而读书与周恩来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相比, 在读书的目的上大相径庭。从本文的学习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读书观, 要让学生明白只有明了“读书目的”这个“道”, 才会产生不竭的学习动力。

毛主席的《沁园春·雪》“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的豪情, 是学生学习伟大人物、树立远大志向和目标的好教材, 引导学生要有远志, 要有目标, 让学生明白有志向有目标才可以成才。

孔子的《论语》,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怠”、“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告诉同学正确的读书方法和读书态度, 通过学习引导, 要让学生明白只有明了“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这个“道”, 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 对生命意义的正确阐释, 从中可让学生明白生命的价值, 从保尔身上学习顽强的意志, 让学生明白人活着必须有点毅力、有点意义这个“道”,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语文教学, 可以学“道”

语文中焕发的人文精神, 要感染学生, 要潜移默化到学生心中, 让正确的“道”成为学生做人的标准。

学懂知识、学会学习的同时, 教育工作者中重要的一块恐怕是引导学生怎样做人了。语文学习, 实际上是熏陶学生、陶冶学生良好情操, 端正、培养学生优良品格的所在。语文教学所担负的任务中很重要的一项是要指导学生如何做人, 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纪念白求恩》一文深入浅出, 至情感人, 所称赞的“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正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尤其是最后一段话, 已成为广泛传诵的格言警句, 使一代一代的革命者和建设者受到鼓励。而今, 在开放搞活的壮阔洪流中, 人们的各种不同的思想观念意识纷呈, 丰富多彩, 却也泥沙俱下。当此之时, 尤其需要以《纪念白求恩》推崇的“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以及为实现“共同的崇高理想”的献身精神教育我们的青年一代, 使“毫无自私自利之心”深入人心, 在青年乃至社会思想中成为一个宏大的强音, 成为一道明亮的强光。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不仅是对“衔远山, 吞长江”纵横文气的领悟, 对“上下天光, 一碧万顷, 沙鸥翔集, 锦鳞游泳”优美语言的体会;更是学习文中“忧国忧民”思想的最佳时机。学这个道, 使学生明白古人尚且能有如此崇高的境界, 何况我们今人。

语文学习, 可以传“道”

学习文言文, 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了解古代人的生活、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 强化和丰富学生传统文化的底蕴。《爱莲说》中托物言志的表达了作者不愿与世浊同流合污, 保持“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品格;《陋室铭》中“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作者安于陋室, 享受清贫, 保持德馨的风范;《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所包含的无声无息的教育, 都是将中国传统的美德、高尚的情操流传于学生, 学生在学习中深受这些文化精粹的熏陶, 从中提高他们的人文修养, 可以很好地将中华传统美德这个“道”传扬下去。

语文教学就是要把教材字里行间的情感传到学生的心里, 引起共鸣, 使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激起相应的情感, 培养正确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 使学生在获取文化底蕴的同时,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思想观、道德观。学生要在语文课堂内外学会做人。

不论教什么功课, 教书育人是密不可分的。育人是最终目的, 教书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正如诗人泰戈尔所说, 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 花的事业是优美的, 让我们做绿叶的事业吧, 她总是谦逊地垂着绿荫。语文教学中文道的统一, 更是语文教学艺术完美的体现, 也是语文教学所崇尚的最高境界。让“道”在语文学科中闪光, 让语文学科成为体现人文精神与德育思想的一块芳草地吧!

上一篇:卒中单元综合治疗对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观察下一篇:课堂提问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