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2022-09-10

1 文化传承与英语教学的内涵一致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且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 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 (community) 的习俗, 生活方式, 行为方式, 价值观念, 思维方式, 宗教信仰, 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随着民族的发展, 语言及其发展也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 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离不开文化, 文化依靠语言, 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 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

1.1 文化的一般内涵

本文对文化内涵的提及主要针对它与语言的关系上的体现。因此, 关于英语中的文化传承问题的内涵实际上是针对语言文化的传承所带来的一系列启示。文化的概念非常广泛, 它可以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由于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 不同学科对它的概念和范畴的研究常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和侧重性。就英语教学而言, 它涉及到英国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 每个方面都有十分丰富的内容。

1.2 英语教学的本质

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的教授, 而且包括文化知识的传播。现代外语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有益于英语的理解和运用。众所周知, 交际能力的获得和自如发挥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 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 即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 (听说读写) 加上社会能力 (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 。

2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实现文化传承

哈尔滨工业大学外语系及应用语言专业研究生李艳玲认为, 语言蕴涵在文化之中, 英语与英语国家的文化是密切相关的。文化和语言的关系决定了文化教育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在新的历史机遇期, 英语教学应重视传授交际文化知识, 培养文化意识, 帮助学生跨越纯语言知识障碍, 通过文化教育, 提高学生的语言习得能力。但英语教学中, 往往偏重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 即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 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 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 致使学生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 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在高等英语教育中, 要让学生初步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就必须遵照“相关、实用、循序渐进”几项原则, 对文化导入的内容作必要的取舍。相关性原则要求所导入的文化内容应该与教材的内容有关, 或者是教材的拓宽。文化导入教学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语言材料, 尽可能与语言教学同行。

2.1 英美文化教育的内容

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内涵:A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 二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言的意义离不开“语言环境”, 要想理解话语, 归根结底要懂得说话人的整个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学习英语的过程, 就是通过英语这一语言工具了解英语文化的过程。B文化教育的内涵:英语教学处处涉及文化的内容。文化背景知识是文化教育要考虑的重要内容, 并且在外语教学中起重要作用。综合性应用能力除包括比较好的英语语言知识, 比较全面的语言使用技能外, 还包括相关的文化知识、包括本族语以及目的语涉及的文化、历史、社会以及相关的策略, 包括学习策略、交际策略等。

文化教育具有一些基本范畴:

2.1.1 教师应对文化差异采取客观的态度

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了解英语文化的社会和政治意义,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在实际操作时, 让学生把提高交际能力作为英语学习的最终目标, 不断积累交际文化知识。使学生通过英语学习了解世界, 开阔眼界。

2.1.2 文化教育选材

教师还不能完全依靠教材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在教学中给学生恰当的语用指导就显得特别重要。

2.1.3 方法选择

在课堂实际操作中, 教师可以借鉴杜诗春的方法:其一为“文化旁白”, 其二是“文化包”。

2.1.4 帮助学生克服文化习惯不同而引起的社交语用失误

文化差异可能对英语教学带来障碍, 所以要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使他们认识到文化差异对交际的影响, 学会正确理解文化、价值观、信仰、行为等, 尽量避免语用错误。

2.1.5 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英语文章

通过对英语文化的学习, 学生会加强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文化差异的敏锐感, 从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更好地理解英语文化。

2.2 文化传承的方式方法的应用

2.2.1 通过挖掘新教材传授文化背景

一些题材广泛、蕴含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新教材, 涉及了多方面的英美文化背景知识, 包括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社会习俗、生活习惯等知识文化。在教学中通过挖掘新教材中的文化背景知识, 并适时适量的加以补充和拓宽, 不断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 开阔学生视野, 增加知识的文化深度, 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在积极性。

除了知识文化背景的挖掘, 传授与补充, 更注重西方交际文化知识在喝汤教学中的体现, 如问候、要求、称赞、致谢、道歉等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 同时也要学习委婉语、禁忌语和体态语等等。每介绍一个交际用语, 都有意识的渗透语言学习与交际文化的和谐统一。

2.2.2 通过指导课外实践拓宽获取文化知识背景的渠道

无论知识文化还是交际文化的获取, 都离不开课外阅读。因此, 对这一领域指导就显得格外重要。可以为学生介绍一些经典的课外读物, 英美名著原文, 原声电影, 鼓励收听收看英语广播电视节目。比如《动感英语》等, 把获得的英语国家知识文化背景写成札记或报告文学以供交流。通过广泛持久的课外学习指导实践, 开拓学生视野, 调动学生兴趣,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锻炼学习英语的意志力, 这些都通通归功于对英美文化传承的一种自觉感召。

2.2.3 学会比较英汉语言文化的内涵, 增强学习的逻辑性和研究性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 不同民族的价值观、民族心理、思维方式、风俗习惯以及道德标准等方面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别。这就是社会文化差异, 而它会直接反映到语言本身上, 以及语言的运用。例如, 英语中的亲属称谓词比汉语少得多, 一个cousin涵盖了“堂/表兄弟, 堂/表姐妹”等几种关系;而“农民”这个词在汉语里是统一的概念 (泛指“农业劳动者”) , 英语中却以其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的不同, 分别用farmer和peasant来表示。上述词汇指代范畴上的差别, 表现了中西方民族在人际关系上不同的传统观念和社会风俗。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 以防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做出主观评价。英语教学可以从研究和处理英汉转换关系入手, 对两种语言蕴含的社会文化意义的异同进行点化和提示, 激活学生思维, 加深印象, 增强记忆。

首先, 双语词汇的文化异同。词汇与文化的关系最为密切, 因为一个国家的历史、地理、经济、政治、制度、文艺、民俗等无不在词汇中得以体现。词汇是一种文化符号, 由于人类的文化传统、生活习惯、经理和爱好有相似性。因而英语中部分词汇的文化内涵与汉语会存在接近的倾向。而另一方面, 由于受到不同宗教、环境、风俗及价值体系等诸多因素影响, 又有其不对称的词汇。因此, 文化背景不同的人对同一词语会有完全不同的反应, 在词汇教学中要做到文化传承, 必须要对词汇内涵予以点拨, 激起学生与之相应的文化审美反应, 消除双语之间的障壁, 增加语言快感。再如red一词, 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 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 英语里有“red—letter days” (节假日) 。尤其在中国, 红色象征革命和社会主义等积极意义, 但英语中的“red”还意味着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 如“red flag” (引人生气的事) 。还有当看到商业英语中的“in the red”, 别以为是盈利, 相反, 是表示亏损、负债。

其次, 语言表达中的文化异同。语言是思维和交流的工具, 揭示了思维模式, 从这个意义上讲, 思维模式的不同其实质反应了文化背景的不同。学生的书面表达中出现的种种汉语化的句子, 最难和最常出现阻塞的地方, 大多数是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差异以及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和习惯差异的必然结果。为了使学生的思维模式接近或等同英语国家人的思维模式, 教学中要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境联想的习惯, 通过联想的构思能力的培养, 形成以英语思维带动语言格式的定式。因此, 从文化的角度入手, 把英汉的差异点作为教学的重点解决, 提高教学成效。

2.2.4 营造英美文化氛围, 激发想像, 培养学习激情

采用现代教学手段, 如电影、网络等, 让学生体验异国他乡的文化气氛, 减少东西方文化差异带来的思维隔阂, 让学生的视听觉多种感官产于感知语言, 催生联想, 进而理解并掌握语言, 又加强记忆, 保持学习英语的热情。

2.2.5 实现文化理解

文化意识是学习文化必然产物。如何培养学习者的文化意识, 语言教学界有不同的理论。国际著名学者Michael Byram (1989:121—122) 提出, 将目的语文化的某一现象同母语文化的对等或相似现象加以比较是将新现象置入学习者已有的观念模式, 势必造成学习者以母语文化的视角去看待新现象的结果, 形成异族人的观点。要排除母语文化的干扰, 学习者要建立全新的模式, 学习文化知识、了解前因后果、做出解释、亲身体验, 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四个步骤。众多理论的共同之处在于, 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有一中间地带, 其间即保留了本族文化又容纳了异族文化并对双方文化有多视角理解。这个跨文文化理解的连接点有以下内容:

1) 使学习者自己对母语文化的认识具体化, 进而拥有本族人对母语文化的认识。

2) 让学习者了解来自目的语文化的人和其它文化的人对母语文化的认识, 使其拥有异族人对母语文化的认识。

3) 让学习者了解来自目的语文化的人对目的语文化的认识, 使其拥有本族人对目的语文化的认识。

以上过程可通过阅读、交流、倾听、观察及调研等多种形式同教师、语言研究者、从目的语国家参观、考察归来的亲朋好友, 尤其是来自目的语文化国家的人的交流来实现。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日益繁多的各种交流给我们提供了大量信息及文化实践机会。文化教学的内涵是, 从文化知识起始, 培养文化意识, 最终达到文化理解。

总之,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传承, 取得英汉文化的认同, 消除对外语格格不入的情绪, 从文化的高度和深度上把握英语以致所有外语, 采取行之有效的文化教学方法, 可以解决英语教学中的情景功能问题, 激活学生思维, 激发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培养学习英语的持久热情, 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素质, 培养出大量双语、双文化人才, 最终达到英语文化交际的最终目的。

摘要:文化教育是高等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想学好英语必须要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由此展开的对英语教学中的文化传承及其操作方案的研究将成为当代高等英语教育中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文化,文化传承,语言文化,文化教育

参考文献

[1] 周姣.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 辽宁高职学报, 2006 (6) .

[2] 邱伟强,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 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z1) .

[3] 徐忠明, 宋金元,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 嘉兴学院学报, 2003 (4)

[4] 刘润清, 论大学英语教学,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上一篇: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在56例胸科手术的临床观察下一篇: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