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思考

2024-04-19

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思考(通用10篇)

篇1: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思考

对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课标对初中生物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而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是一门实验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是生物课程的主要延伸及补充,也是生物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实验教学可以使理论更完善,也能够锻炼学生动手能力,让学生积累更多生物知识。本文分析了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策略。

关键词: 初中生物 实验教学 重要性 存在问题 解决策略

在生物教学中,实验必不可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方式。实验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生物知识,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是很直观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能从中找到学习生物的乐趣,也能锻炼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所以,在生物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将实验教学做好,提高实验教学效率,从而达到实验教学目标。

一、初中生物实验的重要性

1.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初中生物中有很多较抽象的内容,还有一些富有逻辑性的理论知识,学生一开始学的时候会觉得有一定难度,理解不清上课内容,生物成绩可能会不太理想。这个时候,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就逐渐消退了。但是生物实验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枯燥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通过对实验的实际操作,一来能较轻松直观地理解所学内容,二来能提高学生的动手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所以,在生物课堂上,老师一定要充分发挥生物实验的作用,让学生尽可能亲自实践,将主观能动性展示出来,将其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不会像在课堂上那样被动接受知识,而是自觉主动地学习,这会让他们有成就感,自己可以发现问题并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都是在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2.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初中生物学习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它是一个从直观到抽象思维的过程,再通过逻辑思维过渡到实践,这一认识过程是符合人类一般规律的。通过这一过程,学生能通过实践操作、积极动手,从而理解生物科学的本质。通过实践,学生能理解生活中的生物的现象,从而做到学以致用。实验教学中,学生的各种能力能得到培养,如操作能力、自觉能力等。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通过实验,形成生物学概念,获得生物理论,在生活中自觉运用已学到的生物知识。

二、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生物课实验教学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教学还是受到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观念的束缚,一直还是注入式教学,主要原因还是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与家庭都过于重视中考和高考,认为只要能考出好成绩,能上一个好高中、好大学就可以,所以将一些主要科目放在首位,过度重试试卷的分量,老师也把书本知识放在第一位。这样就形成了不良局面,为考试而考试,不注重能力训练。学生也只为考试而背诵主要知识,生物实验知识和实践能力非常薄弱。学校虽然安排了生物实验课,但部分生物老师并没有真正准备一堂实验课,只是为了教学上的安排;还有部分老师为了不让学生破坏实验器材,实验课上亲自操作,学生没有动手机会,或是动手机会很少。

这样的实验课,没有收到实质性的效果,不仅无法提高学生的生物实践能力,而且会影响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

2.生物实验由于没有合理安排,因此缺乏趣味性。

实验是通过探索发现新东西,获得知识。而现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验证性实验过多,探究性实验过少,这样的实验安排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由于验证性实验其实是不需要太多的探索的,其结果早就证明了,学生只是通过做实验验证一下而已。这样学生早有答案,就不算是探索未知了。很多生物老师只是在验证一个原理的真实性,很难激发学生的未知欲,也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这样上实验课,则对于一些思维发展能力强的学生是没有吸引力的,学生根本无法体会到探究的一个过程,生物实验的趣味性没有了,生物实验课的教学效率也降低了。

三、提高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效率的对策

1.教师要更新教学观,重视生物实验教学。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学校要重视实验教学,广大生物老师也要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从而提高生物实验教学效率。教师还要更新自己的教学观,要改变教学不只是为了考试这个观念,而是要学生掌握更多生物知识和基本的生物实验的操作能力,让学生获得生物概念,运用于实际生活中。还要将生物实验课落到实处,生物实验课不是生物课的附属,而是生物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上获得的知识能促进生物知识的接受与理解。在初中阶段,生物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实验教学十分重要。生物实验上,不能让学生过于散漫,觉得生物实验就是来玩的,不做任何准备,而要提醒学生按步骤操作,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2.多渗透一些探究性的实验,提高实验的趣味性。

目前,由于探究性实验过少,验证性实验偏多,这种状况需要得到一定的改善才能提高实验课的质量。因此,我们要适当改变一下实验教学,将一些验证性、演示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首先在实验前,学生是不知道任何结果的,然后由老师引导学生操作,但不能直接操作,要指导学生逐步探索发现问题,找出答案,这样比知道答案直接做实验验证的效果更好。生物实验其实隐含很大乐趣,因此要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亲身体验。老师也要将实验过程安排得有趣,有悬念一些,这样可以引人入胜,让学生体会到实验的趣味性。

总的来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生物老师要不断改变教学理念,将学生放到中心地位,以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为目标,重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实验中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未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体会到实验的乐趣,自主地参与到实验中。这样,生物实验课才得收到实效,生物教学质量才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赖伟强.改进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三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3(8).

篇2: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思考

摘 要:课堂纪律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广大初中教师,在班级授课制的教学过程中,课堂纪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左右着教师是否能够顺利完成既定教学任务,关系着学生是否能够顺利达成学习目标。本人结合自己的多年的化学教学经验,针对初中化学课堂上存在的一些纪律问题,提出的一些思考和建议,以此和大家一起共同探讨有效教学之道。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纪律;问题;思考

初中的课堂,无论是化学学科,还是别的学科都普遍存在着难以维持良好课堂纪律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方面是学生的问题,第二个方面是老师的问题,再有就是学科特点问题。下面我就围绕这三方面谈谈我的所思所想。

一、学生方面的问题

初中生较之小学生虽然说已经懂事了很多,但是其自制力相对于高中生或成年人来说还是相去甚远。加之初中生大多处在12~15岁的青春发育期,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上都发生着剧烈的变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萌动期,大多比较敏感,甚或有点叛逆,对新思想、新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自尊心强,情感上容易激动,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脆弱,大多数时候处理起事情来是感性思维战胜理性思维。因此,似乎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都表现出天然的好动性、多问题、爱吵闹等。

对于学生方面的问题,老师应当提高认识,从客观事实出发,尊重学生。要理解学生的各种表现其实都是他们人生成长过程中所做出的各种探索和追求,作为老师,我们无法替代他们成长更不能抹杀他们的成长行为,正所谓“无幼稚不少年”。对待全体学生我们都应当“爱”字当头,做到能够包容这些天真烂漫的初中生,就像我们别无选择的必须包容当初一样懵懂的“曾经的你”一样,谁叫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个行当了呢。照这么说是不是课堂上就由着学生去了,他们爱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呢?当然不行。前面也说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缺乏自制力,很多时候他们也想好好表现,想学好,我想没有哪个小孩真正愿意成为反面教材的,但是很多时候他们可以说是出于本能就是控制不住自己,这个时候老师的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老师在课堂上要时刻注意全体学生的动向,并实时加以引导,做到课堂氛围张弛有度,在发现有学生“刹不住车”、要偏离既定方向的时候赶紧加以制止,转移他的注意力,让他把心思重新回归课堂。我相信,在老师的反复引导下以及学生的逐渐成长适应下,班级的课堂纪律总体趋势会是越来越好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整体上看来高年级的班级大多数要比低年级的班级课堂纪律要好的原因。

二、教师方面的问题

同样一个教学班,有的老师能够将课堂管理得井井有条,有的老师却是经常被学生闹得讲不了课、下不了台。同样的班级,新来的教师往往课堂上问题频出,疲于应付,而大多数老教师在课堂上却怡然自得,游刃有余。这说明课堂纪律跟教师的个人素养和教学经验有很大的关系。教师个人素养包括专业素养、道德修养、外表形象、言谈举止等方面。在专业素养方面,教师要精通教学内容,吃透教学重难点,尽量保证自己不被学生问倒。在道德修养方面,正所谓“德高为范”,一个教师的人格魅力有多大主要取决于他的道德修为高低。很多时候我们的言谈举止甚至是相貌都受我们内心道德的影响。人们常说的“相由心生”也许就是这个道理。道德高尚的人,他的言谈举止自然落落大方、坦坦荡荡,在他周围就会形成一股难以抗拒的“气场”,吸引着学生向他靠拢。而道德低俗的人大多举止不雅、相貌猥琐、谈吐粗俗,若这样的人成为教师,我想很多学生是敬而远之的,更谈不上爱上他的课了,顶多是迫于他的淫威在他的课堂上装出一副听话的样子,内心指不定有多讨厌这样的老师。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愿意听课,至少要保证学生不讨厌任课教师,学生不要和老师有对立情绪,所以,要想有好的课堂纪律,老师首先要做到受学生欢迎和爱戴,要有感召力。

三、学科特点的问题

大家也许都有这样的感触,那就是平日里在教室沉默寡言、无心听讲的一些老师眼中所谓的“差生”,一到上体育课、音乐课、信息技术课等课堂上就跟换了一个人似的,变得非常活跃甚至成了班上的“领袖人物”。这反映的就是学科问题,有的学科因为需要学生动起来、积极参与,并能够让学生自由发挥,所以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而传统的理论讲授课学生从小就已经习以为常,毫无新鲜感,为此难以焕发激情。从这点上来说,化学课即可以说是“传统课”,要讲很多理论知识要做很多练习,更可以说是新课,新在哪里?一是它对于初三生来说确实是新开设的一门课程,二是它具有很强的学科特点,很多章节的课程都要伴随着实验。所以,作为化学老师,一定要发挥学科特点,创造条件多做实验,要是学校有实验室那就尽量多带学生去实验室操作、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另外,化学学科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原则,可以让学生很好地学以致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们在讲到酸的时候,我们可以给大家讲生活中喉咙里卡了鱼刺可以喝点醋来化解的例子;我们在讲到碱的时候,可以举石灰水的例子,告诉学生家里用石灰盖房子的背后所蕴含的化学知识,以及石灰墙返潮的原因。在讲到盐的时候,我们可以举厨房里的例子,告诉学生菜里为什么要放食盐,盛放油盐酱醋的容器有什么讲究等等,应该说生活中处处都有化学,我们不但要做教材上的实验,更要让学生回家利用所学自己动手做实验,去探究生活,追求真知。

篇3:对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思考

一、充分利用实验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托尔斯泰曾说:“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也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生物实验教学中, 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必须舍得放手, 让学生大胆尝试不要牵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走。 这样, 就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我就有这样的教学体会, 如《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 学生已经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了, 教师紧接着要求学生换用高倍镜找到一个细胞, 在这之前, 教师没有说明怎么调节高倍物镜, 但是允许学生结组讨论自由发挥, 这下整个课堂气氛活跃, 想办法的, 动手调节的, 连平时学习较差的学生都加入进来。 后来, 真的有学生找到了清晰的物象。 教师让这组学生演示讲解, 总结, 这组的学生踊跃发言, 自豪的神情溢于言表。 一次小小的成功, 对学生来讲也是一次莫大的鼓舞和激励, 给了学生继续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这样的实验课堂, 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积极性。

二、巧用生活资源, 做好实验, 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除了利用好现有的设备做好实验外, 其实, 许多生物知识源于生活, 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农村中学虽然没有城市课堂的现代化教学的灵动, 但也有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原野上蓬勃的绿意, 庭院里飞舞的昆虫, 信手拈来, 都是丰富的实验材料。如果生物教师充分巧妙的加以利用, 就会做到了事半功倍, 学生也会受益匪浅。 在做“ 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这一实验时。 教师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绿色植物来做实验。 这一实验做起来很复杂: 需要将天竺葵 ( 绿色植物) 避光处理遮盖叶片, 光照及室内处理才能得出结果。 于是教师到学生家里悉心指导、寻找最完美的实验方案, 没想到结果出乎意外的好, 有的学生利用不同的叶片, 滴加碘酒后, 颜色竟然有深有浅, 大家很惊奇, 教师与学生一起细心琢磨, 抽选不同植物继续实验, 反复多次, 竟然发现: 不同的叶在光下制造的淀粉的多少不同。 含淀粉多的叶片遇碘也时蓝色深一些, 反之, 颜色就比较浅。 那刻, 生物的神奇让学生震惊不已。 尤其班里那些爱动手动脑的学生, 课本知识往往满足不了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但这样的实验设计却让他们收获了满满的自信和成功的幸福。 对孩子来说, 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了新知, 该是何等的兴奋! 潜移默化中, 学生的创新热情被点燃了。 在此实验基础上, 我又让学生继续做了植物向性运动实验, 包括向光性、向地. . . . . . 学生乐此不疲, 甘之如饴, 表现了极大的耐心和毅力。 因此, 只要方法得当, 实验教学的天地随处可在。

三、多媒体链接生物实验教学, 优化课堂提高效率

多媒体的出现, 给生物课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炫动的画面, 优美的音乐, 声情并茂, 给学生崭新的视听感觉, 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 让课堂变得立体丰盈, 多姿多彩。 特别是在实验课上, 利用多媒体, 优化了课堂演示效果,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获得了知识。 在练习使用显微镜的实验中, 首先要了解显微镜的构造, 这些知识比较枯燥, 学生掌握起来有很大难度。交互式电子白板, 使问题迎刃而解。 利用它强大的拖拽功能, 采用比赛的方式, 让学生把显微镜的各部分组件重新组合。 学生跃跃欲试、争先恐后, 玩中学, 学中玩, 不知不觉的, 显微镜的知识在学生头脑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水到渠成, 学生顺利完成了后来的实验过程, 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恰切运用多媒体, 诱发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引发学生的注意力, 引起了学生的共鸣。 在和谐的学习环境中, 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都得到创新发展的机会, 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让学生的才情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生物教师小小的设计, 打造了属于自己的高效课堂。 生物实验课成为了学生的乐园。

总之, 新课程标准下的生物实验教学的方法异彩纷呈, 精彩迭出, 每个生物教师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只要能利用有趣的生物实验, 让生物课堂始终洋溢鲜活的生命力, 让学生每天以饱满的热情乐学, 那就是我们每个生物老师最大的幸福了。

参考文献

[1]叶佩珉, 赵占良.高中生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2]裴爱莉.实验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N].教师报, 2006.

篇4: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几点思考

(1)实验前要充分准备      (2)精心设计实验步骤

(3)扎实规范实验操作      (4)切实重视实验安全

【关键词】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

众所周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一般来说,初三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肯定对实验过程中新奇有趣的实验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但做完后教师要求学生将实验现象记录下来,将实验结论归纳总结出来,大多数学生就会面露难色,无所适从。因此怎样突破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瓶颈,抓好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提高初中化学实验质量就显得刻不容缓了。下面结合本人在多年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积累的一些经验,谈几点思考。

一、充分准备实验是前提

大家都知道,初中化学实验可分为两大块: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

1.对于演示实验,教师通常需提前到实验室做准备,第一步,先开好实验通知单,写明所需仪器及数量,然后在实验准备室自己提前动手做一遍,把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作一个估计,想好应对的措施,确保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演示成功,同时考虑好前前后后的操作衔接问题以及实验过程中随时出现的偶发因素,想好处理方案。第二步,走进教室后,教师应先讲清实验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和方法以及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实验过程中既要想方设法使学生有一点点紧迫感,又要使学生充满期待,充满兴趣。经过这样充分准备后,学生便会在教师的操作指导下,目不转睛地盯住讲台上教师的一举一动,更加深入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体会化学实验带给他们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2.对于学生分组实验,教师首先应同实验员一起事先给学生分组编号,清点所需仪器及数量,规范摆放各种仪器,待学生全部进入实验室后,教师应在学生正式做实验之前,宣读实验室规则,讲清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和实验操作要领,强调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及应对偶发事件的方法措施,通过这样精心布置后,学生动手做起实验来才会轻松有趣,教师指导起来才会得心应手,水到渠成。

二、精心设计步骤是关键

一个实验做得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实验步骤是否设计合理,方法是否得当,过程是否完整。教师只有对每个操作步骤烂熟于心后,才能给学生讲透实验要点,理清实验思路,协调实验过程,确保每个步骤到位。例如:在制取氧气的实验过程中,我就严格按照实验要求,提炼出每一个步骤的关键词

(1)、检-------检查装置气密性

(2)、装-------往试管中装药品

(3)、连???-------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将整个装置连接起来

(4)、加-------给试管内药品加热

(5)、收--------采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6)、撤--------先撤离导管,后撤离酒精灯

然后给全体学生细致讲解每一个步骤的具体操作过程,让全体学生做到心中有底、条理清晰、脉络分明。帮助学生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进而培养了学生的智力,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能力。

三、规范实验操作是保障

实验过程做得好与坏、实验质量做得高与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能否按照实验要求规范操作。如果不加思索,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那么整个实验完成效果如何就可想而知了,实验质量更是无从谈起。其实,任何一个实验的每一步操作都是相当严谨的,学生不仅要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细心操作,而且要确保每个操作准确无误,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以及实验操作能力是很有帮助的。譬如:在氧气的制取这一实验中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教师应要求学生双手握住试管下部,将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与试管口紧密相连,防止漏气,然后再放入水槽中。又譬如:在给试管装药品这一操作里,学生可采用纸槽送药品的方法,具体做法是:将纸槽折叠,然后平放入试管底部再竖立;也可采用药匙放置药品的方法,但后者不同的是要将药品放在试管口而后再缓缓竖立,使药品滑入试管底部。在学完水的过滤等知识后,我带领全体学生到实验室及时去做,结果发现大部分学生把滤纸捅破了,还有一部分学生将玻璃棒放的位置搞错了。由此可见,实验操作规范才是高质量完成实验的重要保障。

四、重视注意事项是根本

在化学实验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便是关注实验安全,尽可能减少或避免实验偶发因素的发生,要想做到这一点,重视每一次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就显得尤为重要。

注意事项其实就是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方方面面,毋庸置疑,如果对每一个实验环节格外重视,细心嚴谨,当然是完全可以减少甚至避免偶发因素产生的,譬如:在氧气的制取实验中最后一步应先撤离导管,后撤离酒精灯,如果不注意误将两者顺序倒置,就会使得水倒流入试管底部导致试管炸裂。又譬如:加热后的试管必须等其冷却后再用试管刷清洗,否则就会导致热的试管破裂。

综上所述,要想切实抓好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必须做到课前充分准备、精心设计实验步骤、严格规范实验操作、切实重视实验安全,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为目标,着眼于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双重培养,通过多条途征和多种手段来达到提高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学化学教学》

[2]《化学教学与研究》

[3]《教师博览》

篇5: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思考

白云中学

赵凤芝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用)》(以下简称新大纲)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认识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采取措施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本文结合作者教学实践,谈谈对初三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的思考。

一、目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反思

中学化学实验中大部分为演示实验,约占实验总数的9%以上。演示实验又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这种实验教学的常用模式是:实验前教师明确讲清有关的知识点,将实验方案和步骤以及注意事项明确地教给学生,再进行演示实验。然后再把实验现象、结果与所讲授的新知识作对应比较,最后由教师或学生做概括总结。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初中学生年龄孝好奇心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动机往往是以满足好奇心和感兴趣为主的。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在教学中主要抓以下三点:(一)强化演示实验教学

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人教版新教材按照义务教育新大纲规定的31项演示实验内容,在各章节中共安排了85个课堂演示实验。这些实验有的是对化学概念、原理的阐述,有的是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分析、验证,有的则属于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例如,在§2-1分子这一节教学中,补充了氨的挥发、碘在酒精中扩散(溶散)的实验,加深了学生对分子运动的感性认识,在§1-4燃烧和缓慢氧化的教学中,对白磷的燃烧演示实验进行改进,用球胆向烧杯的热水中缓缓通入O2,可看到热水中的白磷与O2接触后,也开始燃烧,产生火光。演示结束后,我请学生思考3个问题:1.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2.水中的白磷需要什么条件才能燃烧?3.红磷能不能燃烧?接着再补充演示红磷燃烧的实验,将少量红磷放在铁纱网上,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请学生观察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最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归纳总结出燃烧的条件。学生反映这样学既能理解,又记得牢。

(二)开发家庭小实验

新教材配合教学内容,共设置了13个家庭小实验。教学实践表明,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当我第一次向学生布置绪言课的家庭小实验--观察蜡烛色态、构造及点燃时的现象,并与课本第5页习题3配合作为家庭作业时,学生感到很新奇。而第二次布置家庭小实验——用玻璃杯、饭碗和小蜡烛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第7页演示实验1-1的改进),学生开始产生兴趣,大多数学生在家里动手做了这个实验,有的成功,也有的不成功。第二天到课堂上七嘴八舌询问老师,经过简要解释和指导后,有的同学回家又重复做了这个实验,一旦做成功了,其兴奋之情自不必说,学习化学的兴趣也随之激发出来。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实验活动

组织化学兴趣小组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很好方式,兴趣小组活动除了举办扩展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内容的专题讲座外,还以做化学趣味实验,制作实验教具、组织参观、进行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展开。在小组活动中我尽量发挥学生的特长,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实验。我还结合教学实际,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如学习§3-1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时,要求学生调查了解“你家附近的河水清澈吗?请问你们父母,在他们当学生时,这条河是不是像现在这样脏?”学习§1-4燃烧和缓慢氧化时,课后布置学生到汽车加油站、仓库观察“严禁烟火”标志,到车站了解哪些物品严禁带上火车。还开辟了“厨房中的化学”实验课题,让学生利用家庭厨房里现有的物品进行实验、观察,如观察没擦干净的铁锅、菜刀表面留下的锈斑;用久的热水瓶胆和烧水壶内沉积的水垢;比较食盐和白糖溶解性的大小;将鸡蛋放入盛食醋的茶杯中观察蛋壳表面产生的气泡以及限用厨房内的用品来鉴别精盐和碱面(NaHCO3)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四、加大实验教学改革的力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增强实验的探究性

在化学教学中尽管有较多的验证性实验,也应把这个过程当作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要注重引导学生有意地去设计探究性实验,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以同容积的两瓶盛饱和NaCl溶液和蒸馏水的鉴别为例:学生在学完溶液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探究将两种物质鉴别开来,并写出鉴别的方法和结论。学生起初会从已有的知识结构来考虑,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蒸发溶剂法,用这种化学法将两者区别开来。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学科、多层次的思考,从本质上分析二者的差异:饱和Na2Cl溶液存在Na+、Cl-和水分子,蒸馏水中只有水分子,这些差异导致了二者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上的不同。学生通过发散性思考,并通过具体的实验验证,得出了许多鉴别方法:(1)物理法----称重量法;电池导电法;物块在溶液中的浮力测量法。(2)化学法----蒸发溶剂法;溶质溶解法。(3)生物法----品尝法;新鲜蔬菜失水法。

2.设计联系实际的实验

为了使学生用化学知识理解和解释身边的现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增加一些贴近生活和社会实际的实验。例如初三化学教材中,没有“CO2溶于水”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举例说明CO2溶于水的现象,许多学生举出汽水中溶有大量的CO2的事实,教师也可以将一瓶汽水打开,学生通过透明的瓶体可以发现有大量的气体(CO2)逸出。但怎样演示“CO2溶于水”的实验呢?教师可以设计用一次性注射器来进行该实验,先抽取一定量的水,然后再从集气瓶中抽取一定量的CO2,通过活塞的运动来直观地进行CO2溶于水的实验,当压强增大时,CO2溶在水里的溶解量增加;当压强减小时,CO2溶在水里的溶解量减少。学生也可以自己动手做这样的实验。

篇6:初中化学教学优化设计的思考

提高教学效率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打造“高效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的关键。对于我们初中化学教师来讲,一本书一教就是几十年,教材内容早已烂熟于心,只有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寻找突破,做一个有思想、有追求的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下工夫,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务实,才能找到自己渐渐地失去的激情。

一、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

无论上什么形式的课,都要把自己的教学理念贯穿其中,我认为,河北衡水中学的“三转五让”教学模式和343课堂教学模式值得借鉴。所谓“三转”,是指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传授知识为知能并重。所谓“五让”,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自己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自己总结的要让学生自己总结。最可怕的课堂便是教师唱独角戏的课堂,最乏味的课堂便是方法单一的课堂。343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是“精讲少讲、主动学习、当堂检测”。努力实现三讲三不讲(三讲: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混知识点;三不讲: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也能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将有限的课堂40分钟时间花在重点、难点、关键点上。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体验、感悟、实践、交流、活动。上课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过程。

二、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概念教学

初中化学教材内容有三多:概念多、符号多、需要记忆的知识多,课本中有许多概念,如分子、原子、元素符号、化学式、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等,概念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困难,再加上学生的个性,包括智力、兴趣取向、能力水平、认知水平上存在差异,上课时,任凭老师怎样把概念陈述得多么准确无误,表达得多么清晰,课堂上却总显得死气沉沉,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听到云山雾罩。长期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利用多媒体电教设备将概念以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即可将呆板的知识变得活起来,留给学生一个清晰的主观印象。通过图片的展映给学生留下一个清晰的印象,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概念的基本涵义,能够用它们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并且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这种印象就会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还会为今后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溶液、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打下坚实的基础。给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插上腾飞的翅膀。

三、化学计算重在激发兴趣

化学计算类型多,计算量大,往往会使学生产生恐惧心理,有的学生甚至放弃计算。计算课也是学生最感乏味的课。所以要上好计算课关键在于如何“激趣”,学生只有对所学问题产生浓厚兴趣,才会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和动力,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例如在讲授“化学式的计算”时先设置一个情景,判断化肥广告的真假;在讲授“化学方程式计算”时,老师先让学生观看神舟九号火箭升空的视频,在学生心情激动、热血沸腾时,教师趁机提出:假如神舟九号所使用的燃料是液态氢的话,有50千克的液态氢完全燃烧需要多少千克的液态氧助燃才不至于燃料浪费?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后,老师即可帮助指导学生解决疑惑,讲明注意事项并进行训练。最后还要反复检测,在学生掌握了计算内容以后,经常还会出现许多问题,要么是方程式没配平,要么是书写格式不对,要么是粗心大意计算出现错误等。只有经过反复测试,反复练习,这些问题才能纠正。所以只有经过反复检测,才能达到强化巩固知识目标的目的。

四、“常识课”先学后教、作业当堂完成

初中化学课程中有许多“常识型”课程,如第二章第一节“空气”、第三章第三节“燃烧与灭火”、第四章第一节“我们的水资源”、第五章第一节“碳的几种单质”、第八章第五节“化学肥料”、第九章“现代生活与化学”等,这些内容尽管在大纲中的要求通常是“常识性介绍”,但这部分内容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及与高中化学有密切的联系,对于提高学生综合性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这部分教学内容,难度不大,要求不高,通俗易懂,且容易引起学生兴趣,便于学生自学,所以这部分内容教学时采用自学、检测、当堂完成作业的“一学一教”的方法。

第一步出示目标。教师在课前可以给出学习目标或学习提纲,作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并指导自学的方法,对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可要求学生当堂识记。第二步自学。学生在明确本节课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在书上自己寻找答案,以培养他们的阅读自学能力。教师要检查学生在课本重要知识点下面有没有画上记号,适时表扬自学得既认真又速度快的学生。第三步检测。采取口答或讨论的方法,教师予以点拨、归纳、补充、更正,使学生所学知识进一步条理化和深化。

篇7: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化学概念在每节课都要会涉及到,化学概念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各事物反应形式和变化关系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理论体系性。学生对化学知识深入的学习,能真正地掌握住化学知识的精髓,必须从对化学概念深刻的理解,牢固而准确地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开始。只有这样才能对化学变化中的物质和规律有清晰的认识,进而实现在实际生活中对化学概念进行应用。准确到位、多角度剖析概念内涵和外延;利用语言的准确性,精准捕捉概念易混靶向点;让概念爬上实验的楼梯,演绎解析概念本质;用直观法突破概念教学重点,让难点层层剥落。

关键词:化学概念 教学 实践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5(c)-0172-02

初中化学知识的学习,学生化学概念掌握不到位会对化学知识的精准把握产生阻力。学生解题出错,多是在化学概念的精准把握与灵活地运用上。如何让化学概念课不流于形式化,需要教师在化学概念课的学习中,厘清重难点,有针对性地突破。关于初三化学概念课的教学反刍

1.1 初三化学教材中的基本概念是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如果基本的概念没有掌握住的话,那么对后面知识的学习就会产生很大的牵绊,学习就会受阻。可见,学生基本概念的牢固掌握,是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方法突破化学概念重难点的教学,帮助学生更轻松地理解和牢固的掌握,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地尝试,势在必行!然而教师往往容易忽视化学概念的强调,教材概念语言组织不够严密。在概念教学中,对于重要的概念必须反复强调,对比总结。

1.2 初三学生对化学术语掌握不熟练,懒于探究区别近似概念

对于初次接触化学知识的学生来说,普遍存在化学概念抽象难懂的感觉,尤其是化学概念中存在一些描述性材料,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就对化学概念的学习产生畏惧,误认为化学是一门需要死记硬背的理科。但由于一些化学概念的抽象性,学生掌握起来确实有一定难度,尤其是词意相近实质不同的概念,不能正确地把握运用。初中化学概念课教学现状

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知识的基础,是培养化学能力的前提。对于化学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忽视了学生自己归纳概括能力的培养,忽视了概念文字的严谨性和科学性,那么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就普遍欠缺那种一丝不苟的冶学态度,更缺乏严谨的科学研究的习惯。目前,由于初三课程内容多,时间紧张,对于概念多数师生在挖掘深度上欠缺。通过概念“打眼点”,去把握概念的精髓还是缺乏力度的。

2.1 课堂上概念教学剖析方法欠妥

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在课上,对于概念突破方法选择的不适当,造成对概念教学剖析不深入。初中生能对周围的事物形成初步的认识,对自然科学方面高度概括的概念性理论知识,已经能够更系统地归纳,较严密地接受科学概念观念。他们对实验性操作的内容更感兴趣,但是,也要注意不能喧宾夺主。概念教学是教学的基础,也是教学内容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概念教学实施时应当充当结合初中学生学习的特点进行,不能进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应该进行行之有效的启发式教学。

2.2 实践中概念教学未做到“以生为本”

初三课程学习的内容与深度,随课程总数增加而增多,但都突出了能力的培养。初中学生必须善于对知识的自己积累。老师在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思维方法、思维能力与化学知识内容掌握的准确性上大力培养。培养学生掌握大量的概念原理与公式的基础上能对知识进行实际的简单的应用。大多数学生的依赖性较强,遇到难于理解的概念,存在机械掌握一一认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要重复记忆就能够轻松应付。但是时间长了学生也就对化学失去了兴趣,对于概念也就产生了厌烦,不愿、不能准确的记忆和运用。

2.3 僵化的概念教学造成学生不能融会贯通

初中生独立学习能力尤其重要。但教师普遍存在让学生对概念死记硬背的现象,对概念学习中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关注不够。以至于学生脱离开课堂遇到问题不能举一反三,不能融会贯通。

初三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一定的加强,但不能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多数的学生在学习上缺乏应有的耐心与定力,不能把握住自己。老师关注不够就会把精力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偏离概念知识的学习,严重影响化学概念的掌握。需要加大力度克服学生依赖性与被动性,培养初三学生的自觉性,明确学习目标,能够主动地深入学习。厘清化学概念教学重点,靶向难点突破

初中化学概念共有200来个,这些概念可以分为几大类,对于这些概念的教学的重难点就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将易混的概念区分开,牢记并能做到灵活运用。对重难点的突破,笔者认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概念进行分类。对不同的概念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初中化学课概念时,对概念课重难点突破的教学方式,需要 因“概念”而异。

3.1 准确到位、多角度剖析概念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形成,多数是从大量的同类事物具体例证中概括发现的某事物的共性的过程。教师对化学概念的讲解时,需要在对概念深刻含义的理解上,分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每个化学概念都有各自的关键词,教师需要对化学概念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找到概念中的关键词,便于学生准确而深刻的理解化学概念。概念教学准确到位才能深入到化学概念的实质,多角度展开分析,有利于学生读透抓住化学概念的精要。

对化学概念的理解需要全面,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才能灵活地运用,才能将化学概念真正地掌握住。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抓住关键词帮助学生剖析、理解化学概念的本质,领会化学概念的本质内涵。如,酸碱指示剂的概念,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示无色酚酞、紫色石蕊溶液分别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和稀硫酸中所产生的不同颜色,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得出概念。实验中锻炼了学生的实验技巧,形成概念。如概念“催化剂”学生在理解“改变”一词时,存在片面性,理解为只有加快。笔者在突破这一概念中的两个词“改变”和“不变”,帮学生深入揭示关键词―― 不仅包括加快,还包括减慢;其中的“不变”,不仅包括质量的不变,也包括化学性质的不变。笔者让学生实验一组,做二氧化锰对氯酸钾分解加快速率实验;实验二组,做负催化剂减慢速率的实验演示;实验三组,将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残留固体进行溶解、过滤并烘干二氧化锰,让学生彻底理解“改变”和“不变”两个词意。氧化反应概念中的“氧”,学生误解为氧气,笔者在教学中,对概念中的氧,帮学生分析不仅仅局限于氧气,还包括含氧化合物中氧。在化学概念的教学中,笔者对概念进行多方法剖析,有效地帮助学生准确靶向概念含义实质,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3.2 利用语言的准确性,精准捕捉概念易混靶向点

初中化学教材中,涉及到的概念有的比较相近,容易造成学生因不能准确的比较而造成混淆。对于这些易混淆的概念,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认真的比较,慧眼区分,找出概念之间的联系,准确捕捉到语言表达上的易混点。如,人教版初中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在学习这一课时,有两个易混的概念就是“氧化物”和“含氧的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应强调两点:第一,必须是两种元素组成;第二,其中一种必须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才叫氧化物。像氯酸钾(KCIO3,)虽然含有氧元素但不属于氧化物。因为它是由钾、氯、氧三种元素组成。在“氧化物”的概念上,有些同学会误解为“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就是氧化物?”在概念教学的过程中,笔者为了突破概念重难点,让学生产生先入为主的印象,直接给出氧化物的定义并分析:“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为了绕过学生能够准确捕捉到概念之间的易混点,笔者趁机提出问题:“是不是含氧元素的化合物就叫做氧化物?”,为学生留白比较“氧化物”和“含氧化合物”两者之间的异同。共同点:(1)都含有氧元素,都是化合物。(2)氧化物:有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注意到易混点是:氧化物只有两种元素组成的。而且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举例:H2O,CO2,CO。而含氧化合物: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注意:含氧化合物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超过了“氧化物”的范畴。举例:H2O,CuO,KCIO3,HNO3。由此可以看出氧化物一定是含氧化合物,但是含氧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但它们都是化合物。

在教学中通过不断比较高度类似的概念,突破的概念教学重点的方法是,抓牢概念自身特点,及时比较发现概念间易混点。学生才能真正的掌握概念的内涵,在复杂多变的化学概念学习之中才能屹立不倒。

3.3 让概念爬上实验的楼梯,演绎解析概念本质

不少化学概念的形成源于实验,需要将概念还原到实验中,实验可以调动学生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思维,透过有趣的实验现象理解化学概念的实质。让概念爬上实验的楼梯演示操作,引导学生自觉对概念作出正确的推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

如,初三化学教材的绪言部分,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个概念,对于初学者而言,让概念爬上实验的楼梯,就能激发学生兴趣,洞悉概念本质。如“水的沸腾”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水变为水蒸汽再冷凝成水,再如水结成冰、电灯发光等,学生自然总结出整个变化的本质―― 只是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 的物质。通过实验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质的变生成新物化叫物理变化。通过实验学生很容易抓住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

3.4 用直观法突破概念教学重点,让难点层层剥落

在化学的概念教学中,学生对抽象化学概念理解困难,单靠语言表述学生很难理解难点。必然会形成学生认知过程中的一大障碍,严重影响了学生更进一步的学习。为突破概念教学难题,选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可化难为易,能更形象、更方便地理解掌 握化学概念,提高教学效果。

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要强调以人为本,初中生的思维仍然是以直观为主。较微观的化学概念学习可借助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如:原子、分子的结构,这些微观粒子学生难以想象的。借助模型演示的形象和直观性,在理解原子、分子的概念会很轻松。不少同学错误认为“分子就一定会比原子大”,为突破“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这一难点,笔者借助多媒体直观教学法,将化学反应过程展示给学生:在化学反应时,分子分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突出本质,突破概念教学重难点。

总之,概念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充分考虑初中生学习特点,分析他们对概念接受的难以程度,变换教学手段,突破化学概念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能动思维理解化学概念的实质。不同的概念,应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教学。以上四种方法在概念教学中普遍用到,各有特点,并且有时还可将几种方法一起连用,达到最佳效果。易混的重要的化学概念,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习题,帮助学生对化学概念的再现与升华。

参文考献

篇8:对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思考与尝试

一、做实验, 形成概念

化学概念是化学现象的抽象和概括, 学生通过对化学现象的观察、分析、概括形成的概念, 理解透彻, 记忆深刻。所以, 在概念教学中, 我总是千方百计从实验着手。如学习“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 首先由学生测出室内温度, 并在两个试管中分别加入10 mL的水, 再由教师分别在两个试管中缓缓加入食盐和硝酸钾的固体, 当学生发现食盐不能再溶解, 而硝酸钾仍能继续溶解时, 通过提问, 学生不难得出结论:在此条件, 食盐的溶液是饱和溶液, 硝酸钾的溶液不是饱和溶液.然后我问:“此条件是什么条件呢?”那就是温度为室温和溶剂的量为10 mL。接着我问:“如果改变温度和溶剂的量, 会出现什么现象?”这时, 我在食盐溶液中加入5 mL的水, 振荡后, 学生发现溶液中剩余的食盐溶解了, 这时我又问:“溶液还是不是饱和溶液?”学生肯定地回答:“是不饱和溶液。”这时我马上指出:“所以, 我们把一定温度下, 在一定量的溶剂里, 不能再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在改变温度或溶剂的条件下, 可以互相转变。”只有指明在“一定温度”下和在“一定量的溶剂”里“饱和”才具有确定的意义。实践表明,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形成的概念, 学生能透彻理解, 牢固掌握。

二、抓要点, 领会概念

概念教学中, 要指导学生弄清是怎样叙述概念的, 概念分几个层次, 有哪些要点和关键词, 使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剖析每个概念, 深刻领会每个概念的含意。例如, 在学习“固体物质的溶解度”这个概念时, 我抓住以下要点引导学生分层次理解:A.一定温度;B.100 g溶剂;C.饱和状态;D.溶质的克数。其中ABC是缺一不可的三个条件, D是结论部分, 即必须在满足三个条件下, 溶质的克数才是溶质的溶解度。又如在学习催化剂的概念时, 我抓“改变”和“没有改变”等关键词语, 阐述催化剂能改变什么, 什么没有改变, 学生马上回答:“催化剂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度, 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改变。”由于抓往了概念的要点和关键词, 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更加深刻。如有这样一道习题:把干燥纯净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15.5 g装入大试管加热, 待反应完全后, 有4.8 g的氧气放出, 将试管中的剩余物质溶解干燥后称重, 质量为3.25 g, 问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不少学生面对该题思维混乱, 一时不知从何入手, 有部分学生是利用氧气的质量, 通过化学反应方程式求解。为此, 我要求学生思考三个问题: (1) 二氧化锰在反应中起什么作用? (2) 反应完后试管里有什么物质?学生通过认真地思考和分析后, 突然醒悟过来, 觉得题目太简单, 只要用混合物的量减去催化剂的量, 就可得到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

三、明特征, 区分概念

在化学教学中, 有些概念既有本质的一面, 又有内在联系的一面。教学中如果注意某一概念的本身, 忽视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那么, 就会使学生对概念理解不透彻.因此, 我常采用对比的方法, 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进行对比, 使学生弄清概念的异同。例如, 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纯净物等概念的对比, 酸性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的对比等, 都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只有在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进行比较, 才能使学生正确地理解概念, 灵活地运用概念去解决问题.

四、抓关键, 理解概念

化学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 常包括定义、原理、反应规律等。其中每一个字、词, 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是经过认真推敲并有其特定的意义, 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 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 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 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例如, 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 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 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 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 (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 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 (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又如在初中教材中, 酸的概念是电解质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其中的“全部”二字便是这个概念的关键了。因为有些化合物如NaHSO4, 它在水溶液中电离, 既有阳离子H+产生, 又有另一种阳离子Na+产生, 阳离子并非全部都是H+, 所以它不能叫做酸。因此在讲酸和碱的定义时, 均要突出“全部”二字, 以区别酸与酸式盐、碱与碱式盐。

五、举反例, 强化概念

一般说来, 课本上都是从正面阐述概念.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 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正面认识概念的基础上, 有意引导学生从反面或侧面去分析, 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每一个概念.例如, 针对电解质酸的概念, 我先提出这样的问题:金属能导电, 是不是电解质?碳酸氢钠溶于水有H+生成, 它是酸吗?由于学生对概念理解不全面, 课堂上学生答错率较高.这时引导学生对照概念逐步分析:金属能导电, 但它是单质, 不是化合物, 所以, 不是电解质.碳酸氢钠电离虽有H+生成, 但阳离子不全部是H+, 所以不是一种酸。通过举反例, 使学生懂得概念中的关键词的重要性, 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在概念教学中, 既要使用正例, 有时也要使用反例。反例虽然不具有概念的关键特征, 但在无关特征方面却可能和正例有许多相同点。又如2CuO+C=2Cu+CO2是置换反应的一个正例, 而CuO+CO=Cu+CO2是置换反应的一个反例。两者生成物是完全相同的, 反应物也都是两种且一种为CuO。像这样极为相近的正例和反例, 正是学生学习中易混淆而需要教师加以指导的。研究表明, 在教学中使用与正例相近的反例, 并将他们进行比较, 有利于突出概念的关键特征, 提高概念学习的效果。

六、做练习, 巩固概念

在讲授每一个概念后, 注意整理一些相应的巩固性习题, 让学生思考回答, 对学生掌握、深化基本概念是行之有效的。特别是复习过程中, 如果给学生出以下一个填空题:“元素种类是由 () 决定的, 元素间的本质差别是由 () 决定的, 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是由 () 决定的, 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 () 决定的。”学生通过该题必能进一步巩固元素这一概念。为使学生综合运用知识, 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甚至可以指导学生改编或自编习题, 但应注意知识的循序渐进, 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 又能巩固化学概念, 提高学习效果。

篇9: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演示实验,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

演示实验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而直观的感性信息,增强教学的形象性与趣味性,有利于学生掌握抽象且深奥的化学概念与定理,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有效途径。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课堂演示实验,以实验来向学生展现丰富、鲜明、生动而形象的感性材料,强化学生的理解,让学生通过观察掌握规范的实验操作方法与技能。具体而言,教师需做好以下几点。

(一)确定明确的实验目标

实验不是过场,不是教学的摆设,而是学生认知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在设计演示实验时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明确通过这个演示实验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演示实验的功效,使学生对原本抽象、枯燥的化学知识产生更为深刻的认知,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真正理解与掌握。

(二)提前做好实验准备

教师在实验前要反复进行实验操作,以确保实验的流畅性与准确性。因为教师的演示实验既是学生获取感性认知的主要手段,又是学生动手操作的一次示范。如果教师在演示实验中出现错误,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还会降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与化学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要在课前精心准备,多次实验,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与流畅性,如此才能推进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强化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与综合能力。

二、重视学生实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现代教学提出学生不是被动的接收者,而是主动的构建者。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展开主动探究,在探究中获取基本的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一)设计更多的探究性实验,让学生有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

现行教材实验分为验证性实验与探究性实验两大类,我们要在做好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为学生设计更多的探究性实验,让学生有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真正成为实验的主人,进而在实验中达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与灵活运用。

(二)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在具体的实验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实验并不只是让学生按照教材上的方案,抑或是由教师制定方案进行机械操作,而是要让学生进行独立而积极的思考,能够结合所学知识,联系现实生活来展开积极而主动的探究。因此,在实际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各种可能并制定相应的实验方案,进而展开主动探究,在实验中验证各种假设,以达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与掌握。

(三)引导学生做好实验后的反思,学生掌握实验技能

实验并不是最终的教学目标,而是一种教学手段,是一种技能,其目的在于以实验为桥梁,带领学生走进化学世界,提高学生的化学技能。为此,我们不能只是单纯地让学生操作,更要让学生学会反思,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实验中的优势与不足,并加以改进。久而久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还可以让学生在反思中不断进步。

三、开展课外实验,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

正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堂教学时间有限,重在让学生掌握方法,而课外拥有更为宽广的学习空间,是学生运用知识、展现自我的最佳舞台。因此,我们要在搞好课堂实验教学的基础之上,开展丰富的课外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真正地爱上化学学习、学会化学学习。

(一)组建兴趣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最为流行、最为有效的学习方法,我们同样可以将其运用于课外化学实验之中。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将全体学生按好、中、差特定的比例将全体学生分成若干个实验兴趣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外实验,这样分组可以有效避免学生个体实验的盲目性,真正发挥全体学生的优势,实现优生带中差生,从而让全体学生都能够真正地参与到课外实验中来。

(二)取材便利

课外实验要面向生活,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参与的激情,真正使化学教学走向生活,走进社会,让学生在探究中感受生活与化学的关系,享受化学实验所带来的乐趣,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化学素养。

(三)加强教师指导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提倡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等于对学生放任自流,而是要加强教师的导向性,给予学生必要的启发与指导,为学生指明方向,从一个新的角度与层次来指导学生的课外实验,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主体作用,在课外实验中展开主体探究,享受学习所带来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倪海燕.浅谈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途径[J].理科考试研究,2012(24).

[2]王美满.浅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素质的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09(7).

[3]韦玉甘.新课标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浅谈[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9).

[4]丁健琦.新课程下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之我见[J].考试周刊,2007(13).

[5]吴高鹏,杨发群.化学新课程中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39).

[6]莫海峰,陈秀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与创新[J].湖北中小学实验室,2001(3).

[7]曾亚平.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3(12).

[8]王兆芹,郭京花.加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尝试[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1998.

[9]孔卫忠.浅谈初中化学实验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1(5).

篇10:初中理化实验教学的现状与思考

苏占平

时代发展到今天,中国的基础教育至少要分成农村基础教育和城市基础教育。中国城市与农村的差别造成了这两块教育的资源——硬件资源、软件资源极大差异。我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初中物理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这一块有些思索,写在这里供有心意者评鉴。

一、初中实验教学的现状

1.农村学校实验室无采暖设备

北方天气深秋已凉,冬寒、春冷实为经常,实际教学中我虽带领学生不畏苦寒于实验室求知、求索,但学生瑟缩仅凭兴趣尽力实验,然更多学生几乎无力实验,教师无奈全凭一腔热血,这样的课后师生都易感冒,健康身体也够呛,天气更冷难以为继。

2.农村中学仪器室狭小

农村旧址无翻修初中几乎都是如此,仪器室狭小,且实验用品不能做到合理摆放。根本原因在于各校房舍紧张,且实验室都是由教室改建而来,本着仪器室与实验室就近规划自发的原则,仪器室为楼道走廊铁皮分割后内有室内门直接连通实验室所成,简单说这一单元是“两室无厅无卫无采暖”,有电无水,如此狭小。

3.城里各校实验教学硬件配备显然比农村任何学校都更到位

以区上第一重点中学为例:初中部以10多个平行班为标准配建,实验室、仪器室、准备室、多媒体投影教学一应俱全,高中部以20多个平行班为配建标准进行了配建,确为“样版中学”全区各级观摩学习之地,但一般的学校却离此标准相差甚远;另一方面,软件也不容乐观,一些学校在组织资源实施实验教学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且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的情况又不同。

4.农村初中教师流动性大

致使农村各校实际上没有从根本上实现过实验教学的专门化建设,以我在的中学为例从建成独立的化学、生物实验室与物理实验室至今的6年多以来,物理的科任教师同时是实验员实验室管理人员,实验室卫生负责员,这在农村是一个普遍现象且没有实验课时的独立划分与考核,老师负担全部,只是这种负担由于农村学生的减少有所减轻,这实际上对实验教学明显产生不利影响,而这种情况并非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不知,而是整个教育局工作思路或工作重点不在这上面。

5.城市各中学“实验教学的系统性”是有的

由于同年级的平行班数目多,而课程进度比较统一,“实验教学”特别是学生分组实验部分开出率不足。以第二中学为例,九年级8个平行班在义务教育的最后一个完整的学年2011~2012学年物理学生实验共做了两次,并且包含“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中的物理这一科目的实验操作。

二、初中实验教学的思考

1.战略上讲农村初级中学走了两条路,一条是撤点并校,另一条是原址改建,这种方法的好处是一可以直接解决实验教学的硬件配件问题,二可以稳定教师队伍为各校组织实施系统实验教学提供可行性保障,教育局对农村教育的工作重点之一,应该赞同,叫好!

2.战略上讲城市各中学的拆建和新建学校也与上面有类似功效,只是更加深化了中学教育的综合性提高,当然实验教学的实施会更加到位和充足。

3.在硬件加强的战略性实施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当下”我们实验教学的实施应怎么办?显然不能坐等,最好是各校领导重视,不要一风阵风!科任老师和实验员要组织让学生实验,不要怕麻烦。社会要重视,不要只看“无用”的分。物理考核要改革,不要让实验操作考试成“摆设”。

大家都知道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就我个人的观点认为:实验,特别是学生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灵魂,是学生爱上物理,爱学物理的最好法门。而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绝对不是考试时纸上答出的实验题的分数,它一定是在学生动手实验过程中产生在学生脑海里的,日后被学生自己领悟的一种技术。

上一篇:查干湖的导游词下一篇: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