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加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盖氏骨折

2022-09-11

盖氏骨折在临床上较常见, 自2004年1月至2006年5月, 共收治盖氏骨折29例。均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小夹板外固定的方法治疗, 同期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石膏外固定方法治疗盖氏骨折28例。经6个月至2年的随访观察, 效果满意, 结合临床浅谈治疗体会。

1 临床资料

本组29例中, 男18例, 女11例, 年龄8至7l岁, 平均23.7岁, 左侧19例, 右侧10例;骑自行车跌伤6例, 车祸致伤9例, 体育运动中损伤2例, 自高处跌落致伤12例。其中10例井发桡神经深支损伤, 6例合并同侧肱骨踝上骨折, 4例合并同侧腕舟骨骨折, 4例合并身体其他部位的, 伤后就诊时间1h~3d。

2 治疗方法

(1) 手术方法:取前方Henry切口, 由桡侧腕屈肌和肱桡肌之间进入, 将桡动脉及其伴行静脉拉向尺侧, 肱桡肌和桡神经拉向桡侧, 其他结构均拉向尺侧, 骨折几乎总是位于旋前方肌止点的上界处, 切断旋前方肌止点并将其翻向尺侧, 显露骨折断端;常规复位, 单纯横断骨折, 放置6孔钢板固定;对于粉碎或斜形骨折可用8孔钢板, 骨折线两端尽量使钢板等长, 保证骨折端每一侧至少有3枚螺丝钉固定, 且没有螺丝钉离骨折线小于1cm, 必要时接近骨折处的钢板钉孔不用螺丝钉固定。骨折线呈横断时, 可用钢板使骨折端获得加压;如骨折为斜形, 可用拉力螺丝钉使骨折端获得加压。如皮质骨螺丝钉不能有很好的把持, 应使用松质骨螺丝钉, 尤其在骨折远端。有时钢板需要塑型以适应桡骨远端的形状, 当骨折粉碎明显时, 应使用中和钢板, 不能进行骨折端加压, 以免桡骨发生短缩, 此时还应取自体髂骨植骨[1]。我们在临床手术操作中对于下尺桡关节前后脱位不稳定者还采取下尺桡关节穿克氏针内固定, 钢针尾端留于皮外。小夹板外固定时对克氏针尾端无影响, 换药方便, 待拆除小夹板时一并拔除克氏针, 这样手术方便, 更增加了下尺桡关节的稳定性。

经校正χ20.05=3.84, P=0.0493<0.05

(2) 小夹板外固定用绷带将患肢包扎3-4层, 在腕关节的桡骨茎突桡侧、尺骨小头尺侧、肘关节桡骨头的前外、后外或外侧各加一平垫, 以防再移位。再视具体情况符尺桡骨骨折处的掌、背侧加分骨垫或小平垫, 常规用4块前臂夹板固定, 三角巾悬吊前臂于胸前。

(3) 复位原则:前臂有复杂的解剖功能关系, 下尺桡关节由掌侧韧带、背侧韧带、三角纤维软骨盘构成。当前臂旋前时背侧韧带紧张, 三角纤维软骨盘背侧紧张, 尺骨小头向背侧半脱位;当前臂旋后时下尺桡掌侧韧带断裂, 三角纤维软骨盘掌侧紧张, 尺骨小头向掌侧半脱位。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后, 经验不足者要在X线透视下整复外固定, 以尽量达到解剖复位固定, 固定后1周拍片。换药时应注意手法, 尽量减少移位可能, 如不能保证其稳定性应及时透视或拍片复查。

(4) 并发症的预防:骨折创伤加上复位、外固定等可致前臂后室骨筋膜室综合征。复位固定后要严密观察患肢肿胀.肤色感觉、温度, 如有异常及时调整外固定, 配以药物活血化瘀, 预防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住院患者应及时查房, 门诊患者应每日复查。

(5) 术后处理及功能锻炼:术中及术后常规静脉滴注抗生素3d, 以预防感染。术后当天即可开始手部握拳活动及肩关节活动。术后换药时注意防止下尺桡关节移位, 4周后下尺桡关节损伤已恢复, 6周后解除外固定, 行患肢功能锻炼。功能锻炼一般先开始腕屈伸锻炼, 再进行前臂旋转锻炼, 可配合桃红四物汤等活血化瘀洗剂烫洗。功能锻炼时应采取由易到难, 逐渐增加力度及幅度, 如出现伤肢肿胀及疼痛应以第二天症状消失为度。

(6) 小夹板注意事项: (1) 抬高伤肢。观察肢体血循环情况 (颜色、感觉、肿胀等, 加压垫部位有无剧痛) 。 (2) 调整布带。一般在复位固定后3d~4d内, 损伤部位因静脉回流受阻, 肿胀加重, 夹板内压力增大, 可能发生组织变性或坏死, 应每天检查布带一次, 防止有过紧现象发生, 大体上以保持布带能上下活动1厘米左右为宜。 (3) 同时检查小夹板的位置有无移动, 是否影响关节活动, 要及时进行必要的调整。 (4) 定期进行骨折对位情况的x线检查, 如有断端移位或压力垫移动, 都应随时纠正。 (5) 及时指导伤员进行功能锻炼, 充分发挥伤员的主观能动性, 并使伤员自己认识到功能锻炼的重要性。

3 治疗结果

29例患者均进行了随访, 随访时间6个月至3年, 平均19个月。其中解剖复位25例, 近解剖复位2例, 均于术后10周内达骨性愈合。优20例, 占69%, 肘、腕关节屈伸活动正常, 前臂旋转活动正常, 外观无畸形, 关节无疼痛;良6例, 占20%, 前臂旋转活动受限在150内, 劳累后则有上、下尺桡关节处疼痛;可3例, 占10%, 前臂旋转活动受限2例。偶有上、下尺桡关节处疼痛, 后应用中药行局部烫洗获得好转[2]。

4 讨论

盖氏骨折是不稳定骨折, 下尺桡关节脱位使背侧韧带及关节囊损伤, 三角纤维软骨撕裂或尺骨茎突撕脱对桡骨远折段活动的限制作用大为减弱, 且由于桡骨本身的连续性已中断, 旋前方肌的牵拉可使桡骨远折端产生自转运动, 而不是正常的桡骨远端围绕尺骨头做旋转运动, 这是导致盖氏骨折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下尺桡关节韧带、关节囊、三角纤维软骨的损伤或尺骨茎突的撕脱, 又必然使下尺桡关节处于不稳定状态中, 笔者认为本病治疗成败的关键在于固定。导致此类损伤不稳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因此闭合复位的成功率不高, 其治疗效果也不理想。难于维持复位主要4个因素: (1) 既使进行石膏固定, 手部的重力作用仍会引起下尺桡关节的脱位及骨折向背侧成角; (2) 位于掌侧的旋前圆肌的作用, 可使桡骨向尺侧靠拢, 并牵拉其向近侧及掌侧移位; (3) 肱桡肌的收缩可使骨折远端旋转并向近侧移位; (4) 拇外展肌及拇伸肌可使桡骨远骨折段向尺侧靠拢, 向近侧移位, 即使固定于塑形良好的长臂石膏中, 以上几种造成移位的力量依然存在, 因此闭合复位的成功率不高, 其治疗效果也不理想。为了维持桡骨的准确复位及防止上下尺桡关节、桡腕关节的紊乱, 我们在临床通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了切开复位钢钢板内固定, 小夹板外固定的治疗方法。用桡骨钢板内固定.把两骨折端连接在一起。钢板可以有效地对抗各组肌肉的牵拉应力, 防止骨折的再移位, 又可以有效地维持尺桡关节的正常关系。此类患者的肱尺关系是正常的.固定了尺桡关节就相对地固定了上尺桡关节, 使其不再脱位。这样便相当于把盖氏骨折转化成了单纯桡骨骨折。小夹板将关节固定在相应的体位, 患者痛苦少, 乐于接受.此治疗方法中西医结合, 既有西医手术解剖复位, 又有小夹板外固定的轻便、价廉、易于调整、换药方便、利于X光拍片复查特点, 符合骨折固定动静结合的原则, 能尽可能恢复关节功能, 值得推荐给各位同道, 共同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内固定及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盖氏骨折的效果。方法分析:2004年1月至2006年5月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小夹板外固定方法治疗盖氏骨折29例, 同期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石膏外固定方法治疗盖氏骨折2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随访均于术后10周内达到骨性愈合。优22例, 良4例, 可3例, 劣0。结论:使用本法治疗盖氏骨折, 中西医结合, 既有西医手术解剖复位, 又有小夹板外固定的轻便, 符合骨折固定动静结合的原则, 尽可能恢复关节功能, 值得推荐给各位同道, 共同应用。

关键词:桡骨骨折,内固定,小夹板

参考文献

[1] 田伟.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1:417.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骨伤科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1671, 68.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下一篇:术前静脉化疗联合手术治疗Ⅱb期宫颈癌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