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司法公信力的提升

2022-12-15

顾名思义, 司法公信力就是公信力在司法领域中的体现, 它反映了司法权力与社会的关系, 是“司法与公众之间的动态、均衡的信任交往与相互评价。”[1]司法权的公权力属性决定司法需要公信力, 公信力是公权力存在的合法性基础。司法公信力关系到社会公众对司法的信任程度, 全面推进实施依法行政,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予以高度关注。

一、我国的司法公信力现状

近年来, 随着法治建设进程的推进及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 司法公正及司法公信力也成为民众热议的话题, 司法不公、司法腐败及司法执行难的问题屡见不鲜, 司法公信力现状值得堪忧。具体来说,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形:

(一) 司法不独立

《宪法》第126条明确规定了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 但实践中审判受行政机关干预的现象时有发生, 审判结果被党政负责人任意改变的现象仍未禁止。司法独立尚未落实到位, 司法不独立的现象仍然存在。

(二) 司法不公

司法作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若连最后一道防线都坚守不住, 后果可想而知。“一次不公正的审判, 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 司法公正与否严重影响公众对法制建设的信心。

(三) 司法腐败

“凡法事者, 操持不可以不正”, 司法领域中存在的办金钱案、办关系案及人情案的现象严重影响民众对司法的信任, 成为提升司法公信力的绊脚石。让权力在阳光下进行, 是有效遏制司法腐败的重要手段。

(四) 司法判决执行难

定纷止争, 化干戈为玉帛, 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也是司法价值的体现。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 法律的权威来自执行, 如果法律失去了执行力, 司法判决沦落为一纸空文, 不仅会损害司法的权威, 也践踏了“权利损害必有救济”的现代法治原则。

二、司法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分析

当前司法领域中存在的问题, 与我国现阶段司法体制不完善、司法职权配置和运行机制不科学密切相关。

(一) 司法权地方化

地方化司法源于分级管理的司法体制设计, [2]现实中一些地方党政机关或官员干扰司法的现象备受诟病, 严重妨碍了司法机关独立公正地行使司法权力, 影响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探索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 推动司法管理体制改革成为今后司法改革的重要课题。

(二) 司法权行政化

司法权、行政权作为影响法治建设进程的重要因素, 属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权力, 有其各自的运行轨迹。但是实践中, 司法权的运作却渗透了过多的行政权的特性, 使司法权能异化, 背离了“权利分立”的基本精神。[3]

(三) 司法职业化困境

“徒法不足以自行”, “如果说法院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那么法官就是这道防线的守门人。”[4]高素质的法律职业群体是法律实施的保障。然而我国司法职业化特别是法官职业化还面临诸多困境, 诸如法官职业准入门槛低、法官选任和晋升制度不健全等。

三、完善司法公信力的对策

(一) 司法体制改革是提升司法公信力的根本出路

司法公信力的提升需要完善的制度予以保障, 当前司法体制内存在的顽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司法公信力的提升, 司法体制改革迫在眉睫。

1. 保障司法独立

司法独立是司法公信力产生的制度基础, 司法独立意味着司法拥有独立的话语权, 与立法权、行政权相分离, 司法权的行使可排除其他权力的干涉, 司法拥有终局裁判权。要保障司法独立, 首先须优化司法职权的配置, 解决法院系统内部权力结构的问题;其次要完善法院内部机构之间的分工;最后理性看待不同审级法院间的相互关系, 科学划分上下级法院的工作职能, 保障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的制度建设, 推动建立分工合理、职责明确的新型司法体系。

2. 实现司法公正

公正是司法的灵魂, 正如佛兰西斯·培根所说:“一次不公的裁判比起多起不平的举动为祸尤烈, 因为这些不公的行为只不过弄脏了水流, 而不公的裁判则把水源败坏了。”[5]司法不公会严重损害公众对司法的期望和热情, 引发司法信任危机。要实现司法公正, 就必须保障司法程序的公正, 实体公正是司法获得公信力的重要前提, 程序公正可以弥补实体公正可能存在的局限。

3. 增加司法透明度, 加强信息公开

“没有公开就无所谓正义”, [6]程序公开是现代司法的基本原则之一, 是司法公正的内在要求。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 司法权的运行只有置于“阳光”之下, 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公司公正。为提高司法公信力, 必须增加司法透明度, 加强信息公开。全面推进司法公开, 着力打造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状态, 构建阳光司法机制, 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二) 法官职业化建设是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关键所在

高素质的法官职业群体是法律实施的保障, “法官必须是负有技巧、能够理解社会政策和掌握实践理性知识的人。”[7]针对我国当前的法官制度, 提出如下建议。

1. 提高法官选任标准

我国《法官法》第九条和第十条, 将初任法官的标准界定为:年满23周岁, 取得司法考试资格, 或外加两年工作经验。然而具备这些条件并非意味着就是优秀的法官。英美法系国家, 其法官多来源于律师队伍, 具备深厚的法律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认知水平。与英美法系国家相比较, 显然我国的法官队伍进入门槛较低, 可适当借鉴英美法系法官选任标准, 适当提高其准入门槛。

2. 完善法官保障制度

法官的独立是司法独立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为法官提供必要的保障则可以说是法官独立断案的基础。完善法官保障制度, 不仅有助于法官秉公执法, 也能有效吸纳优秀人才到法官队伍, 提高法官群体的整体素质。保障法官在行使职权时免受外界干涉是法官保障制度的职业基础, 法官一经任用, 非因法定程序和条件不得随意被弹勃、撤职或调换工作。其次, 提高法官待遇确保法官不为生计奔波、不为金钱诱惑, 保持清明廉洁, 从而有效避免司法腐败现象的出现。

3. 建立法官职业道德准则

除在制度上对法官予以切实保障外, 设立法官内在约束机制也是必要的。法官作为维护社会正义和稳定的重要力量, “公堂一言断胜负, 朱笔一落命攸关”, 法官严格执法, 不畏强权、不徇私情、不谋私利、清正廉洁是法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制定《法官职业道德则准则》是司法公正的需要, 也是落实法官惩戒、辞退机制的重要措施。

司法承载着树立法律权威、维护社会正义的使命, 司法公信力的提升与否则关系着法律权威的树立与法治社会的建设。提升我国的司法公信力,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任重而道远。

摘要:现代社会司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司法公信力成为法治社会的重要基石。然而当前我国司法实践中司法不公、司法腐败、司法判决执行难的问题时有发生, 司法公信力现状却不容乐观, 提升我国的司法公信力刻不容缓。深入了解我国司法公信力的现状, 才能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 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司法公信力。

关键词:司法公信力,司法独立,司法公正

参考文献

[1] 关玫.司法公信力初论一概念、类型与特征[J].法制与社会发展, 2005 (4) :134.

[2] 张吕好.妨碍公正的司法地方化必须去除[J].民主与法制 (周刊) , 2014-2-25.

[3] 肖松平, 叶仲耀.司法权的行政化——对死刑复核程序的审视[J].当代法学, 2001 (10) :35.

[4] 张吕好.妨碍公正的司法地方化必须去除[J].民主与法制 (周刊) , 2014-2-25.

[5] 肖松平, 叶仲耀.司法权的行政化——对死刑复核程序的审视[J].当代法学, 2001 (10) :35.

[6] 肖扬.人民法院改革的进程与展望[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0 (3) :5.

[7] 培根.培根论说文集[M].水天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193.

[8] 伯尔曼.法律与宗教[M].梁治平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48.

[9] 左卫民, 周长军.变迁与改革—法院制度现代化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0:234.

上一篇:2489例烤瓷修复体的选色分析下一篇:浅析当前形势下如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