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法院司法公信力现状之考察剖析

2024-05-09

基层法院司法公信力现状之考察剖析(精选3篇)

篇1:基层法院司法公信力现状之考察剖析

提高司法公信力的路径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2008年11月24日,湖南郴州私营企业主彭北京在网上发布《决斗书》,要求与郴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李晓龙及该院执行局局长郑建华进行决斗。彭在《决斗书》和《我为何要与法官决斗》的文章中称,1999年,他在一起股权转让纠纷民事诉讼案中,被郴州市中级法院违法判决和违法执行,致其损失数千万元。虽经连续8年的申诉、控告和依法维权,终未有结果。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只好选择向法官要求“决斗”,“以原始丛林法则决一生死”。“决斗门事件”随后被各大网站和媒体转载,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彭北京向法官提出的决斗,在表面上看对司法制度和司法权威的挑战,而在实质上是对司法腐败的最后抗争。这是司法公信力弱化、司法权威丧失的一个信号。不容回避,当前司法困境的现实表现之一,就是法院的权威、公信力较低。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沈德咏曾指出:“部分群众对司法的不信任感正在逐渐泛化成普遍社会心理,这是一种极其可怕的现象。”近来出现的杀法官、泼硫酸等恶性事件,网上相应出现一些负面舆论,都反映出问题的严重性。司法出现的问题,以及民众对司法不信任的根本原因,当前主要集中体现于“三不”问题,即司法不公、司法不廉与司法不力。司法不公、司法

不廉与司法不力严重腐蚀人们对司法公正的信心,导致人们对法律的信仰危机,损害了司法权威和司法公信力。

二、目前影响司法公信力的主要因素

影响司法公信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就人民法院而言,有内部的原因,也有外部的原因,并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法制环境密不可分。

(一制度架构因素

1.社会转型期需调处大量矛盾纠纷,司法资源却很有限。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利益格局多元化,人民群众诉求多样化,对司法的期待也越来越高,主要表现在对司法功能更加认同,对司法公正更加关注,对司法效率更加期盼,对司法过程更加重

视。然而,由于法治体制尚未建立,社会资源配置及矛盾解决,仍是党政主导。司法的资源,包括其权威、独立性及资源配置调整的能力十分有限,对一些敏感案件的处理常感力不从心。

2.社会逻辑与司法自身逻辑的冲突因素。司法,是对冲突的事实及诉求进行判断和处断,司法的中立性、被动性、亲历性,司法官的独立性以及相生伴随的德性和才能,是司法的逻辑。但在中央几圈统揽型体制之下,以“上令下从”为特征的行政逻辑,才是各种权力运作中共同的根本行为逻辑。在此之下,司法作为社会整体管治体制的一部分,其内部独立自治的程度十分有限,它的中立性与被动性也受到一

定限制。在外部,为配合中心工作,司法需要采取某种比较主动的姿态,如最近网上炒作的湖南某一法院下农村帮助农忙被炒作为不务正业,对法院形象造成负面影响;在内部,法官办事员化,上命下从的行政原则渗透于司法,影响法官独立裁判。

(二传统诉讼文化的影响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由于长期的人治传统,在诉讼文化中存在深深的“清官”情结,当事人自身对诉讼程序规定往往予以漠视,寄希望于清廉的法官或者说上级部门来解决自己的纠纷。由于不是期望于法律而是希望执法的法官或者说其他的手握有权力的人来解决纠纷,造成对法律与法官的不信任,这种对法律与法官的不信任的后果就是当事人在诉讼时对诉讼本身所抱有的期待结果与法院处理的结果

相悖时,则认为是“人”的原因,从而走上法定诉讼程序以外的信访之路。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发生了纠纷,首先想到的仍然不是通过诉讼渠道解决,而是找有权力的人干预或亲自用非法手段“摆平”对方。即使进入诉讼程序,也是先托关系,找熟人,不相信司法机关会公正地处理案件,相信通过权力的干预会使案件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官司败诉后,若感到不公平,便走上访之路,四处告状,希望能找到“大官”为自己申冤,近几年,涉诉信访案件不断上升就是一个例

证。这说明官本位思想、权大于法的思想在一些人的心目中

根深蒂固,而通过权力干预使问题得到解决的现实,更加深了人们对司法的不信任感,影响司法公信力的提高。

(三法院内部系统制度设置不合理因素

1、法院内部绩效考核指标设置不合理对提升法院公信力的影响。现实中,因绩效考核产生了部分法院或法官不能判、不敢判,不愿判之怪现象,对司法权威及司法公信力产生了不利影响。

其一,有的法院过分追求调解率,在调判关系的把握上有偏差,出现了几个突出问题:如诉前调解周期过长,不予立案,造成当事人投诉信访;只调不判,甚至追求“零判决”,损害法制原则,降低法院权威;无原则的调解,忽略司法公正,损害有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弄虚作假,人为制造调解率,败坏法院作风。

其二,有的法院过分看重上诉率、息诉服判率而采用不合理手段打压上诉或采用非正常手段到上级法院协调案件或采用向上级法院案件请示办法以减少发改几率。上级法院设置的绩效考核制度的初衷是好的,但在实际运行中可能会使基层法院产生上述“逆向反应”。绩效考核部分指标设置不科学,损害了上下级法院的审级监督制度,剥夺了当事人的部分诉讼权益,不利于法院公信力的提升。

2、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遴选法官的影响。上级法院加大对下级优秀法官的遴选力度无疑具有积极影响,但不可否

认的是在各项制度配套不完整的情况下,上级法院的遴选结果会导致基层法院精英法官的严重流失,会造成法官断层现象。基层法院精英法官的流失及断层,无疑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其中会加剧基层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法官会疲于应付,无暇顾及审判质量,无法保障案件裁判质量,造成提升公信力内生动力不足。

3、资源配置不合理因素。法院系统内部存在“倒金字塔”问题。即越是层级高的法院或部门,其人、财、物保障充分,优秀人才自下而上聚集,同时上级法院拥有的政治资源相对丰富,但基层法院的人力资源、经费保障存在不足,无力应对当前的司法问题。还有,基层法院内部的人事安排也存在“倒金字塔”现象,即一线办案人员与

非办案人员比例不合理,资源配置倒挂。以铜山法院为例,目前在编干警有150余人,一线办案干警(从事审理、执行法官40余人。在案多人少办案压力大的情况下,审判人员配置不合理会导致部分办案人员心里不平衡、缺少职业认同感、办案不积极不认真,有的法官甚至表示做法官的最高境界就是不办案,这显然不利于提升法院公信力。

4、职业保障激励机制不健全。法官等级津贴标准较低,一级10元,而且退休后法官等级津贴取消,公安局的警衔工资退休后仍享受,从这个方面也说明法官职业保障不完备。

(四法官素质—影响司法公信力的主体因素

目前,法官的整体素质与社会对法官的要求仍有差距,一些法官作风不正,形象不佳,影响公信力。突出表现为:

1、极少数法官仍然存在办人情案、关系案甚至金钱案的现象,法官的违法犯罪甚至判刑,对司法威信破坏大。

2、有些法官办事拖拉,案件在手,久拖不审、久拖不执,当事人反映强烈。

3、有些法官接待当事人态度较差,方式、方法简单,用语不文明,直接影响法官形象。

4、有些法官责任心不强,缺乏细致耐心的做当事人思想工作,有时一判了事,不注重案件的社会效果。

5、法官庭审中的一些言行不规范,给人感觉不公正,容易引起当事人的猜疑。

6、法官的业余活动不检点,出入公共娱乐场所、游山玩水等直接影响法官形象、法院形象,直至法院公信力。

7、部分法官专业技能不高,裁判案件存在差错。

(五“裁判不公”与“司法腐败”的社会舆论气候和新闻媒体的不规范宣传炒作因素

当事人置身于案件之中,与裁判结果有着切身利害关系。一般都自恃有理,贪急求快。一旦赢不了官司,便盲目认为法官偏袒对方,对法官不相信。有的败诉后又存在投机心理,错误认为只有把事情闹大,才会有人重视,才会有结果,于是四处反映,通过上网炒作,向法院施加压力。尤其在基层,当事人多数文化水平较低,法律意识淡薄。缺乏程

序、证据、时效观念,只注重自身的感受。有的当事人不管对方有无履行能力,只要不履行,便认为法院工作不力,执行力度不够,把诉讼风险、执行风险全部转嫁给法院。当事人的错误看法和认识,再加之媒体的不正当炒作,导致法院公信力下降。

三、提高司法公信力的途径和措施---以取得人民群众的信赖为中心

培根言:“公正根植于信赖”。司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围绕如何取得人民群众的信服、信任与信赖。司法只有取得人民的信赖,才能让人民感到公正,司法公正才能取得司法公信,司法具有公信力才具有司法权威,司法具有权威才能更加高效的化解社会矛盾。所以,取得人民群众对法院、法官的信赖,是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前提和基础。

(一、把提升法官的职业伦理作为法官职业化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继续推进法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同时,必须高度关注法官的道德和职业伦理建设(而不是教育。德行是一个合格法官的根本要素,也是司法公信力的根本。如陈燕萍的启示。其用语言、行为及思想,展示了其正直、善良的人格品性。在办理案件过程中坚守法官职业操守,始终将人作为处理法律关系的着力点,用情、理、法诠释司法的人文主义,让人民群众感知司法对人性的关怀和尊重,取得人民群众的信赖,使人民群众自觉服从司法裁判,树立了司

法权威,提升了司法公信力。

(二、加快司法改革步伐,创建新型的法官制度。提高司法公信力,司法体制改革是重要途径。司法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诉讼制度、审判方式、法院管理改革以及司法经费保障制度等方面。提高司法公信力,司法独立是重要因素。本文主张的独立是司法权的行使过程完全自主,不受内外部因素、特别是政治系统的其他部分的干扰。

改进法官保障机制,以维护法官队伍的稳定,推进法官职业化建设。一是要创建新型的法官制度。培养法官的独立的人格,必须从制度上提供外在的条件。例如要建立法官选任制度,完善法官遴选制度。增加基层法院法官编制,规定中级法院以上

新任法官须有基层任职经验;二是健全法官的保障制度,提高法官等级津贴标准。现行的津贴标准太低,一级十元钱,无法彰显法官资历的价值。建议法官等级同退休工资标准挂钩,提升法官的尊荣感。另,建议取消法院按照行政级别定职定岗的制度安排,应按法官等级来确定法官的薪酬、福利。三是强化法官职业培训。完善并改进下级法院到上级法院挂职锻炼学习的工作机制,建议设立法官学习进修学分制度,学分记入法官档案,同晋级晋职挂钩,以激励法官不断自我完善,提升法官职业素养。

(三、树立正确的司法政绩观,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

基层法院不能过分追求调撤率及上诉率。化解矛盾,调解很重要,但仍应当坚持调判结合,不能过分强调调解,否则容易走极端,破坏司法公信力。应加以注意,包括:1.充

分注意转型期社会的法治需求,通过裁判培养规则意识、构建法治社会。2.注意法院与行政机关保持必要的距离,运用司法裁判促进政府依法行政。3.注意区别地区状况、案件性质、法院层级,适当把握和调整调解与判决的关系。4.应当注意司法程序的正当性,完善诉前调解、诉调对接机制,维系和发展司法改革的成果。5.应当注意防止过分强调调解率而扭曲调解本身的性质,坚持调解的自愿原则、公正原则,同时不能否认司法调解中辩法析理的必要。

(四、建立健全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工作制度。

一是建立和完善案例指导制度。最高人民法院应尽积极推进制定案例指导制度的规范性文件,规定指导性案例的编选标准、编选程序、发布方式、指导规则等,以统一法律适用,避免“同案异判”,规范法官自由裁量权,提高法官素质,提升司法权威。二是规范上下级法院审判业务关系。第一,二审法院应注意发回和改判的均衡。有些案件二审法院已查清案件事实,但由于各种因素,将案件简单发回,浪费司法资源,增加当事人的诉讼成本,引发当事人的不满。第二,尊重基层法院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上级法院尽量不以行使自由裁量权不当的原因将案件发回或改判,以维护基层法院的司法公信。总之,应将最高法院制定的《关于规范上下级法院审判业务关系的若干意见》落到实处。

(五、完善运行机制,增进公众信任。一是建立信息公

开机制。包括:审判执行案件流程网络公开、推进裁判文书上网、庭审直播、完善法院开放日活动等。二是要擦亮司法服务便民“窗口”,规范立案服务大厅,优化诉讼环境,方便群众诉讼。三是要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坚持“有诉必理”“有访必接”的原则,切实推行对困难群众予以司法救助的制度,对追索抚养费、赡养费、人身损害赔偿金、劳动报酬且经济上确有困难的当事人,以及农民工、下岗职工、孤寡老人、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积极采取缓、减、免交诉讼费的措施,努力让经济困难的群众打得起官司。四是要悉心接待群众来访。对当事人做到“真心、热心、诚心、耐心”,做到文明接待,切实解决群众合理诉求的处理能力,努力让群众诉求有门。五是要建立与新闻媒体沟通机制,畅通与社会公众沟通的渠道。随着信息传媒技术的发展,新闻媒体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公众获取信息和反映意见的主要途径,法院在与社会沟通互动过程中,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新闻媒体的桥梁与媒介功能,正确引导媒体报道,加强与社会公众的沟通,实现法院与媒体和公众的良性互动,取得社会公众对法院和生效裁判的认可度。

最后我想用英国法学家柯克的一句名言结束我的发言——法律是一门艺术,在能够获得对它的认识之前,需要长期学习和实践。既然法律给了我们一个追求公正和爱与善的舞台,那么不管在哪里“演出”,我们都应该用心、用情、用脑;不管案件大小、当事人地位高低,生活再穷,能力再差,都 始终保持一份对人的尊重。让我们手中的法槌击出公平与正 义的最强音,以信念之火让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熠熠生辉!铜山区人民法院 宋长兴

篇2:基层法院司法公信力现状之考察剖析

基层法院主要工作在基层,直接与广大人民群众打交道,社会对于人民法院的整体评价,更多来自于对基层法院的接触和了解。因此,基层法院的工作水平、整体形象和司法公信力,直接关系到人民法院发展的前途和命运,也关系到党和国家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但基层法院司法公信力的现状不容乐观,不同程度地存在这

样或那样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为:

(一)法院的体制性权威没有得以实现。基层法院职能工具化、地方化的倾向日益凸显,与人民法院居间裁判、化解矛盾、定纷止争的法定职责发生偏移,严重限制了司法权的功能发挥,导致社会降低了对法官或对法院法律文书的尊重和信赖。

(二)基层法院的行政管理色彩浓厚。基层法院同时接受地方行政管理与上级法院审判监督,甚至行政管理的方式吸收了审判监督。社会对法院和法官的认识等同于政府一般行政部门,认为法官对案件的裁判起不了决定作用,有事找法院领导,甚至找政府反映,才能够解决问题,从而导致了涉诉信访案件数量的不断攀升。

(三)基层法院司法经费没有充分保障。目前,司法保障落实极不均衡,全国相当数量的基层法院办公经费没有充分保障,法官的基本工资不能按时足额发放,法官津贴不能落实。法院的基础设施、人员工资依赖于地方财政,增强了基层法院对地方政府的依赖性,导致法院自身发展受到当地经济条件的制约。

(四)基层法院的法官素质良莠不齐。基层法院法官来源渠道多样化、非专业化,真正法律专业出身并且通过司法考试的法官凤毛麟角、屈指可数,造成了现有法官在知识结构和法学理论水平上的参差不齐。加之基层法院法官的待遇低、地位低,虽然由本级国家权力机关任命,但其职级仅相当于政府部门科员,以至于有的法官对自身综合素质要求不高或专业思想不牢固,最终导致法官素质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广大群众的司法需求。

二、基层法院司法公信力不高值得反思的几点原因

众所周知,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样,司法公信力不高,既有历史的、社会的等诸多司法之外的原因,也有司法自身的因素。进一步说,司法自身的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决定着司法公信力的社会评价与信仰指数。从司法机关自身剖析来看,司法公信力不高表面上与一些案件裁判不公、效率不高、执行不力,司法不廉等有关,而从更深层次原因分析,以下几点需要我们反思:

(一)司法制度的设置运行与群众的司法需求明显脱节。首先是一些制度规定或没有充分、正当的理由,或明显滞后于社会发展,不能有效调整利益关系,致使实践中的司法跟不上社会形势的发展,满足不了人民群众新的需求,如国家赔偿法规定的司法赔偿标准偏低;人身伤害赔偿的标准也存在城乡差别,同命不同价,没有坚持做到以人为本,降低了法律的威信。其次,司法机关内部的一些改革措施和制度规定出现了一种剑走偏锋的错误倾向,与制度背后的本意相悖,甚至背离了人民群众的意愿。如前些年强调审判方式上一步到庭,过分强调法官居中裁判,过多地强调当事人举证责任,对举证时限的严格限制和机械执行,与当事人实际诉讼能力的水平没有同步;在强调中立审理案件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对弱者的保护,使当事人实质上处于不平等的地位,使法庭变成单纯的诉讼技巧竞技场;上述问题的存在必然会降低法院的司法公信力。

(二)司法理念、技能与司法内在规律的发展不相适应。这些年法官的文化知识、学历层次、法律水平大大提高了,但我们有不少的法官对社情民意的把握、对待群众的感情、做群众工作的本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没有相应提高。司法中立、程序正义、独立审判等司法理念的片面理解使一些法官机械司法、消极执法、就案办案的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如果说在以前的超职权主义诉讼模式下,法官机械执法主要是机械地照搬法律条文,实体处理上不注重效果,当前机械执法主要是片面追求审判的程式和技巧,注重了纠纷的形式解决,忽视纠纷的实质解决,不能达到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长期以来,在很多法官中存在着一种习惯,就是案件审结后不愿意做当事人的工作,尤其是败诉方当事人的工作。一是不会做,二是不愿做,这种对判后释法的畏惧心理,主要源于怕自己言多必失,漏了把柄,从而引火烧身。同时,在很多法官看来,案件的程序已经走完,当事人不服可以选择上诉、申诉甚至上访,与自己没什么关系了,于是不服你可以到上面告去,就成了判决后很多法官接待当事人的口头禅。这样不负责任的言行,只会使对立的情绪越来越大,为社会的稳定埋下了潜在的不安定因素。

(三)内部规范化建设与方便当事人诉讼之间不够和谐。这些年,司法机关内部管理越来越规范,制度越来越健全,然而有些管理和改革措施使诉讼环节趋于繁琐,增加了当事人的负担。一句形象的说法法院管理规范了,当事人麻烦了指出了其中的弊端。如有的基

层法院取消或限制法庭的立案权、执行权,增加了诉讼的环节和成本,给当事人带来了不便。在法院基本建设上,一些地方投入过大,审判楼越盖越高,越盖越豪华气派,造成欠帐过多,特别是管理不善,利用率低等,不仅没有提升法院形象,反而疏远了与老百姓的距离,产生了负面影响。

(四)司法服务承诺落实不到位,与人民群众的期望值存有差距。近年

来,随着亲民司法、以人为本理念的倡导和践行,在人民法官为人民、服务三保主题实践活动等系列载体的推动下,我们在司法为民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人民群众对司法的评价与期望越来越高,但绝对不能回避一个问题,就是有些措施抓落实的力度还是不够,有的形容我们是振奋人心的口号、丧失信心的行动,雷声大,雨点小。如许多地方巡回立案、预约上门立案、巡回审判、假日法庭的适用率并不高,给人一种作秀感觉;一些针对弱势群体的司法救助范围不广,在救助对象的选择上存在人情关系,真正适用减、缓、免诉讼费以及获得执行救助的比例不高,与群众过高的期望值产生落差,给人以口惠而实不致的感觉,动摇了人民群众对法院、对法律的信仰基础。

(五)司法职能的发挥与为大局服务之间存在冲突。尽管我们在为大局司法、为人民服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在服务职能发挥上还有待挖掘激发。一方面,人民法院在为大局服务方面还存在着不能与大局合拍同步的问题,存在着法院领导与一般法官、宏观部署与具体落实、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一些干警对上面的新政策不了解、不理解,也不关心,你说你的,他办他的,案件审理不能体现政策的精神、大局的要求。另一方面,一些地方的党政领导对司法服务认识不端正,要求法院违背职责、违背法律搞服务的情况时有发生,采取了顺则大力支持,逆则横加指责的态度,不顺从就是不讲政治,不会服务,不顾大局,名为重视法治,实际上仍然是人治。而我们的宣传解释不够,据理力争不够。

三、提高司法公信力的对策与措施

提高司法公信力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笔者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推进法官职业化进程。胡锦涛总书记在12月25日同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代表和全国大法官、大检察官座谈时强调,要继续积极稳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以满足人民的司法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从人民不满意的问题入手,以加强权力制约和监督为重点,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努力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目标,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法官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法治的质量和司法公正的程度。目前我国法官素质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法官素质相比的确还有很大差距,因此,要下大力提升法官队伍的整体素质。首先,要加强法官的政治思想建设。法官应当以为国家和人民服务为最高宗旨,信仰法律,崇尚法律,遵守法律,弄清为谁掌权,为谁执法,为谁服务。其次,要加强法官的专业素质建设。一个合格的法官,并不拘泥于法律条文的有无,而在于对法律精神的理解,只有真正理解法律,才能正确地适用法律,才能将法律精神融化于个案审理之中。因此,要把对法官专业素质的培训作为法院工作的重中之重。第三,要不断吸纳优秀法律人才。法官队伍的职业化,精英化,是提高司法公信力的基础,只有高素质的法官队伍,才能实现司法的公正与效率,这是司法公信力的核心。

(二)努力提高司法透明度。如果司法透明度不高,即便是公正的裁决,也无法让当事人胜败皆服。由于群众并不娴熟法律,无法从实体和程序上理解司法的公正,往往造成对司法公信力的质疑。这就要求法官在提高司法透明度和司法公信力上下功夫。一是将案件诉讼、执行流程公开。认真行使法官释明权,增加社会对司法的信心,让当事人及时行使诉讼权利,维护自身利益;告知当事人诉讼执行风险,扭转当事人起诉或申请执行后把风险转移到法院的观念;告知当事人举证责任,强化当事人的举证意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二是强化公开审判制度,加大当庭裁判力度。一方面将审判活动向当事人、社会公开,将庭审活动置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另一方面公开法官对案件证据的采用、事实的认定以及评判的过程,促使法官提高执法水平,使当事人服判息诉,从制度上防止司法腐败的产生。三是增强裁判文书的说理性,提高裁判文书质量。裁判文书应当针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进行分析论证,将认定的案件事实和适用的法律条文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法律文书的逻辑性和辩服力;提高裁判文书的透明度,从制度上杜绝偏袒和枉法裁判的可能性,促使法官自身业务能力的提高。

(三)不断完善法律监督。我国现在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法律监督体制。法律监督,顾名思义就是对执行法律的合法性进行监察和督促,广义上的监督主体是国家机关、组织、人民群众,狭义上的监督主体是检察机关或法院纪检监察部门。如果丧失了法律监督,法院在司法活动中的行为就失去了制约,枉法裁判和司法腐败也就有了滋长的温床。而法院接受监督的最大思想障碍,就是少数法官常常把监督与独立行使审判权对立起来。所以,完善法律监督,首先应在众多监督主体中确立司法监督的核心地位,正确处理好党的领导、人大监督与独立审判之间的关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独立行使审判权,在人大监督下不断促进审判机制与法官素质的提高,从而构建一个完整的司法审判权法律监督机制。法院应当在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目标下自觉接受法律监督,公正司法,及时纠正不当的司法行为,维护司法权威,使社会公众对司法公正充满信心,从而提升司法公信力。

(四)推进司法管理体制改革。要提高司法公信力,必须要积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就是改变和完善法院的设置体制、经费保障体制和人事管理体制。建立法院的相对垂直管理体制,是防止司法权地方化,排除非法干扰,消除司法腐败,确保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力的治本之策,是维护国家法制统一的必要保证。在改革司法管理体制的同时,应当注重法治建设的配套改革,一是建立法官高薪制度,为消除司法腐败隐患,吸收高素质法律人才创造条件,二是应加强法治思想教育,使社会公众形成尊重法治、尊重司法的理念,在全社会树立起法治、司法的权威。只有建立起良好的司法环境和司法公信力基础,司法权地方化、行政化的问题才能得以彻底解决,司法公信力才能得以提升,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才能得以最终完成。

篇3:基层法院提升司法公信路径思考

关键词:法治中国;司法公信力;路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建设“法治中国”,习总书记向全国司法机关提出了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明确要求。最近发生的上海法官嫖娼事件,在社会上产生了恶劣的影响,抹黑了人民法院队伍的整体,对司法公信力造成了严重的损害。虽然上海法院表示要以实际行动进一步集聚公正司法的正能量,重新赢得社会的信任与支持,重塑上海法院系统确保司法公正、维护法律权威的积极形象。然而公信力是一点一点丧失的,因而恢复的过程也很漫长。

一、对司法公信力含义的理解

公信力源于拉丁语credere,包涵公众对公共权力的信任和公权力对公众的信用双层意思,它既是一种社会系统信任,同时也是公共权威的真实表达,属政治伦理范畴。①

司法公信力是公信力在司法领域的具体体现,存在于公众与司法的关系之中,可以从公众和司法两个角度进行递进式的因果界定,即公众对司法的信任度,以及司法基对此种信任对公众的影响力。前为因,后为果。关于“司法公信力”,学者有着不同界定。一是《司法公信力研究》作者关玫的界定:司法公信力包括司法判断力、司法自律力、裁判说服力、司法约束力四个要件,而且这四个要件都以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审判权为前提,以公众对司法公正与司法满意度的理解与认同为归宿;②二是《论司法公信力》作者温珍奎的界定:司法公信力是社会公众对司法权力及其实施过程或结果实现社会认知以后所产生的一种信任和尊重的社会心理,它是社会公众在对司法权力及其实施过程或结果的社会知觉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印象和社会判断。据此,我认为,司法公信力取决于两个重要因素:一是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的公正、权威,二是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权威的感知。二者缺一不可,司法即使公正,人民群众感觉不到,不认同,同样谈不上司法公信力。综合而言,司法公信力是司法与公众之间的动态、均衡的信任交往与相互评价。③

二、司法公信力建设的意义

司法公信力建设是法治中国内在之要求。提高司法公信力,是执政党十八大报告确立的民主和法治建设的主题,也是最高法院确定的法院系统当下和今后重要的工作主题和目标追求。司法公信力建设是解决当下中国社会信用危机的切入点。信守承诺是文明社会人际交往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是法律秩序的道德基础,人无信不立,社会失信则乱,制度失信必败。当下中国存在严重的信用危机。失信社会是风险社会,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重建社会信用是当下和今后中国社会最重要、最艰难的问题。法治是我们做出的选择,司法则应该成为切入口。司法公信力建设至关重要,它是法治信用的表征和载体,是社会诚信建设的重要内容。司法公信力建设是司法职能圆满实现的基本前提。司法作为“最小权力”和“最具权威”的理论,司法的有效运作,甚至司法的存在,以司法具有公信力为基本前提。在司法公信、司法权威和司法公正诸个概念之间,理论和实践上都展现为正向的逻辑关联。④

三、司法公信力建设的路径

基于以上对司法公信力的认识,我认为当下和今后中国的司法公信力建设要努力做好以下几点,日积月累,以求司法公信力、司法权威和司法公正状况整体之改善。

(一)、改善司法制度运作的外部环境。措施有三:一是改进人大与司法机关的关系,人大只对司法进行监督但不对个案处理进行监督;二是改进执政党与司法机关的关系,执政党对司法进行领导但不就具体案件向司法机关发布指示、指令;三是改进政府与司法机关的关系:政府与司法相互尊重而不相互干预,政府和政府部门作为原告、被告时应依法起诉、应诉,带头执行法院的判决裁定,法院对政府和政府部门依法行使职权的行为予以尊重,不代行行政职权。

(二)、改革司法本身的体制、机制和运作制度。措施有五:一是改变司法区域按行政区域划分的现状,使司法的人、财、物管理摆脱地方的制约;二是改变司法内部运作的行政化倾向,废除案件审判请示、审批制,改审委会为重大疑难案件审判庭;⑤三是改革案件受理制度,废除法院立案中对受理的各种成文或不成文限制;四是建立巡回审判制度,法院根据方便当事人的需要或应当事人请求,可在法院所在地以外的适当地点开庭审判案件;五是提高法院终审判决的既判力,维护司法权威;

(三)、改进法官选任、晋升、待遇制度。措施有四:一是改进法官选任制度,上級法院的法官更多地从下级法院或基层法院选拔;法官的缺额补充更多地从律师和法学教授中选任;二是改进法官考核晋升制度,减少法官职级阶梯层次,晋升主要依年资,辅之以考核成绩,并废除不适当的考核指标;三是改进法官待遇制度,提高法官工资福利标准,延长法官退休年龄,增进法官的职业荣誉感和提高法官的社会地位。⑥四是狠抓司法廉洁建设,当事人和其他社会公众对法官违反职业道德,失职渎职行为的控告、举报,认真查处,以“零容忍”态度和决心,对违纪违法法官要充分运用纪律处分和组织处理的手段,及时予以惩戒。

(四)、加强和改进司法公开和司法宣传,提高国民对司法性质、特征、功能、作用的认识,增强国民对司法的尊重、信任。措施有四:一是进一步推进司法公开,法院应尽量为社会公众旁听庭审和媒体采访报道提供方便,对非涉保密的判决书,应尽量上网公开;二是完善法院新闻发言人制度和法院网络、微博、微信宣传及文学艺术对司法公正的宣传,加强与媒体及社会公众的互动,增强媒体和社会公众对司法制度、司法程序和审判规则的了解和理解;⑦三是加强与法学界的联系,就重大疑难案件进行研讨,并通过法学学者专家为社会公众解惑释疑;四是加强司法裁判文书的说理,通过说理增加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对法院判决、裁定的理解,从而增强对法官、法院和整个司法制度的信任。

结语

社会失信则危机四伏,司法失信则举步维艰,要认识到问题、正视问题。同时也要意识到,司法公信力建设不仅需要勇气,需要智慧,更需要耐心和韧劲。法院的司法过程是一个融入法律适用的复杂社会互动过程,作为司法裁判主体的法院只有获得足够的信任,才能掌握司法过程的主动,才能有效实现对于社会的司法承诺,目前我们面临的司法困境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法院的司法公信力,因此,努力提升法院司法公信力的各项工作刻不容缓,势在必行。(作者单位:明溪县人民法院)

注解

①王翠英:“现代公信力的道德价值”,载《光明日报》2005年7月26日。

②关玫:“司法公信力初论——概念、类型与特征”,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4期

③李少平,郝银钟:“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力调查报告”,载《法律适用》2007年第4期

④李明伟:“武汉惊爆全国首例判决书拍卖案”,载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GB/shehui/44/20011207/621954.html,访问时间2010年6月17日。

⑤岳力:《浅论人民法院提升司法公信力的途径》,载《太原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⑥毕玉谦:《司法公信力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409页。

⑦李乾:“论司法公信力”,云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57页

上一篇:改革开放30年,中国和家乡的变化下一篇:茶叶质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