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分析范文

2022-06-20

第一篇:政治经济学分析范文

前苏联解体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在进行对苏联解体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之前,我们必须简要地介绍一下斯大林模式,它对苏联体制的影响,贯穿了几乎整个苏联的存在时期。很多苏联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都可以在它的体制上找到根源,而整个苏联时期高度中央集权和计划经济的模式,都可以说是在斯大林模式下影响的产物,尽管斯大林之后的领导人如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虽然有所改革,但却始终未触及到最根本的中央集权和国家干预,而中央集权和国家干预正是斯大林模式的核心内容。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征

(一)政治方面的表现

1.高度集中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

第一,国家的权利高度集中于党,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共产党是整个国家的领导力量。

第二,党的权利高度集中于中央,当党内形成了高度集中的领导体制,而党中央机构则拥有广泛的权利。

第三,中央的权利高度集中于个人,所谓党的权利高度集中于中央,并不是集中到中央委员会,而是更多地集中到政治局,尤其是书记处,最终就形成了由总书记个人专权的局面。 2.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

当时由党集中统一管理干部和自上而下任命干部,规定了三条标准:政治标准,业务标准和年轻化标准,这种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与党政干部高薪特权阶层的行程紧密相关。 3.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

由列宁亲自设计的中央监察委员会在斯大林时期独立性基本消失,职权范围大大缩小,体现在两个方方面:第一,中央监委与中央委员会的平行地位丧失了;第二,检查机关领导人由选举制改为任命制。检察机关的作用因此变得极其有限,只有自上而下的监督,而失去了自下而上的监督。

4.地位特殊的国家安全机关

前身是在列宁时期的全俄肃反委员会,到了斯大林时期,由于建立起高度集中的体制,国家安全机关也就获得了特殊的地位,在地位上凌驾发展成为了滥用专政职于党和国家之上,不受党和国家机关的监督,践踏社会主义法制的特殊机关。

(二)经济方面的表现 1.国家所有制占绝对优势

第一,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都高度集中于中央,绝大部分企业都由中央直接管理,国家既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有全面管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企业成为国家机关的附属品。

第二,职工缺少民主管理的权利,国营企业的职工并没有直接管理企业的权利,只有建议权和形式上的监督权。 2.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第一,计划具有法律效力的指令性。

第二,计划具有无所不包的广泛性。

第三,计划具有高度集中的统一性。

第四,计划完全排斥市场调节。 3.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经济管理方法 国家通过层层行政机关,广泛采用具有强制性质的行政指令和决议,对全国的企业和经济活动进行集中统一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 4.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第一,突出高速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从而造成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第二,追求数量增长的高速度,为了完成指令性的任务而不计成本代价(有点像我们的大跃进);第三,实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体制,由国家集中一切资源,优先满足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需求

斯大林模式同时具有其历史合理性与历史局限性的两面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更多地体现出了它的合理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则更多地体现了它的局限性。

(一)历史合理性和进步作用

1.斯大林模式适应了当时国际形势的需要

2.斯大林模式适应了落后国家求生存谋发展的迫切需要

3.斯大林模式巩固了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 4.斯大林模式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

(二)历史局限性和消极作用

1.民主范畴过于狭隘,容易产生个人专权

2.经济上管得过死,总体效益较差

高度集权体制只发挥了一个积极性,即中央发展经济的积极性,而地方、企业和职工却没有这种积极性,从上到下把一切都管得过死,以致整个经济都缺少活力,只能靠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来推动经济发展,结果导致速度高而效益差,数量多而质量低。苏联经济的发展进程表明,高度集中是英语经济粗放型发展时期的需要,因为这一时期主要是为工业发展打基础,追求数量增长,并保证国民经济重点部门的快速发展,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规模总量的扩大、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密,高度集中的体制就越来越不适应形势了,再怎样合理的经济学分析都无法把资源最优化最合理地分配到需要它的每个角落,在这个时候市场分配比指令性计划更有效更合理。因此,高度集权体制在战后苏联所产生的消极作用,也就越来越明显。

3.斯大林模式被理想化、固定化 斯大林在战后继续坚持现行体制及其政策,并把它们理想化,斯大林在战后不仅全面肯定了战前实行的经济发展战略,而且提出再用三个五年计划时间来优先发展重工业(在后来的冷战美苏争霸时期,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继续成为了前苏联优先发展的工业),斯大林甚至

还走得更远,他不仅把现行体制理想化、固定化,而且把它当作社会主义的样板,强行推广到其他社会主义国

4.斯大林体制过于僵硬,缺乏自我调整能力,甚至连一些应急的变通、调整和改革的能力都不具备了,对现行政策与体制进行调整和改革,这向来是政权上层领导集团与社会下层群众之间双向互动的产物,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先后经历过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体制三个模式,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都是一种短暂的、不成熟的体制,而斯大林体制则是一种成型的、持续时间很长的社会主义体制,因此其作用和影响显然不能同前两者相提并论,斯大林体制存在严重弊病,但它后来却不断地被理想化、固定化,于是,斯大林体制就产生了严重的消极作用,即体制过于僵化,缺乏自我调整的能力,虽然在斯大林去世以后,以赫鲁晓夫为代表的其他苏联领导人曾花了很大力气进行调整和改革,但斯大林体制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特征——高度集权并没有从根本上加以改变,这就使得改革难以深入,体制僵化的状况也很难加以改变。结果是,斯大林体制那些曾经是进步的部分,在二战之后都在逐步走向方面,发挥消极影响。

从理论层面上看,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理论,那就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因内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这些国家内部各种矛盾激化的结果,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是演变的外部条件,。因此前苏联解体是在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的,而且内部原因是主要原因。

内部原因一:经济困难

经济困难是苏联社会主义制度遭到颠覆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期的世界其他国家正依靠高新科技的力量进入经济快速增长期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出现了经济困难。进入80年代,苏联已经完全丧失了在经济增长速度方面的又是,其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上所占比重也呈下降趋势:1970年为11.4%,1985年为10.2%。其经济实力与美国的差距也在扩大。根据苏联官方公布的数字,1975年苏联的国民收入总额相当于美国的67%,而1985年这个数字已经降至66%,1987年又进一步下降为64%。到了80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上任的时期,苏联已经处于经济危机的边缘,其国民生产总值不仅低于美国,而且也低于日本,综合国力大大下降。在苏联经济日益困难的同时,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里,高科技的发展为经济注入了强心剂,使它们的经济从80年代初期的萧条中摆脱出来,并取得了较长时间的稳定增长。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下,苏联人民不满情绪日益高涨,从而为敌对实力煽动群众、制造**提供了条件。

内部原因二:特权阶层对党和国家侵蚀

干部阶层蜕变为一个与人民对立的特权阶层,而高度集中化的政治经济体制倾向于牺牲下层人民的利益来解决上层权贵的问题,这使得人民与党形成了鸿沟,出现了人民对与党的信任危机和对于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信仰危机。

特权阶层的形成:从斯大林时期开始,由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确立,苏联各级党政干部拥有了巨大的、不受人民群众监督的权力,这使他们拥有了追求个人利益的权利基础。在这种体制下,他们只对上负责而不对下负责,只要讨得上级领导的欢心,他们就可以肆无忌惮地追求个人利益,所以,尽管斯大林时期苏联国内各方面条件还比较艰苦,但仍有越来越多的党政干部以权谋私,成为特权者(还有没有形成特权阶层),而且,斯大林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对那些不同意他路线、对他的权力构成威胁的人进行无情打击;同时,对那些忠实于他的人给与各种好处。尽管赫鲁晓夫时期进行了多项改革,但并没有在行政体制中建立和加强对权力的有效监督和制约机制,特权者的队伍仍在扩大。到了勃列日涅夫时期,随着政治、经济及思想文化环境的发展变化,苏联党政干部队伍内部特权者的人数不断膨胀。在他们当中一个大体一致的政治文化心理也逐渐形成,在苏联社会中终于出现了一个特权阶层。特权阶层的出现与勃列日涅夫的政策和执政风格有关。原因如下:第一,勃列日涅夫单纯地追求干部队伍的稳定,“如果说赫鲁晓夫赠给苏联权贵的礼物是人身安全(赫鲁晓夫时期没有斯大林时期那样的大清洗也没有搞个人崇拜和路线一致),那么勃烈日涅夫则保障了它的职务稳定”;第二,勃列日涅夫时期不断扩大党政干部队伍,使得苏联的党政机构瘫痪臃肿,如当时的黑色冶金工业部,共有部长一人,第一副部长三人,副部长15人;第三,勃列日涅夫时期停止了赫鲁晓夫的改革尝试,赋予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以不可动摇的地位将,从而使党政各级干部拥有了稳定、巨大的权力;第四,一些党和国家的高级领导人包括勃列日涅夫本人在内追求奢侈享乐,起了不光彩的“个人榜样”作用。

特权阶层对党和国家的侵蚀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苏联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声誉的损害,苏联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力量苏联共产党中出现了一个特权阶层, 这无疑对苏联共产党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声誉造成了严重的损害,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美好理想就是人人平等和公正,没有贫富分化的社会,当普通人民看到那些特供商店,高级轿车,高级别墅,又有谁会不质疑社会主义的平等和公正呢!(当下中国社会的也有官僚特权阶级)第二,制造了党和人民群众间的巨大鸿沟,苏共特权阶层不是现代经济和社会正常发展的结果,而是一种政治权力作用的结果,而权利是现代社会中最为敏感的东西,一部分人因为把握了权力而成为特权阶层与普通大众分离开来,无疑会形成巨大的社会鸿沟(这个比当下中国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更会造成社会鸿沟);第三,特权阶层对改革阻挠,作为现行权力高度集中体制的既得利益者,他们要极力地阻扰改革进行,尤其是当改革触及到体制的时候,体制的弊端和漏洞正是这些特权阶层特权获得的根本原因,而体制却正是苏联诸多问题的核心,最亟待改革。

内部原因三:民族问题没有妥善解决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虽然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建立起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但是旧俄疆域上形成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体及其民族问题却历史地遗留给了苏联。由于处理民族问题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上的失误,苏联未能妥善处理好民族问题,当苏联国内出现政局动荡和社会危机时,民族问题发挥一部分作用。

苏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苏联由129个以上的民族组成人口总数为2.8574亿人,苏联各个民族人口数量相差很大。俄罗斯民族是苏联人口最多的民族,约为1.4516亿人,占全国总人口数的50.8%,其余49.2%为少数民族,苏联各民族使用130余种语言,信奉10多种宗教。各民族的历史、文华、传统和风俗习惯以及经济发达程度有很大的差异。苏联不仅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而且还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苏联的国家结构形式为:苏联由加盟共和国组成, 加盟共和国内又包括自治共和国、自治州和民族专区,如此复杂的民族构成是世界上少有的,苏联因此成为世界上民族关系最复杂的国家之一。

苏联历史上是民族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列宁曾形象地称沙皇俄国是“各族人民的监狱”。在列宁时期,民族平等原则是处理民族关系的一贯基本原则;到了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时期,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从法律形势上规定各民族平等到主张民族间事实上平等;从联邦制向实际上的单一制演变;从主要反对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到主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从允许各民族语言自由发展到强调推行俄语;把民族矛盾归结为阶级矛盾,用阶级斗争的方式处理民族问题,到了戈尔巴乔夫时期,从1986年春季雅库特大学民族冲突和同年12月阿拉木图民族骚乱事件开始,民族冲突连续不断地发生,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和外高加索地区是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民族冲突中的两个“热点”地区。在处理民族关系的问题中,戈尔巴乔夫应对不及时,把阿拉木图事件简单归结为“民族主义表现”和“反革命”,直到1988年才在苏共中央全会上提出要召开会议专门研究民族问题,而这次会议却一拖再拖直到1989年9月才召开,而这时民族纠纷的浪潮已经席卷了整个苏联大地;在民族主义抬头的重要关头,戈尔巴乔夫缺乏对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和严重性缺乏认识,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甚至忽视了民族因素;政治改革方向的错误对民族关系也造成了损害。

内部原因四:戈尔巴乔夫应对危机失利

有人把戈尔巴乔夫上台时的苏联比作一艘满载军火却在茫茫大海中迷失方向,行将沉没的旧船,作为船长的戈尔巴乔夫确实一个相当不称职的船长,他在应对苏联国内出现的种种危机时缺乏深谋远虑和妥善应对,盲目进行改革反而加剧了社会矛盾,苏联领导层应对危机失利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最初是从经济领域开始的,他的经济改革一开始虽然没有引入市场经济的概念,但仍致力于扩大企业的权力,削弱各级行政管理机构的经济权力,以求解除行政命令体制对经济运行的束缚。这样的改革会相应地减少特权阶层对企业的控制力,削弱他们的权力地位,随着经济改革带来越来越严重的问题,特权阶层当中主张走资本主义路线的人越来越多,资本主义是维护和扩大他们特权的有效途径,越来越多的人(主要是特权阶层,但是只有他们握有改革的权力)主张放弃原来的苏联式社会主义道路,走西方的资本主义道路。

戈尔巴乔夫只进行了一年多的经济改革,就在经济改革未取得成效的情况下匆忙地转向政治改革,在改革开始的初期,戈尔巴乔夫曾经将矛头指向苏联社会中的特权阶层,但是戈尔巴乔夫有两点认识偏差,第一,特权阶层是一个社会阶层,一个社会阶层必须通过政治、经济和社会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并通过相当长的一个时间才能完成;第二,他自己就是特权阶层的一分子,享受这不该享受的特权,行使着许多超出他职责范围的权力。在这两个认识偏差下,戈尔巴乔夫尽管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但他的这些改革的主导者始终是包括他在内的特权阶层,这些特权阶层又怎么会为了改革而牺牲掉自己的种种特权呢!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没有消灭特权阶层却消灭了苏联。

同时,在思想和意识形态领域,戈尔巴乔夫也进行了一系列不和适宜的改革,其中包括推动社会民主化,社会民主化实行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碰到如何评价苏共在70年执政时期出现的偏差乃至严重的错误,戈尔巴乔夫提出苏联历史“不应当有被遗留的人物和空白点”,苏联社会“不应当有不受批评的禁区”,结果,社会舆论开始大张旗鼓披露历史真相,公开宣传苏共“阴暗面”,由此引发了一股从否定斯大林、否定斯大林模式,到否定列宁,甚至否定十月革命的思潮,在这个思潮中,苏共没有对舆论加以正确导引,最终苏共成为了所有社会问题的“罪魁祸首”,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遭到人民质疑,苏共的威信收到严重削弱,人民的信仰危机加剧。

外部原因一:西方为消灭苏联的“和平演变”战略

和平演变是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颠覆的一种战略,即以武力为后盾对社会主义国家遏制的同时,强化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手段,全面推出西方世界的价值观,或明或暗地支持苏联国内的反对派和民族分立主义势力,加速美国式的所谓“全球民主化”进程。

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主要是以下四种形式(1)西方利用经济实力为诱饵,对东欧国家软硬兼施,迫其就范。东欧国家的反对派五一不是靠西方的支持才得到发展的。从波兰的团结工会,到民主德国的新论坛,到捷克斯洛伐克的公民论坛,到保加利亚的生态公开性组织,他们的活动经费绝大部分来自西方国家,他们的主张得到西方国家的支持和宣传 (2)利用宣传媒体打攻心仗 (3)利用人员来往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以影响东欧国家向“自由世界”演变(4)搞秘密间谍活动,拉出去打进来,窃取情报,搞策反,支持**。

然而自称是铁杆反共分子的尼克松曾说:“我一生都在批评莫斯科的共产主义。。。。。。我被恰当地冠以毫无悔改之意的冷战斗士和共产主义之敌的头衔”,对苏联来说,“美国的军事集结和强硬外交促成了苏联的奔溃。但奔溃的主要原因在莫斯科”。

外部原因二:美苏冷战时期的军备竞赛将苏联经济拖垮

冷战时期美苏军备竞赛迫使苏联大力发展军事工业、重工业、化学工业和航空太空工业非常发达,其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但是事关民生的轻工业和农业则相对落后,导致国家产业结构严重失衡,轻工业和农业的落后也是苏联人民长期生活水平不高的原因之一。美国在里根总统时期提出星球大战计划,通过以高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军备竞赛,诱使国家财力过多地投入国防军事预算,进行军备竞赛,加剧了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从而拖垮经济力量相对落后的苏联。不仅如此,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实行全球扩张斩落,穷兵黩武,发动侵略阿富汗战争,使国防军事开支猛增。

总结:苏联解体是外因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原因,又有内部原因,但是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苏联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犯过很多错误,政治经济体制上存在很多弊病,比如,在经济上没有及时调整经济结构和改革经济体制;在政治上,决策过于集中,民主发扬不够,法制不健全;在名族问题上,存在大俄罗斯民族主义,在加盟国地区甚至出现了民族沙文主义,民族关系处理不当;在国际问题上,与美国进行全球争霸,推行霸权主义。这些是苏联解体的内部原因。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推行和平演变,对苏联进行思想渗透、经济诱迫,在国内支持反对派,培植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对苏共制定正确路线和战略进行干扰。这是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

如何看待苏联解体(我的观点)

苏联解体不能说明社会主义的不可行性,只有资本主义才能带来社会进步,资本主义相对会社主义具有优越性。苏联在二战前包括二战中的巨大成功表明,社会主义在将一个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时,比资本主义优越,但在工业社会甚至多元化社会的建设中,苏联在实践社会主义时犯下了很多错误,有偏差地理解了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推行了错误的路线,实行了错误的政策,没有把本国实际和社会主义理论结合起来,但这些错误在正确的引导和路线更正下是可以避免的。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正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行性和优越性,中共将社会主义理论和本国实际结合是根本原因。因此,苏联解体只是一种社会主义实践模式的失败,并不能说明社会主义理论的失败。

苏联解体对我国发展的借鉴意义(我的观点)

1. 继续坚持和平崛起的发展战略,努力避免和以美国为首西方世界政治军事对抗,不能够以全球称霸作为国家发展定位,在保障本国安全的前提下,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战略,发展才是硬道理,经济发展了,国家的综合实力才能提升。

2. 在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取得巨大成功的情况下,在保障国内政治稳定的前提下,将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推动社会民主化进程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高度集权会带来腐败,行政效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推动社会民主化进程势在必行。

3. 加强党内廉政建设,杜绝官员腐败,苏联特权阶层的形成是前车之鉴,不仅导致了社会鸿沟的出现,加剧了社会矛盾,还为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带来了巨大阻力。

4. 正确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不能盲目照搬别国理论,必须结合本国实际情况,继续推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东欧国家发展落后很大程度上是照搬苏联的发展模式所致,没有考虑到本国的实际情况。

5. 针对现有体制上的种种弊端,必须通过改革,及时调整经济结构和改革政治体制来解决。如果不及时解决,问题积累下来形成更大的问题,到时候解决起来就会困难得多,甚至有可能在一定的气候下被敌对势力所利用。

6. 关注民生,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程度放在国家经济建设的首位,努力解决社会贫富差距分化等问题,把社会矛盾解决了,人民安康幸福了, 社会才能稳定,国家才能稳定持续发展。苏联时期虽然国内生产总值很高,但国家军事工业建设一直放在国民经济建设只上,导致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一直远远落后于同时期的西方发达国家,引发了苏联人民对苏共的不满,甚至对于社会主义理论的质疑,在后来苏联解体的过程中,人民的不满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二篇:政治分析题

分析题答题套路

分析大题之永远三步走 ①是什么?

联系原理,照抄方法

该材料联系的是„原理,该原理认为„;**原理要求我们„ ②怎么讲?

联系材料,解释说明;批驳错误观点(如果有) 这个材料告诉我们…; ③怎么干?

提出行动,建议措施

调动三个积极性:人+科技+自然条件

马原

毛中特

近现代史

思修法基

世经与形势政策

分析题可能之形式 马原(哲学) 中特+马原(政经) 毛概+近现代史

思修法基

世经+时事

分析题:马原(哲学)

1、矛盾对立统一规律

2、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认识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的对立统一定律

一、是什么: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 ①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同一性:

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1)互为对方存在的条件,相互吸收利己的因素; 2)双方可向各自对立面转化(需一定条件) 3)规定事物发展的方向;

★斗争性:

相互排斥、相互制约 造成量变,实现质变。

二、怎么讲?永远之第二步: ①贯穿始终的“一分为二”:A+B 一方面,我们在干A的时候,要注意B; 另一方面,我们在干B的时候,要注意A。 ②批判割裂的“形而上学”:

如果我们只注重A,忽视了B,我们就会„ 如果我们只注重B,忽视了A,我们就会„

三、怎么干:矛盾分析法

⑴“两点论”: 全面、兼顾

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⑵“重点论”: ①干工作,多选一:

抓关键--抓主要矛盾

②对人或事,做判断、评价:

看主流--看矛盾的主要方面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一、是什么?

1、感性认识vs理性认识

①区别:

认识的初级阶段vs高级阶段(具体、生动vs概括、抽象) ②联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③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ⅰ. 获取丰富实际的感性材料

ⅱ. 加工制作,上升为理性认识:16字箴言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④实现从理性到感性的飞跃:检验认识

二、怎么讲?

三、怎么干?

1. 唯物论--一切从实际出发

2. 矛盾普遍性vs特殊性—理论+实践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认识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一、是什么?

理性因素vs非理性因素

①定义:

情感、意志(冲动、欲望、想像、直觉、灵感) ②作用:

理性因素:指导、解释、预见

非理性因素:动力、作用、诱发

③两者关系:

理性因素是主导,理性因素制约非理性因素,但也承认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

④怎么干:

创新!

科学的创新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合力 理性分析、严密论证+自信、意志力、发散思维、怀疑精神

在工作中敢于打破成规,勇于探索,突破前人,创建全新的工作方法

预测题目: 两种人、两种工作的结合

分析题:马原(哲学) 预测题【材料】 ★

我国航天之父、杰出的科学家钱学森先生一生致力于我国的航空航天科技的研究与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的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他的夫人蒋英女士是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是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培养了很多著名的歌唱家。 钱学森谈到他的夫人蒋英:“我们结婚44年的生活是很幸福的。尽管蒋英是女高音歌唱家,她与我的专业相差很远,但正是由于她为我介绍了音乐艺术,使我丰富了对世界的深刻认识,学会了广阔的思维方法。或者说,正因为我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所以我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他们夫妇还合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对发展音乐事业的一些意见》,这篇文章中谈到怎样吸收西洋音乐的长处,和怎样继承我国民族音乐遗产的问题。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请指出该材料涉及的认识论中的哲学原理并分析其内涵。

(2)这个故事对我们今后的学习与工作有何启示。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 真理的特征:

⑴客观性——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内容+标准) ⑵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绝对性=客观性

相对性:有待深化

二、真理与价值 ⑶二者联系:

①任何真理都是两者的统一(二者相互包含、相互转化) ②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真理: 反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反对教条主义、机械僵化

怀疑科学、诡辩论 ▲我们应该怎么办?

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同

毛概+近代史

辛亥革命 材料切入点:

1、纪念辛亥革命百年

2、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

3、台海两岸关系

1、中国共产党与孙中山先生及其事业的关系: 孙中山先生的事业: 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孙中山先生是……3个伟大

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3个者 最坚定的支持者、 最亲密的合作者、 最忠实的继承者,

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孙中山先生关于建设人民享有民主权利和幸福生活的现代化国家的理想, 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开展了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推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

2、怎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重道远。

我们要紧紧抓住并切实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继续团结奋斗。 3个旗帜(国内、国外、外国)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

3、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 1)群体范围:

中国大陆公民+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

2)最基本的政治原则:存意识形态之异求,求祖国统一之同 3)维护祖国统一,反对祖国分裂

4)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4、台海两岸关系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1)两岸同胞的共同追求:

孙中山和革命先驱振兴中华的宏愿; 2)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 大陆和台湾;

3)两岸同胞的共同目标:

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我们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增强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促进两岸同胞密切交流合作,共享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提升两岸经济竞争力,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增强休戚与共的民族认同,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问题,终结两岸对立,抚平历史创伤,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延安整风与党的七大 整风的序幕: 毛泽东1941《改造我们的学习》; 1942《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 整风的任务:

整顿党风(主观主义)、学风(宗派主义)、文风(党八股)。 第一个任务是最重要的。 基本哲学原理:

反对客观唯心主义,反对理论脱离实际。 怎么干---应对方法:

1、解决主观主义: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加强调查研究;

2、“实事求是”的科学解释;

3、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联系党和自身实际,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怎么讲--延安整风的伟大意义:

端正了思想路线,增强了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自觉性和能力; 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整风的结果:

1945七大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中特+政经

社会主义改造及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核心基本理论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

在经济上,新民主主义存在五种经济成分,这就是:

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主要矛盾。 核心基本理论

2.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一化三改” “一化”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改”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收入分配、社会保障

1. 基本理论: 按劳分配:

分配个人消费品的社会主义原则。

即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对社会总产品做了各项必要的社会扣除以后, 按照各人提供给社会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

1. 基本理论

1)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 为什么按劳分配是主体?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2) 为什么按劳分配是主体? 首先,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所有制基础。

其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2、结合材料

1)如何体现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体现在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分配领域中主体的分配原则, 也体现在是公有制经济内部主体的分配原则。 2)坚持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重要意义?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分配方面的体现,

只有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才能体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最终实现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3)反对错误观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根据是存在着生产要素的多种所有制。 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同劳动价值论并不矛盾。 3. 怎样做---方法论 1)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一、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在消费资料分配问题上存在一种误解:即把共同富裕看成是全体人民在同一时间以同等的速度富裕起来,

如果社会成员的收入出现了较大差距,就认为是两极分化,背离社会主义。 该种误解犯了“平均主义”的错误。 1)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可能导致的两种错误思想及结果:

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出发,如果不谈“先富”、只谈“共富”,不仅不可能为实现“共富”逐步创造物质基础,相反地,只能回到平均主义的老路上去,导致共同的贫穷。

当然,如果不谈“共富”,只谈“先富”,就可能导致两极分化,偏离社会主义的目标。

一、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依靠什么手段富裕起来的问题?

先富起来的条件必须和只能是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

从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出发,在处理“先富”与“共富”关系上,在不同的时期也应该有不同的重点。

2)怎样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要从5个统筹的高度,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统筹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 统筹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

统筹城镇社会保障和农村社会保障 统筹公平和效率

统筹政府作用与市场效率

体现了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社会保障体系包括:

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等制度。 现有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有: 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文化---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

基本原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1、社会存在

=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生产方式+地理+人口

2、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依赖和根源于社会存在 基本原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 1)能动作用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

2)其发挥作用的程度、范围和时间,同掌握群众的深度和广度密切相关

3)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有助于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的正确发挥

思修法基

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价值观的地位

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核心内容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决定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方向。

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能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新力,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2. 学习的伟大意义(全体、大学生)

1)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团结引领全体社会成员在思想和道德上共同进步;

2)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诚实守信

1.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大力倡导诚实守信的意义

1)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 3)是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4)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 2.大学生加强诚实守信的意义

1)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 2)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

3)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世界经济与政治

1. 经济全球化

2. 中国的和平发展

一、是什么?

主要表现:三个“国际化”

材料关键字: 国际投资、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的数值变化

二、怎么讲? ⑴经济全球化的两面性

①加大南北发展差距、使发展中国家更易受外部波动影响 ②问题根源:

Ⅰ.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居于主导地位 Ⅱ.并制定现有世界经济规则

二、怎么讲?

⑵错误观点:(大题第二步补) ①贴标签:西方(美日)当政的高级官员/右翼、保守分子 “单极稳定论”、全盘“美国化”、“新干涉主义”、“人权高于主权”„

二、怎么讲?

⑶错误观点:(大题第二步补)  ②揭露其丑恶面目:“永对3句话”

 所谓的“„”理论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表现(“单极稳定论”、全盘“美国化”、“新干涉主义”、“人权高于主权”„)  是毫无根据,且别有用心的,有着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

 其意在维护西方发达国家的根本利益,是对世界和平的严重威胁。 

三、怎么干?

 对于发展中国家,机遇or挑战 (大题第三步)  ①既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又要其中趋利避害;  ②既要积极参与规则的制定,又要加快自身发展;  ③最终目标:实现各国“共赢”、平等、公平、共存的经济全球化

中国的和平发展

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大题第三步  ⑴旗帜+政策:

 ①中国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  ②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 ⑵中国外交“永对3句话”  ①中国的主张建立国际新秩序: 

中国的正确主张与国际旧秩序完全对立,倡导国家的平等和国家之间关系的民主、文明,符合世界和平、共同发展的方向;

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大题第三步  ①中国的主张建立国际新秩序:  ②中国的主张符合„代表了„

中国的主张符合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代表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意愿和利益;  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核心„本质

内容是相互联系的,核心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

本质是反对侵略和扩张,维护国家的独立自主权利 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大题第三步  ⑶推动构建和谐世界  ①永不称霸

 现在不称霸,将来即使强大了也永不称霸  ②承担责任

 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将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  ③和谐世界的前景——胡主席“八个字”  持久和平、共同繁荣

第三篇:高一政治成绩分析

高一政治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一、试卷概要情况 总分:100分 用时:60分钟

命题范围:必修一第一单元运动生活与消费;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 试卷题量:共23道题

选择题20题:难度较简单,考查较为基础的知识点。

综合题3题:难易结合,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背诵和掌握能力。

二、考试情况概要

本次考试平均分51.47分,最高88分,最低分16分。

三、各题得分情况分析 客观题

类型选择题选择题选择题选择题选择题选择题选择题选择题选择题选择题选择题选择题选择题选择题选择题选择题选择题选择题选择题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难度0.810.10.530.720.830.610.770.510.330.680.80.880.470.980.380.330.810.550.710.74平均分2.430.311.582.152.491.822.321.520.982.042.42.641.422.931.130.982.421.652.142.21 主观题:

小题21_1难度0.12小题22_1难度0.52小题23_1难度0.31小题21_1平均分0.94小题22_1平均分7.74小题23_1平均分5.31 问题1:选择题

2、

9、16题得分较低,2小题考的货币的基本职能,说明学生对基本概念没掌握。9题考的公司的分类,因公司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掌握的较差。 建议1: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对难理解的、抽象的基础概念的讲解,打牢基础,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习生活中的经济常识。

问题2:学生审题不清,对题目理解不到位。

建议2: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对题目文字表述较长,难理解时要反复读题以理解题意,搞清要考察的知识点。

问题3:学生在分析问题和分析材料的能力方面较为薄弱。例如23题的第二问得分不高。

建议3:通过课堂上学生分析、讨论与讲解并重、教师引导的方式强化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优化教学设计,多做相应练习。

基于以上种种问题,我该如何去应对?我知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绝非一日之功,首先还是要从思想入手,解决思想问题,让他们对政治足够重视。只有重视了政治学科学习,才能投入课堂听课,才能主动学习。目前学生还是缺乏这种劲头。

基于这种现象,在未来的教学中,我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辅导,通过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授课进度。课堂内巧妙引入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有效利用时间。还要多做个别学生的思想工作,避免因为这一次考试的失利而失去学习兴趣!

下一步用什么方法让学生学习政治,使他们愿学政治?我想采用鼓励法:当看到学生有点进步时,我大加表扬;当看到学生生字、生词和诗文记得好时,我在全班鼓励;当发现学生能够齐答问题时,我也要大加赞扬„„

我以后尽量用课件上课,在每一个幻灯片上尽量多打内容,将课讲细讲透,减少写粉笔字的时间消耗,多增加课堂练习。语文成绩的提高关键靠平时的积累。对此,我有一些想法:

1、一定要让学生动手写,尤其是重点与难点。通过这种形式把应掌握的知识梳理一遍,同时也达到了记忆的目的。

2、重视教学反馈,及时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作业完成情况。

3、鼓励他们拓展积累课外知识,提高阅读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以适应当今高考。

我要用老师的“勤”来弥补学生的“惰”,对他们多督促。 我相信只要努力,学生的成绩一定会提高!

第四篇:政治材料分析题

八年级《思想品德》(下)材料分析题训练

1.八年级学生小文因为偷窃,被学校开除了学籍。

(1)以上行为侵犯了小文的什么权利?答:以上行为侵犯了小文的受教育权。

(2)你觉得他应该怎么办?请为小文出两个主意。

答:①向教育部门投诉,要求回校读书。 ②上诉法院,追究学校的责任,要求回校读书。

2.小杨上学期间勤奋学习,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大学。在大学即将毕业的时候,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他又应征入伍。在部队,他刻苦训练, 积极钻研专业技术,多次荣立三等功.复员后,他积极投身地方的经济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在区人大代表换届选举中,他当选为区人大代表。在家里,他孝敬父母,他的家庭被评为“五好家庭”。

(1)在这一案例中,小杨享受了哪些基本权利?履行了哪些基本义务?

答:小杨享受的基本权利有:受教育权、荣誉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劳动权。

小杨履行的基本义务有:受教育义务、服兵役义务、劳动义务、赡养父母义务。

(2)结合上述案例,说明公民应怎样维护权利、履行义务?

答:公民应这样维护权利:依法享有权利;依法行使权利;尊重他人的权利.比如小杨他做出了杰出贡献,被当选为人大代表。

公民应这样履行义务:法律鼓励的积极去做;法律要求的必须去做;法律禁止的坚决不做。

比如小杨上学期间,勤奋学习;在部队,他刻苦训练,积极钻研专业技术。

3.材料一:我国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材料二:我国刑法、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反分裂国家法等法律,均特别写明“以宪法为根据制定本法”或“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材料三:我国宪法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三则材料分别说明了宪法的什么问题?

答:材料一说明我国宪法规定国家生活的根本问题。材料二说明我国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材料三说明我国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

(2)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宪法的地位如何?答:可以看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

(3)宪法的地位对我们青少年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答:作为公民,我们青少年要树立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首先,我们要认真学习宪法,自觉遵守宪法;其次,积极行使公民的监督权利。我们虽然年纪尚小,但也要积极关心国家管理事务。可以通过合法的渠道向有关部门反映我们所了解到的社情民意,提出我们对社会管理的建议。

4.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党政高层领导贪污受贿犯罪的打击力度,陈希同、胡长清、成克杰、王怀忠、张国光等一批腐败高官纷纷落马,受到了法律的严惩,有的甚至被判处死刑。

(1)上述案例体现了一个什么观点?

答:体现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无论是谁触犯了法律,都要承担法律责任,受到法律的制裁。

(2)上述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答:①每个中国公民,都享有中国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公民权利,也必须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承担义务。法律鼓励的积极去做,法律要求的必须去做,法律禁止的坚决不做。②作为公民,我们享有平等的权利,公民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无论是国家领导人,还是普遍百姓,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③我们要增强法律意识,遵守国家法律,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并按照法律的要求去做,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公民。

5.中学生小旺到新转来的同学小松家串门,无意中听到小松父母的谈话,得知小松在上初一时曾因患肝炎休学一年。后来小旺在与同学聊天时,将小松的这一秘密告诉了大家,同学们得知后议论纷纷,不少人因此疏远小松。小松为此感到十分孤独、痛苦。小松要求小旺赔礼道歉,但小旺觉得小松生病休学是真事,并非他捏造出来的,自己没有错。小松则认为,小旺的行为泄露了自己的私人隐私,侵害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1)是什么原因导致小松如此孤独、痛苦? 答:因为小松的隐私被泄露,同学们议论纷纷,不少人疏远小松。

(2)小旺的想法有道理吗?为什么?

答:小旺的想法是错误的。因为个人隐私受法律保护,传播他人的隐私既是不道德的,也是违法的。小松犯肝炎休学一年虽然是真事,但它却是小松不愿公开的私人信息,即个人隐私。小旺虽然没有捏造事实,但将别人的隐私泄露出来,给小松带来了不良影响,使他精神受损,理应承担责任。

(3)面对这种情况,小松应该怎么办?请你帮助小松出出主意?

答:当我们的隐私权受到侵害时,应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权利。小松首先应该与小旺协商,要求小旺停止侵害,赔礼道歉并消除影响;或向老师反映,要求老师主持公道;或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小旺赔礼道歉,并赔偿自己的精神损失。

6.北京某影业公司在拍摄《背起爸爸去上学》时,根据剧情需要一张遗像。剧组人员在拍摄当地相中一位农家妇女,称需要其一张标准像,并付给5元钱作为报酬。电影拍完放映时,这位妇女发现其照片是作为一幅遗像挂在主人公的家里,于是小镇哗然,给其一家带来极大的精神压力。后来该妇女将影业公司告上法庭,获赔9000元。

(1) 该影业公司侵犯了这名妇女的什么权利?答:该影业公司侵犯了这名妇女的肖像权。

(2)为什么该影业公司要承担法律责任?

答:我国法律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赢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该影业公司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将照片作为遗像悬挂,并给这位妇女带来不良影响, 损害了她的名誉,使她精神受损,因此应该给予赔偿。

7.正在上初二的中学生小芳家庭出现了变故,妈妈因与爸爸赌气而离家,不知去向。爸爸又常常出去赌博而不做工养家,也不管小芳的生活。新学期要开学了,小芳向爸爸要书本费,爸爸不但不给,还训斥她:“义务教育不是不收费吗?怎么又要我给钱!上学要花钱,就别上了,你也不小了,就去打份工,挣钱养家吧。”

(1)小芳的爸爸这样说对吗?为什么?

答:小芳的爸爸这样说不对。小芳正在上初二,属于接受义务教育的阶段。义务教育具有免费性,但免收的只是学费,目前我国还做不到免收学生的一切费用,所以小芳要交书本费,家长应当负担,小芳爸爸不给是不对的。

(2)如果你是小芳,为了争取读书的机会,应该怎样说服自己的爸爸?

答:小芳不能放弃受教育的机会,应该用法律与爸爸论理,批评爸爸的错误观点,说服爸爸出钱,保证自己继续上学;如果还有困难,应当请老师、亲友甚至法律工作者做爸爸的动员工作;实在无效还应诉诸法律,保护自己的受教育权。如果确实因为家庭经济困难,爸爸拿不出钱,交不起书本费,可以在学校申请国家助学金,或者申请学校免收书本费。

8.2004年5月16日,刘某去某商场购照相机,发现一种照相机标明产地是日本,即花1900元购买了一台。当刘某拿回照相机后,见该照相机说明书记载原产地是台湾,于是找到商场要求退货。

(1)该商场侵犯了顾客的什么权利?

答:侵犯了顾客的知悉真情权。

(2)刘某应该怎样办?

答:刘某首先应用法律知识同商场讲道理,协商解决问题;协商不成则打12315消费者投诉电话向消委会投诉,请求消协出面调解;或者向工商机关投诉和举报。

9.周某在万中电器店买了一部价格为1350元的手机,刚用六天,手机的天线就脱落了,他拿着手机到店里商量退换。该店态度非常蛮横,称售出的货品一概不退,周某万般无奈中让该店保修,该店又说没有配件,当时在场的一名副经理还用侮辱性的语言说周买得起手机用不起。周某回家后和朋友吕某、张某说起此事,商量该怎么办。吕说:“这年头对这样的事找哪儿都白搭,谁也不会管,只有自己解决,出这口气。”于是,周、吕、张三人手持木棒到万中电器店一通乱砸。

(1)周某这种做法对不对?为什么?

答:周某的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他不但不能保护自身作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还会使自己走向违法犯罪,受到法律制裁。

(2)他应当通过哪些途径解决这件事?

答:他应该运用正确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可以打12315向消费者协会投诉,请求消协出面调解;也可以向工商机关投诉,请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追究电器店的法律责任。

1.材料一我国现行宪法对国家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等做了明确的规定。

材料二我国已颁布的《刑法》、《民法通则》和其他一些法律都写明本法“以宪法为依据”。五届全国人大在通过宪法的同时,还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等其他法律进行了修改,使得这些法律符合宪法规定。材料三《宪法》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而普通法律的制定和修改只需按一般程序由半数以上代表通过即可。

阅读上述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三则材料分别说明了什么?(6分)

答:上述材料分别说明:宪法规定了国家生活中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

(2)三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6分)答:共同说明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3)问题(2)的答案对我们青少年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答:努力学习宪法知识是每一个公民培养法治意识、学会依法办事的基础,等等

3.材料一某歌星因偷税被税务机关立案查处。在调查证实后,依据我国税法,税务机关分别向歌星及其扣缴义务人下达行政处理决定书和行政罚款告知书,追缴其税款、罚款及滞纳金共计5.51万元。

材料二据报道,只有4岁的江苏省江阴市暨阳山庄的灯娃,连续两次横渡长江,轰动整个江阴市。由此,小灯娃获得一笔奖金。灯娃在父母的陪同下,主动到江阴市地税局澄江直属分局缴纳个人所得税240元,成为我国建国以来最小的纳税人。

请运用我国公民权利和义务一致性的观点,分析说明上述两则材料。(12分)

答:(1)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公民既是享受权利的主体,又是履行义务的主体,权利和义务密不可分、互相依存,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这种一致性表现于二者的对等性、制约性和合一性。因此,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2)该歌星的行为割裂了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因不履行义务依法受到处罚。她的偷税行为对国家和社会都不利,是缺乏法律意识的表现。而灯娃自觉履行纳税义务的行为对国家和社会都是有利的,是有法律意识的表现。(3)上述两则材料告诉我们,公民应当自觉履行法定义务,正确行使公民权利,这既是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也是公民应当具有的法律意识。那种只想享受权利、不愿履行义务或只想多享受权利、少履行义务的观点和行为都是错误的,也是缺乏公民意识的表现。

4.曾某、黄某夫妇在某摄影中心拍摄了一套婚纱照。因其中一幅合照有细微质量问题,被留在摄影中心。春节期间,该摄影中心举办有奖活动,擅自将该夫妇留在摄影中心的合照剪成多块,供人们做有奖拼图游戏用。曾、黄二人发现后,非常气愤。

请问:该摄影中心的这一做法属于什么行为?(2分)为什么?(5分)曾、黄两人该怎么办?(3分)

答:(1)该摄影中心的做法属于侵犯公民人格尊严中的肖像权行为

(2)我国法律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另外,丑化公民肖像,故意损毁公民肖像,以肖像进行人身攻击等,也属侵犯公民肖像权的行为。该案例中的该摄影中心,未经曾、黄夫妇同意而私自损毁其照片,已构成对他们肖像权的侵害。

(3)曾、黄夫妇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该摄影中心对其赔礼道歉,并赔偿一定的精神损失费。

5.某中学八年级(1)班的五名女学生,为了参加学校的文艺汇演,到一家商店购买化妆品,后来又嫌太贵准备离开。不料柜台负责人张某、李某强行将五名学生带到商场保安室,逐个进行搜身检查。张某还威胁说,“不交出化妆品,就饿死你们。”经过大约一小时的搜查、威吓,张某、李某一无所获。他们连一句道歉的话也不说就赶学生走,同学们被迫流泪而去。事后,学生家长到商场交涉,但商场态度蛮横,拒不认错。

(1)张某、李某侵犯了五名学生哪些权利?(4分)请你结合案例,列举两条法律依据。(4分)

答:张、李二入侵犯了五名学生的人身自由权。①我国法律禁止任何个人、组织对公民非法限制人身自由,非法搜查。②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式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

(2)请你按侵权前、侵权中、侵权后为五名女中学生维护自身权利设计三项合法、有效的措施。(9分)

答:侵权前,向侵权人说明人身自由是受法律保护的,侵权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侵权中,可以联系“110”,依靠公安机关维护自己的自由权利。侵权后,可到公安、司法机关控告、起诉,要求依法处理。

二、辨析题

1.八年级学生李某中途辍学经商。老师劝他上学,他说:“上学受教育是我的权利、我的自由,我可以放弃,任何人无权干涉。”

(1)李某的说法是错误的。(2)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作为八年级的学生,李某必须接受九年义务教育。(3)义务教育具有国家强制性,上不上学不是他个人的自由,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都应当履行接受规定年限义务教育的义务。

请你判决

请你判决:

1.李某生前有5栋房子,1993年李某在死亡之前立下遗嘱:把四栋房子分给4个儿子,每个儿子一栋,把另外一栋房子赠送给张某。张某生前依法收养有一个女儿,并同养女住在李某赠送的房子里。2001年张某死后,李某的四个儿子要张某的养女把房子归还他们,并向人民法院提起了诉讼。

如果你是法院的法官,你将对此做出怎样的判决?(2分)为什么?(10分)

答:如果我是法院的法官,我将做如下判决:李某赠送给张某的房子归张某的养女所有。因为我国法律规定,死者生前立有合法有效的遗嘱,其遗产的继承应按照遗嘱处理。李某生前立下遗嘱将其所有的一栋房子赠送给张某,合法有效。李某死后,这栋房子应归张某所有。张某的养女作为他的第一顺序继承人,对这栋房子享有继承权,任何人不得干涉。李某的4个儿子要求张某的养女归还房子,违反了我国法律的规定。

第五篇:政治中考政治知识点理解和分析

【公平】

原理:

1、公平意味着参与社会合作的每一个人既要承担应分担的责任,又能得到应得的利益

2、公平要求对参与社会合作的每一个人都要实现权利和义务的对等和统

一。

分析:社会需要合作,更需要良好的合作,而公平是合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社会公平】

原理:

1、社会公平表现为社会为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使用较多)

2、社会公平使每个人都能够按照自己的劳动和贡献得到应得的利益。(按

劳分配)

分析:

1、维护社会公平,能促进社会合作取得成功,有利于社会合作的不断延续。

2、能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3、能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社会矛盾,减少或避免社会

冲突,有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

做法:共同富裕;免收杂费;最低生活保障金

【正义】

原理:凡是有利于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利于维护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权益的行为,都是正义行为。

分析:

1、实施正义行为,不做非正义的事,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2、正义要求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社会生活中的制度、规则和程序,没有人

可以例外。没有正义制度的支持,就难以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

做法:当遇到非正义行为发生时,对事是正义行为的人要进行积极的劝说和制止,必要时以自己的勇敢和机制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典型人物)

【责任】

原理:责任是对一个人做或不做某些事的要求,它产生于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之中,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分析:

1、积极承担责任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2、激励自己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克服种种困难,去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

3、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得到别人的帮助和支持;

4、能获得自尊和自信,在履行责任中增长才干,获得社会的承认和赞誉。

5、人们只有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促进社

会的文明、进步和发展。

做法:

1、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持之以恒。

2、服务社会、奉献社会,我们最有条件做到的是服务和建设自己所在的

社区。

3、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是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好形式。

【综合国力】

原理:综合国力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全部实力(物质力和精神力)及国际影响的合力。它包括政治力、经济力、科技力、国防力、文教力、外交力、资源力7个方面。其中,经济力和科技力是决定性因素。

分析:一件件大事振奋人心,一次次成功令人瞩目,而背后支撑这一切的是中国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

【党的领导】

原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分析:

1、中国共产党能够成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力量,源于它的先进性。

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

先锋队,因而能够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成为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团结奋进的坚强领导核心。

【三个代表】

原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分析: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我国创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创了全面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在这个旗帜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始终不渝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伟大旗帜,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崭新局面,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分析: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我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踏上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我国创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创了全面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它进一步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是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

原理:“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它进一步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分析:“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经济制度】

原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分析:

1、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居于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国家引导、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实现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

2、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国

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收入分配制度】

原理:在我国现阶段,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分析:

1、这有利于发挥收入分配的激励作用,极大的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人次作用,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共同富裕】

原理:

1、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2、现阶段,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允许并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分析: 这极大的激发了人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也给每个人提供了众多的创业机会和挣钱门路。

措施: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打击和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原理:人民代表大会就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它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最高立法权、最高任免权、最高决定权、最高监督权。)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原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分析: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它有力的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

做法:青少年学生是国家的小主人,热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应有的情感;在甚或中尊重人大代表,积极向人大代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尽到小主人的责任,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近一份力量,是我们应有的行动。

【民族关系】

原理: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国各

族人民平等相待,团结和睦,共同发展,结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

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分析:全国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是建国50多年来我们国家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的重要原因。

措施:西部大开发、对口支援城市

【民族政策】

原理:适应这一特点,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分析:

1、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我国的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力地促进了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做法: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做到一言一行都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做伤害民族感情的事,各民族同学平等相处,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 (填表题原理)

【基本路线】

原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分析: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政治保证。

【经济建设】

原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他方面的工作都要服从并服务与经济建设。

分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更本要求。

【发展】

原理:发展是解决当前所有问题的关键

分析:

1、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我们的根本任务。

2、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离不开发展;

3、巩固、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离不开发展;

4、保持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离不开发展;

5、提高国际竞争力、掌握国际斗争的主动权离不开发展;

6、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离不开发展。发展是我国当前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

【改革开放】

原理: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

分析: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改革】

原理:我国推行的改革是一场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分析:

1、通过改革,完善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制度,给我国社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国家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2、改革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对外开放】

原理: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分析:对外开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科学技术】

原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速度。

分析:

1、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促使经济的飞速发展,给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变化。

2、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教育】

原理:

1、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高素质的人才是一个国家最为重要的资源,而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教育。

2、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迅速提高科技教育水平。

分析:当今世界,教育水平的高低最终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成败。

【科教兴国】

原理:

1、科教兴国战略,就是要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 。

2、为了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就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科技和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分析: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时代的正确选择。

【科技创新】

原理:

1、要想真正地缩小差距,赶超发达国家,关键是靠创新。

2、企业要发挥创新的主体作用 。

分析:

1、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2、只有把科技进步的基点放在增强自主创新和持续创新能力上,才能实现我国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真正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教育创新】

原理:为适应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要求,我国正在积极推进教育创新 。 分析:教育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只有不断进行教育创新。

【可持续发展战略】

原理:

1、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就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

3、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资源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利用,保证人类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

分析:实施可持续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我国正确的战略选择。

【计划生育】

原理: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分析:实行计划生育,有力的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

原理: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民族精神】

原理:中华民族逐步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分析:

1、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2、民族精神对内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的作用,对外具有展示民族形象的功能,高昂的民族精神从来就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

3、继续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使全国各族人民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团结一致,不畏艰难,以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不断夺取新的胜利。

【共同理想】

原理: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分析:

1、共同理想是团结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巨大精神动力。

2、有共同理想的鼓舞,全国人民才能凝聚在一起,形成强大的合力,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艰苦奋斗】

原理: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分析:1.艰苦奋斗是通向理想的必经之路。

2.人民只有发扬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才能成就事业,实现理想和目标。

3、全国人民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继续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排除前进道路上的万难,战胜各种风险,不断取得新胜利,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到来。

【努力成才】(道德品质题不能和艰苦奋斗一起答)

原理:

1、人才是多层次、多规格的,各行各业、各个层次中都有人才。

2、只要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的人,都是社会所尊重的人才。 分析:成才的关键则是靠自己的勤奋努力和不懈追求。

【努力学习】

原理:学习是进步的根基。

分析: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今世界,更加需要勤奋学习。

【积极创造】

分析: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造能力,争取有所创造、有所发明,应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无私奉献】

分析:

1、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

2、它既表现为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也融会和渗透在人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

3、人生才更光彩,,自身价值才能更好的实现。

上一篇:出纳年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组织部学期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