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学课程论文

2022-05-11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教育哲学课程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随着教育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对目前的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不仅仅要将基础知识进行传授,还要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等进行不断的培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等,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措施进行应对,更好地将生命教育渗透到教学中,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保障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不断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第一篇:教育哲学课程论文

课程改革中师生关系的教育哲学研究

师生关系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任务而形成的价值关系。在教育价值论的范畴中,师生关系实际上反映了价值主体与他的作用对象——价值客体之间的关系,是教育价值主体与它的作用对象之间的关系在教育过程中的具体体现。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保证,也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教与学是什么样的关系,这个问题一直是教育界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一、西方主要教育哲学流派关于师生关系的回溯

20世纪是西方世界社会政治经济状况都发生重大变化的年代。在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下,人们从其不同的立场、观点出发,为当代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提出了答案。关于师生关系,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流派与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流派对于师生关系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和对立。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师中心说”,赫尔巴特认为“教育者要为儿童的未来着想” ,同时儿童时不时会表现出一种“不服从的烈性”,因此他主张教师可以采用诸如威胁、监督、命令、禁止和惩罚等手段来管理学生,尽管他也认识到这些手段是消极的,甚至还提倡把教师的权威和爱结合,但是,“那种试图完全排除体罚是徒劳的”。因此,传统的师生观是以提倡教师的绝对中心和权威为基本特征的,要求学生的身心发展完全依赖于教师。

而杜威反对以教师为中心,主张发展学生的个性。他提出了“儿童中心论”,要求把一切措施围绕儿童转动,力图削弱传统教育中教师所具有的那种专断性的主导作用,主张把教育的中心由教师转到儿童。他主张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依照儿童的兴趣组织各种活动,教师要以一个成员的身份参与其中。教师要重视学生个人的价值,要考虑受教育者的爱好、愿望和感情倾向等,特别是要重视学生现在生活和生长的需要。“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从做中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20世纪西方主要教育哲学流派关于师生关系的继承发展

1. 进步主义、改造主义教育哲学流派对师生关系的主张。进步主义教育哲学流派继承和发展了实用主义的教育哲学思想,认为教学活动应该尊重儿童的需要和兴趣,认为是儿童而不是传统的学科内容和价值观决定学校的课程和活动,强调儿童的自由、儿童的创造性,重视培养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根据儿童本能生长的不同阶段供给他适当的材料,促进本能的表现与发展。因此,教育应该是主动的。

此外,进步主义教育哲学流派还认为儿童应该按照他们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来学习,“进步教育”的基本原则是:“表现个性和培养个性,反对从外面的灌输;自由活动,反对外面的强制纪律;从经验中学习,反对从教科书中学习;反对以训练方法获得某种孤立的技能和技巧;尽量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机会,反对固定不变的目标和教材。”所以,教师与其作为一个有权威的人物不如作为一个指导者或顾问来行动。因此,教师的职责并不是依靠权威来指挥学生学习,教师只是学习的向导,起了协调的作用。

改造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布拉梅尔德,他自称,改造主义是“危机时代的哲学”,从教育改造社会的总目标和必须培植“社会同意”的重要任务出发,提出教师对学生所灌输的东西,是允许学生公开进行辩论的,他不能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理论,学生对这些理论接受还是拒绝,要由学生自己来决定,学校教育必须体现“真正民主”的新社会秩序,最根本的就是教师应该用民主的方式去说服、劝说学生。

2. 要素主义、永恒主义教育哲学流派对师生关系的主张。要素主义教育哲学流派在师生关系上重申了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权在教师而不在学生。从反对进步主义者倡导的“儿童中心主义”出发,认为必须恢复教师的“权威”地位,使教师把握教育的主动权。他们认为,只有教师才能把人类的历史遗产、民族文化的共同要素以及成年人的世界介绍给儿童,而单纯依靠儿童自身是不能理解他必须学习的一切。他们认为,在重视儿童的兴趣和有目的的活动方面,他们并不比进步教育要求得少。但是,儿童的兴趣与能力则必须由教师给以发展。在使儿童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以及情感、道德人格的成长方面,教师都要直接负责对儿童的教育、指导和管理。他们还明确提出:“‘把教师放在教育体系的中心’,充分发挥教师的‘权威’作用,树立教师的权威。如果学生对‘要素’的学习不感兴趣,就应该强制他们学习。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自由不能当作手段,而应看作过程的目的和结果。”

关于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永恒主义教育家也有着自己的观点。他们反对学生中心说,认为其过分夸大了儿童的兴趣和自由在教育中的作用,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在永恒主义看来,教育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理智的活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学生只有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才能掌握普通科学文化知识,发展他们的理智能力,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人才。同时,永恒主义认为,不能只向学生传授一些实用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具有“应该给一切人以更多的教育,这不是熟练的技术,不是知识,而是自制的能力,抵制意气用事的能力”。这种教育是一种效果持久性很强,促使学生不断发展的教育。好的教学方法的主要标准取决于它是否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选择教学方法的关键是要区别对待不同的学习对象,应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水平、抽象能力以及不同的学习对象来选择教学方法。

3. 存在主义、人本主义教育哲学流派对师生关系的主张。上世纪50年代,作为直接从现代资产阶级哲学理论中新产生出来的存在主义教育哲学流派,他们认为教育的作用就是要帮助人去做“自我发现”,发展人的个性和自由,其自我生成论的教育观是其师生关系观的基础和出发点。如布贝尔所说,人与外部世界有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关系:一种是客观的关系,即“我”与“它”,还有一种是主观的关系,即“我”与“你”的关系。教师是促进学生获得自由、自我完成的人。他的任务是:在学生向着发挥个人才能前进的旅程中,帮助每一个作为一个人的学生。“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是一种纯粹个人的事业,教育只须使受教育者对自己负责就行了,学生就是要勇于成为他自己。”所以,存在主义教育家强调师生之间的“对话”方法。在“对话”中,教师应该把学生视为一个独立自由和自由发展的人,积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人本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提出的一种思潮。“由于受唯科学主义的影响,人们对教学研究的态度主要是‘实然’的,存在比较极端的‘科学化’倾向。走出这一误区,人们提出了教学民主化和教学人文化的要求,进而生发出对教学研究的‘应然’态度,这是一种面向未来的价值论态度”。在人文主义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师和学生是作为“人”相遇在一起并建立一种人格平等的关系,不是异化的“工具”或“手段”。教师要重视自己作为“人”的价值,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价值,在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和交流中给学生以启迪。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地位是“平等中的首席”,“其作用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构建,从外在于学生情境转向与情境共存。是内在于情景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

三、20世纪西方主要教育哲学流派师生关系观对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启示

无论是“教师中心”还是“学生中心”的师生关系,他们的利弊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凸显出来,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和深化,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寻找建构一个新型师生关系,以满足当前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

1. 建立平等与民主,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在不少教育家的论述中,都体现了民主、平等、合作的观点,张宗麟指出,“无论何物,能经过师生合作而成者,愈有意味”。平等的师生关系主要体现在师生人格上的平等,教师的民主平等意识在学生的心目中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水平和能力,更体现了教师的品德和修养。因此,师生在人格上应置于对等的平台,主客体对立的师生关系不打破,真正的对话就不可能实现。

传统观念中的教师是机械的知识传播者,而学生则是知识的接收者,一定程度上会产生对其在知识上的依赖感,所以,要扭转这种不平衡的状态,教师则应主动地与学生对话,塑造自己的民主形象,注重发扬教学民主。在这种关系中,师生双方都作为完整的、独立的个人而交往,相互之间可以真诚地进行平等对话。同时,在和谐民主的氛围里,学生心态平和,师生容易沟通。做到理解与合作,教师要善于理解学生,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2. 学会尊重与信任,创设健康的心理环境。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尊重和信任是人的较高层次的心理需要。作为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把学生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社会人来看待,特别是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任何情况下都不要使其自尊心受到伤害,因为这是儿童发展的重要内驱力和精神支柱,是他们自我意识的表现。其次,要信任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相信他们经过努力都会取得成功。

目前,在我国学校内,学生生活和学习的负担,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社会转型时期各种变化,都使学生感到迷茫,部分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便产生了一些心理问题。学校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建立学生心理和谐教育机制,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通过心理健康知识宣讲,测试普查,咨询等形式,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生活、学习、情感等方面的问题,促使个体心理品质健康、均衡发展。

3. 加强理解与合作,构建新型的对话教学。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要善于理解学生,要在深入熟悉和掌握学生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的基础上理解他们, 包括他们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思维方式、认知水平和行为习惯等。在此基础上,同他们建立一种合作关系,让他们时刻感觉到教师是在同他们一道学习,共同进步,教师就是他们的朋友一样。

理解与合作才能带来互利双赢,同样,师生之间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对话交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以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为基础,双方互相倾听和言说,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理解和“对话”中,获得了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其本质不是用一种观点来反对另一种观点,也不是将一种观点强加于另一种观点之上,而是一种“共享”——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等。从而达成理解与合作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对教育实践有帮助。

总之,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对师生个人、学校发展,乃至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做到以学生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主导要以学生为中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兴趣、需要、性格等方面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师生双方角色的完美配合,和谐师生关系才能真正建立。

作者:张瀚予 崔国富

第二篇:浅析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对目前的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不仅仅要将基础知识进行传授,还要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等进行不断的培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等,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措施进行应对,更好地将生命教育渗透到教学中,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保障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不断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本文主要对目前哲学和人生课堂教学中暴露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并且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希望有助于提升教学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哲学与人生;教学;生命教育

0引言

哲学与人生课程教育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通过这门学科的学习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不仅仅牢靠的掌握了基础知识,还能够更好地提升个人的综合素养,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可以产生更大的推动力。

1生命教学的现有发展情况

生命教学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区分,即广义和狭义。从狭义的角度来看,生命教育主要是指借助相关的教育教学,更好地让学生对生命产生敬畏,更加爱惜自己和别人的生命,对每一条生命都要负责任。而从所述的广义角度来看,指的就是受教育人员不仅仅能够更好地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还能够不断地提升自我综合素质和生命价值,确保自己人生的顺利开展。

生命教学就是对生命开展一系列健康积极的教育,这也是目前教学的最高目标。通过生命教学能够更好地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可是,結合学生的实际学习和发展情况来看,他们中有很多的暴力行为,对学生的人身安全造成了威胁,特别是最近几年,校园暴力问题更是层出不穷,这也是对教学敲响了一个警钟。

首先来看,目前学生接受的众多教学中缺失了关于生命基础的相关教育,通过学校课程的设定都是为了更好的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知识水平,过于追求学生的专业水平,以期待能够保障学生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但是却严重地忽略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问题,缺乏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品质的培养,致使很多学生的心理出现了一些问题,他们经受不起挫折失败,不具备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而且该阶段的学生目前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他们内心比较叛逆,所以这更加剧了他们心理的问题,有一些学生不堪忍受各种压力而轻生等,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在思想上对生命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对待。

其次,学生的生命教学没有和专业教学等进行一个有效的综合。通过专业技能的教学培训,可以确保学生掌握一技之长,能够在社会中更好地生活下去,这对于开展生命教学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生命教学借助对学生思想的教学,让他们在思想深处更加关注生命的价值意义,学会如何去尊重生命,在内心深处也会出现一种紧迫感,学生也能够更好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对于以后的学习发展都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可是结合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有很多的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都没有很好地将生命教育和其他课程教学进行融合,不能够及时地排解学生的心理压力,自然也很难帮助学生消除恐惧和迷茫。

2如何在哲学与人生教学中将生命教育进行更好的渗透

2.1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内容的设定

结合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为了更好地将生命教育渗透到专业课堂中,老师首先要对自己的教学思想观念等进行转变,要正确地看待生命教育,在内心深处认同生命教育对于学生成长学习产生的价值,准确地设定哲学与人生课程的内容,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从多个角度切入,更好地渗透生命教学。老师需要依据哲学与人生课程的板块具体内容,更好地突出生命教学的元素,并且和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经验进行融合,对教学的内容进行科学有效的设定,这样也能够确保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在整个过程中,老师可以合理地使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方法论等途径开展教学,将生命教育进行更好的贯彻,让学生坦然的面对生命,对生命产生敬畏和尊重,也便于他们以后平和地看待自己人生发展中遇到的挫折,对未来的生活学习怀揣信心,学生也能够更认真地对待他人的生命,在不断学习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更好地提升个人的综合素养,在未来工作的时候能够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将个人的价值和魅力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老师亦可以围绕辩证观点处理问题板块的系列内容,将生命教学渗透其中,积极引领学生感受生命的价值,学会感恩,久而久之他们也会明白任何一个人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他们的健康成长都离不开父母和老师的教育,人活着就要学会感恩,争取做到善解人意,在未来的生活学习中更好地处理人际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在进行哲学和人生课程的教学进程中,老师也要将实践和认识进行有效统一,对学生开展多角度的生命教学,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三观,怀揣远大的理想,坚定自己心中的信念,更好地做好未来发展的职业规划,在社会中展现个人魅力,为社会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

2.2对教学的方式等进行丰富

教育在不断的改革变化,传统的教学方式体系等都不能够更好地满足目前的教学需求,老师在进行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的时候,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等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合理的设定,对教学的方式进行优化升级,确保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形式的多样。老师可以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积极的落实其中,也可以合理的应用分层教学、情境构建教学等,将那些原本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直观,也方便学生的学习和掌握,通过这些多样的教学途径,学生的课堂教学就更加高效,为更好地进行生命教育奠定了基础。举个例子来看,老师可以合理地使用情景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设备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积极引领学生观看一些生命教育类的微视频,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能更好地抓住学生的眼球,确保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实际学习中。随后,老师可以围绕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设定问题,使用教学问题情境,更好地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将生命教育渗透其中,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在理解和学习各章节知识的基础上,对生命也会有一个深入的认识。除此之外,老师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将生命作为一个讨论的主题,通过亲身的实践讨论分析,能够更好地掌握具体的知识内容,加深学习的影响,对生命的价值意义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知,不断地突破和解决学习中的疑难点,确保个人综合素质的稳步提升。

2.3进行多样化的教学实践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需要将基础知识和实践进行融合,对于生命教育的渗透而言也是如此,首先老师要在思想上正确地对待实践活动,要围绕着哲学和人生课程的具体内容设定活动,确保实践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举个例子来看,老师可以开展主题探究活动,积极地组织学生采访学校中的优秀毕业生,将他们的资料搜集完整,利用自己的时间学习奠定哲学和人生课程中的知识,从辩证的角度分析他们成功的主要因素,能够树立正确且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感受生命的价值意义,也能够树立一个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老师也可以引领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分析,深入到弱势群体中,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學习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更好地尊重和感恩生命。老师也可以播放一些犯罪人员忏悔的视频,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犯罪分子的悔意,也能直观地看到如果不尊重生命,随意损害别人的生命而要付出的代价,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学生也能够更好地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也能够积极地运用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从学校的角度出发来看,学校也要定期开展生命教育活动,比如可以在禁毒日开展“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在艾滋病防护日开展“自尊自爱,珍爱生命,健康成长”等主题活动,通过这些主题节日主题活动,学生也愿意积极地投入其中,正确地对待人生中的一些诱惑,避免对人生的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通过参加活动,更好地帮助学生养成积极的生活习惯,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尊重个人意愿。

3结语

根据上文所述,我们可以知道在新的教学改革背景之下,老师要在思想上高度关注哲学与人生的教学,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将生命教学融入到哲学和人生教学中,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老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对自己的教学思想观念等进行及时的转变,要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合理,并且对现有的教学模式等进行创新升级,丰富教学的内容,开拓更加多样的教学活动。老师也可以在教学中开展更具有针对性的专题讲课,从多角度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念,确保教学的成效,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梁皓.在中职学校“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6,390(01):116-117.

[2]熊炜.论在《哲学与人生》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利用教材案例[J].广东教育:职教,2016(12):96-97.

[3]林隆敬.在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探究[J].职业教育(中旬刊),2015,101(10):75-77.

[4]刘少荧.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研究[J].成才之路,2018,588(32):23.

(编辑:杨梅)

作者:那福娟

第三篇:在中职学校“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摘 要】“哲学与人生”课程是中职学校德育课程必修课之一,以“人生”为核心和落脚点,通过哲学思想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本文针对“哲学与人生”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方法进行研究。

【关键词】哲学与人生;生命教育;渗透

“哲学与人生”课程是以“人生”为核心和落脚点,通过哲学的智慧指导学生的人生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规划和人生价值进行有益的思考,从而使学生学会做人,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另一方面,走好人生之路不仅需要哲学的启迪与指导,还要有对生命的尊重与使命感,需要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因此,在“哲学与人生”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对实现本课程的核心目的有着重要意义。

一、生命教育及中职学校生命教育现状

生命教育分为狭义与广义两种。狭义的生命教育是指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产生对生命的尊重感,珍爱自己的生命,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同时,由己及人,也能够珍爱他人的生命与存在,甚至扩展到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是指受教育者不仅能够珍爱的生命,而且积极地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与提升自身的生命价值。

生命教育是对生命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终极追求和最高目标。同时,也是对实现生命真、善、美的教育。但是,中职学生层出不穷的自杀和校园暴力行为,却不得不引起我们对中职学校生命教育的反思。

首先,中职学校学生缺乏有效的生命教育途径。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一般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为核心,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以满足社会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要,创造社会价值。但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例如,对意志、情操、道德、人格、气质、抗挫力等的培养。而对大多数正处于青春期的中职学生来说,在这些方面往往比较薄弱,导致他们忽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其次,中职学校的生命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度不高。职业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了中职学生的生存能力,更赋予了学生实现生命价值的能力,对生命而言具有积极的意义。生命教育则通过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珍爱,激发学生的紧迫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对职业教育而言也有积极意义。但是,中职学校往往只强调专业课程的重要性,忽视对学生精神层次的培养,忽视在专业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这使得中职学生容易产生种种迷茫和困惑。由于得不到有效的指导,部分中职学生在面对社会和人生的各种压力时,极易采取漠视生命的态度和行为。

此外,中职学生心理年龄特点、个人性格状况、家庭情况、社会环境压力等其他方面,也对他们的生命珍视程度有着不同的影响。

二、“哲学与人生”课程与生命教育的相互联系

国家教育部于2008年12月颁布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将“哲学与人生”课程列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必修课,并发布了教学大纲。“哲学与人生”课程将哲学与人生有机地联系了起来,以“人生”为核心,通过哲学思想指导中职学生的人生路程和人生思考,使他们开始在哲学的启迪下去思索人生的三大问题——“人生是什么?”“人生能够做什么?”“人生如何走?”进而使他们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人生与生命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不重视、珍爱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对生命采取漠视、儿戏的态度,怎么可能走好人生之路?因此,“哲学与人生”课程与生命教育的结合是二者的内在联系决定的。

一方面,“哲学与人生”课程为生命教育提供了哲学视角与哲学内涵。哲学是什么?从通俗的意义上说,哲学是“爱智慧”。哲学首先是人类智慧的体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哲学与一般的具体科学是不同的。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总结,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哲学是对世界整体规律的把握,而具体科学则是对个别学科规律的把握。因此,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

通过“哲学与人生”课程,可以用哲学的观点去探讨生命的规律。例如,在用哲学思想探讨人生时,可以引导学生对生命规律的思索,教育学生如何正确地面对生、老、病、死等生命常态。还可以通过哲学去引导学生探索生命的本质和意义,了解生命的价值,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使命感,积极地去探索人生的奥秘,培养起高尚的道德情操。“哲学与人生”课程通过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还可以培养中职学生建立正确的生命观,并由此扩展开来,能够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爱自然。

另一方面,生命教育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哲学与人生”课程。如果脱离生命教育,孤立地讲解人生,学生会缺乏理解的基础。毕竟,大部分中职学生正处于十五六岁的年纪,正处于青年期的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和社会体验,缺少应对社会压力和挫折的有效方法。当挫折和压力来临时,他们往往无所适从,陷入迷茫和困境,有部分学生甚至采取极端的行为——如自杀和自残等方式去逃避现实。因此,忽视生命的重要性,去谈人生,无异于空中楼阁。生命教育让学生珍爱生命,重视生命,为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负责, 采取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专业技能,学习科学知识,学习如何做人、做事,这样才能拥有更美好的人生。

三、“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

1. 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客观存在的事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主观想象出发,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根本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各项事情的基础、前提和依据。在进行本单元教学时,教师在提示学生应当根据自身的客观实际情况来进行人生选择,还应重点提示学生:人生路是每个人自己选择的结果,我们在进行人生选择时应当本着对自己的前途和生命高度负责的态度进行选择,而不能轻易草率从事。人生虽然有千万种选择,但生命只有一次,时间不可逆转,正所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所以每个人都应审慎地、根据客观实际去走好人生路。

2. 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多样的,因此人不能孤立封闭地生存和发展,需要重视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生命教育则告诉我们,要想有快乐的人生,享受生命的乐趣,人必须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诚以待人,珍视与别人的友谊,与朋友分享自己的快乐和烦恼,这样生命旅程就会绽放出美丽的友谊之花,生命会因为友谊及和谐的人际关系而光彩照人、璀璨夺目。

事物之间不但存在着普遍联系,同时,事物还是不断发展的,这要求我们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人生过程。人生发展是漫长而曲折的,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正如事物发展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人生发展也是如此。我们必须正确地对待生命中出现的困难与挫折,从珍视生命、善待生命出发,以积极心态面对人生的各种境遇,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3. 坚持实践与认识的统一,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选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唯一源泉,实践出真知。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又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我们在规划人生发展时要高度重视实践的作用,通过实践去发展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教师在对此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生命教育内容渗透时,可提示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去实现自己的生命存在与价值。人的生命的存在必须创造价值,否则人的生命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和光彩。如何才能更好地创造价值?必须全面发展自己的能力,积极地参与实践,做到实践与认识的统一。

4. 顺应历史潮流,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是人类社会的主体,人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利用自然规律和历史规律。历史规律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具有客观性。每个人应当把自己的人生理想与历史规律、历史潮流结合起来,在历史规律的指引下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生命的目标也应符合历史潮流,使我们的生命历程一步步朝着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轨迹前进,避免走弯路和错路。同时,人生还应有明确的生命目标,这使我们面对生命中出现的困难时不会失去信心和斗志,激励我们勇于奋斗,向着胜利的人生彼岸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 覃文斌.在哲学与人生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J].中学教学参考,2012,(33):32-33.

[2] 丁洁.浅谈“生命教育”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教学实践[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68-70.

[3] 韦羡菲.“哲学与人生”的教学尝试[J].中国校外教育,2011,(13):54.

[4] 肖川.生命教育的三个层次[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6,(3):53-55.

(编辑:秦俊嫄)

作者:梁皓

上一篇:护理法律论文范文下一篇:青年医生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