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食品产业发展

2022-07-09

第一篇:绿色食品产业发展

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

文章标题: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

加强组织领导加快认证步伐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

**区的无公害、绿色食品产业是从2000年开始抓起的,在全省各县区中起步较晚。几年来,在省、市绿办的指导和支持下,经过努力,先后培育、申报、认定、认证了一批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基地和产品,为发展全区高效种植业,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做

出了一定贡献。

回顾以往的工作,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点:

一、宣传地方优势,坚定发展信心

在2000年以前,由于我们对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产业宣传不够,致使全

区对该项工作认识不足,认为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是高不可攀、可望不可及的事情。我们从宣传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入手,争取各级领导对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的重视,坚定了广大群众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信心。

我区地处**省中南部,境内山低岗缓,川阔谷坦、沿河两岸土质肥沃。丰富的森林资源对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起着巨大作用,为人们营造了一个蓝天碧水的生态条件。区内无客水注入,境内又无污染型工业企业,这一切对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省农业环保检测部门对我区大气、水体和土壤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完全符合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产业的环境要求。

因此,区委、区政府从“十五”开始,就把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产业作为发展高效种植业的重要途径来抓,先后成立了区发展绿色食品产业领导小组,制定了区绿色食品产业十年发展规划,区编

委于2001年正式批准成立了**区绿色食品办公室,专门负责组织、协调全区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各项工作。

二、科学规划布局,分批推荐申报

在各级领导认识得到提高、群众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区绿办依据**区“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和全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十年规划所确定的发展目标,按照先易后难、分批申报和成熟一个申报一个、逐步推进的原则,先后申报、认定、认证了一批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基地和无公害绿色农产品。

到目前为止,全区共认定了一个绿色水稻基地、**个无公害蔬菜基地,认证了*个绿色大米、*个绿色甜糯玉米和**个无公害蔬菜产品。几年来,基地无公害蔬菜总面积达****亩,绿色水稻面积****亩,绿色甜糯玉米产量达***吨。这些无公害、绿色品牌为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很大贡献。

三、加大监管力度,提升产品档次

我区自2001年申报、认证、认定

全区第一个绿色水稻基地,第一个无公害蔬菜基地以来,就从来没有放松过对基地及其产品的监督管理工作,以确保产品质量,维护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信誉和形象。

一是我们切实加大了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力度。区绿办主动协调执法办、工商、公安、食品药品监督、技术监督等部门,从源头上严控假劣农资、高毒、长残留和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禁用、限用农资流入基地,切实保护生产企业和基地农户的合法权益。

二是我们切实加大了对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标准化栽培技术的培训和指导力度。每年我们都结合冬春培训和各主要农时环节的技术现场会,对基地农户进行面对面的技术培训,并印发技术资料给每一个基地农户,使每个农户都至少有一名掌握生产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标准化栽培技术的明白人。

三是加强对基地的监管力度。每个基地都成立了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管组

织,并对生产全过程实行档案管理。我们还于去年4月,初步整合了农业、牧业、水利等产品监督检验资源。编制了**区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站,开展了部分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工作。其中无公害蔬菜市场质量检测、农药残留检测就进行了*次,抽样**余份,对促进全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四是切实加强对基地和产品的年检、审查工作。2001年以来,我们严格按照省、市绿办要求,对基地和产品及时进行年检和审查工作,对不能按规定时间年检,长时间拖延年检的产品及时进行了除名处理。

几年来,由于我们扎实、认真地狠抓了全区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工作,得到了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的支持和认可。今后,我们将在国家和省、市各级绿办的指导和扶持下,创造性地做好本区无公害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各项工作,并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大力推进全区绿色食品产业朝着快速、有序、协调

方向发展,争取在不远的将来,使我区绿色食品产业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让全区农民从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来源于,欢迎阅读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

第二篇:全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全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2016-2020年)

多年来,发展绿色食品在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绿色食品已成为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的精品品牌,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绿色发展等新思想,为绿色食品事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为进一步推进绿色食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发挥绿色食品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的安全健康消费需求,根据农业农村发展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要求,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发展现状 绿色食品,是指产自优良生态环境、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生产、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并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安全、优质食用农产品及相关产品。多年以来,在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的积极推动下,在市场需求的有力拉动下,全国绿色食品产业保持了稳步健康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

产业发展已有一定规模 截至 2015 年底,全国绿色食品企业总数达到 9500 多家,产品总数达到 23000 多个。2011-2015 年,绿色食品企

业和产品年均分别增长约 8.5%和 7.0%。绿色食品产品日益丰富,现有的产品门类包括农林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畜禽、水产品及其加工产品、饮品类产品等 5 个大类、57 个小类、近 150 个种类,基本上覆盖了全国主要大宗农产品及加工产品。全国已创建 665 个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分布25 个省、市、自治区,基地种植面积 1.8 亿亩,产品总产量达到 1 亿吨。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企业总数发展到 102 家,产品达 244 个。

(二)

产品质量稳定可靠 通过实施“从农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落实标准化生产,严格产地环境、产品质量检测和投入品管控,提高现场检查和审核许可的规范性,全面加大证后监管力度,有效地保证了绿色食品产品质量。2011-2015 年,绿色食品系统每年组织抽检覆盖率超过 20%,绿色食品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一直保持在 99%以上。在近几年由农业部等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检中,绿色食品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均达到 100%。

(三)

品牌具有广泛影响力 经过多年宣传推广,绿色食品已被社会广泛接受,其推行的生产方式、倡导的消费理念、树立的社会形象和产生的品牌效益,已得到普遍认可。早在 1999 年,《辞海》已将“绿色食品”列入书中;绿色食品有关知识被国家编入了《全日制

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多数农林院校设置了绿色食品专业或开设了绿色食品相关课程。近几年,绿色食品作为食品安全知识在部分大中城市社区广为宣传;相关电视节目中也时常涉及绿色食品的概念和知识。据调查,在国内大中城市,绿色食品品牌的认知度超过 80%;在所有认证产品中绿色食品的公信度排名第一。绿色食品品牌影响已从国内扩大到国际,其标志商标已在日本、美国、俄罗斯等 10 个国家和地区注册,丹麦、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已开发了一批绿色食品产品。

(四)

制度规范基本完善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农业部《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等的颁布实施,为绿色食品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农业部已发布绿色食品各类标准 126 项,整体达到发达国家先进水平,地方配套颁布实施的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已达 400 多项,绿色食品标准体系更加完善。绿色食品标志许可审查程序和技术规范在工作实践中得到不断补充和修订,绿色食品企业年检、产品抽检、市场监察、风险预警、淘汰退出等证后监管制度已全面建立和实施,以标志管理为核心的绿色食品制度规范已基本完善。

(五)

体系队伍已覆盖到基层 全国已建立省级绿色食品工作机构 36 个,地(市)级绿色食品工作机构 308 个,县(市)级绿色食品工作机构 1558

个,覆盖了全国 88%的地州、56%的县市。全国共有专职工作人员 6452 人,其中绿色食品检查员 3460 人、监管员 2797人;还发展绿色食品企业内检员 1.8 万人,实现了所有获证企业的全覆盖。同时,审核确定了绿色食品定点环境监测机构 57 家、产品质量检测机构 58 家。

二、面临形势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绿色食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一)

政策环境有利 “支持发展绿色食品”已多次写入中央 1 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对发展绿色产业做出了总体部署。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进一步明确了绿色发展的思想。发展绿色食品,符合国家“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战略部署,符合“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向,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发展绿色食品已纳入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可持续农业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等中长期规划,并与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等主体工作紧密结合,在组织领导、产业指导、政策扶持、激励机制等方面的配套政策不断完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二)

生产者积极性高 随着绿色食品品牌的影响力、公信力不断提升,在优质

优价市场机制的传导下,广大企业和农户发展绿色食品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特别是食品行业骨干企业、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出口企业更加关注绿色食品开发与经营。同时,随着农产品质量安全社会共治大格局的形成,各方面的责任进一步落实,市场秩序和品牌保护工作得到加强,绿色食品的精品形象更加凸显,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社会工商资本进入绿色食品领域寻求发展商机,必将稳步扩大绿色食品产业规模,有效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三)

消费需求旺盛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食品安全意识普遍增强,食物消费结构正加快由注重数量转向注重质量,追求“绿色、生态、环保”日益成为消费的基本取向和选择标准,绿色食品更加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市场需求呈现加速增长的态势。在消费需求和品牌影响的拉动下,绿色食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绿色食品越来越多地进入大型连锁超市、专营店,走上电商平台,满足日益个性化、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与此同时,绿色食品发展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面临不少挑战:

一是绿色食品发展至今还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规划。在推进现代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下,统筹考虑绿色食品发展,进一步明确其定位、方向、目标、政策措施和工作要

求十分重要,有利于增强工作的方位感和目标责任意识,有利于提升体系队伍建设和产业扶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从而促进绿色食品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部门合作协调推进绿色食品发展的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二是部门合作协调推进绿色食品发展的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目前,绿色发展理念正在农业各产业中逐步扩散,绿色生产技术正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开发与推广应用,各产业主管部门正在成为绿色农业发展的有力推动者。绿色食品工作部门与农业各产业主管部门加强工作配合,相互支持,优势互补,将成为今后推动绿色食品发展的有力手段。

三是绿色食品品牌形象有待进一步巩固提升。少数获证企业标准化生产不能真正落实到位,防控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和隐患的压力增大;有的企业用标不规范或违规用标,个别企业违法制售假冒产品,有损绿色食品整体品牌形象。从结构看,中小食品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偏多,大型食品企业偏少;初级产品偏多,精深加工产品偏少;种植业比重偏大,畜禽、水产品偏少;东中部地区发展规模较大,西部地区发展规模偏小,区域发展不平衡。面向国内外市场的品牌深度宣传与推广不足,优质优价市场机制的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

三、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华人民

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以完善标准、优化程序、强化监管、加大宣传、创新机制为支撑,坚持精品定位,稳步发展,努力实现绿色食品质量水平持续提升、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品牌公信力和影响力持续增强。

(一)基本原则 一是明确定位,率先发展。绿色食品是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助推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排头兵、农产品安全优质消费的风向标。新时期,要按照“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的要求,与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一控两减三基本”、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等农业主体工作相融合,率先发展,在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发展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二是政府推动,市场拉动。积极争取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发挥好主管部门在统筹谋划、政策引导、投入支持、执法监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要重视市场开发,多形式搞活流通,多渠道拓展市场,积极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推进绿色食品优质优价市场机制的形成。

三是质量优先,稳步推进。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全面落实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和标准化生产,强化证后监管,不断提升绿色食品品牌的公信力。在坚持准入标准、保证质量的

前提下,稳步扩大总量规模,不断满足城乡居民对安全优质农产品及加工食品的需求。

四是坚持特色,创新驱动。坚守与发达国家接轨的农产品及食品质量安全标准水平,保持绿色食品标准的先进性;坚持“安全、优质、环保、营养、健康”的本质特征,进一步打造精品品牌;坚持质量管理与标志许可相结合的基本制度,不断创新机制,提升发展活力。

(二)发展目标 到 2020 年,全国绿色食品产业总量规模进一步扩大,企业总数达到 11000 家,产品总数达到 27000 个,绿色食品产地环境监测面积达到 6.5 亿亩,绿色食品总产量占全国食用农产品及加工食品总产量 5% 以上。绿色食品质量和品牌公信力、认知度明显提升,质量抽检合格率保持在 99%以上,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型食品加工企业、出口企业比例明显上升,达到 60%以上。

四、重点任务 (一)扎实推进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发展质量 按照“稳定总量规模,提升创建质量,强化产业对接,增强基地效益”的总体思路,新创建 200 个原料标准化基地,使基地总量达到 800 个,面积增加到 2 亿亩。以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特色农产品规划区和农业大县为重点,着力创建一批

绿色食品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油料、糖料、水果、茶叶、畜产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大产销对接力度,形成原料基地与加工(养殖)企业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

启动绿色食品园区创建活动,打造一批融“绿色食品生产、加工、销售、餐饮、体验、休闲”为一体的绿色食品综合示范园区,拓展绿色食品发展的多种功能,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着力扶强生产主体,持续扩大总量规模 按照“提高门槛、强化服务、加强引导”的要求,不断提高绿色食品企业的整体素质。大力引导各类龙头企业,特别是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型食品企业、外向型企业发展绿色食品,发挥骨干企业的引领作用。积极指导国家与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发展绿色食品,发挥其在标准化生产中的示范作用。鼓励引导地方特色农产品生产主体发展绿色食品,发挥行业领头作用。

(三)加快推进短缺产品开发,不断优化品种结构 重点推动生态环境良好的草原地区发展优质草食绿色畜禽产品,大力发展有特色的畜禽产品,引导行业领先企业和境外企业发展绿色畜禽产品。引导大型湖泊、库塘等自然条件良好的天然水域发展绿色水产品,鼓励远洋捕捞及其加工企业发展绿色食品。发展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产品,重点是食用植物油、米面加工品、果酒等。

(四)不断强化市场营销服务,完善市场流通体系 全面开展绿色食品市场营销服务体系建设,推动绿色食品步入“以品牌引导消费、以消费拉动市场、以市场促进生产”的发展轨道。制定绿色食品市场推广与品牌形象展示规范,引导和鼓励建设绿色食品专业营销体系。支持多形式建立绿色食品电商平台,积极引导企业充分利用电商平台拓宽营销渠道、提高流通效率。推进“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向专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使其成为促进绿色食品产销对接、商贸合作的专业平台。鼓励举办区域性绿色食品交易会,多渠道开展市场对接,扩大绿色食品品牌影响力。

(五)

全面加强品牌保护,不断提升品牌的公信力 坚持绿色食品精品定位,把精品理念贯彻落实到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夯实品牌建设的基础。依据《商标法》、《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持续开展绿色食品标志的注册与保护工作,为产业发展和品牌建设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严格许可审查,加强证后监管,强化淘汰退出机制,确保产品质量和规范用标,切实维护品牌的公信力和美誉度。积极开展品牌知识宣传,培育并提升绿色食品在消费市场的良好形象。

五、支撑体系 (一)完善绿色食品技术标准体系 继续瞄准国际先进水平,突出“安全、优质和可持续发展”

的基本特征,完善绿色食品技术标准体系,力争绿色食品有效标准达到 150 项。重点完善养殖、屠宰环节绿色食品卫生控制要求和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卫生控制规范。推进地方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制订工作,为落实标准化生产提供技术规范。以“质量安全、技术先进、生产可行、产业提升”为基本评价指标,建立绿色食品标准跟踪评价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标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二)优化绿色食品标志许可制度 按照“科学公正、规范有序、简便快捷”的要求,不断优化标志许可审查程序,完善现场检查规范和专家评审制度。积极开展申报企业组织模式、管理体系、产地环境、风险防控能力等方面的评估,并加大现场检查力度,严格准入门槛。强化申报企业投入品审核管理,对投入品使用合理性、管理规范性、来源稳定性进行严格审查。强化工作机构审查把关和定点检测机构公正检测的责任,确保审查工作环环相接不遗漏、不延误、不推诿。建立健全检查员工作绩效考评机制,强化检查员签字负责制。加强证书管理,不断提高颁证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三)加强产品质量监管体系 建立“以属地监管为原则、行政监管为主导、行业自律为基础、社会监督为保障”的综合监管运行机制。认真落实企业年检、产品质量抽检、绿色食品标志市场监察与打假、

质量风险预警、产品公告等监管制度。积极推进绿色食品质量追溯管理。加强绿色食品企业内检员队伍建设,发挥其在宣贯标准、沟通信息、质量保障、风险预警中的重要作用。制订符合绿色食品行业自身特点的诚信标准,建立诚信信息服务平台,稳步开展诚信评价工作。

(四)强化科技支撑体系 组织开展绿色食品发展理念、标准定位、制度安排、功能作用、发展模式、运行机制及效益评价等方面的基础研究。鼓励和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绿色食品农业投入品使用技术研究,并建立将先进成熟研究成果应用到生产中的宣传推广机制。支持地方研究和推广一批特色鲜明、务实管用、农民欢迎的清洁生产技术。加大绿色食品生产资料研发和推广应用力度,不断提升绿色食品清洁化生产水平。

(五)健全管理服务体系 加快健全地方工作队伍体系,进一步理顺关系,明确职能,充实人员,推动工作机构向基层延伸。继续抓好检查员、标志监管员的培训工作,强化服务意识,提升工作能力。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择优选用”的原则,稳步推进绿色食品检测机构布点工作,强化检测机构能力建设。充分发挥绿色食品专家队伍在理论研究、标准制修订、技术开发、风险评估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快审核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步伐,提升绿色食品许可审核工作信息化水平。发挥绿色食品

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增强绿色食品行业的向心力、凝聚力。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发展绿色食品,是国务院赋予农业部门的重要职能。各省绿色食品工作机构要从新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全局出发,充分认识发展绿色食品的重要意义,始终把发展绿色食品作为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积极争取纳入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整体规划,统筹部署推动。要加快制定符合各地实际的绿色食品发展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分工和进度安排,按计划、有步骤地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要强化发展规划的监督检查和综合评估,积极争取将发展绿色食品纳入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绩效管理范围,确保绿色食品发展各项工作有效推进。

(二)加大政策支持 要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要求,积极争取将绿色食品工作经费纳入本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公共财政预算,适度增加绿色食品发展预算资金,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要积极建立补贴制度,加大对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绿色食品示范园区和农户的奖补力度,不断提高企业和农民发展绿色食品的积极性。要结合国家有关规划和已有各类投资渠道,创造条件,争取把发展绿色食品纳入重要

农业建设项目,明确发展目标和建设内容,丰富可追溯体系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龙头企业评定、国家级示范合作社创建、“三园两场”创建项目建设内容,统筹利用各种国家强农惠农政策与资源,实现农业项目建设与绿色食品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深化舆论宣传 充分应用现代化的公共媒体,加强绿色食品发展理念、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运行模式、生产技术、产品质量、品牌效应的宣传,提高社会各界和广大公众的绿色发展、健康消费意识。积极利用各种农业节庆活动和相关博览交易会,扩大绿色食品理念与标志形象宣传。认真总结绿色食品发展的成功经验和主要做法,深入挖掘各地推进绿色食品工作的成功典范,加大典型地区、典型企业、典型产品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提升绿色食品品牌的认知度、美誉度、公信力和影响力。健全与媒体的快捷沟通、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媒体的引导和推动作用,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绿色食品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深化对外交流合作,加强国际推介宣传,提升绿色食品的国际影响。

第三篇:关于加快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意见

绿色食品是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绿色食品产业是符合世界食品消费发展方向的新兴产业,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为全面贯彻落实全省农产品安全与市场竞争力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快我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步伐,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当前,随着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及我国加入WTO后对农产品质量的高标准要求,绿色食品产业显示出广阔的前景和巨大潜力。加快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对于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以及增加农产品出口创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一是适应了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要求。绿色食品在生产上实行“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生产出安全、优质、营养的无污染食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二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绿色食品十年来的实践证明,“名牌加绿标等于精品”的概念已得到广泛的认同,95%的企业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后效益有明显增长,发展绿色食品能够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是提升产业层次、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效益农业、精品农业转变的有效手段,也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三是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的现实选择。随着我国加入WTO的临近,农产品“绿色壁垒”将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手段,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生产方式,把优质名牌农产品努力培育成绿色食品,为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开辟一条广阔的“绿色通道”。

我省自1990年起实施农业部统一部署的绿色食品工程以来,已累计开发了茶叶、啤酒、罐头、鲜果、粮油、干果、酱菜、海产品等不同种类的绿色食品产品29只,绿色食品生产资料1只,绿色食品产业从无到有,逐步得到了发展。但从总体上看,我省绿色食品产业还处在起步阶段,其发展水平还不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不适应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不适应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竞争的需要,不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发展绿色食品的任务还很艰巨。因此,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推进我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加快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我省地理条件优越,经济比较发达,农业自然资源丰富,食品工业基础良好,具备较好

的绿色食品发展条件。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加快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围绕实施《浙江省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纲要》,按照全省农产品安全与市场竞争力会议精神,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优势,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强化政策扶持和配套,加强领导,统一规划,分步推进,突出地方特色,积极发展生产基地,逐步优化产品结构,壮大绿色食品的产业化体系,提高市场竞争力。

总体目标是:从我省绿色食品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各地自然条件和产业优势,按照市场牵动、科技先行、区域发展、规模推进的原则,优先从山区、半山区、沿海滩涂、生态农业实施区和农产品出口基地发展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并逐步在不同地区建立起多种类型的生产示范基地,强化企业开发的主体地位和技术创新能力,形成有一定影响的绿色食品生产体系。“十五”期间,力争建成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75个以上,其中粮油类10个,蔬菜类15个,水果(果品)类10个,畜禽(肉奶蛋)类15个,茶叶类15个,水产类10个。在此基础上,设立8-10个绿色食品产业示范县,引导、示范、推广我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快速发展。到“十五”期末,要有150只以上的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全省优质名牌农产品要基本达到绿色食品要求,以名牌加绿色食品标志来培育壮大农产品精品队伍,进一步加快我省精品农业大省的建设步伐。

三、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重点环节

(一)扩大宣传,引导消费,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报刊、电视等新闻舆论工具和会议、展销以及印发资料、咨询等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活动,宣传绿色食品开发的意义,普及绿色食品知识,强化社会各界的认知。以优质名牌绿色食品宣传为重点,扩大绿色食品在国内外的知名度。通过以培育绿色市场、提倡绿色消费、开辟绿色通道为内容的“三绿”工程,提高生产和经营企业的积极性,培育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为绿色食品产业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区域布局、规模推进,建设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立足各地资源优势,确定绿色食品的主导品种,发展区域特色名牌产品,建设好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基地建设要与农业生态县建设、“菜篮子”工程、高新技术园区建设、优质高效农业基地建设、外向型农业、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统筹规划,配套实施,逐步推进,形成群体规模,依托基地培育和扶持一批生产和销售龙头企业,逐步确立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基地建设实行多渠道的投入机制,生产者、农业龙头企业等投入为主,政府投入为辅助。在积极鼓励食品企业和工商企业投资绿色食品基地建设的同时,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在农业发展基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和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基地建设资

金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十五”期间,对通过考核评定的省级绿色食品产业示范县,省政府将给予每个县20万元的奖励,各市、县财政也要给予相应的配套资金,以促进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规模化、区域化发展。

(三)大力开拓绿色食品国内外市场。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结合名牌战略的实施,鼓励企业创立名牌绿色食品,发挥品牌效应,开拓国内外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加强绿色食品市场建设,培育营销队伍,创新经营机制,逐步建立起绿色食品销售服务网络,有计划地在绿色食品主产区建设一批专业批发市场,或依托省内外农产品龙头市场,设立绿色食品专区。在杭州、宁波、温州等中心城市的超市,设立绿色食品专柜,并逐步通过超市的连锁机构扩展到城乡市场。加强市场管理,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维护绿色食品的市场形象,保护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资金,推动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国际化进程。

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科技研究和人才的培养,增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后劲。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通过科技推广和技术创新。充分利用全社会的科技力量,建立绿色食品生产及加工技术创新体系、推广体系和高效的开放型服务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要加强绿色食品技术研究,引进和开发一批符合要求的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新品种,并搞好栽培、饲养技术配套,研究与开发绿色食品专用生产资料。注重绿色食品特有的要求同先进科技的有机结合,不断用高新技术改造现有的生产、加工环节,提高科技含量。组织制定我省绿色食品种植、加工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开展绿色食品知识和技术培训,加强人才体系建设,提高人员的业务素质,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技术储备。

(二)制定和实施绿色食品产业的扶持政策。加强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建立政府调控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管理机制,指导、引导绿色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对目前的规模不是很大,但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能有力地促进和带动效益农业发展的绿色食品企业,优先列入省、市各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享受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若干政策意见》中有关税收、用地、用电、用水等各项优惠政策。从今年起,浙江省名牌中农业农产品的认定,原则上应获得绿色食品标志,省政府对申报标志所需费用给予一定补助。

(三)加强对绿色食品产业的领导。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既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又能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一项造福于民的系统工程。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政治高度,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发展绿色食品产业

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必要的开发工作班子,确定产业发展目标,制定配套政策措施,推动和鼓励生产和经营企业开发绿色食品。加强绿色食品管理队伍建设,各市要尽快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配备专兼职管理人员,形成完善的管理网络,并在编制、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

二○○一年七月十六日

第四篇:关于推进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思考

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它代表了未来农业和食品业、食品消费的发展方向。本文试图通过对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就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认识、思路和工作重点作一些探讨。

一、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绿色食品开发开始于1990年。但在前10多年间,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进展比较迟缓,全省具有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产品一直在不到20只的水平上徘徊,大大落后于全国的发展水平。直到2002年,在省委、省政府打造“绿色浙江”和省农业厅“打造绿色浙江农业”的战略决策推动下,我们从营造发展氛围、加强体系建设、规范认证管理、提供优质服务、重视产销对接、加快市场开发等多方面入手,加大了绿色食品的开发力度,使我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到今年6月底,全省已有68家生产企业累计开发蔬菜、茶叶、水果、粮油、水产品、加工食品等不同种类的绿色食品100只。去年我省绿色食品开发的增长幅度名列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之首。预计到今年底全省可望有150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有效使用权。我省绿色食品产业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事实证明,我省发展绿色食品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是具有较好的生态环境质量;二是农业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三是较为发达的食品加工业为绿色食品发展提供了较好的产业基础;四是具有较为广阔的市场空间。特别是省委、省政府“生态立省、建设绿色浙江”和“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两大战略决策,既为我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也为我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可以说,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我省绿色食品事业发展中所取得的成果也应该给予充分肯定。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与打造“绿色浙江农业”的要求还有比较大的差距。一是我省绿色食品所占的份额与我省在全国农业经济中的地位极幌喑啤=刂?SpANlang=EN-US>2002年底,全国绿色食品企业共计1756家,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3046个,产品实物总量达2500万吨,年销售额597亿元,出口额8.4亿美元,环境监测的农田、草场、水域面积达到6670万亩。而我省绿色食品的品种、规模、生产总量无论是在全国绿色食品中所占的比重,还是在我省农产品中所占的比重都比较低。二是缺乏带动农民能力强、示范作用大的大型绿色食品生产龙头企业,产业化程度低。目前我省已取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企业,大多是规模比较小、实力不太强、技术含量比较低、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的中、小型企业。在全国151家国家一级重点龙头企业中,绿色食品企业有51家,超过1/3,而我省18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仅有2家申报绿色食品。这也是我省绿色食品发展近几年来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原因之一。三是绿色食品的市场效益还没有得到充分显现。绿色食品的市场价值还没有充分实现,没有真正体现优质优价,品牌效应有待进一步增强。四是部分地方对绿色食品工作重视程度和推动的力度与绿色食品在新阶段加快发展的需要还不适应,绿色食品的优势和潜力尚未充分发挥出来。绿色食品是一项促进农业提高素质和效益、增进人民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事业,需要各级政府积极给予支持和推动。从未来发展看,绿色食品发展将更多地依靠市场需求的拉动,而现阶段,由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还不高,质量安全意识还不够强,发挥政府职能予以推动是至关重要和十分必要的。在现阶段,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非常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帮助拉动一下。这些问题,既是绿色食品加快发展的制约因素,也是发展的潜力所在,只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不断加以解决,就一定能够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

二、推进我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是实施省委、省政府“生态立省、建设绿色浙江”和“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两大战略决策的要求

最近,省农业厅厅长程渭山在谈到如何准确定位,理清思路,明确现代农业的路子时,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省委、省政府作出的‘生态立省、建设绿色浙江’和‘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两大战略决策,是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加速浙江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第五篇: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破解三农奔小康

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破解“三农”问题既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笔者认为,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是破解湖北“三农”奔小康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有利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首先,绿色食品产业的形成、发展与壮大必须依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这个基础。以粮食为例,粮食有很长的产业链条,加工潜力巨大。但湖北省的这一产业链延伸并不长,在四大粮食深加工企业中,只有银欣集团的“福娃”品牌属粮食二次加工,其它均只是一次加工。围绕湖北主产粮食这一省情,应构造“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农业竞争优势和使绿色食品产业链延伸、加大、加粗、加长的战略升级优势,寻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思路、新途径、新举措。

其次,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与壮大,应成为湖北加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催化剂。把优质农业产品转换成受到消费者欢迎的绿色食品,把单一品种的绿色食品产品发展成多个系列的、大批量的绿色食品,就必须形成一定规模的绿色食品产业;要形成一定规模的绿色食品产业,就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农业产业结构。由此不难看出,通过发展壮大绿色食品产业,可以带动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这种调整必须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必须从农业只抓种植环节,向既抓种植又抓农产品加工和市场转变;必须从单纯注重面积和产量向发展优质专用农产品并保证食品质量安全转变;必须从传统小农经济向现代农业经济转变;必须以市场导向为基点,以农产品质量为重点,以有利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壮大为出发点;从而有利于市场的开拓,有利于农产品增值,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二、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有利农村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

绿色食品是指以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的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的源泉为基础,以高科技为先导,集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于一体,生产无污染,无公害,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种养、加工,科技一条龙的产业链。这条产业链要求产品原料的产地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的生态环境标准。这就是说,绿色食品必须是出自最佳生态环境,不但土壤无污染,连空气、水源及周边的生态环境也有严格的要求和标准。由此可见,绿色食品产业的兴起、发展、壮大,无疑与农村的生态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农村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发展空间,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提供这种优良的原材料,要求生产过程中严禁使用化肥,农药,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要求定块定量确保质量,建立起全新的生产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以生态的,无污染的方式来完成病虫害防治,种子培养,基地的保护等等工作。

保护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农民生存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需要,又是农业高产丰收的基础,也是开发绿色食品的可靠保证,更是治理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农村开发绿色食品有一个在开发中破坏或是保护的问题。如果不保护,就有可能破坏生态平衡,污染环境;就有可能损害潜力,破坏可持续发展;就有可能陷于盲目、错误的开发。因此,必须重新认识开发和利用资源的合理性、有效性、长期性、整体性,自觉地做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选择理性的经济发展模式,对自然资源加以保护和利用。

三、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有利增加农民收入

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是破解“三农”的瓶颈。突破这个瓶颈,涉及到党和政府对农民的多给予,少收取,扩大农民自主贸易权等政策的方方面面,在求得政策等方面倾斜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发展绿色食品产业。通过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农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间接和直接地实现收入的增加。

第一,农民接受免费科技培训是收入的隐形增加。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是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结果。农民参加绿色食品企业对农产品的深加工,这无疑使农民在耕地以外找到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开辟农民就业新渠道,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农民由体力型向技术型转变,对种田以外的新型工业的生产技术的掌握有一个通过培训学习掌握技术的问题,因此,让农民从事绿色食品生产加工,成为技术型的农民,就为农民提供了学习科学技术的机会,从目前我国的科技兴农,科技扶贫角度来看,农民接受这种科学技术的培训一般是免费的,免费接受科学技术的培训学习,实际上是收入的隐形增加,从而为步入小康奠定基础。

第二,农民参加绿色食品产前、产中、产后的利益分配是收入的显形增加。农民参加绿色食品生产加工,改变了农民过去仅仅为一些绿色食品企业提供原材料产品,其利润大部分被农产品加工企业或流通企业赚取的现状。在农村,过去由于农民为提高土地地力,农药、化肥使用的投入较多,而粗放经济和农产品原料的附加值较低,农民增收只能是一种期盼。在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过程中,农民参加绿色农副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利润的分配成为现实。这种利润的分配,与过去提供农产品原料相比,农民的收入往往是成倍地增长。目前,农民对农产品的上游的农业、中游的食品加工业、下游的食品营销业的利润增加值的认识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正是如此,湖北省基地种植——食品加工——物流传递的绿色食品链越来越长,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呈星火燎原之势,折射出农民增收逐步成为事实。作者:陈荣清

上一篇:历史人物及其事迹下一篇:绿色施工管理规定