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权益法论文

2022-05-13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消费者权益法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也日益增长,为了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有效地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逐渐成为各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主要了解现阶段我国消费者权利保护的状况,分析消费者的维权途径及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帮助提出对策和解决方案。

第一篇:消费者权益法论文

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思考

[摘 要] 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特有现象。《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最基本的特色就是它以对消费者是弱者的认同为视角,构建了在消费生活领域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特殊保护的机制。鉴于我国消费者的权利意识不强,对消费者的权益保护还存在诸多问题,笔者在阐述有关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概况之基础上,对消费者权益保护存在的缺陷进行剖析,并就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更好地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 消费者权益 缺陷 建议

一、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现状

中国消费者保护运动起步较晚。中国消费者协会于1987年9月被国际消费者组织联盟接纳为正式会员中国加入WTO之后,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在我国有了更长足的发展。消费者权益保护立法虽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与发达国家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以及消费者的期待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一是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如消费者的安全权得不到保障,假酒案、假奶粉之类恶性案件时有发生便是明证;二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所应发挥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三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面对因涉外产品引起消费纠纷时,显得苍白无力,给消费者带来不应有的伤害,严重损害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的权威性。

二、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存在的缺陷

1.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问题

消费者消费的商品和服务范围很大,涵盖了衣、 食、住、行、用、医疗、文化、教育、保险等各个方面。仅仅把消费者的消费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商品和服务,对于某些特殊行业中消费者经常受到损失却不能得到公正赔偿的现象关注不多。中国已成功加入WTO,随着外国产品大量涌入国内市场,将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完全寄希望于法律手段或仅仅局限于现有的立法水平和立法意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结合我国国情,进一步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并同国际上通行的制度接轨。

2.举证责任及费用问题

建立合理的举证责任制度与消费纠纷的顺利解决关系十分密切。按照消费纠纷属于民事纠纷的范畴应当施行 “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但消费者的劣势地位决定他不可能持有相关产品的技术、性能等方面的证据,所以消费者即使提起诉讼也未必能胜诉。在我国实际工作中由于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消费者协会无强制执行力、行政执法部门职责不清、司法资源极度短缺,往往导致消费者的维权成本超过预期收益。

3.赔偿制度问题

我国虽然规定了经营者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但只限于赔偿已造成的现实损害,而没有规定对缺陷产品潜在危险可能造成损害时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最近的司法解释补充规定了对消费侵权所致精神损害应予以赔偿,但所规定的精神损害赔偿只是象征性的。欧美国家所确立的赔偿范围一般包括三项:一是人身伤害赔偿;二是财产的损失赔偿;三是惩罚性损害赔偿。相比之下,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所确立的赔偿制度对消费者的保护力度明显偏轻。

三、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立法建议

1.完善相关立法

消费者权益保护立法的状况如何,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文明发展和法制健全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我们应进一步构建现代化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体系。在立法政策和救济手段上,进一步向消费者倾斜。在实体法方面我国涉及服务领域的相关立法较少,对某些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处理和打击力度不够,对广大人民的威慑力不足。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等一批重要的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为更好地配合消费者维权意识的觉醒和推动良好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

2.完善对举证责任的规定 ,降低成本提高维权收益

在举证责任方面,要尽量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以减轻消费者的举证负担。另外也可以借鉴国外的立法,规定有些事实是无须证明的。当前在我国损害消费者利益的现象十分常见,但许多消费者不愿起来捍卫自身利益,特别是不愿意提起诉讼。为此法律上应做出方便消费者为维护自身权益而提起诉讼的规定,在我国已有简易程序等制度以方便消费者提起诉讼。借鉴美国、瑞典等国的做法和经验,建议小额法庭或保护消费者权益专门法庭,让消费者敢打官司,也容易打官司。

3.完善消费者赔偿制度

对消费侵权引起的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予以适当的扩大,可以考虑借鉴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最发达的美国的做法,将消费侵权导致消费者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列为赔偿的范围;加大惩罚性赔偿的力度,对那些置公共秩序、公共道德于不顾,行为带有恶意的侵权经营者处以惩罚性赔偿,这对于打击假冒伪劣行为,规范市场秩序有极大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戴红玉:试析消费者权益法律保护.民主与法治,2002年第10期

[2]吴喜梅:论保护消费者权益法律体系的不足及其完善.法学研究,2002年第6期

[3]魏 杰: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法学研究,2002年第16期

[4]方福建:论“消费者”概念的法律界定.当代法学,2002年第2期

[5]胡拥军:试论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的缺陷及完善.民主与法治,2003年第1期

作者:孙 艳

第二篇:浅谈消费者的权益保护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也日益增长,为了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有效地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逐渐成为各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主要了解现阶段我国消费者权利保护的状况,分析消费者的维权途径及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帮助提出对策和解决方案。

关键词:消费者,维权现状,维权途径,政策制度

消费者权益,是指消费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及该权利受到保护时给消费者带来的应得利益,其核心是消费者的权利。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包括九大权利:安全保障权;知悉真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 获取赔偿权; 结社权;获得相关知识权;人格尊严权和风俗习惯受尊重权;监督批评权。

一、我国消费者维权现状

市场机制、法律体系的不健全导致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权益被侵犯的情形,屡不鲜见。为了更好的遏制市场中所出现的这种种侵权行为,更好的维护消费者应有的权利,我国颁布了一系列规范市场秩序,保护合法权益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但是,法律具有滞后性,对于未发生的问题,往往起不到防范作用,这就导致了消费者在碰到新问题时的不知所措。也让更多的新型骗术出现,使消费者权利遭到更大损害,而行骗者却得以逍遥法外,得不到应有的法律制裁。例如:"您中奖了"的骗局--不法分子通过电话、短信、信函等形式告知消费者,已经中了某某公司的大奖,要求消费者先支付所谓的"中奖费"、"所得税"、"律师费"、"审计费"等。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消费者在自身权利受到侵害时,出于损失不大,或者自身所谓的面子问题,而放弃了对自身权利的维护,这就导致了问题不能及时被发现并公之于众,使得不法商家有了更大的侥幸心理和行骗经验,进而采取更大,更多的行骗手段,使得更多的消费者上当受骗。

二、我国在维护消费者权益方面存在的不足

(一)行政保护制度与措施的不足

首先,行政保护体制存在职责分工不明。行政保护亦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重要手段之一。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承担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职责的主要行政部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这条规定体现了在政府领导下以一个部门为主多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的行政保护构架模式。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却也存在着许多矛盾:一是在制定消费者保护措施方面,由于各部门分工不够明确,有一些方面主次难分。二是在受理消费者申诉方面,关于如何受理消费者申诉,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既无规范的处理程序,也无相应的执行手段,这不但对打击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行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力度都有负面影响,更让消费者感到维权无从做起。其次,缺乏明确行政执法措施规定。一是对行政机关查处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没有明确其可以行使哪些调查手段;二是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发生后,为了控制危害范围、降低危害后果,行政执法机关需要采取一定的应急手段,如发生危害商品退出市场的禁令、强制经营者召回缺陷商品等。

(二)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系统的局限性

我国政府建立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技术质量监督部门、物价部门、卫生部门等部门组成的消费者权益保护系统,受理消费者提出的申诉和进行行政救济。但它却有着明显的局限性:

(1)这两个保护系统都是以法律和行政的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对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既成事实才采取的消极保护方式,是一种事后性的救济途径。(2)由于法律上没有明确规定消协的地位和职能,其所能发挥的作用极其有限。(3)能够给予消费者保护的组织还过少,在我国仅有一个消费者协会一个民间组织。

(三)诉讼程序上的不足

(1)维权途径:成本高、风险大。维权途径的高成本和高风险直接影响到消费者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的积极性。实践中往往是协商分歧大、调解无效果、申诉久拖不决、仲裁没有依据,而对经营者最具威慑力的民事诉讼,也因为存在了以下几方面的困难而使经营者肆无忌惮:一是多数消费争议的金额一般不大,但却必须沿用通常的诉讼程序,一场诉讼要经过复杂的仲裁程序,消费者要背负沉重的费用负担,并且还要在维权过程耗时费力。二是举证责任往往对消费者不利,使消费者在消费纠纷中处于弱势地位。(2)缺乏解决群体消费纠纷的诉讼程序。司法诉讼途径是消费者依法维权的保障,目前的消费诉讼主要由消费者个人提起,在消费纠纷中,无论是涉及商品质量、格式合同、商品房,还是涉及物业管理、公共服务价格、旅游等服务,侵权的对象往往都是群体消费者,在消费群体诉讼中,一般都是一方当事人为实力强大的企业、集团或社会组织,另一方是力量弱小的平民、消费者、受害人等等,双方在经济实力、联合程度、消费认知能力、诉讼能力等各方面都有巨大差距,这种差距让双方当事人诉讼难以实现权利平等,因此很难有效、切实地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三、维护消费者权益的途径和对策

(一)法律保护制度的再完善

完善相关立法,尤其是服务领域的相关立法力度。在实体法方面,我国虽然已先后颁布了一系列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法规,如《商标法》、《食品卫生法》、《药品管理法》、《环境保护法》、《广告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但是涉及服务领域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法规却很少。而且有些法规和条例在实践中缺乏一定的协调力,法律效力也不高,对损害消费者权益的案件处理和打击的力度不够,威慑力不足。如网络购物中网络提供了方便快捷的购物渠道,但是目前还需要依法管理和引导。同时就举证责任方面应进一步扩大涉及具体消费领域的举证责任倒置的范围,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二)建立仲裁机制

仲裁机制作为一种灵活的解决纠纷方式,已经广为商业社会所接受,被认为是当前解决商业纠纷的最佳方式。我国目前已经建立起了包括如证券案件仲裁等专门仲裁制度在内的一整套仲裁制度,以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为代表的仲裁机构为良好地解决商业纠纷作出了极大贡献。但是目前尚未建立起专门的消费者权益仲裁制度,而且由于消费者权益纠纷特有的"标的小"、"时效性强"等特点无法与现有的仲裁机制兼容,因此,实践中很少有消费者通过现有的仲裁机制解决消费者权益纠纷。

笔者认为,可以考虑建立一套消费者权益仲裁机制,专门用于解决消费者权益纠纷,尤其是小额纠纷。鉴于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了完整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体系,以及消协作为一个社会中介组织的法律地位,可以考虑在现有的消费者协会下面增设独立的"消费者权益仲裁庭",如同目前贸易仲裁委员会的地位一样,业务上接受消协领导,但法律地位上独立于消协。仲裁庭配合目前消协的机构设置设立,仅开设到区县一级。该组织在管理和行政上可以由各级消协负责,行政人员安排上由消协工作人员兼任。同时针对消费者权益纠纷的特点设计一套专门的仲裁规则,以期灵活有效地解决消费者权益纠纷,尤其是小额纠纷。仲裁庭备有专门的仲裁员名单,考虑到消费者权益纠纷的多发性和小额性,仲裁员的聘任要求可以适当放低,同时仲裁员人数可以适当放大,以保障消费者可以以较低的费用及时聘请到仲裁员。仲裁费用可以通过赔偿机制转嫁给不法商家。这样一套机制的建立可以为消费者,特别是小额消费者,提供一个灵活有效的程序救济机制,极大地改善目前广大消费者投诉无门的状况。

参考文献:

[1]杨紫煊:《经济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

[2]魏勇杰:《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责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濮阳电大出版社,2006年第2版。

[3]王利明:"消费者的概念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调整范围",《政治与法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期。

作者简介:郭楠楠(1988年12月-),女,汉族,辽宁铁岭人,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2012级法律硕士研究生。

作者:郭楠

第三篇:从我国消费者运动主题看消费者权益维护

摘要:我国开展有主题的消费者运动十年有余,它对消费者权益的维护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针对目前消费者权益维护现状,我国仍然需要进一步开展消费者运动,完善法律保护制度,强化社会监督,推广消费者教育。

关键词:消费者;消费者运动;消费者权益维护

中国消费者协会将2008年活动主题确定为“消费与责任”。从1997年起。中国消费者协会借鉴国际同类组织的成功经验,每年确定一个年主题。并围绕年主题开展一系列活动。这一活动已经持续十余年。它对推进消费者运动、提升全社会的消费维权意识,促进相关法律制度和市场监管的完善,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我国消费者运动历年活动主题

消费者运动在我国发展历史很短。从第一个消费者组织的建立至今也不过二十余年。从1986年开始。中国消费者协会开始举办一年一度的“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宣传咨询服务活动”;1991年起,又与中央电视台等部门联合举办“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专题晚会:1997年起中国消费者协会每年确定一个活动主题。从而把消费者运动推向新的阶段。十二年来的活动主题是:1997年:“讲诚信、反欺诈”;1998年:“为了农村消费者”;1999年:“安全健康消费”;2000年:“明明白白消费”:2001年:“绿色消费”;2002年:“科学消费”;2003年:“营造放心消费环境”;2004年:“诚信·维权”;2005年:“健康·维权”;2006年:“消费与环境”;2007年:“消费和谐”;2008年:“消费与责任”。

历年消费者协会活动的主题。既有约束作为市场交易主体一方的经营者的内容,如“讲诚信、反欺诈”、“诚信·维权”;也有直接保护作为市场交易主体另一方的消费者的内容,如“为了农村消费者”;还有涉及维护消费者具体权益的内容,如:“安全健康消费”、“明明白白消费”、“营造放心消费环境”、“健康·维权”;以及有关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的内容,如“绿色消费”、“科学消费”、“消费和谐”。这些主题涉及消费者权益的方方面面。从市场交易主体到市场监管部门。从消费活动到消费理念,从物质消费到精神消费。

从活动主题产生的背景来看。每一主题的提出都和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消费者权益维护状况息息相关,而活动主题的内容变化则体现出我国的消费者运动的不断扩展和深化。1997年前后,我国的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实质性变化,卖方市场悄然变局。不少生产经营者一时难以适应这一市场变化。欺诈消费者的行为时有发生。为了营造一个讲诚信、讲公德的社会舆论氛围,促使经营者在与消费者的交易活动中诚实待人、守法经营、恪守信用,“讲诚信、反欺诈”的消费者运动主题应运而生。对消费者的侵权行为首先发生在物质生活领域,随着假化肥假种子等一系列坑农害农现象愈演愈烈。“为了农村消费者”这一主题被提了出来。以此唤起社会各方面对保护农村消费者权益的关注、重视和支持。并通过加强对农村消费者的教育。帮助他们提高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和能力;在瓶啤、高压锅爆炸致死致伤事故长期高居不下,成为危害消费者安全健康的主要因素的情况下,“安全健康消费”被确定为1999年的活动主题。随着市场供给的不断丰富。消费者的选择权得到相当程度的保障,但“知情权”和“获知权”却并未得到很好的维护,由此,消费者运动主题转向了“明明白白消费”,以确保消费者的这两项基本权力。进入新世纪后,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构想,这一思想在消费领域的体现就是可持续消费,由此,“绿色消费”便构成了2001年的消费者运动主题。“科学消费”和“绿色消费”密切相关,两者均强调消费行为。“绿色消费”侧重消费行为的方向和目标。“科学消费”侧重消费行为的方式和方法;“科学消费”为延续“绿色消费”主题活动提供了可行性,并使绿色消费更加广泛和深入。2003年之后,消费者协会的活动主题屡次出现消费环境这一概念,它一方面体现了营造健康、有序、和谐的消费环境对于刺激消费需求、发挥消费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意义重大,一方面也说明良好的消费环境对改善消费者的弱势地位至关重要。2008年的主题“消费与责任”则把消费者权益维护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企业、各级政府、消费者、消费者组织和新闻媒体都有责任来维护消费者的权益。

二、我国消费者权益维护现状

消费者权益维护状况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既有经济和市场环境因素,也有法律和制度因素,还有消费者自身因素。

1、经济发展促进了消费者权益维护程度的提高。从根本上看。消费者权益的实现和保护主要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市场商品的数量和品种越丰富,货币的自由选择权越能充分实现。消费者需求的满足程度也就越高。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市场态势逐渐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客观上为消费者权益的实现和保护提供了物质基础。一方面,市场商品的极大丰富。使消费者的货币购买力能够更充分、自由的实现,消费者的需求能够得到更好的满足;另一方面,企业为争夺市场而越发重视消费者的需要,为消费者的购物、消费提供更多的便利,消费者的权益由此得到更好的保障。虽然目前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时有发生,但比之物品匮乏的卖方市场,消费者的商品选择权大为提高。消费者权益实现程度在本质上得到了提高。

2、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消费者权益合法化、规范化。完善的法律体系赋予消费者应该享有的各种权利以明确的法律地位,是消费者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有力的法律武器。除了其他相应法律如《民法通则》、《食品卫生法》、《药品管理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商标法》、《计量法》等等对消费者权益维护起着积极作用外,我国1994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把消费者权益合法化和规范化。该法规定了消费者的九项权利,具体包括安全权、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求偿权、结社权、获知权、受尊重和监督权。由这些法律组成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体系,使消费者权益在法律上有了切实的保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者的消费领域不断扩大,有些地方如上海、杭州还推出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在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基础上新增部分消费者权利,以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当然,十几年前颁布的《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已经无法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甚至对有些维权问题无能为力,修订和完善迫在眉睫。

3、政府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力度不断加大。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于维护市场竞争秩序负有责任,如通过政府部门加强对市场的监督、在某些突发事件中采用

行政手段对消费者权益进行保护;促进消费者保护组织的建立;有关部门通过为消费者提供各种服务,有效地保障消费者权益。我国政府在维护消费者权益方面做了不少工作,近年国家工商总局曾出台六项规定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近三年全国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平均每年受理消费者投诉70多万件,调解成功60多万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年均6亿多元。尽管如此。消费者权益受损的状况仍然比较严重。政府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

4、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不断发展。我国消费者保护运动起步较晚。国内第一家消费者组织广州市消费者委员会1984年9月成立,1984年12月中国消费者协会由国务院批准成立。之后,各省市县等各级消费者协会相继成立。中国消费者协会于1987年9月被国际消费者组织联盟接纳为正式会员。中国加入WTO之后,消费者运动在我国有更长足的发展。上海市在2004年初率先将消协更名为“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以更好地体现消费者运动的趋势,彰显其本质和职能,从形式上更加贴近了消费者。中国消费者协会更是随着年复一年的“3.15”宣传活动而深入人心。

5、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逐步提高。消费者权益受损往往由于三个原因。一是消费者的权益观念及自我保护意识淡薄;二是消费者的某些不健康心理;三是消费者缺乏消费知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消费者权益维护状况得以改善。这不仅与经济发展、法律完善、市场监管、舆论监督密切相关,也与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提高、消费知识增加、消费心理逐渐成熟不无关系。从1984年中国消费者协会成立至今,消费者的投诉呈快速上涨趋势。1984年中国消费者协会受理投诉8041件,十年后即《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颁布的第二年受理投诉41.17万件。2006年受理投诉70.23万件,22年增长了87倍,这充分说明消费者的维权意识不断增强。不仅如此,消费者维权领域也不断扩大。已经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转变。投诉重点从日用百货、服装鞋帽转变为移动电话、汽车、商品房等大件商品。此外消费者也更加关注电信业务、物业、金融、保险、交通运输等服务行业的价格和服务质量,挑战垄断行业、隐性侵权的投诉也越来越多。

三、有效开展消费者运动,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从保护消费者利益的主体监督系统及其变化角度来看,世界各国消费者运动的发展。往往要经历启蒙(自发)阶段、有组织阶段、行政和法律(政府依法)保护阶段这三个阶段。我国消费者运动的发展呈现出与国际消费者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相吻合的状况。自《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颁布之后,中国的消费者运动就进入了政府依法保护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消费者组织等维权团体、经营者以及政府有关部门,在法律的框架内各司其职,各行其责。消费者协会除了继续为个体消费者解决问题外,开始关注从根本上维护消费者权益,注重改善消费环境。看重与经营者代表的对话协商制度,关心法律层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经营者也立足于行业加强自律,逐渐完善与消费者团体的对话协商机制。政府部门则在制定消费者政策方面、在建立保护机构方面兼顾全局,平衡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在不断协调的过程中,三方面力量共同营造出消费者权益得到保护、社会协调发展的局面。

为了有效地推动消费者运动,全社会都要付诸行动,特别要从如下方面加以完善。

1、完善法律保护制度。虽然我国的消费者保护运动已经进入行政和法律保护阶段。但现行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却难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客观形势。主要表现为:其一,立法不完善。如在实体法中,对该法适用范围的界定模糊;没有规定“召回”制度。对存在潜在危险的严重缺陷可能造成的损害没有相应的对策;有关间接损失的赔偿,尤其是精神损失赔偿几乎没有涉及,等等。再如在程序法中,没有采用举证责任倒置的做法,消费者在举证方面明显处于弱势;现行的消费纠纷解决方式成本过高。对普遍存在的小额消费纠纷没有建立一个好的投诉解决机制。其二,体系不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立法应该是一个由民事法律规范、行政法律规范与刑事法律规范共同构成、相互配套的法律体系。现行的不少立法是由政企不分的政府部门起草的。其中不乏违背公平原则、维护垄断利益、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条款。为此。需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完善相应法律保护制度。首先,完善相关立法。尤其是服务领域的相关立法。如准确定义消费者,把服务领域中的消费者都纳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范围;再如,对消费者权益进行扩展,把消费者应享有的其他人权如隐私权、姓名权、肖像权、言论自由权等也纳入法律保护范围之内。此外,司法机关应当从程序上进一步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如对某些消费争议可以实行举证责任倒置;设立小额程序,专门受理并解决消费者因缺陷产品造成损害、争议标的额较小的纠纷案件。其次,加强执法。目前,少数中介组织(如鉴定单位)、执法人员自律性差甚至知法犯法,使消费者投诉取证极为困难。因此。除了加强中介、执法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外,还要逐步推行中介组织、执法人员执业后果的连带责任制度,严厉打击玩忽职守、出具假证明者。增强其执业的风险成本。第三。抓紧制订消费者援助制度。相对于企业而言,消费者在处理消费纠纷时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实施消费者援助制度,相应的行政机构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诉或支持消费者起诉。要求给予违法者以民事处罚并赔偿受害者的损失,法庭也可以对特殊消费者实行诉讼费用救济制度。体现在司法程序中保护弱者的原则。最后,普及相关法律知识。消费者协会以及一些职能部门需要多下工夫,使消费者了解最新的与其权益相关的法律法规,并能够使这些法规产生相应的作用力。普法宣传的模式和力度尚须调整。

2、强化社会监督。其一。加强政府的监管工作。政府首先要及时、准确、公开披露公共信息,如法律信息、产品质量信息、技术标准信息、经营者信用信息等,改善消费者在市场交易中信息不完全、不对称、不透明状况,并借助这些信息保障自己的权益。此外。加强对各类市场中介组织的管理,并严厉制止、打击具有外部负效应的消费行为。其二,加强新闻监督。借助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介,定期对产品质量抽检结果进行公布;实行举报有奖制度;发动社会组织和广大消费者,积极参与市场监督检查。其三,继续深化消费者组织的工作。从中国消费者协会的活动主题来看,尽管每年主题鲜明,但连贯性和前瞻性尚显不足。这说明我国的消费者运动在形式、内容、理念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理论指导。

3、加强消费者教育。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完善,大量商品和信息充斥市场,此时的消费者需要不断提升合同意识、交易基本知识和生活设计能力,使自己成为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和合理的消费行动的“自立”的消费者。随着现代社会国际化、信息化的发展,消费者的消费行动具有了社会意义。此时的消费者不能仅从狭隘的自我生活以及生活设计上考虑个体消费行为,而是要从与整体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中理性对待个人消费。保持个人消费的科学、合理、文明,使自己成为“自觉的消费者”。总之,消费者有责任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并积极参与对商品和服务的社会监督。也有责任树立先进的消费观念。这些消费者教育工作需要政府、消费者组织以及新闻单位共同协作。当然,作为生产经营主体的企业,在维护消费者权益方面责无旁贷。

责任编辑 李 萍

作者:岳俊芳

上一篇:国际贸易案例论文下一篇:日本茶道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