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权益毕业论文

2022-05-12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消费者权益毕业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为有效促进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权益保障,借鉴“马斯洛”需要层次论概括指出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权益体系的具体内容,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分析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权益受侵害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指出政府、用人单位、独立学院以及独立学院学生四方面应共同努力来完善对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权益的保障。

第一篇:消费者权益毕业论文

基于法律维护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研究

【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正在经历着一个不断完善和成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培养高校毕业生的法律意识,加强他们的就业权益保护和维权,成为了需要研究的课题,进而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体系。

【关键词】法律 就业 权益

近几年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多,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大环境下,对于在就业市场处于相对弱势的毕业生而言,在就业过程中合法的就业权益被侵犯便会经常碰到。这就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在对高校毕业生求职过程中,要进一步增强法律意识教育,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一、熟知就业法律政策规定,提高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也逐步走向法制度化。如今的高校毕业生必须要主动的了解国家近期关于高校毕业生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律规范,熟练毕业生在就业在就业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切实保护好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在就业过程中,如果发现招聘单位提出的相关内部规定有与国家政策、法规相悖额条款,就可以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公务员暂行条例》《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暂行规定》和高等学校所在省(市)就业政策等地方法规,并且在学习法律、法规过程中,逐步培养法律意识,真正做到知法、懂法、遵法、用法。在就业过程中,运用高度的法律意识,时刻提醒自己:什么情况下自己的合法权益可以受到侵犯,一旦权利受到侵犯,如何进行自我保护。毕业生在法律意识的指导下,认识到自己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及时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不是息事宁人、逃避躲避。在碰到问题时,能够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益,是我们应该培养毕业生保护自己权益的重要观念只有毕业生掌握有关政策、法规,养成良好的法律意识和积极主张权利的维护意识,才能保护平等地与用人单位对话,切实保障自身权益不受侵害。

二、明确求职阶段的侵权情形,切实保护毕业生权益

侵犯毕业生就业权益的情形发生于求职过程中的各个阶段,特别是应聘面试,签订就业协议书、报到上班时期。毕业生要想更好地保护自身的权益,就应该了解可能发生侵权情形,真正碰到问题时,能够处变不惊,顺利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应聘面试阶段

1.在招聘、面试阶段侵犯毕业生就业平等权的现象是很普遍的。近几年随着毕业生人数大量增长,用人单位挑选毕业生的余地越来越大,因此他们会千方百计地限制毕业生的条件。如:性别侵权,只招男生不招女生,这是最为滥用的招聘侵权:身高侵权,要求毕业生身材一定高度上:生源地侵权,对本地和外地生区别对待:形态容貌侵权,对于毕业生有一定体态容貌的要求等。这些都属于先天形成的客观情形,毕业生不能通过后天努力得到改变,此种要求属于歧视毕业生所享有的就业平等权。

用人单位在向毕业生介绍情况时,未能向毕业生提供用人单位真实的、全面的资料,或故意夸大单位的规模、资本,回避能够给予毕业生的待遇等问题,甚至根本没有用人计划而纯粹就是为了单位宣传。这些都是侵犯了毕业生的知情权。因此毕业生要通过实地走访、网络查询等其他途径,全方位地了解用人单位的真实情况。

用人单位在得到毕业生的简历后,把身份证号、手机号等个人重要资料泄露给他人,致使毕业生受到损失的。因此毕业生要多个心眼,提高警惕性。还有就是要求毕业生缴纳一定数目的报名费、面试费等名目繁多的各种费用,以此作为赚钱的手段。这些都侵犯了毕业生的财产权。

2.签订就业协议阶段。就业协议是明确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高校关于毕业生就业工作权利、义务的书面文本,是由国家教育部制定统一的格式。毕业生要在求职中首要签订好就业协议。就业协议是维护就业权益的最基本书面协定,目前,我国在毕业生就业工作法律、法规体系还在不断的健全和完善中,但是还没有足够的法律依据和形式替代现行的就业协议书。

毕业生在签订就业协议及其补充条款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查资质。协议双方的资格是否合格是协议书具有法律效力的前提。用人单位,不管是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必须有招聘员工的自主权。如果其本身不具备,那么必须经具有招聘员工的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同意,才可签订协议。因此,高校毕业生在签约前,一定要先审查用人单位的主体资格是否合格。

审协议。协议书的内容是个整体协议的关键部分,毕业生一定要认真审查有关协议条款是否明确、合法。审查协议内容是否合法,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法律和政策;审查和推敲双方权利及义务是否合理;审查清楚除协议本身外,是否有附带协议,即补充协议,并审查清楚其内容。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有关法律规定,就业协议的协议内容至少应具备以下条款,才具有法律效力,如服务期、工作岗位、工资报酬、福利待遇、协议变更和终身条款、违约责任等。

履程序。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签订就业协议时要履行一定的程序,经协商一致后,便可以签约。首先,要清楚的签上毕业生的姓名和签订日期;其次,用人单位及其上级主管部门必须加盖公章并注明时间,不能用个人签字代替公章;最后,在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签字后,需将协议交给高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履行相关手续,以便及时纳入就业方案,顺利派遣。

明确违约责任。违约责任是指协议当事人因过错而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协议规定的义务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它是保证协议履行的有效手段。鉴于在签约实践中高校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违约率逐年增加的状况,协议中违约条款就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在协议内容中,应详细表述双方的违约情形及违约后应负的相关责任,同时应写明双方违约后要通过何种方式、途径来承担违约责任。

3.报到上班阶段,毕业生到单位报到后,应当立刻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这时就业协议书失效,劳动合同生效,双方的权利、义务由劳动法合同进行规范。不签订劳动合同或延迟签订劳动合同。有些单位在毕业生报到后,只叫其做事而不与其签订劳动合同,延迟签订劳动合同或先试用后签订劳动合同。这样毕业生在单位的权利没有了保障依据,合法权利受到了侵害。实际上单位不签订劳动合同是违约行为,毕业生可以追究其违约责任。

签订劳动合同与就业协议书内容不一致。用人单位虽然与毕业生签订了劳动合同,但合同的内容与就业协议书不一致,如延长毕业生在单位的服务期限、试用期,降低工资标准等。毕业生也可以追究其违约责任。

扣毕业生毕业证、交抵押金等不合法要求。有些单位以办保险等名义,让毕业生把毕业证交给单位,当办完却不还给毕业生;以各种借口让毕业生交费用,实际是变相的抵押金。这些都不符合法律规定,毕业生都应予以拒绝。

三、如遇到侵害权益的行为,要采取各种方式方法维权

由于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还不尽成熟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仍在不断的健全和完善中,再加上受到社会风气以及人们旧观念、旧思想的影响,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不公平的现象,对毕业生就业求职正当权益予以侵害。针对侵犯自身就业权益的行为,毕业生有权向用人单位上级主管部门和高校进行申诉,并听取它们的处理意见,同时也可以提交给当地的劳动争议仲裁机构进行调解和仲裁,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作者简历:苗旭(1979-),辽宁抚顺人,辽宁省大学生就业局信息与派遣部副部长;姜丽娜(1986-),辽宁锦州人,辽宁省大学生就业局信息与派遣部工作人员。

作者:苗旭 姜丽娜

第二篇:浅析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权益保障

【摘要】为有效促进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权益保障,借鉴“马斯洛”需要层次论概括指出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权益体系的具体内容,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分析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权益受侵害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指出政府、用人单位、独立学院以及独立学院学生四方面应共同努力来完善对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权益的保障。

【关键词】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权益;保障

截止2011年5月23日,全国独立学院共有309所,在校生总数逾200万人,占全国高校在校生总数的近10%。然而,独立学院在我国现阶段仍属于相对的弱势群体,面临更多的压力、限制甚至是歧视,因而独立学院毕业生在与其他公办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中自然处于下风,独立学院毕业生成为高校毕业生中“先天不足”的一类弱势群体。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80万,再加上之前未就业的毕业生,需要就业的人数达到820万以上。在全社会整体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十二五期间,我国高校毕业生宏观就业形势仍将不容乐观,而独立学院毕业生作为高校毕业生中的弱势群体,其择业就业权益受侵害严重、就业权益保障问题普遍被忽视,就业难度更大。因此,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权益保障的对策研究,无论是对国家、社会、独立学院亦或独立学院毕业生本身,都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

一、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权益体系的具体内容

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权益内容涉及面广、层次繁复,这种关系正如马斯洛“需要层次论”。马斯洛“需要层次论”是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对于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权益来说,可从最基础的权利开始,将毕业生的就业权益划分成几个等级,在较低级的档次拥有之后才有可能对较高的档次产生需求,亦即就业权、自由择业权、公平择业权、社会保障权、社会认可权。

就业权是指劳动者拥有选择所从事职业的权利,我国的宪法和劳动法都有详细的规定。同时公民的劳动就业权是公民享有其他各项权利的基础。作为一项公民的基本权利,在宪法这一母法的强力保护下,也是独立学院的大学毕业生应有的一项权利。

自由择业权是指毕业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选择就业岗位而不受胁迫的权利。就目前情况来看独立学院毕业生在就业的主动性自由上和其他类别大学并无差别,同样享有完全的自由权利。

在前两项权利的基础上可以开始分析平等择业权。也就是从这一层级的权利开始独立学院毕业生与其他大学毕业生产生了差距。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消除,国内就业形势严峻,数年的大学扩招给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带来巨大压力。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走向市场化、实行双向选择,许多用人单位注重毕业生“品牌”。在专业需求相同的情况下,毕业生毕业学校的知名度成了用人单位的第一印象和首选。而独立学院既不能同“清华、北大”等名牌大学比,也不能与同等学历教育的公办大学比。因此,在单位主导性的择业大环境下,单位有权选择名牌高校的毕业生,从收取简历的环节就将独立学院毕业生挡在了就业的门槛之外。例如,部分国有企、事业单位甚至独立学院自身在自主招聘时就趋向于“985、211”类高校,甚至完全否决独立学院毕业生的求职申请。如此普遍流行的选材趋向无疑会影响社会大环境,对独立学院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是巨大的打击和歧视。

社会保障权是由国家法律法规、单位规章制度、个人努力等多方面来共同实现的。但是文本规定与实际状况差距较大,财力雄厚的单位能为职工提供全面的社会保障,而实力较弱的单位在很多情况下难以保障自己员工的权益。而独立学院毕业生很多走向私营中小企业,怎样维护好自己的权益的确是毕业生所要面对的问题。

最后,社会认可是由社会舆论与媒体宣传共同产生的,应当摘下社会大众对独立学院毕业生“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有色眼镜,还独立学院毕业生平等的社会认可感,促进他们在求职中建立信心。

二、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权益受侵害的成因分析

独立学院毕业生与公办院校毕业生相比较而言,其在平等择业权和社会保障权两个层次上遭受权益侵害的情况比较突出,究其成因如下:

(一)法律保障机制不完善

我国目前没有专项立法针对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权益进行保障,没有专门的维权机构或特定的保障部门对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权益进行快速、有效的维护。现有与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相关的立法仅有《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和《劳动就业促进法》。从《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这一程序法的规定来看,尽管调解组织类别多(诸如: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依法设立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在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都可申请调解),但针对性差、学生解决纠纷所投入的时间、金钱、精力等成本偏高。而从三部实体法的规定来看,缺乏对独立学院学生就业中具体权利义务的明确规定;毕业生在就业实习阶段,按现有法律规定认为其与用人单位不能构成劳动关系,只构成劳务关系,不属于劳动者,不利于对学生就业权益的维护。

(二)社会及用人单位歧视严重

随着独立学院的快速发展,社会大众对其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认识,很多用人单位追求名牌效应、过分重视学历,对独立学院毕业生的素质与能力持怀疑态度。

大量用人单位从收取简历的环节就将独立学院毕业生挡在了就业的门槛之外,宁要一本二本并不优秀的学生,也不要三本的尖子生。事实上,很多就读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情商高、动手实践能力强,其在就业市场上的未来发展状况有的会比一本二本的学生更好。

(三)独立学院自身的问题

独立学院录取的是本科第三批次学生,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主。而多数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基本上沿用一本二本母体院校相同专业的培养模式,没有结合独立学院学生实际及独立学院自身特点来进行人才培养,没有形成自身特色。此外,多数独立学院就业指导体系不完善。其一,师资人员紧张,没有配备专职就业指导教师而由辅导员兼任,就业指导人员远未达到“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目标;其二,就业指导课程虽已开设,但因课时量不达标、难以实现授课目标。由此也导致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差,就业权益易受侵害。

(四)独立学院毕业生欠缺法律意识

实践中,多数独立学院毕业生欠缺法律常识,不知道就业协议、劳动合同中应当规定哪些具体条款,不知道“五险一金”的具体内容、由谁交付等等。毕业生连自己具体享有哪些就业权益都不清楚,以至于很多情况下遭受权益损害了还不知情,就更谈不上去维权了。

三、完善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权益保障的对策

(一)健全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的法律保障机制

立法机关应以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为依据,借鉴国外相关立法经验,通过法律修订或颁布相关立法、司法解释等途径,从独立学院毕业生作为就业弱势群体角度出发,对其就业权益给予倾斜性维护,从而进一步完善我国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的立法体系。

从实践层面看,可考虑在各级政府及法院中成立针对性更强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节或裁判功能的专门部门,专门受理大学生就业权益维护相关案例,从而改变专业性差、维权成本高的状况,进而提高对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的效率。

(二)树立独立学院毕业生典型代表,转变社会用人理念

首先可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多种媒体渠道,广泛宣传独立学院典型毕业生代表,特别是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优秀毕业生,使社会大众能摘下有色眼镜,客观全面地了解独立学院及其毕业生,进而才有可能逐步消除成见、公平对待,给予独立学院毕业生更多就业机会。

其次,用人单位应转变过去唯学历论、唯名牌论和“名校光环”等不切实际的用人理念,以实际需求为导向,遵照“实用性”人才标准,按需用人,“不求最好,但求合适”。这样既能为独立学院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又能减少企业的用人成本,杜绝人力资源浪费,从而实现一举多赢的局面。

(三)创新独立学院培养模式,完善就业指导体系

树立“以质量求生存、以管理促效益、以品牌谋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独立学院办学方针,明确就业工作在独立学院中的重要地位。目前独立学院的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加之就业形势紧张,只有身上有“亮点”的学生才可能被注意,才可能被用人单位选中,也才会有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因此,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市场上需要的、抢手的、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劳动者以及技术型、应用型的复合型专门人才。这样,独立学院毕业生在就业中才有自己的专长、才有竞争力,才能被平等对待。这就迫使独立学院必须改革最初沿用的一本二本母体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推出有自身特色、能提升学生竞争力的人才培养方案。

此外,独立学院应完善就业指导体系,提高就业指导服务水平。学校应重视就业指导师资人员的建设,切实开展好相关工作。要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关键在于培养一支业务精、素质高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校方应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给予支持,应动员教师、校友、企业等多方面力量参与就业市场开拓。就业指导教育工作不应只在学生临近毕业时进行,而应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全程就业指导。部分独立学院就业指导按照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效果比较显著。如,第一年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生涯的概念;第二年引导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及专长,明确职业目标;第三年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增强职业技能;第四年向毕业生介绍有关就业政策,传授求职技巧,帮助毕业生做好职业角色转换的心理准备。

(四)提升独立学院毕业生法律意识

在市场经济法制化背景下,只有懂法才可能守法、维权。独立学院毕业生应有更强的权利意识、契约意识和证据意识;在日常生活,尤其是就业择业中时刻提醒自己学习了解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自身应享有的各项权利,以便在遭受侵害时及时采取有效救济途径。总之只有提高法律素养,才能有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2]教育部.200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6,5.

[3]马红翠,郭跃新,孙亚辉,欧阳东.独立学院就业问题分析与研究[J].商情,2010,04.

[4]郭瑞.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0.

作者:李亮辉 于苗露 袁琳

第三篇:大学毕业生就业权益保障的社会支持网络研究

[摘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压力下,大学生的就业权益容易遭到侵害,构建一个健全完善的就业权益保障社会支持网络,是当务之急、应势之需。当前的社会支持网络,各类支持主体之间缺乏协调联动,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和彰显,大学生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网络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这制约着就业权益保障的实际成效。要建立一个互动互融的主体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各主体之间的作用,提高大学生维护自身权益的理论自觉和实际能力,切实保障大学生的各种就业权益。

[关键词]就业权益 社会支持网络 正式社会支持 非正式社会支持

[作者简介]王允(1979- ),男,河南淮阳人,河南师范大学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就业。(河南 新乡 453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2014年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大学毕业生就业权益保障的社会支持网络研究”(项目编号:2014-zd-084)和2012年河南师范大学青年基金项目“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维护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2QK3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同时,大学生就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我国的就业市场尚不成熟,与大学毕业生就业权益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尚不健全,加之劳动力供求失衡、强资本弱劳工的客观现实,造成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合法权益受侵的现象日趋增多。这不仅影响了大学毕业生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充分就业,也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构建一个健全完善的就业社会支持网络,对于保障大学生的就业权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就业权益与社会支持网络的概念界定与关联耦合

1.就业权益的含义。就业权益指具有劳动权利和行为能力,且有劳动意愿的劳动者依法从事有报酬或收入的劳动的权利,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主要有平等就业权、就业信息知情权、选择权、接受就业指导权、被推荐权、签约权、违约及求偿权、户档保存权、过渡期保障权、隐私保护权等。

2.社会支持网络的内涵。社会支持网络是指社会个体成员之间因为互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体系,主要关注人们之间的互动和联系,互动会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在社会支持网络下,个人能获得财务支持、信息支持、精神支持等,通过这些支持,人们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并维持正常运行。

3.就业权益与社会支持网络的关联耦合。就业权益与社会支持网络高度关联,社会支持网络把政府、学校、社会组织、用人单位、大众传媒、家庭、朋辈群体连接在一起,提升了大学毕业生保障自己就业权益的能力。在我国目前就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的情况下,构建合理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权益保障社会支持网络,给予其全方位的社会支持,不仅有助于他们顺利择业,而且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二、当前毕业生就业权益保障社会支持网络存在的问题

1.各类社会支持主体之间缺乏协调。在大学毕业生就业权益保障中,各类社会支持主体发挥作用的内容和方式不尽相同。彼此之间缺乏一定的协调机制,不同社会支持主体在发挥作用时,通常是从自身角度出发,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权益的维护多带有一定的刻板印象,阻碍了他们联动作用的发挥,使大学毕业生从不同的社会支持主体方面获得的支持和信息有时会发生冲突,导致大学毕业生出现认识上的混乱。建立一定的协调机制成为充分发挥社会支持主体作用的重要条件。在提供的支持类型方面,正式社会支持提供的主要是信息类支持,而非正式社会支持不仅提供精神支持,还提供财物支持;即使在正式社会支持和非正式社会支持内部,不同主体的地位也各不相同,在非正式社会支持中,家庭的作用总体上要大于朋辈群体的作用。建立各类社会支持主体的有效协调机制,可以充分发挥各类主体的优势,保证毕业生能够及时从中获得有效的支持。

2.各类社会支持主体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社会支持的主体即社会支持的实施者,主要包括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公益组织、社会服务组织等,其中政府、学校和企业的作用举足轻重。然而,就目前而言,社会支持主体作用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从政府这一主体来看,在就业歧视立法、劳动仲裁、劳动监察等方面,政府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彰显。用人单位随心所欲制定招聘规则;劳动仲裁周期长,救济成本高,维权难度大;对违法违规惩戒和力度不够,导致大学生就业权益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就高校而言,大多数高校并没有建立起以学生为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就业指导工作大多为简单粗放式的,仅限于信息的发布、政策的宣讲、技巧的培训、协议的办理等被动等待的浅层次服务,而忽视了对法律维权知识方面的指导,使得大多数大学毕业生维权意识薄弱,就业权益易受侵害。从用人单位的视角来看,由于就业市场激烈的竞争,给用人单位用人自主权的滥用提供了可能性,经济利益成了用人的唯一标准,并没有给学生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

3.大学毕业生缺乏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网络的能力。社会支持作为外在的支持条件,只有在大学毕业生寻求帮助、接受支持的过程中才能发挥作用,大学毕业生利用社会支持的能力直接影响了社会支持的作用。然而,在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对社会支持的利用能力并不乐观。一方面,大学毕业生缺乏对各类信息支持的利用能力。当大学毕业生就业权益受到侵害时,并不能有效寻找各种对自己有利、有效的信息帮助解决问题,也不能从能提供信息支持的社会支持主体方面获得相应帮助。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在利用各种资源方面还有很大空间,很多大学毕业生对学校、政府、大众媒体提供的各种信息和帮助知之不详,更多还是依靠亲缘关系寻找工作,忽视了社会支持主体对自己在择业过程、就业指导、权益保障方面的作用。

三、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权益保障社会支持网络的对策

1.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主体协调机制。大学生就业权益保障需要多部门的通力协作,借助于正式和非正式的支持力量,构建一个行之有效的联动协调机制。正式的社会支持系统由学校、大众传媒、社会组织、用人单位等构成,他们在国家政策统领下充分发挥自己作用,为大学毕业生维护就业权益提供各种支持,包括信息支持、工具性支持等;非正式的社会支持包括家庭、朋辈群体,他们在大学毕业生维护就业权益时主要提供财物支持和精神支持。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就业制度不断规范就业市场的秩序,正式和非正式社会支持协同作用,大学毕业生就业权益保障社会支持才能进一步完善,更好地维护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权益。在大学毕业生就业权益保障中,各类社会支持的作用各不相同。政府是就业市场的管理者和服务者,拥有最为强大的资源,在宏观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但在具体的权益保障中不宜发挥作用;高校是大学毕业生的教育者、管理者和服务者,能够在帮助大学毕业生就业和就业权益保障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如信息提供、法律咨询、政策引导等,也能在财务支持、精神支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各类非正式支持已成为精神支持、财务支持的主要提供者,但在信息支持方面明显不足;大学毕业生是各类支持的作用对象,对各类社会支持的利用能力对社会支持发挥作用至关重要。根据不同主体的作用,笔者认为在大学毕业生就业权益保障的社会支持中,高校和大学毕业生应成为整个支持体系的中心,政府则是整个支持体系的主导性力量,但其作用多表现在政策制定等宏观方面,各类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都通过学校对大学毕业生发挥作用,同时学校也要帮助大学毕业生提高利用各种社会支持的能力,最终实现社会支持的合力最大化。

2.充分发挥各类社会支持主体的作用。在大学毕业生就业权益保障过程中,社会正式支持主体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首先政府应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的维护上发挥主导作用。要想切实保障毕业生的就业权益,政府应努力解决就业问题;完善就业保障制度;改革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强化劳动监察力度;加快反就业歧视立法;改革户籍制度,转化户籍管理功能。其次学校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完善就业指导工作,增加毕业生的相关法律知识储备,增强大学生维护自身权益的理论自觉;要建立一支职业化、专业化、高素质的毕业生就业指导队伍,切实发挥教育与引导的作用;要不断加强就业形势和政策指导,使大学毕业生准确掌握就业政策,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再次要对作为就业市场强势群体的用人单位的各种行为进行规范。要建立合法、公平的招聘流程,确保公开、公正、公平;要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不能发布虚假和带有歧视色彩的招聘信息,对大学毕业生在求职中所提供的个人信息要保密,充分保证应聘毕业生的隐私权。最后要积极发挥大众传媒的宣传和舆论监督作用、各种非政府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以及家庭和朋辈群体的亲缘作用,全方位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权益保障提供支持。

3.提高大学毕业生利用社会支持网络的能力。大学毕业生是维护就业权益的主体,应该不断提高自己利用社会支持的能力,从恰当的主体中寻求帮助,最终实现权益维护。首先,要不断提高自己利用社会支持网络的意识。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和复杂的用人市场,只有改变意识,积极主动寻求帮助,发掘资源,才能有效应对各种困难,维护就业权益。维护就业权益是法律规定的大学毕业生的基本权利,要提高维权意识,敢于保障自己的基本权利。其次,要准确认识各类社会支持主体的作用。了解各种社会支持的作用是利用他们的前提,不同的社会支持主体能够发挥不同的作用,对大学毕业生的帮助各不相同,大学毕业生只有结合自己面临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寻找帮助,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发挥社会支持的最大效益。最后,要不断扩展社会支持的主体。大学毕业生就业权益维护受到党和政府、高等学校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愿意并且能够提供支持的主体不断增多,大学毕业生应该真实评估自己的社会支持情况,不断扩展社会支持的主体,让更多的人和单位能够帮助自己。

就业权是大学毕业生最基本的权利之一,对于这种权利的保障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用人单位、社会组织、大众传媒和毕业生自身等因素共同合作,建立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权益的社会支持体系。这种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要从根本上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权益保障的社会支持网络必须进行就业体制改革,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保障体制上的障碍,充分发挥学校在大学毕业生就业权益维护中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扭转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权益保障的困境,为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可靠的保证,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郑杭生.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与中国社会的转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王晓杰.大学生就业的社会支持网络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3]王树江.农民工劳动保护机制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

[4]陈成文,潘泽泉.论社会支持的社会学意义[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6).

[5]贺寨平.国外社会支持网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1(1).

[6]张长伟.高校贫困生的正式社会支持网络探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7]卢利亚.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模式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6).

[8]吴朝安,杨生勇,贺光耀.缺失、弥补与替代:流动儿童社会支持网络研究——基于W市流动儿童的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14(1).

作者:王允

上一篇:护士妇产科护理论文下一篇:大学生消费结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